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4﹑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概况。
重点和难点:
1﹑根据资料和地图,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说其发展经济的实例。
2﹑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举例说出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准备:
1、东南亚地图;
2、自制CAI课件
教学方法:
CAI教学(谈话﹑讨论﹑活动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猜一猜:这是哪个国家?(放教学准备1的资料)
[板书]一﹑俄罗斯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读图训练]
1﹑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平洋﹑白令海峡。
3、找出俄罗斯的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4﹑找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伏尔加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活动二:读图理解]
1﹑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2﹑分析俄罗斯气温和降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的变化趋势。
3﹑描述北半球“寒极”——雅库茨克的气候特征。
[板书]二﹑俄罗斯的工业
[活动三:读图练习]
1﹑找出库尔斯克铁矿﹑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
2﹑找出俄罗斯主要工业区,说出各工业区主要的工业部门或产品。
[活动四:讨论]根据下面两段材料,讨论俄罗斯工业的特点及形成因素。
材料一:俄罗斯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地位(1997年)
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位次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位次
钢第四位发电量第四位
煤炭第四位化肥第五位
原油第三位天然气第一位
材料二:关于俄罗斯工业的对话:
爸爸要去俄罗斯出差了。爸爸说:“俄罗斯工业发达,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它的.核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爸爸刚从俄罗斯回来,给我带的衣服﹑食品和玩具都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爸爸说:“俄罗斯这方面的工业部门比较薄弱,要想给你带俄罗斯本国生产的商品还真不容易。”
[小结]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这与其资源状况发展历史等有很大关系。
[反馈练习]收集图片、资料,介绍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活动一:读图讨论]模拟俄罗斯旅行:暑假期间从内蒙古满洲里出境,乘国际列车经莫斯科抵达圣彼得堡,请讲述沿途所经过的主要城市及自然景观变化。
[小结]
1﹑俄罗斯交通发达。
2﹑欧洲部分铁路网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3﹑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但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它横跨亚欧大陆,被称为亚欧大陆桥。
4﹑除铁路外,公路﹑航空﹑内河﹑海洋和管道运输均很发达。
[活动二:阅读]五海通航。
第三课时:
[活动三:学生展示]用课前准备的图片﹑资料介绍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
[活动四:图片欣赏]俄罗斯军事图片。
[反馈练习]讨论:举例说明中国与俄罗斯的相互关系以及发展友好睦邻关系的意义
堂上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内容
板书设计:
一﹑俄罗斯的自然环境;
1、国土辽阔
2、地形特点———平坦
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3、气候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属寒带气候
气温:西高东低,南多北少
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寒极:雅库兹克
二、俄罗斯发达的工业
1、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铁矿分布广泛)
2、工业分布特点———分布在内陆原料产地附近
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较慢(类型不平衡)
主要工业区集中在欧洲部分(四大工业区)(空间不平衡)
三、发达的交通
1、多样的交通方式
客运:铁路、公路
货运:铁路、管道(石油、天然气)
2、铁路网
欧洲部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稠密
亚洲部分:单一(亚欧大陆桥)
四、城市与文化
1、莫斯科
2、圣彼得堡
3、港口
摩尔曼斯克(不冻港)、海参威
地理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读图,简评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的
气候特征。
4、以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为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说明区域内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掌握分析、表达一个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的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准备:
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自制幻灯片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板书:1、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
2、面积:土地面积78.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8.2%
3、绝对位置
1)大体位于120°E——135°E、40°N——53°N
2)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主要位于中温带
4、相对位置
1)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2)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5、地理位置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二、地形特征
讲述:我们在七年级下册学习过描述大洲地形特征的方法,你还有印象吗?
学生讨论: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平均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格局和特色地形。
地理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范围、首都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及其形成原因。
3、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
4、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看景观图片和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录像(或VCD盘),运用小组探究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住主要的动物名称和生活特性。了解澳大利亚很早以前就孤立存在于南半球,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因而有了独特而古老的生物。
2、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分析本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并通过填图记忆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分布。
3、让学生读图,采用自主式学习法找出人口、城市、矿产的分布式,再用小组研究式分析出区域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通过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澳大利亚以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特征。
3、人口、城市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有独特古老生物的原因。
2、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第一课时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1、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的国旗和国徽图片):看,这是某个国家的国旗和国徽,你们知道是哪个国家的吗?
见到了澳大利亚的国旗、国徽,就相当于来到了澳大利亚。因为我们知道,国旗、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所以,在任何时候,见到我们中国的国旗、国徽,就像是看到了我们的国家一样亲切。我们一定要爱护国旗、国徽呀!(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下面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澳大利亚国旗、国徽的特点(澳大利亚的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底为深蓝色,左上方是红、白“米”字,“米”字下面为一颗较大的白色七角星。旗右边为五颗白色的星,其中一颗小星为五角,其余均为七角。国徽上有两只动物,中间一个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请大家注意,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怎么会有两只动物?它们是什么动物呢?
教师简单小结介绍:同学们很快发现其中一只是袋鼠,而另一只动物 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独特的,它就是形似鸵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同学们将它和你见过的鸵鸟比较一下各有什么特点?(鸵鸟能负重,两翼退化,不能飞翔,只起到辅助行跑的功能)
3、澳大利亚人在国旗上都要做上动物的标记,说明澳大利亚的动物一定非常独特和可爱。那么,同学们就来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些动物。学生自学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鸵鸟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育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
老师播放有关录像或VCD,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自学了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的珍奇动物,从进化的角度讲,这些动物都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非常古老的生物种类,现成为人们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因此澳大利亚也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面积、人口与城市
教师承转:为什么澳大利亚保存了这么多古老的动物,而且成为这个国家特有的动物呢?这些特有的动物和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点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有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了解以后,才能做出评论。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澳大利亚这个国家。 1、展示课件: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的地图和大洋洲图。看书上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具体位置,结合大洋洲图,引导学生从图中读出澳大利亚位置特点及领土组成。(澳大利亚位于赤道以南,是个南半球的国家,周围被印度洋、太平洋所包围,南回归线从中间穿过。澳大利亚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的一些小岛)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在拉丁语中意为“南方的土地”,并且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之所以保存着特有的'动物,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长期隔离造成的。
2、教师播放有关地球演化的录像带,同学们讨论思考下列题目。
(1)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自然环境比较单一,生物的进化速度减慢,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3)南极大陆也长期孤立存在,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特有生物?(南极大陆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教师引导:从时间、环境、天敌等方面考虑。
3、教师承转:澳大利亚生物独特,面积、人口和城市又是怎样的特点?
提问: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澳大利亚是世界面积第六位的国家,其面积数是多少?(769万平方千米)
教师补充:澳大利亚是大洋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只有1875万人。同学们计算一下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大约2.5人/平方千米)
教师小结:人口密度大约为中国的1/45,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口城市怎样分布的呢?(人口和城市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东南沿海)找出主要的大城市(首都堪培拉,港口悉尼、墨尔本)。
出示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图。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的城市化水平很高,多数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分布特点反映了人口的分布特点。
4、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本国著名城市的图片。
教师播放有关著名城市的录像或VCD,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教师播放悉尼标志性建筑——悉尼歌剧院景观,提醒学生为什么2000年的成功的绿色奥运会能在悉尼举行?(拥有白帆逐浪的海,细腻迷人的沙滩,街道处处野芳幽香,佳木秀丽,海鸥盘旋,有闻名世界的建筑艺术经典——悉尼歌剧院、悉尼塔、海港大桥等)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人口城市的分布与自然原因和历史原因都有关系,下一节我们再详细分析。
(二)第二课时
一、“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导人新课: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澳大利亚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和澳大利亚的经济状况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2、教师提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产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在一些羊毛衫的标签上,发现标有“100%澳毛”字样,这些羊毛衫全部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羊毛织成的。还有毛线、皮衣等)
小结引入: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3、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养羊业占世界的比重及地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为羊特别多,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让学生学习了解76页阅读材料,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历史。(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亚没有羊,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羊。由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适于绵羊的生长和繁殖,绵羊的数量迅速增加。后来从西班牙引进了美利奴羊,这种羊产毛量高,现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是这种羊)
教师小结:我们了解了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的发展史,是由于自然环境适于绵羊的生长,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国的自然条件:提示从地形、气候等方面来考虑。
4、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澳大利亚的地形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1)东部山地:海拔800-1000米,主要有大分水岭。(2)中部平原:海拔不足200米平原。(3)西部低矮的高原:海拔200—1000米。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
指导学生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上找出墨累河——澳大利亚最大河流,北艾尔湖——地势最低,澳大利亚盆地——大自流盆地。
引导学生分析农牧业与地形的关系。(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地形不同,放牧的方式和发展农业与牧业也不同)
5、出示气候图: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教师指导学生读澳大利亚气候图。
(1)找出南回归线,看看它穿过澳大利亚的位置,说出澳大利亚在五带中的位置。
(2)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讨论分析其分布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农牧业的条件(中西部、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较干燥,适宜牧畜过冬和繁殖)。澳大利亚70%的羊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为什么?(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些既适合于畜牧业又适合农业)
6、教师小结:澳大利亚的人民充分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并且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很高。下面看一段录像,了了解一下自动剪毛、机械化耕作的农场情景,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7、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有发达的农牧业(板书),主要的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其中是世界上绵羊数最多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其次牛肉、小麦出口也较多。
教师承转:澳大利亚不仅有发达农牧业的优越条件,发展工矿业的条件也得天独厚(引入)。
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教师展示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矿产?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布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煤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铜矿:分布在东北部;还有金矿、石油、铝土矿、铅锌矿、锰矿、镍矿等等)
教师小结补充:澳大利亚确实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埋藏浅、质量优、储量大等特点。
2、教师强调:二战后澳大利亚利用丰富的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了采矿业、冶金业和机械制造业,现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之上的,澳大利亚开采的矿石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由于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有人称澳大利亚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有发达的工矿业。 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人展示了澳大利亚发达的服务业。目前,澳大利亚的服务业已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其经济支柱。同学们,你认为在服务方面可为中国的2008年的奥运会提供哪些可借鉴的经验?教师提示:可以从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全国的旅游交通及人文环境方面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谈谈你对澳大利亚的印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澳大利亚
古老的动物
一、世界化石博物馆
产生原因
地广人稀
二、面积、人口与城市
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发达的农牧业
四、“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发达的工矿业和农牧业
地理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本章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材在整个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作进一步的细化,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1.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2.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3.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5.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6.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7.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8.通过阅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9.理解我国西北地区从东部向西部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
10.明确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干旱的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1.通过阅读青藏地区的地形图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分析出其以“高”、“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由此而形成的其他地理特征。
12.明确西北和青藏地区分布的我国主要的牧区。
1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14.认识到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15.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2.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3.通过运用已获得的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如运用中国地理“总论”中的基础知识,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来分析、判断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等。
4.让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如从自己生活的熟悉的区域提出学习探究的思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5.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如通过写学习感想、编制地理电子报刊,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四大地理区域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和家乡的热情和爱国、爱乡思想情感。
2.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和尊重不同区域的文化和传统
3.通过学习区域差异初步认识我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二、教学内容解析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的学习时以偏盖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第一节的第一框题“不同的地理区域”虽然不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但要让学生明确地理区域的差异性;明确标准不同、需要不同,划分的区域不同;明确区域可能有多重“身份”和不同的尺度或不同级别。无论正文还是活动的目的都不在区域划分的本身,而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划分区域,以及掌握划分的基本方法。
第二框题“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是本章教材的重点。虽然教材只需在读图中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以及划分界线,文字很少,正文一共才三行文字。但这部分内容对后面四大地理区域的具体学习以及其他不同尺度区域的学习都起到很重要的知识铺垫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除了要求学生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外,还要把活动课文与正文内容有机结合,从分解四大区域界线入手,既要落实四大地理区域界线的位置,又要解读区域划分的综合方法,同时还要突出区域的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为以后的学习作好知识储备。
第二框题的三个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空间,教材提出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可以逐一解决,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还使学生对自己探究出来的结果记忆深刻,不仅知道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同时还更具体了解四大地理区域在地形、气温、降水、季风及其他自然条件上的差异,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这部分内容教师大可放心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节教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是本章的的重点。在内容上本节所涉及的南、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南、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所以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习,有利于在掌握本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
第二节教材的第一框题下主要对比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教材通过图5.9,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自然景观(主要体现植被)做对比描述来体现。学生会从景观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河流流量过程线等发现同一区域内自然地理特征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到南北方两大区域各自地理事物的共性,才能分别就各自然地理要素在区域间进行比较。教材安排设计了活动1,就是从图像比较、归纳,上升为抽象的语言文字,落实教学内容要求。
教材安排设计的活动2,目的是分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差异的主要原因,突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如果说图5.9是通过地理图像对知识加以体现,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话,那么活动2就是进一步让学生把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的高度。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个难点,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学习不但会使学生读图、用图、析图的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还能认识到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二框题下主要对比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的人文地理差异。教材用了两幅素描图,以农村生活为依据,对比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等方面的差异,完成活动1。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
同时,活动1的“原因”一栏,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可引导从已有的知识特别是从上一框题的分析得出。表中的“其他不同”是教材设计的开放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继续深入、细致的思考,强调思考过程,答案应该是开放的。
教材还用用个小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一个例子来自于我国古代文献《周礼考工记》,说明南方和北方的自然差异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另一例子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说明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这部分教材对区域特点的形成起到归纳总结的的作用,其实教师在这里不一定用这两个例子来说明,可以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更接近、更容易理解的例子。
第三节的第一框题下描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表现为四个方面:(1)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西部有浩瀚的戈壁、沙漠;(2)由东向西,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3)河流稀少,且多内流河;(4)农田、村镇、城市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地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从图5.14和图5.16可以看出,西北地区地处内陆,东西距离很长,加上高山阻隔,海洋的夏季风基本不能到达这里,而且,越往西距离海洋越远,受海洋影响越小。所以,气候干旱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这是本区地理环境的共性。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也还有差异性的一面,主要体现在自东向西的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景观变化,这是由降水量和干湿状况的逐渐变化所决定的。这种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教材安排设计的活动1、活动2会使学生得到深刻的体会。这部分内容在本节教材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第三节的第二框题下描述了我国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抓住“高”和“寒”两个特征,是研究青藏地区的关键。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气候、水文、生物、资源也都具有独特性,并且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有极深刻的影响。因而青藏地区不仅在我国,同时在世界上也是一个重要地区。认识青藏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特性,对于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因高生寒,相同季节的温度比同纬度地区低。教材通过活动1对比我国同纬度的两个城市(拉萨和成都)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反映出青藏地区气候寒冷的特点。青藏高原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地热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内容通过活动2部分体现出来。
第三节的第三个框题下讲述了这两个区域共同的经济生活。首先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然后从自然条件的差异,谈到牧业生产的差异。
西北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表现在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草原植被的分布也由东向西逐渐变化,反映在牧场的特点上也是各有不同.教材通过活动课文用两章景观图对比了内蒙古的温带草原牧场和青藏地区的高寒牧场。放牧的方式由过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逐渐走向定居放牧方式。广阔的温带草原使这里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牧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新疆,优良畜种有三河马、三河牛、滩羊、新疆细毛羊。
青藏地区主要是高寒牧场,牧场主要分布在西藏和青海,优良畜种主要有牦牛、藏绵羊。
除了牧业生产,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各有特色。西北地区夏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但天然降水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农耕必须依靠灌溉,因此,在有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农作物都生长良好,形成许多农业区,如。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特色是河谷农业。青藏地区的自然特色是地势高、气候寒,自然条件恶劣,高原上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只有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水热条件组合相对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
教材中图5.21只是呈现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部分的畜种和部分农业区,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地图册作适当的补充,并让学生对照地图把各种地理要素加以联系,对这两个地区的农业区的分布进行成因分析。
三、教学过程展开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提前布置四位同学预习),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
生:好!
师:用多媒体分别与四位学生口述的台词配上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依次打开(注意:不要一齐打开,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师: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新课讲授]
师:(板书)一、区域的划分
师: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师: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师: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生:各抒己见。
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生:看大屏幕。(课本图5.1)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
师:汇总:(大屏幕显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生: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生:回答:不是,可以。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区域(如当地),说说它有多少种“身份”。
师:(板书)一个地理区域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生: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师: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
生:是的
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师:提问——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生: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师: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师:总结:(大屏幕显示)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举例:(大屏幕显示)
师:(板书)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生:活动2:(课前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第一、二位编码 表示一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 表示下一级行政区
第五、六位编码 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
师: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
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师:板书 :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师: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生:做第5页的活动1、活动2和第6页的活动3,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师:最后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第二课时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差异)
[新课导入]
师: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答:略。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
板书: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新课讲授]
把全班分为两大组,一组代表北方地区,一组代表南方地区,每一大组中又分若干人四人小组(便于讨论问题),两大组分别根据地图、景观图、地理图表以及老师设计的问题等进行学习竞赛。
第一轮竞赛:
生:读图5.9,围绕大屏幕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回答:
问题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在哪里?
问题2: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位于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
问题3:哈尔滨和北京(即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征?武汉和广州(即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征?
问题4:你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不同?(最冷月的气温、全年降水等方面)
问题5: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
问题6: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完成活动1:(课文第8页活动第1题)
归纳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并填写下表,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说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自然条件方面还有哪些差异?
地区
内容
项目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低于0℃高于0℃
年降水量低于800mm高于800mm
主要地形高原、平原、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其他温度带
气候类型
第二轮竞赛:
生:继续读图5.9,围绕大屏幕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回答:
问题1:在图5.9中找出长江、黄河,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区域?
问题2:比较长江、黄河流量过程线,说说哪条河流径流量大?为什么?
问题3:大家知道,水到0℃以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那么冬季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有何差异呢?
问题4:从图5.9中两幅植被景观图中你看到了南、北方地区的植被类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
完成活动2:(课文第8页活动第2题)分析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学生完成这个题目,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
第三轮竞赛:
师:我们了解了南方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是不是它们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别呢?
问题1:读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相同吗?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2:读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相同吗?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3:读图5.11:海南岛植被与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同吗?这又是为什么呢?
师:点拨、归纳: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固然是有差异的,但即使在同一区域内部也有一定的差异。
第三课时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人文差异)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多媒体显示中国南北方的春节图,联系实际提问北方和南方过春节的人类活动,对比比较南北方过年的差异,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二、合作学习,掌握内容
1、展示书第10页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页图5.12和图5.13,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后。然后请同学们自己完成表左侧内容。
多媒体显示: 南北方地区乡村人文景观的差异表格
学生回答,完成表格,教师纠正、引导,达成共识。
2、学生展示:除了以上所讲的南北方差异外,有几个同学还自己上网下载了一些关于南北方差异的图片,分别请3位同学上来展示(展示南北方水果、饮食、传统运动的差异)。
3、过渡:同处一个国度为何南北方存在那么大的差异?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造成南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的原因。
通过再次对比分析课本第9页图和播放有关《中国农业差异》《中国民居》二段录像,分小组讨论完成表右侧。然后学生分北方和南方两大组回答,教师纠正、引导,达成共识
4、老师总结: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明显差异,在经济发展、生活习惯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别,蕴育了不同的风土人情,所以人类要根据周围生存环境采取相应的活动、生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5、学以致用: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两个例子。
(课本第10页活动第2题)
橘树是喜温作物,移栽到淮河以北,因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热量不足,所以树木本身及果实发生了变化。
(课本第10页活动第3题)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所以寒假较长。
南方地区夏季更热,所以暑假较长。
三、进行游戏,精括知识。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回忆今天所学内容。
2、进行填字游戏。
多媒体显示:
1.耕地类型:南( )北( )
2.粮食作物:南( )北( )
3.糖料作物:南( )北( )
4.气候灾害:南( )北( )
5.交通运输:南( )北( )
6.性格特点:南( )北( )
7.工业结构:南( )北( )
8.民居建筑:南( )北( )、南( )( )
9.戏曲音乐:南( )北( )
10.犯罪类型:南( )北( )
你还能说出哪些?南( )北( )……
全班同学小组合作、抢答完成,教师纠正、引导,达成共识。
四、小结
第四课时 西北地区
[新课导入]
师:1.打开大屏幕,显示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
2.用一组照片与东部地区的自然景观相比,从宏观认识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的不同,引入新课。
板书: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新课讲授]
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两幅地图
生: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图片以及图5.4中的三幅景观图,你能说出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吗?
生:干旱。
师:西北地区为什么那么干旱呢?
生:读图5.4中的地形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在图中分别量算呼和浩特、喀什市至渤海的直线距离,体会本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特点,从而推断出对降水的影响,读图5.15,用“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图”印证这一特点。
师: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干旱除了因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量少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影响海洋水汽到达这里吗?
生:读图5.4中的地形图,分别找出西北地区边界线及其附近的高大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等,师:想一想:这些山脉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
生:阻挡气流
生:活动1:(课本第12页活动1)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
师: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彼此影响的。
师: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
生:学生读图5.15和图5.16、思考,再次体会本区降水量特点: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
师: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播放视频:(有画面,有解说)
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
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
师:看完视频后,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完成第12页活动第二题。两次强调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分析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承转:大家知道西北地区因深居内陆等原因导致气候干旱,由于水分的制约,这个地区不能像北方、南方地区那样以耕作业为主,而是以畜牧业为主。
板书:以物业为主的地区
生:读图5.2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
1.通过读图,明确本区以牧业为主。
2.对照图例在图中找出几种畜种的主要分布区,明确:
内蒙古主要畜种——三河马、三河牛。
新疆的主要畜种——山羊、绵羊等(细毛羊为著名畜种)。
宁夏的的主要畜种——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3.通过图例,找出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回答:
①这些地区分布是否集中、连片?(不是。分布面积小,分散分布。)
②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发展粮食生产呢?(师:点拨:西北地区的农业区:灌溉水源丰富。)
③图中有哪些农业区?它们的灌溉水源是什么?
师:点拨、让学生明确:
生:活动(第16页活动2)
师:总结:牧区→放牧→流动性强
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
(师生一起复习总结)
提问: 回答:
1.本区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2.有哪些高大山脉?对湿润气流阻挡。
3.结果呢?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4.特征包括? 降水稀少 。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5.经济特点 以牧业为主
第五课时 青藏地区
[新课导入]
用一组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雪峰巍巍、冰川广布、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等,问:这些风景应该出现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东西为什么就出现在青藏高原呢?它们的与什么有关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神秘的青藏高原吧!
[新课讲授]
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大量的地图、图片从“位置和范围”、“世界屋脊”、“高寒气候”、“高原农牧业”等四方面入手认识神秘的青藏地区。
一、位置和范围
1.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认识青藏地区的位置。
2.读青藏地区范围图,说出青藏地区的范围、包括的省区及相邻的省区。
3.读青藏地区人口分布图及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人口、面积比较表,认识青藏地区是个地广人稀的地区。
二、世界屋脊
1.读青藏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景观图,思考以下问题:
(1)两幅景观图哪个表现了青藏高原地区的景观特点?哪个表现了长江中下游的景观特点?
(2)为什么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景观相差如此之大?
2.读中国地形图,思考以下问题:
我国地势分为哪几级阶梯?青藏地区位于哪个阶梯上?青藏地区的海拔大致多少? (由此理解青藏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原因)
3.读青藏地区地形图,认识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而产生的地形特征。
三、高寒气候
1.用示意图演示不同海拔的气温差异。
2.读图计算青藏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温差异。
3.完成课本P14活动1.,比较拉萨和成都的气温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1)两地年平均气温——拉萨:5.6℃左右 成都:15℃左右
(2)两地气温差异及原因——拉萨地势高,则年平均气温低。
4.归纳青藏地区高寒气候的特征。强调青藏地区因高——生寒。
四、高原农牧业
1.根据以上知识分析青藏地区发展农牧业的有利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阅读课本P16的阅读材料,并结合示意图认识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及生长特点。
3.读图认识青藏地区的重要农业区:
4.读图找出几种畜种的主要分布区:
青藏的主要畜种——牦牛、绵羊、山羊等(牦牛、藏绵羊为著名畜种)。
宁夏的的主要畜种——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五、学生活动
1.第16页活动1,思考、判断、归纳。
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场草质较好。青藏地区高寒草场草质较差。
成因:地势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影响植物生长。
2.第16页活动2
总结:牧区→放牧→流动性强
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水分和热量这两个重要因素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差异的形成也离不开地形、地势及海陆位置的影响,使我们再次了解到地理事物的联系性。
四、教学检测安排
第一课时
一、堂上教学检测
1.关于地理区域,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B.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C.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D.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2.关于下列地理区域类型匹配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工业区——自然区域
B.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行政区域
C.热带雨林气候区——经济区域
D.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文化区域
3.青藏地区和其它地区的分界线,与我国下列哪条分界线基本吻合( )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B.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
C.农区与牧区分界线 D.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4.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与我国下列哪条分界线基本吻合( )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B.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
C.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D.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5.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A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
是 ;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界线B与我国1月 ℃等温线和年降水量
mm等降水量线相接近。界线B通过的著名山脉是 , 著名河流是 。界线C的确定, 主导因素是 ,界线C通过的著名山脉是 、 、 。
6.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方地区
西藏自治区南方地区
北京西北地区
上海青藏地区
二、课后活动与探究
你的家乡位于哪个区域,有哪些区域特征?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堂上教学检测
1.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理分界线是( )
A.长江流域—秦岭 B.秦岭—黄河 C.秦岭—淮河 D.江淮地区
2.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 ②大致与一月0℃等温线相接近③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④此线以南的河流流量较小、冬季有结冰现象,以北则相反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 2008年雪灾使中国19个省级行政区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其中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受灾最为严重。请问2008年受雪灾最严重的省区位于我国的(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4.关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北方地区间差异性较大,同一区域内部的特征是存在差异的
B.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就是由气温这一要素引起的
C.北方地区的植被只有温带落叶阔叶林
D.南方地区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是
5.下列地形区与所在地区组合错误的是( )
①长江中下游平原—北方地区 ②东北平原—北方地区
③华北平原—南方地区 ④云贵高原——南方地区
⑤黄土高原—北方地区 ⑥四川盆地—北方地区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①②⑤
读“我国四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分配示意图”(图7),完成6-7题。
6.四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根据气温曲线可知位于北方的城市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 甲和乙 D. 乙和丙
8.下列温度带不位于北方地区的是
A.亚热带 B.暖温带 C.中温带 D.寒温带
9.下列河流在冬季有结冰现象的是
A.珠江 B.长江 C.黑龙江 D.湘江
10.湿润地区面积最大的区域是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第三课时
一、堂上教学检测
1.填写下表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土地利用类型旱地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
主要经济作物甜菜、花生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陆运
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2、秦岭――淮河在图中的位置应是( )
A.A 地区和B 地区之间
B.B 地区和c 地区之间
C.B 地区和D 地区之间
D.A 地区和D 地区之间
3、能大面积种植水稻和甘蔗等农作物的地区是( )
A.A 地区 B.B 地区
C.C 地区 D.D 地区
4.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耕地类型的差异主要反映出( )
A.地形的差异 B.资源地区的差异
C.气候的差异 D.两地人文风俗的差异
5.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作物熟制的差异主要反映出( )
A.地形的差异 B.气温的差异
C.降水的差异 D.两地人文风俗的差异
6、下列省级行政区中,耕地以水田为主的是( )
7.“住窖洞,吃面食,唱秦腔”的人们多居住在( )
A.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8.“小桥流水人家”的人文景观分布在(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9.我国南方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大,主要是为了( )
A.便于接受更多阳光 B.便于空气流通
C.便于雨水下泻 D.便于更快散热
10.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宜不同的水果生长,据此判断:下列某超市水果区货架上的标签中,产地标注错误的是( )
二、课后活动与探究
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后,你有什么感想?请你写一篇学习心得或学习体会。
第四课时
一、堂上教学检测
1.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
A.海拔高 B.气候寒冷 C.干旱 D.潮湿
2.下列不属于西北地区干旱原因的是( )
A.纬度位置 B.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C.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D.深居内陆,距海较远
3.关于西北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
B、地面植被由东向西为草原一荒漠草原一荒漠
C、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在广阔的平原地区
D、河流稀少,只有一条塔里木河
4.西北地区自然景观自东向西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 B.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增多
C.自东向西气温逐渐增高 D.自东向西气温逐渐降低
5.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位于(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6.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水源主要来自于( )
A.高山冰雪融水 B.大气降水 C.地下水 D.海洋水
《西游记》中描写的唐僧,其人物创作的原型是中国唐代的高僧玄奘。玄奘于627年8月从长安(西安)出发,长途跋涉5万余里,到达天竺国佛教最高学府那兰陀寺学习,645年2月,回到长安(西安)。据此并读图 “玄奘西天取经路线图”,完成7—8题。
7.玄奘回国途经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图中所示的( )
A.①河 B.②河 C.③河 D.④河
8.玄奘回到长安时,当地的气候特征最有可能是( )
A.气温低,降水多 B.气温高,降水少
C.气温低,降水少 D.气温高,降水多
9.读西北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盆地) B. (河流)
C. (省区) D. (高原))
E. (铁路)
(2)在图中用恰当位置填注出:天山山脉、祁连山脉、大兴安岭
第五课时
一、堂上教学检测
1.描述青藏高原的景观常出现“高”、“寒”、“冰”、“牧”等字,其中最根本且起主导作用的字是
A.高 B.寒 C.冰 D.牧
2.下列地理事物中,与青藏高原“高”、“寒”特征无关的是( )
A、雪山连绵,冰川纵横 B、日照强烈,太阳能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 D、城镇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3.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热量 D、地形
4.下列地区中,依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灌溉农业区的是( )
A、河套平原 B、宁夏平原 C、河西走廊 D、成都平原
5.关于我国四大牧区牧场主要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蒙古——高寒牧场 B.新疆——山地牧场
C.青海——温带草原牧场 D.西藏——寒带草原牧场
这里有绵延的雪山,无边的草原,成群的牦牛,胆怯的羚羊,湛蓝的天空,虔诚的喇嘛,这里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据此回答6-8题。
6.上述材料是下列什么地区的写照( )
A.青藏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北方地区
7.对人类生产生活而言,该地区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太阳辐射强 B.日照时间长
C.森林草原茂密 D.低温、缺氧、地势崎岖
8.为促进区域发展,我国在该地区已建成的著名工程是( )
A.南水北调 B.青藏铁路 C.西气东输 D.西电东送
9.青稞是高寒地区的农作物,下列哪个地区的人们喜欢喝青稞酒(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0.下列有关我国牧区的优良畜种正确叙述是( )
A.新疆的三河牛 B.内蒙古的牦牛 C.西藏的细毛羊 D.宁夏的滩羊
11.关于我国牧区的河谷农业分布地区,正确的是( )
A.天山山麓 B.河西走廊 C.雅鲁藏布江谷地 D.吐鲁番盆地
12.读青藏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A为 山脉,B为 盆地,C为 河流)。
(2)在图上填注:黄河、拉萨、
(3)拉萨与成都纬度相当,但拉萨的年平气温比成都
(高或低)。主要原因是 。
二、课后活动与探究
通过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学习,你发现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有哪些自然、人文差异?运用你学到的知识,并通过媒体收集整理,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以“中国的地理差异”为主题的电子报刊。
单元测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答题表中,写在各小题中或题后无效,不给分。每题2分,共70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答案
题号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
答案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1-7题
1.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是:
A. 各区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特点不同
B. 各区人们生活习惯不同
C. 各区地形、地势不同
D. 各区气候不同
2.位于③④之间的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所经过的地方
B.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C. 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D. 水田、旱地的分界线
3.位于③地区的耕作制度是
A. 一年一熟 B. 一年二熟 C. 两年三熟 D. 一年一熟
4. ③地区包括的地形区有
A.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
B.江南丘陵、四川盆地
C.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
D.宁夏平原、东北平原
5. 在四大地理区域中,②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区域,主导因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河流 D. 植被
6. ①地区和④地区的分界线接近:
A. 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局部) B. 1月00C等温线(局部)
C.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局部) D. 800mm年降水量线(局部)
7. ①地区地基本位于:
① 季风区 ② 第二级阶梯 ③ 第一、二级阶梯 ④ 非季风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8. 我国地大物博,分为四大区域(见下图),对四大区域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区是我国跨经度最广的地区
B. 乙区域大部分地区农作物一年一熟
C. 丙区域位于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D. 丁区域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9. 导致我国南北耕作制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土壤 C. 耕作习惯 D. 气候
10. 导致我国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崎岖 B. 水资源 C. 河流含沙量 D. 植被稀少
11. 我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呈现“南尖北平”的特点,其影响因素是:
A. 气温 B. 降水 C. 地势 D. 传统习俗
12. 下列省份不属于我国南方地区的是:
读某地景观图,根据图中景观判断、回答13~15题。
13.该地的耕地类型是
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草地
14.该地最适宜种植
A.甜菜 B.苹果 C.小麦 D.水稻
15.该地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策略,正确的是
A.开垦荒坡地,扩大耕地面积 B.发展基塘生产模式
C.缓坡修建梯田,陡坡发展林业 D.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读材料,完成16---18题:
……王教授在日记里写到:中午出门,骄阳似火。热风阵阵,干燥无比,气温在400C以上,沙丘或者石砾随处可见。这季节在我们老家山东丘陵,孩子们正在打雪仗!
16.日记中叙述的这天中午,王教授可能在:
A. 亚马孙平原 B. 印度半岛 C. 塔里木盆地 D. 撒哈拉沙漠
17. 此时,王教授家乡的自然现象可能是:
A. 温和多雨 B.东北风刺骨 C.河流进入汛期 D.乡亲们正收割小麦
18. 下列果树,适宜在王教授家乡种植的是:
A. 西瓜 B. 荔枝 C. 苹果 D. 柑橘
19. 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
A. 湿润 B. 半湿润 C. 干旱 D. 半干旱
20. 下列四幅图中,反映西北地区性气候特征的是:
21. 西北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A. 深居内陆,距海远 B. 夏季风的影响
C. 冬季风的影响 D. 森林覆盖率低
22. 制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条件 B. 光照条件 C. 水源条件 D. 科技条件
23. 暑假一位同学乘火车由乌鲁木齐到呼和浩特旅游,他在沿途能够看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A. 荒漠、草原、森林 B.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C. 草原、荒漠、森林 D.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
24.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海陆因素 B. 纬度因素
C. 地形因素 D. 人为因素
25. 我国西北地区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 大地荒漠化 B. 水土流失 C. 乱占耕地 D. 滥伐森林
26. 下列不是以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的农业区是:
A. 宁夏平原 B. 河套平原 C. 河西走廊 D. 华北平原
27.下面四幅图中的斜线部分,能正确表示我国主要牧区分布范围的是
28. 下列中国之最中不在西北地区的是:
A. 面积最大的沙漠 B. 地势最高的盆地
C. 面积最大的盆地 D. 地势最低的盆地
29. 三河马、三河牛是我国优良的畜牧业品种,它们主要产自:
A. 东北地区 B. 内蒙古地区 C. 青藏地区 D. 新疆地区
奥运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其中“迎迎”(如右图) 是一只机敏灵活、驰骋如飞的藏羚羊,他来自中国辽阔的西部大地,将健康的美好祝福传向世界。据此回答30~32题。
30.迎迎生活的地区是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31.迎迎生活的地区其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A.高温 B.干旱 C.高寒 D.高湿
32. 形成这个地区独特的自然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高 B. 地势高 C. 距海远 D. 距海近
33. 下列关于青藏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展农业最有利的条件是日照时间长,主要粮食作物有青稞、小麦、水稻
B. 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长江、黄河等
C. 主要能源有太阳能、地热能、水能
D. 特有的牲畜有牦牛、藏绵羊等
34. 青藏高原上农业分布的特点是:
A. 在沙漠周围的绿洲上 B. 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
C. 在广阔的平原上 D. 盆地内部
35. 宁夏平原、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农业特点分别分别是:
A. 畜牧业、种植业 B. 渔业、畜牧业
C. 灌溉农业、河谷农业 D. 河谷农业、灌溉农业
二、 非选择(30分)
36. 读读下面的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每一空格占1分,共11分)
(1) A图所示的景观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 ,这是由 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
(2) B图所示的景观是我国 地区农村常见的交通方式,该地区大致位于
一线以北。
(3) C图所示的景观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 地区,该地所处的 位置决定了它得到的热量最多。
(4) D图所示的景观是我国 地区农村常见的民居。
(5) A地区农业发展以 业为主;B地区农业发展以 业为主;C、D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最好,农作物的熟制为 或 。
37. 读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图和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每一空格占1分,共9分)
(1)从图A中可以得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的特点是: 。
(2) 图B展现的自然景观,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填”降水”或”气温”),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深居 ,距海 ,加上 的阻挡,来自海洋上的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加剧了由东向西 的减少。图A中Ⅰ、Ⅱ、Ⅲ处的自然景观与图B中三种景观相对应,Ⅰ处是图B中的 (写代号,下同),Ⅱ处是图B中的 ,Ⅲ处是图B中的 。
38.下面是小云和她的同学暑假期间到我国不同地区观光旅游所拍摄的照片,根据照片及相关介绍回答问题。(10分)
(1)小云所说的“雪域高原”指的是 高原,该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和“ ”。
(2)小军看到的美丽草原位于 高原,当地是我国 族(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3)小刚所看到的一望无际的麦田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当地的耕地类型
以 为主,我国旱地与水田的分布大致以 (山脉)- (河流)一线为界。
(4)小红所看到的鱼米之乡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地区,该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
地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环境特征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情况
地理教学设计6
大纲目标:
1、理解并能够描述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各层的特点;
2、了解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的原理;
3、掌握地球上各种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4、学习地球上不同类型的气候和气候带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地球的结构和特点;
2、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
3、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4、不同气候和气候带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地球的结构和特点;
2、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
教学准备:
地理教科书、地图、图片、模型等教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地球的结构和特点
1、导入(5分钟)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可以就地球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进行猜想。
2、引入(10分钟)
给学生展示一张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层次结构。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的.内部结构,引发学生的兴趣。
3、知识讲解(15分钟)
通过教材和图片的展示,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解释每层的特点和作用,并进行图例说明。
4、实践操作(15分钟)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利用模型或者实物进行分层展示,让学生手动参与,加深对地球结构的理解。
5、总结归纳(5分钟)
通过提问和讨论,总结地球的结构和特点,并与学生一起梳理知识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课: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
1、导入(5分钟)
复习地球的内部结构,并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入(10分钟)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会有四季之分?和太阳有什么关系?
3、知识讲解(15分钟)
通过教材和图片的展示,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公转引起的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
4、视频观看(10分钟)
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通过图像和声音的展示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
5、小组合作(15分钟)
将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xx或城市,让他们用地理知识解释该地区的季节变化原因,并用地图和图片展示。
6、总结归纳(5分钟)
通过提问和讨论,总结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并与学生一起梳理知识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课: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1、导入(5分钟)
复习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并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入(10分钟)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山脉、河流、湖泊等是如何形成的?
3、知识讲解(15分钟)
通过教材和图片的展示,讲解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包括地壳运动、水蚀和风蚀等因素。
4、观察实践(15分钟)
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考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场景相结合,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所见的地形地貌,理解其形成原因。
5、总结归纳(5分钟)
通过提问和讨论,总结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并与学生一起梳理知识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四课:不同气候和气候带的特点
1、导入(5分钟)
复习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并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入(10分钟)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候不一样?为什么北极和赤道的气候差异那么大?
3、知识讲解(15分钟)
通过教材和图片的展示,讲解不同气候和气候带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气候与地理位置、海洋流、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4、实践探究(15分钟)
给学生提供不同地区的气候数据和地理信息,让他们分析归纳,找出气候和地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5、总结归纳(5分钟)
通过提问和讨论,总结不同气候和气候带的特点,并与学生一起梳理知识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通过问题引导、知识讲解、实践操作和综合训练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提高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与实际运用能力。同时,通过多媒体素材的运用,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结构、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内容。通过教学设计中的实地考察和小组合作等活动,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综合性的总结归纳,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地理教学设计7
一 教材分析
作为中学地理的开篇教材,《与同学们谈地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什么是地理,主要是通过同学们所联想到的具体事物奠定学生对地理的初步认识;二是为什么要学地理,主要是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出发推导出生活离不开地理;三是学了地理有什么用,主要是从现实社会面临的矛盾出发得出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教材分为2个板块,用了6幅图、2段阅读材料、一个思考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组成,内容较多,需要详略有当的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主要设计在“生活离不开地理”这个板块,“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主要是讲导为主。
二、学情分析
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较差,有的学生虽然在小学接触过地理,但地理思维能力十分薄弱。另外,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个别学生不明确学习地理的目的;有些同学对学好英地理缺乏自信;缺乏小组合作意识。
针对这种情况,在入门教学阶段,努力做好中小学的衔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放慢教学进度,并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想一些办法。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理学科;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课程类型
综合课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自我介绍
师:同学们好,我叫~~~,很高兴能够成为你们的地理老师。从今天起,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地理。地理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只有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与能力,我们才能得到更好地生活品质。
2、什么是地理
师:请看PPT,你认识它吗?
生:地球
师:咱们地理就是的“地”就可以理解为“地球”,那“理”是怎么理解呢?
生:道理、真理----
师:很好,那么连起来应该怎样理解地理呢?
生:研究地球的一些“道理”。(需指导学生形成这个概念)
师:一说到地球上的事物,那你们会联想到什么呢?
生:山、水、火山、地震等等---
师:很好,山、水灯这么多的地球上得事物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过、遇到过吗?
生:是
师: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出现和遇到的很多事情,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不妨看看P2的四幅图。
(师生互动简要的讲解四幅图,简要强调出这些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师:人总是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特点的地理环境中人们也会形成一定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这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先看PPT,这是一张重庆地形图,从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重庆四周的地形高中间相对较低时,与成都平原等地形相连共同构成了四川盆地。注意,这里所谓的中间低是相对于四周而言,就重庆主城而言在理论上应该是属于“中间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依旧会遇到很多山,所以重庆也有“山城”之称。
除此,重庆主城还是处在长江与嘉陵江相汇的地方,再加上重庆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大气降水量丰富,充足的水汽导致重庆大雾天气多。所以重庆除了有“山城”的美誉还有“雾都”之说,雾都说明重庆有很多的雾,具体来说,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重庆是名符其实的“雾都”。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雾都导致重庆的空气很湿润。
那我们重庆的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又孕育出怎样的重庆人呢?
生:------(引导学生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很多的重庆特色,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挑选其中的3个进行详细讲解。首先,为何重庆美女多?
生:------(引导学生回答)
师:其次,为何重庆人爱吃火锅?
生:------(引导学生回答)
师:最后,为何重庆夏季高温?
生------(引导学生回答)
(过渡)
师:这只是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还有很多的其他问题。要是,我们有一定的地理背景的话,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既然地理如此重要,那学习地理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请看P2页---
生: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3、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师:地理教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好朋友”,这样,我们才可以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这里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大约公元前5000年,在今天伊拉克地区有一个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巴比伦,然而,由于人们长期滥伐森林、过渡放牧等等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再加上战乱等原因,最终使巴比伦被掩埋在了泥沙之下。所以,违背自然规律,人类就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生:------
师:地理教我们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比如新疆种植棉花质量很好要是让重庆种植棉花的话估计很难获利,重庆适合种植水稻要是将水稻种植到新疆去的话估计颗粒无收都可能,要是不具备一定的地理背景的话,我们就很难过上好日子。
还需要学会“综合的分析问题”和“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人地关系才会相辅相成和谐发展,我们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4 结语
最后,跟大家分享2个观点。一是,地理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教师适当的给予解释:春雨主要是暖空气,秋雨主要是冷空气)二是,地理是一门爱情学科,“海枯石烂(大海干涸,岩石成土。喻指经历极长久的时间。)、山盟海誓(指着山、海发誓,订立盟约。表示要像高山大海一样永恒不变)、天涯海角。”
(若有时间多放些图片)
愿:同学们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终身欣赏和认识生活,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美好。
地理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的分布是很不均匀,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很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而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能源资源却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针对上述情况,我国实施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案例,说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于区域发展的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本案例来拓展视野,探讨南水北调、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的原因和现实意义,以进一步了解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的重要举措,将有助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分布不协调问题的解决,是实现东西或南北经济社会双赢的战略。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要求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可以联系经济地理中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思路,从而准确的把握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本校学生基础较差,兴趣不高导致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所以我在讲授新课的时候会创设情境,留疑问,多启发,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展开,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兴趣,和老师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2、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的进行国土整治,变区域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方法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然资源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往往出现区域资源赋存量和需求量之间的矛盾,人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协调好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本节我们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3、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型案例——西气东输工程
包括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二线工程主干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南至广州,全长4900多千米,规划20__年全线贯通,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
(4)经过的地形区:
一线依次经过: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几大地形区。
二线依次经过: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华南丘陵、珠江三角洲洲等地形区。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教材P83图5、2所示)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2)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新疆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然而,新疆及其周边省区对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能源优势的天然气比重。
(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2)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①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
③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④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
煤炭天然气优点①开采成本低②储存、运输方便③价格便宜①清洁②使用方便③燃烧效率高④比较价格低缺点①使用不方便②燃烧效率低③废气、废渣排放量大①开采、储运难度大②技术要求高③投资大、回收周期长思考
A、从世界范围看,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晚于煤炭和石油,原因何在?
点拨:从天然气的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方面思考。
B、发达国家在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之后,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煤炭的缺点逐渐明显,加之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等方面思考。
C、20xx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世界平均为23%,而我国只有2.7%。由此怎样看待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
点拨:通过比较我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预测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这是由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所决定的
(1)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4大气区。
(2)开发利用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地理教学设计9
一、教学内容分析
黄河的奉献与忧患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内容。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接中国地形、气候之后更直观动态地综合反映中国的自然环境,同时与下章水资源和区域地理中的北方地区及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密切相关。对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西部大开发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系统地了解了学习河流的.概况的方法和步骤,并已经在了解长江时加以实践。现在应用到黄河概况时应该轻车熟路,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落到了黄河的奉献和忧患。
四、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图片,能够概括说出黄河的贡献;
2、结合相关资料及实验,能够说明黄河主要忧患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分析人地关系中突出问题的方法,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黄河源流概况,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六、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相关动画,水、土壤、覆盖小草的土壤、透明杯子等实验器材。
七、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环节一:感黄河(欣赏)
配《黄河大合唱》背景音乐,对应上、中、下游出示黄河各流域景观图片
观察景观图,描述感受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过渡
讨论:为什么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出示黄河景观图
通过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环节二:颂黄河(奉献)
配朗诵《黄河颂》,对应地理位置依次呈现黄河流域水利工程、文化遗址、旅游资源、灌溉平原的景观图
观察景观图片,尝试概括黄河的贡献
提供景观图,加强学生感性认识,理解黄河的奉献
过渡
黄河既给我们带来了无私的奉献,同时,也是一条害河
本环节采用了探究模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
环节三:忧黄河+治黄河
提供资料:黄河的“血样”──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样标本;
黄河的“化验报告 ”──“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
分析:黄河各河段的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
提供有关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资料和下游地上河的视频,“黄河的忧患图”、“中国地形图”、“黄河中游某地的年降水量图”
思考并讨论:黄河中游为什么泥沙剧增?下游为什么流域面积狭窄?并无大支流汇入?
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思考:黄河母亲还有哪些症状?
再读“黄河的忧患”图
(小结 拓展)
引导学生认识到本节所学的分析方法不仅适用于黄河,还可迁移至其他河流
归纳“会诊结果”,并对症下药,完成表格
八、板书设计
黄河的奉献与忧患
地理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
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
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二)新课,合作探究:
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活动:首先教师把中国轮廓图画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读图《我国地形图》,分别请三个学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书在黑板上。
地理教学设计11
工农业污染的防治
[教材分析]
工农业污染构成了环境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防范工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重要,本节课就是让学生了解在工业农业减少污染的措施。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生产造成的主要污染,理解工业污染、治理和预防的相互关系。明确工业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2.理解循环经济的概念、意义和基本原则,了解循环经济的模式——生态工业园区。
3.明确农业污染的类型和危害,以及农业污染的防治途径。
4.了解当地工业污染或农业污染的状况,选择突出的问题,研究预防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重点】
工业生产造成的主要污染,工业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经济的概念、意义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利用本节开头的情境导入。补充DDT的发明初期给人类带来的惊喜,及后来对其危害的认识方面的资料。展开讨论,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新课。
承转: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污染也是空前的。
(学生活动)学生读火力发电厂、造纸厂排放“三废”示意图。
(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工业污染主要是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简称“三废”。
(教师引导)解决工业环境污染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是废物的终端治理及达标排放
第二是推广清洁生产
第三是发展生态工业,走循环经济之路。
(知识拓展)通过实例说明:对于工业污染,预防优于治理。
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必须以“预防为主”,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实行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
讲解: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对工矿企业废物的综合利用,从末端治理思想出发,通过回收利用达到节约资源、治理污染的目的。进入90年代开始提出了源头治理的思想,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的清洁生产得到发展。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生阅读课文,明确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内涵。
(教师点拨):清洁生产包含工艺(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可补充说明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总结)“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比较表”
描述清洁生产比末端治理有哪些优越性。
承转: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才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以资源利用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
讲解: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来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窗和正文,回答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目的和特征。
学生自学课文。
提问: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生态工业园,与一般工业园区有什么不同
引导:近年来,循环经济在我国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在理论上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在清洁生产的基础上,开始建设工业生态园区示范。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典型范例之一,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窗:“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小结工业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
承转:工业污染危害严重,已是公认的事实,其实,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污染对人的生命同样也构成了威胁。
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说说农业生产存在哪些污染。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分别应采取哪些措施。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概括。明确防治农业污染的主要措施。
学生自学课文。可分步自学分步讲解、点拨。
点拨:化学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施用,大大地提高了农业产量,并养活着地球上的几十亿人口,可谓功不可没。合理施用化肥确是夺取高产的主要措施。如果错误地认为化肥施用量越多越好,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讲解:农药是现代农业稳定高产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对防治危害农业生产的病菌、虫害和杂草三个大敌起了特殊作用,为人类作出了贡献。但农药一般都是有毒的化学药品,长期大量施用,会给农作物、土壤留下残毒。全国每年农药使用量达30多万吨(原药量),除30%—40%被农作物吸收外,大部分多余药液进入了水体和土壤及农产品中。同时,据报载,全国仅受农药污染的农田就有1.4亿亩。
由于农药本身不易被阳光和微生物分解,对酸和热稳定不易挥发,且难溶于水,故残留时间较长。农作物在吸收土壤中养分的同时,也吸收了残留在土壤中农药毒素,再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如果农药在作物上,特别是其果实上残留不多,对消费者健康到关系不大。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粮食作物检测不出农药残留,而蔬菜和水果则比较严重。
点拨:土壤污染是农业生产污染造成的主要后果,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都会造成土壤的污染,另外,垃圾中的重金属、塑料等也会造成土壤污染。
“白色污染”一词不是科学的定义,而是一种对现象的`描绘。“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对环境造成的“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两种负面效应。
讲解:联系到必修知识,有必要弄清有关农业的几个概念:石油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弄清生态农业与石油农业的区别。理解有机农业的含义。介绍一些有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面的知识。
总结全课。安排作业和活动。
两项活动内容要求课后进行,农村学校可选择活动1,城市学校可选择活动2,条件允许也可安排活动1。
【板书设计】
一、工业污染的防治
1.清洁生产
2.循环经济基本原则
3.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二、农业污染的防治
1.合理使用化肥农业
2.发展有机农业
3.加强土壤污染治理
【随堂练习】
发展绿色产品,进行清洁生产、避免因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而产生污染,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清洁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清洁的厂区、清洁的设备、健康的工人
B、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
C、清洁的环境、清洁的产品、清洁的消费
D、清洁的环境、清洁的产品、清洁的包装
2、下列属于清洁生产的是( )
①生产可在自然界分解的包装纸②生产过程中使用矿物燃料③加强对生产末端环境污染的处理④及时清理垃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属于循环经济行为原则的是( )
①减量化原则②再使用原则③再循环原则④可持续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有关循环经济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循环经济是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
B、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C、循环经济中的物质和能量是循环流动、多次利用的
D、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中完全没有废弃物的排放
5、目前,我国治理城市环境,防止工业污染的工作已趋向( )
①末端治理②全过程控制③分散治理④浓度控制⑤严格控制污染物总量排放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⑤ D、①④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让学生了解工业生产造成的主要污染,来掌握对于工业污染防治所应采取的主主要措施。理解循环经济的概念、意义和基本原则,并且了解循环经济的模式——生态工业园区。知道农业污染的类型,给人们带来的主要危害,以及农业污染的防治途径。
地理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
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
比如,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
1。溯源侵蚀及其形成地貌
学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蚀方式并说出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溯源侵蚀。甲河源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经过长期发展,甲河的源头不断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可见,通过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部分延伸,河谷加长。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学生认识“V形谷”
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将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图4。17“河谷的演变”,回答问题:
①描述图中所示的河谷的演变过程。
②若我们观察同一条河,a、b、c三种河谷形态可能出现在什么河段?
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河谷的演变过程,指出三种河谷形态所在的河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承转:从图上看,原本比较平直的河谷逐渐变得弯曲,学者们称之为“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过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弯曲之美(课件图片)。
从河岸角度来看,每个弯曲的河岸都可以分为凸和凹两种形态。请同学们在教材插图4。17中的b图上找出两种河岸,若你有疑问请参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态。
3。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那么,凸岸和凹岸处的主导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逐渐减少的结果。结合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凸岸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属于堆积地貌;凹岸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属于侵蚀地貌。古代人曾有诗描述到这两种河岸的差异。
学生活动:
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景图中的凸岸和凹岸。
②阅读古诗,找出诗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③根据诗歌推断两种河岸形态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并说明理由。
承转: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为地转偏向力导致河水流速有所差异,进而导致了河流的弯曲,那么这条河道的形态将怎么继续发展下去呢?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河漫滩平原
学生活动:推测图中河道形态的演变趋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河道形态的演变过程,自然得出河漫滩平原的成因,最后总结河漫滩平原的形成。
承转:河漫滩平原是河流冲积平原的一类型,河流的'堆积地貌还有其他的类型。
2。洪积──冲积平原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预习成果,找出图中冲积扇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采玉地点的地貌类型,指导学生分析冲积扇不同部位的颗粒大小。同时,教师要借助课件展示冲积扇的实景图和素描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
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进而可能扩大为洪积──冲积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呢?
3。三角洲平原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教材案例3,在幻灯片上指出黄河三角洲的位置,从而引领学生建立三角洲的实景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根据教材描述总结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时对学生的总结加以整理、规范,进而形成简练的语言。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承转:学完河流地貌的知识,同学们能否解释本节课之初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说出墓葬区选址的科学原理与现代城市风水中“反弓水”的荒谬之处。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解释,风水之目的是寻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学原理,摒弃其中迷信成分。
承转: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总结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具体影响。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完成课件上所提出的的问题。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靠近河流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农业社会,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地貌中的堆积地貌对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积作用显著的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线状分布。但是,河流也能带来洪涝灾害,平原上的聚落还要考虑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胁。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这样,既能避开洪水的威胁,还能充分利用河流的优势条件。
地理教学设计13
课前准备
查找信息:利用网络、报刊书籍查找或者向亲戚朋友了解两三种不同类型的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带来怎样的污染?其中应包括轻重工业、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情
诊断
思考:象农业生产一样,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先请你结合生活体验归纳有利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
工业生产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切身感受,培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
学习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xx
探究活动1:读课本“世界主要工业区与环境污染分布图”,了解环境污染区与主要工业区之间的关系,并完成分析:xx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了解环境污染区与主要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世界主要工业区与环境污染分布图”。
②根据学案要求,查找信息,分析思考,填写答案(见下面)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读图,注意不同图例所表达的工业污染类型。
②学生读图分析,作出回答。
掌握阅图分析的方法。
了解环境污染区与主要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世界主要工业区与环境污染分布图”。
②根据学案要求,查找信息,分析思考,填写答案(见下面)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读图,注意不同图例所表达的工业污染类型。
②学生读图分析,作出回答。
掌握阅图分析的方法。
环境污染的分布规律与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规律具有xx性。因为人类对xxx、xxx的不合理利用会造成严重的xxxxxx,并直接破坏xxxxxx。
资源库[内容解析]教材重点突出了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图中几个世界工业密集地区,环境污染程度大、种类多,表达了
环境污染的分布规律与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规律具有明确的相关性。可见,人类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生态环境。
探究活动2: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产生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产生的问题
①提出思考问题:以大量开采煤炭资源和过度开采地下水为例,列举资源过度利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②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尽可能全面地回答问题。
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④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填写比较表(表中的具体内容预先留空)。
④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认识对自然资源(可再生、不可再生)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启发,掌握发散思维能力并培养协作能力。
表1
工业活动
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大量开采煤炭
①破坏地表,如露天开矿会引发滑坡、崩塌等,井下采煤会形成地下采空区,导致土地塌陷;
②大量的煤矸石占用土地;
③矿山排水造成水土污染;
④粉煤灰造成大气污染。
过度开采地下水
①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②地面下沉,建筑物塌陷;
③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质恶化。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超量排放废弃物产生的环境问题
①投影图1。
②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图中表达了与工业污染有关的那两个方面的问题?以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为主的工厂分别是什么?哪些工厂具有两种主要污染类型?什么是最小风频、上风地带、下风地带?
③阅读课本,归纳高新技术产业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包括哪些方面?
④组织评议活动,让不同观点者发表看法,教师进行评价。
①阅读投影图,思考问题,可以与旁边的同学小声讨论。
②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③板图演示最小风频、上风地带、下风地带。
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工业企业所产生的主要污染类型,了解防治办法,学会从环境因素出发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地理教学设计14
关键词:微格教学;课堂设计项目单;课堂教学评价单;教学反思;教学效果
一、“微格教学”的相关文献
“微格教学”是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Professor Dwight Allen首先提出的,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它是一种压缩了的教学模式,又被称为“微型教学”“录像反馈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培训示范生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吴怡昕,20xx)。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以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技能为目的,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系统训练的方法,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微格教学不为一个完整的班级进行完整的授课,而是给一小部分学生上一小段时间的课,一般为6~10分钟。可利用现代化的视听设备将授课过程与内容录制下来,以便教师能直观地感受自己教学的整个过程,并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教学效果(孔繁霞,20xx)。微格教学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形成反思的意识与能力,是为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而设计的。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笔者观察与调查,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学生感觉学习很吃力,英语成绩偏低。虽然新课改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部分教师因为想立竿见影,于是课堂多采用应试模式,以传统的教学观指引教学,而没有接受新课改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只关心学生知识的机械掌握和分数的提高,并不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很少采用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方法,对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差异照顾不周,也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笔者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便是教师“一言堂”现象严重,课堂活动少,学生的课堂参与太少,课堂的收获太小。课堂活动设计缺乏趣味,甚至经常做很多重复性、机械性的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课堂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教学反思这一探究过程使教师成为教学的学生(Dewey,1904)。反思教学可以使教师随时掌握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看法及满意度。反思能使教师有机会思考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最终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教师(Cruickshank,1991)。反思不但能给教师带来短期的直接好处,也会带来长期的好处。斯坦福大学根据经验和对教师的行为分析所列出的反思型教学方法,该方法将教师的教学技能分为14种:变化刺激、导入、总结、非语言性启发、强调学生参与、频繁提问、分散性提问、高水平提问、探索性提问、确认、例证和实例、运用教材、有计划地重复和交流的完整性(孔繁霞,20xx)。笔者认为,教师在开展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可以将这14种教学技能纳入反思范围,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细节,并由此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效果,最终实现“教学有力”。
四、设置课堂设计项目单及课堂教学(教师表现)评价项目单
以“微格教学”原理为参照,笔者把课堂教学分为导入环节、课堂活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课堂反馈、教师综合素养等多个“微格”。首先设置一份“微格教学”课堂设计项目单(如下所示)。
“微格教学”课堂设计项目单:
1.简单复习前次课的主要教学内容(Warming-up环节)
2.综述本次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要点
3.陈述教学目标及学生要完成的任务
4.设置一个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图片、视频或者对话等(导入环节)
5.课堂活动设置要能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以及参与热情
6.呈现本节课的基本步骤及其时间分布
7.师生角色分配
8.设计活动任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用并巩固所学内容
9.设置课堂反馈方式,检测本次课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效果
10.针对课堂反馈结果进行课堂应急教学补充
五、教师参详设计项目的要求进行备课及上课,可根据需要逐个选出目标“微格”作为“微格教学”的反思部分,也可以综合多个目标“微格”开展教学反思
可利用现代化的视听设备(摄像机、录像机等),将授课过程与内容录制下来,也可以通过同行观摩记录授课过程,然后通过他评和自评来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进而形成教学反思的意识与能力。笔者依据“微格教学”课堂设计项目单对各个“微格”设置出一份相应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项目单(如下所示)。
“微格教学”课堂教学(教师表现)评价项目单:
1.新旧知识衔接巧妙
2.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3.有效导入,生动有趣,吸引学生
4.课堂活动紧扣主题,循序渐进
5.课堂活动设计环环相扣,时间分配合理
6.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
7.课堂活动设计新颖,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8.课堂活动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
9.课堂反馈及时,教师能根据反馈作出应急的教学调整
10.课堂反馈模式多样化,学生始终全面、高度参与课堂
11.课堂反馈有效。教师针对不同的反馈结果调整教学步骤及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2.教师课堂教学应急能力强,随机应变
13.教师具备专业素养
14.教师具备教学热忱
每一项评价都设置五个级别及其相应分值,分别是:很好=5;好=4;一般=3;差=2;很差=1;14项总评价满分为60分,分数收集后再计算出得分率。比如,总得分为50,则算出总得分率为50÷60=83.3。分析评价结果时可以参考14项总得分情况,也可细看收集到的评价表(比如16分,则以16×5=90为满分)的单个项目(微格操作)的得分情况,操作时可将此菜单设置成一份评价表格,参与观摩课堂的同行可依据此表作出相应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细看每位同行给出的每个单项的具体评价对复杂的课堂教学进行分解、分析和讨论,听取同行的建议和反馈意见,作出相应的课堂教学反思,进而提高和改善特定的教学行为所需具备的教学技能。
教师依据微格教学课堂设计项目单制订课堂教学计划,经过深思熟虑制订的教学计划能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教学激情,这也是有效教学的具体体现。微格教学课堂设计项目单以及课堂教学(教师表现)评定项目单为教师反思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能促使教师思考他们的教学活动细节,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应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反思探究精神,对教学细微之处进行研究与分析,尽一切可能学习从理论到实践的所有教学知识与技能,并思考如何用这些知识影响教学,运用和分析教学技能,并从中受到更大的教学启发。
参考文献:
[1]吴怡昕.创新型教师如何培养自身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xx(8):134-137.
[2]张海燕,伊焱,宋玉冰.简论创新型教师素质观[J].中国成人教育,20xx(7):57-61.
地理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学生能运用地图和资料掌握台湾省的范围、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情况。
学生能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学会分析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学生通过了解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历程和各阶段经济的特点,认识台湾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认识台湾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让学生感受两岸人民盼望统一的强烈愿望,加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台湾省的范围、地理位置等基本情况。
2.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学会分析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难点: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学会分析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大约5分钟)
给学生提供情景:xxxx年我国大陆赠送给台湾两只国宝大熊猫“团团”和“圆圆”,他们在台湾动物园有了自己的新家。(通过这一情景,让学生说一说对这一事情的感受?)通过学生的回答,学生可以感受祖国大陆和台湾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生读四个材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新课学习(大约25分钟)
认识掌握台湾省的基本概况。(自主学习)
台湾省的范围、面积、人口。
台湾省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台湾省的居民。
引入:台湾岛是我国的宝岛,它非常的美丽,并且是许多大陆人民的旅游胜地。(结合课件上的图片如日月潭、野柳地质公园等,让学生感受台湾岛的美丽。)
台湾岛不仅美丽,而且非常富饶。通过视频展示两个情景。
情景一:樟树是台湾岛最著名的树种,台湾岛上还有进4000种树木,台湾被称为“植物王国”,台湾岛树种多的原因是什么?(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完成之后,小组代表交流答案后,老师总结答案,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结合回答。
情景二:台湾岛不仅树种多,而且农产品丰富。(课件展示图片:稻米、茶叶、甘蔗、热带亚热带水果等。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台湾因农产品丰富而享有盛誉。表中列出了台湾的一些美称,解释它们的含义并说说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美称含义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东方甜岛海上米仓水果之乡兰花之乡植物王国小组代表交流答案,老师概括。让学生学会分析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台湾岛的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自主概括台湾岛的自然环境。
(1)地形:
山地面积约占xxx。xxx纵贯南北,主峰xxx海拔xxx,是我国东部最高峰。
平原主要分布在xxx,是人口主要集中的区域。
(2)气候:台湾岛属于xxx气候和xxx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气候xxx。
(3)河流:水能丰富。最著名是xxx
3.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联系密切。自主学习完成。
外向型经济(自主学习,读课本69页完成)
1.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时间经济特点产业类型20世纪50年代以xxxxxx为主原料密集型产业20世纪60—90年代形成xx型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xx
2.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完成后,老师总结答案。
【地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设计02-05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06-29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05-24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02-09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优秀09-22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02-23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07-15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12篇12-19
地理教学总结06-06
地理教学反思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