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2-11-14 11:39: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生物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物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1

  1、教材分析

  1.1本节内容的地位该节是现行人教社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细胞增殖"是讲述细胞的一种生命现象,只有了解了这一生命现象,我们才能让学生逐步认识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例如生物体的生殖和发育,生物体具有的遗传和变异,所以本节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了解生物生命现象的细胞学基础。"细胞增殖"之所以作为本章乃至本册的难点,就是因为这一知识非常地抽象化,没有具体的实物模型,又不是我们生活中所见,因此,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我们直接示意这是本章中的难点,引起注意。

  1.2教学重点和难点"细胞增殖"一节主要向学生展示的是有丝分裂——生物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分裂方式,结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性,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重难点突出,有渗透力和感染力,本节重点内容就是让学生理解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由于细胞分裂这一现象的特殊性——整个过程是一动态变化,要让学生具体把握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内部的变化,特别是遗传物质的变化,从而让学生明确细胞的'周期变化,这一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1.3教学目标本节内容为两课时(1课时为讲授课、l课时为实验课),通过这一节的讲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及特点,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应用有丝分裂的知识去解答一些理论问题或解释一种生理现象。例如根据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而得知该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构成一个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遗传物质是相同的,在进行组织培养时,无论取生物体哪个部分的分生组织获得的植株是一样的,诸如此类的,都是有关有丝分裂知识的运用。

  2、学法指导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怎样指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并灵活运用呢?在学习本节知识的时候,归纳记忆,找到规律,重点难点应重点识记,对于有丝分裂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2.1掌握有丝分裂,记忆有丝分裂主要特征(启发、引导与多媒体课件相配合)染色体DNA在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变化规律(分析CAI课件显示、画出图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观

  察力);利用口决巧记各时期变化特征(列表归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准确识别分裂图像(例题解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间期的关系(设计动画、具体展示装片、说明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为什么占多数)由这几个方面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由观察现象_解决问题_总结体会_知识提升的学习习惯,另外我们可以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3、教学过程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增添学习热情,以CAI课件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去了解、掌握从而灵活运用。

  3.1引言引言应重在精彩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于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伊始,我先给学生列举几种有关细胞增殖的常见现象,以调动学生思维的活泼性,然后课件显示幼苗的生长,()让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从而引出细胞增殖。

  3.2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的讲解,启发引导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CAI课件演示细胞周期的有关动画,明确指出细胞的分裂、分裂间期,再结合学生的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细胞周期特点,注意适时启发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实现探究式

  教学。

  3.3有丝分裂的过程(重难点突破)对于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出和突破,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CAI课件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了它的

  魅力,通过flash动画演示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让学生对细胞有丝分裂有个整体了解,然后动画慢放,分析归纳各个时期特点,此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归纳,动画背景音乐鼓

  掌以示肯定。

  结合学法指导,师生共同画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以及DNA的变化,CAI课件展示此过程,此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从而实现了难点突破。

  3.4测试补漏,CAI课件展示习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另外通过检测可以知道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专题巩固练习。

  说课重在一个"说"字,突出一个"课"字;是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其他教师讲述自己对某节课的教学设想及其教育理论,同时和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教学构思的一种教研

  活动,精彩的说课,无不体现着说课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特长。

生物说课稿2

  一次教学视导中,听了七年级生物教师的一节生物课,其中教师的精心设计对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有较好的借鉴作用,现将其整理出来,供老师们教学时参考。

  (一) 学生表演,导入新课 老师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护士、病人,表演17世纪以前由于医生误将动物的血输入人体,导致病人死亡,医生又给另一位病人输入人血,结果有的病人活了,但有些人还是死了,引导学生讨论,顺利导入新课内容。这样设计既体现新课程张扬学生个性的理念,又迎合初一学生好动好表现的心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起到了导入新课的作用。

  (二) 自学新知,积极竞答 接下来教师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学本节教材,然后通过“抢答游戏”来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根据新课程的新理念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得出的、能够独立发现的,尽量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主获取知识。“抢答小游戏”,既调动积极性又活跃了气氛还获得了知识。

  (三)创设情景,深入展开 教师进行无偿献血教育。这是本节的一个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是本节的难点。

  教师是这样设计展开的:

  第一步:通过讨论“有人认为献血会伤元气,而且会造成贫血,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让学生认识到献血对人体的健康是没有影响的,而且适量献血还可提高造血功能,预防心脏病。从心理上消除对献血的过虑和误解。

  第二步:引入一个真实的故事情景,“一天放学后,隔壁学校学生×××背上书包走在楼下,两个正在打闹的学生把放楼上阳台上的花盆弄掉下来,不幸正打中这位同学的头,真是祸从天降,当时他就晕了过去,满头鲜血,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是颅内出血,必须立即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可验完血后发现,医院里他这种血型的血正告急,在这千均一发,生死攸关的时刻,周围的同学和老师都站出来愿意用自己的鲜血来挽救他的生命。你可能不会遇到相同的情况,但在医院里每天都有许多人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如果你或你的亲人在需要用血时,而血库里没有血,你的心情又会是怎样?通过感人的实例来扇动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产生成年后自愿献血的强烈愿望。

  第三步: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无偿献血场面的图片,插入学生收集来的图片影像资料,并出示老师的无偿献血证,再一次激发学生成年后参与无偿献血的决心和愿望,并从心底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以上三步曲设置了三种不同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多给学生机会去体验去感悟,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

  (四)实验探究,感受科学 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是本节的一个重点。教师作了这样处理的,“现在有个重要的事要同学们帮一下忙,高速公路上刚刚出了交通事故,有四人身受重伤,而且失血过多,把伤者送到医院后,确定需要输血,输血前要确定他们的血型,现在把这个重任交给在座的.各位。” 接着借多媒体手段给同学们讲清血型测定有关原理和方法。让学生带着重要任务来听讲,经验告诉我效果很好。再让学生动手来模拟血型的鉴定,完成刚才的重任。(模拟是因为所谓“血液”、“血清”都是能相互反应的化学溶液。)并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这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不再感到科学是那么遥远,而是可爱的有用的。通过结果的交流,能让同学们体会到合作的魅力和重要性,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五)活动交流,体会成功 血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采用课前开放,课上交流的形式展开。这是培养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最好方式,为了使调查不流于形式并确有成效,考虑到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课前教师作了精心的组织:

  ⑴ 学生自由组合成六个调查组:医院外科调查组;医院妇产科调查组;(因有学生的家长在里面);上网调查小组;学校阅览室调查小组;血站调查小组;采访小组(采访对象为一些输过血的人)。

  ⑵ 师生共同设计调查方案,并提供参考方案。

  ⑶ 给外出调查的小组准备学校的介绍信,使活动真实而有意义;给阅览室调查小组联系时间和工作人员,并初步筛选出相关资料,节省他们的搜索时间。给上网调查小组提供网址或关键词。 教师信任他的学生会有很大的收获,实践结果确实如此。课上学生交流的方式多样,或答记者问,或对白,使课堂由刚才的师生互动变为生生互动。新教材要求开发和运用周围环境、生活中的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教学活起来。调查活动是很好的方式也是很有效的途径,教师充分利用了新课程的这一资源。 最后,老师设计一个开放性的作业“向全社会为无偿献血设计一份宣传广告”(形式不限,或漫画或板报或倡议书等)。让学生带着热情,带着思考走出教室。

  案例点评: 《输血与血型》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内容。

  本章分为四节,教材通过前三节的介绍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特意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与血型》单独安排一节,是对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因此,本节内容在全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文字量不多,知识量也较少,但是却与人类生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些内容学生也很感兴趣,渴望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也很强烈。基于此,正好鼓励、支持、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等多种途径查阅、收集了解有关血型与输血的知识,并展开调查,课上交流。通过学生丰富的感性体验与深刻的感悟,来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有效达成。 教师在整个教学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解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伙伴,学生也不再是一味地听与接受,而是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上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让初中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学习!

生物说课稿3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我是高二生物教师,我要说的教科书是高中生物第一册。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课程价值

  本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本书具有独特的课程价值。

  1、知识构建功能:

  本册书按照两条主要的线索编排教学内容。一、由简单到复杂的先后顺序,结构与功能统一的生物学思想,按章节编写。本书前两章的从元素到化合物,再由化合物到细胞,就是一个典型的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后三章的三个生物的基本特征,是生物学科结构与其功能统一思想的完美体现。二、从自然界中的两大类群动植物的分类角度出发,对比学习。在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特点和生殖过程中都主要分成动物和植物两部分来学习,如动物的减数分裂和植物的减数分裂等。

  对于第一次接触复杂生物学知识的高中生来说,这种知识构建体系不但能使学生学习到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内容,还为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的生物学学习方法,提供了便利,有助于他们快速而又准确记忆和熟练应用。

  2、能力培养和实践操作功能: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活动能力。结合教材学生可以自行开展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探究活动,是新教材的亮点,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不但提高了科学素养,还能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探究创新的能力、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功能:

  本册书更为侧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心理上适应这种以探究、发现、解决为主线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钻研品质,学习和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勇于创新,勇于置疑的学者风范。从小树立远大的思想,并坚持始终的做事态度。

  通过生物课的学习,首先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思想,正确看待生命的存在问题。其次,在认识生命过程中能够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加强对自己的心理、生理的调节,形成一个从生理上和心理上真正健康的人。再次,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关注生物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从小养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

  二、课程价值达成度

  教材编写知识细致具体,难度适中。充分体现对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本册教材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1、内容选取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高中生物第一册的内容涉能到了生物科学中的许多重要分支学科。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主要学习《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一些相关内容,第三章《新陈代谢》和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学习《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的重点知识,还接触与《动物解剖学》有关的内容。第五章《生殖和发育》主要学习《遗传学》中生殖方式的重点内容。

  本册书的知识内容几乎包括了生物学中所有的分支学科,但从内容上看,主要以各学科的重点知识,核心内容为主,即能学习到生物学中的精髓,又广言简意赅,难度适中。

  2、内容组织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课程类型多样,有讲授课、实验课、综合活动课和研究性课题等。依据素质教育和课改精神的要求,力争实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内容学习,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重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主动探究方式,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思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有效教学。利用阅读材料来实现对学生阅读、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研究性课题能够充分把学生调动起来,进行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发挥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生物学研究能力。

  3、形式特征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文字中插有许多非文字资料,如对复杂结构的图示、显微照片、表格、对所学习的重难点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这样图形并茂,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节后包括选择、问答、图形分析等多种题型,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节后或每章后有阅读与思考专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丰富拓展知识面。

  三、对教材的加工与改造

  新教材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能力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能充分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对教材资源的拓展

  新教材的内容全面,知识点明确,但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大量的补充性材料,如图、动画、文字说明等内容,对学生深入理解知识非常有帮助。我在教学中,利用了校园网的便利资源,在互联网中找了许多的辅助学习材料,如用flash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比较二者区别这一难点时,收到的效果十分理想。再例如,从校园中下载的植物生长过程的影片,对学生理解种子萌发,及个体发育概念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一些拓展性内容,不但促进了书本内容的学习,还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对教材内容的增加或删减

  教材中有些内容讲解的不够全面,对一些内容的学习会产生影响。例如对动物的减数分裂做出了明确的说明,但植物的却没有,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花粉粒中的两个精细胞性状一样,胚囊中的卵细胞与两个极核性状相同。因此,我在教学中加入了,大孢子母细胞和小孢子母细胞的内容,使学生很好的理解,不然在高二遗传学的学习中会产生比较大的困难。

  再如,对物质代谢与消化的区别,教材对消化的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但在许多习题中都出现了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不小,我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复习的糖、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以后,学生不但理解了消化和代谢的区别,而且在知识上更为清楚的知道食物的整个利用过程。

  2、对教科书的几点建议

  (1)由于各地的地域、学校师资等的差异,教材中提供的实验和活动建议有时是难以实现的,使得教材设计的内容在真正教学中形同虚设。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需要的用品多,时间周期长,大多只能以阅读的形式学习。

  (2)教材中有些问题不够明确。如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影响蛋白质的特点问题,由于学生没有学习有机化学,根本不清楚什么是空间结构,因而对它的理解很模糊。再如,向性运动是应激性的一种,书中说:“向性运动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我认为,“向性运动体现了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更为准确,不然学生认为,向性运动是适应性。

生物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中的第四节。本章在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基础上,先讲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再讲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让学生知道了生物体有多细胞的动物体和植物体以后,告诉学生生物体也有单细胞的,它们没有复杂的结构层次,是否与多细胞生物体一样,能够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呢?因此,第四节以典型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为代表,具体介绍了单细胞生物虽然只有一个细胞,但也有较复杂的结构,能够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然而本节课由于没有办法安排实验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看到单细胞生物,理论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观察、探究、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二、教学目标

  1、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

  难点: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四、教学方法

  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媒体播放丰富的'视频和图片。整个课堂设计以“生物梦语”情景引入,暗示并肯定学生喜欢学习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学习目标,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已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

  五、教学程序

  1、多媒体播放视频1《单细胞生物》,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看完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汇报:从视频中能够获取到什么信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顺势引入学习主题《单细胞生物》。

  2、多媒体播放视频2《眼虫》,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去观看:人体的细胞如果离开人体就很难存活,眼虫也是一个细胞,它为什么就能够独立生活呢?引导学生向迈向第一个知识目标——单细胞生物是怎样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

  接着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眼虫是单细胞生物,请指出它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自由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后得出较为全面的认识。

  再接着展示几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揭示它们的奥秘,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精神。

  3、多媒体播放视频3《草履虫》,完了再播放3个flash动画,补充展示草履虫的结构、收集管和伸缩泡以及消化食物的过程。草履虫也是单细胞生物,要求学生看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出草履虫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及其功能。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等方式,在发给他们的白纸上用黑色和蓝色的笔,表示出眼虫或草履虫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及其功能(可以2选1)。

  5、多媒体播放视频4《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并展示多几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继续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揭示它们的奥秘,接着进行小组探究学习,然后汇报单细胞生物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方面。

  6、最后进行知识梳理,归纳总结。完毕后展示第4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品,并进行民主投票,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生物说课稿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传授"对照实验"的思想方法,理解酶的特性、酶促反应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实践—理论— 实践"的一般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生物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一)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酶与酶促反应,是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其他生理活动的必备知识。

  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ATP的知识后,学习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酶和ATP是新陈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对于学生认识新陈代谢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体会对照实验的'基本思想

  利用实验探索的直观性,借助实验现象,理解酶的化学本质、特性、影响酶促反应、酶的应用等多个领域的问题。

  难点:

  酶的特性的实验探究

  学会分析各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三)编排特点

  1、简洁明了

  "酶与酶促反应"知识介绍精干,便于阅读;

  "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评价指南""拓展视野"目的清楚

  2、注重探究

  知识与动手结合

  知识与动脑结合

  3、图群丰富

  实验图示、知识图示、实物图示结合

  三、教学对象

  (一)知识与经验

  1、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常识,有化学实验的基础。

  2、前面学习了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等生物学实验。

  (二)学法与技巧

  1、学生具备用阅读、协作学习、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2、学生具备实验探究的基本常识

  (三)发展与提高

  1、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实验设计技能

  2、培养分析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四、教学策略

  (一)设计思想

  1、思想方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知识呈现、情景创设、自主协作、知识建构

  2、过程方法: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题引入、学生阅读、方案讨论、学生探究、实验分析

  3、认知方法:体现认知规律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设计思想综述: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图示引入、学生对教材阅读、提出问题实现知识的呈现和情景创设;探究方案的讨论在进一步创设情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协作式的探究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分析探讨及事例的分析等活动,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在整个学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的设问、实验方案的讨论、探究结果的分析和事例分析,体现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实验探索、分析与归纳

  2、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生物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二节。前面一节学习了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来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绿色植物如何利用有机物。这两节知识是连贯的,顺接起来也非常自然。内容上本节主要阐明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新课标中,它属于理解层次。贯穿教材里有三个演示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知识结构上分析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二、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目标设定

  依据新课标,紧扣单元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三方面:

  1、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出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强化技能训练,发展推理能力。落实动手实验并进行实验现象的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和人类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课型模式是探究式教学。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并能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和人类的重要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首先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推测: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应该能够答出有机物的用途,这时我会顺着学生的思路,设置思维的障碍: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有机物可用来构建植物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请学生一起总结。至于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内容,则是由学生讨论交流,并上台演示实验,在演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采用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总结,实现教学目标。

  我将教材中的三个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实验,分小组自学加讨论,研究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现象,选拔学生上讲台实际操作,其他学生观察,组内讨论,得出结论。把以教师为主导的演示实验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实验,教师只是个引导组织者。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课件,采用启发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分步演示的过程,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论到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的对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义。

  学法指导。在学生已初步了解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观察要有一定的目的,观察时要伴随思考。给学生质疑。我们在实验中采用的是萌发的种子作为实验素材,提出可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导大家讨论,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在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发扬团队精神,引导学生善于合作,从他人的身上学到长处,交流方法。在学完呼吸作用后,立即列表比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让学生体会二者的分别,也让他们看到比较法简洁实用的优势。在技能训练中,让学生认识到推理的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等等。其实,学法的指导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

  本节课的课堂上我设计的是利用12分种的时间来完成课后练习和伴随的习题,在这当中,有问题随时提问,讨论,交流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达到当堂知识当堂消化,努力不留死角。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给家中的植物松土,并请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予评价。

生物说课稿7

伴性遗传生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敬请批评指正!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课时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十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了伴性遗传的概念、人类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4个教学知识点.本节是以初中八年级下册"人的性别遗传"及上一节果蝇的杂交实验中有关的性染色体知识为出发点,以基因的分离定律为依据,在学习了减数分裂的基础上安排的,因此研究伴性遗传传递规律是对遗传定律的应用和深化.通过对人类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分析讨论,进一步明确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还可为今后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三、设计理念

  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能力性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情感性目标:(1)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及课前预习案

  (2)搜集查阅有关人类红绿色盲的资料。七、教法学法1、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我市大班额、课时紧的情况下,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具体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教学方法。

  (2)培养思维,强化训练,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分组讨论法2、说学法

  学习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自主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

  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倾听故事引起关注

  故事呈现:首先媒体呈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阅读,发学生对色盲症的关注。引导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获得启示:

  ①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②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2、盲图体验激发兴趣

  简要介绍红绿色盲对人类的危害。你的辩色能力如何呢?

  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学生识图辨认,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

  3、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展示资料:据社会调查,红绿色盲的患病男性多于女性,而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女性多于男性。

  14

  提出问题:

  ①为什么上述两种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②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

  分组讨论:每4人为一组,自由讨论。

  表达交流:以4组代表各自表达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各组同意哪组。形成结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属伴性遗传。借此导入新课。

  注:“问题探讨”中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开始不容易回答出来,只需回答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即可。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问题探讨的习惯和能力的形成,起到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真正解决问题以正课探讨来进行。

  [二]自主探究合作讨论1、资料对比突出关键

  展示图片:多媒体打出男女染色体显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相同和不同,体现常染色体的相同和突出性染色体的不同。

  介绍结构:板图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认识X和Y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介绍基因:同源段的同一位置基因成对,而非同源段的基因则X有而Y没有,或Y有X没有。

  联想类比:以孟德尔分离定律中人类白化病分析子代发病男女几率均等是位于常染色

  体上作对象,与性染色体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作对比,体现色盲基因和它对应的等位基因应位于非同源段的结论。质疑过渡: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呢?2、资料分析确认位置

  资料展示:展示教材中的人类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教材34页)。提出问题:(1)如果在Y染色体上会有什么表现?

  (2)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其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

  (3)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4)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

  引导探索:用问题做导引,利用性染色体的结构做知识基础,处理系谱所包含的信息,形成思维链条。形成结论:参考答案:(1)患病都为男性,并代代相传。

  (2)3号和5号。

  (3)没有。X染色体。

  (4)因为Ⅱ代3号和5号只有一条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而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被显性的正常基因所掩盖。

  质疑过渡: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3、继续探索挖掘根源

  绘制版图:板画男女性染色体对应图,标注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分析填写:引导讨论,推出男女基因型及表现型,填入表格。女性男性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表现型正常正常[携带者]色盲正常色盲问题引导:

  (1)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的色盲基因及等位基因应遵循孟德尔的什么定律?(2)就表格而然,男女有几种婚配方式?

  (3)各种婚配方式中所生子女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如何?

  完成图解:利用分离定律知识迁移引导理解色盲遗传其实质就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运用。然后由教师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完成男性正常与女性正常婚配、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再将学生分四组,每组书写一个,每组再选一个代表,黑板写出并说明子女表现情况,完成另四个婚配图解。[三]师生互动总结归纳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归纳出色盲遗传的特点。

  (1观察图解,色盲基因在性别间是如何传递的呢?(女--女、女--男、男--女)

  (2)为什么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因此色盲基因是随X染色体的传递而传递。)(3)男性的色盲基因怎样才能传给男性呢?(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即交叉遗传)

  15

  (4)从图解看色盲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怎样?(男性多于女性)

  (5)从社会调查也是这样,你是否能从基因和染色体的角度加以解释?(提示:女性染色体的构成,结合基因位置及显隐性进行分析)

  归纳特点:归纳出色盲基因遗传的特点并扩展到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上。

  色盲基因遗传(X隐性遗传)的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交叉遗传(3)女病儿子必病,男正女儿必正等。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拓展到抗维生素D即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6)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属隐性基因,子代表现男多于女,对应的正常色觉基因则属于X显性基因,子代表现应如何?(女多于男)(7)那么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也表现为女多于男,则该病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如何?(X显性遗传)

  归纳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X显)的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遗传(3)男病女儿必病,女正儿必正等。

  [四]深化理解拓展运用1、问题探索深化理解

  提出问题:如果夫妇一方是色盲或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患者,另一方正常,如何选择生育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分析讨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提出方案。课堂交流:交流方案,解决问题,体会优生。

  2、回归实践学有所用

  阅读体会:让学生自读教材的相应内容,了解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有兴趣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它。

  [五]小结知识回馈聚焦小结知识:可引导学生完成(1)伴性遗传概念(2)伴性遗传特点(3)实践中的意义

  [六]课堂练习当堂反馈(略)[七]作业布置学习继续

  色盲调查:调查周围有色盲或其它遗传病的人及其家系。

生物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继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完成以后,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人体废物的排出途径有三条,本节所讲的为其中之一,故本章内容与前三章联系非常密切,互为因果。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新陈代谢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课标》中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是:描述汗液形成和排出的途径。本节内容包括“皮肤的结构”和“汗液的形成和排出”两部分。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中增加了一些图片,视频,动画,准备了模型,从而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在问题设计中联系了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拓展延伸中还介绍了生活小常识,因此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目标

  学生对于皮肤很熟悉,但真正准确认识的并不多。他们对抽象的理解还存在困难,而对于形象的理解相对要容易一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模型、视频、动画的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和理解。新课标指出:人体结构域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本节课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标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别皮肤的各部分结构,推测皮肤的功能

  2、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以及它对人体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图片、模型、视频了解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2、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皮肤的结构与功能,难点是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由于皮肤在人体分布的位置和结构特点,使它具有各种功能,汗液的行车和排出过程又是通过皮肤排出体外的,因此将皮肤的结构和功能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是学生不能用肉眼观察到的.,是抽象的,微观的,以至于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故将其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教法:

  1、直观演示法

  2、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3、观察法

  学法指导

  小组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声、像、图、文相统一,真实、形象、生动的展示皮肤的结构及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进而上升为理性知识。

  2、皮肤的模型:直观、形象、重复利用

  四、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2分钟)

  师生共同认定目标(约1分钟)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约20分钟)

  归纳总结,形成体系(约2分钟)

  达标测评,拓展延伸(约15分钟)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炎热的夏天,小明喝了大量的水,但他的排尿量却没有明显增加。这是怎么回事呢?从而引起学生思考,分析,提出猜测和假设,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师生共同认定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解汗液的形成,首先要了解一下我们皮肤的结构,指导学生对教材中皮肤结构的模式图和相关文字介绍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上的相关题目。然后展示皮肤结构图,让学生辨认各部分结构,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同时也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皮肤的结构图,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下列六个问题,。充分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汇报交流,并尝试着说明理由,要求学生回答时要有依据,表达思想时注意逻辑性,要条理清晰,运用生物学语言,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本环节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语言组织的能力展示皮肤的结构视频,对皮肤的结构再认识,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

  2、除了具有表皮和真皮两部分之外,还具有一些附属结构,如:皮脂腺,毛发,指甲,汗腺。汗腺分泌汗液,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是怎样的呢?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通过各组学生的相互订正和补充,学生就能初步构建关于汗液的形成和排出的知识框架。

  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让学生体会其过程,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汗腺的结构是如何与功能相适应的。

  本环节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结合事例,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3、汗液分泌可以带走一部分热量,从而说明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除此之外,皮肤还具有哪些功能呢,在了解皮肤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推测皮肤的功能,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提供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分析讨论对其功能进行分类总结,然后播放皮肤的功能视频,加强学生的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依据实例进行推测的能力,同时也树立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4、既然皮肤对我们人体这么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进行点评和补充,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四)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使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五)当堂测评,拓展延伸

  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为什么我们在夏天排出的汗液比冬天多呢?

  (七)生活小常识:增加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生物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学主要内容及地位:

  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主要内容为生物圈的范围及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这节课在本单元以至整个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立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保护生物圈的理性认识,成为生物教学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已面临空前危机,因此了解生物圈,培养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对于保护生物圈、实现人类与生物圈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也是唯一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并初步尝试进行资料的分析和处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3.重点:1).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4.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中如何对图片资料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和表述,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通过思考、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要求,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应努力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通过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通过展示课件,把美丽的夜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等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提出问题:其它星球上也有生命吗?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然后从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引出课题:生物圈。

  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开展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学习新知。

  1.学习“生物圈的范围”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⑴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阅读教材第11、12页“生物圈的范围”。

  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⑵想一想: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生物圈的每个圈层各有哪些生物?在生物圈的哪些地方生物分布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及分布。

  ①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②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

  ③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⑶议一议:生物圈的三个圈层是截然分开的吗?三者绝不能截然分开,如:水圈中有空气,岩石圈中有空气也有水等。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从地球上人口膨胀,能否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丰富想象,引导学生探讨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设疑: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吗?你是否能看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分析课本第12-13页的图片资料,教师除了用课本上的6幅图片外,可多展示一些学生在课下收集的图片资料,并且思考资料后面的讨论题(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本节课收集和分析资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应加以重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也是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如果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那么你必须从生物圈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有氧、充足的食物和水。

  3.完成以上探究后,适当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展和深化,使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设问:生物有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就一定能生存下去吗?当这些条件发生改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时,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人类应该怎么做?

  4.巩固与延伸:

  指导学生对本节的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进行小结,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生物圈2号”的有关资料,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收集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生物圈的进一步关注。

  5.巩固练习。

  6.课后作业:目标检测题

生物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2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本章的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检测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蛋白质的结构多种多样,在生命活动中承担着多种多样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为第3节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奠定了学法基础。

  (二)说学习目标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属于理解水平,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因此,本节的知识目标确定为:“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考虑到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对于树立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要意义,而本节内容恰好说明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重要方面──许多生命活动是靠蛋白质来完成的,因此,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就确定了“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目标。

  (三)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学习难点: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时,以下两个知识点确定为学习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二、说教法

  1.支架式教学法:

  (1)拾脚手架:使学生明白氨基酸和蛋白质两个概念。

  (2)进入情境:提出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和20种氨基酸能够形成多少种蛋白质两个问题。

  (3)独立探索: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课本上的“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进行探索,并将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蛋白质等几个概念排列顺序。同时对两个氨基酸形成二肽的方法提出设想。

  (4)协作学习:对两个氨基酸形成二肽的设想及蛋白质的形成过程进行小组协商、讨论。最后达成一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并充分地理解了蛋白质的形成方式。

  (5)效果评价:通过学生个人和小组对个人的评价。教师也可以用课内练习和课外对核酸知识的自学能力进行评价。

  2、探究教学法:本课除了利用支架式教学法之外,还在学习氨基酸和蛋白质概念时利用了探究教学法:

  (1)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提出探索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

  (3)查阅课本,小组讨论进行验证,

  (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3、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根据上面的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了探究学习法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

  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学习,二者只是相对而言的。从按受学习到自由或完全独立的探究学习,其间还存在着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而且从教育实际看,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而不是突发式的。因此,本课在学习方法上,结合学生刚接触生物学科不久的事实,部分实行了接受式的学习。如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等知识方面采取了接受式学习,另外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也给充分的帮助和指导。

生物说课稿11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 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 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规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 教学难点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 教学方法

  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 课前准备:准备笔、本、放大镜、照相机等。

  * 导入:

  一 个好的导言是决定学生能否上好课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解说:“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种生物,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 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鸡;看家护院的爱犬;阳台上五颜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调查。” 通过身边熟悉的生物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什么生物我还没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目标引领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分析出什么是调查?然后让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调查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出调查表。

  * 自主学习

  带着目标,小组学生根据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明确什么是调查。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设计出调查表并与书上的方法步骤相比较,确定本组的调查目标和方法。

  这种学生自己选择调查方案,并设计实施的做法,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 实地调查

  各小组根据本组制定的调查目标和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学生注意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学生注意对生物资源的爱护。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学生注意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遇到不会的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4. 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5. 各组同学共同整理资料,对生物进行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 展示、交流调查报告,进行反馈。

  1、各组制作出PPT课件进行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选择2—3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

  3、有没有原本常见的生物现在不见了?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保护生物资源的教育。

  * 总结调查的意义

  通过调查,学生学会了调查的一般方法,会做调查记录;对所知道的生物能够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 技能训练

  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马与驴在外形上的不同之处;马与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一篇校园(或社区、农田)生物的调查报告

  这篇初一生物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说课稿范文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喜欢!

生物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是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前面第一节学习过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后,系统地学习的第一个化合物,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从课题上就能够看出蛋白质在功能上的重要性,而且也是为后续学习《遗传与进化》和《稳态与环境》打基础。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建立起生命是物质的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也是从进入高中阶段后更微观地去探究生命的重要开端。可以说本节课对学好生物学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还没有有机化学的基础,在生物里学习有机物有些难度。而且蛋白质是大分子有机物,在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同时还要清楚认识到有层次的区分,更是不小的难度。而且,此时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正在逐渐形成,但还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讲解这部分的时候要注重运用形象比喻的方式,以降低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培养跨学科的分析综合能力;锻炼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与蛋白质相关的`计算能力。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认同生命是物质的,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

  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问答、讨论、读书指导、角色扮演等。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展示 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乳制品,并询问大家挑选乳制品的原则,引出营养成分表中蛋白质含量这个比较项,建议大家挑选蛋白质含量高的纯牛奶,提出为什么要摄取蛋白质这种营养物质,引出探究蛋白质功能的课题。

  2、新课教学

  带领同学们回顾初中学习过的,摄入的蛋白质必需经过消化成为小分子的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所以要从氨基酸去认识大分子的蛋白质。进而引出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通过大屏幕展示教材20页“思考与讨论”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四种氨基酸的相同点与区别。教师纠错、总结,引出氨基酸的基本结构通式。

  至此,氨基酸的正文部分就讲解完毕,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介绍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有关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部分的知识,告诉同学们不能挑食、健康减肥等生活常识。

  接下来就到了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的部分——蛋白质的结构。在讲解之前,我将蛋白质比喻成珍珠项链,而氨基酸是项链上的珍珠,利用形象化的比喻将抽象的微观世界生动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展示教材21页的图2-4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找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讲解“二肽”、“多肽”等相关概念,接着引出“串成项链”的方式——脱水缩合。

  先是教师板演脱水缩合的过程,可以利用“酸碱中和”方便学生理解羧基和氨基之间的反应,然后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请4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氨基酸,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演示脱水缩合的过程,提出一些相关的计算题供学生们思考。

  脱水缩合是这部分的重难点,更是高考的重点知识,所以为了突出重点,我会提出几个问题共同学们思考、讨论。n个氨基酸形成一个肽链时,脱掉几个水分子?形成几个肽键?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

  清楚连接方式后,提出思考问题引出蛋白质的多样性。如果上述演习改变站位、人数、人员等等,结果又是如何?如果用20种不同字母分别代表20种氨基酸,写出由10个氨基酸组成的长链,可以写出多少条互不相同的长链。找同学回答问题,并且师生共同总结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由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引出多种多样的蛋白质要承担多种多样的功能,这部分内容简单易学,我打算让同学们自主探究,阅读教材,小组讨论总结,最后由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以扣题——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以上是新授课程的全部过程。

  3、课堂小结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4、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留了开放式的作业:查阅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历史资料和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相关资料,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学习。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包含了本节课的全部核心知识点,尤其是氨基酸的结构、脱水缩合的过程、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及其功能,以便学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

生物说课稿13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三生物第八单元第二章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在这里我主要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分析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安排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能力目标: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教学难点: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培养普通公民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培养生物科学家的素养,以此来指导教学行为。《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本节课的重点是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这是我确立重点的依据。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1、关于导课:

  以问题导入:“雌雄有别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人有男性和女性,许多动植物也分雌性和雄性,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想不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奥秘?”这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

  本节教学从认挂图、为染色体配对、寻找男女染色体异同开始,引出“性染色体”概念,进而通过生男生女的小组游戏活动,理解人类性别的决定方式及男女性别比例特征。再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对男女平衡问题产生兴趣,探究自然状态下,为什么生男生女的概率为1:1。

  3、学生活动:

  为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设计了活动环节,老师宣布游戏规则,两人一组,制作卡片,随机抽取,模拟家庭生男生女的游戏,各组统计男女性别比例,向全班汇报、汇总。老师巡回指导,依据学习活动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A这个活动的原理与生男生女的奥秘有关系吗?B有人认为生男生女的责任全在女性,你认为这种想法科学吗?通过学生活动揭示人类性别遗传的自然规律。当然从一个班统计结果来看,样本不够,不能科学地反映性别比。老师可引用全年级或几界届学生的统计总数,更有说服力。甚至推广到全国人口。

  4、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小黑板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大陆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启发学生实事求是的分析历次人口普查有什么共同特征?尝试解释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

  5、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新课标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机会,因此设计了以下问题:

  A人们的观念和医疗技术会不会影响男女性别的比例?

  B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吗?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生物说课稿1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知几种鸟形态结构上的区别;

  2、探究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3、归纳鸟的主要特征;

  4、了解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对生物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2、重点难点

  二、教学重点

  1、鸟类的主要特征;

  2、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认同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探究,认识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3教学过程

生物说课稿15

  教材分析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这一章在整个高中生物知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和动物体内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内容又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节的内容与前面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紧密联系,可以是化合物知识的延伸、应用部分,又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各种化合物的功能,三大营养物质的氧化分解供能又直接关系着后面的细胞呼吸和代谢类型,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知识内容。所以怎样完成本节的教学十分重要。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健康以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三个部分,分三课时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我将教材原有顺序进行调整,每讲一种物质的代谢联系该种物质与健康的关系,另外,我将糖类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安排在前两个课时完成,我说的脂质代谢与健康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是第三课时的内容,这样既避免了一课时内知识点过于集中的问题,又可以处理好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突出糖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又可以在第三课时将三种物质的代谢的内容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脂质代谢与健康的内容涉及的肥胖问题可以说是当今的热门话题,肥胖的人越来越多,减肥方法五花八门,对学生影响很大。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所以我在教学中提出有关肥胖这个中心问题,从中心问题出发解决脂肪代谢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最后以解决肥胖问题来加强知识联系和强化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这样既有利于代谢途径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生物是统一整体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资料中抽象出理性的概念。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浓厚,愿意参与与生物知识相关的社会问题的探讨。另外一方面,他们天真、敏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缺乏对事物的本质分析和识别能力。他们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社会上、媒体中、娱乐圈中出现很多不科学的减肥方法,学生很容易盲目效仿,误入歧途,影响身心发育。因此他们需要科学饮食观念和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说出脂质代谢的基本过程

  知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能力方面:

  尝试用代谢知识分析肥胖的原因

  运用代谢知识指导肥胖的预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感受肥胖的烦恼,关爱肥胖人群,懂得尊重他人

  了解肥胖的原因,形成健康的饮食观念和习惯

  确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自觉做到知行统一

  形成用科学知识辨别是非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反思

  1、对教材: 合理取舍 重新整合

  教学中我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将教材的结构进行调整,即有利于知识的讲述,又便于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人体是统一整体基本观点。具体做法不再赘述

  2、对学生:重视主体地位 提高科学素养

  新课程体系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正确的角色定位,确定正确的学生观,教学中突出其主体地位,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疑难由学生析,结论由学生下,真正做到以“学”为主,让学生想学、乐学、要学,进入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

  另外,“以学生发展为本”,还应该是指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为学生的切身利益着想,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和文明卫生的习惯,即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对课程资源:广泛挖掘 智慧筛选

  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了教材、学生、网络、视频等课程资源,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学准备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筛选尤为重要。

  教材只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教学中要对教材合理的取舍和整合,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所占有的生活背景以及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课程资源,但是教学中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观点、方法及时准确地引导,而不是全盘肯定。

  本节课我利用网络收集了很多有关脂肪代谢以及肥胖、减肥的资料、图片,但是课堂有限,不可能完全展示,另外,也并不是什么样的资料都能为我所用,要经过自己的筛选和简单加工才能应用到生物教学中,才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否则将事与愿违。(如黑熊冬眠的资料)

  4、对教学过程:联系现实生活 激发学习热情

  本节课,而从现实生活入手,找到焦点,提出中心问题,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教材,然后围绕中心问题,结合实际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应用生物知识,解决中心问题,最后师生一同走出教材,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在这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不是枯燥的条款,而是生活的宝典,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艺术无处不在,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其中的美感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心去体会,更重要的是去创造。

【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二生物说课稿08-22

初中生物说课稿02-27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03-29

【精品】生物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04-30

初中一年级生物说课稿《生物圈中人》06-09

高中生物说课稿合集5篇07-13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08-14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08-29

生物教学反思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