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1-31 13:59:0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七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七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

  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

  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以上就是小学一年级语文《画》教学案例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在我的家乡,我看到人们为了烧火或拿到集市上去卖,就不顾有关规定盲目地上山砍树,我小时候看到的一片林子不见了,山上只留下光秃秃的裸露的泥土,我的心里很难过。有一位苏联的教育家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的故事……

  2、揭示课题:路旁的橡树。

  3、学生和教师一起初读课文,读准要求认识的生字。

  4、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先说说,然后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有什么不懂吗?

  4、讨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

  5、说说课文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6、你同意“筑路工人有一颗高深的心”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7、你认为还有哪些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8、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9、 师:现在你们就是坐车路过这里的人,看到了路旁挺拔的橡树和这里的路,你有什么话要说?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你从筑路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2、如果你到了教师的家乡或者到了第十课中的那个小村庄,面对着不加节制的砍伐者,你怎么对他们说?

  3、你能给人们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33-3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圆柱表面积、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理解并掌握求圆柱体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圆柱形模型、剪刀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入新课

  我根据学生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都喜欢喝饮料,那么你们知道做这样的一个饮料罐至少需要多少的铁皮吗?怎样计算?”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疑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求知,解决问题。)

  (2)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的表面

  师:我们来做一个“饮料罐”,该怎样做? ?

  生:要做一个圆筒,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 同学们说的意见不一致时,我适时引导,你们动手剪一剪不就知道了吗? 每一组的同学都剪开自己带来的圆筒,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也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圆柱各部分的组成有了完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知识的转化和迁移。)

  2、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

  师:我们先来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就是求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议论。

  生1: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圆面积×2+长方形面积。

  生2:也就是求圆柱体的表面积。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对吗?要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3: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了。

  师: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3: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相等,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生4:我觉得知道圆的直径和高也可以了。

  生5:我还觉得知道圆的周长和高也行。

  师:这三位同学都说得很好,那么圆柱的侧面积该怎样求?

  生6: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如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是否也适用呢?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小结:同学们会动手、动脑,巧妙地把圆柱的侧面转化为平面图形,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不论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乘高。

  师板书: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 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一生板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分组合作得出结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个性也得到发展。)

  3、探究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师:我们知道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了,那么它的表面积该怎样算呢? (1) 出示例2

  分组讨论例2中给了哪些条件?求什么问题?它的表面积应包括几个面?怎样解答。

  (设计意图:学生已掌握了圆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学交流就能掌握方法。)

  (2) 教学例3

  师:在实际生活中,求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一起来看例3,应该算几个面?为什么? 学生做完后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5:我知道了,做这个无盖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就是求一个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和。

  生6: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因为用料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让学生看34页,看“注意”后的一段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讨论,理解进一法,明确在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意识。)

  (3)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1、出示牛奶罐、无盖水桶、水管等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制作这些物体所用铁皮的面积,各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

  小结: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根据具体实物分别处理,要学会运用新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综合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用铁皮制作圆柱形的通风管10节,每节长9分米,底面周长3.5分米,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2)砌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直径2.5米,深3米,在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圆柱形的油桶,底面半径4分米,高1米2分米,制这个油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实践与应用

  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先让学生讲讲需要测量哪些数据,以及测量方法,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不断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4)全课小结 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计算油桶的表面积是求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总和;无盖水桶的表面积是求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水管-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所以都要采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 高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立体图形第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他们的名称,会辨别和区别,这些物体和图形。

  2、通过摸、滚、推各种立体图形光感受他们的特征

  3、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会区分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投影仪 白板 图形卡片 立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引题

  哇!同学们从家里搜集了这么多物品,你能给小伙伴们说一说吗?

  生:牙膏盒,饮料罐,积木块,皮球,乒乓球,魔方,色子等。

  师:同学们带来了这么多有趣的物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品的形状吧!(板书 认识图形)

  【过程评价】学生自己介绍自己的物品,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素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学生感到亲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合作分类,初步感知

  学习任务一:同桌合作分一分,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1、分一分 课件出示,老师的物品这么多物品堆放在这里,太乱了,小朋友,动动手,动动脑,与同桌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

  2、交流汇报: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类的情况,指导更细的分类。

  3、小结:我们能把这些物体按照形状可以分成四类。课件出示

  【过程评价】让学生大胆尝试将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学生在动手分类中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各类物品的外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合作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认识特征。

  学习任务二: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觉得每组图形分别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小伙伴们。1、观察活动: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然后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2、汇报交流:你觉得每组图形分别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预设汇报:

  (1) 长方体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仔细观察,说一说它们的.特征。生:我看到长方体有六个面

  每个面都是平平的

  长方体都是长长方方的

  对面相等 它们的面有大有小

  (学生们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提醒小朋友们看一看、摸一摸,你的是这样的吗?并随孩子们一起利用多媒体帮孩子们验证,孩子们直观感受。)

  (2) 正方体

  师:课件出示正方体的物体,教师明确其名称为正方体,请孩子们拿出手中的正方体,看一看、摸一摸,说出他们的特征。

  生:正方体也有六个面

  每个面都是平平的

  这些面是正正方方的

  这些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学生汇报每一种特征老师跟随孩子一起验证,并提醒孩子仔细观察)

  3、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仔细观察看一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能把长方体变成正方体吗?

  (3)认识圆柱、球

  ①课件出示圆柱、球,形状像他们一样的物体叫圆柱、球,仔细观察它们的特征。

  ②汇报:学生拿出圆柱、球,并汇报特征。

  圆柱:有两个面,平平的,是圆形的,

  两个面一样大 只能朝一定的方向滚动

  球: 没有平面 任意滚动

  (教师跟随孩子们的发现课件展示其特征)

  找出圆柱、球的相同与不同。

  【过程评价】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交流汇报,让学生区别不同形状物体的不同特征,初步建立各类物体的表象,符合学生爱说爱动好胜的特点,让学生参与了知识面的形成过程,在玩中学习了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课件出示

  1、猜一猜,并说一下你是怎样猜到的?

  2、引导辨认,区分实物和图形。课件出示图,学生找生活中的实物立体图形。

  3、数一数,机器人图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各用了几个图形?

  【过程评价】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形状的本质,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小朋友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样的学习的?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一)

  有六个平平的长长方方的面

  上下

  长方体 对面相等

  左右

  前后

  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有六个平平的正正方方的面

  每个面都一样大

  正方体

  有两个平平的圆形的面

  上下一样大

  圆柱 能沿一定的方向滚动

  没有平面

  能任意滚动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谈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初步懂得什么叫研究报告,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按习作要求,选择两句诗,找到原作和有关参考资料,进行初步的探究和研究,并把学习收获写出来,培养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亲和力和感悟力,提高学习诗词的兴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诗句

  作者和出处

  全诗内容

  诗句大意

  作者情感

  相关资料

  教学准备:

  1.提前一个星期布置调查研究的'要求:

  每人发一张卡片,内容如右表,要求学生课外时间选择课本第136页的不太明白的两句诗,去查资料或请教他人,完成表格。有兴趣的可以多选几句进行研究,

  2.课前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必要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阅读例文,了解报告要求;

  交流研究所得,进行口头习作。

  一、课前热身,激发兴趣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会背诵那些古诗呢?(学生展示课外积累)

  2.出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你会读这些诗句吗?指名朗读,同学互相正音。

  3.激发:同学们真了不起,会这么多古诗,想不想进一步研究它们?想不想把你的研究成果写给别人看呢?

  二、读懂例文,了解要求

  1.过渡:我们先来看一看一位同学的研究报告。(课本137页)

  2.通过阅读和交流,讨论以下问题:

  ⑴这份研究报告中,介绍了哪些知识?

  ⑵你觉得哪些内容应该写,而报告中没有写?你准备怎样写,说给同学们听听。

  ⑶读了这份报告,你认为写研究报告前做那些事,可以帮助自己把报告写得更好。3.小结过渡:对,写报告之前要查资料,分析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查阅资料的成果吧!

  三、交流所得,口头作文

  1.学生按所选定的诗句自由组合,进行交流,教师深入小组指导和了解学习情况。

  (先说说自己的所得,互相补充,再推选一位作为发言人在全班交流。)

  2.回到座位,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补充资料。

  3.同桌口头作文,相互评议。

  4.指名在全班口头作文,教师引导学生评议口头修改。

  四、课堂小结,评价学习

  对这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布置下节课书面作文的要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书面习作

  一、激发谈话,学生习作

  二、交流草稿,作文评改

  三、修改习作,誊写完备

  四、全班交流,展示作品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

  2、朗读课义,能照老师的样子,读出狐狸说话的语气。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抬导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狐狸说的三次话及乌鸦受骗上当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大森林里,住着这样一对邻居:一只长丑,叫声难听,但喜欢听奉承话的乌鸦。一只好吃懒做,而又狡猾的狐狸。这一天,在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就让我们未看一看…

  板书课题 5 狐狸和乌鸦

  二、学习课文:

  第一段:

  ①指名读,思考:狐狸和乌鸦往在哪?

  乌鸦:住在 大树上面的窝里。

  孤狸:住在 大树底下的洞里。

  ②指导朗读:这一段要用叙述的语气。

  第二段:

  ①齐读,思考:这“段上要写了准,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乌鸦给它的孩找到一片肉,非常高兴,〕

  ②请你在课文中找一找乌鸦为孩了找食的动词:

  飞 找 叼 站

  想一想,飞已这儿个次能个能颠倒?为例么?

  ③乌鸦只找到一片肉,可它为什么高兴呢?

  (它非常辛苦地哺育它自己的孩子,尽管只是一小片肉,也是它辛苦找来的。,所以很高兴。)

  ④指导朗读:这一段要读快一些,读出高兴劲儿来。

  第三段:

  想一想: 当乌鸦找到食物时,狐狸也出来找食,她看见了什么?它心纵会怎么想呢;

  诣名读,思考:狐狸那么想吃到那片肉,干脆人跟乌鸦要,行不行?(鸟鸦辛辛苦苦找到的食物,一定不给)

  那狐狸去硬抢乌鸦嘴里的肉,行不行?

  (树高,狐狸不会爬树,乌鸦又不会给,就抢不到肉了。)

  那么,狐狸要想得到肉,乌鸦又不会给,想去抢又够不着,

  它会怎么办呢?

  (想办法骗到手。)

  第四——七段:

  狐狸既不能去向乌鸦要,又不能去硬抢,可它又很想吃那片肉,于是它想出了个办法——让乌鸦开口说话?这样,那片肉就会……那狐狸到底是怎样把肉片到手的呢?

  自由读,思考: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说了些什么?用“~~”画出来。

  每一次乌鸦怎么表现的?用“…”画出来。

  集体讨论:

  第一次——狐狸的话是随口说的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想了想”——狐狸在暗暗打主意(怎么才能得到肉〕

  狐狸这么热情的和乌鸦打招呼,目的是什么

  狐狸这么热情的和乌鸦打招呼,目的'是什么?

  假惺惺地表示亲热、讨好,用假装尊敬地问候语气。

  乌鸦这时什么表现?说明什么?

  “不作声”头脑清醒,保持警惕。

  第二次——狐狸看到乌鸦不作声,又说明了什么?它真的关心乌鸦的孩子吗?

  那它为什么要这样问候呢:

  关心乌鸦的孩子,是为了讨好乌鸦,让它放松警惕开口说话。

  想一想,狐狸的话该怎么读?

  要用亲近、关心的语气和感情来读。

  乌鸦的反应与第一次一样吗?为什么会有变化?

  听到狐狸问候色的孩子,觉得挺顺耳,心里有所动,觉得狐狸

  还不算坏,但又怕张嘴掉了肉。还是不作声。

  第三次——狐狸看到乌鸦看了它一眼,心里怎样想?

  知道乌鸦喜欢听奉承话,心想:有门儿,还得好好夸夸它。

  狐观夸乌鸦“羽毛漂亮,嗓子好”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狐狸是故意奉承,就是想让乌鸦开口,好得到那片肉。

  想一想,狐狸这次的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读出赞美的语气,再说麻雀的话是要用瞧不起、奚落的语气。

  乌鸦还从来没有听到过有谁如此称赞它,这时它有什么反应?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结果怎样?

  心里一高兴,真的唱起歌来,结果,肉掉下来,狐狸叼走了。

  想一想,乌鸦的叫声怎么读?

  “哇……”的一声,声音适当放低,拉长。

  听老师范读后练习,再分角色朗读。

  小结课文内容:

  1、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乌鸦为什么会上狐狸的当?

  乌鸦明明知道狐狸假意问候它,讨好它,是为了得到它嘴里的肉如果它飞回窝就不会丢掉那片肉,但它还想听狐狸的奉承话,所以上了当。

  2、你学完这个故事,从中明白了什么?

  知道……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所以平时个能光爱听别人的好话和夸奖。

  课后练习:

  1、造旬:

  一……就……

  教学方法:先在课文中找出联词。

  想一想什么时候用这个关联词?

  自己练习说一句话,再写下来。

  2、按课文内容填空:

  乌鸦( )给他的孩子找东西吃,它找到( ),( )回来,( )窝旁边的树枝上,心里( )。狐狸抬起头看见乌鸦嘴里的肉,馋得( )。笑着说:“( 〕。”它见乌鸦不作卢,又说:“( )。”接着又说:“( )。”

  3、给句子加标点符号,再有语气地读一读:

  乌鸦的嗓子好吗

  乌鸦的嗓子不好

  亲爱的乌鸦您唱几句吧

  4、读一读,写一写:

  乌鸦 做窝 狐狸 底下 山洞 一片肉

  旁边 一直 羽毛 漂亮 句子 差不多

  板书设计 狐狸 和 乌鸦

  第一次 您好,亲爱的乌鸦! 不作声

  第二次 您的孩子好吗? 看了一眼,还是不作声

  第三次 羽毛真漂斋嗓子真好 得意极了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音节,读拼音写出汉字。

  2、能区别同音字、形近字,并组成词语。

  3、根据例句把句子写具体,会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能看图把每幅图意补写完整。

  重点:

  音近字、形近字的比较练习,懂得如何把句子写具体以及怎样修改错句。

  难点:

  修改错句和看图补写句子。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拼读音节,读拼音写出汉字。

  2、能区别同音字、形近字,并组成词语。

  3、根据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读拼音写字

  1、自己拼读音节,指名拼,评议正音

  2、填写,

  3、指名板书,校对

  4、同桌批改

  二、区别形近字、同音字

1、自由说说每组两个字在音形义上有哪些不同,哪些相同或相近。

  2、给每个字口头组词

  3、划去不能搭配的字

  4、校对

  三、比一比,在组词

  1、自己比较每组字的相同点、不同点

  2、反馈,得出结论:

  下面一行字是上面一行字加偏旁而来的,说说这个偏旁与字的意思有什么联系?

  3、口头组词

  4、书面完成,同桌交换批改。

  四、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1、读例句,比较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具体在哪里?。

  2、指名说,

  3、口头填空,自由说——指名说,评议

  4、书面完成

  5、小结:我们把句子写具体可以在“什么”的前面加上“怎么样”的词语。

  五、作业:

  作业1——4

  第二教时

  课时目标:

  1、会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2、能看图把每幅图意补写完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本单元词语

  二、读一读,把句子写下来

  1、读第一句,理解题意

  明白每一行都是按字——词——句的顺序排列的

  2、学习第一句

  a、读一读

  b、说说“明亮”是有哪几个字组成的,“明亮”是什么意思?它在句子中说明什么?

  c、抄写第一句。

  3、按学习第一句的方法学习二、三句。

  三、说说下面几句话错在哪里,改正后写下来

  1、读三句话,想想错在哪里

  2、指名说,错在哪里,为什么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怎么说?

  3、反馈:

  第一句:把“春天”改成“夏天”,或把“荷花”改成“桃花”

  第二句:删去“和白杨树”,在“梨树”前加个“和”

  第三句:删去“月亮和”

  4、书面完成

  四、看图,把每幅图下面的话补写完整

  1、读题,了解题意,明确要求

  2、仔细看图,看懂图意

  3、想想每句话应补写什么,才能连成一段完整的话。

  4、补写

  地方飞过海酿母菌,没,那么点忐忑后飞过海发挥

  5、交流反馈

  五、作业:

  作业本作业5——7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30

优秀教学设计方案02-25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5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08-01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4-18

政治教学设计方案12-29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2-19

教学设计方案4篇05-05

2023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3-22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