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1
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
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适当进行计算以及训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知识重点
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原则
复习知识
引入课题
通过展示四道题目,让学生分析是运用哪条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而进一步总结复习有理数加法法则。
师提问:有理数加法运算能不能更简便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
(出示课题)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
让学生感受到有理数的运算在实际中是很简单的,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1.让学生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自主运算.
注意:符号的确定是由几种情况决定的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2.观察四组算式中的加数和他们的和,提问:有什么发现?从加数的位置,和的角度探讨.
3.通过练习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
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a+b=b+a.
运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者零.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4.两个运算律分别是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得出交换律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推导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1)(小组合作)自主做题,将步骤和答案写出,并将答案在小组里订正.
(2)交流汇报.从运算顺序,和的角度进行探讨.(各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3)说一说运用的加法法则是什么?(①运算顺序,②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结合律.
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a+(b+c)=(a+b)+c
(用投影仪展示)
有理数加法交换律: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运算使用的两个运算律,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师需对学生进行相应,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对有理数相加运算时进行相应的步骤,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
①交换律是两个加数相加,结合律是三个加数相加,那四个数相加或者更多的数相加也可以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教师巡堂随时进行相关的指导,关注每一们学生及各个学习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做好引导.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板书或用投影仪进行展示)
例1计算:
下列运用加法交换律的变形中,错误的是()
A.30+20=20+30
B.(-5)+(-13)=(-13)+(-5)
C.(-37)+16=16+(-37)
D.10+(-20)=20+(-10)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加法交换律的应用方法.
例2计算:
(+23)+(?12)+(+7)
例3计算:
(?1/3)+(?5/2)+(?2/3)+(+1/2)
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确做有理数的加法应怎样运用两条运算律:(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
学生活动:请学生总结做题过程中运用哪些方法可以简化运算。
注意点:(1)学会运用运算律解题.(2)教师板演的例题要完整体现过程,并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学的时候要把中间的过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
导学案上的练习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让学生口答)
本课作业
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47页,教科书第49页练习题1、2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原则,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教后反思: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加法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总结出来,但是同时运用两个规律解题就不知道怎么来运算。要引导学生从做题过程中总结几种方法,课下多加练习进行巩固。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2.认识有理数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合理性,会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3.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换成加法运算.
4.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此外,感受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以及“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有理数减法与加法的对立统一,体
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一课时)】
1.情境创设
除课本提供的情境外,还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用水位变化、存钱取钱等问题引进有理数加法.例如:
第1天水位上涨了3 cm,第2天上涨了2 cm,两天共上涨了多少?第1天水位上涨了3 cm,第2天下降了2 cm,两天共上涨了多少?第1天水位下降了3 cm,第2天下降了2 cm,两天共下降了多少?第1天水位上涨了3 cm,第2天不升也不降,两天共上涨了多少?
如果将上涨记为正,上涨“3 cm"可记为“3”,下降记为负,下降“2 cm"可记为“一2”,你能用含正、负数的算式表示水位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吗?两天的水位还
可能出现哪些变化?请用含正、负数的算式表示变化过程和变化结果.
2.探索活动
(1)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算式“( 3) (一2)= 1”
只是借助正、负号,记录计算净胜球的计算过程与结果,算式的左边是加法,而右边的“1”是根据生活经验得到的.
课本提供的情境是“先赢后输”、“累计为赢”的类型,在将其写成含正、负数的算式并根据生活经验得出结果后,可问学生:除“先赢后输”外,两场比赛的`结果还会出现哪些情况?在学生列举出“赢了再赢”,“先输后赢”,“输了再输”,“先赢后平”,“先平后赢”及“平局”等情况后,再让学生填写净胜球计算表,感受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各种情况,提高学生探求运算规律的积极性.
与小学不同的是,由于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运算时既要考虑符号也要考虑绝对值.例如,首先要确定两场比赛的输赢,这是符号问题,然
后确定输赢球的个数,这是绝对值问题.
(2)设置“数学实验室”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形”上感受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采用人人都可以动手操作的笔尖在数轴上两次移动的方法,直观感受两次连续运动中,点的运动方向与移动的距离对实际移动效果产生的影响,通过“形与数”的转换,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的理解.
3.例题教学
例1第(1)小题是求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的和;第(2)小题是求两个负数的和;第(3)小题是求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和;第(4)小题是求0与一个有理数的和.为突出运算法则,4个题目都设计为简单的整数运算.
学生应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但运算难度要以《标准》要求为准.教师在补充例题、习题时不宜在数字运算上设置障碍,当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法则后,随着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高、数感的增强、计算器的引入,学生处理繁难运算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二课时)】
1.探索活动
从复习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开始,由问题“在含有负数的加法运算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还成立吗?”引发思考,让学生感受验证的必要性,主动投入验证活动.采用在几何图形中填数字的验证方法,直观性强且易于操作.通过心算、观察、比较及更改数字等活动,学生很容易认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合理性.这种验证方法也适用于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在认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可让学生口述这两个运算律,然后再用字母来表述,从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此外,按课本中对扑克牌的约定,随意抽取扑克牌进行计算,也是验证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好办法.
2.例题教学
例2没有要求“用运算律进行计算”,只是通过卡通人的旁白告诉学生“这样算简便”,让学生感受有时可以用运算律简化运算,练习和作业时不宜强求学生要用运算律来运算.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三课时)】
1.情境创设
小丽从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出发,借助生活经验得出了日温差;小明由减法的意义,利用加法“凑”出了日温差.教学时可让学生直接观察温度计,也可制作温度计的教学课件或利用数轴演示日温差.
2.探索活动
(1)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活动,例如:
小丽从温度计上看到,从5℃降到一3℃,温差为8℃.你认为小丽的结论正确吗?小丽是在做加法运算还是在做减法运算?
小明根据“日温差”的意义,联想小学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算出”日温差也是8℃.你认为他的算法行吗?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与小丽的结论相同,是偶然巧合吗?请举例说明.
(2)比较小明与小丽的算式,感受有理数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的转化过程:减号变为加号,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3.例题教学
例3、例4的教学中,要注重“减法转化为加法”的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的认识.例4之后,课本指出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并出现了“2 5—8”可以看成“2 5 (一8)”这样的例子,但没有提出“代数和”的概念.
设计课本上“练一练”的程序运算和习题第ll题的仿“幻方”问题,是为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些易于操作的有趣活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
教学中,如有必要可适当补充加、减混合运算的例题、习题.
4.小结
除对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进行小结外,还应向学生指出,由于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小学里无法解决的被减数比减数小的减法问题,现在就有了合理的解释.换言之,在有理数范围内减法运算总可以实施.但是,两个有理数相减,差不一定比被减数小,这就是引进负数后对运算带来的重大变化.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用数结合的思想方法得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能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3.对学生加强数感的培养,感受数的意义,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会独立思考,又能勇于创新。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进行运算。
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情境
小明在一条东西的跑道上先走了5m,又走了3m,如果以向东为正,他两次运动后的总结果是什么?
5+3=8
如果小明先向西运动5m,再向东运动3m,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5)+(-3)=-8
如果小明先向东运动5m,再向西运动3m,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5+(-3)=2
足球循球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
图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那么红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如何表示?
二、知识点拔: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与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例题指导
例1 计算
(1) (-3)+(-9)
(2) (-4.7)+3.9
解:(1)(-3)+(-9)=-(3+9)
=-12
(2)(-4.7)+3.9=-(4.7-3.9)
=-0.8
四、练习巩固:P22 1、2。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习题1.3 1、8、12题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三个课时,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课设计主要是通过知识竞赛中得分的实例来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为今后学习“有理数的减法”做铺垫。“有理数加法”的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快地由教师给出法则,用较多的时间(20分钟以上)组织学生练习,以求熟练地掌握法则;另一类是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地适当压缩应用法则的练习,如本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所以根据这个情况本节课的设计就采取了第二种方案。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对于新的教学方法还不太熟悉,在新时期下,学习过程更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强调学生掌握一些定式的法则,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学生又缺少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小组讨论就是学生锻炼能力的重要方式,但小组讨论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设定合适的话题,让学生有的放矢,而学生在课前已经进行了教材的阅读,对于教材内容没有新鲜感,所以这时我从问题入手,举出一个看似搞笑的结果,让学生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归纳及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知识竞赛中小组得分的计算,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分类和归纳的思想方法,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运算律,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能熟练进行整数加法运算,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
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叁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重点与难点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类比小学阶段学习的加法,比较其中的差别,注重不同点的'教学,即异号两数相加时的绝对值相减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设置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某次数学竞赛,有三种参赛队,比赛规则规定,每答对一题得4分,答错一题扣4分,不答不得分也不扣分。最后得了冠军的队一道题都没答,而第二名还答对了三道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请设计一个具体情况,使这种情况合理符合题意。
问题出来之后请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每个组的答案可能不一致,比如说第二名可以是答对三题但答错了五道题,那么得分就是-8分,而第三名可以是答错了一题,一个也没答对。然后由学生给出计算过程,即(+12)+(-20)=-8分,也可以有其它举例。
(二)师生共同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
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一些知识,比如绝对值等,以上面的问题为例,来不分析不同情况下的得分情况:
(1)答错3题时:
(-4)+(-4)+(-4)=-12分
(2)答对5题时:4+4+4+4+4=20分
(3)答对3题,答错5题时,答对的3题与答错的3题抵消为0,剩下的两个答错题得分为-8,即12+(-20)=-8由学生讨论其它情形的得分情况及计算方法。总结:先确定得分是正还是负的,再考虑绝续值。法则得出: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应用法则解决问题
例1(教科书的例1)
解:(1)(-10)+(-1)(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10+1)(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11(2)180+(-10)(两个加数异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180-10)(和取正号,把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170(3)5+(-5)
=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4)0+(-2)
=-2(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例1.计算下列算式,先判断正负说理由,再计算绝对值。(1)(+4)+(+3);(2)(-4)+(-3);(3)(+4)+(-3);(4)(+3)+(-4);
(5)(+4)+(-4);(6)(-3)+0;(7)0+(+2);总结:给以上各题分类,即同号还是异号,再选择法则的相应内容去解决问题。
强调异号两数相加时符号的确定及绝对值的确定。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由学生自己小结)
(五)练习设计
1、基础练习:
教材36页知识技能1.计算
(1)(-8)+(-9);(2)(-17)+21;(3)(-12)+25(4)45+(-23);
(5)-45+23;(6)(-29)+(-31);(7)(-39)+(-45);(8)(-28)+37;(9)(-13)+0通过计算学生总结法则哪部分的应用最易出错,从而提示学生注重异号两数相加时符号的确定及绝对值的确定。教材第2、3题自己完成
数学理解中设计-4+3的情境,是为了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有多种,比如气温的变化,得分的变化,水位的变化等。
2、提升练习
1.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2.已知如图:
那么a+b ______0;
a
0
b
五、教学反思:
本节教案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紧跟教学改革的脚步,把培养学生能力做为主要内容,同时注重合做交流,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同进也兼顾数学学习的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加法法则,类比有理数范围的加法和小学阶段的加法的区别,并能用法则进行计算。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的加法(一)”,“有理数的加法”说课教案、课堂设计及教后反思。本节课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二章第六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就第二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结合微机显示)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教学大钢规定,在有理数的加法的第一节要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是:“(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2、能力目标是:(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与小学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的意义相同,让学生理解即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异号两数、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是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指挥官的角色,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数学孚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再课堂的引入上,开始我本打算选择教材上的例子,但是它过于简单。并且不宜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我选择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军事问题,让学生在充当指挥官的同时,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的移动,使学生在小人的移动过程中体会两个数相加的变化规律。由于采用了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难而易,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男生出题,女生回答;女生出题,男生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4、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课堂设计及课后反思
我9月19号在阿城市第五中学上了一堂数学公开课,由于得到通知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准备的不算充分。在各个方面一定存在着疏漏和缺陷,在这里请大家多多指教。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问题的引入: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采用了敌军对我军进行小规模军事侦察的问题,使学生处在一个指挥官的角色。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并且在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情况,作出实际的操作,使学生明白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感觉在问题的引入上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思考的范围过于局限。没有出现比较热烈的学习气氛。所以问题的引入应加大深度,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问题的探索:在问题的探索上,我采用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行走,产生一种动态效果,使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状态下,在老师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主动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但在整个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法则的得出上学生的总结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再处理时由于怕时间不够充裕所以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作出了解答,其实这里应由学生自己来解决,这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三、习题的配备:整个习题的配备大致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对加法法则的理解进一步的加强。在讲解完例题后,让学生互相提问,以促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最后的习题配备上,让学生对两个加数及和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并且对各种情况作出讨论,达到本节课的一个高潮。促使学生的思路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但我总体感觉习题的量不够充足,学生的练习机会较少。
四、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6
《有理数加法法则》是华东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第一课时内容,主要是通过问题情境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探究、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它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实数运算的基础,也就是一切运算的基础。
教法: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问题串,诱导学生探究、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自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重点突出异号两数相加,明确有理数的加法,名义上是加,但实际上同号是加,异号则要转化成减法。最后将巩固法则融入游戏中,并将法则编成顺口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
学法: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分类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将法则巩固融入游戏、顺口溜中,让学生学得轻松,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的意义。
2、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通过法则的探索,向学生渗透分类、归纳、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法则的探索与应用
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
教学准备:预习教材,填上相应的空白,思考并举出运用有理数加法的实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一个不为零的有理数可以看做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2、比较下列各组数绝对值哪个大?
①-22与30;②-与;③-4.5和6
3、小学里学过哪类数的加法?引入负数后又该如何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
(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复习回顾与本节课相关的旧知识。)
二、新知探究
1、打开教材,请一位学生将他通过预习得到的加法算式说出来写在黑板上,并说出该式子表示的实际意义。
2、你还能举出类似用加法运算的实例吗?
3、观察这些算式,从加数上看你可以将它们分成几类?每一类和的符号与加数的符号有何关系?和的绝对值与加数的绝对值有何关系?
4、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突破难点:异号相加好比正数和负数进行拔河比赛,谁的力量(绝对值)大,谁胜(用谁的符号),结果考察力量悬殊有多大(较大绝对值减较小绝对值)。
(设置问题情境,探究、总结、归纳法则。对比了华东师大版教材和北师版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探究法则的,并且这种载体非常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以前也听过其他老师上这节课,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向东走、向西走,要么一晃而过,要么总是纠缠不清,法则刚出来,便下课了,所以,我就更换了一种模式,让学生先预习,然后说出这些算式的实际意义更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我认为只要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应该说理解法则中“和”的符号与“和”的绝对值的由来更容易一些。)
三、运用法则
例:计算
(1)(+2)+(-11) (2)(-12)+(+12) (3)(+20)+(+12)
(4)(- )+(- ) (5)(-3.4)+(+4.3) (6)(-5.9)+0
思维过程:一“看”二“定”三“和差”
(主要是通过设置一组题目,理解法则,并展现思维过程“一看、二定、三和差”,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
四、巩固法则
1、开火车游戏。
第一位同学说一个算式,第二位同学说答案,第三位同学接着说一个加法算式,第四位同学说答案,依次类推,谁卡住,谁表演节目。
2、填数游戏。
将-8,-6,-4,-2,0,2,4,6,8这9个数分别填入右图的9个空格中,使得每行的三个数,每列的三个数,斜对角的三个数相加均为0
3、思考: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
(设置了两个游戏:开火车和填数,另外就是打破了小学的思维定势“和总是大于加数”,引入负数后,是有变化的。设置问题“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让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理解的更深一些。)
五、小结
加法顺口溜:有理加减不含糊,同号异号分清楚;同号相加号相随,异号相减号大绝;相反数、和为0;碰见0、不变形。
(用一段“顺口溜”识记加法法则)
六、作业设计
1、练习完成在书上,习题1~2完成在作业本上。
2、在圆圈内填上彼此都不相等的数,使得每条线上的三个数之和为0。
五、小结:用一段“顺口溜”识记加法法则。
反思:“运算能力”是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而“有理数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实数运算的基础,也就是一切运算的基础,有理数加法法则是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准绳,更是难倒了一大片初学者,有的同学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不但不能叙述法则,反倒连小学学过的非负数的加法运算也不会了,如何突破这个障碍,我认为关键还是加法意义的理解,应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情境中搞清楚加法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样一来“和”的符号的确定与“和”的绝对值的确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对比了华东师大版教材和北师版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探究法则的,并且这种载体非常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以前也听过其他老师上这节课,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向东走、向西走,要么一晃而过,要么总是纠缠不清,法则刚出来,便下课了,所以,我就更换了一种模式,让学生先预习,熟知加法就是连续两次变化的总结果,然后再给这些算式赋予新的实际意义更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其实,只要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应该说理解法则中“和”的符号与“和”的绝对值的由来更容易一些,通过操作,学生对于将算式置于实际情景非常感兴趣。对于接下来将算式按加数分类,探究和的.符号与加数符号的关系,还有和的绝对值与加数绝对值的关系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得到“互为相反的两数相加和为零”时就有学生提到:异号两数相加其实就是正负一抵消,余下的部分就是和。看来只要在课堂上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身释放出琢磨的能量比让学生打开大脑的录音系统录音要好得多。通过后续学习的考察,学生对于加法法则的记忆与应用并非停留在表面的记忆上,而是对法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没有学生刻意追求用教材上的句子一字不漏地来叙述加法法则,他们都能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来说明到底是为什么。
再思考:这节课是我调入新的学校上的汇报课,领导还有同事们对我的课都做出了中肯的点评,最后一位颇有资历的领导谈到:数学教学应体现其本质,用“数轴”探究有理数的的加法更能体现加法的本质,授课者应做好合理的应用。换言之,本节课未能很好体现加法的本质。个人思考再三认为加法的本质就是“连续两次变化的总结果”,用数轴表示向东走向西走,还是举生活中的盈亏实例等都体现了加法的本质。新旧版本的华师大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这种载体的应用主要凸显了直观,变化的结果一清二楚,也体现了数与形的有效结合,无疑是一种很好而有效的载体,但我们为什么不在教材现有载体的基础上做一些突破,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加法运算呢!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盈”与“亏”生活气息浓郁,且学生熟知,会吸引众多的学生参与,“同号相加”就是“盈盈”型或“亏亏”型,“异号两数相加”就是“盈亏”型,(+5)+(-5)为什么是0?显然盈亏一样,最终兜里没钱!而(+3)+(-10)为什么结果取“-”且用“10-3”,盈少亏多呗!最终还是亏了7元!将加法置身于这样的情景更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总结加法法则,理解加法法则。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加法》教学设计09-08
加法教学设计11-03
《有理数》教学设计02-16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02-23
《5以内的加法》教学设计09-04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07-12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09-20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09-13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