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26 11:41: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可能性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可能性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可能性教学反思15篇

可能性教学反思1

  优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汇报展示,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不足;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初步判断生活当中的问题,课下应该多鼓励学生多到生活中学习。

  改进措施;今后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发现数学。

可能性教学反思2

  《可能性》这节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让其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大千世界,而不仅仅是以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

  1、在活动中领悟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特意结合学生熟识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在试验的过程中直观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的关系,使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开始时,通过足球比赛片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接下来通过抛硬币的方式来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此展开本节课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猜想出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二分之一,让后通过实验验证,由于实验的数据较小,不容易发现,导入科学家的数据,最终感受到当次数越多,正反面朝上的次数就越接近抛硬币总次数的一半。可能性就是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让每个学生感悟到游戏的公平性原则,学会判断一个规则公平与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悟到合作交流和阅读资料都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 猜想验证应用的数学思想。

  2、让学生喜欢数学,学会用数学眼光看世界。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学习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足球比赛、抛硬币实验、转盘游戏、飞行棋游戏等游戏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游戏,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数学不是机械和枯燥的,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最后一个拓展活动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通过消费者、经理、中立者的角度去设计转盘,灵活应用本节课所学到关于可能性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换位思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全方位的展示自己的才能。

  本节课遗憾的地方在于第一个部分,抛硬币实验时,没有针对学生的生成做出针对性的引导,导致学生在观察数据时较难的说出正反面出现的情况各占总数的二分之一,我应该在合并数据后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正反面出现次数与总数的关系,最好可以取整数,这样比较容易比较,然后再与红色部分的总次数一半作比较,这样就应该较为容易的得出二分之一的结论。在后来观察科学家数据时,如果也是这样出力,能够说出二分之一的学生应该会更多。

可能性教学反思3

  上周五,学校的田校长和凌主任听了我一节推门课。说实话,没有什么准备,就和平常一样前一天晚上布置预习作业,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带一个盒子和几个球。然后自己在下班前看了一会数学教参。

  晚上又像平常一样,哄儿子入睡之后,自己拿出了数学、语文书准备第二天的课程。其实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能够再高效一点,(班级人多,根本没有时间去过多的辅导每一个差生)只能前一天把要上的.课自己大致过一遍。这节课也不例外,播放一遍过后,自己的思路整理之后,便睡觉了。

  第二天被推门很惊讶。但是也正常的完成了一节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可能性》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难。所以我安排了“抽签游戏”、“摸球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会了本节课“数量越多,可能性就越大”的重点内容。自己感觉重点讲授的可以。但是半节课过去了,我渐渐进入了平时讲课的啰嗦状态,老师说得多,老师读题老师讲。其实我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但每次嗾使这样。

  两位评课的时候,和我自己认为的一样。最大的毛病就是说得多。其实我真的应该放手让孩子们去做课堂的主人。

  通过这节课的反思,我深深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我对自己说,我要在课堂上等待花儿的静静开放,我要学会等待。

可能性教学反思4

  一、源于生活导入,使学生感受亲近的数学知识。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概率知识太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直观呢?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玩“猜牌”这一游戏情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导学生直奔这堂课的主题“可能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牌”“摸球游戏”“小小设计师”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乐中悟,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并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三、加强活动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进行“摸球游戏”之前,教师先进行个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的顺利进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可能性教学反思5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册教材第105页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这些现象。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用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现象。

  本节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

  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守株待兔”动画故事引入,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整堂课由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实验、合作、交流、创造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在感知 “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是“摸球”,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放球”,“动手实验”,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创造现象,再让学生实验操作进行验证。第三次“猜球”,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通过这样的三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在知识联系生活,运用生活的过程中,又设计了“猜谜语”、“选词填空”、“填余数”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只有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摸球、放球、猜球”等操作实践活动,通过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势,体验“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在每一种现象中训练学生反复描述事情发生的结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本节课需改进的方面:

  这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摸球、猜球活动时间过长。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这两个环节不够充分。其次,在活动中,学生动手体验面不够广,如果每个小组都有操作的学具,使得人人动手体验,各个参与活动,更能达到好的效果。

可能性教学反思6

  今天上午,在学校录播室观摩了三节数学课,可以说这是一次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让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也深受感动。下面就《可能性》一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可能性》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属于“统计与概率”的概率范畴,概率的基础是随机现象,这就要涉及到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词语描述这些事件。

  本节课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总的'来说有几大亮点:

  第一、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

  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的感知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秦老师紧扣教学目标创设了一连串的活动:猜硬币、石头剪刀布、抽签、摸球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知识蕴藏其中,深刻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比如:抽签表演节目环节,秦老师说“让我们走进现场直播,观看小明、小丽、小雪会抽到什么节目”,秦老师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营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第二、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开始,秦老师让学生“猜硬币”,“猜猜硬币在老师的左手还是右手”,体会硬币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首次认识可能,接下来抽签表演节目,三个节目抽之前、抽之后的结果进行对比,你会发现什么?逐渐让学生认识到不确定的事情应该用“可能”来描述,能确定的事情用“不可能”或“一定”来描述。知识结构安排合理,教学环节紧凑,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尤其是老师设计的练习题(涂色),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练习巩固中,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悟,极大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感知数学知识,领悟数学魅力,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学生交流能俯下身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一定的亲和力,语言平缓清晰,速度适中,非常从容的教态,让我们感知秦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做数学”。

  纵观这节课,秦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个人认为,秦老师如果能把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及与评价激励语,做得更到位的话,本节课会更有序,更精彩。

可能性教学反思7

  1、学生是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可能性存在的几率。可能性是学生在三年级开始学习的内容,每年,教材都会对此内容进行扩展和加深,但是由于知识的阶段性,也造成了衔接上的一些冲突,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多少,先想有几种可能性,然后分别求出每种事物出现的可能性具体是多少,很多学生在用语言描述可能性的时候,还是习惯性的说是多少而不是几分之几,还有的学生并不清楚表示集体的可能性时必须通过分数的意义来理解,所以在知识的衔接上有一点小问题。

  2、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往往对游戏本身更感兴趣。这个单元的学习有很多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比如书上安排了转盘,掷色子,抽卡片,划拳等游戏活动,设计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也让他们参与领悟事物发生的概率,并修正自己错误的猜测。

  3、区别平均数和中位数。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是透着感性的,因为平均数只是我们判断一组数据的趋势的一个中间量,在实际的数据中是不存在的,学生也能基本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是中位数却是实际存在的,往往更能反映数据的实际情况,学生容易把中位数和平均数混淆,也在已有的知识构架中不容易接受这个新朋友,两者在概念上需要加以区分。我在课堂上强调两者的不同,并讲解计算方法,希望同学们能灵活处理。

可能性教学反思8

  新课标将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分成了三个大块,从一年二期就安排了简单的收集和统计的知识,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了解生活中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节课是三年一期的统计,因为学生已几次接触了统计知识,对于看统计图表、填统计表,看图表了解信息等都不难了,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上。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操作如下:

  一、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创设了学生喜欢、熟悉的足球赛抛硬币情境,以 这样抛硬币公平吗?这句话为切入点,整节课围绕着这样设计公平吗?抓住教学重心,利用学生的感兴趣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学生学得快乐,参与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向学生渗透随机的思想。通过经历统计小组、全班的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慢慢变成平均线,最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

  在练习的全过程中,我都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说一说、玩一玩、议一议、猜一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重视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交流自然有效,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思维拓展,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数学作用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有意识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在议一议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当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时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码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随着猜的次数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猜到最后一个的时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说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这一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而且通过活动,从而发现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促进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

可能性教学反思9

  统计与概率中的可能性的内容,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在二年级时,学习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三年级学习客观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认识到可能性的大小与相关的条件有密切关系。(数量的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四年级学习等可能性。就是说游戏在什么情况下是公平的。五年级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这部分知识教师可能涉及的较少。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就变得非常关键。

  而本课时则是用数字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对学生来说,十分抽象,难于理解。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是复习导入,揭示课题。通过复习“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物的发生的可能性,可能性的大小及等可能性,唤醒学生对可能性已有的认知,然后出示4个黄球,让学生体验可能性大小生成的过程,层层推进,并得出: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可能性为0,一定能发生的事件可能性为1,让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第二环节是探索交流、体验概率。首先出示3个黄球1个白球,先让学生猜测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然后通过开展摸球游戏,让学生体验到实际操作中当摸球次数足够多时,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越来越接近四分之一,不一定刚好是四分之一。然后通过白球个数不变,黄球个数不断增加,让学生体会到摸到黄球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1;通过黄球个数不变,白球个数不断增加,让学生体会到摸到黄球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0。

  第三环节拓展练习。第1题是基础练习,其中涉及到年月日的问题,思维含量比较高;第2题是拓展。先出示盒子中装有5个黄球,20个白球问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当学生答出摸到黄球的可能是五分之一时,我再追问,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五分之一,是不是一定要放5个黄球,20个白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同时自然而然得到黄球的个数占总个数的五分之一或总个数是黄球个数的倍都行,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并解决问题。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及各位专家的点评,收获颇多。

  1、在课堂上组织活动是手段,体验感悟是目的。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没有开展摸球游戏(出示3个白球和1个黄球),因为考虑到实验的结果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不一定是四分之一,怕给自己的教学带来麻烦。通过蓝老师和两位教研员的指导,明白了学生是主体,只为自己的简单,不考虑学生的利益,这是不称职的老师。如果不开展摸球游戏,只停留在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是白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只是让学生用分数的意义来说明可能性的大小,数学味淡了,深刻性不够了。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探讨让学生明白实际摸球活动中记录的数据和标准概率四分之一是有差距的,并使学生明白当摸球的次数足够多时,摸到白球的的概率越来越接近四分之一,上升到理性认识可能性的高度。

  2、用简单的材料上富有思考的课。看到好的材料就想用上去,但是事实并不是材料越多越好,一个材料可以落实的任务不要用多个材料去呈现。

  3、数学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幽默风趣大气是我努力的方向,评价语过于单一,枯燥,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可能性教学反思10

  在学生学习了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这时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用描述性语言说出事物可能性大小,而是会用分数描述可能性的大小,体现数据表示的简洁性和客观性。

  1、能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先从“猜左右争夺发球权”的游戏活动展开,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又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对可能性定性描述的基础上,有意义地接受“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都是1/2”。

  2、教学过程中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利用摸球的游戏这一情境让学生有目的深入研究、逐步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使枯燥的知识趣味性,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就要为其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让学生去经历、去研究。

  3、借助摸牌游戏情境,让学生收集数据,并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并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学习过可能性的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所增强。

  4、通过练习,让学生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经验,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通过计算可能性的大小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教学目标,特别是对于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还是较落实到位的。但课堂气氛以及老师调动性的语言可以增加一些,使师生之间能感觉到一种热烈的交流。

可能性教学反思11

  《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例1通过摸球游戏,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例2通过摸扑克牌让学生体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材的设计以活动为主,呈现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与更多的探索机会。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同时也能拓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奠定基础。

  执教这节课之前,我认真研读教材教参,精心设计了教案,课上,学生的表现也很精彩,我感觉从这节课上收获了很多,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第一次摸球活动,全体同学参与,学生在装有1个红球、1个黄球的盒子中任意摸一个球,同时进行统计。通过以上活动, 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体验可能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充分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样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例2 通过翻牌游戏,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虽然这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可能性的大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数学游戏,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数学的思维更高层次地认识可能性的大小。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明确的指向下,学生体验到了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用处。通过体验可能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研究过程,同时渗透了科学研究方法。

可能性教学反思12

  1、课前交流很重要

  因为是第一次给五(2)班的孩子上课,为了调节气氛,也为了培养好的课堂习惯,课前我习惯性地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可能是因为我第一次和他们交流,我觉得大家放不开,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

  2、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

  枯燥的讲授,不止是孩子们不喜欢,我们也不喜欢。数学较之语文更理性,也更枯燥。我们要把这些枯燥的东西变得更灵性,更生动。游戏就是个很好的载体。这节课的摸球奖、掷筛子和玩飞行棋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并且每个游戏过程都能让孩子们自发地思考,我认为设计这样的游戏是可行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因为事先考虑不周全,也因为个人课堂教学机智更待加强,所以最后的游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3、数学课堂教师应该思路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设计的意图,应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4、数学教师要做到语言精炼

  第一次上课,耿华老师就告诉我,可能性的语言一定要精炼。简明扼要是一个方面,少重复学生的说话是另一个方面。一直记着,一直努力控制自己。这节课前半部分我就用的时间很长,越到课堂的`后面,可能性大小上面,就强调的少了,学生掌握的也不太好,有待修炼呀!

  5、可以调整的地方。

  (1)在课堂的总结时,应该结合孩子们的学习体会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2)将判断生活中的例子和学生举例放到一起练习。

  (3)玩飞行棋。有的孩子可能不会玩,教学时要求要更明确,可以考虑先让孩子们读懂要求,再请一个小朋友示范。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还应该有一个汇报交流和评价。

可能性教学反思13

  激发学生兴趣故事导入。不确定事件和确定事件学生早有很多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知道事件的发生有确定和不确定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这些事情,通过实验活动列表统计,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且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首先通过抓“生死”签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是摸球的游戏“5红1蓝”在摸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的大小与球的个数有关系,哪种颜色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球的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进行摸球的实验,意图通过摸出球的次数的多少推测出袋子中哪种颜色的球多,哪种颜色的球少?最后设计了练习环节。

  整节课学生都处在活跃状态,兴趣性很高,同时也涌现了很多个善于发现和思考的学生,张洪伟提出了“摸出的红色球的可能性大,并不是说下一次摸出的一定是红球。”给这节课带来了深刻的思考,让学生对可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设计的练习题“红灯40秒,黄灯10秒,绿灯60秒”提出绿灯和红灯的时间差距太大,不符合生活实际。

  给我一个提醒,设计练习题时不应该只从数学角度去思考,还应该练习生活实际。

可能性教学反思14

  在备这节课之前,我查阅了有关概率的各种资料,希望能够帮助我理解教材,把握好“可能性大小”的总体方向,确定好重难点。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觉得以下几点做的挺到位的:

  一、遵循概率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试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提供4:2的黄白球比例提炼“小概率事件”,制造与原有认知的冲突,解构了原有认知,促成学生积极寻找原因,最终感悟出“当试验次数少时,出现相反的情况是正常的;当试验的次数越多,就越接近我们的猜想。因此,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的'结论,使原有的知识得到了重构和升华。

  二、注重生活经验的开发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是我们数学资源开发的宝库,能利用好生活经验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这节课我在两个环节注重了生活经验的开发:(一)引入环节,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以最直接、快捷的方式提炼出数学知识,给后面的探讨奠定基础、留足时间。(二)运用环节,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设计“抽奖转盘”,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转盘的活动中。我想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了生机。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话虽老了点,但却是不变的真理。兴趣会促使人主动的去寻求知识和真理。这堂课我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设计了“猜球游戏——摸球游戏——摸奖游戏——闯关游戏”等四大游戏,环环相扣,不断地调整课堂的气氛,调节学生的状态,将整堂课维持在最佳状态。

  当然,由于经验不足,这堂课也留下了我的遗憾:

  一、小概率事件没有更勇敢的面对

  虽然说,在备课前我就小概率事件就给予了充分关注与思考,也曾经犹如初生牛犊般勇敢面对。但是,试教的碰壁使我变的小心翼翼起来,于是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来帮助学生感悟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却忽略了及时制造认识冲突的可贵之处,如果在学生发现小概率问题后就及时追问:“怎么摸到白球的次数和黄球的次数一样多,这是怎么回事呀?”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引出统计全班的必要性,这样整堂课也就更加饱满了。

  二、没有用更适当的方式呈现数据来源

  由于“可能性大小”的特殊性,本身就包含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提供的数据最好是有根有据的,这样才具有说服力。因此,我觉得这堂课的两个细节还需要再修改一下:(1)汇报环节,要采用小组长站起来汇报式。(2)出示四个小朋友的实验结果时,要提供更详细的材料。

  这堂课留给我的启发是——当学生经历过“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那山,水不是那水;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的求知过程后,相信他们才会真正领略知识的真谛。因此,我觉得平时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找准生长点,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提炼和升华,逐步形成高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才是上策。

可能性教学反思15

  这是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的一块内容。可能性是数学教学理论的重要分支——概率论里最基本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的规律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使学生充分体验“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基本的思考过程,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价值。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天气预报、彩票、扑克牌等)的情景,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过创设游戏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让学生思考中让已学知识得到拓展、解释与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可以服务于生活。

  1、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主动地复习,共同重温并整理所学的知识,使之系统化。

  在回忆和整理知识时,要让学生做复习的主人,多让学生发言,互相补充,逐步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明确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加深了理解,印象深刻,而且感到通过复习和整理确实有所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果。

  2、来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学习数学首先是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因此我设计了猜天气、彩票、摸牌等有趣的与学生生活接近的'实际问题。上课时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收到较好的效果。

  3、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本身理性重于情感,单纯的数学解题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根据心理学中的移情原理,新课标下的课堂中出现许多有趣的寓言、数学典故、数学故事、带学生旅游等为情境的环节。这种情境能使学生在不是迫于外界压力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节课,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灵活地组织几次数学活动,没有一成不变按照我的课前的预设,给予学生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空间。 比如说:有“1、2、3、4、 5” 5张扑克牌。抽到偶数的男生赢,抽到奇数的女生赢。他们采用的方法公平吗?为什么?先独立设计,再与同学交流。 这一内容既简单又有趣,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情景上来。大家展开讨论与交流,他们的回答各有千秋,有人说可以改变规则,有人于可以改的数量等等。我想:只有让学生真正经历了的事情才会铭记在心,学以致用啊!自己的各种奇思妙想在实践和操作的过程见真相,实践出真知吗?

  我相信再完美的课也有缺点,而我的课就是多缺点,多问题,但是我相信只要能看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我就会提高。我给自己的忠告:尝试!努力!再尝试!

【可能性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可能性教学反思10-06

《可能性》教学反思08-27

《可能性》教学反思10-05

可能性教学反思10-27

五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04-08

五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04-29

《可能性》教学设计11-26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07-01

三年级《可能性的大小》数学教学反思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