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24 08:21:3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经历拼一拼、移一移等操作活动,探索、归纳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抽象概括能力,积累活动经验。

  3、渗透模型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理解两条线段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教学资源

  小棒、多煤体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明上学,你猜他会走哪条路?这条路与其他两条路相比有什么特点?(中间这条路直直的',是一条线段,上面哪条路是两条线段组成的,下面这条路是一条曲线。)小明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这条路最短)课件演示:三条连线比较长短(师: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2、实物展台上放三根小棒:xx,现在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谁来围一围?刚才没围成三角形,现在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3、如果从三根小棒中拿走一根,剩下的两根能围成三角形吗?能想办法变成三小棒吗?(把一根小棒剪成两段,变成三根小棒)把两根小棒变成三根,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四根小棒)有四根小棒6、5、3、2(单位:厘米)

  2、任意取三根摆一摆三角形,会有几种情况?(课件:①6、5、3;②6、5、2;③6、3、2;④5、3、2。)

  3、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并填写好学习单,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

  4、组织全班交流:学生边说,老师边课演示。

  第一种情况:6+5>3,6+3>5,5+3>6;

  第二种情况:6+5>2,6+2>5,5+2>6;

  第三种情况:6+3>2,6+2>3,3+2<6;

  第四种情况;5+3>2,5+2>3,3+2<5。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cm)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

  3.导入新课。

  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操作交流。

  (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2)小组交流。

  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预设:

  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追问: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③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

  教师小结:因为4cm+2cm8cm,5cm+2cm8cm,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3.探索规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1)布置探索任务。

  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

  (2)学生独立探索。

  (3)交流汇报。

  第①种情况:4+58、4+85、5+84;

  第②种情况:4+25、4+52、5+24。

  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

  4.验证规律。

  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

  (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单位:毫米)

  (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

  (4)总结规律。

  提问: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题目提供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在练习时可以进行尝试。在学生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即“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

  2、掌握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3、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4、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法设计

  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梯形性质。

  2、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2、小学学过的梯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

  (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梯形,并找3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指出上、下底和腰,然后由学生总结出梯形的概念)。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梯形同样是一个特殊的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一样,它也有它的`特殊性,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1、梯形及梯形的有关概念

  (1)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

  (3)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4)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高。

  (5)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

  (6)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以上这一过程借助多媒体或投影仪演示)

  提醒学在注意:

  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特殊的四边形,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殊条件,所以必然有不同的性质。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而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不能相等(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不能相等)。

  ③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2、等腰梯形的性质

  例1如图,在梯形中,求证:。

  分析:我们学过“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如果能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证明:(略)

  由此得出等旧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高上的两个角相等。

  例2如图,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在梯形中,求证:。

  分析:要证,只要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得出,然后再利用,即可得出。

  证明过程:(略)。

  由此得到多腰梯形的第一条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除此之外,等腰梯形还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3、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在证明梯形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作交于,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平行移动到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作辅助线来解决梯形问题,多找几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见图)。

  (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

  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总结、扩展】

  小结:(以提问的方式总结)

  (1)梯形的有关概念。

  (2)梯形性质(①-③)。

  (3)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4)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几种辅助线。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发现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3、加深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增强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记住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自主发现并总结得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这种关系。

  教具准备

  1个信封(每人一份):四根吸管,一份记录表。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请看屏幕:这两个人为什么不沿着路走,而要走草坪上穿过去呢?

  从这儿你能联想到什么图形?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点击)这两条路和草坪上踏出的路真的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同时点击出现三角形)这节课我们就来接着研究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试拼三角形

  要研究三角形,咱们就先来拼一个三角形吧,那需要什么呢?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拼成三角形吗?咱们来试一试?

  选代表拼三角形

  都是用三根线段,为什么有的能拼成三角形,有的却拼不成呢?你觉着和什么有关系?

  那咱们就来验证一下

  2、验证猜测

  拿出一号信封,出示要求:

  围一围,试一试

  每次从信封中的四根吸管中选出3根围三角形,一边围,一边记录,并思考: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什么有关?

  选择的吸管长度

  (单位:厘米)

  最短两根吸管之和与第三条线段大小比较

  能否拼成三角形

  3、指生汇报

  得出结论:最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

  4、观察三角形:还有那两组线段之和?

  讨论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

  小结:同学们的确很聪明,也很爱动脑筋,刚才我们通过大胆的猜测,操作验证,已经用我们的智慧得出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这个结论。其实这是三角形的一个特征:科学家很早就发现了这个规律,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探索也发现了这个规律,你们真的了不起。现在我们就用探索到的知识来迎接一下挑战吧!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下面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我把每一组的三条线段两两加起来与第三条线段比较之后得出来的.。

  很好,有没有其他的做法的?

  我认为只要把两条较短的加起来与较长的那条比较就可以了。

  嗯!这个同学的发现太棒了。是啊,较短的两条加起来都比另外一条大了,其它的也就不用比较了。我们就利用这名同学的发现,试一试,看看是不是更快呢?

  非常好,我们又一次认识了三角形的这一特点。你能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吗?

  2、小明计划给小狗建一个狗窝?(课件出示)

  第三根木条可能是多少分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最有可能选择那一只种?

  为什么?

  因为房顶的两边一样,美观

  3、出示: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下这两个人为什么选择斜着穿过草坪了吗?

  尽管这样可以少走路,你觉着他们这样做对吗?

  是啊,小草也有生命,我们要爱护它。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用吸管探索出了三角形边的关系,并且还能把它运用到生活中去。关于三角形还有许多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让我们迎接未来更多的挑战吧。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的探究和归纳。教学难点:判断怎样的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

  教学关键:让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实验和观察PPT课件,从中体验三角形的三边关

  系及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并从中探索出解决这种问题的实质。

  教学准备:教材、PPT演示文稿、小棒

  教法: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观察、归纳,分析归纳教学法;学法:实验操作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对比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上课后,放幻灯片1引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放幻灯片2-3

  放幻灯片4导学案反馈。

  老师:讲出现的'问题及强调得到的结论。放幻灯片5、6知识应用。

  三、合作交流(8分钟)

  放幻灯片7合作交流的要求。老师巡视观察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

  四、高效展示(8分钟)

  放幻灯片8高效展示要求。

  五、点评(约15分钟)

  展示完成后,放幻灯片9点评要求。2分钟以后按照分工开始点评。点评【活动一】完成后放幻灯片10,老师点拨。学生继续点评。

  学生点评完【跟踪练习1】后,放幻灯片11变形练习。完成后学生继续点评。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02-12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02-05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01-14

《三角形边关系》教学设计05-12

[通用]《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03-19

三角形教学设计04-12

三角形教学设计12-19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01-27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