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
出示金文“春”,让学生猜这是个什么字?(春),然后出示解释:
“春,推也。”草字头中间一个屯字下面一个日字。屯字像一个幼芽破土而出,即在阳光的推动下,幼芽破土而出。草长出的季节就是春,表示万木生长,充满生机。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走近《春》,去感受春的魅力、春的神韵吧。
二、朗读,知春意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是带着什么感情描绘这些景物的?
明确:作者描写了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人。是带着热爱和赞美的感情描绘这些景物的。
2.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去读呢?
明确:用轻松、欣喜的语气读,语调要上扬。
朗读节奏是应该轻快还是缓慢呢?
明确:朗诵节奏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节奏可以轻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的内容节奏可以缓慢一些。
这篇文章处处充满着轻松、明快的气息,应该带着欣喜的语气去读,整体节奏是轻快的,中间又有舒缓的地方,这样就给人回环往复的美感。
3.老师范读其中一段。如1-2段。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5.指名读课文段落。
三、品读,感春趣
1.(过渡语)同学们,草绿了,花开了,风吹着,雨下着,平时由于习惯,我们对此视而不见,知而不新,但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会发现朱自清先生把这些表现的新鲜、可爱、温和,叫人欢欣,令人惊喜,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散文学会会长林非曾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著名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朱德熙曾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
2.同学们,我们在你最喜欢的段落中找找哪些句子通过精确的观察、讲究的用词写出了春天的新鲜、可爱、温和,叫人欢欣,令人惊喜?
3.生来交流,老师作评价。
4.同学们,你们读的真认真(读的还不细),我认为文中对风的描写是最精彩的。风是无形的,课文里的作者却把风写得有形,有情。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写风的句子。
3-6段,全班分成四个组,每个组找一句段。
5.交流句子,学生画在课本上,老师及时板书:轻悄悄眨抚摸
泥土的气息,青草味,花的香轻斜
6.同学们,根据这些词语我们看看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写风?
7.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8.那么这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风的什么特点?
如:”轻悄悄”,形容声音很低,写出了风的轻柔。用词是又采用了ABB式,第一个悄用来修饰轻,第二个悄强调前一个悄,不仅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小草轻柔的特点,而且读起来韵律很美,这就是作者的妙处。例如:上课了,小明轻悄悄的走进教室。
“眨”字写出了春风的轻柔和可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风晃动小草的调皮可爱。跟小草在玩耍。
“抚摸”写出了春风的温和。后面还写出了春风的传味,传声功能。多情。
“斜”字,没有风的出现,却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9.对比阅读林斤澜《春风》
同学们,品着这些语言,我们如临其境,如感其形,江南的春风是那样的.温暖、可爱、多情。我们来读一段文字来看看选段与本文有什么不同。出示选文,学生齐读。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粱,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明确:课文突出春风的温暖和柔情;选文突出北方春风的猛烈,粗犷。
小结:同学们,两位大师的成功之处源于用心的观察和遣词造句,源于他对自然的热爱,对春天的赞美。本文的作者不禁借物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更是在文章最后直接赞美了春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最后三段。
四、析读,悟春情
1.学生齐读
2.可是,老师有个疑问,这三个句子当中,有一个比喻似乎与全文的格调,与江南春天的特点不大和谐,你们发现了吗?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句子是败笔,还是另有深意呢?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和作者的身份是分不开的。朱自清除了是散文家、诗人、学者外,还是民主战士。
让我们来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败,朱自清“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1933年他赴英留学归来,经过了一场“精神危机”,几年的留学使他改变了心境、开阔了视野,看到了新的生活前景。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这时他写下了《春》。所以说《春》既是对春天蓬勃生机的讴歌,更是朱自清心灵深处的情感写照。
这“早春野景”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也许只有这强壮的青年的比喻,才符合他当时的心境。
五、布置作业
《春》是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值得品味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口语化的语言、用儿童的眼睛观察春天等,就留给同学们和你们的老师共同感受了。
《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朗润 酝酿 卖弄 嘹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舒活
欣欣然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 花枝招展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朗润 卖弄 呼朋引伴 黄晕 舒活 花枝招展
掌握“酝酿”、“烘托”的语境。
3.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涨 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
三、情感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为我们所描绘的江南美景的意境。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细致地观察春天的景物,抓住其主要特征绘出一幅幅春景图,展现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二、结构内容
第 一部分(1)盼春
第二部分(2-7)绘春 (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颂春
三、写作思路
《春》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 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 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绘出春的色彩。最后以赞美作结,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四、写作特点
首先,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真切。例 如 写春草,作者突出了春草的旺盛生机,不但写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和小草的质地、色泽和长势,还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又如写春风,突出的其和暖、清新的特点。总之,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入微地观察春天,抓 住了春的特征进行描写。
其次,全文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例如:“水涨起来了”。春水用“涨”描述,表明春天水多,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表明春草破土萌发,满山遍野的生长出来,显示了不可压抑的生命力。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这些词语凝练形象,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可见一斑。
全文句式也富有变化,在散句中夹着对称或排比的短语短句,叠词的运用也使描述更加有表现力。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文中还有许多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如形容春雨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用的这三个比喻非常形象,不但细,而且亮,都是惹人喜爱的。这样的比喻非常贴切,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结尾部分连用了三个比喻,同时拟人,不仅比喻很巧妙,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意思。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生长过程。最后说“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有突出作用。
五、诵读指导教学方法建议
诵读不仅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法之一。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尤其适合这种方法。 学生应当在预习中查字典词典,读准“预习提示”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勾画 出描绘春天的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理解其含义和作用。再读课文时,应在理解各部分内容基础上,确定感情基调、语音语调的处理方法。第一 部分表达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欣喜情感,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朗读;第二部分表达作者对春的喜爱欣赏的感情,应用轻松明快的语调朗读;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朗读。总之,通过诵读,可以创造一种情境氛围, 让学生体会文字的图画美、语言美、音乐美乃至情感美,得到美的感染熏陶。
六、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揣摩
阅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专家所说:“人们欣赏文学作品, 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 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文学鉴赏”条))“感受”就是体验。欣赏文学作品时的体验,最重要的两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联想和审美想像,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使是文学修养很好的人,联想和想像也是不可绕过的“门槛”。
从文学作品的功能实现和生成规律来看,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是读者进入作品情境的又一必经之路,脱离联想和想像的阅读,就不是文学欣赏的阅读,而可能是其他性质的阅读(例如科学性的、专业研究性的);再有,作品的原有的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亦即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也需要联想和想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未必赶得上成人,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绝不比成人差,他们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探入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这是他们的心理意识功能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他们的阅读心理的优势所在。对学生来说,联想、想像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通过联想与想象进行揣摩的方法可以贯穿于学习课文的全过程。如学习“春草 图”,想象自己来到了初春的田野、公园,与家人、亲友嬉戏追逐;学习“春花图”,想象或联想你到过的果园,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的'景象;学习“春风图”“春雨图”,想象自 己置身在江南的乡间、田野之中享受春风的温情,感受春雨的沐浴。在想象与联想的过程中,还可以丰富、扩充文中描绘的意境,揣摩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体会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好,将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感受力。
七、选取重点段落详细讲解分析
初一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课文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因此教师可选取一、两个重点段落作详细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课 文细致描绘的地方,如本文的“春草图”和“春风图”,其他段落则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这样,教师的讲解就起到了示范作用,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与习惯。
《春》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抒发感情的方法。落实三点:学 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指导学生由语文的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反复研读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兼作圈点批注,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 入课文,激发爱美的情怀。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 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 乎是各种美的综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风姿。
二、指 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春天,歌颂春天。朱自清先生的《春》就写了许多美丽的景物——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同学们把课文仔细读一遍,要求:
1.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2.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
3.文中从迎接春天写到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4. 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学习小组内先自行解决,然后将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至全班。
三、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进行讲读示范,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有同学说文章开头“迎春”写得很精彩。确实如此。“盼望着,盼望着”,两个词叠用,不仅能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而且把读者的心“吊”起来,引起共鸣。
“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即使动态助词,用得也很考究。学生 轻声读一段,体会四个动态助词的作用。两个 “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从第2节开始,作者用彩笔描绘春景了,描绘得那么形象,那么优美。同学们朗读第2、3、4节,要求读顺畅,读后:
①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
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
③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同学们就这些展开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
(略,详见“教材分析”)
综上所述,要把现实生活的春移到笔下,使文中真正洋溢着春的气息是很不容易的。从这三段中我们就可领悟到不少写作的奥妙。请同学们朗诵、熟读,咀嚼一下刚才讲述的要点。(此时教师要加强诵读指导,对学生朗诵中的表现要及时指点、评价)
四、学生独立分析,开展评论。
《春》这篇散文广泛地写春景,刚刚欣赏了春草图、春花图,下面的春风图、春雨图、春天人活动的图景,请同学们自己赏析。赏析时注意:弄清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重点分 析写得精彩的一两个句子,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点拨一二。(点拨内容从略。)
五、诵读第2至7节,思考回答:
1.作者绘春景按照怎样的顺序?
2.绘景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明确:
绘景先总写,后分写;分写时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围绕“春”写各种景物,采用模式结构的方法把各幅图景组合成篇,犹如长卷,把一幅幅彩色工笔画逐步展示在人们眼前。作者绘春天优美之景,抒赞美春天之情,充满诗情与画意。
六、朗读第三段,要求学生说明:
1.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2.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这样结尾与描写景物时所表露的感情有何联系?(难点,详见教材分析)
七、熟读全文,体会文中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有层次地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八、寻找春天,展开想象。 春天本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描写出春天的形象很不容易。而朱自清先生却把春写活了,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由于:作者对春天无比热爱,观察景物十分精细,运用语言的功夫很深。这些都是我们急需学习的。
现在我们也带着对春天的热爱去校园里寻觅春天。看校园秋色,想象着天的美景,口头描述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景象。要求:
分小组进行,互问互答。
指实景,口头描述春景。
仔细观察,尽量运用文中的词句。
对反馈的情况开展评论。
九、仿写。
仔细观察秋天景色,用细笔细描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写一篇短文,题目是《秋景二题》。
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练习: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用得好在哪里吗?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明确地告诉学生依靠联想和想像去体验课文情境。在教师带领下学生完成上述探究活动后,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继续设计类似探究性练习题目,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
《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词语,把握内容,积累语言,学习抓住特点,生动而有条理的写法。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背诵,学会欣赏美、表现美。
情感目标:感情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况。
教学重点:感情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欣赏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远程教育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春
同学们,秋风送爽,硕果飘香,秋天让我们无比觉醉,当我们迷醉其中之时,却不要忘了感谢另外的一个季节——“春”,人们常说春华秋实,没有春天的华美,哪有秋的硕果呢?
我们今天就来感恩春天,感受春景。
二、寻春
春天在哪里?
播录音,展示画面(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系统)
三、知春
学生齐读
用学过的春诗来表达感受
春晓:春眠不觉得晓,处处闻啼鸟。
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春
……
春景大接龙(游戏)
规则:
A、每个同学依次只说一种春景
B、内容是“春”之中的,尽量不重复
C、要使用描述性的`语言
例如:春天里有红红的、暖暖的太阳
D、看谁说得最清楚、最生动
四、赏春
找出大家最喜欢的一种美景来欣赏
春花
反复朗读
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
写得好不好,找出你最喜爱的一句,说说它的妙处。
根据板书练习背诵。
五、玩春
作业:1)在图画本上画一幅春花图,在空白地方用赏心悦目的字迹配上原文。
2)将今天对春花图的欣赏当作一次抛砖引玉,反复朗读课文,品玩其它美景。
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四赏春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多)
像火,像霞,像雪 (艳)
春花图 (甜)―→桃儿、杏儿、梨儿 (虚)
(花争春) 闹 飞来飞去 (侧)
像眼睛、像星星 眨 (立体美)
《春》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春望》这首诗歌,并学会背诵和默写。
2、掌握“抵、搔”等7个词语的意思,把握诗歌大意。
3、通过揣摩诗歌重要词句,体会诗人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诗歌中重要词句,体会诗人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当你看到美丽的花朵,听到悦耳的鸟鸣,你的心情会怎样?(愉快)可是古代著名诗人杜甫看到这些赏心悦目的东西,却满心悲伤,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春望》来了解原因吧。
2、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
1、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请学生读(评价)
4、齐读
明确诗歌诵读要求:
字正腔圆、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5、结合注释理解诗歌意思
6、诗歌的题目是“春望”,请同学说说是谁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春天景色?
三、细读赏析感受诗情
1、请同学们齐读诗歌前四句,想想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
明确:景物——国都、草木、花、鸟;情感:悲伤、忧虑、怅恨
过程:理解“国破”意思,想象并描述城都沦陷前后的景象,理解“感时、恨别”含义,体会作者感情,并带着这种感情朗读前四句。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有两种解释,你觉得哪种有道理,说说理由。
明确: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国都,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呢?这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所以,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一说是触景生情,一说是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3、理解“烽火、抵万金”意思,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思念亲人—————思亲名句
4、结合全诗内容,说说尾联塑造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明确: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5、小结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长安城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自己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怀。
四、拓展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当堂训练
1、背诵全诗
2、当堂默写
《春》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欣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学会运用,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欣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学会运用。
过程方法诵读课文,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品味,小组合作完成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学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具多媒体
教法学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引导法。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会课调整个性化调整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学过的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二、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其作品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初中课文选入的有散文《春》《背影》。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三、检查预习
教师分发《春》导学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完成学程单1—3题。
四、整体感知课文,感受语言美。
1、听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朗读要领。
2、分组朗读课文!比一比哪一组朗读得最好!并思考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
3、课文都描绘了春的哪些景物?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4、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由此看来,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完成学程单第一部分第4题。
五、精读分析课文。
1、师生互动,分析第一部分。
(1)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2)首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品读课文绘春。
春草图:(1)作者使用了哪些词语描绘春草?描绘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2)第三段写人在草地的活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这段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春花图:(1)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春花的?写了春花的哪些特征?
(4)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体现在哪些原词上?
(5)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
春风图:(1)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特征?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了什么修辞?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
(3)“卖弄”一词如何理解?
春雨图:(1)作者抓住了春雨什么特点?
(2)“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好在哪里?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不是写春雨,能否删去?
(4)这一段的写景顺序怎样?传达怎样的气氛?
3、分析颂春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这三个句子可否调换位置?小组合作完成。
六、妙笔生花运用你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描绘出屏幕上的这幅画。教师展示,学生描绘。
七、教师小结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本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的主要特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从不同角度,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心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作业布置1、第11课学程单、小练习册和大练习册。
板书设计11、春
朱自清
盼春:东风来,春天近东风报春
春草图→由物及人→正面侧面相结合
绘春春花图→由高到低→虚实结合层层铺垫
春风图→触觉、嗅觉、听觉→运用通感描写衬托迎春
春雨图→由物及人,由近及远→动静结合
像娃娃→春之新生
颂春像小姑娘→春之美丽
像青年→春之健壮
《春》教学设计6
㈠导入:
曾经有个乞丐,胸前挂了块牌子,沿街乞讨,牌子上写着“自幼双目失明”几个醒目的大字,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冰雪融化了,小草发芽了。乞丐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也是身无分文,只送给乞丐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那句话后,人们一下子变的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同学们猜一猜诗人送给他的那句话会是什么呢?
(有说是“失去了父母”;有说“可怜可怜我吧”)
师:“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看不见春天真那么值得同情吗?(生:春天太美丽了)
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天。
师:与春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师:这样美的春天看不到真是让人遗憾。有人既看到了又写的很优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
㈡讲授新课:
⒈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薄(b)烟厚薄(b o)水涨(zh ng)起来了涨(zh ng)红了脸
应和(h)和(h)平
⒉谈谈你看到的江南的美景是什么样的?
小草碧绿如茵;花繁华似锦;春风温柔;春雨柔润。
⒊理清思路,有条理的表达。
那么多的景物却并不杂乱,哪些是盼春;哪些是绘春;哪些是赞春?
⒋绘春的部分又写了哪些内容?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⒌品位语言
以春草为例:
①叠词的运用。偷偷的`、嫩嫩———
②动词的运用。钻———
③修辞的运用。比喻、拟人。生分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④你喜欢哪句或哪一段,说出你的理由。
⒍赞春部分:
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②作用:表现了春天的新、美、力。
㈢总结:
①江南的春天有那么可爱的事物,共同来感受一下: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花(赶趟儿),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雨像(牛毛、花针、细丝)
②作者把难描难画的春天描绘的这么美,你觉得需要什么?
观察、情感、技巧。
㈣作业:
写景作文:《秋》
《春》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二、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三、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四、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五、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六、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注:此教案的课时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一课时或两课时。)
《春》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笔下典型的“江南”春景。
2.品味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两句虚实结合的写法,和诗作中流露出的历史沧桑感。
三、教学过程:
1.解读“江南”春:
回顾课内外涉及“江南”春景的诗词作品,在意象上大都逃不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影子。加上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切构成了这首《江南春》的意象群。
“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加上风中飘动的“酒旗”,一连串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春景如画卷一般展开。千里江南,风光无限。
2.解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有别于前两首写“春”的诗歌,这首《江南春》的最后两句,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教师应在讲解时,简单铺垫相关历史信息:南朝时期,社会动乱,统治者和普通民众笃信佛教的不在少数,南朝梁武帝为其中代表。
六下的学生接触到的诗歌多为写景状物类,对于诗歌中“抚今追昔”的情感尚无接触。因此,诗歌后两句,教师应加以细解: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仿佛时光倒转,历史的画面逐渐清晰,楼台寺庙隐隐而来,又在烟雨中隐隐而逝,令人遐思无尽。
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发挥到极致。
3.补充拓展:
明代杨慎对“千里”二字颇有微词,认为其所涵括的江南春景太大,有夸张之嫌。而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有问曰:“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请学生谈谈对“千里”二字的看法。
教师点拨:
1.明确诗词作品中“虚”的表现手法,诗词不是写“实”,需要艺术加工。
2.明确诗作后两句所承载的历史沧桑感,唯“千里”二字,方有与后两句相配的分量。
《春》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 认读:蓑、涨、酝酿、薄烟、黄晕、迷藏。
2、 辨字组词(练习三)。
3、 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4、 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恰当运用。
5、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按一定顺序写景状物的写法。
6、 熟读成诵,有感情、流畅的朗读全文。
7、 寓情于景,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的情怀,提高感受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并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
2、 学习简练而生动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在文中的恰当运用。
[教学难点]
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的运用及意义。
[教学策略]
朗读教学法。语文整和法。竞赛法。绘画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前任务]
朗读全文,完成目标1、2,把自己认为写的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语言的瑰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
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二、 美读
1。 好美的春天啊!多好的文章啊!让我们进入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的春天,去感受一下春的气息(听朗读,学生画生字,画欣赏的句子)
2。 试着用一句话,一首诗,一段歌来形容你说听到的感受。
3。 处理生字词。
《春》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感受文章突出表现了春的什么特点。
2、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
3、揣摩词语和句子,体味文中大量的描写片段,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词语和句子,体味文中大量的描写片段,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学生能更迅速地进入到今天的学习活动中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朱自清笔下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美丽与生机,今天我们再次走近《春》,去感悟春的美好。
课堂实录
一、默读课文,仔细揣摩绘春部分,小组合作研讨下列问题。
【设计意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1、学习春草图。
问题: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2、学习春花图。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讨论并归纳: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而是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而且用“闹”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2)如果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应怎样分?各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从开头到“大小蝴蝶飞来飞去”。
写树上的花(木本的花)。
第二层:从“野花遍地是”到本段完。
3、学习春风图。
(1)“春风图”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讨论并归纳: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出春风的温柔;
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空气里酝酿”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成天嘹亮地响着”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
这段文字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2)探究质疑:“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A“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B“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温柔。
C“(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4、学习春雨图。
(1)“春雨图”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
C“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
D“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春雨的润物。
(2)“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
(3)探究质疑:“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A“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博喻、排比,写出春雨多、细、密的特征。
B“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用拟人烘托出乡村的安静而和平。
5.学习迎春图
1、探究质疑: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讨论并归纳:由景及人,从天上的风筝写到地上的孩子;蜗居在屋子里一冬的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春到人欢,舒活舒活筋骨,抖搂抖搂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春天充满着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2.探究质疑:文章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讲讲自己为什么喜欢它。引导学生作答。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学会赏析重点句子的`、词语的方法。】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如果把“闹”换成“叫”,有什么不好?)
答:“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一句先说春风“像母亲的手”,是比喻;又顺着说它能“抚摸”,是拟人。这个句子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使用,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
答:把春风写得像人一样,突出了它的温暖和柔情。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答:不能颠倒。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课堂小结
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篇课文。
2、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郊外春色》。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盼春:反复→盼春心切;拟人→喜春之情。
春草图: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春花图:多、艳、甜
第二部分(2~7)绘春:春风图:柔和、芳香、和悦
春雨图:经常、细密、轻盈、润物
迎春图: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第三部分(8~10)赞春:比喻→“新”、“美”、“力”。
《春》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2、强化诗词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感受诗词意境。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结合《沁园春·雪》,导入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引导学生谈一谈作者情况,并指导学生将两首词比较,看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两首词同属“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它的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据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字数≦58,中调59~90字,长调≧91字。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内容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为何以“长沙”为题?(引入时代背影简介):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二、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róng)
寥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二)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三)整体感知:
1、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立、看、怅、问、忆
2、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它们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写的?
看:山、林、江、舸、鹰、鱼
并置式
忆:指点、激扬、击水、浪遏飞舟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鸟瞰)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3、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恰”领起4句。)
4、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5、纵观全词,看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A、写壮景,抒豪情。
B、对比突出。“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于明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有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C、语言富有表现力。(“阅读鉴赏”时讲解)
四、阅读鉴赏
(一)简析上阕
1、上阕的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寒秋季节望着日夜不息的江水,诗人陷入了沉思,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前途的忧思之情。
2、“看”字统领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
万:山之多 遍:红之广
层:树林的重重叠叠 染:山林红叶的斑斓绚丽,红得深透
漫:江水溢满之状 透:强调水的碧绿清澈
百:突出舸之多 争: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渲染了昂扬奋进的气氛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泌园春_长沙》教学设计之四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击:突出雄鹰的矫健 翔: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
3、中间七句的“铺叙”中意象赏析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
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透出猛、劲,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翔”突出轻、快,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击”、“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总的说来,这些意象,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气势磅礴,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以壮景抒豪情!
4、上阕最后三句以“大地”为意象,写出其“苍茫”、“寥廓”、“沉浮”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人发出了谁来主宰这沉浮未定的寥廓大地(即世界)的追问,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二)简析下阕
1、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哪些内容作了回答?
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
2、注意“峥嵘”、“风华”、“意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遏”等词的语境意义,理解“指点江山”、“万户侯”的借代手法和“粪土”的名词意动用法。
3、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突出了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五、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比较阅读:《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意象写景顺序思想感情写作手法)
《沁园春·长沙》物大、量多,色彩绚丽由远而近,由静而动,由仰视到俯视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热爱自然,赞美生命,寄托了革命豪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对比、对仗
《天净沙·秋思》物小、量少、色彩黯淡由近及远,侧重静态清冷凄凉、孤独无依,对亲人的无尽思念情景交融、排句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4、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5、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六、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七、作业布置
1、练习: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2、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3、预习《采桑子·重阳》。
附:诗歌阅读方法:
1、把握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厚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性。
2、了解背景——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创作背景。
3、展开想象——诗歌的集中性需借助想象拓展,诗歌的跳跃性需借助想象补充。
4、捕捉意象——选择的意象,表达的意象,二者兼而有之的。
5、推敲字词——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6、体会音韵——音韵美,节奏美。
《春》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会正确读出“蚯蚓”、“掀起”、“弯弯曲曲”、“盎然”、“啁啾”等词语。理解“天井”、“石板”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对春天景色细致而又独特的描写,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腻而又独特的观察生活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己身边事物的能力,学会体验生活、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感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能力,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一些疑问句、设问句和感叹句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优秀段落。
教学难点: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感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能力,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的配乐《寂静山林》、生字卡片、课文中的四幅图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回顾解题导入
1、二月的春风把柳叶修剪,三月的子规夜夜啼血,春天是一草一木一鸟都为之灵动和雀跃的季节,我们和快乐的春天一道走遍了祖国的每一个地方。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户人家看看小天井里的春芽。
学生齐读课题——《春芽》
2、谁能结合你的预习说一说什么是春芽呢?
二、初读课文文感知内容
1、这娇嫩、弱小的绿芽带来了怎样的春的消息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9页。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读不准的生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你们想不想也走近这带来春的讯息的绿芽呢?下面就请你们轻声的朗读一下课文吧!遇到读不通顺的长句子多读几遍,开始吧!
4、学生自由读文。
5、检查学生读文情况,师生互相评议。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散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呢?
三、分组识字集中指导
1、小组合作识字,交流在预习中的收获。
2、班级内汇报交流。
3 老师重点指导:
“冒”字上面既不是“日”,也不是“曰”,上面中间的两横与两边不相接。下面是一个“目”字,不能写成“日”,而且整体结构是上宽下窄的。
“盎”字是韵母自成音节,要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虽”字读阴平,而不是阳平。
4、区别字练习
珠()线()渴()恨()冒()
柱()钱()喝()很()昌()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总体读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春芽》。
(指名读课文)请同学们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发现春天,哪几个自然段是寻找春天,哪几个自然段是爱惜春天?
三、品析词句,感悟课文
1、发现春天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属于发现春天。(1—4)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春天景色?(引导学生理解“天井”和“石板”)
(2)轻声的读读这部分文字,你读懂了什么?
重点处理几个问题:
春芽生长在什么地方?从中你可以体会出什么?(理解“欢呼”)
作者为什么从心底里感激播种者呢?
(3)说一说你认为哪些词语和句子写得贴切,讲一讲,发表自己的观点。
(4)读一读,体会文中的描写。
2、寻找春天
(1)哪些段落是作者去寻找春天?(5—9)
(2)自由地读一读这几个自然段,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讲讲你读懂的句子或段落?(“理解“渴望”)
(3)可以提出问题。
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学习。重点理解以下两个问题:
A、 作者是如何去寻找春芽的?
B、 作者为什么怨恨自己的力气小呢?
C、 作者找到春天了吗?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3、爱惜春天
(1)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写的就是——爱惜春天。
(2)齐读剩下的部分,你从哪里体会到了作者对春天的爱惜?还有谁也爱惜春天?
四、联系实际,抒发情感
你们呢?是否也爱惜春天?你想到哪里去寻找春天呢?
五、布置作业,展开学习
下节课我们召开“春之声”博览会,把大家找到的春天用你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春芽(散文)
发现春天——寻找春天——爱惜春天
第二课时
春芽
发现——欢呼
寻找——渴望
爱惜——生命
《春》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两首词。
2、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化虚为实、比喻夸张,学会运用诵读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3、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化虚为实、比喻夸张。
难点:学会运用诵读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生疑发问,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唱八年级所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营造氛围。
二、学习《武陵春》
1、导入课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交流对李清照的了解,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2、指导朗读。
⑴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评读教师的.优点与不足。
⑵明确字音、节奏,学生自读,小组推荐成员朗读。
3、理解词句。
先请一名学生完整地交流自己的理解,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价,教师适时点拨。
4、感悟感情。
用“我喜欢读______句,读出了_____情景或感情”的句式来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的作用,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体验意境。
启发学生联想想像,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词中的意境,进一步感悟词人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望江南》(采用学习《武陵春》的方法来让学生自主学习)
1、导入课题。
简要介绍作者、作品。
2、指导朗读。
⑴听录音朗读。
⑵学生自由读,点名读,评读,正字音、明节奏。
⑶全班齐读。
3、理解词句。
⑴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词的意思。
⑵检查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适时点拨、强调重点词句。
4、感悟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品味语言。用“我喜欢读_____句,读出了_____情景或感情”的句式进行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蕴含的思想内涵。
5、体验意境。
⑴展示能概括表现这首词的内容明片。
⑵多媒体展示画面,启发学生联想想像,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特定场景下思妇的思想变化过程。
四、比读两词。
灵活引导学生探究处理以下问题:
1、两首词中都写到船这个载体(“千帆”“轻舟”),表达的心情是不是相同的呢?
2、两首词都写到情感的变化,二者有什么不同?
五、聆听心曲,感悟情愁。
六、布置作业
运用修辞手法写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如“思念”“兴奋”“沮丧”等。
附:板书设计
词两首
反复朗读 理解词句
感悟感情 体验意境
《春》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和初春的哪些特点。
2.体悟作者和读者对春天的感情,并能用文字表达。
3.熟练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对文章优美文字的体悟。
2.引导学生写摹春天。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
1.体悟式、感受式,努力创设“平台”,进行“三维”训练。
2.多媒体一套、录音机一只。
3.采用“欣赏——读文——画图——说情——写春——拓展延伸”六个板块。
四、教学过程:
㈠课前欣赏(3-5分钟)
1.播放有春天画面的歌曲,让学生随意欣赏。
(创设情景平台,把学生情感渐引入课文)
2.教师借助画面内容,随季节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㈡朗读
1.美读: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多媒体配以画面、音乐。(再创情景平台,激发学生情感。)
2.赏读:由学生挑选自己最喜爱、最有感悟的一幅“图”,自由赏读。(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开发学生已有资源)
㈢画图
1.请学生或上黑板、或在课台上描绘课文中任何一景、或一物。
2.比较图画与课文文字的'区别。
(直观与文字比较,利用学生资源,仔细体悟文字特点。)
㈣说情(让学生谈自己对课文、对春天的感悟)
1.说说你认为最优美的文字(可一段,也可一句),并说明理由(美的理由)。
(由粗到细,仔细品味,并加入学生有情感地朗读)
2.让学生谈谈古今文人对春天描绘的诗句。
第一步:背诵绘春诗句
第二步:(深层拓展,进一步开掘学生资源,激发兴趣)让学生说说古今诗人对春天不同感情的诗句。
㈤写春
1.请学生各自写一段你眼中的春天,你生活中的春天(写一景、写一物均可)
2.交流(由欣赏到实践,由感悟到感情认识)
㈥课外拓展(课外作业)
1.收集古人写春的诗句,不同的感情不同描写的诗句。(再次开发学生资源,努力拓展学生视野。)
2.写一篇《春》的短文。(深层体会,学以致用。)
《春》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⑴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⑵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⑶“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⑷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
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
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习第一二题。
【《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春》教学设计04-01
春教学设计12-21
春优秀教学设计05-20
《春望》教学设计05-08
《春的消息》教学设计01-02
《春》教学设计15篇04-02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01-31
《春》教学设计15篇05-21
春教学设计(15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