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 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 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
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白杨》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三、课时安排。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重点。
理清全文脉络;重点讲读第三段。
二、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二、教学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白杨》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板书课题:
白杨
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
⑴ 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⑵ 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点击:
理解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2、理解2~3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2~3自然段。
⑵ 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⑶ 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
(喜爱、崇敬)
3、理解4~12自然段:
⑴ 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 讨论:
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⑶ “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
(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 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⑷ 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 默读13~15自然段。
② 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4、讲读第16自然段:
⑴ 齐读课文。
⑵ 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⑶ “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2)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3~15)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6)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13~16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3~16自然段。
2、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书设计】
高 直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白杨》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其生存的环境,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
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培养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4.适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拓展的目标。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通过分析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对白杨称赞的那一段话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学习白杨一样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创设情境、语言引导)
同学们,你们知道戈壁滩是怎么样的吗?在黄沙满地的隔壁滩上,有不少“绿色卫士”坚守着这块土地。他们是谁呢?对!他们就是白杨。(板书:白杨)
二、讲解过程:
1听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问题: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后明确答案: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在去新疆的路上,因看到白杨而引起了一番议论的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一下几点出发帮助学生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
(2)查:通过查字典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词义。
(3)讲:教师从字音、字形、字义上各有侧重地作重点指导。
晰xī抚fǔ绍shào伞sǎn疆jiāng陷xiàn
戈:掌握部首查字法。
抚: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绍:部首查字法并组词。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联系课文理解词义,大戈壁是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地方。
清晰:界限分明,清楚明了。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
(讲解生字词时要结合课件设计灵活把握。)
3、学生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先小组内交流后再派代表说出讨论后的答案。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答案:课文可以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拔”的特点。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细写父亲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议论。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揭露文章写作意图,暗示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会在边疆扎根。
4.总结:这节课我们从字、词、义等方面认真学习了该课的新生字词,并初步了解了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主要脉络。
三、作业:
(1)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清晰表白浑黄一体
(2)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课后的练习题。
四.板书:
3.白杨
晰xī抚fǔ绍shào伞sǎn疆jiāng陷xiàn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语: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已经带大家初步认识了守卫我国边疆的白杨树,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去深入了解白杨的特征,体会它们可爱之处。
3、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的形式)
4、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讲读课文(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
(一)[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又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图片和课文第一段的朗读)
2、边读边思考:在课文中分别画出描写大戈壁和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词句?(答案: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3、通过解词析句理解和体会写作用意(提问和讲解)
(1)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的样子?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答案:浑黄一体、为了说明白杨树生存的环境很恶劣,这样更加突出白杨的坚强。)
(2)课文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用了“高大挺秀”这个词而不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立”、“高大挺直”呢?为什么说白杨树“秀”呢?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因为“秀”字可以很好地体现了白杨的外型是又直又大的,好象一把伞,很美丽!这样写可见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4、教师小结:这一部分是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的特点。这部分纯粹的描写,没有加以任何的议论。接下来的部分让我们看看是父亲和孩子们是怎么对白杨树展开讨论的。
(二)[讲读第二段]
1让学生表演对话的部分并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表演并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这句话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展示相关的图片)
(答案:父亲;白杨;比拟手法;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说话人的情感并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重点体会父亲介绍白杨树的那三段话)
(答案:爸爸;兄妹认为白杨就只是种简单的树,很直很高大而爸爸则认为白杨树不仅高大挺秀的树,还象征着某种精神。)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读父亲的话后提问:白杨最可爱的地方是什么?找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答案: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不管环境如何恶劣,它都那么坚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3、“表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父亲是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答案:表白是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说明自己也想像白杨那样建设边疆。)
4、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我们通过学习父亲和孩子们的对话,认识到白杨树可爱的品质以及父亲对白杨树的情感,这时候的白杨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树了,它们是守卫边疆的卫士,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一起来探讨一下。
(三)作业:
1.背诵父亲表白的那段话。
2.完成课后第2题并思考第3题并预习课文第三段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请看最后附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第三段,体会父亲的情感升华,理解最后的一句话的深层意思。
2.揭示课文的主旨和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
3.总结课文。
4.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在大家的共同学习下,我们知道了他们父子讨论后的结果,知道了那像大伞一样的东西原来就是白杨树,父亲还告诉了我们白杨有什么可爱的品质,但这时的父亲安静下来了,那究竟上一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讲读第三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三段的内容,问题: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几棵小树暗示着谁?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畅所欲言)
2、引导学生想想白杨和卫士有什么相似之处。
(注: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3.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边疆工作的父亲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白杨一样驻扎边疆,服务边疆。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们也要像白杨树那样,哪里需要我们,就在哪里扎根。
(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四、拓展:
(1)想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特性,请查阅以下网站:
(2)假如你是一棵白杨树,你会选择什么的环境生存?让学生自由。
五、作业:
1、用心去留意一下自己身边有没有和白杨一样拥有可爱品质的人。如果有,请把他们的介绍一下给大家。
2.运用借物写人的方法,写一写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约200字。
附:板书设计(由于是图形结合,所以暂省略)
《白杨》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师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③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④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⑤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
1.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小节。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齐读第3节,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老师在大戈壁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分角色朗读4-11小节。
三、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指名朗读12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③指导感情朗读。
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四、领会爸爸的心愿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3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4小节:
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6小节,读后讨论: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老师在大白杨旁贴上两棵小白杨,请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7.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6小节。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老师,辛勤的园丁)
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除了老师像白杨,我们这里还有谁是“白杨”呢?他们知道是谁呀?(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
六、布置作业
1、造句:①哪儿……哪儿……
②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
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
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
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白杨》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重点难点
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预习。
2.有关作者及时代背景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
第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课文的朗读。
2.检查课后第四题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三)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继续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2.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
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
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导语: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五)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2题。
六、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七、板书设计
3白杨
第一段(1-3)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4-15)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16-17)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18)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八、教后反思
《白杨》教学设计7
高青县黑里寨镇孟集、草地小学张叶生赵素英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充分、快乐地人人向往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去读书,逐步品味语言中的情感、感触阅读中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采取多种读书形式进行感情朗读,感悟人物的言行,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给每位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段,揣摩重点词,了解白杨树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及以后的做法。培养学生良好竞争及积极向进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小白杨》歌曲光盘磁带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播放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学生会唱的可一起随唱)然后在渲染的气氛中导入: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你喜欢歌中的白杨吗?自由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白杨树?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的白杨树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动人歌声,一同与课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新疆的直达专列,去那里亲自感受一下白杨树的坚强与美丽。
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生字新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教师启发诱导(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读懂了吗?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能说一说你在读书中快速理解记忆的好方法吗?同桌之间然后自由交流。
(3)处理学生在读中出现的字词问题介绍中的”介”易读成jiai“,多音字“干”两种读法及干旱枝干,“强”两种不同读音,让学生分辨清楚。再就是“限”要和恨、根、很、狠、跟等字区别开来。抽几名学生快速找一下课文中词语如:清晰高大挺秀浑黄一体根据课文上下内容说一下大体意思,为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课堂中可进行你说反、我对正、成语接龙和词语类型扩展,如接龙高大挺秀----秀丽无比-----比比皆是----
是非分明----明知故问-----问寒问暖----暖风习习----习习凉风----风调雨顺----顺心如意----意味深长---长年累月---月明星稀---稀奇古怪---怪声怪气----气势磅礴。(此法能使学生养成勤于积累词语的好习惯,大家不妨一试。)此过程要注意对学生积极有效的进行评价
三、品读课文理清脉络读中感悟
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再去深入品读课文、读中进行感悟
(1)提问,文章中那些地方描写了白杨树,想一想你对白杨树又有了哪些了解。
(2)小组交流从“每隔几秒钟,窗口外就飞快的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说明了白杨树外形的特点:板书;高大、直。再启发学生认真读课文,回答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出示重点段爸爸对儿子和女儿的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为加深理解,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两个孩子的对话要指导学生读出天真和稚气来,爸爸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读时应注意透出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语感)。引导把自己的体验及感受真正读出来,(可通过听录音、范读)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朗读中抓好自然段中的“从来”“哪儿----哪儿---”“粗壮”“不管----不管----总是----”重点词和两组关联词组,边读、边交流、边思考,回答白杨树在你的心目中具有了那些可贵之处,板书:不怕困难、生命力强。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再进一步精读,启发,诱导:同学们,本课表面上是在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实际上是在赞扬白杨树的品格,赞美具有白杨树不屈不挠、拼搏顽强的人。引领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中心句,“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他是在表白自己的心,“表白”是告诉、说明的意思。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而不动摇。这种写作手法是借物喻人,(拓展七册中我们学过的《落花生》、《古井》、《丑菊》)都是借物来赞扬人的美好品质的。希望大家以后在写作中多尝试这方面的题材,你会体味到独特的无穷的乐趣。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集体朗读,提问,还用什么地方不理解,提出来交流。重点让学生从“沉思”、“微笑”两个词想象一下爸爸当时在想些什么?从而体会到爸爸希望孩子像白杨树那样不怕困难,为边疆做贡献的心愿。
新疆是什么样子?(贫穷、落后、荒凉)西藏呢?介绍孔繁森献身西藏、万名大学生自愿去西部贡献力量资料,再提问学生,现在你能正确说出爸爸在对自己的孩子表白什么吗?让学生自己回答。如果老师现在再让大家读一读白杨树特点的句子应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对建设者的赞美之情)好,大家再一齐来感受白杨树带给我们的那特有的高尚品质吧/齐读。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在歌声中来体验白杨那种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吧。(播放歌曲)
白杨
18
五、板书设计
赞美白杨建设者
高大直茂盛扎根边疆
不怕困难生命力强建设边疆
六、作业设计
1、搜集西部变化新成就资料举办一期“我可爱的西部”比赛
2、写一篇借物喻人的小片断进行交流
3、巩固练习看一下是否能填完整,别忘了记一下时间喽。附表:
白杨我
生长的环境遇到的艰苦怎样的品质受到的启发十年后的我
《白杨》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建设边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爸爸借白杨表白心迹的三个句子,学习借物喻人表现方法,体会借白杨比喻边疆建设者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祖国西部是一片神奇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 ,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到西部的大戈壁上看看那平凡而又伟大的白杨。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回顾:《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2、出示问题;这篇课文是专门写白杨的'?实际上写的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3、交流。文章表面写白杨实际写人。
4、文中第三13自然段最直接告诉我们文章实际是在写人。齐读13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 ,解读白杨
一)、车窗外的白杨
1、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2、指名朗读第一段,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3、指名读车窗外的白杨读出白杨的。
二)、爸爸眼中的白杨
1、自由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想想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写出了白杨树外形高大挺秀的特点。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拓展想象进行补充。
———需要白杨树,白杨树———————————————。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写出了白杨树不怕困难,坚强执著的特点。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拓展想象进行补充。
风沙刮来,白杨树——————————————————。
雨雪打来,白杨树——————————————————。
面对干旱,白杨树————————————— ————。
面对洪水,白杨树——————————————————。
《白杨》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
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洪(洪水)埋(埋怨)介(介绍)疆(边疆)
扶(搀扶)烘(烘托)理(道理)价(评价)缰(缰绳)
茫(苍茫)辨(辨析)挺(挺拔)晰(清晰)戈(戈壁)
芒(光芒)辩(辩论)廷(宫廷)析(分析)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⑴近义词:
清晰──清楚表白──表明分辨──辨别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界线──分界分辩──辩解沉思──深思
⑵反义词:
清晰──模糊软弱──坚强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一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二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六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
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
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
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七、探究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白杨》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二、整合思路
本课要加强朗读指导和,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三、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会用“哪儿……那儿……”“不管……不管……总是……”说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了解白杨。
2.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
3.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白杨
1.认识这种树吗?谁来介绍一下它?交流搜集到的关于白杨的资料。
2.课文中的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
板书“新疆”,指导“疆”的写法:“疆”的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别忘了。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
3.同学们,在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1.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2.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估计学生会提出:
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
3.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组画面,它能帮助你了解白杨的特点。
4.播放同步资源里的录像,学生观看画面,聆听解说词。
5.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出示爸爸的话,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6.适应性强、生命力强概括说就是——
(板书:直、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7.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
引导学生明白:白杨生活的环境十分恶劣,还长得如此高大挺秀。
8.明白了这些,让我们来赞美这些生活在大戈壁上的白杨。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1至3自然段,相机指导读出赞美之情。
9.阅读方法指导:我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板书:词——体会感情)“高大挺秀”就是这样的词。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
10.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
大屏显示: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1.既然在赞美白杨,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神情严肃,就像同学提到的还用了那么多写人的词。谁能读读书上的句子,消除我的困惑呢?
2.懂了,爸爸是边疆建设者,他赞美白杨实际上是述说建设者的志向和心愿。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
3.作者赞美白杨原来是在赞美建设者!
4.我又有心得: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句)请同学们跟我再读这重点句。(击键,大屏幕显示,生仿读。)
5.师:自己读,超过老师!
(生齐读)
6.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4自然段。(板书:借物——喻人)
7.生自由练读,齐读。
8.读得这么有感情,这么熟练,让我们试着背一遍!
(齐背)
9.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指导学生: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就像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学生。
10.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11.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课件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谈感悟收获。
12.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卫士!
13.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14.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15.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回顾全文
1.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2.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3.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赞美建设者!
2.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背诵
1.指名背诵爸爸的话。
2.齐背。
二、总结全文,概括中心
1.出示:这篇文章通过()的介绍,表达了爸爸()的决心,以及对()的希望。
2.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老师希望你们也像白杨树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不退缩,勇往直前,做一个生活上、学习上的强。
三、指导阅读《帐篷》。
步骤:采取范读,自由读,交流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指导口头完成小练笔。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种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背诵。
2.完成小练笔。
3.阅读矛盾的散文《白杨礼赞》。
【板书设计】
白杨————借物喻人————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白杨》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a、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b、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
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
(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
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a、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b、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c、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五、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白杨》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现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二、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师:今天我么一起学习袁鹰的散文佳作《白杨》,我们先看一段视频,视频看完之后,谁能最先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谁就会被老师聘请为本节课的“教学小助手”。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播放视频《小白杨》
师:听过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
生:《小白杨》
师:这首歌是歌唱谁的?
生:边防战士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画面(观察很认真)
通过歌词(很会学习)
请两位做小助手,让小助手到台前宣读他的任务。
一组:选出朗读最好的同学。评判标准是能做到声情并茂
二组:选出思维最活跃的同学。评判标准是回答的问题最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结束后,评选出结果,并代表老师把礼品赠给这位同学。 师总结引出课题 :歌曲《小白杨》是一首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中国边防军人的歌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白杨》又是写了什么内容?又是歌颂谁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的读课文,并做好批注。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文中的过渡句——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以此为轴,前面介绍白杨树,后面爸爸表白自己的心。)
二、 品读,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师:学生读1——12段,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句子并分析。 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让学生反复读第一个句子,看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点拨:突出“直”,并从文中找出体现直的四字词语“高大挺秀” (板书)
高大挺秀什么意思:高大:又高又大 挺:挺拔;秀:俊秀。总体意思:高大挺拔而又俊秀。(运用组词法)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哪儿”在本文中是什么地方?
教师点拨:先让学生描绘心目中的戈壁滩,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特点:
你还知道有哪些像戈壁滩一样荒凉的地方(沙漠、荒地、青藏高原) 总结出白杨树的特点:生命力强(板书)
第三句话: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改变句式进行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生诵读体会含义:这句话赞扬了白杨树什么特点?坚强不屈(板书)
你想对白杨说什么?
生:
师过渡:爸爸不仅仅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还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心孩子们知道吗?
三、悟读,领会爸爸的心愿,由物及人。
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知不知道,你从哪里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启发学生不
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年小学,将来在念中学” 启发学生不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做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启发学生不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把他们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板书: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师小结:他们不知道,你们知道吗?小组讨论(出示课件) 要求讨论后用一句话写下来。
孩子们并不理解爸爸的心愿,那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 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们从哪里知道的?
(课文结尾)那是因为??
“大树”指的是爸爸,小树指的是孩子,
从“正迎着风沙成长”你读懂了什么?
师:这里的小白杨一定会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建设边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建设者中流传着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边疆建设者像白杨树一样,边疆需要他们,他们无怨无悔的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觉得边疆建设者身上闪烁着一种什么精神?(无私奉献)
师问: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借物喻人”)我们播放的歌曲《小白杨》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中国边防军人,这篇课文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了边疆建设者。课下同学们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看看这篇文章又是歌颂谁的?
出示选自《白杨礼赞》中的一段话,并推荐学生课下阅读《白杨礼赞》
五、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我们教室里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你们的地方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结束)
推荐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
附板书设计:
高大挺秀
白杨 生命力强 爸爸的心 坚强不屈教学反思:
1、《白杨》是一篇有优美的散文。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的前半部分运用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从读中品悟白杨树的特点。没有像一般老师那样,先让学生去说,老师去讲,最后齐读,我觉得这样的朗读是无效的。教学的后半部分,我采用揣摩和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爸
爸的心愿,并通过出示图片,很自然的学生就能知道建设者身上所闪烁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学小助手”这一环节,通过歌曲《小白杨》视频,选出有自己学习方法的同学,并让这两位学生各自的任务,评选出朗读最好的和回答问题最好的同学,而这两个评选标准就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标准,在教学结束时,两位小助手代表老师为选出的同学颁发奖品,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标准。
《白杨》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⑴ 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⑵ 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骄傲的语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板书并理解:
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
(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
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8、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
⑴ 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⑵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你能体会到它的`含义吗?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⑴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⑵ 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⑶ ……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链接《帐篷》。
五、课后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白杨》教学设计14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设计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方法。
【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
6、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
教师板书:
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⑴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⑵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
“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⑶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⑷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1、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⑴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①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②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③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④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⑤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⑥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⑵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①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②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③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④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白杨》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戈壁、清晰、浑黄一体”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通过,营造学习氛围,引入学习课文
师: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段画面:茫茫的大戈壁,铁路沿线是成排整齐的白杨,高大挺秀,粗壮茂盛。大家知道它们是什么树吗?(板书:白杨)谈谈自己对白杨的初步印象,感知白杨的形象美。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想一想,本文围绕白杨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
2.检查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3.默读课文1-3自然段,画出词句体会白杨的生长环境,指名说。(板书:没有……没有……没有……)
过渡:茫茫的大戈壁,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然而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
三、品读课文,抓住重点
本文中爸爸是如何介绍白杨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用笔画出爸爸是介绍白杨的话。指名回答。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学生自由品读后与同学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通过读读议议,悟出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个性朗读这段话。师:同学们,读这句话的时候你最想强调哪个词语?为什么?(板书:“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白杨树还会在哪儿生长呢?填入( ),读给大家听。]
教师引读,领悟白杨的精神美。
漫天的风沙吹打着,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冰冷的雨雪覆盖着,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长时的干旱炙烤着,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肆虐的洪水浸泡着,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四、研读课文,体会内涵
(出示: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研读“自己的心”,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借白杨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即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观看视频《***生产建设兵团》,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深切感受建设者为开发西部,保卫祖国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
感情朗读:当我们体会到爸爸的感人情怀和良苦用心,当我们重温老一辈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读这句话呢?
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孩子们不能理解。这使爸爸陷入了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呢?又为什么微笑呢?请大家读读课文14--16自然段,用心想一想。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出示: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5.升华情感
师: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成为了建设边疆的中坚力量。如今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示:《美丽繁荣的***》)如今,昔日的孩子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了,他们早已明白了当年爸爸的心,早已读懂了白杨。他们现在会说什么呢?
(出示:爸爸,我们读懂了白杨,读懂了你的心,_________________。)
写完后指名说。
五、回复全文,总结提升
归纳中心思想: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感情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小练笔: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夸一夸像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推荐阅读
阅读链接诗歌《帐篷》。
对比阅读《白杨》和《白杨礼赞》,激发学生学习《白杨》的兴趣。
六、作业
1.抄写本课生词。
2.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白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白杨教学设计11-08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1-24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优秀02-25
白杨教学反思04-09
《白杨》教学反思03-05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04-10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白杨》优秀教案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