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4-22 11:29:5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十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十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故事性的说明文。文章写的是二百年前美国独立不久,政府为了捍卫主权,急需定制4万多支毛瑟枪,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发明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当时有限的制造工艺下,与总统签定了生产合同。从而显示出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的意义,揭示了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校电教设备齐全。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电脑等。班里所有学生的家中都有微机,90%的学生在家都能上网。学生已初步具备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提问题、探究阅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课前,学生已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了有关资料。对本课的内容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合适。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认识分号对掌握要点的作用,初步掌握分号的用法。

  3.提升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一些重大的发明人和相关的发明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从发明家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发明家?他们都发明了哪些事物?(学生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介绍发明家的各项发明。)

  2.过渡: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自己知道的发明家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对比的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呢?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读文后质疑。(预计出现的'问题: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化有什么特点?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制作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等。)

  3.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重点检查:机械

  捍卫

  缝纫等词。

  三、细读解疑,理解品悟

  带着学生提出的以上问题理解课文。

  18世纪以前,德国著名枪械设计家彼得保尔?毛瑟发明了一种枪,人们称之为毛瑟枪,它是当时普遍使用的一种枪械,惠特尼的发明就和它有关。可是枪不是他发明的,造枪的技术不是他发明的,他甚至连一个零件也没发明。他究竟发明了什么呢?

  重点突破:从文章的重点句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你知道惠特尼发明了什么吗?枪不是他发明的,造枪的技术不是他发明的,他甚至连一个零件也没发明。惠特尼发明的是一种方法标准化:成批生产同一种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变成批量化生产了。

  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化有什么特点?

  1.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2.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做法有什么不同?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在小组内读一读画出的句子,交流这两种做法的不同之处。

  (1)画句子,读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制造、生产、修理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区别。

  (3)指名读句子,体会分号的用法、作用和好处。(学生自己总结)谁能运用分号说一句话?(学生练习运用分号)

  (4)经过刚才的比较,你们知道标准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做法吗?(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也可以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回答。)

  3.这种方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请联系生活谈谈。

  4.教师小结标准化的意义: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能快速大量生产,广泛使用。

  5.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假如你是200年前的惠特尼,会怎样对总统和参观的人进行解说,介绍自己的做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假设自己是总统和参观的人又会问些什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复述课文的兴致,又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惠特尼的发明和其他发明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导致他与众不同的成功发明是哪些因素?(学生自己总结:认真观察、钻研、不怕挫折等等)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总结全文

  惠特尼的发明多奇妙呀!它启发我们,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

  五、作业

  拓展阅读:自由朗读《看的学问》。

  点评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教案。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过渡形式。提出问题后,再进行整理筛选,选出最有价值的、牵一发而动全文的重点问题,带着这一感兴趣的问题品读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理解内容。这样就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2、能在读中体会作者想象之美,感悟小朋友的美好心愿。

  3、能在读中发展思维、想象、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想象之美,感悟小朋友的美好心愿。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指导写字,导入新课

  1、会观察、分析: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八课四个太阳(教师板书课题,边指导学生写阳字),阳字怎么写呢?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个双耳。伸出你的手指和老师写写,先写横撇弯钩,稍稍斜向上,再写竖,可别忘了,它是垂露竖,右边是个什么字呢?(学生回答:是个日字)。

  2、写端正、漂亮:

  你们能把它写端正、漂亮吗?快快打开书82页,在我会写中找到这个字,先描红,再各写两个。开始吧!(师随机评价:你坐得真端正。你的字写得不错!叫什么名字!我记住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读正确、流利:

  你们的字写得真漂亮!相信你们课文也会学得更好,你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吗?(学生自信的回答:能)真是自信的孩子,就自由的开始读吧!

  2、抽生读,整体感知:

  你们读得真流利,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老师请四个小朋友来接读课文,没请到的没关系,你们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呢?大家边看、边听、边想,课文中的小朋友给不同的季节画了哪几个太阳?

  你觉得他们读得怎样?(生生评价)

  你们听得认真,评得也不错。你能告诉老师,课文中的小朋友给不同的季节画了哪几个太阳。(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绿太阳、黄太阳、红太阳、彩色的太阳)

  三、以学定教,感悟心愿

  你最喜欢那个太阳呢?找出你喜欢的太阳对应的自然段自由的读读,读出你的`喜欢。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你一定非常喜欢那个太阳,能告诉老师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以学定教)

  〖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1、(教师抽生读)你能读读吗?

  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谢谢你!请坐,你们想夏天到了,一个红红的太阳挂在天上,你有什么感觉?( 预测学生会说:很热、心里不舒服、难受)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从课文中我们体会到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

  本篇课文,语言优美,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适合背诵。

  【教学理念】

  1、这课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收,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

  2、采用多种手段感受阅读的兴趣,力求使每位学生都喜欢读书,能主动地读书,让读书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团”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什么心愿。

  【课前准备】

  四季的图片头饰音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师:(戴太阳公公的头饰):我是太阳公公,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我都高高地挂在天上,给大家带来光明和温暖。

  师:你们知道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吗?(生答)

  师:有一个小朋友,他画了绿绿的太阳、红红的太阳、金黄色的太阳,还有一个彩色的太阳。(边说边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示意)他想把这四个太阳分别送给春、夏、秋、冬。(板书课题:四个太阳,并读题)这是为什么呢?大家认真读了课文,就会明白了。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用形象的太阳公公出场,亲切又简单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形象性,使学生产生好奇感,为学习下文做铺垫。

  二、尝试学习,整体感知

  1、师(出示四季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每个季节的主要特点以用及小朋友们的感觉和需要。

  (如:夏天特别炎热,小朋友穿得特别少,还想吃冰淇淋和西瓜。)

  2、学生分小组尝试学习:学生边讨论以上问题,找一找书中的四季图,然后想一想:假如让你为四季画太阳,你会为春、夏、秋、冬各画什么颜色的太阳呢。

  (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为四季画太阳,不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用语言来描述。)

  3、小组交流,师评议。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学生尝试学习,让学生感受太阳的颜色,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并通过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倾听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知作者分别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

  2、自由读课文,请小朋友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间,读通句子。

  3、在文中画出生字,读一读生字,同桌互相交流识记方法。

  4、检查初读效果,生字是否读得正确。

  5、指导学生体会朗读要领。

  ⑴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⑵ 感悟句子意境:

  绿色的太阳,挂在天空,高山、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生感受回答:夏天天气特别热,绿色的太阳,挂在天空,太阳光不那么强烈,而且绿色让人想到绿色的树阴,我们感到特别舒服)

  ⑶ 指导读: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用朗读告诉大家吗?

  ⑷ 学生自由练读,小组评议。

  6、你读明白了哪一段,最喜欢哪一段,读给大家听,让学生感悟作者画不同颜色的太阳想表达什么心愿:

  ⑴ 读第二自然段:

  ① 理解“金黄色的落叶”与“邀请”:

  师:老师想邀请小朋友一起来唱歌。(师生共同唱歌来理解“邀请”的意思。)

  ② “金黄色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让学生即兴表演。扮演“落叶”的同学,去寻找小伙伴。他找到“蚂蚁”、“小鱼”、“小白兔”、“小朋友”……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体会秋天的乐趣。(如:“小鱼、小鱼,你好啊!我可以当你的小雨伞,你们快来吧!”“真好,真好,这顶小伞真漂亮,以后下雨我再也不愁了。”……)

  ③ 指导读:能把你感受到的情景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吗?(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⑵ 朗读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话。

  7、齐读课文。

  8、合作交流,把你最喜欢的词句画出来,读一读,记一记。

  9、用引导背诵法背诵课文:(边背诵课文边出示四季的图片,可自由背,也可以配乐集体背。)

  师:我画了个什么颜色的太阳?挂在哪里?

  生:(背)“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

  师:都有哪些地方?怎么样?

  生:……

  师:我画了个怎样的太阳送给秋天?果园里怎么样?金黄色的落叶在忙什么?

  师:我画了个什么颜色的太阳照亮哪个季节?阳光温暖着谁?

  生:……

  师: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

  生:……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小组讨论、指名汇报等形式,运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语文的实践能力。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借助表演、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四、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四个美丽的太阳吗?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吧!

  (让学生听音乐、看图画、做动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识写训练

  写字指导:(略)

  六、扩展思维,培养创新

  1、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太阳,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季节。

  2、小组合作,选一个最喜欢的季节画下来。

  3、展示小组作品,师生评议。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运用创造性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动脑思考,思维得到发展,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体现了语文探究的学习方式。

  七、作业设计

  想象画:太阳与未来世界。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画一画,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增强了趣味性,鼓励学生拓展思路,使学生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八、板书设计:

  18 四个太阳

  绿色的太阳 夏天(图) 清凉

  金黄的太阳 秋天(图) 邀请尝尝

  红红的太阳 冬天(图) 温暖

  彩色的太阳 春天(图) 多彩的季节

  板书设计的目的: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来设计板书,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性较强,使学生一目了然,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明白。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摸弄,引起幼儿对球在斜面上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学习用语言和图表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二、重点与难点

  1、物体在斜面上会移动的。

  2、在不同的坡度上,物体移动的速度是不同的。

  三、活动准备:

  1、幼儿在科学角活动中已对物体的滚动发生兴趣。

  2、已学习过作单一物体的观察记录。

  3、网球、洗衣板、积木、记录纸、笔等。

  四、活动流程

  设疑探索——讨论体验——记录延伸

  五、活动过程

  一、初次探索

  1、设疑:怎样不用力推,球也能滚起来。

  2、探索:幼儿自由的操作摆弄,教师巡回观察。(可能出现: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积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等)

  3、讨论:

  (1)幼儿讲述自己的方法并演示。

  (2)小结:板的一端垫高了,不用力推球就会从高的'地方往下滚。

  二、再次探索

  1、设疑:请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想办法使两只球在板上滚的快慢不一样。

  2、探索:幼儿自由结伴操作摆弄,教师巡回观察。(可能出现:两块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积木垫的高低不一祥。或者是,一块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块板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积木垫的一样高)

  3、讨论:

  (1)幼儿讲述合作的经过,并进行演示。

  (2)小结了两块平整的板面,积木垫的低不一样,的滚动快慢也不一样,垫的高的板球滚的快,垫的低一点的球滚的慢。两块积木垫的一样高,平的一块球滚的快,凹凸不平的一块板球滚的慢。

  4、幼儿体验

  三、 记录

  1、请小朋友把玩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大家一看就明白。

  2、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记录。

  四、延伸:

  今天我们玩的是球,那么别的东西放在上面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文本解读

  掌声,我想可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了,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因为那是对一个人努力的回报,对成功的肯定,同时也更是支持和鼓励。适时的掌声,对人的心理而言,如同给电池充电,给汽车加油。带给人的感觉是满足、美好、得意和自信。而这样的让人产生自信,增强自尊的掌声,对一个未成年人更显得尤为重要。

  人教版第五册《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课文中的英子是个得过小儿麻痹症而腿脚落下残疾的孩子,但是她却学习生活在正常孩子的校园里。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作为正常人的我们无法真正明白残疾孩子的心理,只能用一些词语比如悲哀、惆怅、失落、脆弱等等,去极力想象、推测他们的心理。英子是个残疾学生,这是熟悉她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新来的老师却不知道,依然按照正常地顺序程序进行着课堂教学。于是或许很少出现,或者压根就没有出现的场面出现了: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残疾的孩子在不知情的老师的偶然失误里经受着折磨。是的,应该是折磨。同学注视的目光应该不亚于根根钢针刺痛孩子的心灵。但是即便如此还得接受刺痛。因为学生此时是弱势个体,老师的要求不可违背。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此,英子像变了个人一样,不再那么忧郁骤然间响起的掌声,热烈而持久。这掌声好似化作一团火,在英子的心中剧烈地燃烧起来,使英子有了莫明的动力。英子抬起头看到同学们脸上带着微笑,手不停地鼓着掌。顿时有一种亲切感,似乎已经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尊重。朗读完了,教室里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对英子成赏。英子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这是在感谢同学们,感谢同学的掌声。从此,英子的生活变得乐趣无穷了。

  几年后,英子来信: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是的,是掌声,改变了一个残疾孩子的一生。不要吝啬我们的喝彩和掌声,不要迟钝了我们的鼓励和肯定。世界需要这喝彩和掌声,孩子们需要这喝彩和掌声,逆境中的人需要这喝彩和掌声。

  二、教学构思

  1.有位作家说过,优秀的作品往往会有打动人心的亮点。高明的教者就要善于利用亮点生发开去,让学生去体会真谛。所谓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本文的点就在于同学们的掌声。突破指以该点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延伸扩展。本文采用一点突破法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感受亮点研讨亮点拓展亮点升华亮点构成完整严谨的教学链条,由亮点照亮教学全程。

  2.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言简情浓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因此,张扬情感,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本文的教学追求目标,要让学生在主动地进行朗读、品悟、表达等诸多训练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洗礼和升华,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扣住词语理解句子,扣住句子体悟感情,扣住感情升华知识。

  3.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的道理,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英子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小朋友们,今天有那么多老师来听我们的课,我们该用什么来欢迎他们呢?(生鼓掌)

  2、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不过,方老师有点紧张,你们想用什么来鼓励我呢?

  师:谢谢你们的掌声。你们想通过掌声告诉老师什么呢?

  师:有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方老师已经不紧张了。瞧,多好的掌声呀!今天这节课继续学习《掌声》。上课。

  二、来信切入感受亮点

  1、跟老师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师:掌声代表欢迎,饱含鼓励,还改变了英子的生活,鼓起了英子生活,勇气,所以英子在给我的来信中这样深情地写道:〈课件出示来信内容〉

  2、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想想掌声在文中响起了几次?用线划下来。

  三、研讨亮点感受变化

  〈一〉让我们来看看第一次掌声吧。

  1、好好读读,想想这是一次怎样的掌声?

  2、师:小朋友们,英子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她只是刚刚站定,同学们为什么给她这么热烈的掌声呢?

  〈二〉感受忧郁自卑的英子

  1、让我们来看看以前的英子是怎样一个女孩?

  2、你们理解得真好,那么你们又是从哪些词、字眼中体会到的?

  反馈A、默默地

  B、早早地最后一个

  3、师:看来,英子受伤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残疾,更是心理的。残疾的心理像一块沉重的大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好好读读体会体会。

  4、引:多么自卑的英子呀,难怪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台讲故事,轮到英子时,她立刻低下了头。她不敢上台,一种莫名的害怕、恐惧、自卑占据了她整个心里,她是不是就这样不上台了呢?

  (1)她是怎么上去的?

  (2)英子犹豫了一会儿,她在想些什么?

  师:是呀,不知道该怎么办,拿不定主意,这就是犹豫。英子有太多的顾虑,太多的担心,但她又不能不上去,此时的英子内心充满着痛苦、无助,甚至快要哭出来了。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三〉感受开朗自信的英子

  1.师:这是英子第一次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走上讲台,这也是英子第一次战胜自己,从那以后,英子变了,变得怎么样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第四小节。

  2、除了书上讲的,还有哪些变化?

  师:我们为英子的变化而感到高兴,为英子能从自卑感中解脱出来而感到喜悦,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读读这小节。

  四、再读来信拓展亮点

  1、以前的英子忧郁自卑,现在的英子开朗自信,是掌声改变了她,让我们再来重温这次掌声吧!

  (1)此时此刻,英子就在我们的课堂,我们能给以这样的掌声吗?

  (2)你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师:是啊,是掌声让英子镇定了情绪,讲述了动人的故事;是掌声让英子微笑地走下讲台,微笑地面对以后的人生,难怪英子会说〈信〉

  2、当掌声再次响起,英子感动不已,她向大家鞠了深深的一躬,这深深的一躬,饱含了英子深深的情谊。此时你就是英子,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师:英子被深深地感动了,千言万语都融进了她的信里〈信〉

  五、激发想象升华亮点

  1、掌声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掌声是什么?

  2、〈课件〉教师配乐朗读:

  掌声是钥匙,打开勇气的大门,

  掌声是春雨,滋润我们的心田。

  掌声是小鸟,啄走了我的自卑,

  掌声是大草原,让我们敞开心扉!

  师:掌声还会是什么?相信小朋友的心中一定有自己的答案,赶紧拿出练习纸写下来。

  掌声是(),。

  师:让我们把这诗般的语言,把心中的祝福,送给你的好朋友,听课老师,还可以贴在黑板上,送给所有的人。

  3、小结:今天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得很棒,让我们为自己的出色表现鼓鼓掌,也把这感谢的掌声送给听课老师。掌声是钥匙,是春雨,是小鸟,是让我们敞开心扉的大草原,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别人,献给自己,献给多彩的生活!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材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P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3.通过合作交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的应用,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运用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建构植树问题模型,并灵活地解决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一一对应思想”的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10根小棒、尺子、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1、师:今天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怎么欢迎?(学生鼓掌)

  师:手不但能表示情感,还藏着数学奥秘呢!伸开你的右手,你找到了数字几?

  生:5

  师:5是什么?

  生:5个手指

  师:就是手指数,那还能发现哪个数?

  生:4个空隙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

  师:像这样每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在数学上叫做间隔。(板书:间隔)

  师: 4根手指几个间隔?三根呢?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现象?(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间隔有关的一类有趣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

  (1)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一边”“每隔5米”、“两端都栽”什么意思?(解释“一边”、“500米”是全长和“每隔5米”是间距)

  (2)那么我们需要种多少棵树呢?

  (3)请同学猜一猜、算一算

  预设:100÷5=20? 100÷5+1=21? 100÷5-1=19

  (4)引导验证:现在有不同的猜想,到底谁的对呢?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验证呢?如果我们画图来验证,你觉得好不好?(太麻烦)

  三、建立数学模型

  1、化繁为简

  师:我们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开始研究。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总长500米改成5米、10米、15米20米、30米,请你选一个来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规律验证下吧。

  出示活动要求:

  (1) 结合生活情境,独立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画一画、找一找、算一算的办法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同桌合作。

  (2) 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2、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3、引导总结规律,完成板书:

  小结:1棵树对应1个间隔,最后一棵对应的间隔没有了,棵数比间隔数多1。你再仔细观察,还有什么新发现?

  板书:两端都栽: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

  棵数-1=间隔树

  师:如果老师下面空格里的全长填上40米,那么你能不画图列式得出答案吗?100米呢?

  预设:40÷5=8? 8+1=9(解释8表示间隔数)

  4、回归应用

  (1)师:那回到原来的题目全长改成500米,会算吗?那么我把数字再放大变成1000米,怎么做?

  (2)全长10000米,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都种),要种多少棵?

  5、小结:其实今天的学习我们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板书:以小见大或化繁为简)也就是像这样遇到数据比较大或比较繁琐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一些小数据、一个简单的草图找到规律来解决。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为美化校园环境,建安小学准备在一条长10米的小路两旁,每隔2米放一盆花,(两端都放)一共可放多少盆花?

  学生审题后独立完成。

  交流提问:这个问题也是植树问题吗?为什么?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

  师:这些树、花盆、小旗等都可以用点来表示,植树问题就是研究这些点和间隔关系的问题。

  2、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摆了6盆花,如果每两盆花之间在插一面小旗,一边能插几面小旗?两边呢?

  3.同学们排成一队去参观,从头到尾一共12人,每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2米,那么这列队伍长是多少米?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出示30米,每隔5米两端都种,学生读题。出示房子,师:现在还是两端都种吗?

  预设:只种了一端

  师:现在间隔数和棵数有什么关系呢?

  再出示一个房子,师:现在还是只种一端吗?

  预设:两端都不种

  师:那间隔数和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下课以后可以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研究一下。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

  棵数-1=间隔树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

  1、了解自己的家乡,夸夸自己的家乡,结合杭州的西湖博览会,初步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能用连贯的一段话夸夸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看图听听说说三位小朋友是怎样夸自己的家乡的;用不同的语言夸夸自己美丽的家乡或家乡的特产。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把三个小朋友夸家乡的话说出来,不能成为变相的背诵。怎样用连贯的一段话夸自己的家乡。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揭题,明确学习任务。

  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乡,你的家乡美吗?这节说话课,我们要先来听听三位小朋友是怎样夸自己的家乡的。(板书:夸家乡)最后还要小朋友仿照例子,用一段连贯的话来夸夸自己的家乡。

  二、初步看图,整体感知。

  1、这三位小朋友的家乡分别在哪里?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用句式他的家乡在(),因为那里()。

  三、听听、说说

  这三位小朋友的'家乡都很美,听听他们自己是怎样迈进家乡的。

  ● 出示图1,

  1、听边思考:A、他的家乡在哪里?B、那里有哪些美丽的景色?C、他觉得自己的家乡怎样?

  2、分步回讲以上内容。

  3、谁来做山里的孩子,向同学们夸夸自己的家乡?(个别讲,集体评议)

  ● 出示图2:

  1、边听边思考:这个小朋友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2、自由说;小组说。

  3、谁来做海边的孩子向大家夸夸自己的家乡,指名说,集体评议。

  ● 出示图3 :

  1、听录音想想,这位小朋友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的?

  2、学着这个农村小朋友的样子,来夸夸家乡。(自由说,指名说,评议)

  四、夸夸自己的家乡。

  这三位小朋友的家乡都很美,他们都爱自己的家乡。我们也有自己的家乡,你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好吗?

  1、怎么说?依据第一幅图的学习方法。

  2、分步指导:

  (1)重点指导第二步那里有哪些美丽的景色?(或有名的特产)

  (2)也可以说说居住地周围的建筑或市场的景象。

  3、把三部分内容连起来,用一段话夸夸自己的家乡。(自由说;同桌说;指名说;集体评议。)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用一段话来夸夸自己的家乡,我们家乡都很美,我们都爱自己的家乡。我们要学好本领,长大为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阅读这篇抒情散文,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贵有志,竹贵有节。挺拔的翠竹,有着宽容大度的胸怀,有着令人臣服的谦逊气度,它立身千岩万壑,笑对风雨雷电,为人间输爽送绿,这是多么无私的品质!今天我们学习《竹颂》,更深入的感受竹的精神内涵。

  二、自主学习:

  1.读标注音:劲(jìng)竹僵(jiāng)石坚贞(zhēn)攀附(pān)不朽(xiǔ)摇曳(yè)

  吞没(mò)郁郁(yù)葱葱(cōng)尘埃(āi

  )潜藏(qián)千仞(rèn)

  2.解词:

  a)

  凌云:在空中,升高,登上。

  b)

  攀附:跟地位高的人拉关系。

  c)

  积习: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

  d)

  郁郁葱葱:(草木)繁盛。

  三、合作学习: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1、2段,写作者对劲竹的热爱。

  第3

  段,写劲竹的奉献精神。

  第4

  段,写劲竹给人带来的'精神慰藉。

  2、感知文章主题:本文描绘竹子外形、生长、气节等方面,突出他的坚毅顽强、纯洁朴素、虚心有节、无私奉献的精神。

  3、重点分析竹的精神:如板书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巩固前一课所学的色彩三原色知识,通过学生探究折纸、染纸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巩固所学的色彩三原色的知识。

  难点:染纸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教师的四周布置上美丽的染纸,创设出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发现染纸的特点。

  1、教师展示两张染纸,一张是前一节课制作的滴染作品,颜色分布不规律且较随意;第二张是图案、颜色重复且对称的.染纸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两张染纸的不同之处。总结:染纸作品的图形和颜色是对称的,形成重复的美感。教师质疑:图形和色彩的重复效果是怎样出现的呢?

  2、探究折法。以组为单位从教室里悬挂的染纸中选一张,分析其折法。每组选派代表到实物投影前演示折法。学生感受不同折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3、欣赏扎染、蜡染作品,教师介绍其悠久的历史,并引导学生受水与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特点。

  4、看书,自学染纸的方法。提问:书上是怎样染纸的?生:将颜色倒入调色盘中,将纸浸在颜色中染纸。总结:这种方法叫做浸染。

  5、学生试做。

  6、解决在试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问:你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了,需要帮助?生:色彩染不透。中间部分不知道怎样染?引导学生出主意、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7、第二次制作。

  8、学生展示染纸作品。

  9、教师展示用染纸制作的各种工艺品,拓展学生的思路。

  10、总结。提问:你在制作后还有生么遗憾?有什么收获?课后小结巩固前一课所学的色彩三原色知识,通过学生探究折纸、染纸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自主探究发现一些新的好的方法,如运用浸染法时,用废旧报纸吸一下水分,这样能够使色彩过渡的更柔和,也比较容易揭开。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方针,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寓德育于体育与健康教学之中为指导思想,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在兴趣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掌握动作,在掌握动作中提高运动能力和发展身体素质。结合高一年级的特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发展技能的同时,并在欢快的气氛中娱乐身心、增强体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教材内容:

  高一年级篮球教学是建立在初中篮球教学基础上的,所以,高一年级教学要与初中教学内容自然衔接,教学时,一方面要注重了解学生初中阶段篮球教学的情况和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要注意复习初中已学的基本动作和基本配合,以达到高、初中的自然过渡。因此确定为:《碰篮板练习、三人行进间传接球、半场擂台赛》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教材是篮球行进间的传接球,它是篮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高中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学习其它技战术的基础,传接球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集体力量的发挥和战术配合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这一内容在小学和初中的《体育与健康》中就已经介绍学习,所以学生对此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传接球技术的基本方法并不复杂,但要做到准确、熟练、隐蔽、快速,同时要迅速转换衔接其它技术动作就比较困难。因此,本课着重解决在各种情况下学生控制、支配球的能力,巩固提高传接球技术同时加强准确性、熟练性,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篮球兴趣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体验篮球运动乐趣,理解技战术在篮球比赛中的运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自主运用各种传球的方式,巩固、提高传接球技术,在比赛中能有意识的加以运用。

  3、情感目标:学生在练习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乐意表达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善学善思、合作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技术的规范性

  难点:传接球时机与整体配合意识

  六、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全课教学的内容及手段,用循序渐进、分解和组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创设情景教育、特色教育,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陶冶了学生情操。。

  七、场地器材: 篮球场二块、篮球8只、录单机一台。

  八、安全知识:练习时有安全保护意识,自我保护。

  九、预计“运动负荷”:本次课练习密度约40%左右,平均心率为125±5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