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锦集五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三、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2.配乐朗读录音带。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
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
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表达的情感。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情感:
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板书设计:
直 扎根边疆
适应性强
坚强 建设边疆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摘要】下面编者为大家搜集了“初二生物认识蚯蚓教学设计”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课前,教师讲台上和学生课桌上都放有学生采集来的蚯蚓,这些蚯蚓放在透明的一次性水杯中。)
师:为了学习环节动物的代表──蚯蚓(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上星期同学们已拟定了有关蚯蚓的研究方案,现在我们请各小组来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大屏幕显示问题)
1.世界上有多少种蚯蚓?最大的有多大?
2.在什么地方容易找到蚯蚓?
3.怎样区分蚯蚓的头部和尾部?
4.蚯蚓的表面为什么又湿又粘?
5.蚯蚓的体表为什么是紫红色的?是保护色吗?
6.大雨过后,蚯蚓为什么会跑到地面上来?
7.蚯蚓怎么繁殖后代?
8.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9.蚯蚓冬眠吗?
10.蚯蚓没有眼睛,它靠什么发现食物呢?
生:原来我们认为蚯蚓只有一种,就是我们面前的这种,通过查找资料才知道,地球上已知的蚯蚓竟有两千多种,其中最大的达1米多,真吓人。
生:采集蚯蚓时,开始我们认为很容易,到土中去挖就行了,因为我们都知道蚯蚓是生活在土中的,但是我们挖了几片干燥的地方都没有找到蚯蚓,大家猜测,蚯蚓是不是喜欢生活在湿润的地方呢?于是我们就想到了下水道附近的土壤,果然在那里采集到了较多的蚯蚓。通过查资料,我们知道了蚯蚓喜欢生活在湿润、疏松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还要具有丰富的有机质。
生:怎样区分蚯蚓头尾呢?乍一看,蚯蚓两端都是尖的,哪是头部呢?它也没有眼睛、耳朵、鼻子呀!可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它有一端活动非常活跃,我演示给大家看,(用投影仪演示)我们想这端可能是头部,为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我们就去看书。书上讲,蚯蚓有环带的一端是头部,我们一对比,发现蚯蚓活跃的一端都有环带,大家都很高兴,因为我们验证了自己的设想是正确的。
生:第4个问题比较简单,蚯蚓的表面又湿又黏,可以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力。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有,书上讲,蚯蚓是通过皮肤呼吸的,它表面的黏液对它的呼吸很重要,它在干燥的地面上会窒息而死的,我们做了实验确实如此。
生:我来谈第5个问题。我们在采集蚯蚓的时候发现,蚯蚓体表的颜色和周围土壤的颜色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呀?是不是因为一般较小动物都有保护色呢?或许是因为它生活在黑暗的地下?但我们在研究第4个问题时发现,蚯蚓的皮肤下面密布着许多细小的血管,血液的颜色透过皮肤显示出来,使它的皮肤呈紫红色。原来如此!
生:我们组好几个同学见过大雨过后地面上有时有许多蚯蚓,它们为什么要跑出来呢?我们分析的结果是,大雨不影响它的食物,也不影响它的运动,可能是水太多,它不能呼吸了,才跑出来的。为此,我们进行了实验,把蚯蚓放入花盆中,然后浇过量的水,过了一会儿,蚯蚓果然出来了。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做这个实验加以验证。
生:关于第9个问题,我们想蚯蚓可能是冬眠的,因为现在不是冬天,没办法证明我们的猜想,开始我们小组想放弃这个问题,后来,有一个同学提议用冰箱给蚯蚓制造一个冬天,经过多次实验、观察,我们发现蚯蚓确实有冬眠的特点,但在真正的冬天,它是否冬眠呢?我们准备到冬天继续研究。
师:想法非常好。
生:我来汇报我们小组对第10个问题的.认识。我们认为蚯蚓不能看见东西,或许它是靠闻味发现食物的吧,可是我们给它不同气味的东西,发现没什么区别。蚯蚓也没有触角,不知它是怎么发现食物的,但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有了另一个发现:蚯蚓怕光。晚上它出来活动时用光一照或一开灯它就钻入地下,白天一掀盒盖儿,它也马上就往土中钻,不知它为什么怕光呢?
生:书上讲,将一条蚯蚓切成两段,可以变成两条蚯蚓,可是,我们切了之后,前半段活了,后半段却死了,不知为什么?
师:哪个小组还有问题?
生:关于蚯蚓的运动,我们用放大镜发现,它又细又小,根本不可能用它蹬地使身体前进。所以,它的运动肯定靠肌肉,但我们解剖了几条蚯蚓,还没有找到答案。
生:书上说,蚯蚓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但我们不清楚怎么一回事。
师:好吧,老师来讲这两个问题。
(教师用课件、图片讲了蚯蚓的运动:纵肌收缩,身体变粗短,环肌收缩身体变细长。教师讲完,学生观察。)
(教师用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介绍了蚯蚓繁殖后代的过程,顺便讲了环带为什么在蚯蚓的前端。)
师:蚯蚓是人类的帮手,达尔文讲,如果犁是人类最早的发明之一,那么远在人类生存以前,土地就已被蚯蚓耕耘过而且还将继续耕耘下去。另外,蚯蚓还可以做药材,它的粪便是很好的肥料,它还可以做饲料。现在人们又发现,蚯蚓在环保中也大有用武之地,某国一个大企业养了10亿条蚯蚓,每天处理造纸废水50吨,排粪便2.5吨。
师:关于这些新问题,请同学们下去继续研究,每组写一篇关于蚯蚓的研究报告。
生:这些蚯蚓怎么处理?
师:你们说呢?
生:养起来,继续进行研究,挺有意思的。
生:放归自然。
生:用来钓鱼。
师:按你们的想法去做吧!
点评:
执教者同时还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并和学生共同探索。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符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发展和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体会小说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巧妙的构思
3.正确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巧妙的构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打开这扇窗,我们可以看到人间的光明与黑暗透过眼睛,我们可以感知世间的冷与暖今天,让我们打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一起走进两个病人的世界
二、预习展台
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默读课文,结合图片复述故事情节
三、合作探究
1.文中的两位病人是怎样的人?请用以下句式评价他们(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我想评价 ,我认为他是一个 的人,因为
2.文中有哪些方面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3.如果把结尾改成“他看到的是那座美丽的公园”,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如果我们产生自私的想法,羡慕甚至嫉妒别人,怎么办?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写一条微博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位初二的男生看到班里的某位同学用iPhone手机,十分羡慕,也想拥有一个,就叫父母买一个给他可他们家生活比较贫困,父母没有答应他于是他就约了几个社会青年,在那位同学回家的路上进行勒索结果没有拿到手机的他们就开始围殴那位同学,幸好有居民发现报了警
五、教师寄语
别在羡慕别人的幸福的哀叹中忽略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别在嫉妒别人的幸福的痛苦中忘了追求自己的幸福!
要相信,只要我们的心中充满阳光,窗的外面,每天都可以是晴天!
六、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请你发挥想像,续写一段情节,要求写得既有创意,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300字以上。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指导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本课例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 了解作者和作品。
⑵ 了解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
⑶ 利用字典,掌握“涛、澜、浊、宛、魄、涤、泻、荡、屏”等9个字。
2、技能目标:
⑴ 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3、情感目标: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
【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学法指导】
通过“读──品──诵──谈”的四步进行学习。
【课前准备】
教师──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网站。
学生──收集《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并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引导):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没有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 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议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注:教师对于学生: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不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⑴ 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⑵ 重音所处的词: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无需求全)
三、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朗诵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四、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以本课为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议得出。如: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更多……
学生个体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朗诵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五、再诵课文,探究修辞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继而找出运用比喻、拟人和反复的语句。
六、联系课文,拓展延伸
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七、学生评价
教师设计学生自我评估表,让学生进行效果自测。
八、作业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的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于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曲曲壮歌一气呵成。请同学们运用今天学习歌词的方法任选《黄河大合唱》中的一篇进行赏读,写出阅读体验。
【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首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使之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教师借助论坛这一畅所欲言的平台,使学生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得到了和谐统一。第三、这样的整合模式所营造的教学氛围既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任务,既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也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学设计思路
九年级化学的教学过程,是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中也应以学生所求、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辨析、点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能力素质为目标。
二、教材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共3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其中1、3课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并且配有大量的`实验来解决重点和难点。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从化石燃料的元素组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