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幻灯片底色为插图景物,便于图文对照)
烟雾迷蒙俯临长江杨柳依依依依惜别脍炙人口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飞檐凌空沙鸥点点按捺不住誉满天下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板书:文包诗
出示李白写的送别诗并指导朗读,读出诗的节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仰望和远眺,还可以用哪两个表示看的词语?比如:俯视、注视、凝视、凝望、观望、紧盯等)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之语)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板书:寄情于水)
(1)出示: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板书:寄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课后作业
上网查找李白的另外两首离别诗并抄写下来,并用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第一首:《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
第二首:《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板书:
之景
之情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之语寄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包诗之举寄情于水
之诗
附:李白诗二首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翻译:
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
金陵的年轻朋友们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
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理解,对语言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利用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诗意;
3、在对诗文的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揣摩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1、利用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突破重点的方式:
1、以诗统领全篇课文的解读(从诗入、在理解诗中读、从诗出、以诗结);
2、以“送别”为文本的结构线,把握住文本的结构脉络(谁送谁?在何时何地送?怎样送?)
3、以“依依惜别”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线,紧扣感悟、体会两人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准备李白、孟浩然的诗,表示离别的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李白、孟浩然的深厚友谊;
2、诗文对照初步整体感诗的意蕴,理解时的一、二两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认识吗?但是,昨天晚上我却在想着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那我们马上要一起学习那一课,知道了吧。
(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读题、简介黄鹤楼)
昨晚预习了课文读了几篇?预习了,又读了书,可不能白读,敢试一试,挑战一下自己读后的效果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读,点出两个生字:孟唯
(整体感知诗的类别特点——送别诗、押韵公正、脍炙人口……适时点评,了解学生目前对文本已有感知状况,并作出相机调整。)
二、利用学生对文包诗的已知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1、这首诗与课文内容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课文以前学过吗?要想把这类课文中的古诗意思读懂,是什么方法?
2、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自学情况。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老师和其他听的同学点评。
(2)适时解决每段中的生字读音及意思。重点词语点拨:
饯(jian)行:根据偏旁理解“饯”;结(jíe)识;暂(zan)时友谊(yi)
伫(zhu)立;按捺(na)不住:换词“控制不住”;脍(kui)炙(zhi)人口: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
(3)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用图理解:“暮春三月”“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利用图理清“暮春三月”与“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关系;
利用图词结合,整体概括全文大意。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江边江上景物——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人物事情——伫立、凝视、孤帆、依依惜别。
3、再读古诗,说诗意。
三、精读一、二两自然段,一名楼相送的真心,深入理解古诗前两句。
过渡:理解了大概意思还不够,诗得细细咀嚼带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味道。
1、出示古诗前两句,请同学读试着用书中的语句来理解诗意。
重点提示:
(1)看图和读课文第三段中的“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理解“西辞”、“下扬州”;
(2)读课文第一段“理解“烟花三月”
烟”——烟雾迷蒙;“花”——繁花似锦。
(3)连起来说两句诗的意思,然后再读这两句。
过渡:就这样从表面看着两句的意思已经明白了,我们感到了春天的美丽,与好朋友在此美景中赏玩,应该是件快乐的事,他们真得很快了吗?
2、出示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提示:
(1)“一会儿……一会儿……”(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让学生揣摩此时此刻李白和孟浩然藏在心中话语、感受,相机点出“依依惜别”的意思。读出这种感情。)
(2)再读前两句古诗,读出诗中隐含着的感情。
(女生读课文内容,男生读古诗句)
3、激发探究:李白为何选择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1)联系前面的介绍,激发学生体会“名楼送名士”对朋友的尊敬、感情深厚的真心表示,用心良苦;
(2)再读古诗,深入体会诗的意蕴。
板书:名楼——真心相送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题。
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
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吗?
2、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我们看书上怎么写的。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自读古诗。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
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㈡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出示句子
2、学生自由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⑵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⑷马上我们要请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一段内容,现在我们要招聘演员了,谁想演李白?大家先练一练台词。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 评价
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⑸齐读这一部分。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2、出示句子3: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⑵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⑶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
那请你读一下孟浩然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
(学生读)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㈠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接下去齐读……(生接读)。
2、重点理解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3、齐读第四节。
㈡第五自然段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⑴什么叫“脍炙人口”?
⑵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为什么能脍炙人口。
出示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⑶现在,你能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同桌交流一下,再全班交流。)(结合“西辞”,板书图)
板书:
⑷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这首诗中景色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
(反衬写法:景色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
(用词好:孤帆远影,写出了李白在江边目送了好久好久……)
(两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有神仙飞天的传说,祝愿孟浩然到扬州能像神仙一样过得逍遥自在)
⑸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四、扩展阅读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留别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学生汇报
3、推荐古诗,出示:《送朱大入秦》《别董大》
学生自由诵读。
4、引导开展课外诵读:
的确,一首好诗,就像一位好朋友,好兄长,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友谊,他能告诉你什么是见览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净化心灵的空间。
大家准备一下,我们下周六开个古诗文背诵比赛,看谁在3分钟时间内背诵出来的古诗多,好不好?下课。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做批注,体会句子含义等。学生想象力较丰富,能通过自己的感受个性化的阅读。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轻轻走入离别之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课题。
2、课文写谁送别谁?板书:李白孟浩然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全文,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
4、“依依惜别”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导读。
(二)、抓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
1、现在,也让我们一起来到长江边,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离情别意。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2、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藏”的什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从哪个词知道的?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三)、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1、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指名读。
2、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你能从李白的话中读出哪些情感?
3、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以及不舍离别之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5、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师背第四段)指名生读。
6、同学们,知道什么叫“伫立”吗?“依然伫立”呢?
7、指导学生体会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四)、扣诗眼,升华感悟离情别意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出示诗。
1、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孤”呢?
2、指导学生抓住诗眼,升华离别之情。
3、指导学生读、背诗。
4、 小结升华情感。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诗文对照,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
1、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
2、交流:美景图话别图目送图
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
1、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
2、学生交流语句:多媒体画面展现美景图
3、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蓝天、白云,江上美景
4、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6、教师小结板书:这真是满目美景无心赏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边想象那情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到了饮酒话别图?(课文的第3小节)
四、品读第3自然段(话别图)
1、出示图片:自读第3自然段,你能从他们的话别中感受到什么?
2、出示句子李白的话
(1)指名读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2)“人品”(人的品格、品德)补充资料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3)“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想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满饮此杯(这满满一杯装着的仅仅是酒吗?你仔细体会体会。更装着深深的情。李白借酒表达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对孟浩然的感情就像这杯中的酒一样,满满的)
(2)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3、出示句子孟浩然的话
(1)指名读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劝慰之情
(1)从哪里感受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知道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了解诗句出处意思
(3)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深厚的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交流(友谊……永世不绝)
(3)指导朗读句子
4、教师总结板书:这真是依依话别见真情
5、同桌分角色朗读
6、分角色齐读
五、品读第4自然段(目送图)
1、你是从课文中的哪里看到了目送图?(第4小节)
2、出示图片: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从目送图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关键的词语下圈圈画画
3、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深情,难舍(依然、伫立、凝视)
李白此时的心情怎样?(心情失落,忧伤,难过)
4、指名读——齐读第四小节
5、教师:友人登船远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望着浩浩荡荡流向天边的一江春水,李白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6、出示图片:他想到了——孟浩然对自己师长般教导的情景;
他想到了——与孟浩然饮酒对诗的情景;
六、品读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就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指名说说再指名说说
6、教师:诗句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7、质疑:“孤帆”江面那么大,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为什么说“孤帆”?
8、教师小结板书:心里所想的只有孟浩然,所以眼中所见的也就只有孟浩然
真是千帆过尽皆不见,心中唯有孟夫子
9、感情朗读古诗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七、课外拓展
1、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精读课文,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古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揭示课文中重点语段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里是谁为谁送行吗?
3、是啊,朋友即将远去,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此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请大家再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验情景。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随李白一起登上飞檐凌空的黄鹤楼送一送友人吧!
2、齐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3、当时的景色是多么迷人呀!你能来描绘一下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师小结:对,柳絮飞扬,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就是烟花三月的美景。
4、引: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在这离别之际,他们是在欣赏这烟花三月的美景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或许两人都不愿意去破坏对方的心情,或许两人心中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或许……太多的或许,真是耐人寻味!让我们再读第一、二自然段,再来体会一下深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生接读)“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2、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
(生接读)“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出示这一段话。)
3、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对话。反复诵读、讨论:哪些词句体现了两人间的深情厚谊?从哪里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用朗读表达出来。
5、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
[这里对这一自然段段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6、指名表演。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三、品读诗文,融入情境。
1、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迸发。]
2、生自读,边读边体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之情?
3、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生一起吟诗。
诗句的语言是如此简练,却同样表达了李白对杜甫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语句是诗句的具体写照,找出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4、孤帆渐渐远去,终于融入到碧水长波之中。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刚才分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乐场面一幕幕又在眼前闪现,一种淡淡的离愁在心间弥漫着……
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此时会说些什么?
5、朗读成诵,深情萦绕。
让我们一起伫立江边,目送白帆远去,深情吟诵这首诗吧,会背的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情景来轻声吟诵。
指名背诵。
6、此情此景将如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一样,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综观以上教学过程,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四、小结拓展。
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作还有很多,课前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搜集一些这方面的古诗,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送别诗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出示并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或诗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贯彻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搜集资料的方法。]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背诵以下反映送别情的诗句(点击出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板书:
黄鹤楼送别
依依不舍
李白孟浩然
深情厚谊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引导、探究,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古诗的意思和意境,感受话别的的情景。
难点: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1、古筝曲《高山流水》
2、插图投影片
3、第三自然段文字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指名说)(板书李白孟浩然)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4、合作探究:浏览课文,画出课文与诗句对应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一边默读一边作批注,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前两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小组交流的结果向大家汇报以下,谁来说前两句的意思: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交流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小组交流的结果向大家汇报以下,谁来说后两句的意思: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男生读前面的诗,女生读后面的诗意;
(2)女生读前面的诗,男生生读后面的诗意;
5、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谁来说说。(板书依依惜别)
出示合作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体现在哪些地方,找出有关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
6、交流汇报:
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谁来用朗读表达这份难舍的情意?
离别是他们心底最柔弱的'弦,面对遥遥无期的再次会面,他们谁都不忍心去触动。我们一起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7、离愁别绪在心头,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这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自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吧!谁来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出示句子:“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你来敬仰地读一读,还有谁听出了什么?谁来
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但毕竟他比李白年长,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谁来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谁来,谁再来!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是呀,正如他后面讲的,我们的分别只是(生:暂时的)虽然分别了,但友谊却(生:永世不绝)
你能用表演来传达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配上动作,自己在下面练习表演,开始。
下面我们要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江边,再现当时的情景。谁想演李白?孟浩然谁来?老师给配上音乐。
说话时眼睛能看着对方,做着动作就更好了。谁再来!
哪两组坐得最好,听得最认真,哪两组就来!一边捧起酒杯,一边读。
8、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9、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1、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2、不忍别,终需别。你看,那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那是在述说这千言万语,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B(师配音描述)滔滔的江水,流淌着友情,此时,在李白的眼中,就只剩下孟浩然所乘的那一只小船了,他就这样站着,站着,看着,看着……直到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水天一色,他还在看什么?想什么?心里还在默默地说什么?
学生交流
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起满含眷恋之情地读:(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13、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起读……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站起来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4、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小结全文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就像那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多么深厚的情谊呀!(板书:情谊深厚)
出示:作业自助餐
1、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向对手挑战。
2、演一演,与朋友合作,改编课本剧演一演。
3、找一找,找更多的送别诗,摘抄在采蜜本上。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8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激情导课。
1、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重点写了两个场景(饮酒话别、吟诗送别)目送朋友远去,唐代大诗人李白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幻灯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
2、明确目标: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如何,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并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惜别深情。
3、效果预期: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读诗文,明诗意。
策略:速读课文,结合文中语句,理解诗意,同桌交流。
生读任务,策略,然后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1、指名交流:诗文对照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幻灯出示对应句)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幻灯出示对应句)
2、男女生分别朗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从大家的朗读声里,从文字里,从诗里,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感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依依惜别)生齐读。
任务二再读课文,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策略: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划出体现他们深情的词句。
2、小组交流你对这些句子、词语的.理解、感受、体会。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及词语的理解、感受、体会。
展示交流:
预设一:第二自然段抓“藏”“一会儿……一会儿……、”来体会依依不舍的心情、
引导读出这份情谊,但不忍别,终须别。
预设二:第三自然段:
1、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6个“您“;夫子,请,兄长和老师)
2、读出对李白的“敬仰”。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诗篇。(补充资料,了解俩人之间的情谊)师:就是这样一位风流潇洒,不羡权贵,有着高洁人品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敬仰呢?现在你就是李白,面对即将离你而去的兄长、老师、知己,真诚地表白你的敬仰之情吧。(读李白的话)
3、读出了不忍孟浩然离去:何日才能再见面?满饮此杯:这杯中盛的仅仅是酒吗?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引用这句诗的用意是:安慰李白。你还能用哪些送别诗句来安慰李白呢?除了宽慰你还读出了什么?地久天长,能读出这份深情厚谊吗?还从哪个词看出来?“永世不绝”
5、小组活动分角色朗读对话,展示朗读。通过两人的对话,我们感受到了这份情(板书:语言含情)
预设三:伫立:长时间站立,从中体会到什么?站得时间久,在江边干什么?目送友人。一直到什么时候?船消失在天边。
师: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对孟浩然的情就在久久伫立的身影中,就在默默凝视的目光中,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岸边的李白,你会想什么?
师:这一切的一切,都化作了“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千言万语都凝成了这样一句诗:(幻灯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同学们,文中是白帆点点,长江又是古代的交通要道,江上的船一定是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而诗中为何却是孤帆呢?
师:真不愧是诗仙李白,美景让人赏心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情,古诗以景见情,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过渡:千言万语,尽在之中,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都放在诗中,请大家齐读(配乐读)
三、检测导结:
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此情此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好友间深厚的友谊,让我们体会到了友人间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让我们也送孟浩然一程,再次为他吟出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背。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
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
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
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处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注。
2、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第三段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个您”说明了什么?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4)、“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诗篇”我们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春晓》、
5)、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别之情。
为什么要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听了李贤弟的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的话中又读出了什么?自由读孟浩然说的话。
6)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板书:话别
3、小结:读的不错,孟浩然一方面在劝慰李白不要为离别伤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两人的友谊之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
4、听了两人临别前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
四、想象补白,丰富情境
过渡:说不完的别情,道不完的友谊,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名接读第四小节)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
2、此情此景,不仅打动了我们,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课件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上沙鸥点点,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诗入境,内化文本
过渡:此时此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
2、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是一首怎样的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文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课文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景象,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浏览一下。
师:文中说随着江风远去的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孤”字是整首诗的眼睛,让我们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大诗人的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经典诗篇,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1、《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读)
2、说说,这首诗你最欣赏哪里?再齐读
3、记一记,课件出示。
七、作业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送别》教学设计03-3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5篇06-2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0-24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送别祝福语04-19
教学设计01-14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乌衣巷教学设计04-15
《泉城》教学设计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