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5-16 11:40: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五章《多边形的面积》第二课时《三角形的面积》,今天我将对我执教的《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进行“课后说课”的汇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流程、说反思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三角形的面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测量这一部分,图形的测量是在图形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在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以及三角形特征(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重点应用了割补的方法来探究面积的,本节课学习三角形面积是知识的正迁移,学生将在本节课应用“拼摆”的方法探究面积,同时学好这节课是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和综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很显然,这节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材编写的特征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让学生猜想如何计算三角形红领巾的面积?同时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进而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比部分主要是割补、拼装、数方格等试验,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积公式的意义和来源。

  第二个环节: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

  第三个环节:数学历史的渗透,了解我国古代对三角形面积的研究,同时也对割补法探究三角形面积进行补充。

  3、教材编写的内涵教材编写中渗透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同时关注了学生通过想一想、动一动等手段让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用一用。

  4、教材对比

  ①人教版教材与冀教版教材相对比,主要不同之处是:教材编写环节不同:冀教版教材:教材首先设计了“剪出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片,用它们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的操作活动。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充分交流个性化拼法的基础上,通过“议一议”中三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经历由已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接着介绍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在“试一试”中安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人教版教材是让学生先通过猜想,在通过转化成上一节课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探究过程,来实现对三角形面积的建模过程。我认为人教版这样安排更符合孩子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就是先猜想,发现问题,在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就是用到了“转化”的方法,从而完成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同时,冀教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相比缺少了“数学发展史”这一环节。

  ②人教版教材与冀教版教材相比,相同之处是:

  第一,都渗透了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转化”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渗透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都是在解决具体生活问题情境中,进行新知探究,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这位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过程时,对变换的思维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本节课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在课前我学情调研的时候,通过与学生交流,我发现: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转化”的意识,但是对“转化前后”图形要素之间的联系存在困惑,而且有些学生已经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有所了解,但是怎么探究出来的还是不明白。因此,我将在本节课上重点关注“三角形转化新图形后,底和高分别变成什么?”通过引导、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转化”前后的关系,从而深刻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我的思考:本节课应采取什么方式调动学生的认知方法呢?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是先带领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究过程,目的是为学生扫清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帮助学生顺利的探究出结论,这样完美的铺垫,不利于学生自主的调动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本节课学生们需要的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在生动活泼、自主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因此,本节课意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发现的空间,通过学生亲历探索过程,从而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应该是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去做?基于以上思考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

  三、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面积。

  2、数学思考通过动手摆一摆,感受到几何直观的作用;在猜想、验证等的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通过割补、拼装等的实践活动,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3、问题解决经历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利用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情感态度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与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难点是:在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找到图形转化前后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四、说流程

  学具准备

  锐角三角形教具、直角三角形教具、钝角三角形教具至少人手两张以及教学幻灯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2分钟)投影出示一组截面是三角形的生活图片。

  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在学生观察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重点标示出每个图形的三角形。以及这些三角形的底、边和高,为探究三角形面积做铺垫。)学生观察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自主探究独学(5—7分钟)随即提出问题,(其中一幅图片“流动红旗”),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想要知道,制作这个流动红旗需要多少红色的布?我们该怎么做?能不能猜想一下三角形的面积如何求?(教师预设:边(底)×边;边(底)×高;边(底)×高÷2……教师根据学生猜想及时板书)师: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红色的纸摆一摆,分三种学具,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教师巡视,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考)情况。适时引导,指点,纠正,提示,肯定。(教师指导是,包括数方格的方法,重点围绕三角形变换后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联系)(教师预设:学生的摆法有

  1、剪开拼成长方形;

  2、对折变成长方形)

  学生猜想三角形面积如何求?学生独立思考,自己通过尝试摆一摆手中的学具来辅助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应用“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学具的提供,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起到了辅助思考的作用。小组内交流(10—12分钟)师:同学么将你成熟的,或不成熟的想法,跟小组内的同学们说一说。一会儿我们一起看看那个小组想的方法多,方法简单。完成每个小组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探究表),能正确的探究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师深入小组中,调查学情,为预展做准备。(教师预设:学生的摆法还有,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教师预设:重点指导方法的叙述以及三角形变换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底、边、高的变换成新图形的什么部分。底=长,高的一半=宽)小组内相互交流完成每个小组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探究表)记下一共有几种方法。每种方法探究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进行第一次的知识模型的构建。展示提示全班展示(10分钟)师:那个小组愿意将本小组探究成果为同学们展示一下呀?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教师适时追问,重点围绕,三角形与变换后的新图形的内在联系教师适时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表示为S=a×b÷2学生利用学具展示,同时展示三角形面积探究表。在展示过程中,进行质疑、补充形成三角形面积模型的建立。数学历史简介:《九章算术》中关于三角形面积计算投影演示(从与广)巩固应用5分钟投影出示流动红旗师:让我们一起计算一下流动红旗的面积是多少?(只列式不计算)同学们口答。对新知应用,巩固新知投影出示第二组只列式不计算课堂练习。达标测评:课后练习3、4题(下发达标测评纸)教师展示学生答题,统一答案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学生独立完成了解学生对新知掌握情况。 总结反思(2分钟)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问题?教师利用知识树引导回忆三角形面积的探究过程,以及在本单元的位置,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在我们学习数学过程中应用很广泛,像今天这样将新知识转化为学过的知识,将新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等等,希望同学们在以后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想到我们今天的转化的方法。学生谈收获,回顾一节课的内容,交流感受和体会。通过小结,梳理一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归纳、反思的能力。

  板书设计:略

  五、说反思

  1、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本节课并没有把大量的三角形面积计算作为重点,而是重点关注了学生三角形面积的探索过程。

  2、关注了对三角形面积核心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本节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的知识,使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比较熟练的进行笔算。小数的乘法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刚才我说了第一单元知识在教材中地位。

  一、说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教科书第二页和第三页例1和例2及做一做、练习一中1~3题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过程与方法: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说教学重点

  正确的进行小数乘整数的笔算,通过利用圆角分之间的关系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来计算,还可以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三、说教学难点

  1、理解一个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2、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中小数的位数关系,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在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四、学情分析

  1、在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乘法和计算方法,但因班额大,教师未能及时辅导学困生,学生学过的知识掌握不够,因此将本节课时,设计了复习整数乘法这一环节。

  2、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实物作支持。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卖风筝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了小数乘整数与整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练习中进行独立思考,掌握所学内容。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做一做”,巩固平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近似值的实际应用,是在学习求近似值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这部分内容,重点放在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根据实际生活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都曾渗及过,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在前几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几个部分展开学习:

  互动(一)在具体情况中探究理解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1)题

  学习任务: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所求问题:(独立完成)

  2、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3、算一算,需几个瓶子?

  4、瓶子的个数是整数个,怎样取商的近似值(小组讨论)

  引入进一法:(板书)(结合竖式理解进一法)

  进一法定义: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往个位进一取整数。

  5、举例生活中哪些实际问题需要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互动(二)在具体情况中探究理解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2)题

  学习任务:

  1、找出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尝试独立列式解答

  2、思考:怎样取商的近似值?(小组讨论)

  引入去尾法: (板书) (结合竖式理解去尾法)

  引入去尾法定义: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舍去尾数取整数。

  3、举例生活中哪些实际问题需要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目标检测

  1、判断下面各题是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说明理由。

  (1)国庆节五(1)班16名同学到世界之窗游玩,每3个同学一条船,需几条船?

  (2)夏铭用彩纸折叠纸飞机,每5张纸折一架,34张纸可以折几架?

  (3)一种圆珠笔2.5元钱一支,12元钱最多能买几支?

  2、我最棒,我能解决下面各题。

  (1)中心小学有378人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

  (2)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千克面粉。李师傅领了4千克面粉做蛋糕,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课外作业

  六、说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方法:

  1、进一法: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向个位进一。

  2、去尾法: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统统舍掉。

  这样的板书设计明了、直观。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用字母表示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方程》中的第一节。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和运算律,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也已经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学生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同时本单元知识又是学生进入代数知识学习的入门知识,是学习方程的基础。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因此,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利用字母表示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知道字母所表示的不同取值范围。

  过程方法目标:

  1、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2、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数学的简约之美。

  2、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属于“程序性知识”,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具体实施方法是情境体验法。即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2、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方法是属于“陈述性知识”,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采用有益于学生接受的方式。首先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简写规则,然后在运用中加强理解与认识。

  学习方式多样: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概括、应用与反思等,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的理解。

  探索过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

  三、说教学流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本课的教学构想是:首先创造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感悟到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再通过学生合作讨论,从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字,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具有简明易记和便于应用的优势。最后帮助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平方与乘号省略的简写法。总体体现“具体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运用实践”的教学思路。主要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结合生活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趣味应用、综合提高。

  具体流程如下:

  环节一: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唱字母歌,然后出示一张扑克牌(Q),让学生说说它在英文中读作什么?在汉语拼音中呢?在扑克牌中代表几?从而感受到字母还可以代表数,继而导入本课。

  环节二:本环节共有三个活动:

  活动一:说儿歌。

  儿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过儿歌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1、师生合作说《数青蛙》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青蛙二张嘴……),然后问学生:这个儿歌能说完吗?为什么?

  2、如果老师用字母a表示青蛙的只数,你能重新说说这个儿歌吗?(a只青蛙a张嘴)

  3、让学生思考“这里的字母a可以代表哪些数?”

  4、除了用字母a,你还想用哪个字母来说说这个儿歌?

  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就儿歌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发现其中的.规律,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同时还要明确字母所表示的取值范围。

  活动二:猜年龄。

  从猜年龄游戏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1、先让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并猜一猜老师的年龄。

  2、告诉学生老师比××大23岁,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由同学的年龄,不断推算出老师的年龄。当他在某一岁时老师的年龄是多少,列出算式。并想个办法用一个式子概括所有同学的想法。(x+23)

  3、这里的x代表什么,x+23呢?通过看这个算式你能知道什么?让学生明白了x+23不仅代表老师的年龄,还表示老师比同学大23岁,由此发现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老师的年龄,还可以表示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年龄关系;发现不仅x在变,x+23的结果也在跟着变,但x+23之间的关系却永远不变,即用字母所表示的数量关系不变。

  4、这个字母x表示的范围又是多少?让学生明白用字母表示年龄应有个范围。

  5、如果老师的年龄用b来表示,你的年龄可以怎样表示?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巩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同时也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有效指导。

  猜年龄这一活动是从一般到个别,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x表示一个具体的岁数,x+23也表示一个具体的岁数,进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x+23既表示老师年龄,也表示老师与同学的年龄关系,从而突破重点。

  活动三:摆一摆。

  通过摆小棒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1、说规则:用小棒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想一想摆一个这样的图形需要几根小棒,摆2个、3个、甚至更多个同样的图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列出算式并填在表中。同桌三人合作,一人摆、一人填表。

  2、根据学生的汇报讲解:像这样数字与表示数的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来表示,同时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读作4a。

  3、4a表示什么?

  (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简写规则,在辨析中加强理解和认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简写方法。)

  4、如果窗台上的花1瓶需要x元,那么这些花共要多少元?

  本环节的三个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不仅用字母直接表示一个量,同时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另一个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同时反复感悟字母表示数的不同取值范围,促进学生对字母表示不确定的数的理解,而且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简洁明了的表述规律和公式,使学生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从而突破了难点。

  环节三: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练习设计的趣味性与层次性。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共设计了4道相关练习题。

  1、再次回到《数青蛙》的儿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补充完整。

  2、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所有图形的计算公式。

  3、动物气象员:你们知道吗,有些动物具有特殊的本领,能预告天气变化的情况,被人们称为“动物气象员”。你们都知道有哪些动物具有这种本领?(出示)在某地,人们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该地当时的温度有以下的近似关系:用蟋蟀1分钟叫的次数除以7加上3,就近似的得到该地当时的温度。你能用带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该地当时的温度吗?如果蟋蟀1分钟叫了140次,该地当时的温度大约是多少?

  4、读书节:这学期学校开展的读书节活动,市图书馆、市新华书店为同学们捐赠了大批好书,据统计:(出示)

  (1)捐赠的《西游记》的本书正好是《科学家的故事》一书的2倍。

  (2)《童话故事》比《西游记》和《科学家的故事》的总和少60本。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出带有字母的关系式?

  5、总结。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基本计算方法.考虑到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难度,这部分教材安排的除法题,被除数的小数位数都多于或等于除数的小数位数.

  本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的例题,首先需要解决计算的策略问题,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才能进行计算,第二步需要解决转化的具体操作问题,即根据商不变性质,如何把除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教学的重点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能够正确计算。而计算中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则是教学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是建立学习过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的,只是这节课的有关小数除法的知识更加深入,需要学生能在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只要能观察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掌握商不变这一规律的基础上,我相信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有这个能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试题。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观察发现法。学生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其与新知识的不同之处,进而因出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2)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来解决问题,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3)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说学法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究归纳: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出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明确应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以及商不变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去掉下列各数的小数点后,原数扩大了多少倍?

  3.7 4.02 14.2 8.007 0.005

  2、根据3684÷12=307,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

  3684÷12=( )

  368.4÷1.2=( )

  3.684÷0.012=( )

  0.3684÷0.0012=( )

  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二)探究算理 归纳法则

  1.学习例6:

  (1)学生审题列式:7.65÷0.85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P58旅游费用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

  能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爱好

  师:谁愿意大声地向同学介绍一下你的爱好?

  师:猜一猜老师的爱好?(旅游)

  2、导入新课

  师:旅游最需要准备的是什么?(钱)都花在哪些地方呢?

  师:通常我们把旅游用的钱统称为旅游费用。

  板书:旅游费用

  师:旅游费用的多少是因人而异的,即使同一个景点花费也会不同。聪明的人往往会利用智慧节省很多钱。你们想不想当聪明人?

  (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

  二、研究探讨

  1、单选方案问题探讨

  师:据我了解,你们最熟悉的王新运同学也很喜欢旅游,而且还碰到了一些问题。让我们来看看吧!

  (放录像1:母子俩讨论旅游方案 )

  (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多么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师:王新运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你们敢接受这个挑战吗?请看大屏幕!

  出示:旅行社推出两种优惠方案

  A 景园一日游 B 景园一日游

  大人每位160元 团体5人以上(含5人)

  小孩每位40元 每位100元

  师:从旅行社推出的两种优惠方案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分析。

  师:究竟选哪种方案比较省钱呢?

  同桌两人合作,先讨论方法,再把思考过程写在纸上。看哪个组最快。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可能出现)

  第一种: 第二种:(大力表扬)

  A 4×160=640 4-1=3

  640+40=680 3×60=180

  B 5×100=500 选B方案

  680>500

  选B方案

  (对方法奇特的给予鼓励,对两人有明确分工的更要大力表扬其主动合作意识)

  板书: 4大1小 B

  师:谁能总结一下我们的思考过程?

  板书:计算 比较 选择

  师:同学们选择的结果和王新运一样不一样呢?让我们看一看。

  (放课件2:结论)

  师:看来你们的想法是一致的.,不愧是好同学好伙伴。就在王新运与妈妈继续商量准备的东西时,事情发生了变化。

  (放课件3:三个老师加入)

  师:三个老师家究竟要选哪个方案呢?这可累坏了王新运,我们能不能替他分担一下呢?

  出示:蔡老师家: 2个大人 4个小孩

  王老师家: 3个大人 2个小孩

  刘老师家: 1个大人 6个小孩

  要求:选择一个老师家,自己完成任务。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 2大3小 A 1大6小 3大2小

  师:我们每位同学都能作出准确地判断,不愧是聪明人!

  那如果去6个大人3个孩子,你能很快地判断吗?

  2个大人5个孩子呢?

  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随学生汇报板书: 小孩多 大人多

  师:你们不仅通过计算、比较、选择为四个家庭作出了较准确的判断,还通过认真观察、分析发现了规律,并加以运用,真厉害!

  (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保障。所以,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表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课上,我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为师生、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

  板书:发现 运用

  2、组合方案问题探讨

  师:就在我们这边热列讨论时,老师们那里又发生了变化

  (放课件4:组团去)

  师:组团去,谁能快速口算一下他们去几个大人几个孩子呢?

  出示投影: 组 团: 10个大人13个小孩

  师:这么多人去,怎样选择最省钱呢?

  学生讨论:AB组合方案

  板书:灵活

  (备用:如果去4个大人7个孩子,怎样选择最省钱呢?)

  (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认识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认知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这样由浅入深不断施问的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激发了学生产生探求强烈愿望。)

  师:看来我们同学都很有经济头脑,不仅掌握了基本方法,还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选择方案已达到最佳目的。

  三、小结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1、回家向家长讲一讲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让家长了解我们的理财本领,并允许我们参加家庭理财活动。

  2、运用我们智慧的双眼,去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类似问题,并尝试着去解决。下节课与同学进行交流。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中第一课时内容。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四年级时学习了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这节课,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我分这样几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游戏导放,体验规律,揭示课题。

  男女生记忆力大比拼,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初步让学生感受第二组数有序、重复出现的规律。从而引出课题。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这个环节,我以国庆节的情景作为导入,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盆花 、彩灯、彩旗的排列规律,学生边讲解,课件圈出规律,直观体验物体的'有序排列。

  学生看出各种事物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说不到位,所以课中要提高交流的质量, 如盆花,学生同位交流中一般说 “一蓝一红一蓝一红这样排列的”在集体交流中我引导学生理解“2盆为一组重复排列”。

  (三)自主探究, 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本环节,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什么颜色的花?接着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三种策略,即是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尤其注重分析计算法。让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特别是除数和余数,突破难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计算法的简便实用。最后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应注意三点:(1)找准物体的规律;(2)分组、确定除数;(3)列式计算。

  (四)提高练习,加深理解。

  练习中的第二大题,前两题让学生说说重组后图形的排列规律,解决问题,巩固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总数一样,每组规律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每三小题是开放题,学生找到“每组第二个是三角形”这个规律,设计图形,学生在观察不同的设计中感受到,“不同的规律也可以通过设计得到相同的答案”这时学生对算理的深入理解,解决问题技能逐渐熟练。

  (五)生活万像,再现规律。

  最后,多媒体播放日升日落、四季更替、月圆月缺、红绿灯、十二生肖等大自然和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连系,近一步体验数学规律的价值。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我将分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对本课的理解和思考

  二、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

  三、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四、对教法、学法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对本课的理解和思考

  1、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地位和作用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能满足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需要,要进一步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基础。

  本单元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是以长方形面积计算做基础的,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通过割补、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继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又是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做基础的。最后是梯形的面积,既可以转化成三角形,又可以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做基础。三种基础图形面积计算的联系比较紧密,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组合图形的面积更是以这些基本图形为基础来计算的

  2、对学生的分析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能力基础:

  五年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知道了拼摆、割补、平移的基本操作方法,也理解了数学的“转化”思想。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生能力的增长点:

  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让学生理解由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的方法来求面积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困惑点:

  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是否能呈现多样,即使方法呈现多样,公式推导存在困难。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

  掌握梯形面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组探索、讨论、归纳等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梯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探索性和方法的多样化,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三、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1)提出问题、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2)迁移类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3)有放有收、捕捉学生课堂生成。

  4)练习梯度、促使学生各有所获。

  四、对教法、学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引导法、尝试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本课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情境引入

  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了解车窗的形状,

  师:车窗的玻璃是什么形状?要做这块玻璃需要多大面积的玻璃?(让学生明确要求梯形的'面积。)

  师: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有没有计算公式呢?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迁移类推、主动探究

  1、回顾旧知,深化“转化”思想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它是怎样的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它是怎样的推导出来的?

  学生交流、教师用课件演示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

  2、小组合作,归纳推理

  指导操作实验,推倒梯形面积公式。

  (1)师:梯形的公式能不能借助前面学过的图形面积推导方法来研究呢?

  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2)反馈交流,学生反馈和课件同步。

  (3)导出公式。

  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梯形的两底是什么关系?

  ②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梯形的高又是什么关系?

  (4)不同推导方法的交流,教师评价。

  3、生活运用、实例解答

  ①出示例3,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拿出大坝模型,认识横截面,使学生明白大坝横截面是一个平面。

  ③学生试做。

  ④订正。提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除以2”

  (三)交互反馈、巩固练习

  (1)第89页做一做

  (2)第90页的第一题

  (3)科技小组制作飞机模型,机翼的平面图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组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

  (4)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多少平方米?

  (四)开放延伸、拓展训练

  (1)第90页的第3题

  (2)第90页的第4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设计活动方案”第90页。

  教材分析:

  《设计活动方案》这一专题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提出设计方案的要求,在学生学习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其目的是: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另一方面能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符合实际的活动方案,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

  学情分析:

  小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更为投入,并且在知识系统上,已经学习了认识客观事物可能性的大小,了解与相关条件的密切联系,认识了等可能性和分数表示可能性等知识。因此,学生在已积累的可能性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知识的愿望更强烈,并会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能自主地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2、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件与现象,能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活动学会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方式,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自主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教学难点:

  能按指定可能性的大小设计相关的方案。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工具:

  PPT,鳄鱼玩具,红、黄、蓝若干个小球,自制小正方体,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有一些游戏既好玩,里面又有许多小秘密,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摸鳄鱼牙”的游戏。

  2、介绍“大鳄鱼”的玩具,并说明游戏规则。

  3、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来“摸鳄鱼牙”,鳄鱼有13颗牙齿,按到其中某一颗,鳄鱼嘴会合上,咬住手指。同学、老师参与游戏,其它同学通过游戏想一想,发生鳄鱼咬住手指的可能性是多少?

  4、游戏结束后,让大家说一说,鳄鱼咬住手指的可能性是多少?汇报可能性是1/13,并说明理由。

  5、教师导入,在游戏中我们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得到了鳄鱼咬手指的可能性是1/13,像这样好玩有趣的游戏你能设计吗?那今天我们就来当一个小设计师。

  板书——设计活动方案。

  [通过游戏环节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积极情境,也点明了本课的目的:用实践的方法巩固、探讨数学知识,简短的谈话形成了切入教学明快而强烈的吸引力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验证,探索新知。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三种颜色的小球,你们看,有红色的、黄色的,还有蓝色的。那老师接到了数学王国的一份订单,让我们来看一看。

  2、出示订单要求:要在袋子中装入若干个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球,要求从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为1/6。

  3、老师接到定单后,想到同学们一定能帮老师想出一个好办法。那让我们用学习过的知识,在小组内按定单要求,试着来设计一个装配小球的方法,看一看哪组同学能合作默契,互相帮助,互相启发。

  4、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然后,借助实物进行动手实践,独立思考,最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写出设计的方案。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对于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6这个问题,要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活动中自己去理解、体会、实践、验证、领悟的。这样设计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的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氛围,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小组合作学习,拓宽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5、学生在充分实验交流的基础上,汇报设计出的各种与众不同的方案。

  6、在交流各组汇报设计的想法,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方案,不急于否定,而是结合他们的想法加以引导。

  7、交流汇报后,把每一种方案的设计均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

  8、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不同的方案的总数,红球数量等,找出各种不同方案的共同点,从中发现设计的基本特点。

  9、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提升设计的基本特点。

  [像 “可能性”这一类教学内容,不能简单地把它作为一个知识点来教学。不应在教师带领下仅为获一个结论而教学,而应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与探索的机会,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思维的火花跳跃出来,让他们的灵性无拘无束的展示出来,促进他们在交流、探索、争辩、归纳、提升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

  三、再次实践、深入理解

  1、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正方体和水彩笔,在正方体的6个面上分别标上数字,使得正方体掷出后,“3”朝上的可能性为1/2。

  2、学生独立设计活动方案,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互相补充,交流看法。

  3、全班同学共同来交流,汇报你的设计方案。

  4、教师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法,相机引导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和设计方法的依据。

  5、从两个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或心得吗?

  6、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法,深化知识点。

  [在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设计活动方案的方法后,再让学生进行“做一做”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了合理设计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验证,又激活了学生学习的潜能。]

  四、联系生活,巩固延伸。

  1、期末快到了,在紧张的学习中,我们班要开展一次有意义的“摸奖”活动。如果要使每个同学中奖的可能性达到1/2,你准备怎样设计活动方案呢?请你把设计过程简单地写下来。(快快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吧!)

  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合理设计,对设计结果开展交流。

  [及时必要的巩固练习,有利于学生及时地内化知识。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小结提升,课外实践。

  1、本节课你有什么发现、收获?

  2、出示课后实践题,建议以小组为单位,课后活动。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实际问题与方程》第五课时内容。

  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骑车”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2个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

  4、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出发,制定了以下的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②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③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制定为: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制定为: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

  通过情景教学,创设最佳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紧扣教学内容,科学直观地演示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情景,这样把数学问题转化成动态的数学模型展现出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逐层推进,分散难点,增强感性认识,建立表象、抽象规律。

  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用手势理解关键词、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质疑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培养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述能力。

  四、教学流程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二)模拟情景,探究新知(三)巩固新知,课外延伸。(四)反思学法,总结升华第一个环节,首先出示3道复习题

  1.一辆小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一辆小汽车4小时行320千米,每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3.一辆小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行320千米要多少小时?

  分别让学生列式并写出三个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们所熟悉行程问题引出旧知,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第二个环节,1 .出示教材第79页例5。

  引导学生读题观察,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主回答:已知:小林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50m,小云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00m。问题:两人何时相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题,初步理解题意】 2.你知道“相向而行”“何时”“相遇”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相向而行”就是面对面走来;“何时”就是什么时候;“相遇”就是碰到。

  【设计意图: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进一步理解题意】

  3.活动:学生用手势模拟两人骑车的情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手势比划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

  4、画线段图,教师讲解线段图:

  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全程,小林与小云分别从相对的方向出发,经过一段时间后相遇,也就是行完了全程。追问:从线段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设计意图:画线段图能让学生深入理解题题意,并找出相应的等量关系】 5、质疑:现在能不能求出小林骑的路程和小云的路程呢?

  引导学生汇报:都不能求出,因为他们行驶的时间不知道。再思考:他们两个行驶的时间一样吗?为什么?学生交流后会发现:他们是同时出发,所以相遇时行驶的时间应该也是一样的,可以把他们行驶的时间都设为x 。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设哪一个量为x】 6、让学生根据分析,尝试列方程解答问题。

  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见板书设计):引导小结: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板书: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总路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7、对比两种不同的解法,评价学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互相合作与交流,并获得成功的乐趣,理解课堂质疑的必要性,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第三环节

  1、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让学生巩固新知,从而达到课外延伸的目的。】

  2、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仅体现在求相

  遇时间问题上,还可以求速度】

  第四环节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和感受。这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又是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知识的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总路程六、教学反思这节课反思如下:

  1、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对相向而行掌握的很好,是因为课前复习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比较到位,使知识形成明显的链接。

  2、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很好的,有足够时间理解题意,因此列方程解决此类行程问题中学生很好找出等量关系式,突出了难点

  3、通过练习可以感觉大部分学生掌握的很好,不足之处感觉最后拓展练习中个别学生解方程过程有点困难,这个问题准备个别辅导。

  让学生学会求知,永远是我数学课堂的追求!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永远是我作为教师的人生目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由具体的数和用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大量接触到的是有关具体的数的认识和运算,对字母表示数虽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接触,但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我力图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形成数学模型,从而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对这节课的设计我们有这样的几点思考: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的知识对今后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下学期的方程,它不但对后面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生活和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一课的教学中渗透着“转化”思想,遵循主体性原则,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的,概括出用字母表示数的规律。然后教学运用这个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定下了这一课的主要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单,明了,快捷等优越性。

  2、让学生在探索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中,逐步建立用各种符号来表示数的意识,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我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提供丰富感性材料,激发学生求知欲;二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从具体事例中逐步进行抽象概括;三是注重有机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方式方法。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主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概括,应用与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进一步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再通过各种联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引入课题。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体会到符号化的语言在生活中的应用,所以上课开始我就提出问题:谁知道中央电视台的台标怎么表示?谁知道UFO表示什么意思?WC,这是什么标志?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中央电视台、不明飞行物和洗手间都用字母表示?也就是说用字母表示有什么好处?从而让学生明确这些字母的表示简便、易记,方便人们交流。

  紧接着,出示扑克牌A,J,Q,K,提问在扑克牌中它表示什么?

  从而强调:字母不但可以方便简捷地表示一些特定的名称和标志,还可以用来表示具体的数,揭示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2,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这个地方,我分成不同的层次来进行教学

  首先,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和学生一起观察思考:摆1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摆2个呢?怎样列式?你能接着往下说吗?摆1000个呢?摆10000个呢?

  追问:照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请你们观察这些算式,能不能想出一个表示方法来概括所有的情况?同桌互相讨论。

  接着师生共同探讨式子中的一个表示什么意思?3表示什么意思?一个×3呢? 强调:式子a×3不仅表示出了a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还表示出了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不管摆几个三角形,小棒根数总是三角形个数的3倍。

  师接着追问:这里的a可以是哪些数呢?除了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个数,还可以用哪些字母的表示三角形的个数?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在这个关系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同时让学生知道同一个数量,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字母表示。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说一说:刚才的1×3,2×3……等等,这么多的算式,只用一个a×3就表示清楚了,你有什么感受?这里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这时小结:我们不仅可以字母来表示一个变化的数,还可以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简洁地概括出两个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其实数学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

  引出例3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首先通过问题让学生思考例3图形上也有一个a,与刚才的a有什么区别呢?从而让学生知道同一个字母在不同的问题中表示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例题让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面积计算公式。教师板书。引导学生观察周长计、面积计算公式,公式里用了几个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这里能否用一个字母表示?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在同一个问题中,不同的数量一定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关于简写的部分安排学生自学,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1,最后在利用课件强调在简写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时,需要注意的规则。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比较2x和x2的区别,补充对比练习:X =3 、 5 、 2时2X和X 2的值

  我把例2调到了后面,教学时,我主要是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字母B和280-B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明确字母B可以表示那些数。然后再出两个B表示的数字,让学生算出280-B的结果,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知道;只要知道了字母的具体数值,就能求出剩下的千米数,同时亦能根据字母表示的'意义明确他的取值范围。

  三,综合训练,深化理解。

  1、练一练2我把练一练的第2题以猜年龄游戏的方式呈现先提示学生:妈妈比玲玲大2 8岁。

  让学生推算在玲玲不同年龄阶段时,妈妈的岁数是多少岁?并说说是怎样算的。例如:玲玲1岁时,妈妈是29岁,算式是:1+2 8 =2 9(岁)2+2 8 = 30(岁) 3+2 8 = 31(岁)等等,接着引导学生用一个式子概括出同学们的所有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2 8.在这种含有字母的式子中a表示玲玲的岁数,2 8是妈妈比玲玲大的岁数,所以a+2 8表示妈妈岁数是a+2 8岁,同时还可以表示妈妈比玲玲大2 8岁这个数量关系。

  紧跟着拓展一下:妈妈比玲玲大28岁,当妈妈8岁时,你能请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玲玲的岁数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b-2 8最后再让学生讨论A、B可以表示哪些数。这里老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

  2、想一想:(1)3、4、X、6、(2)3+M=15,让学生探讨这里的X、M表示什么数?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字母既可以表示确定的数,也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数。

  五,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2,你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历史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11页“你知道吗?”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一个个三角形 AX3根小棒

  一个数 一个

  字母可以表示 数量关系 一个×3 280-B

  公式 S = A×一 C = A ×4

  运算律 A + B = B + A ......

  存在的不足

  1、重点不突出。在每一个环节之后,教师应及时小结,这样,学生的思路更清晰,课堂的重点也更突出。如:猜年龄之后应重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这样对后面的练习学生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2、难点要分散。本节课看似简单,在实际上过之后发现,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这一内容在本节课出现,学生掌握不牢,虽然动口、动笔写过一遍,但在课后的验收中只有十位同学过关,而且课上时间不很充裕,草草收场。

  结合试讲中存在的问题,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了相应的调整。在本班讲这一课时,把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放在了练习课中,这样一来,课堂上的时间充裕,针对本班的中下生不时地提问、追问、反问,并及时地总结,学生对本课的难点掌握较好,并且做了大量的练习,书上的、聪明数学的题也都做完了,教学效率较高。在下一课(练习课)中,用字母表示公式就有了充裕的时间,说一说、写一写、记一记,课后验收正确率大幅度提高。

  通过这两节课,我深深的体会到:如果每节课都能不断的反思,在总结中提高,那么我们今后的每堂课将变得更加有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数乘整数》,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小数乘整数》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有整数乘法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学时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同时也为接下来要学习的小数乘小数和小数除法做了铺垫。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及当前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正确地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为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先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买风筝”的生活情景,接着用“迁移类推法”“引导发现法”,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引导学生由整数乘法的经验类推到小数乘法。

  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的方法,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问道: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那我们一起到风筝小店去选一选自己喜欢的风筝吧!紧接着我出示四种不同形状的'风筝及单价,让学生说说准备买哪种形状的?买几个?

  本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让课堂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设计熟悉的“买风筝”活动为背景,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易于激发童心童趣,让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法”“理”。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理当重点突破。我是这样做的:

  (一)出示例1。每个蝴蝶风筝3。5元,买3个要多少钱?

  我让学生说说例1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算出结果,并记录自己计算的过程。

  我发现有些学生用3。5+3。5+3。5的方法,还有些学生用3元乘以3再加上5角乘以3元,得出结果再把角换成元,还有些学生用35角乘以3,最后把结果再换成元,更有些学生用3。5乘3的竖式进行计算。我让这些同学把自己的想法进行展示。

  接着我让学生比一比,评一评,哪种方法更简便,通过比较和总结,让学生明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知道用乘法计算更简便,再展示学生列竖式中不同的对位方式,让学生明确小数乘整数要先按整数乘法来计算,所以列竖式时是末尾对齐。再让学生运用乘法竖式计算做一做的题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我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个性差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独立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对比、交流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渗透优化意识,而同步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例2。

  1、出示算式:0。72×5,引发学生思考0。72不是以“元”作为单位了,你又应该怎样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并小组交流,最后派代表在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引导概括:先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再按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得到72×5=360,由于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要使积不变,积360应缩小到它的一百分之一。并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3。5×3的积是一位小数,0。72×5的积是两位小数?从而得出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关。最后再让学生与同桌说说小数乘整数列竖式时应该怎样去做?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我在此环节的教学中只在关键处启发、在思考中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反复的思考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中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根据这一理念我精心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题。

  我安排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并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提高题。

  除了基本的练习题外,我还逐步加深难度,检验并提高学生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能力。我安排了《练习一》第1题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拓展题:

  《练习一》第2、3题。

  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有难度,逐步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巩固新知,强化重点,突出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四、反思评价,完善认知。

  我用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总结本次课堂。

  1、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你觉得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应注意什么?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洁明了,能清晰的再现教学过程。

  【说小结】

  本课教学,我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学习手段,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的转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说得不好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3

  教材分析

  1、本部分内容实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与整数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和讲解上都注意联系整数运算,一边是学生把整数运算的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

  2、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材编排的特点。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整数乘法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分数的初步认识(包括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法的意义比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它包括两种情况:小数乘以整数,这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乘以小数,则是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乘法意义上的扩展。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和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在积里要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在整数乘法积随因数的变化的规律,小数点的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些知识和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的意义比整数乘法意义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要确定小数点的位置,这也许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结合例题的讲解来掌握其方法。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1、以练习为主;

  2、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活动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4扩大( )倍是24;72缩小( )倍是7、2;

  5、24扩大( )倍是524;702缩小( )倍是0.702;

  0.056扩大( )倍是56;5320缩小( )倍是5.32;

  2、下面各数,把小数点去掉,各扩大了多少倍?

  6.3 3.04 0.9 0.35 0.008

  3、下面各数,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后各是多少?

  4 58 6340 5000 3090

  4、说出15×5,208×15各表示什么意义?并用竖式计算。

  (二)、新授

  1、提示课题

  今天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小数乘法(板书)

  2、出示复习题,师生共同观察讨论

  (1)算出积填在空格里

  (2)观察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关系

  从左到右观察比较,提问:两个因数有没有变化?分别起了什么样的变化?积起了什么样的变化?

  从右到左观察比较,提问:两个因数又起了什么变化?积又起了什么变化?

  从而引发学生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积也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3、教学例1

  花布每米1.50元,求买5米要用多少元?该怎样列算式?

  (1)读题,理解题意,根据题列式

  用加法计算:1.5+1.5+1.5+1.5+1.5+1.5

  提问:这几个加数有什么特点?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计算吗?怎样列式?

  用乘法计算:1.5×5

  提问:1.5×5表示意思?(5个1.5)也可以表示什么?(1.5的5倍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

  (3)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①提问:小数乘法中含有小数位,能不能把这些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采用什么方法呢?

  ②指导学生看书,讲解解题思路

  1.5扩大10倍 > 15

  × 5 ×5

  7.5缩小10倍 > 75

  1.5里有一位小数,先把1.5扩大10倍变成15,把15乘以5得75,求得的积比原来要求的积扩大了10倍,根据是前面所复习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为了使原来的积不变,必须把75缩小10倍,即把积里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样乘得的积就应有一位小数。

  ③共同小结:

  为什么要把1.5扩大10倍?(把小数转化成整数)为什么要把积缩小10倍?(使原来的积不变)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步骤怎样?(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把积缩小相同的倍数,点上小数点)

  指出:实际计算时,不必写出思维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根据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边说边填

  2.5> ( ) 5.8 > ( )

  × 7 × 7 × 3 ×3

  ( ) < ( ) ( ) < ( )

  2、直接说出积是多少

  3.2 5、4 8.56、7 5.2、 1.2

  × 2 × 6 × 3 × 8 × 9 × 5

  得出:一位小数乘以整数,计算方法也整数乘法相同,只是乘得的积是一位小数。

  3、试算“做一做”

  提问:你会做吗?

  学生计算后继续提问:你是怎样算的?第一个乘数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第一个乘数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4、总结出计算方法:

  小数乘以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再看第一个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4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是在学生进行过简单的统计图和已经初步认识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安排的。培养初步的随机的观念和概率的思想,为第二学段“研究概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条形图描述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体会到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对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简单判断。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践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正确判断,并能适当解释和分析统计的结果。

  说教法学法

  一、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在学习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二、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活动的,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须先让学生“动”起来。游戏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把数学教学与游戏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习动机。学生通过摸球活动,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三、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推出“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轻松活泼。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新知的认知过程,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顺昌购物中心打出了“消费大抽奖”的活动牌子:一等奖2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200名,纪念奖20xx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一猜抽到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纪念奖的可能性会怎样?

  那么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二、小组活动,猜测验证

  1我先出示口袋里有5个黄球、5个红球,让学生任意摸一个,学生会想到摸到黄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但我又袋子里拿走3个红球,让学生猜测,结果会怎样。

  通过新旧游戏的对比,有助于学生正解把握条件,从而顺利作出关于结论也随之变化的预测;另一方面,相似的游戏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原有的认识和经验,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主动地进入探索活动。

  副标题#e#

  2.实验验证

  出示实验要求

  每次摸1个球,摸完放回口袋,一共摸10次,

  提供两种记录方法,选一种记一记

  方块图:每次涂一个方块表示

  条形图:每次涂一个方格表示

  然后让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最后全班交流实验情况: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提升:你觉得用“方块图”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时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各有什么优点?

  通过比较条形图使用起来更方便些,以后我们还会经常见到“条形图”这位朋友。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亲身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的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在活动、交流中初步感受“条形图”表示数据既直观又清楚的优点。

  三、想想做做,丰富体验

  1想来玩“抛骰子“游戏吗”

  2.做一个小正方体,四面写1,一面写2,一面写3,还是抛30次,预测一下,结果会怎样?

  3小组活动,用条形图记录结果。

  在条形图里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4又到了“装笔”比赛的时候了,请各组做好准备

  第一关:在布袋里放4枝笔,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多。(每组派代表展示,说说怎样想到这样做的。

  第二关:在布袋里放4枝笔,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少

  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表达,培养统计活动中分析数据,判断推理的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不确定事件。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今天在活动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受吗?请和大家共同分享。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很多,请你留心身边的事物,谁能找到这样的例子也请带到学校里与大家分享,好吗?

  叶澜教授的生命课堂的理念告诉我们:人不仅有认知,人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如果只把人看作是一个认识体,就简化了对人的认识;如果教学只注重培养认知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学的意义。我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按照“激趣激疑——自主探究——体验验证、深化认识”的过程进行教学,不仅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教学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5的乘法口诀》,我将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说教材:

  《5的乘法口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乘法口诀的第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编写乘法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十分重要。学生通过看图、实践联系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从中知道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和积极性。乘法口诀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知识基础,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相乘、除的必备知识。

  说学生: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在7~8岁,他们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前运算阶段,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集中注意时间短,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了解了乘法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与环境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引入课堂。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三维的教学目标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置了

  如下的教学目标:

  1、在观察、探索的活动中,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2、引导学生经历编写的过程,找到最佳的记忆方法。

  3、运用所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尝试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

  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为了有效的.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置的教法是: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性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在做中学、玩中学,享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教学当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用的学法是: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

  说教学准备:

  Ppt课件,乘法算式和口诀卡片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活跃气氛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本课伊始,我将用卡片展示几道5的乘法算式,以师生抢答的形式导入。毫无疑问在抢答的过程中,我的回答总要比学生快准,学生就会着急。

  这时我就会问:“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并告诉他们这种新的计算方法就是本节课要学的内容:5的乘法口诀。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集中注意听讲,初步感知了乘法口诀的作用。

  (二)、新知探索,自主尝试

  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书本中的情境——数松果(用课件演示)导入新知,一个5就是5,2个5相加,2×5=10;3个5相加,3×5=15入手,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课本的表格填好。然后根据所填的表和松果图列出5的乘法算式。通过交流,讨论要计算乘法的结果,运用乘法口诀是算的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根据乘法算式师生共同编写前三条5的乘法口诀,其余的有学生编出来。

  (三)、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拍手读,自由读,对口令读,还采用了提问讨论的方法,“比一比,看看谁能把口诀记得又好又快,并与大家分享你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促使学生大胆发现,总结5的乘法口诀要点,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合作找出最佳的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拓展新知,练习巩固

  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使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这一节我的设计目的在于巩固新知,强化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要达到教学目标,一定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并要求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找找例子。在下次课中全班一起讨论,哪些可以用到口诀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说板书设计:

  1个5 1×5 =5 一五得五

  2个5 2×5 =10 二五一十

  3个5 3×5 =15 三五十五

  4个5 4×5 =20 四五二十

  5个5 5×5=25 五五二十

  6个5 5×6 =30 五六三十

  7个5 5×7 =35 五七三十

  8个5 5×8 =40 五八四十

  9个5 5×9 =45 五九四十

  最后,整节课在做中学、玩中学,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松鼠》说课稿06-09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1-16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范文04-18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02

数学说课稿01-13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总结05-08

数学说课稿模板02-27

小学数学说课稿03-18

小学数学说课稿01-14

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