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结合三个长方形面积关系,促能学生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法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 、通过具体情境,发现数学信息。培养观察、收集信息的习惯。
3、能应用这一关系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法计算。
4、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小数点搬家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故事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课题实验研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引导搭桥在设计这一课时,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索中发展自主探究和。因此,我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索活动。
活动 1 :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街心广场的放大平面图,让学生进行讨论三个长方形的长与长、宽与宽有什么关系。
活动 2 :在计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字特征和小数点的位置,教师板书配合说明。
活动 3 :根据积随因数变化的规律,举出实例让学生探索、解答。
活动 4 :在尝试练习中,师生共同探索、归纳出: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总之,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如果有一定的困难就创造条件让他们合作探索。教师尊重学生自我发现,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方法。
【说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识,过渡新知识
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2、长方形的定义,面积计算公式。
3、接着教师发给每生一张街心广场放大平面图提出问题。
A 、它们都是什么图形?
B 、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宽之间有什么关系,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街心广场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学生思考,并回答自己的想法。
观察情境图,得知街心广场、花坛和每块地砖的长分别为 30 米、 3 米和 0.3 米,宽分别为 20 米、 2 米和 0.2 米,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三个长方形长是依次缩小到原来的,宽之间也是如此。那么,面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长方形面积=长 x 宽,我们先求出三个长方形的面积。
板书: ( 1)街心广场面积为 3020 = 600 (平方米 ) ( 2)花坛的面积为 3 x 2 = 6 (平方米 ) ( 3)每块地砖的面积为 0.3 x 0.2 二 0.06 (平方米 )
学生可能对 0.30.2 =0.06不大理解,教师引导可以利用单位之间的换算来求。 0.3米 = 3 分米 0.2米=2分米 3 x2= 6 (平方米 ) 6 平方分米= 0.06平方米故 0.30.2=0.06
2 、引导探索发现:在乘法中,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积则缩小到原来的。(反之,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积则扩大到原来的 100 倍)
举例:根据 57 x 24 = 1368 ,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积
( 1 ) 0.57 x 2.4
( 2 ) 570 x 0.24
( 3 ) 0.57 x 24 让学生分析解答
通过例中第( 3 )小问,提示: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倍数,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到相同的倍数。
3 、尝试练习,引导提问,归纳。
课本第 43 页试一试,填一填,可以发现,在40.3 =1.2 中,两个乘数共有 0 + 1=1位小数,积 1.2 里也有 1 位小数:在 0.40.3 = 0.12 中,两个乘数共有 1 + 1 =2位小数,积 0 .12 也有 2 位小数。在 0.13x2 = 26 中,两个乘数共有 2 + 0 =2位小数,积 0.26 是也有 2 位小数;在 0.13x 0.2 = 0.026 中,两个乘数共有 2十1 = 3 位小数,积 0 . 026 里也有 3 位小数。
归纳:在小数乘法中,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1 、课堂作业,完成课本第 43 页的练一练第 1 一 2 题。
2 、基础训练上的相关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54~55页。
教材简析:
"10的认识"是小学生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0~9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编排与前面类似。教学内容包括数数量是10的物体,10的读、写,1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比较,10的组成等知识。由于日常通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就要进1,所以10的组成特别重要,它是1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数、摆、写、比、分等实际操作认识10。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逆向思维,同时,配合课本主题图,有机渗透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目的:
l.能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的个数,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会读、写10,掌握10的组成。
3.学习按照一定顺序和从不同方向想问题的方法。结合主题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0认识。
教学难点:10的组成。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主题图、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1.电脑显示数字娃娃图,讲数字娃娃比大小的故事引出数字10。
2.通过质疑方式提出学习目标。
二、进行新课
1.认识10。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抽象出数字10。图上有几个小朋友?有几个汽球?可以用几来表示?
(2)动手操作:从学具盒中数出数量是10的任意一种学具。
(3)想一想,我们身体哪一部分的个数可以用10来表示?
(4)电脑屏幕上出示10根小棒,直观展示数字10包含的意义。
2.书写10。
(1)老师示范在田字格内写10。
(2)学生在田字格里写10。
3.10以内数的顺序。
(1)电脑显示拨珠过程:先拨了9颗,又添上1颗。
问:现在是几颗珠?
9添上几是10?
10去掉1就是几?
那么,10应该排在谁的后面?
(2)按数的顺序,让学生把直尺上的数字填完整,然后,屏幕上的直尺图抽象成数轴图,再把数轴上的空白位置填上数。
4.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1)比较10和9的大小。
(2)观察直线上的数说一说,除了9小于10,还有哪些数小于10?比10小的数都排在10的哪边?排在10的右边还有很多数,它们比10怎么样?谁能说出一两个?
5.区别10个和第10个。
10可以表示10个物体的个数,还可以表示排列顺序中的第10,谁能说从左往右数,闪蓝光的珠子排第几?(电脑屏幕上第10颗珠子闪蓝光。)
学生听口令,伸手指,亲自体会"10个"和"第10个"的区别。课间休息(活动一分时间)。
6.10的组成和分解。
(1)分小棒。
用学习9的组成的方法来分小棒,学习10的组成,同桌合作,一个分,另一个记录。问学生:可以分几种?你是怎样分的?根据学生回答电脑显示:
10 10 10 10 10
/\ /\ /\ /\ /\
9 1 8 2 7 3 6 4 5 5
10 10 10 10
/\ /\ /\ /\
1 9 2 8 3 7 4 6
(2)归纳记忆10的组成的方法。
10的组成一共有几种?你用什么方法能很快地记住它呢?(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3)强化记忆10的组成。
请几个学生每人说一个10的组成,其他学生马上说出想到的.另一个组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把第55页组成填上,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2.记组成。
(1)击掌组成10:老师先拍,学生后拍,所拍次数要组成10。
(2)说数组成10:老师说的数与学生说的数组成10。
3.10的组成和分解的运用。
小动物举行投圈比赛,每个小动物投10个圈,根据投中的圈数让学生抢答说出有几个没投中?
四、游戏
1.游戏。
2.让学生。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聪明题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10可以分成两个数,10能不能分成三个数?四个数?试一试。
[板书设计]
教学设想
"10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0~9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生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本节课知识点多、容量大,面对厌静好动的低龄儿童,我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1.开讲激趣,萌发学生求知欲望。
以新颖的故事(数字娃娃比大小)创设情境、巧设疑问:10比9大吗?从而激起学生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
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获取知识。
本课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数、摆、写、比、分等实际操作认识10,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首先通过观察主题图初步感知10,再通过动手摆数量是10的学具,进一步增加对10的感性认识,最后,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后从中抽象出数10,培养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10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先让学生同桌协作探求10的各种分法,充分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合作,再让学生观察每种组成左边和右边的数,分别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教会学生有序记忆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主动性。
3.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
区别"10个"与"第10个"是本课难点,我借助多媒体屏幕演示:圈住的10颗珠与闪动的第10颗珠,使学生建立清晰表象,加以对比从中发现"10个"与"第10个"的不同点。另外,在本课的开始、学习10的含义,1o的书写及重点处都分别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刺激学生感官,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 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略)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8页6--9。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认识简单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1.○□○〓△□〓□〓□△○□△○△□△〓〓△
2.画一个统计图
3.○有( )个
□有( )个
〓有( )个
△有( )个
4.( )最多,( )最少,( )与( )同样多。□比△多( )个,□比○多( )个,○比□少( )个,○比△少( )个。
活动二: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调查全班同学喜欢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各有多少名同学?
2.学习小组四个同学比较一下,哪个同学的记录方法你最喜欢?
3.在数学书P86上的表格涂一涂。
4.说一说,你一共调查了( )名同学,
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喜欢( )色的人数最少。
活动三:
1.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A.喜洋洋灰太狼
B.家有儿女
C.猫和老鼠
D.天线宝宝
2.调查你们大组成员,喜欢这四种节目的同学有哪些?
3.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说说你的方法。
4.喜欢哪种节目的人数最多,哪种最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数据的收集及过程,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能力目标:体验通过统计结果,进行判断与决策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情感目标: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预习、质疑,看书买气球内容,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三,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
二、交流展示
交流5分钟,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25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三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
注意,点评时关注易错点:
1.
2.
3.
4.
完善导学案2分钟。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审题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计算的乐趣,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及正确的运用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约5分钟)
1、观察3/10、7.4、8、125、5.4、7/10这六个数,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如学生说出下面的①,则教师就继续说②;如学生直接说②,则教师就不再说①)
①这些数是整数、小数和分数。
②从计算的角度考虑这些数可以干什么?(凑整)
2、请你根据这六个数编出三道口算题。
7/10+3/10=7.4-5.4=8×125=
3、对三道口算题再加工,请你继续计算。
3/10+7/10×20=7.4-5.4÷0.9=24÷8×125=
你想说点什么?(预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应该按运算顺序做。)
这些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进行复习(约30分钟)
1、下面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时间三分钟,看谁做得又对又多。可以不按题号顺序,有选择地做。(课前下发习题纸。)
脱式计算下列各题:
2、三分钟到!谁来说一说,你选择的是哪些题目?其他同学呢?
3、思考: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些题?
4、我没让你们简算,你们怎么知道这些题能够直接简算的?(预设:需要观察数的特征,符号)简算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
5、追问:是不是数字只要能凑整就能简算呢?不能简算,根据什么?能简算根据什么?
6、现在研究简算的题目,每人手里有一张表,自己先独立填写,填完后再小组交流。第一栏举例,可以是做过的例子,也可再举例。第二栏填简算的依据是什么?第三栏注意(即易错的地儿)是什么?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填在表里。(可把几类全研究,也可感兴趣的几个题)(约8分钟)
简便运算的题目(举例)
依据(定律或性质用字母表示)
注意(易错或提醒同学的地方)
7、学生汇报:(10分钟)
(1)比如,依据加法、乘法的.结合、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减法性质;商不变的性质;除法性质。师适时板书:定律和性质,并适时师生、生生间进行。
(2)在学生汇报的同时,说到什么定律或性质时,如学生之间能相互补充最好,否则教师则补充一些学生没有易错的题目,如:
(3)(意图:分配律的正确运用。②避免分配律迁移到除法中去)。
(5)×19×17
(6)3÷2.53÷2.5÷4
8、订正结果后改正错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三、课堂:(2分钟)
今天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审题重要,观察特征、符号,依据定律、性质,凑整达到简算目的。
今天的复习对于以前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想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与同学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丰富的实践活动逐步正确掌握测量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m的含义,建立1m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
实物展示台、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
(1)学生看图,第55页情境图。说说这是什么地方?
(2)要想知道黑板的长度,同学们有办法吗?
(3)操作: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度。你有什么感觉?
(4)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看书55页。
2、教师介绍米尺。
(1)认识米尺,1米的长度。
(2)小结:量 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成1m。
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3、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观念
(1)小组活动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 比,感受1米有多长?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2)反馈:你知道了什么?
(3)用手指比划一下,1m大约有多长?
(4)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m ?
(5)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二、 用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1、学习例1 。
小朋友还记得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的方法吗?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把结果填在书上。
(1)小组活动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课堂小结
三、课堂活动
1、相互量一量自己的身高, 填在表中。
(1)小组活动
(2)反馈
2、找一找教室里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并实际量一量。
(2)独立活动。
(2)小组 活动
(3)反馈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有关“6”和“7”的加减法.
2.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交流、积极思考,并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3.在游戏活动中,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发展他们的数感.
教学重点
掌握“6”和“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师生进行猜数游戏
(一)猜数“2”或“4”
1.教师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数游戏好不好?(教师出示一个磁珠,让学生看看它的大小)猜一猜老师的两只手里一共抓了几个这样的磁珠?
2.学生猜数,并说出简单的理由.
3.教师提问:
(1)老师的手里到底有几个磁珠哪?想不想知道?
(2)看看老师的左手有几个?(教师把左手的4个磁珠贴在黑板上)
(3)右手哪?(教师把右手的2个磁珠贴在黑板上)
(4)有谁猜对了?你怎么知道一共有6个磁珠呀?
(左手有4个磁珠,右手有2个磁珠,合起来一共有6个.)
(5)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
2+4=6 4+2=6
4.教师谈话:还想不想再玩一次?我们还用这6个磁珠,(教师把这六个磁珠摘下,重新握在手里)老师的两只手里都有磁珠,如果告诉你一只手里有几个,你能猜出另一只手里有几个吗?(教师按照学生的意愿出示一只手中的磁珠的数量2或4)谁能猜出我的另一只手中有几个?
5.教师提问:
(1)你猜对了吗?你怎么那么肯定你猜对了?
一共有6个磁珠,老师左手有2个,右手一定有4个.
(2)能把你的想法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2+4=6 4+2=6 6-2=4 6-4=2
6.小结:你们猜得有理有据,所以都猜对了,快为你们的胜利鼓鼓掌吧!
(二)猜数“3”
1.我们还用这6个小磁珠,换个玩法好不好?(教师用手捂住3个)猜猜老师用手捂住了几个?
2.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3+3=6 6-3=3
(三)猜数“1”和“5”
1.还是这6个磁珠,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玩一玩,(教师悄悄地引导请上来的学生捂住1个)猜一猜他捂上了几个?
1+5=6 5+1=6 6-1=5 6-5=1
2.你们是不是都很想玩猜数游戏?那同桌的两位小朋友就来一次猜数大赛好不好?
二、活动二:生生进行“猜数游戏”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数出7个小珠子,看谁数得快!
(二)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一个同学捂,另一个同学猜,并说出算式.如果猜和算式都说对了,就可以从学具盒里拿出一个小珠子,放在盒盖中,表示得一分.比赛结束时,谁得的小珠子多,谁就获得了胜利.
(三)小组活动.
(四)你们俩是怎样玩猜数游戏的,结果怎样?
0+7=7 7+0=7 7-0=7 7-7=0
1+6=7 6+1=7 7-1=6 7-6=1
2+5=7 5+2=7 7-2=5 7-5=2
3+4=7 4+3=7 7-3=4 7-4=3
(五)小结
我们一起玩了猜数游戏,玩得高兴不高兴?我们今天又结识了许多算式朋友!这些朋友可以帮助我们做许多事,信不信?
三、活动三:口算抢答
3+4= 7-4= 7-3= 7-5= 1+6= 2+5=
6-3= 7-1= 7-7= 4+2= 3+3= 1+5=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圆周率得出的过程
3、会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结合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教重难点:
体验圆周率的得出过程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子、绳子,每个同学准备直径是3厘米、5厘米、8厘米的圆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圣诞节到了,动画城里的小动物们要召开一次运动会。兔八哥和鸭小弟参加跑步比赛,场地如图,猜一猜谁跑得比较快
二、用心感悟,理解概念
a)要求兔八哥所跑的路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什么?
要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只要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了?能说出你的依据吗?(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
b)要求鸭小弟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呢?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c)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圆的周长吗?(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d)指出你手上的圆的周长
三、动手操作,体验过程
1、动手操作,那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求一求圆的周长呢?动手之前老师先来访问几个同学你们打算怎么去测量呢?(在尺子上滚动、用绳子绕)滚动的方法如果没有没有就课件演示一下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任意两个圆的周长并完成表格
圆的直径
圆的周长
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3、提出猜想
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引导学生观察手上三个圆,说说你的想法。
跟直径、半径有关。那你觉得有什么关系呢?
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
4、刚才我们说正方形的`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和圆的直径(半径)成一定的倍数关系呢?
5、汇报展示
观察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
6、认识圆周率
这个倍数呢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公式表示圆周率=圆周长圆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读做pai。在1500多年前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00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算最精确的圆周率的值了。经过精密计算,知道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通常取3.14
7、引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C=d
四、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1、计算下面圆的周长
两个圆先求出示一个知道直径的圆,利用公式完成练习
第二个只知道半径,抛出问题,这个只知道半径你会求吗?得出求圆周长的另一个公式:圆的周长=半径2圆周率字母公式为C=2r然后完成计算
2、判断题:
1)圆的直径越大,圆周率就越大()
2)圆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3)半圆的周长就是它所在圆的周长的一半()
3、解决开始跑步的问题
4、计算我们人民币1元的外周长,不知道条件怎么办?先测量然后计算
5、拓展
五、温故知新,总结课堂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这次周末老师到岳麓山游览了趟。我在路标上看到了这样一组信息。
2、出示信息。
山脚→山腰 山腰→ 山顶
步行要 2(1) 小时 乘汽车要 4(1)小时
乘汽车要 4(1)小时 坐缆车要3(1)小时
3、师:看到这些信息,你可以选择哪种方式到达山顶,并用算式表示出来你所需要的时间。
(板书得出): 2(1)+ 4(1) 2(1)+3(1) 4(1)+ 4(1) 4(1) +3(1)
4、 引导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计算法则
(1)上面这些算式中,哪个算式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1/4+1/4)
(2)这属于哪一类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谁会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同分母分数相加,为什么可以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因为分数单位相同)
(5)那另外3组的分数又叫什么呢?(异分母分数)
5、揭示课题
师:XX说的不错,这类题目叫做“异分母分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们相加减的方法。
二、尝试研究
1、师:我们先来看1/2+1/4这题,请独立思考,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答这道题目,需不需要老师或同桌帮忙?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通过集体的智慧,你们小组可以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使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
2、 学生操作、交流、反馈(板书)
(1)1/2+1/4=0。5+0。25=0。75
(2)先通分1/2=2/4 1/2+1/4=2/4+1/4=3/4
(3)画图
---------------
3、体会各种方法的优势
师:以上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化成小数,这样计算简便)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化成小数来计算,现在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从1/2+1/3、1/3+1/4中任意选择一题,进行计算。
反馈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重点幻灯演示1/2+1/3=3/6+2/6=5/6,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1/3+1/4=4/12+3/12=7/12
师:咦,刚才不是很多同学喜欢化成小数进行计算吗?为什么现在全部用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计算了?
(因为1/3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我们可以明白什么呢?
(化成小数计算虽然很快,但不是所有的题目都能这样做的,运用通分的方法,把不同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可以用在所有的异分母加法题中。师:要解决这类题目关键是什么?(幻灯)
师:每种方法各有优势,就像我们同学一样,每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所以,计算题目选择什么方法,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特点进行选择,那么书中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方法呢?想一想为什么介绍这种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3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4-1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5-16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8篇06-06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4-02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16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3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