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7 18:20:5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春》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教学设计(汇编15篇)

《春》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描绘祖国春光那诗的抒情笔调和优美语言,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赏析“绘春”部分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优美的语言,

  学会观察、描绘、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学习本文的语言艺术。

  四、教具准备:

  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暖花开,大自然呈现出一派喜人的生机,在这充满生机的季节里,人也变得富有活力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美文。

  传授新课:

  (一)主要写了什么?分几个部分来写?(指名答)

  板书:盼春、绘春、赞春

  (二)赏析第二部分

  1、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2、指名读第二段,问:作者是怎样描绘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的?

  3、师范读第三段,问:这一节写什么?(春草)哪些词语写出了春草的可爱?为什么要写人的活动?

  4、女生齐读春花图。问:这一段抓住春花的哪些特点来写?

  5、指名读春风图。

  师:朱自清先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各种感官,把风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朱自清先生调动了哪一些感官?请你具体举例分析。(分组讨论)。

  6、男生读“春雨图”。作者在写春雨时主要抓住什么来写?除了写雨外,这一段还写了人的活动,有什么作用?作者的写作顺序怎样?

  7、齐读“迎春图”。人们是怎样迎接春天的?

  师小结:刚才我们赏析了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观察全面细致,构思精巧,抓住景物特征,情景交融,语言生动优美,更深刻体会了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三)赏析文章第三部分。

  1、齐读。

  2、问:本节共有几句话?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句,比喻,拟人)

  (四)小结本文写作特色。(生讨论后归纳)

  1、细致地观察,生动地描绘。

  2、精巧的构思,严谨的结构。

  3、优美的画面,生动的语言。

  4、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五)课外拓展:

  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那机样绚丽多姿,生机勃勃,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家乡的景物,可选取其中一个方面(如花、草、雨等),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盼春:来了……近了

  总绘:春回大地

  春草:钻、嫩、绿

  春绘春细绘春花:树上——树下

  春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

  春雨:雨形、雨景

  迎春:出来、舒活

  颂春:新、美、力

《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

  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公元755年杜甫赴奉先探亲,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他回不了长安。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路上,被叛军所抓,押到长安,因他官小,没有被囚禁。当他看到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的景象。而家人也逃离了长安,生死不知。第二年春天,春回大地,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美景却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预习检测

  1、出示字词,学生读记,限时1分钟。

  溅()——溅落

  抵dǐ——()

  搔()——用指甲挠

  浑()——简直

  胜()——()。

  ()zān——一种束发的首饰。

  2、小测试。

  3同桌互改。

  四、初读感知

  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

  五、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小组交流,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

  2、修改、讲解文意。

  六、赏析诗歌

  1、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如: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如:恨感搔更短不胜簪家书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如:感时恨别忧国思家

  七、深化感情,探究主题

  通过学习诗歌,你从这首诗中能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让学生说一说。一位老人,站在荒凉的长安城里,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探究主题)

  八、巩固练习

  1.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问题: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春》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和初春的哪些特点。

  2.体悟作者和读者对春天的感情,并能用文字表达。

  3.熟练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对文章优美文字的体悟。

  2.引导学生写摹春天。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

  1.体悟式、感受式,努力创设“平台”,进行“三维”训练。

  2.多媒体一套、录音机一只。

  3.采用“欣赏——读文——画图——说情——写春——拓展延伸”六个板块。

  四、教学过程:

  ㈠课前欣赏(3-5分钟)

  1.播放有春天画面的`歌曲,让学生随意欣赏。

  (创设情景平台,把学生情感渐引入课文)

  2.教师借助画面内容,随季节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㈡朗读

  1.美读: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多媒体配以画面、音乐。(再创情景平台,激发学生情感。)

  2.赏读:由学生挑选自己最喜爱、最有感悟的一幅“图”,自由赏读。(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开发学生已有资源)

  ㈢画图

  1.请学生或上黑板、或在课台上描绘课文中任何一景、或一物。

  2.比较图画与课文文字的区别。

  (直观与文字比较,利用学生资源,仔细体悟文字特点。)

  ㈣说情(让学生谈自己对课文、对春天的感悟)

  1.说说你认为最优美的文字(可一段,也可一句),并说明理由(美的理由)。

  (由粗到细,仔细品味,并加入学生有情感地朗读)

  2.让学生谈谈古今文人对春天描绘的诗句。

  第一步:背诵绘春诗句

  第二步:(深层拓展,进一步开掘学生资源,激发兴趣)让学生说说古今诗人对春天不同感情的诗句。

  ㈤写春

  1.请学生各自写一段你眼中的春天,你生活中的春天(写一景、写一物均可)

  2.交流(由欣赏到实践,由感悟到感情认识)

  ㈥课外拓展(课外作业)

  1.收集古人写春的诗句,不同的感情不同描写的诗句。(再次开发学生资源,努力拓展学生视野。)

  2.写一篇《春》的短文。(深层体会,学以致用。)

《春》教学设计4

  课时目标

  1.认识“恰、屉”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

  2.默读课文,能猜测难懂语句的大致意思,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释题,激趣引入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红楼梦》,引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1.(板书课题)从“红楼”二字你想到了什么?关于《红楼梦》,你知道些什么?

  2.学生交流对《红楼梦》的了解。

  3.教师补充:《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全面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情世态及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红楼春趣》就是这部长篇佳作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大致读懂古典名著”的方法。

  预设:运用多种方法猜读,借助资料或影视作品帮助阅读,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可以跳过去继续往下读等。

  2.让学生默读课文,大致读懂课文内容。

  3.学生交流文中难理解的语句,教师相机点拨。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读“捆剪子股儿”“拨起籰子”的意思。

  (2)提问:“放晦气”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明白“放晦气”就是指把不好的`运气放掉。

  (3)追问:“捆剪子股儿”“顶线”“籰子”这些词语是和什么有关的?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知道是与放风筝有关的工具或饰品,提示学生不用反复琢磨。

  (4)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或教师补充资料,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文中宝玉、黛玉等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文中的“紫鹃”“晴雯姑娘”“袭姑娘”等都是贾府的丫鬟。

  4.引导学生交流:文中写了哪些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他们分别是怎么放风筝的?都发生了什么“趣”事?

  三、随文识字,交流方法

  1.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词语,同桌互查后全班反馈,教师相机正音。

  2.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预设:

  (1)“恰、屉、讳、晦、墩、钗、袭”等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或者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2)可以通过组词区分形近字,如“讳”和“违”、“晦”和“悔”“诲”、“钗”和“杈”、“敞”和“敝”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

  3.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春》教学设计5

  一、课文导入:

  1、以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2、复习几首咏春的诗词。看谁积累的多。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朱自清的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细致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学习本文除了体会这一特色外,还要注意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方面来写,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理解

  1、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全体齐读。

  2、本文抒发作者什么感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展示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盼春(总领全文)

  春草图

  春第二部分(3—7)绘春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颂春

  四、学生自读自品课文。小组讨论,以问答的方式交流品析所得。

  (一)读一读

  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2、深入意境,细细品味。

  3、声情并茂,体会风格与美感。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反复诵读品味。

  (二)品一品

  1、品用词之精。

  2、品语言之美。

  3、品写法之巧。

  4、品构思之妙。

  (三)说一说

  小组之间交流品评所得,互相问答,分组竞赛。

  五、写作借鉴:

  (一)从这篇课文来看,应该如何写景?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

  听觉、触觉等;

  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

  到低、从近到远等;

  4、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二)模仿习作。

  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描写一幅秋景图。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背诵课文1—3段。

《春》教学设计6

  【教材解读】:

  《春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困居长安之时,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急心情。国都残破,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怵目惊心。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把国破之痛写得十分强烈,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密交织在一起,把国和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背诵。

  2、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学习方法】:

  诵读

  【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

  1、情景导入:读对联,识人物。

  师导语: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李白和现实主义的杜甫,请读大屏幕上的对联,你能看出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杜甫]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感悟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这首诗编入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诗文,多表达古代文人的志趣,我们要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

  2、齐读学习目标。

  3、请展示你的课前预习。[学生展示文学常识、字形、字音、字意等。]

  4、师过渡:《礼记》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充足的准备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预习非常细致,准备好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

  二、走进文本:(学)

  1、听读感知。

  师:首先我们一起听读古诗。听之前我想问问大家,听读古诗应该注意听什么?[生:听准字音、停顿,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好,大家尽力做到这几点,别忘了做标记哦![放范读视频,学生标记。]

  你都做了哪些标记?[学生交流]

  2、朗读指导。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感觉也很正确。朗读古诗的技巧包括节奏、停连、重音、语气。请大家看大屏幕:

  节奏: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或212式。

  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

  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

  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节奏是两字两字一字或者两字一字两字,意思连贯的时候可以停顿短一些,如“山河在”。关键的词读重一些,如破、深。语气依据内容、感情确定。本诗的感情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低沉的。

  3、初读感受。

  师:了解朗读技巧,我们再来感受一遍古诗,这一次,我们小声跟读,注意体会节奏、重音、语气。

  4、自读展示。

  师: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师:哪位同学先展示一下?喜欢哪句就读哪句。展示的同学依组内序号加分。[学生个人展示读,师生共同评价朗读。]

  来,拿起书,抬头挺胸,我们全班一起读,读出诗的韵味来[学生齐读]

  5、理解诗意。

  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有小组内理解不了的诗句吗?哪个小组来解决?

  好了,请每组只说一句,依序号双倍加分。[学生小组交流后,师评价。]

  三、个性解读:(研)

  1、小组合作,理解诗情。

  师:古诗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最好的诗应该是“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风力指思想内容,丹采指文词形式。诗歌是抒情性的,但形象性很强,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达情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感悟《春望》之“风力”。(大屏幕设置情景)

  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适当指点。

  预设:

  我们选择拍摄国破城荒的景象,画面上突出对比,由壮丽的山河到破败不堪的都城,由繁华时长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不见一人。(这在文学上的写作手法叫“对比反衬”)

  我们选择拍摄花鸟泪惊的一幕,依据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应该是个近景,诗人看花而流泪,听鸟而心惊,特写花上的泪珠和诗人痛苦的表情。(为什么看花会流泪,听到鸟叫会惊心?看到什么样的花会流泪?在什么情况下会惊心?这在文学上叫“寓情于景”)

  我们选择拍摄烽火家书这一段,依据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长时间的镜头展现战火纷飞、战马奔腾、战争中的废墟、流离失所的`百姓,体现出“连三月”之长。特写在战火中焚毁的家信,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的表情,体现家信难得。

  我们选择拍摄白头更愁。具体表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发簪在短小的发髻上摇摇欲坠。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在同学们导演的短剧中,我们看到了城墙、荒草、废墟上的野花,战火中的家信以及诗人满头的白发。鉴赏诗歌,就是要抓住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体会感情。

  2、小组合作,美读感悟。

  师:此时此刻,我感觉我们真实地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了,和诗人的心一起跳动,关心国家,关注人民,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表达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诵读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生配乐、配画、轮读、唱读、演读……]

  同学们的创意真棒,说明大家真正读懂了诗歌,你们不愧为未来的艺术家!

  四、学以致用:(练)

  师小结: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哪些形象?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2、两诗表达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呢?

  五、总结提升(评):

  1、师总结。古人借诗言志,今人论诗识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2、学生总结评价一节课的学习。

  请同学们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

  请语文课代表评价这节课的学习。

  作业

  1、积累杜甫的诗歌,进一步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古诗的方法,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赏读。

  板书:

  春望

  杜甫

  “丹采”“风力”

  国破城荒凄

  花鸟泪惊悲忧国对比反衬

  烽火家书苦忧民触景生情

  白头更短愁

《春》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两首词。

  2、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化虚为实、比喻夸张,学会运用诵读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3、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化虚为实、比喻夸张。

  难点:学会运用诵读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生疑发问,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唱八年级所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营造氛围。

  二、学习《武陵春》

  1、导入课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交流对李清照的了解,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2、指导朗读。

  ⑴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评读教师的优点与不足。

  ⑵明确字音、节奏,学生自读,小组推荐成员朗读。

  3、理解词句。

  先请一名学生完整地交流自己的理解,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价,教师适时点拨。

  4、感悟感情。

  用“我喜欢读______句,读出了_____情景或感情”的句式来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的作用,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体验意境。

  启发学生联想想像,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词中的意境,进一步感悟词人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望江南》(采用学习《武陵春》的方法来让学生自主学习)

  1、导入课题。

  简要介绍作者、作品。

  2、指导朗读。

  ⑴听录音朗读。

  ⑵学生自由读,点名读,评读,正字音、明节奏。

  ⑶全班齐读。

  3、理解词句。

  ⑴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词的意思。

  ⑵检查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适时点拨、强调重点词句。

  4、感悟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品味语言。用“我喜欢读_____句,读出了_____情景或感情”的句式进行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蕴含的思想内涵。

  5、体验意境。

  ⑴展示能概括表现这首词的内容明片。

  ⑵多媒体展示画面,启发学生联想想像,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特定场景下思妇的思想变化过程。

  四、比读两词。

  灵活引导学生探究处理以下问题:

  1、两首词中都写到船这个载体(“千帆”“轻舟”),表达的心情是不是相同的呢?

  2、两首词都写到情感的变化,二者有什么不同?

  五、聆听心曲,感悟情愁。

  六、布置作业

  运用修辞手法写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如“思念”“兴奋”“沮丧”等。

  附:板书设计

  词两首

  反复朗读 理解词句

  感悟感情 体验意境

《春》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恰、屉”等10个生字,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致读懂课文,品读重点语句,感受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品味本文语言,初步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走近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初步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细节描写初步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熟悉《红楼梦》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影视)。

  2.参照文前的“阅读提示”预习课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做好阅读批注。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插图导入

  出示风筝图片引出课文插图:

  今天,让我们走进《红楼梦》,到大观园里,和宝玉、黛玉等人一起去放风筝吧!(板书课题)

  二、交流课前准备

  1.了解名著《红楼梦》,出示书评:

  《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周汝昌

  《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红楼梦》是一部大书。

  ——《大英百科》

  2.交流《红楼梦》主要内容: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人生百味,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史诗性著作。

  3.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家庭,因家族衰败饱尝人世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生字词语,交流读音和意思。

  我会读:恰似籆子高墩窗屉子

  忌讳晦气敞地豁喇喇

  嫣红宝钗晴雯袭人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交流个别字音、义,点击多音字“喇”。

  小结理解词语方法:联系上下文猜想词语的意思,如籆子、窗屉子。

  小结阅读古典名著方法:猜读、跳读、搜集资料、结合影视剧。

  2.围绕文前的“阅读提示”交流课前课文预习。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说一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听到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的声响。

  经过:大家放风筝的情景。

  结果:风筝随风而去。

  小结课文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了黛玉、宝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板书:放风筝)

  四、感受有趣、走近宝玉

  (一)对照课题,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趣”事,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1.梳理趣事:

  放风筝前的准备、风筝各式各样

  三拿宝玉的风筝、宝玉的风筝没放成

  风筝飞满天、风筝断线后随风而去

  2.整合、朗读并想象画面:关注句中的“笑道”、“了、来、儿、罢”感受热闹非凡、场面宏大。

  3.播放短视频:大观园里放风筝

  (二)默读课文,说说宝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聚焦描写宝玉的`句子并朗读:

  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日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

  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

  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

  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边叫:“放起来!”

  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2.逐一读句子逐一想象情景,假若你也在场。完成填空:

  我想对宝玉说:“你真是一个的人!”

  3.课堂交流小结:

  从宝玉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读出了纯真、率直、平等、随和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学法:

  1.阅读古典名著,如何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联系旧知课堂小结:我们认识、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要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外貌描写。

  五、阅读链接、传承民俗

  1.出示林庚的散文《风筝》片段,速读思考: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

  汇报交流:小时候放风筝的经历

  看风筝的感受

  旧时北平放风筝的盛况

  2.比较阅读,想一想:《风筝》和《红楼春趣》两篇文章在内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春》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写字。

  ②课前布置学生摘抄有关春的诗文,上课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散文《春》,具体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a.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b.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c.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d.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l、2、3,小节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①第1、2小节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写1、2小节有什么作用?

  ③第3小节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⑤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了一个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偷偷破土而出会是怎样的情景?

  ⑥说说“偷偷地”、“钻”字用得好在哪儿?

  (听读之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六个问题。)

  [明确](①③④⑥略)

  ②写出了对春天的盼望;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绘春、赞春作铺垫;用拟人的修辞将春天写活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⑤要用第一人称小草的语气,说出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出其不意、冲破泥土的阻隔的惊喜。

  [教师小结]

  1、2、3段的主要内容、写法。总结从四个方面来欣赏每幅图画:特征;角度(顺序);写法;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学生自学第4—7小节。

  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②小题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拟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

  春风图

  和悦

  触觉、嗅觉、

  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相同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都是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和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语言生动,渗透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③其他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④美句赏析

  主要讨论以下几个内容:

  a.句子中修辞方法的作用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答案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b.加点词语的表现力(比较加点的词为什么用得好)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叫)着——“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野花散在草丛里(开)——“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高度。

  拓展延伸

  ①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想像构思,进行写景片段练习。(口头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过渡)大家笔下在春天一样的美好,令人向往,春天带给人万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的生机,但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踪”,春天也是难以持久的,生命的奏也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应珍惜青春,立志奋进。

  ②许多伟人在青年时期就已经立下远大志向,卓有成就。你知道他们谁的事迹?说说你的看法。

  ③你的理想是什么?你觉得你的哪些努力已迫近了理想?

  11春(方案B)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②③小题小组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

  伟人胸怀大志而又能矢志不移去开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让我们以关汉卿的话为鞭策,珍惜花样年华防止理想有奋斗中闪光。

  布置作业

  ①继续摘抄“春”的诗文,准备参加《春日融融》朗诵会。

  ②阅读《春颂》,进行比较阅读。

  比较在感情、语言方面的异同。

  点评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大地回春,草木争荣、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了春以感情和生命。文章文质兼荚,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设计了听读、齐读、自读、默读等方式,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而是以春草图为例,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其他图画;并设计了四幅图画之间的比较阅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对语言有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听音乐想像作文的练习,注意锻炼学生的想像力。用珍惜青春、理想的启迪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本课安排学生做摘抄,就是启发学生多读书,养成积累词句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朗诵会的设想,则是对语文学习的延展,深化语文学习成果。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春》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有背诵;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字词问题,大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初步体味了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请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希望朗读的同学在配乐中能再现作者的感情。

  二、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学生朗读,然后评议。

  三、回顾一下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盼春;

  第二部分:绘春;

  第三部分:颂春。

  四、赏析第一部分:盼春

  1.本段作用: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

  2.找出关键词语,体会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盼、来、近――表达作者迫切而喜悦的心情。

  五、赏析第二部分:绘春

  1.第二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总括轮廓。

  2.作者如何总写春天的?

  先总写:一切

  后分写: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3、作者描绘了春天哪些景象?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4、春草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几方面来写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A、正面描写:

  写长态:钻(表现生命力强)

  写质地:嫩嫩的(鲜嫩)

  软绵绵(柔软)

  写色泽:绿绿的'(浅绿)

  写长势:满是的(旺盛)

  B、侧面描写:带给人们欢乐

  C、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排比

  5.春花有哪些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A、正面描写:

  花朵多:赶趟儿、杂样儿、散

  花色艳:红、粉、白

  花味甜:

  B、侧面描写:

  蜜蜂:闹

  蝴蝶:飞

  C、虚实结合:由春花联想到秋实。

  6.春风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A、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温暖柔和(不寒、抚摸)――触觉

  清香扑鼻(泥草花香)――嗅觉

  色彩明丽(繁花嫩叶)――视觉

  和谐悦耳(鸟鸣、笛声、轻风流水)――听觉

  B、播放音效,感受鸟鸣“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的意境。

  7、春雨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几方面来的?

  A、春雨特点:多而细密、滋润万物

  B、正面描写: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紧密、闪光、细长)

  状:斜织、薄烟(轻盈、迷蒙)

  C、侧面描写:

  景:叶绿草青、灯、人、房屋(滋润万物、气氛和平安静)

  情:可别恼

  D、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E、播放春雨音效,感受春雨特点。

  8、前面描写的是自然景观,接着作者由景到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人们在春天里是以什么精神状态来迎春的。

  颂扬了人们奋发向上、憧憬未来生活的精神风貌。(城乡、老小、舒活筋骨、抖搂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

  六、赏析第三部分:颂春

  1.三个比喻句,各表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像娃娃: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开始)

  像小姑娘:美(百花争艳、景色动人)

  像青年:力(充满生机)

  2.三句话各自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三个比喻句,点明了春天成长的过程,独立成段,强调了春天不同的成长过程。

  七、总结:播放电视教材《春》,进入春的意境中,回顾全文内容。

  八:作业:背诵全文。

《春》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平复、一封报平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1、诗人对于一封报平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平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八)、板书设计(略)

《春》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2、能概括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并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3、能揣摩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多种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好处,学会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以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品味语言,品味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批注与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语言赏析。

  一、导入

  播放《春天在哪里》音乐

  听到这支曲子,我们也忍不住要四处寻觅春天了。都说春天是最美好的季节,你对春天

  有什么样的具体印象和感受呢?

  1全班交流对春季的具体印象和感受(可以引用古诗词或者成语)

  诗句提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人人都喜欢春天,可是对春天的感受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笔下,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要求带着问题听读文章。

  1)明确生字词读音

  2)课文围绕“春”描绘了几幅春景图?根据课文内容为这几幅春景图拟小标题(标题要求字数统一,简洁明了,争取控制在三个字左右)。

  全班交流,明确:

  1)读准下列字词的音(个别朗读)

  朗润酝酿婉转嘹亮应和黄晕烘托静默舒活欣欣然

  2)5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2、理清思路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是描绘江南春景的散文,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几部分?

  全班交流,明确:盼春(1)、绘春(2—7)、赞春(8)

  2)既然本文描绘春天图景是主体,那为什么还要加上第一和第三部分呢?

  明确:第一节充分表达喜爱春天、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感情。盼春是绘春的基础。

  第八节是在前文充分描绘春天美丽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赞春是绘春的升华。

  3)前4幅春景图能否和第五幅调换顺序呢,前四幅之间是否也可以调换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前4幅写景,第五幅写人,人活动在美丽的春景中,让春景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

  春草是最先报春的,然后再是春花。春草和春花的生长是要靠风雨的滋润培养的。从植物写到天气,也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

  三、品析语言: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春草图”语段,你认为在这部分中哪些词、句,写得比较贴切传神,试说出理由。

  学生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换意见,完善回答,全班交流。

  明确:(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教师可适时引导:假如你就是一株小草,经历了漫长寒冬,当你刚从有些松软的土地里苏醒过来,你会做些什么?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嫩,写质地。绿,写颜色。

  (2)“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最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学生讨论后明确: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朗读,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叠词同时也使句子变的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学生回答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味春草的生机勃勃和作者对春草的喜爱。

  学生齐读第二段。

  2、欣赏“春花图”

  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并用批注的方式说明理由。

  学生品析,全班交流时同样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味。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如“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句中的“闹”字可否换成“叫”,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闹”一字传神,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时要及时归纳赏析要点,注意表述的思路:

  赏析切入点:A抓关键词。关键词主要指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巧妙使用,能够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特征。B品修辞句。这是最常用的语言赏析切入点。如排比句的气势磅礴,比喻句、拟人句的生动形象,反问句的发人深思等。C析语言风格。如: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D找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视觉、听觉等感官角度的描写等。

  表述思路:我比较喜欢文中的“……”句话,因为……。

  在阐述喜欢语句的原因时,还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这种形式来呈现赏析语言的思路和答题的不同角度。

  3、根据归纳的赏析要点,自读第四、五段,赏析春风、春雨图。

  学生先自行通过批注找出美点,小组进行讨论,全班交流。

  4、朱自清先生清丽的语言让我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此时再看上课伊始我们为春景图拟的小标题,就发现它们是多么的单调无味,你能不能换上更生动传神的小标题呢?(标题要求字数统一,形象生动)

  全班交流,板书出示比较。

  如:1春草复苏图,春草萌芽图;2春暖花开图,百花争艳图;3杨柳随风图,春风依依图;4春雨绵绵图,如烟春雨图;5春勤人早图,人勤迎春图

  5、声情并茂的集体朗读全文,体会课文蕴涵的情味美。

  四、布置作业

  1、整理收集的咏春的古诗句,写在积累本上。

  2、仔细观察你的校园,写一篇《校园的秋》。

《春》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 体会文中用语的形象生动、准确有神。

  2. 学会抓住散文中的文眼品读文章的好习惯。

  3. 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丽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春》据说还上了三四课时,在这个仲秋的`季节里,我们一起再读本文也许你能读出问题、品出新意。

  一. 听配乐朗读,检查一下自己以前读的或背得不够理想的地方(如字音、节奏、情感)

  二. 请同学听老师写春的文章,听完后请你谈谈听后体会。

  三. 小组讨论:请小组同学一起从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并在笔记本上写一写朱自清散文中的这些词句。

  (出示板书)

  1. 春天你看到了什么?

  山:朗润

  太阳:红

  小草:嫩嫩、绿绿、青得逼眼

  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树叶:绿得发亮

  灯光:黄晕

  2. 春天你听到了什么?

  小草:偷偷钻

  风:轻悄悄

  果树:吵闹

  鸟儿:呼朋引伴、唱着婉转的歌曲

  牧童:短笛嘹亮

  3. 春天你嗅到了什么?

  花:带着甜味儿

  泥土:混着青草味儿

  4. 作者除了写花鸟草虫之外,还写了什么?

  小孩(第二自然段)大人(第七自然段)总写(8至于10自然段)

  小结:(人是最美的风景,因此不管是写景文章,除了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还要调动你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这景、体悟这景中的情,也就是要求我们用心去写。

  作业:仿写课文最后三段的写法,我们也来赞美这美好的秋天。

  秋天像 。

  秋天像 。

  秋天像 。

  附教师作文:

  (选段)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青山又绿了,河水滔滔。天气又渐渐暖和起来了。小草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又从泥土里长出来了,又嫩又绿。到处是大片的绿色。在和煦的春风里,在暖洋洋的太阳下,人们玩得真开心。各种花开满了枝头。鲜艳极了,热闹极了。花下成千成百的密蜂在鸣叫着,大大小小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各种野花也遍地成开。清清的暖风吹来,带着泥土的气息和草花的气味,浓极了,香极了,鸟儿在繁花嫩叶当中唱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春雨绵绵,下个不停,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绿极了,小草青极了。傍晚时候---------------------------------

《春》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2、掌握课文写景特点,并应用到写作当中。

  3、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教学难点

  1、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2、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语设计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唐代的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一、作者及作品

  [提出问题]在小学同学们就学过朱自清的《匆匆》,对朱自清先生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现在就请你来说说你所认识的朱自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二、预习检查

  (一)给加点字注音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

  (二)解释词语,并给加点词造句

  欣欣然朗润酝酿赶趟儿舒活

  呼朋引伴宛转花枝招展烘托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提出问题]江南是作者刻骨铭心时常思念的故乡,江南之春更是让他魂牵梦绕,那么江南的春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作者在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聆听,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

  (播放朗诵)文中从迎接春天写到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

  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

  (一)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叠用,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3、课文的1段和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围绕“春”,先写盼春,再绘春,最后赞春,表达了作者对生气勃勃的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第二部分

  春醒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二)第三部分

  新、美、力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大体上领略了朱自清笔下的《春》。这节课我们将对其进行细致的讲解。请同学们边读边用笔勾画出画卷中的景。(关键词)

  明确:山、水、太阳、草、花、风、雨、人们、

  明确: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一、合作探究

  (一)学习春草图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

  (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学习春花图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而是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闹”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三)学习春风图

  1、“春风图”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出春风的温柔;

  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空气里酝酿”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成天嘹亮地响着”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

  这段文字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2、探究质疑:“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A“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B“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温柔。

  C“(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三)学习春雨图

  1、“春雨图”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的?

  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

  C“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

  D“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春雨的润物。

  2、“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

  3、探究质疑:“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A“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博喻、排比,写出春雨多、细、密的特征。

  B“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用拟人烘托出乡村的安静而和平。

  (五)学习迎春图

  1、探究质疑: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由景及人,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有的是希望。”

  2、探究质疑:文章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有什么好处?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体现文章主旨。

  二、品味鉴赏

  文章第三部分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答:不能颠倒。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课堂小结

  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郊外春色》。

  板书设计

  盼春:反复→盼春心切;拟人→喜春之情。

  春草图: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春花图:多、艳、甜

  绘春:春风图:柔和、芳香、和悦

  春雨图:经常、细密、轻盈、润物

  迎春图: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赞春:比喻→“新”、“美”、“力”

《春》教学设计15

  一、设计指导思想

  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在《春》一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清新优美的特点。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重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学会审查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提高阅读质量,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生动性。

  3、情感目标:

  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②增强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和信心,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并总结阅读方法和思路。

  五、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对散文已有一定的阅读和感悟能力,但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随机指导学生审查他们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总结归纳阅读的方法和思路。

  六.教法: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成果展示法、交流讨论法、点拨法和读写结合法进行教学。

  1.成果展示法

  七年级学生阅读这样的散文应有一定的阅读体验,那么怎样使学生的思维成果变得清晰化呢?这就要求学生能用笔头展示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样才有利于抓住学生阅读思维中的弱点。

  2、交流讨论法

  每个学生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要让阅读成果显得更丰厚,还得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广泛地阅读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才会显得更为广阔。

  3、点拨法

  学生的阅读能力毕竟有限,作为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进行点拨指导,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更清晰,提高学生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同时也能及时地总结出阅读方法和思路。

  4、读写结合法:

  新课程明确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仿写题,以加深学生对描写景物方法的理解。

  七、媒体选择

  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约化。在《春》一课中,运用了Powerpoint技术,并将从网络上下载的视频、图片应用于课件中,使人身临春之中,体味春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春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春天的文章。(出示课题《春》)

  2、了解作者(课件展示)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等。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写景的成功之处。

  ③团结合作,审查自己的阅读成果,提高阅读质量。

  二、听读课文,扫清障碍,体会读法

  1、你弄清下列字词了吗?完成学案一。

  酝酿(yùnniàng)婉转(wǎnzhuǎn)应和(yìnghè)

  薄烟(báo)黄晕(yùn)抖擞(sǒu)

  2、归纳朗读技巧:

  本课在朗读方面应用舒缓、轻快的声调来朗读,重点读出对春来临的喜悦之感,同时应注意重音处理,比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偷偷”和“钻”就应该处理为重音,这样可以表达出作者对春草长出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3、指名几名同学读读自己喜欢的片断,注意运用朗读技巧。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1、思考讨论:文章围绕“春”写了哪几幅图景,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请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完成学案二。

  3、展示阅读成果,共同交流修正。

  4、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一)盼春(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2)总绘春天

  (3)春草图

  (二)绘春(2---7)(4)春花图

  (5)春风图

  (6)春雨图

  (7)迎春图

  (三)赞春(8---10)

  四、品读课文,感悟美点

  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同时也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请同学们品味本文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品味,把你的想法在课本相应段落与句子旁边作上圈点批注。

  1、我认为最佳的段落。

  2、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3、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4、我认为最好的词语。

  5、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

  6、我认为最清晰的层次。

  教师准备:

  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从“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儿相映衬;再次,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

  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接下来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五.学习习作

  刚才我们的同学在语言的花园里尽情地耕耘着,品味着,品出了很多精美的词语,感受到了作者笔下优美的春天。那么,我想问问,朱自清先生把春天描绘得这么美,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讨论,回答。)

  老师准备:

  1、作者热爱春天,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

  2、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春天描写得形象生动。

  3、作者对春天的景物观察得特别细致,动用了多种感官,抓住了景物最主要的特点。

  六.作业:相信你也能写!

  (如若课堂时间不够,可随机调整为课外作业。)

  仿照《春》的写法,在“夏”、“秋”、“冬”三个季节中任选一个季节进行某一类景物的片断描写,注意可以用到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各种感官。

  七、课外作业:

  1、完成好片断仿写训练,并在课余时间交流。

  2、背诵本文,进行语言积累。

  3、课外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其它散文,感受其语言魅力。

【《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春教学设计12-21

《春》教学设计04-01

《春》教学设计04-06

春优秀教学设计05-20

《春望》教学设计05-08

《春的消息》教学设计01-02

《春》教学设计15篇05-21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01-31

春教学设计(15篇)08-04

春教学设计15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