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02 18:20:5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教师方面:

  1、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

  2、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强调加点字字音。

  拜谒呕心寰宇荷锄篡逆猝定斡旋

  匡扶朔风邂逅不省慵懒千仞不栖熟谙

  薰沐鄙悃悒怏荏苒揲蓍愧赧存恤

  2、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作业。

  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

  (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

  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具体分析见教参。)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具体分析见教参。)

  4、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

  5、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具体分析见教参。)

  6、概括归纳文章主题。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业。

  课下查找诸葛亮、刘备以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下一节课同学间进行交流。

  第三课时

  一、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刘备的故事?怎样评价刘备?

  3、司马徽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后来得此二人,蜀国为什么最终还为晋所灭?

  4、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5、教师补充其他重点知识,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等,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总结。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走进其中,不仅能让人认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能从中认识到历史的规律和进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品读《三国演义》,品读名著,做一个认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都认真预习过课文了,因为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课本上写着“已经读课文三遍,×××”,“认真读课文五遍,×××”。

  OK,我来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三遍的同学请举手。继续,有信心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请举手。(有部分学生没有举手)

  师:好,为了让缺乏自信的.同学重新找回自信,为了让自信的同学更自信,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怎么读?请听蒋老师的“大声思维”,

  师:我要开始读了,我真的要开始读了。

  师(读):刘备非常羡慕诸葛亮的才干,哦!不对,我把“仰慕”读成“羡慕”了,我要重新读一遍。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气喘吁吁的样子),哦!我读得太快了,中间应该有适当的停顿,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我是怎么努力把课文读通顺的,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好,同学们各自大声地读吧!

  生:读课文。

  师:能读通了吗?好,全部免检通过。不过蒋教师还想请你们再读课文。这次是默读课文,默读好啊!默读能使人真正读懂课文,什么是读懂课文,就是读了之后,有话想说了,而且压也压不住了,希望同学们呆会儿有话想说。

  生:各自默读课文。

  师:有话想说了吗?

  生说师点评。

  师:既然同学们都读懂了,那,下课,下课,为什么不下课,还想学,是吗?你们想怎么学?

  生:我们想根据课文表演。

  生:我们想在小组中学习。

  生:我们想跟平常一样来一次比赛。

  师:老师尊重你们的意愿,来一次比赛,而且比赛的内容也保管你们喜欢。下面我们来分组(分3组),第一组谁愿意当组长?你喜欢三国中哪一个人物?(刘备)为什么?说得有理有据,那你们就叫“刘备组”。依次确定“诸葛亮组”、“周瑜组”。

  师:那么,究竟比什么呢?请迅速默读《小组合作合作指南》。看完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举手示意。

  小组合作学习指南:

  每一个参赛大组在组长的指导下自动分成4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重点准备一项比赛内容。

  合作监督员蒋军晶巡视,如果发现有小组出现“组长包干”或者“主题不集中”的现象,立即黄牌警告,连续两次黄牌警告即取消参赛资格。

  尊重评委,希望不要过分计较“分数”。

  每位组长比赛前都要进行战前动员。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2

  一、独立预习,自学质疑

  课前布置预习:读一读,了解文章大意;写一写,掌握生字音形;

  查一查,弄懂词句意思;想一想,思考课后习题;

  搜一搜,查阅相关资料;问一问,提出疑难问题。

  二、整体感知,梳理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三顾茅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为什么要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你知道这个故事从哪里来的?(出示课件,交流搜集的材料)

  3、出示生词:

  诸葛亮 辅助 尊重 卧龙 半晌 时辰 策略 讨论

  青翠欲滴 恭恭敬敬 茅塞顿开 群雄纷争

  轻声读,指名读,分析字音字形,齐读。

  三、紧扣重点,品读感悟

  1、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出示第一自然段)

  3、学习第2——5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家,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5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交流:

  a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去隆中前(出示对话)

  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来到隆中,刘备又是怎么做的.?(出示片段)

  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

  ③文章的哪儿还反映出刘备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b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出示: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读出情感。

  c、刘备是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呢?

  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四、总结升华,拓展运用

  1、通过学习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张飞呢?

  2、带着对人物的品味理解,再读课文。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抄写在听记本上。

  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看看书中的原文是怎样写的,同时了解更多的人物和故事。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4、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文中三处比喻的意义。

  5、能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谈话。

  同学们,这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造就了这样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

  2、板书课题

  3、学生用文中词语解释课题意思。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解决了什么问题?

  2、交流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教师小结。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品读感悟。

  (一)抓“诚心诚意”品刘备的尊重人才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那些语句可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朗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并相机交流感受。(生用“我从xxxxxxxxxxxxxxxx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因为xxxxxxxxxxx”的句式表达自己的体会。老师相机引导:读刘备的话,体会刘备的内心;从刘备的.神态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刘备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4、领读:师: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真是尊重人才呀!

  (二)抓环境描写和三处比喻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师过渡:刘备当时已47岁,贵为皇叔,诸葛亮仅有27岁,乃一介山野村夫,他如此礼贤下士,值得吗?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卧龙先生。我们先去他家看看吧。

  2、生读看到了什么。

  3、交流: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答)找到这段环境描写的中心句,发现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进行交流。读这段中的比喻句,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从这个比喻句中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

  4、指名朗读这段环境描写。

  5、说话训练:我们来到xxxxxxx,只见xxxxxxxx的柳条xxxxxxxx,xxxxxxxx的小草xxxxxxxxx,xxxxxxxx的花儿xxxxxxxx,xxxxxxxx的桃花,xxxxxxxx的梨花,xxxxxxxxx的杏花,景色真是xxxxxxxxx。

  6、讨论:你对诸葛亮有了什么了解?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认识到诸葛亮的才能?(引导发现另两个比喻句)指名读比喻句,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了什么?

  7、讨论:“云雾”“青天”分别指什么?“鱼”和“水”分别指谁?

  8、指名读这三处比喻,说说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9、师补充诸葛亮出山后对刘备的辅佐(诸葛亮出山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摆设八阵图,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尽心尽力辅佐刘家二十一年,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生说说对诸葛亮的认识。

  四、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五、 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说话训练:刘备真是尊重人才,他xxxxxxxxxxxxxx;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他xxxxxxxxxxxx。(生运用文中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2、发散:除了《三顾茅庐》外,你还知道哪些三国故事?

  3、总结: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三国城,认识更多的三国英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英雄用他们的壮举写下了许多感人的篇章,我们从中会有很多收获的。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访贤才

  刘备诸葛亮

  尊重人才雄才大略

  如鱼得水创大业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刘备的诚心诚意,能根据文本内涵大胆想象,写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标: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二教时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三国》中极为脍炙人口的一个经典故事——《三顾茅庐》,知道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现在,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第二自然段主要写——。课文详写的是“三访孔明”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读三顾内容,要求:1、长话短说,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

  3、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直接写刘备及侧面写天气、张飞等语句的品读,已经感受到了刘备的那份真诚,对吗?板书——诚

  师:老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诚心的语句划下来,学生默读课文。

  二、学习第三段,推敲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重点点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

  师:老师不明白了,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打马到草堂前呢?学生交流(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板书——下马步行)

  哦!原来如此,你们可真懂刘备的心哪。指导朗读,读指名——(点拨:真会读书,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这几个词上加强了语气,感觉刘备的心意更诚了,来,我们学着读读这句话。——齐读。

  2、出示句子:“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理解“恭恭敬敬”,从字形上感受“恭敬”——表演“恭敬等候的样子”,师:你认为要读好这句话应该强调那几个词呢?(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指名读——齐读。板书——阶下恭候

  3、第5自然段

  (1)从语言中可见身份、地位不同。

  (2)“赶紧”板书——下拜谒见

  师追问: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按照道理应该是诸葛亮给刘备下拜才是啊。但刘备并没有计较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主动去结交有德、有才的人,刘备的这一番举动让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礼贤下士

  小结:同学们,就因为作者关注到了刘备“下马步行、阶下恭候、下拜谒见”这一些细微举动,才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真是——细微之处见真情啊!还有吗?

  4、、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你不用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1)大家有印象吗?这可是张飞第二次受到刘备的斥责了,找到“第一次斥责”之处,并读一读,

  (2)大家看,张飞第一次受斥责是因为——(言语不恭),那这一次斥责呢?是因为——(做法粗暴,无礼……)指导朗读两次斥责的话

  (3)张飞人称莽张飞,他性格急燥,想法简单,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意呢?不过老师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人,刘备的心思肯定已经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说说吗?(……)指导朗读男读张飞、女同学读刘备,师读其他部分。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懂刘备的心思,但张飞不了解,所以才有先前的“叫”,到后来的“捆”,甚至是“烧”,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看来,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

  三、课内练笔,丰满人物形象

  师:那么,诸葛亮值得刘备为他如此诚心相邀吗?请读最后一段话,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屏幕显示:

  (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顺势理解“辅佐”你想,到那时,张飞、刘备、诸葛亮回忆当年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想起当年三顾茅庐的情景,(张飞、刘备、诸葛亮不禁感慨万千,他想:()

  学生交流,随机补充《出世表》

  2、师:是啊,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完成板书——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

  斥责张飞

  诚下马步行礼贤下士阶下恭候求贤若渴

  下拜谒见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部分生字,理解三顾茅庐、恭恭敬敬等生字词。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

  3、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刘备求才若渴、虔诚的心情。初步感知诸葛亮有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

  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深切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图片,说说你喜欢《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为什么喜欢他?(相机板书刘备、诸葛亮,读准字音诸葛,复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发生在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之间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顾”是什么意思?(提供选择:①转过头看;②拜访;③注意,照看。)我们除了通过查字典来了理解“顾”的意思,还可以联系课文来理解,第一自然段中有个词就表示“顾”的意思,哪个词?

  茅庐指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吗?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特点。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主要人物,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2、检查词语字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出示生字词:恭恭敬敬 半晌工夫 时辰

  茅塞顿开 策略 辅助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

  (1)指名读词语,提醒字音。

  (2)指名读语段,读通顺。

  ①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3)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提示回答)

  三、略读“两顾茅庐”,初步感知“诚心诚意”。

  1、刘备为什么要去三次呢?(出示第一自然段)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两次都没有见到,决定第三次去,从中可以体会到刘备的态度怎样?

  出示:诚心诚意,理解,指导读。

  3、刘备为什么一定要请诸葛亮出山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4、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细读“三顾茅庐”,深入体会“诚心诚意”。

  两次都没有见着,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这一部分课文写得很具体,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2、3自然段,:

  1、自学要求:划出刘备诚心诚意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

  2、交流感受。

  重点语段a: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它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业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刘备生谁的气?(张飞)生张飞什么气?(嚷着要捆诸葛亮。)

  (2)读一读张飞的话,从中你能感受到张飞是个怎样的人?从那些词中感受到的?

  (3)刘备还说——“这次你就不要去了”,想一想,他们桃园三结义,感情多深哪,为了请诸葛亮,刘备还不带兄弟去了,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对比读他们俩截然不同的态度。

  3、小结: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上路前,刘备说的话,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诚心诚意。继续交流,第三自然段通过写刘备的什么,再次让我们体会到他的诚呢?

  重点语段b: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刘备的诚意?怎么体会出来的?

  ①还有半里多路,为什么下马步行?(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多细心,想得多周到呀?

  ②轻轻敲门,很有礼貌。

  ③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在门口休息、轻轻走进去。

  ④理解“恭恭敬敬”,指名表演,指导读这个词。

  ⑤站在、等候,怎样等候?(恭恭敬敬、站)此时诸葛亮是睡着的,这一站一睡,衬托出什么?

  ⑥半晌,理解,一个时辰是多久。说明等的时间长。

  补充资料:刘备当时是一方首领,统帅着千军,而且,当时刘备已经47岁了,诸葛亮那时才27岁。

  (2)抓住描写刘备动作的词语,指导朗读。

  3、小结:这一段话主要写了来到隆中后,刘备的耐心等候诸葛亮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尊敬,一心想要邀请诸葛亮出山。

  五、补充简点,转化角色体会“诚心诚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直等到诸葛亮醒来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1、从“快步”中你能感觉到刘备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2、想象:刘备见到诸葛亮会怎么说,怎么做?

  句式:刘备快步走进草堂,连忙 。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上路前,刘备责备张飞,来到隆中后,刘备耐心等候诸葛亮这部分内容,学习了课文抓住刘备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他的诚心诚意。见面后,他们谈了些什么,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表现在哪儿呢,人们为什么称诸葛亮是“卧龙先生”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根据提示练习背诵部分内容。

  3、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进一步了解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

  【教材简介】

  这篇课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写得简略,第三次拜访作者对刘备的言行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刻画,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设计理念】

  1、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朗读与探究相结合。围绕"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6

  一、导入设疑,揭示课题

  1.说到“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这些词,你首先会想到谁?(诸葛亮)在中国诸葛亮成了智慧的代名词这样一个旷世奇才为何偏偏选择了当时尚无立足之地的刘备呢?这里要引出一个感人的故事——“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理解关键词:顾——拜访;茅庐——茅草屋说说课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文中的第一主角无疑是刘备,而开头偏偏从诸葛亮身上展开话题谁都知道诸葛亮才高八斗,是少有的'人才,这样的稀世之才又怎会被刘备所用的呢?由此设置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分组出示三组词语,指名读,再齐读

  第一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

  第二组:群雄纷争茅塞顿开三分天下

  第三组: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你有什么发现?练习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说说写了哪些景物?仅仅是写景物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段景物描写,有一定的独立性率先品读这段,为后文感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作好铺垫,也避免影响品读刘备言行的整体效果

  2.“三顾茅庐”,顾名思义,快速浏览课文,刘备前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都写了吗?(前两次一带而过,详写第三次)

  三、三顾茅庐表“诚意”

  1.师简要介绍背景及前两次拜访的经过

  【设计意图】课文因篇幅限制,只详细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但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人物情感,有必要让学生对前两次的拜访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在文本解读中,既要关注到教材的节选片段,也要对一些情节的来龙去脉有所知晓,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2.读了本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如果用一个字表达,那会是什么字?(板书:诚)

  3.第1自然段中哪些词让你读出了“诚心”?(两次前往,都没见着,但刘备并不灰心,还准备去第三次如果第三次还没见着,会怎样?——也许还会有第四次、第五次……直到见到为止)

  【设计意图】第1自然段内容简短,光从“两次”“诚心诚意”还不足以感知刘备的诚意这时,就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补充文本以外的资源,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

  四、察言观行话“尊重”

  1.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屋,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下面,我们来读第24自然段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的故事?

  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茅”,齐读课题。

  二、质疑导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文与题对照,思考用一句话解释课题的意思。

  2、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课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呢?

  3、默读第二节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刘备、张飞、关羽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

  4、张飞是以怎样的态度邀请诸葛亮的呢?这一节中,作者把张飞与刘备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对比着来写,从这样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1)指名读第三节中描写卧龙山岗景色的部分,体会第一句话的描写所采用的手法。通过偏旁,引导学生理解“蜿蜒起伏”词意;通过文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秀丽宜人”意思。

  (2)学习第三节后面部分课文,其他同学画出描写刘备邀请诸葛亮时“诚心诚意”的词句。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刘备是个怎样的人(重点抓住“恭恭敬敬”一词)?

  6、学生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比喻手法的运用。

  7、齐读最后一节,引导体会“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赏读回归整体。

  1、自由朗读全文,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虔诚态度。

  2、总结延伸:《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

  四、作业布置:

  1、把本课生字认真描红后再每字临写两遍;

  2、练习感情读文,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改动。课后请把原著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用意。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8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与片头画面,为学生创设意境,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下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诸葛亮的面。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这次终于成功了。刘备是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

  (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红笔板书:诚心诚意)

  2、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在边上写写你的感受,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1)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师: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

  师:刘备为什么要责备张飞?(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

  师: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师:该怎样读好这两个人的对话呢?谁来做一次“猛张飞”?你说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要去请?)

  师:“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呀!刘备怎么说的?(齐读)

  师:让我们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男生读张飞,女生读刘备)

  师: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文中还有什么地方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呢?

  (二)到隆中,耐心等候。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分析:

  生: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师:半里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跟前呢?

  生: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

  师:刘备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这说明他——(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师: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师:噢,抓住了“轻轻”,连敲门声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诸葛亮。还有哪些地方?

  生:“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师: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生: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

  师: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生: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

  师: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师: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

  生:还有这里也能体现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大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生齐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来。……”

  转折

  师: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怎样?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生:刘备想见诸葛亮。

  生:刘备见诸葛亮醒来很兴奋,想马上进去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师:谁能用一个成语形容他此刻的心情?(迫不及待)

  (三)见面后,茅塞顿开。

  师:噢,刘备真是求贤若渴,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读读最后两节。

  生:读最后两节。

  师:刘备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诸葛亮,想要听他的高见,诸葛亮有何高见?(生回答)

  之后播放PPT

  师:(出示图片)当时曹操在北,孙权在南,诸葛亮要刘备先拿下荆州为家,再夺取西川建立基业,和曹操、孙权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后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隆中决策”。

  师:刘备没见到诸葛亮前,他对天下形势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现在呢?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师:“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师: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这就叫(板书:拔云见日)

  生齐读这句话。

  师:作者这样描写刘备当时的心理,对表现诸葛亮起到了什么作用?(板书:雄才大略)

  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你读了有何体会,刘备为何“三顾茅庐”你看出来了吗?

  生:他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水一样,这叫什么成语?(如鱼得水)

  师:噢,我刘备是条再大的鱼,没有水又有何用啊!

  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诸葛亮帮刘打过哪些仗?(出示幻灯片)“火烧赤壁”、“草船借箭”……

  师: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夸诸葛亮)

  诸葛亮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重要,再读读这句话。

  师:(延伸)刘备“三顾茅庐”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三国的故事,那今天我们学了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生:待人诚恳,谦虚

  生:不要摆架子

  生:对人要尊重……

  师: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板书:尊重人才礼贤下士)

  师:课文有一处秀丽的环境描写,你找到了吗?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生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隆中美不美?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生:交流(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师小结:山冈蜿蜒、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竹林青翠,这些景象与隐居其中的诸葛亮的品格多么协调啊!因为诸葛亮为人刚毅,执法严明,敢于抗争,从不苟且,正直无私,正好与山冈、松柏、清流、翠竹相媲美;尤其是将山冈的蜿蜒起伏比喻为宛如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

  生读,读出美感。(配上画面)

  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出示:课后练习: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师: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

  生: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学生习作。

  三、拓展延伸

  归纳: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来赞美这则历史故事,齐读: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9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

  2.通过动作描写理解刘备人物形象,借助本文三首诗句的学习理解诸葛亮人物形象。

  3.联系三顾茅庐前几回相关内容,了解本文层层铺垫的写作方法,体会三顾茅庐本身蕴含的丰富意义。

  学习过程

  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

  1.文学常识简介。(投影)

  成语三顾茅庐的含义: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的诸葛亮家去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2.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通过预习,请你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感动而出山的故事。

  3.诸葛亮出山,是后来赤壁鏖战、三国鼎立的关键。刘备亲自到隆中去了三次,才得见面。刘备请诸葛亮这件事,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只有“凡三往乃见”的简单记载;但在《三国演义》里,主要以讲史为内容,经过作家的想象和渲染等艺术加工再现成文,偏重叙述,故事性强,行文浅显,通俗易懂。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刘备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小说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提取事件发生先后的关键情节,理清刘备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情节。

  (1)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

  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周文王谒姜子牙。(链接:周文王请姜子牙的故事。)

  惑:使迷惑。

  谒:拜访。晋谒:进见地位高的或者辈分高的人。

  俗客:尘世间人,与隐逸之人相对。

  文几:几案、书桌。

  年幼才疏:才学不高,空虚。

  开其愚拯其厄:启发愚鲁,拯救困厄。

  顿开茅塞:比喻忽然开窍,醒悟或明白了一个道理。顿开:立刻开通。茅塞:谦辞,表示自己无知,思想闭塞,好像心里被茅草堵住了一样。

  犬马之劳:像犬马一样所做的操劳。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2)理清情节。

  开端:两次不遇,欲再往访。

  发展:先生昼寝,玄德侍候。

  高潮:屏人促席,隆中对策。

  结局:玄德拜请,孔明出山。

  二、联系三顾茅庐前几回相关内容,了解本文层层铺垫的写作方法。

  从小说整体来看,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演义》里的主人公,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他的出场自然而然应是异常隆重的场面,是值得以浓墨重彩大写特写的。三顾茅庐是诸葛亮正式出场的过程,所以作者对三顾茅庐的描写,层层铺垫,重重渲染,极尽曲折变化、抑扬顿挫之能事,使得读者对诸葛亮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期待和仰慕。作者在叙述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前后共使用了十三个顿挫手法(补充:指诗文、绘画、书法、舞蹈的跌宕起伏、回旋转折)。请同学们按照下列表格前两次拜访的内容找出本次拜访的顿挫来。

  三顾茅庐经历的人事顿挫

  误把徐庶当孔明①②

  司马徽举荐孔明③

  一顾茅庐见到孔明家童子④

  见到亮友崔州平⑤

  二顾茅庐见到亮友石广元、孟公威⑥

  见到亮弟诸葛均⑦

  见到亮岳父黄承彦⑧

  三顾茅庐亮昼寝未醒⑨

  亮翻身又睡⑩

  亮醒了更衣;请教被推辞;恳请出山难从命;但刘备的诚意最终还是打动了诸葛亮,所以他终于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在叙述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这么多的顿挫手法,充分显示了刘备求才若渴、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同时,由此也刻画出诸葛亮神龙见首不见尾、神秘莫测、高雅洒脱的隐士风流及其立身严正、自尊自信的品格。

  三、抓住动作描写,理解刘备形象。

  根据情节找出描写刘备动作的词语,并试着分析从这些动作行为可以看出刘备怎样的心情与品质。

  下马步行: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这是古人对特别有地位或对自己敬仰的人表示极大的尊敬。

  叩门:敲门,但不是用手敲。古代的大门都有两个铜制的圆环,叩门就是手握圆环,让环敲击大门。进入他人的房间或办公室,都应该轻轻的叩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切不可贸然闯入。叩门时应以指关节轻叩,不可以用力拍打。不论房间的门是开着还是关着,叩门都是必须的。

  徐步而入:轻轻缓慢步入。

  拱立阶下、犹然侍立、又立了一个时辰:恭恭敬敬等候。

  下拜:拜,《说文解字》的注释:“拜”是会意字。甲骨文像双手捧禾麦献给神祖之形,会向神祖拜祭祈祷之意。本义是拔起禾麦奉献给神祖。引申为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文中提到拱手谢曰、顿首拜谢、拜请、拜献都表示对诸葛亮的敬重。

  (补充:叩首,旧时汉族交际礼仪。祭祀天地祖宗,晋谒君长父老,一种较重的跪拜礼。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着地。稽首(qǐshǒu),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顿首,指磕头。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可见其敬重。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站立,表示敬意。

  (拱手礼:两手在胸前相拱,称为"揖”,帝国晚期称“拱手”或“拱手肃立”,是中国古代开始的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女子行拱手礼时则正好反过来,这是因为男子以左为尊,女子以右为尊。)

  泣曰、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可见玄德请孔明之诚心。

  这些细微的'动作,表达出了刘备的心情——对贤人的渴求和诚恳,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刘备礼贤下士、求才若渴、谦恭真诚的品质。

  这篇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除了动作刻画以外,还大量刻画了人物的语言,课下同学们可以试着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本文中张飞、关羽的性格。

  四、抓住诗句,理解诸葛亮人物形象。

  1.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到了很多诗句,要么是作者创作,要么是摘录民间诗歌,就内容而言,有的是描写景物,有的是突出人物,有的是评论史实,还有的则是抒发感怀。老师在阅读本文的三处诗句的时候,发现三句诗歌都和人物诸葛亮有关。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诗句来分析人物形象。接下来我们就读读这三句诗歌,说说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2.这些诗歌分别歌唱了诸葛亮怎样的品质?

  链接:

  (1)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①大梦谁先觉:大梦:道家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原意谓死为大觉,则生为大梦。觉:这里谓觉醒之意。

  ②平生:平素,往常。杜甫《梦李白》诗:“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③迟迟:徐缓貌。谁是最有觉悟(智慧)的人呢?我是心中有数的,我在草堂美梦醒来,窗外的太阳都迟迟未升起(比太阳还有智慧)。诸葛亮少年狂妄,曾常自比管仲乐毅,此诗应是通过早起超过太阳,引喻:自己才能超众,自信狂妄,也有表达怀才不遇愤怒。

  从第一句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才能超众、年少轻狂、自信洒脱、高雅智贤之人。

  (2)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豫州牧刘备那日感叹自己势孤力穷,直至遇到了南阳的卧龙先生诸葛亮,于是想向诸葛亮了解以后在哪儿建立国家,诸葛亮笑着指着所画的地图中的荆州和益州。

  这一句是诸葛亮隆中对策之后后人赞美诸葛亮的诗歌。从隆中对策的全面和作者的评论、世人的赞叹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具有高度预见性、正确判断力、筹划周到、具有雄才大略的奇人。展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战略远见。

  (3)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生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丁宁,即叮咛。还没有飞黄腾达就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准备,等到建立功业后就归因隆中。但是刘备死后托孤使得诸葛亮无法脱身,最后病死在五丈原。

  从这句诗中我们又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利禄的轻视,喜爱躬耕的闲适,孤高淡泊的精神品质。这首词表达了对诸葛亮去世的哀痛和惋惜之情,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推崇。

  五、讨论理解三顾茅庐故事蕴含的丰富意义。

  1.从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谈谈应该怎样做到君臣和谐?

  从君主的角度来说,真正贤明的君主应当是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对自己的臣子要有足够的尊重,对奇才异士更要万分敬重,就像刘备对待诸葛亮那样。

  就臣下来说,既要向君主尽忠,也要追求一定的独立人格,维护自己应有的尊严,就如诸葛亮在三顾茅庐中所表现的那样。

  这种思想和态度是自古以来儒家所大力倡导和追求的理想。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就刘备、诸葛亮而言,如果没有诸葛亮这种奇才的辅佐,刘备就机会不可能建立起蜀汉基业;如果没有刘备这种贤君的赏识和重用,诸葛亮也可能无法成就他的功业和英名。

  2.联系中国古代社会君主专制制度下知识分子的愿望和作者在三顾茅庐中寄寓的愿望。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是建功立业,显亲扬名。但前提是得君行道,也就是得到贤明君主的赏识、信任和重用,就像诸葛亮和刘备、周文王和姜子牙那样君臣和谐、互相信任。但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下,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现象很普遍。因此,三顾茅庐的故事寄寓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愿望:希望自己能够像诸葛亮那样得君行道,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

  2、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xxx(示课题)《三顾茅庐》。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

  二、初读课文

  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我们?(指名读第一小节)

  三、聚焦刘备

  1、请你读读2xxx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

  a:“我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导: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

  师导:我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d: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e、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现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b、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探究张飞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五、拓展延伸

  1、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2、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11

  一、学习目标

  1、抓人物言行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3、通过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二、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你了解到了什么?

  2、是啊,尽管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刘备一起三顾茅庐。

  二、自主研读,感悟品质

  1、自读课文3x6小节,读读划划,想想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随机交流,朗读感悟

  重点句1: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预设感悟点:感悟刘备的(诚心、敬重仰慕)

  1、抓“大声斥责”、“如此无礼”等感受

  2、感情朗读刘备、张飞对话。

  重点句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预设感悟点:抓住“轻轻走” “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刘备的(谦恭诚心)

  1、紧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预设感悟点:抓“下马步行“感受刘备的(礼节诚心)

  1、抓“下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4: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见。”

  预设感悟点:抓“赶紧下拜”,“谒见”等词感受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抓“赶紧”“谒见”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3、刘备的这份急于求贤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三、观看录像,交流感受。

  四、拓展结课,深化主题。

  1、总结:学了整篇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最终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师小结

  3、拓展: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三国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以题目为切入点,训练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2、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3、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

  【教学重难点】

  1、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重点)

  2、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

  一、悬念导入,激兴趣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为我们造就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三国演义》,他以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宏伟的结构,为我们展现了时代条件下的各种纷争、矛盾,叙述了三国时期群英聚集,风云天下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的'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抓住文眼,构情节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这个题目,你读出了什么?

  2、速读课文,在总览全文的基础上,再次解析题目,用一句话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学法指导: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

  小结: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使其答应出山。

  三、抓住关键,析人物

  质疑:

  刘备是如何做到让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的呢?(诚心)

  文本探究

  (一)刘备之“诚”

  1、自读课文,思考: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其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他的“诚心诚意”?

  2、诸葛亮答应出山,只是因为刘备诚心吗?刘备的身上还有什么特质是让诸葛亮欣赏,愿意跟随的呢?

  3、学生自主散读思考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个性特点,小组互相补充交流。

  4、组内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师生互评。

  明确:(1)拜访次数?

  (2)充分信任

  (3)下马步行

  (4)等候醒来

  (5)批评张飞

  刘备:有雄心壮志、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有威望,有号召力,气度宽宏

  小结:正是刘备集这些优秀的特质于一身,才能在诚心的拜访后求得大贤。

  (二)诸葛亮之“贤”

  谁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刘备是这样,诸葛亮也不例外。

  探究文本,看看在那个群英荟萃的年代,诸葛亮能够脱颖而出,使得刘备三顾茅庐,他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明确:雄才伟略、目光长远、胸怀大志、淡泊名利

  四、总结归纳,谈收获

  从两个人物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总结:成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我们要想成功,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

  五、课后练笔,促提升

  请同学们以《理想与成功的距离》为题,写一写自己的学习感受。

  六、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诸葛亮

  诚贤

  雄心抱负

  汉室可兴,大业可成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13

  设计思路:

  本课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课文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描写,一次比一次详细。课文通过对人物言行细致入微地刻画,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线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在学习形式上,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式解词、配乐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教学目标: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知道相关内容吗?

  1、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2、师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豪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导入——显现主题

  1、上节课,我们和历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两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草屋拜访他,可惜都没有碰到,关羽和张飞都不耐烦了,刘备呢?(不灰心)对,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相请诸葛亮?

  二、探究刘备言行——品味诚心诚意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读课文,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交流品读(第三节)

  (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 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 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a从“轻轻、恭恭敬敬、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b 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3)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此时刘备会如何拜见,诸葛亮又会说些什么呢?

  a 表演相关内容。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拜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拜见”指针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读、思、议、看,借书童之口领学生悟刘备的这份诚心诚意,对课文中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读与说结合,在文章的空白处想象、补白,使学生披文入境,展现了语言文字和人文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认识张飞人物形象——感悟诚心诚意

  (一)体会反衬作用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3、根据录像配音本节内容

  (二)丰富张飞形象

  1、同学们真厉害,从张飞的言行描写中也读懂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么张飞仅仅是个莽汉吗,张飞身上有没有闪光的地方?你们还从《三国演义》中了解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交流:(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

  3、师: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四、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3)理解最后一句话。

  (设计意图:拓展教学,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诸葛亮真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那么诸葛亮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送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你看这么美的景色,谁能美美地读?指读,齐读并出示相关练习访说 。

  五、朗读品味并总结:让我们走向书本,向古人学习,做一个智慧的现代人!

  板书: 三顾茅庐

  张飞—— 刘备 —— 诸葛亮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4、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

  过程与方法

  1、体味精炼畅达的语言,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2、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知并学习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理清文脉结构,感知情节的一波三折。

  2、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3、透过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视频直观赏读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吧!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2、背景链接

  本课节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jiǎo)幸岂可相强(qiǎng)

  犹(yóu)然纶(guān)巾鹤氅(chǎng)汉室末胄(zhòu)

  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沔(miǎn)

  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dān)食壶浆鄙贱(bǐ)

  (2)重点词语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座离席,表示敬意。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屏,使回避。促,靠近。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贯,贯穿,进入。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经世,治理天下。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第二课时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三顾茅庐”中“三”为确数。《三国演义》记述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顾”,动词,“拜访”之意;“茅庐”是对诸葛亮在隆中住宅的称呼,意指“朴素”“简陋”之所。题目也恰好概括了故事本身。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段):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羽和张飞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与之谈论兴邦救国之策。

  第三部分(第4段):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二、深层领悟

  1、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2、刘备在拜见诸葛亮时已年过40,而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称诸葛亮为“大贤”自称“谒见”并“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些描写,表明刘备什么样的`心态?

  求贤若渴,对诸葛亮态度谦恭,非常有诚意。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从刘备的动作(轻轻敲、等候、快步走进等)、神态(恭恭敬敬),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4、第3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肖像、语言描写。

  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

  5、试分析本文鲜明的对比的运用。

  (1)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张飞鲁莽。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2)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3)刘备“拱立阶下”“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就这样,刘备“拱立阶下”“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从而刻画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结束语】

  本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有卓越智慧的旷世奇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齐读这个词语:“尊重人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罗贯中

  斥责张飞下马步行

  阶下恭候下拜谒见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xxxxxxx只见xxxxxxxxxx”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齐读课题。

  联系旧知导出课文引发学生研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检查自读情况。

  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按要求自读课文。

  分段读课文。

  茅:与“矛”比较。统:与“流”比较。宜:与“宣”比较。

  交流词语的意思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比较和交流中深化字词的理解,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放录音范读全文。

  问: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听录音,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对学生要求不必过高,能听懂多少是多少,这样能减少学生压力使得学生能畅所欲言。

  二、细读课文

  问: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组织交流。

  出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出示: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引导比较:

  (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说明什么?

  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齐读第五自然段

  比较和朗读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在朗读中升华,进一步感受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三、小练笔。

  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说理能力。

  四、作业

  课后继续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的信,互相提意见修改。

  板书:

  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诸葛亮:雄才大略

  上路前刘备:尊重人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见面前

  见面后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