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时间:2022-01-04 09:42:5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5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

  一、导入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以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独语的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指导:"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指导: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

  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学生读课文

  本文写母亲,饱含感情,又充

  满哲理,要求学生对此作些

  评论

  体会母亲给了作者生存的

  启发

  四、研读——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五、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研读——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

  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要求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晚自习下课前上交。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要求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晚自习下课前上交。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理解作者对生命感悟的内容;

  2、学习本文寓情、理于景的写作方法;

  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在景物描写中所传达的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命的逐步理解。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2、媒体设计:powerpoint课件演示

  3、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学生回答:《命运》,贝多芬。

  引入: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已经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生活中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命运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作者简介(幻灯片)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3、解题

  介绍地坛(幻灯片)

  (1)有关地坛的图片:方泽坛

  (2)文字介绍: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整个建筑群呈方型,象征大地,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课文第一部分写了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过渡:他有什么见闻?

  生找出集中写古园风景的段落(3、5、7)

  4、研习课文

  (1)出示“曾经”的地坛和“现在”的地坛,请学生概括各自的特点。

  曾经:浮夸的琉璃 炫耀的朱红 高墙 玉砌雕栏

  现在:剥蚀 淡褪 坍圮 散落

  明确:辉煌→荒芜(幻灯片)

  (2)“我”第一次来到地坛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失魂落魄。地坛的变化就像作者从“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而地坛外形的.“荒芜”刚好与作者“失魂落魄”的心情相吻合,所以“我”与地坛一见如故。

  (3)进入地坛以后,作者发现它除了“荒芜”还有什么特点?(原文回答)

  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4)哪些景物体现了“不衰败”?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明确: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叶;作者写了它们的动态。

  (5)当时的“我”处于怎样的状态?

  明确:“几乎什么都找不到”——被社会遗弃,生存面临危机,这样的时候最容易想到死,他为了“逃避”而来到地坛,但地坛让他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

  过渡:以后15中他常常来,发现地坛对他的意义远不止这些。请学生朗读第七段。

  (6)“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有些东西”指的是什么?

  明确:与“形体”相对的古园的“神”——永不改变的、生生不息的精神。

  (7)是哪些东西体现了古园的“神”?(朗读有关内容)

  明确: 落日的灿烂

  雨燕的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幻灯片)

  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

  秋风里落叶的味道

  配音朗读相关内容。

  教师概括:人们可以改变古园的外形,但它的精神不能改变;命运可以夺去“我”的双腿,但不能夺去“我”的意志。古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正是激励作者勇敢地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的灵魂已皈依地坛,地坛成为一个精神的家园。他说,“所以我常常要到园子里去。”(幻灯片)

  (8)由上述内容整理出作者“对地坛的感情”和“对生命的态度”两条线索:

  亲近→喜爱→皈依

  颓废→豁达→顽强

  (9)在这样的一个古园中,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幻灯片)

  明确:为什么生?怎么活?

  (10)双腿的残废,使得史铁生一切的理想、一切的前途都化为泡影,所以他一心想死,但这个时候,地坛勃勃的生机冲散了他想死的念头。史铁生说,他还要感谢卓别林大师,“卓别林”在电影《城市之光》中救起一个要自杀的少女时说了一句很棒的话:“你着什么急呀?”这句话史铁生一生都忘不了。用幻灯片出示该材料,请一生模仿卓别林的语气——喜剧大师对死亡的幽默感。史铁生也具有这种幽默感,请学生找出类似的表述并齐声朗读:

  “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1)请学生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讨论明确:不必急着死;不必害怕死。

  (12)第二个思考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了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人伴随,原文的二、四、五三部分作者超越自身,写来到地坛的其他人。他发现这世上有许多人在受命运的捉弄,在承受不同的苦难,而不仅仅是他一个,特别是苦难而伟大的母亲,教会了他怎样去面对苦难,怎样去生活。

  (13)请学生自读读本中的相关内容,讨论地坛人物及他们对作者的影响。

  5、总结:放音乐《命运》

  和史铁生相比,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幸福的,因为我们都是完整而健康的人,所以,请珍爱生命,珍爱健康。假如有一天你遇上了苦难,也请记得史铁生曾经说过:“无论多么痛苦,也要勇敢地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幻灯片)

  6、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对地坛亲近→喜爱→皈依

  对生命颓废→豁达→顽强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3

  【设计思路】

  1、本文作为“珍爱生命”下的第一篇文章,教学指导要求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品味作者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言,着重领会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深入、独到的思考。而必须明确的是,教师所教授的对象正是处于“最狂妄的年龄”的高一学生,拥有健壮体格、处于优越环境的他们如何能体味一个残疾人、一个双失意人的生命感悟?为了解决这个最关键的问题,教师需在课前及课上作充分的情感调动工作,力求学生能感同身受。课前通过电视散文《我与地坛》或子午书简《我与地坛》的视频朗读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调和作者的经历;课上则需要教师适时地作点拨,用好知人论世的方法,将史铁生的经历恰当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充分调动学生的见闻经历,以此来帮助理解课文。

  2、由于本文语言有较强的哲理性,因此教者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方法,先从简单问题入手,尽量不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与其将教学指导所要求解决的问题抛给学生犯难,还不如从小问题入手,从具体感性的问题入手,让学生慢慢地上台阶,学一点懂一点,懂一点钻研一点。

  3、朗读是语文课的特色,而且本文的语言优美深刻,更需要也更值得学生朗读,因此朗读应贯穿教学始终。

  【教学目标】

  1、通过解读地坛景物对“我”的启示,领悟史铁生从颓废到奋起这一心理变化过程。

  2、简单了解史铁生“生死观”的内容。

  3、能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怎样活”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以景物描写为载体,分析地坛给“我”的启示,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2、通过自我品读、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等形式,理解作者哲理语言的丰富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观看电视散文《我与地坛》或子午书简《我与地坛》。

  2、反复诵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点评,并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舞蹈《千手观音》,请学生谈对邰丽华的了解。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邰丽华的颁奖词。

  课件显示:邰丽华,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2、教师优美解说,导入课文。

  如果说邰丽华用无声的肢体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蓬勃,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那么今天我们所要结识的史铁生则用心灵和笔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坚韧,他的《我与地坛》不仅给存在生理缺陷的人以生的鼓舞,也给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带来了生的启迪。

  二、文本研习

  (一)快速浏览全文,回答:起初,“我”为什么要去地坛?(以简单、具体的问题切入)

  明确:只因为那是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1、作者为什么要逃避?

  明确:(文本中可找到解答,可让学生朗读,以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PPT显示作者在轮椅上的照片,附作者遭遇,教师有感情地讲述。

  (史铁生,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2、“一个世界”指什么?“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

  明确:“一个世界”指嘈杂纷乱、充斥着异样眼光、冷嘲热讽的世界,“我”在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找不到。

  “另一个世界”指可以躲避残酷现实的世界,地坛正是这样一个世界。

  (二)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结合相关句子谈谈作者为何选择地坛,而非“天坛”、“日坛”、“月坛”?

  明确:1、近。

  请学生谈谈对“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的理解。

  解读:很多读者认为这句话有重复啰嗦之感,其实不然。“我家离地坛很近”显示出“我”的主动性,表明“我”对地坛有特殊的情感。

  2、缘分、宿命、共同点。

  ①地坛是荒芜的,(板书:古园荒芜)那么它的荒芜如何体现?请一位同学朗读出相关内容。

  明确:“剥蚀”“浮夸”的琉璃;“淡褪”“炫耀”的朱红;“坍圮”“高墙”等。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种缘分、是一种宿命?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有感情地明确:

  经历了400年的风风雨雨,昔日的金碧辉煌,高大气派都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今日的地坛“荒芜冷落”“很少被人记起”,这不就是曾经指点江山、“最狂妄”,而现在残废、没工作、没出路、失魂落魄的自己吗?(板书:双腿残废)

  这是一种缘分,“我”一进入地坛就对它产生了依赖感;这是一种宿命,相似的遭遇使“我们”走到一起。

  (把握情感,朗读第2段及第3段相关内容)

  (三)小组讨论,分析第3、5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给“我”带来的启示。

  1、全班推荐一位同学朗读第5自然段,教师过度提问:地坛除了给作者一个宁静避难所之外,还有什么特点?

  明确:不衰败

  2、地坛的‘不衰败’体现在哪里?学生四人一组,结合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组员互相交流补充,形成比较成熟的意见后发言。

  (1)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解读:荒芜的、古旧的,被人遗弃但生命依然顽强。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最终留下了生命中原生的真正属于本质性的东西。

  (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清凉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

  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解读:“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清凉”这句话说明它虽然是荒废的故园的`园墙,但它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用自己的残躯为过往的行人斜切下了一溜阴凉。

  学生发言时,教师作点评,最后小结:

  园子饱经风雨,历经沧桑,但园里的小生命们却以透明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无论是蜜蜂还是蚂蚁,都不因生命的卑微而放弃展现自我的机会,向人们展示生命的缤纷,诉说生命的美丽。(板书:荒芜并不衰败)

  3、在学生发言、教师小结的基础上回答:作者从“不衰败”的古园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明确:作者感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命运抗争。园子虽然荒芜,但是并不衰败;“我”虽然残疾,但是不应该颓废!(板书:残废不能颓废)

  (在理解的基础上,集体朗读第5自然段,要求读出生命的涌动)

  (四)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对于史铁生的“生死观”,需要了解的是“生是事实,死是节日”这一内容和作者能够想透生死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荒芜并不衰败的古园使作者豁然开朗。在这一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释然感。

  过度语:既然死是一件在想透之后便无须再说的事,那便毋庸费神,对彼岸的悬搁意味着对此岸的珍重,史铁生终于意识到关键是如何活下去。

  (五)教师范读第7自然段,请学生结合景物描写交流讨论,谈谈史铁生的“活”的内涵。

  1、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2、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3、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4、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5、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6、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解读:从“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这句话可以看出落日即将隐入地平线,但它仍然集聚浑身力量,向人们展示最后的辉煌;从“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可以品出红叶虽落却依然保持美丽的姿态,生命虽逝,却能换来另一个生命的诞生,因此它安然。这正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

  六个譬如所描写的景物大多都有某种不好的境遇,但他们却能或永恒或坦然面对或勇敢抗争,(板书:形体改变、精神不变)作者也从中找回生存的勇气和决心。(简单介绍史铁生的创作及现状板书:直面苦难勇敢抗争)

  (集体朗读六个“譬如”)

  三、围绕板书,总结“我”与“地坛”的关系,以此引出地坛对“我”的影响及“我”从颓废到奋起的心路历程。

  四、研习文本之后,将思维延伸至课外,结合所见所闻,说说有关“直面苦难,勇敢抗争”的实例。

  备1:美国加州的一位模特在1983年出了车祸,摔断了被她视为最大本钱的两条腿,她并没有绝望,而是充满信心地来关心周围的事情。当她以轮椅代步时,她发现自己使用的轮椅很不方便,就找了两位从事工程技术的朋友改良其功能,将它变为很好用的轮椅,并推销给残疾者使用,不到两年,她的公司已经成为加州业绩最好的公司之一。

  备2:美国总统林肯21岁时经商失败,22岁参选州议员失败,24岁经商又失败,26岁丧妻,他伤心得几乎崩溃。到49岁时,他先后经历了10次竞选失败,但他并不气馁,到52岁时,终于当选美国总统。

  五、播放残奥会主题曲视频《每个人都是冠军》,让学生再次立体感受生命的可贵与拼搏的震撼,达到心理共鸣。

  结束语: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的阻挡,才能激起绚丽的浪花朵朵。史铁生做到了!希望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直面生活中的困难,勇往直前,书写精彩人生!

  【板书设计】

  双腿残废同病相怜古园荒芜

  残废不能颓废荒芜并不衰败

  直面苦难勇敢抗争形体改变精神不变

  【课后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不少于600字。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2、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

  教学重点:

  地坛、母亲给我的生命启示

  教学方法:

  师生讨论,领悟、鉴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地坛与我。行不行?不行。这篇文章写的是我与地坛及人和事,“我”是主动的,生命遭到厄运,是“我”主动到地坛这个“宁静”的地方去,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整整十五年,是地坛给了“我”关于生命的启迪,这篇文章后面部分写到其他人和事都与地坛有关。写这样题目的文章一定要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简介作者:(多媒体显示)

  三、检查预习:

  指名学生解释词语:宿命心魂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解释)

  四、课文研读:

  1、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地坛。请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地坛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荒芜但并不衰败”。

  哪些文字揭示了故园的特点,指名学生朗读第3节,第5节,第7节有关文字,体会语言的特点。

  2、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联系?(第2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

  地坛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接纳了我。荒芜不衰败,生命永恒。

  2、作者从荒芜的地坛得到了生命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可以辩论的问题……)生不该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应顺从自然。我虽残疾了,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即热爱生命。

  请学生回忆有关生死的名人名言。例: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地坛这座历经400年沧桑的古园,馈赠作者的是如此丰厚,使他从不幸中走了出来,所以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去寻找生命的感悟,吸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作者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激:“哦,地坛,我的.古园,你是我的精神家园。”地坛——精神家园。

  3、怎样面对残酷的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的解答,也不是史铁生一个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有关文字

  讨论:(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是什么样的难题呢?(指名朗读第3节开头一段文字)明确:儿子残疾,又沉默寡言,独自上地坛,情绪变化无常,使本已痛苦的母亲更增了悲伤和恐惧,却又不知道为儿子做些什么。

  (2)母亲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默默的爱,痛苦忍耐)

  (3)史铁生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范读第8节(多媒体显示答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痛悔自己的倔强、羞涩)

  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所以母亲是史铁生生命的航标。

  4、为什么写母亲写得这么感人?设想母亲的心理,“空落的,不眠的”等语句形象的突出了母亲的焦虑、空虚和痛苦,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因此,“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他回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这样沉痛的文字,叙议结合,自然渗透深沉的感情,写得既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对母亲的最深切的理解。

  六、母爱感言

  1、《懂你》(多媒体播放),2、联系课文、歌词,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认识。3、(多媒体显示)歌颂母爱的名人名言。示例: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作家刘墉告诫中学生说,中学时期是孝顺父母的最好时期,等你功成名就再来孝顺父母时,已经来不及了。

  七、总结课文(多媒体显示)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地坛——精神家园,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母亲——生命的航标。母亲与地坛合二为一。因此,题目只能是“我与地坛”。

  让我们在史铁生对生命感悟的昭示下,充分利用我们的优越条件,用我们的辛勤努力,碰撞开一条通向幸福的人生之路,让我们的母亲都为我们感到骄傲。(下课)

  教后感: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一课时教完是完全可能的。本教案考虑两点: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二,营造一种感受亲情的气氛,让学生情感得到一次陶冶。因此,第一部分着重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从母爱与爱母的层面上引导学生体会生存的意义。这样设计容易操作,从教学实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想的目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品味散文语言,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品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人的生命是异常的脆弱,人生路上又不可能始终艳阳高照。所以,当病痛、甚至是残疾等不幸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之神对你极尽捉弄时,你将作出何种选择?因为我们还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还很难作出抉择。那么,就让经历了风雨的史铁生来告诉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我与地坛”,根据我们的阅读经验,可能写“我”与地坛的一段经历、一种关系、或由此而来的一种感悟。因此,我们对本文的研习大致可以由此而展开。

  三、初读感悟:(学生带以下问题快速阅读文章)

  1、“我”去地坛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教师补充关于史铁生的经历: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黄金年华,正是生命力旺盛之时,却不幸残疾了,这打击有多大啊!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他的精神几乎完全崩溃,是否生存下去成了他不能回避的严峻问题。

  因此,他当时的心态应该是痛苦、消极、颓废。去地坛的目的就是逃避。

  2、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地坛?

  明确:①“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荒芜、破落)②“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③“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3、作者对地坛总的感受:(学生总结)“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4、这种感受显示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明确:同一景物在同一人眼中有不同的感受,其主要的原因是他看景物时的心态不同。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荒芜”是因为当时作者正遭受沉重的打击,一下子还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心情极为悲观失落,用作者的话就是“失魂落魄”的状态,“他在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这样无论如何眼前都不可能有美景、有生机。正像杜甫的“感时花溅泪”。

  后来,随着时间的过去,思考的深入,同时由于园中景物对他心灵的启发:地坛也有创伤,地坛昔日有何等的荣华,连皇帝每年都去祭拜!现在无人关注,而且还有一些肆意雕琢它的人,可它仍然沉静、安详的呆在那里。这能让作者联想到自己,他并不是唯一的受苦者。他终于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问题是怎样活的问题”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这样他于园子中的“荒芜”重新看到了生机。他的生命也重新迎来了新的春天。(补充)他成了20xx年“感动中国”的侯选人。原因在于他在过去一年发表的一组散文《病隙碎笔》。作者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时间写点文字。”这组散文写于作者在患了肾衰竭后生活于一个又一个的手术之间。而在两个手术间的那一段空隙,是作者清醒的,真正能控制自己大脑的时段,于是他写下了一些文字,关于生活,关于命运。这就是史铁生,一个敢于与命运不屈抗争的史铁生。

  四、课外拓展:通过回顾已经学习过的海子和川端康成,由学生自由阐发对生命的认识,尤其是对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和重新定位。

  五、精读品味语言:

  1、地坛对作者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刻的。目前,作者显然已经感受到了,那如果你是作者,面对此景,你能感受到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地坛的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感受。(示例如下)

  ①“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像小雾一样,给人以一种美感,给人以希望。

  ②“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这对作者启发很大,今后他也要去做了。

  ③“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蝉脱皮的时刻是十分痛苦的,但它仍然坚持住,于是它完成了再生,于是它得以飞翔,这会对作者摆脱旧我走向新生有启示。蝉蜕皮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有纪念意义的,但它并不留恋过去,而是勇敢地飞向新的高度。

  ④“露水在草叶上流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自己的能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展现自己的美。(其它内容略)

  2总结品味语言的原则:结合作者的心境和描写对象的特征,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当然,我们自己写文章,尤其是借景抒情的文章,也同样如此。

  六、作业布置:预习本文第二章节,注意对语言的品味。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04-27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04-27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06-09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5篇04-27

《我与地坛》教案11-25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12-27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1-04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04-25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