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诗歌《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课文
联系青岛的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青岛的海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五、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越来越淡,于是,让学生通过课本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通过对《本命年的回想》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从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回忆幼时过年的点点滴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景画。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以及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也已经感受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班学生回民占90%,没有过年的亲身体验,只是通过周围汉民生活、电视、网络等媒体来了解过年,所以,让学生对本课本命年的回想提起兴趣比较难。因此,在讲课时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 2、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3、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 涵。2、品位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1、 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 、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二、说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加强阅读指导,主要由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文意。
教学思路设计:学生学习自主阅读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
说教法 1、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 2、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教师问: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学生根据经历和经验说自己的答案)那么这些传统节日中那个是过的最隆重的呢?我们班以回民同学为主,许多同学肯定会对老师说,我们是回民,不过春节,对这些节日也不感兴趣,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既是回民,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只要是属于中国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它,认识它。通过你的周围或者在电视上,人们在过春节时有哪些庆祝方式呢? 学生自主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教学。春节,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每到春节,人们会用各种方式去庆祝,表达人们对节日的喜爱。本课《本命年的回想》就描绘了一副乡村过春节的民俗画。
(二)、走进作家教师简介作者,并明确补充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三)、整体感知下面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回答这样三个个问题
(1)本命年和春节有什么样的关系?(2)处理生字词(3)文章是怎样引出春节这一话题的?(4)文章主要部分描述了人们过春节的热闹气氛,主要描写了几件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1、解题: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统计班内本命年的人数),这篇文章是作者六十岁时,正逢自己的本明年,回想过去过年的热闹气氛,有感而发。
2、字词检查浓郁 簸箕 筛子 门槛 秫秸 阖家 鬼祟(崇高) 玉米糁儿 疙瘩 鬏 磕头(嗑瓜子、瞌睡)
3、本文先写二十四节气,引出春节,这样更衬托了春节的色彩缤纷。
4、旧时过年的风俗: ① 炒年货 ②吃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畜 ⑥备糕点 ⑦送灶王爷 ⑧换门神 ⑨守岁 ⑩拜新年
(四)、民俗风情游
1、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过年的场景或者说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并且说说为什么。
2、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人们不仅仅享受过年的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期中还寄托着人们的某种期盼?你能不能在文章当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且谈谈其中包含了人们的那种感情?
3、这么多的传统节日,人们为什么这么重视春节呢? 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五)、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了解了一些有关春节的知识。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能把所有的中华儿女的心,一颗颗联串起来,它是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最神圣的日子。家、故乡又成为每一个龙的子孙情感的归宿,所以,春节这种民俗文化归根结底又是家的文化。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它、热爱它并将它传承下去。(六)作业布置:1、生字词两遍
2、想一想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四、板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 致力于 中国气派 民族风格 乡村题材 地方特色
生字词:浓郁 簸箕 筛子 门槛 秫秸 阖家 鬼祟(崇高) 玉米糁儿 疙瘩 鬏 磕头(嗑瓜子、瞌睡)过年的习俗:炒年货 ——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畜—— 备糕——送灶王爷——换门神——守岁——拜新年
春节:表达人们热爱生活 勤劳淳朴 祈求平安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口技》这篇课文是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这一单元的重点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会联自己实际生活体验,看到作家对“文化艺术”体验和感悟。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课文内容: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2.朗读中读懂简易的文言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重点:
1。字词的落实积累上
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三、说教法
1.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1.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下的一篇课文。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六、说教学理念
1.新课标中要求中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所以重点设为读,背,大量积累。
2.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口技》表演视频,让学生对这门传统艺术有感性认识。
八、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口技表演,让学生听,听到哪些声音,听出什么时间,听出什么故事。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艺术?进而导入新课(课题)
口技表演含义:(让学生说)口技艺人仅凭一张嘴,能逼真地模拟各种声响,能生动地描绘不同生活场景,形成了一种传统技艺。这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即是把口技表演用文字描述得活灵活现、让人读后如亲临现场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同时是检查预习,把握读音。读的过程中故设“陷阱”读错音,让学生找出来加以纠正。
2.学生再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全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善)
(2)找出标志时间的词语: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忽然,俄而
(3)有三个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三)合作探究:多媒体问题:
1.一个优秀的口技表演者,身上要具备哪此些本领?(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想引领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个写作法的教学)
(引导学生说出:会摹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平时要对声音仔细观察,揣摩,摹仿。
2.文中的口技表演者,先生摩仿了哪些声音,按顺序说出来。
狗叫,妇人声,小儿声,男人声,吃奶声,哭声,鼠夜出声、起火声,火烧声,救火声等等。
3.口技表演者用了什么道具?哪些地方能反映出口技人技巧高超?找出来
(鼓励学生读原文:有的学生能找到正面描写,也有同学能找到观众反映句子,老师等学和找完后,归纳出:此文一个重要写作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相合。
(四)再现情景,表演中背诵。(要求背下2、3、4精彩片断)
方法: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到讲桌前蹲下,当同学读到有声音的时候,让他们模拟声音。然后大家评价。
注意:模拟声音的同学要及时,下面的同学是观众,要做好听众的表情动作表演。
如时间够用的话,大家集体朗读一遍。
(五)作业:思考一下,(我们岫岩的玉雕艺术,驴皮影艺术,高跷艺术,剪纸艺术等)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人和口技艺人一样值得我们钦佩?有哪些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如何高超,厨师的厨技,手工制作者,市场卖肉手脚是怎样的麻利?生日蛋糕又是怎样精心制作等,我们学习林嗣环,把这些民间艺术记下来,写一小段类似《口技》的文章。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在沙漠中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探索为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练习快速阅读,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在沙漠中心》主要描写了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在飞机坠毁沙漠,濒临死亡之时的心理活动。王老师的这节课重点突出,重在引导学生对埃克絮佩里濒临死亡时心理活动的体味,从主人公痛苦、绝望到乐观、平静的心理变化的挖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本文的主题——热爱生命,显得非常自然。
二、在分析过程中,王老师很注重对文本的朗读、挖掘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在体会作者的感受这一环节中,王老师让学生通过“当我读到——时,我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可填痛苦、绝望、平静、乐观等)”这一句式来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这一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专注地圈点批注,动情地朗读,仔细地品味,整堂课里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王老师善于创设情境。在这堂课中有两处地方情境的创设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第一次是在学生分析作者在沙漠遇到什么困难时,要求学生用比喻说说冬天的感受。以此唤醒学生的体验,来体会本文的主人公飞行员圣埃克絮佩里的心理并进行语言训练,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故事中的情境,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题。第二次是在学生梳理出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后,王老师又对作者圣埃克絮佩里进行了补充介绍,仿佛让学生进入了圣埃克絮佩里所生活的时代,让学生明白了这位传奇人物短暂的一生,了解了他深切的责任感,从而对其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四、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整堂课课堂气氛民主,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本节课中都有不同的收获,也使老师在这节课中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情感目标都能很好地落实。
五、有精美的板书。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传达给学生最形象最直观的教学内容, 王老师把上课的思路在黑板上完美地呈现。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教材简析】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画竹影的有趣游戏及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揭示出“艺术和美常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主旨。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是教学的重点;领会“艺术和美常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主旨是教学的难点。
【目标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确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问的特点,确立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确立的过程和方法目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理念】
创造性地学习运用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有机渗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语文,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有创意地表达,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验课题,展开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构建师生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逐步形成“师生同学,质疑释难,分享体验”的教学风格。
【学习过程】
一、自然导入
师:今天,由我和大家共同学习第18课——丰子恺的《竹影》。(板书课题)
1、揭示学习目标:
⑴ 能说出课文的主要情节。
⑵ 理解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真童趣。
2、先学后教:
引导学生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式学习,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⑴ 轮流诵读课文,自主学习,积累生字词。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最直接的方式。轮流诵读,自主学习,积累生字词,夯实基础。
⑵ 速读课文,自主合作,概述主要情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圈点批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语文学习资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好习惯。循序渐进,为品读课文、合作学习做好铺垫.
⑶ 品读课文,合作学习,理解童真童趣。
设计意图: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 产生更多的火。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就会感情充沛,评述就会更准确。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评述应及时予以鼓励、评价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4、当堂训练:
课堂作业(出示投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让我们相互交流;如果你有什么新的体验,请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大家的探究学习,触发学生的灵感, 说出自己最真实最深切的体验,让学生学有所得。发挥语文教材的例子作用,向生活延伸. 在师生共同的交流切磋中,达到多人参与表达,互相沟通,分享学习体验的教学高潮。
5、结束语:
法国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美。”
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的语文课堂,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美吧……
设计意图:教师寄语,让课堂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进行语文学习,延伸语文课堂。
二、板书设计
18 竹影
丰子恺
月夜相聚
艺术和美常蕴含在生活 不是缺少美
童稚的活动中 描绘竹影 而是缺少发现
艺术教育
(设计意图:展示学习成果,突破教学难点,分享学习体验)
【体验与反思】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当堂训练为主线。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合作学习中,优生的学习态度、解题思路和方法一目了然,不仅有助于差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相互取长补短,以优辅差,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质疑与创新精神,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既要做到符合课堂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又要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这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实验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困惑,亟待研究解决。如怎样使少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在“后教”过程中,怎样让兵教兵的效果更显著?如何落实“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如何实现从洋思模式各自特色的飞越?还需要我们去不断研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尊敬的评委,你们好。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基于此,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金色花》。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及作用
地位: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之《金色花》。
特点: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风筝》写手足之间童年的故事;《羚羊木雕》写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散步》写三代人的和谐美满;《世说新语》两则是写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聪明机智的故事;而《金色花》及《荷叶母亲》则是表现母爱的两篇诗歌;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比较而言,泰戈尔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因此,本课时只讲授泰戈尔之《金色花》,而冰心的《荷叶母亲》则让学生课后比较阅读。
作用: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顽皮可爱的形象,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对母亲的爱和依恋。学习诗中奇特的想象不仅使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也为区别下个单元《郭沫若诗两首》中“想象”与“联想”奠定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因此积累生字词语应是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目标;根据单元目标中“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要求,以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理,第二、三个目标则是掌握常用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以及掌握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1、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增大学生阅读的容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2、针对七年级学生照搬参考书相关资料的现象,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参考书,筛选关键信息,作圈点勾画;
3、结合自主、合作、质疑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归纳朗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及单元目标说明,“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即是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语文学科和诗歌体裁的特点,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直至背诵,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2、难点: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想象”的能力,运用“想象”以借物抒情进行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是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对美的事物有自然而然地亲近感,再加上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开始对文学产生了亲近的欲望。但是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时间相对比较缺乏,很难养成较科学的阅读方法,再加上年龄比较小,阅历比较少,所以进入感悟、欣赏层次比较低,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比较差。
2、教法:
1、合作探究法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朗读法
新课标重视感性层面,重视美读,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在美读中,体会“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板书辅助法。
三、说教学过程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语感训练的主要途径就是要美读课文,披文而入情,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思想感情。我安排了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运用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为感知课文打下基础。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伟大、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感。通过讲述《白蛇传》中白娘子的儿子为救母亲,感动上天的故事和一段优美的诗文朗诵引入新课。
2、知识积累
学生利用参考书简介作者,结合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整体感知
通过认真听朗读录音,初步掌握课文朗读的重音、语速、语气、语调、节奏、感情。
指导朗读
首先全班集体朗读,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整齐而无感情等),安排第二个步骤,选择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段落朗读,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及与众不同的感受。给学生三分钟准备时间,提示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老师简单介绍常用的朗读符号。
学生边读边评边议,老师作好评价的引导,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优点”等。通过对第1、6、8自然段朗读语气的讨论,把握感情基调。
通过三次嬉戏的回答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4、深入探究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5、创意表达
首先提供老师在研读《金色花》之后受启发以借物抒情的手法,自由想象,用“假如我变成……”说话。目的有二:一是学以致用,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再让学生放飞想象,借其他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6、小结及作业
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而母爱则是一条小河,一片大海,她温柔、清澈、博大、源远而悠长。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母爱的深情却永远抒写不完。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能将收集到的表达母爱的诗歌、名言,也可是刚才的即兴创作,制作成卡片,回家送给妈妈。
7、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简明美观,提示性强。
母亲孩子
祷告散发香气
嬉戏(3次)读书投影书页
拿灯(牛棚)恢复原形母子情深或者:金色花
泰戈尔
爱
孩子<————————>妈妈
金色花
(调皮、可爱、孝顺)(爱孩子)
四、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指引着我的教学活动,也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总结一下,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激趣引入,调动积极性;
2、以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3、愉快教学,能力提高;
4、合作探究,共享资源。
当然,任何教学过程的设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进行调整。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的处理
《三峡》是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七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七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诗文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本文在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本说案说的是这一课时。
据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三、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说教学媒体的使用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课件制作是为上课的.主题服务的,制作时,我没有追求繁杂、华艳,而只是从能否引起学生关于美的直观感悟与联想和能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这些方面着想。制作时,我特别注意了音乐、图片和文字的有机配合,这对营造课堂气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文章的节奏。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出示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
调动了学生自主性。(多媒体课件,提出再读要求):
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幻灯片出示板书)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凄凉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4、老师出示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师生一起来欣赏三峡的美景。(音乐声起,一幅幅三峡美景尽展眼前)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练习:
练一练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的;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第五步、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第六步、尾声(边展示幻灯片“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三峡的诗歌(幻灯片展示),打印出来后,请同学们课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
2、(幻灯片“金鸡岭的风光”)三峡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我们坪石的金鸡岭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点,下面请欣赏老师屏幕上的金鸡岭的优美的景色,学习郦道元的写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们展示金鸡岭的美。
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只能放在课后了,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六、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习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课后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很令我满意。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说教材:文本教育价值的发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是“人与自然”主题的第二单元,编写的五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有关优美词句。本文出自法国的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教学本文,可通过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说教法和学法: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能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丰富有关昆虫的科学知识;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学习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并且,由于作者对蝈蝈特征和习性的介绍都是通过细致的观察与传神的描述来表现的,所以,可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所以,在学习中概括要点、品味语言、感受精神、激发探究是作为教材在使用中的关键词。
学习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我们对昆虫的各方面习性的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阅读《昆虫记》的积极性,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珑的昆虫。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来之不易,第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也许人类还可以从其他生命历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蝈蝈的常识,它有怎样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发现问题、追踪调查、变换条件,仔细分析、寻找规律等方法;文章的艺术性,以一种欣喜的心情贯穿始终,感动着读者;构思巧妙,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善于用一种快乐衬托另一种快乐;以鹰的勇猛凶悍反衬蝈蝈的机智勇敢;每次发现蝈蝈的一些特点后,总是生动地描述一下,再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加以证明,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蝈蝈的特点;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写,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赏读、整理、创新相结合的学法来学习课文。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和语言现象,分析它的表达效果,交流独特的阅读体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能用知识积累卡学会积累,用自由创作延伸创新,拓展课外阅读。
说教学程序:教学思路扫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在教学中,采用激趣导入,让学生关注作品,进行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多研讨,多交流,反复阅读,用卡片式整理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体验独立发现知识的快乐,便于形成以后主动学习的习惯。
创新板块设计:
1、情景导入,展示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2、速读课文,学会圈点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是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3、精读课文,揣摩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这样设计旨在链接中考考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品读课文,合作研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流露真情。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
5、研读课文,共同探究,课外阅读延伸,比较阅读,以读促写。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以读促写,以写辅读,相得益彰。
6、学会积累,用积累卡摘抄积累多音字、生词、好句。授人以渔,厚积薄发,学法在课内,功夫在课外。
7、分享学习的成功体验,整理归纳学法。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知识的学习,都有其规律。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养成边学习边总结,边积累边运用的学习习惯。
8、自由作业,快乐学习,开发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课堂作业是任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10个左右的词语连词成句,并有几处用上拟人手法。注重落实双基。课外阅读实践,到图书室和网上查阅《昆虫记》的相关资料,搜集整理知识,学会用卡片式摘抄积累笔记。
9、美好祝福,把握今天,辉煌人生。渗透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理念。
10、教学反思: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主阵地。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一、教材:我讲授的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林斤澜的散文《春风》。这篇主要是通过南方春风和北方春风的对比,抒发作者对北国春风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二、学生:我的学生是刚刚升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师生间的交流还没有达到默契的程度,而且学生的一些必要的语文习惯还没有养成。
这些学生完全来自边远薄弱的小学,语文基础、语文能力比较薄弱。针对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知识水平较浅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案。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找出描写北方春风气势和力量的词句,体会北方春风粗犷、壮美的特点;
3、学习本文欲扬先抑和对比的手法,体会作者对北方春风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分析结构,理清的层次;
2、学习对比、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难点:品析精彩句段。
四、教学过程:
课前常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因此,我从开学就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每节课开始,由一名学生到讲台前说一段话,内容可以提前准备。讲话的内容可以联系要学习的内容,介绍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精彩语段、成语等;或讲述自己经历的一件事;或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形势也可多种多样。
第一课时:我们学习的内容,
1、朗读训练。学生们不会朗读,习惯拉长声音读课文的每一个字。所以朗读是我们每节课训练的环节之一。
2、扫清字词的障碍。
3、分析结构。因为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所以在分析课文结构之前,我先让学生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归纳出大概意思,然后再分析结构。
4、作业。我在第一节课后,就布置学生们学习《春风》的写法,以“秋”为话题,写一段关于秋天景色的描写。这也就是我们在第二节课上展示的内容。
第二课时:
1、课前复习。因为农村孩子还没有形成回家主动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因此,我在每节课讲课之前,都要讲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大致复习一遍,以便与第二课时衔接。
2、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重点研讨赏析语段——课文的第六段。这一段重点描写北国春风的特点。描写细腻、生动、准确。真实的描绘出北国春风的粗犷、刚劲、猛烈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分析,揣摩描写的方法。以便用在今后的分析及写作之中。
3、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1)对比。(2)欲扬先抑。
4、小结。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5、学以致用。以“秋”或“秋风”为话题,谈谈感受。 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之中去。
五、总结:是我自己制作的系列之一。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1-09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望岳》说课稿06-09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15篇03-09
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08-11
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九篇09-04
【精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汇编10篇08-30
精选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七篇09-12
语文说课稿11-08
实用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锦集8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