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7-05 02:31: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四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四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7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井底之蛙》这篇课文讲了一只生活在浅井里的青蛙觉得自己很快乐,在听了生活在东海里的鳖述说大海的辽阔后,感觉自己很渺小。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这则寓言故事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重点,再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说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疲倦、邀请、瞠目结舌、渺小”等词语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井底之蛙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很渺小”?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4)加强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感悟文章的寓意:什么样的'快乐是大快乐?

  教学重点及难点: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读来体会青蛙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很渺小”?

  【说教学】

  文章通过浅井之蛙与东海之鳖的对比,来表现青蛙的可笑、可悲、目光短浅,这是课文的重点,课上以质疑为主线,采用多种朗读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寓意,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自读自悟并质疑

  自读后让学生提出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大家帮忙解决。解决不了的有老师解答。重点解答:“千里之遥、千仞之高、两腋、瞠目结舌”等的意思。归纳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青蛙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很渺小?

  二、运用朗读的多种训练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体会感情

  (1)首先教师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第一段,要求学生找出具体表现青蛙快乐的句子,指导学生把朗读的语气和青蛙的心情 (快乐、骄傲)联系起来读。

  (3)要求学生找出动词,体会“躲、托住下巴”的好处。指导学生重读关键词,同时指出“安然休息、绵软舒适”要轻读,训练学生朗读时有轻有重,进一步体会青蛙的快乐与骄傲。

  三、学习第二段,体会东海之大

  (1)指名让学生读鳖的话,质疑:为什么鳖的一番话,让青蛙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读懂鳖的话,思考这个问题。

  (2)通过鳖的话,我们知道了千里之遥,已经是很大了,可是海的大不能用它来形容;千仞之高,已经很高了,海却比这还要深。大海真的好大啊!

  (3)师提问:这么大的海,你能用一个词来描述大海的辽阔吗?

  四、创设情境,学习古文的朗读方法

  (1)利用配乐师范读古文,让学生体会其韵味。学习朗读古文的方法:要注意停顿,抑扬顿挫地读。

  (2)指名让学生读,作出评价。

  五、拓展性延伸,体会寓意

  (1)师总结:庄子写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不能像青蛙一样做一只井底之蛙目光短浅,安于现状。

  (2)今天海鳖又带着青蛙走出了井口,青蛙看见了什么?想一想,回去写一篇想象作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七色花》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五册第九单元《想象和幻想》

  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它是一篇童话,写的是小姑娘珍妮在迷路时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并用它做了七件事。主要是要教育学生要做有意义的事。

  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第1-3然段写小女孩珍妮因迷路而哭了起来,一位老妈妈看珍妮哭得可怜,就送她一朵能帮助她做事的七色花。第4~10自然段写珍妮用七色花瓣为自己做了许多事。第11~18自然段写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帮助一个双腿有病的小男孩站了起来。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能简单概括出珍妮用七色花做了哪七件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体会七色花的神奇。

  技能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最后一片花瓣做的事情最有意义,因为助人乃快乐之本。

  2.总结全文,运用想象和幻想,说说如果有一朵七色花,自己想实现什么愿望。模仿课文的构段方式进行仿写。

  情感价值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感悟到助人是快乐的,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感受到小女孩的天真可爱,心地善良。体会到凡事都应该为别人着想,懂得只有乐于助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

  了解七色花的神奇作用,知道珍妮七次用花瓣所作的事,感受用第七片花瓣帮助双腿有病的小男孩最有意义。

  教学难点:

  模仿课文的构段方式,运用幻想象,引导学生写一写如果有一片七色花瓣想实现什么愿望。

  三、说教法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从

  1、重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2、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发展想像,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4、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四个方面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教法上运用电教辅助法、图文对照法、诵读体会法等方法帮助学生全面达到教学目标。

  四、说学法

  考虑到课文篇幅较长,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设计学生一边读,一边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想象。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同时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并且让学生发挥想像,并进行口语交际,而且把练习写作集中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了指导。

  五、说程序

  我的教学流程是:谈话导入,直接揭题——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引导讲授——自主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拓展升华,指导写作——总结归纳提高。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给予是快乐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 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复述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教学重难点) 3.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教学重难点)

  三、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思路与意图: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让你感到快乐呢?3.揭题,指名读课题:《给予是快乐的》(正音:给予 jǐyǔ 理解词义)。齐读课题。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设计意图】本设计着眼与对文本含蕴的充分挖掘,以“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为学习起点和重组学习内容的主线,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同学们老师读完课文深受感动,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现在我们赶紧来看看这个故事吧!小黑板出示要求:1.认真读读课文,读准字音。 2.找一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 3.在故事的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情节都十分出人意料,让人感动聪明的你都发现了吗? 找一处,读一处。并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4.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设计意图】本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过好“认读关”是“学习主题构建”的良好前奏,先让学生扫清生字词障碍,读通、读顺全文;然后再经历“学生与文本初步的对话”,通过对全文人物的链接,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以“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为切入点,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板书,提纲挈领,突现教学目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导行作用,以此引出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中有那些出人意料的情节来进行讨论。

  (三)文中的保罗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指导朗读第12-13自然段。

  【设计意图】

  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体验,在读中揣摩、感悟、体会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思维,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应拘泥于教材对材料展现的逻辑顺序,以及结果分析展开教学过程。因此,以这一材料为载体,以“读-品、读-思、读-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悟和表达快乐的意蕴,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读书能力)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四)合理想象,感悟主题 1.圣诞节的夜晚流光异彩、熠熠生辉,美丽的圣诞树上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圣诞音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请大家想象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怎样难忘的夜晚。 2.是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因为他们心中都装着他人,把爱献给人,这就是给予令人快乐 3.再次读题感受给予是快乐的本环节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交流,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重新“激活”,与学生经验世界沟通。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再次点击“中心”,收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五)拓展升华,深化主题 1.那么你有过因帮助别人或被他人帮助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说一说。 (出示)我也曾因为_________而感到快乐。总结:同学们都帮助过他人或被他人帮助过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 2.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精神,根据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而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突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教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处理,短文和诗歌的补充,使学习内容得到合理的升华,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耦合,并实现了思维的内化、情意的激发。努力使“教师执行”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经验”的课程,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落实六——(6)作业超市 1.把给予是快乐作为座右铭摘录下来。 2.课外收集“给予是快乐的”相关名人名言。 3.今后的生活中,向文中的保罗、小男孩学习。力求体现不同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体现 先生的“大语文教育是引领人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主动发展。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白鹅》是编排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本文主要是向我们描绘了一只高傲的白鹅的形象特点,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于白鹅的喜爱之情。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共可以分为4个大段:第一段(1—2)主要描写了白鹅高傲的姿态;第二段(3)主要描写了白鹅的叫声;第三段(4)主要描写了白鹅的步态;第四段(5---7)主要描写了白鹅的吃饭。全文结构非常清楚,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主要是围绕着“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来统领全文的。全文就是细致刻画白鹅的三大方面重点来描写了它的性格特点,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这篇文章的语言活泼、诙谐、准确运用了多种修辞表现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拟人,反语等。而反语的应用,更显得这只鹅虽然固执迂腐,却率真质朴,憨态可居,文中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面对这份文本,我估计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具备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向抽象的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从读中品味。作为教者的我们只有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感性的语文世界,才能品味到语言的精妙之处。因而,本文最大的教学价值是训练学生去领会语言的`独特与精妙之处,初步掌握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细致。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特点的分析、解读,基于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基于编者意图的领会,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认读8字,会正确书写12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厉声呵斥、厉声叫器,引吭大叫、局促不安、步调从容、大模大样、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倘若、从容不迫、窥伺、不胜其烦”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朗读课文;

  目标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了解白鹅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具体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目标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对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白鹅高傲的特点写出来的。教学难点:从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他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理念

  我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是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力图体现:1、彰显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我认为语文是由语言与文字组成的,学语习文应该成为终极目标,唯有立足于语言习得表达,才能体现学科的本位。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处处以语言为珍珠,用文字来串线,形成语文课堂的本质特征。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自足感悟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伙伴者,促进者。

  四、说教学流程;

  我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求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上好语文课,真实展开我的我的教学流程。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五大板块。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初始,谈话引入:同学们,一说起鹅,你们会想到什么?由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引入,学生可能会说,想起鹅的样子。也可能会说想起《咏鹅》这首诗,如果有学生提到这首诗,那就大家一起背一背。

  接下来,引出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先生写的《白鹅》,在他笔下,这只白鹅什么样子呢?好,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丰子恺先生吧。”由课题又引出对丰子恺先生的介绍。

  第二板块: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在这一板块中,我要实现2个目标。通过学生专心地初读课文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在学生预习自读的基础上,我筛选出如下重要的字词,引导学生重点学习。

  在字音方面,特别注意:颈、侍、倘若、净角、供养不周、窥伺等字的正确读音;

  在字形方面,特别注意:颈、饮、侍、厉、餐、堂倌、窥伺、奢侈、等字的正确书写形式;

  在字义方面,特别注意:三眼一板、郑重、厉声、高傲、引吭大叫、局促不安、从容不迫、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字词的意思。对于有些难于理解的字词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查字典、查词语手册和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的相机理解。比如文中的“高傲”的意思应该是表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对于文章中的有些长句以及难句比较难于理解,句式比较长,因此要正确引导学生给予停顿指导。对于长句要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让学生多自由朗读,多读读,练一练。

  在初读过后,应该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与把握。我就在课上让学生说说这只高傲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者是从文章中的哪些语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来呢?让学生说说自己初读的感知,引导学生正确地说出其文章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么样的文情呢?

  第三板块:围绕主问题,品味语言。

  自由朗读课文,和大家说一说,这只白鹅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认真读了课文的学生,就可以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当然,如果学生没有说出“高傲”,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文中丰子恺对这只白鹅的印象。)

  把这句话出示在屏幕上,并提问,什么叫“高傲”?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会说,“高傲”是傲气的意思,是看不起别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意思……

  为什么作者初次见到白鹅,就有这样的印象呢?指读第1自然段,从文中找到答案。学生可以抓住“伸长了脖颈”“左顾右盼”,说明白鹅初次到我家,东瞧西看,一点儿也不拘束。通过对重点的理解来体会白鹅高傲的特点。

  课文在很多地方都用了明贬实褒的写法,课文一开始这个“高傲”就是这样一种用法,可以在这时把这个语言特点告诉给学生。初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这只白鹅就给作者留下了如此鲜明的印象,如果有人这样评价你,你心里会怎么样?作者竟把它喜欢的动物称“高傲的动物”,把“高傲”这个贬义词褒用,语言多有特色呀!一起读一读作者的感叹。

  作者初见这只白鹅,就认为它是一只高傲的动物,那么文中围绕这个特点还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呢?由这个问题引出2-5自然段,学生们小声读2-5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把它找出来并画在书上。通过对“更”字的理解,说明白鹅的高傲在叫声、步态、吃相这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而且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也引出了下文,读起来非常自然。

  这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哪些句子表现出了白鹅的高傲呢?给大家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学生在体会这部分内容时,主要通过想象与对比感受白鹅的“高傲”,如“叫声”这部分,让学生想象,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它可能在喊: 。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它可能在叫:通过想象,赋予鹅人的语言与思想,进一步感受它的特点。

  在“叫声”和“步态”这两部分中,还有一个写法,就是运用对比的方法,把鹅与狗、鸭进行了对比,从而突出它的厉害与傲慢,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可以通过有语气地朗读,来表现出白鹅的特点。

  第5自然段“吃相”围绕第一句话展开即可,通过对词句的朗读,以及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来感受白鹅可笑的样子,非常有特点的一面,它不仅很高傲,而且还显得很死板,不知变通。

  第6、7自然段,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同时很直接地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找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语句和大家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体会白鹅吃饭时的特点,即必须有人在旁边侍候,因为它虽然知道狗会常常来偷吃它的饭,但它还是不知变通地总是吃一口饭就走开去远处喝水吃草,当饭被狗吃光,它还要责备人们对他照顾不够。而且从这部分中,也可以再一次感受到这只白鹅的厉害,因为狗每次想偷吃饭时,都得先“窥伺”,不敢明目张胆地来吃,而且得趁着白鹅离开时“敏捷地跑”“努力地吃”“立刻逃”,好像在抓紧时间尽量多吃点儿,生怕一会儿白鹅回来对它不客气似的。

  第四板块:升华情感,进行实践。

  在这个板块当中我主要做2件事情:第一就是让学生背诵积累,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大量去积累,理解运用,使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一些写作方法可以适当运用到自己今后的习作中。第二.自己选择摘抄描写白鹅性格特点方面的优美的语句,仿照其写作手法进行模拟训练。这样可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积累语言,而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是提升其语言的品质。

  第五板块:回应目标,总结全课。

  这篇文章以活泼、诙谐、准确的语言描绘了一只高傲的白鹅形象。运用了多种修辞表现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拟人,反语等。而反语的应用,更显得这只鹅虽然固执迂腐,却率真质朴,憨态可居,文中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最后说说我的说板书设计

  白鹅

  叫声:严肃郑重

  高傲步态:傲慢

  吃相:从容不迫

  喜爱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说茶》是省编义务教材第七册的第二十四课。本课的阅读重点仍然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课文介绍了我国是茶的故乡,还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及中国茶具的质地和造型。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按三方面内容可以把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写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的种类很多。

  第二段(3、4、5自然段),写饮茶的作用与好处。

  第三段(第6自然段)写中国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

  本文文质兼美,各自然段的行文结构相似,每个自然段开头的句子仅领本段内容,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与上一自然段密切地联系起来,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习作训练的好教材。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39个新词语的意思;了解过渡句的作用;理解用总说分述的方式说叙的段落内容。

  (3)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教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由于本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脉络清晰,又根据阅读教学的定义即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过程,所以,我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文章是由许多句子组成的,要读懂一篇文章,必须读懂文章中的句子。《说茶》一课中,有许多长句子,这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难点是“能根据问题的提示,理解长句和重点句的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意将多媒体教学引进阅读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发展,所以我准备的教具是“课文录音、投影片、小黑板。”我准备安排三课时的教学时间。

  二、说教法、学法

  这篇文章语言形象,衔接自然,根据教材特点,我准备先引导学生直接抓住过渡句,由过渡句向上下文探索文章语言表达的过程,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

  教学2、3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启发式讲读法。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比比、议议,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

  (3)读写结合法。

  抓住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仿写,使读与写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我为本课确定的学法是:

  (1)运用“读、想、划、找、议”的方法自学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选择法。通过词义的选择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3)迁移法。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总分关系构段的习作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同学们,中国是茶的故乡,是第一个栽种茶树,饮用茶水的国家,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说茶”中的“说”又是什么意思呢?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章脉络,透视文章中心的窗口,要培养学生读文先读题,看题学文的好习惯。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按下列要求轻声读课文:注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查字典,结合课文,理解词义;看课文练习2,思考课文“说”了茶的哪几个方面?

  (2)检查自学情况。分小组朗读课文,正音;讨论课后习题2,你认为课文介绍了茶的哪几方面内容?启发学生了解课文的第1、2自然段写了“茶的历史悠久,茶叶种类很多”,即第一方面内容。课文3、4、5自然段写了第二方面内容,即“饮茶的好处很多”。课文第6自然段“说”了茶的第三方面内容“中国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

  讨论以上内容后,让学生分段并依照分好的段落朗读课文,强化“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这一重点训练项目。

  (三)读写结合,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说我国是茶的故乡?首先让学生理解“故乡”在课文中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说明的。最后让学生齐读课文,了解第1自然段两句都是围绕“我国是茶的故乡”写的。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阅读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这就是设计这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划划想:

  ①茶的种类有哪些?

  ②第1句是什么句式?它的作用是什么?

  ③让学生在这一句中加上“不但……而且……”的关联词,以强化过渡句的认识。

  以上步骤的教学,充分体现语言的训练不光是理解内容,而且还包括学习语言的表达形式。

  (3)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1句与下面3句在写法上是什么关系?强化对“先总说后分述”段落的认识,为学习下文作辅垫。

  2.学习课文第二段。

  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文中的两句过渡句,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饮茶的好处真多”的。投影出示过渡句:“饮茶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饮茶还能增进人们的友谊”。引导学生剖析以上两个过渡句: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它们是过渡句?第一个句子中,哪个分句总结上文,哪个分句启示下文?第二个句子去掉“还”算不算过渡句?告诉学生第二个过渡句省略了总结上文的分句。

  这个训练比较深刻地渗透了方法指导,指导学生抓住过渡句能提纲挈领,比较容易地理理上下文的内容。同时,这个训练既能理解作者的思路又能理解过渡句承上启下作用。

  (1)学习第3小节。

  “饮茶到底有哪些实际价值呢?”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并划出这段的中心句。投影出示第三小节。围绕中心句,学生讨论学习:饮茶的实用价值是能解渴消暑,帮助消化,清醒头脑,保护视力。

  出示“消暑”的“消”的'词义选择。用“·”圈出一对联系“清醒头脑,保护视力”的关联词(既……又……)。用上这个关联词说说“解渴消暑,帮助消化”这两方面实用价值。再用上这个关联词,自己说一句话。

  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就必须优化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在这里,我没有直接让学生用“既……又……”说话,而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语言文字训练的连贯性、层次性,符合心理学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2)学习第4小节。

  自由读读课文第四小节,划出一个能充分体现饮茶带给人们高尚的精神享受的词。(乐趣无穷)出示“乐趣无穷”的“穷”的词义选择。再读课文,用“~~”线划出描写品茶顺序的句子。出示投影:“先观茶姿,清水绿叶;再闻茶香,清香飘逸;最后尝味,回味甘甜。”让学生用“△”标出描写顺序的词,用“·”圈出描写动作的词。

  这样扣词析句,词句落实,语言训练扎实、朴实,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有着明显的效果。而且,这一过程使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时闪现,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这段话对仗工整、用词贴切,是一段难得的佳句,学生读到一定程度后,我采用“引背法”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例如“师:先观茶姿——生:清水绿叶。”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已引起众多教师的重视。我在教学中,让背诵训练引进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接着让学生说一段话,用上“先……再……最后”。知识的迁移在这里得到体现。

  (3)学习第5小节。

  首先总结3、4小节的学法:划、找、想、读。请学生根据3、4两小节的学法,自学第5小节。教师点拨反馈。

  这一步骤的设计说明语文教学要强化个体学习,讲究实效,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4)片断练习:模仿第三小节的写法,以总分关系构段,写一段话。

  读写结合的心理机制是学习迁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习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3.学习课文第三段。

  指名读第6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描述了中国的茶具?讨论后,让学生朗读头尾两句,了解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茶具很讲究,所以品茶更有趣味。除了头尾两句外,其余部分写了什么呢?引导步骤如下:先让学生读第2句,提问这句用什么方法描述的?接着让学生读3、4两句,读后提问3、4两句主要写什么?用什么方法描述的?最后,结合课后练习4题中的第(2)小题,引导学生从造型和雕刻理解“中国茶具造型优美”这一内容。

  至此,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文道结合自然水到渠成了。

  (四)总体回顾,总结全文。

  1.理一理结构相近的段落有哪些共同要素。概括学习这种段式的步骤、方法。提示学生,把几个记叙同一方面内容的几个自然段归并为一段。

  2.指导朗读全文。

  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朗读基调:对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的赞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课堂作业:有选择地完成练习册中部分习题。

  整篇文章的教学,我采用了以语言文字为主轴,以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为两翼的体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学习,让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四、说板书设计

  说茶

  历史悠久——种类很多

  实用价值

  “说”——饮茶的好处真多——精神享受

  增进友谊

  茶具造型优美

  好的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点,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这个板书便于学生根据它进行分段,有助于训练目标的达成。学习课文时,师生共同完成板书,强化激励机制,提高课堂效益。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发挥自身的内在的灵性,打造活力课堂。

  说教材:

  《林中乐队》这篇课文描写了了森林里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犹如一支乐队奏出的乐曲,嘈杂而美妙,和谐而喧闹。作者聆听森林里动物的声音,用热情的笔墨在和我们讲述他的朋友故事。春天,森林里所有动物发出的声音,如同一个综合型乐团,什么歌手都有,什么乐器也有,美妙极了。课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长期贴近大自然细心观察、潜心研究积累起来的成果。课文条理性强,围绕中心句“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有各的曲子,各有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具体介绍了森林里各种声音的演唱者以及演奏者和乐器。从中我们体会到作者酷爱森林,酷爱动物,酷爱大自然的情怀。

  说学情:

  学生对本课的'动物名称和发出的象声词有的比较生疏(有13个要认识的字,9个带拼音的字)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在理解和运用时有难度,同时对森林里各种动物的叫声有一些熟悉,有一些不熟悉。尤其对动物各有各的曲子,各有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这一中心句与课文如何介绍的的学生一看就知道,但要体会作者怎样在聆听中辨别声音的特点对于学生不易察觉。

  说教法:

  为了课堂活起来,要结合本单元的有关的音乐方面的认识,结合学生已有的音乐课学习,平时聆听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声音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本身潜能,交流各种声音的美妙。课前预学;创设情境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容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读中体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设计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问题领悟作者的热爱森林以及动物和大自然的情感。

  说学法:

  课前预学:自学生字词,达到正确流利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你的发现。课上交流汇报学会的和疑难问题,全班研讨教师点拨。整个教学过程把要学习的知识点分散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解除学生学习中的困惑,适合学生学习成长,正如“跳一跳,摘桃子。”

  说教学要求:

  1、 自学生字新词。

  2、 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3、 学习作者用哪些具体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写法。

  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学习作者用哪些具体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写法。

  说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自然界里的声音是很美妙的。你听见那些声音,能模仿一下声音吗?

  学生交流(小鸟啾啾 蜜蜂嗡嗡 青蛙呱呱 ···)

  2、师:同学们知道得不少,树林里除了这些小动物以外,有位小朋友他了解的更多。他发现树林里的小动物都叫起来,就是乐队。今天我们来学习《林中的乐队》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熟悉的小动物了解,评价激励学生思考林中的小动物还有许多是他们不知道的,让学生好奇地走进文本探究学习。)

  二、初读课文

  1、检查学生课前自读课文情况。

  (1) 五位同学轮读课文

  要求同学们认真听,如果发现读得不妥的地方,大家帮助这几位同学。读得正确的流利的同学交流自己预学的方法。

  (2)出示多音字

  一小觉 奏乐 难为情 爱好 结实 小爪子

  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和评价,采用表扬和批评结合进行小结。

  2、检查学生自学新词的情况。

  师:同学们对课文的新词有什么发现?说说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

  学生交流(带口部字多)

  唱 叫 吹 听 喧 嘷

  啭啼 咳嗽 呻吟 吱吱 嗡嗡 呱呱 哼哼 咩咩

  吱吱嘎嘎 咕噜咕噜 嘎吱嘎吱 扑噜扑噜

  师:大家看看想想这些带口子旁的字词有什么分别?

  生交流(动词的 声音的词 )

  师:对,声音的词把它叫做拟声词,模仿声音的词。文中什么叫声像咳嗽?能把这些声音与小动物搭配起来吗?

  生交流时要求每个学生只有说其中一个的机会。让大家都来参与啊。

  师:同学们一定还知道其他的拟声词吧!

  生交流(叽叽喳喳 啾啾 嘭嘭,咚咚,噼噼啪啪,叮咚咚 啦啦 哗哗 汪汪 咚咚 呀呀 呼呼 嗖嗖 潺潺 嘘嘘 鸭鸭 嘎嘎 铃铃 滴滴 答答 飕飕 淅淅 瑟瑟 沥沥 哼哼

  师小结:拟声词在我们的生活中还真不少。它把不同的小动物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会用其中的喜欢一个的词说句子吗?

  生交流(迎新辞旧的日子能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海底世界能听到小鸟在啾啾地唱歌声。

  学校鼓号队在咚咚咚咚地敲鼓······)

  (设计意图 针对本课要学习的生字词多,让学生自己发现生字的特点,掌握规律学习,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和情感体验来学习,既简便又快。)

  三、质疑问难

  师:1、同学们课文中有没有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呢?

  学生小声读课文后,同桌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吗?

  个别学生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小结读课文不仅做到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有感情。(设计意图:让全体学生都知道自己学得可透彻,巩固复习有提高阅读课文的能力。)

  四、作业

  1 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2、抄写积累运用中的本课的词语。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荷兰一向以“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是一篇描写荷兰田园美景的散文,全文围绕“牧场之国的荷兰”来写:碧绿的草原,黑白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安谧的夜晚,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和感受到荷兰田园那诗情画意的美以及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3.学习第2自然段,凭借语言文字,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4.学习第2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对荷兰的国花郁金香进行扩写练习。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学习第2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对荷兰的郁金香进行扩写练习。

  二、说教法

  在《泉城》、《九寨沟》两篇课文教学之后再来教这篇课文,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体味。教师的责任重在组织学生开展好活动,激励学生读好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几个鲜明、生动的画面描写了荷兰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在教学中不必过多分析,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找到自己感受比较生刻、比较喜欢的部分读一读,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通过交流加深印象,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教师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抓住重点,知道整体感知,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习第2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对荷兰的'国花郁金香进行扩写练习。进行拓展性训练,促进学生积累内化课文语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三、说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谈话引出课题,让学生谈谈看到“田园”,看到“诗情”分别想到了什么。利用已经学习的课文《泉城》进行比较,理解“田园诗情”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田园”和“诗情”的理解情况,从而在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帮助学生准确全面地理解课题。】

  2.指导学生明确,在本课中“田园”就是指荷兰的牧场,然后来谈谈对荷兰的了解。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交流,既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查,同时也肯定了学生的预习成果。此外,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荷兰地理特点,经济特点的资料都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定帮助。】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难读的词句或读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读两遍。

  2.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指名学生认读,及时纠正读音,然后齐读词语,为课文阅读打好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在词典的帮助下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所以,读准词语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来谈谈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为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打下坚实基础。】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先让学生练习朗读,然后指名学生分段朗读。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采用“××××图”的形式来高度概括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课文结构都十分清晰,是学生开始学习概括文章内容的练习素材。有了之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在感知本课的内容、结构时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下列句子的写作方法:

  (1)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

  (2)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3)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会运用比喻和拟人两种写作方法进行今后的习作。】

  (五)拓展延伸,培养写作兴趣。

  1.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在荷兰随处可见。但是在这里,作者具体描绘了草原上奶牛的画面,却只用了一句话略写了郁金香。你们能否也象作者一样,将荷兰郁金香的美丽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2.就以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为开头,大胆展开想象。可以从花的数量、颜色、姿态等方面进行描写,也可以模仿文中描写奶牛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模仿文中描写奶牛的方法对荷兰的郁金香进行扩写练习。】

  四、板书设计

  草原奶牛、郁金香

  低地骏马家畜

  水、花、牧场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傍晚挤奶

  夜晚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