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圆纸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圆形纸片、彩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带你去看看,是什么?
生:西游记
师:八戒想干什么?
生:吃桃子。
师傅决定考考八戒。
师说:“4个桃子,平均分给悟空和八戒,每人分几个?”
生:2个
师说:“2个桃子,平均分给悟空和八戒,每人又分几个?”
生:1个
师傅说:“1个桃子,平均分给悟空和八戒,每人又分的多少?”
生:半个(强调平均分)
师:半个怎么表示?能用学过的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在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类在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创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师:生活中经常说半个,你能用老师给准备的小圆片折出一半的饼,是什么形状?剪一剪。
师:你折得是什么形状?大小怎么样?是怎么分的?
师:贴出学生的.作品,并板书:一半 、平均分。
师:谁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
师:同学们,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圆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
师:出示课件,平均分月饼。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用这个数1/2来表示。(强调平均分)
师:出示课件,不平均分月饼,表示这样的一份时,还可以用这个数1/2来表示吗?
生:不能,因为没有平均分。
2、认识分数的名称
师:已经认识了1/2,明白1/2的由来,你肯定还想对它有更深的了解吧。
它有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分别叫什么?
板书:分数线;分母;分子。
3、分数的意义
师:这里的“2”和“1”、分数线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用上面的分数引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看书P94)与表示的意义: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所取的份数,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母,是把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数。(板书:总份数)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或是几份。(板书:其中的份数)
4、判断练习,
下面阴影是否可以用1/2来表示,加深理解
5、分数的写法:
就是由分数线、分母和分子三部分组成的,在写分数的时候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应该先写分数线,接着写分母,再写分子。举起你们的右手,和老师一起写一遍。难道分数只有1/2吗?当然不是,让我们自己来创造几个吧!
6、认识1/4
1、拿出老师给你的正方形图形,平均折成四份,用彩笔表示出来,再用阴影表示出其中的一份。
2、学生创作后交流。你创作了什么分数?你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图色部分就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观察分数1/4;1/3;,你发现什么规律?为什么分子会相同呢?分母却又不一样呢?
三、综合实践,巩固运用
1、书做一做
2、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分数
3、听分数,说意义。
四、观察比较,感知大小
1、从图中你发现这三个分数谁最大,谁最小呢?为什么?
2、这倒底有什么奥秘呢?小组讨论一下。
3、根据交流,板书: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分数——几分之一
一半 写作:1/2 读作:二分之一
取1份-------- 1 -------- 分子
平均分 -------- -------- 分数线
平均分成3份 -------- 3 -------- 分母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用1/2来表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余数,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和动手操能力、观察对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仔细思考的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很高兴我们能相聚一起,在数学大本营里,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我们的口号是:数学大本营,快乐伴我行。(课件展示)
咱们一起做个“猜手指”的游戏,从大拇指开始数至小指,依次往下数。当你说到一个数,孙老师就能知道这个数会落在哪个手指上,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挑战,教师应战。)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猜的这么快吗?这个游戏中藏着数学秘密呢!想知道吗?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就揭晓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学习例2
(1)收集信息
师: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同学们准备用一些花来装扮教室,这样教室就更漂亮了。(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收集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谁会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自主做题)
生:一共有23盆花,每组放5盆。
生:求能放多少组,还剩下几盆?
生:这是再求23里有多少个5,要用除法计算。算式是23÷5。
生:我还会列除法的竖式(师板书算式)
(2)动手操作:(课件展示)师:这道题的结果是多少呢,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可以分几组?还余几根?(独立完成,再展示结果。)
(3)汇报评价:在小组内说摆小棒的过程,再汇报。
生:把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分成了4组,还剩下3根。(师同时板书答案)
师:看来,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4组,还剩余3盆。剩下的还能再分吗?为什么?(课件再次展示,进行着重强调。)
生:不能再分了,剩下的3根不够摆一组的'。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候候正好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在数学上,我们把剩下的不够分的数就叫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4)认识余数
边板书边讲除法家族里的新成员——余数。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
(5)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读法。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除法家族里的每个成员?每个成员各表示什么?这个算式怎么读?
强调:老师查字典知道“余”表示剩余的,多出来的,余数就表示剩下不够分的数。
(6)竖式计算
师:有了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把这道竖式计算出来。
生进行竖式计算。
师:你列的竖式是否正确?数学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请我们走进课本,用心阅读51页例2图。
边读边思考:A、如果不分小棒,商是几?怎样知道的?B、23下面的数是几?它是怎么得到的?C、余数是几?是怎么得到的?
D、你知道余数表示什么?(课件依次展示)
小结:我们可以得出除法竖式计算三部曲:商、乘、减。(课件)
(7)展示竖式。
2、练习。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
(1)小试身手
(2)知识城堡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学习例3
(1)探究关系:如果刚才的例2中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25盆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2)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题目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得越来越快啊?有什么窍门吗?
(4)小组合作:
师: A、请观察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B、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同桌讨论,再互动交流)
追问:为什么余数是依次增加了?(一个量在变,所以改变了另一个量。原来被除数在变,会引起余数的变化,被除数每增加1人,余数就会增加1。)
2.归纳总结:所以,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反过来怎么说?
3、智慧冲浪:
(1)下面这样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2)知识城堡2.
(3)我是小法官。
四、课堂总结,交流释疑: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
五、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开心小游戏:猜手指
猜手指游戏是几个数字在循环?列式就是:( )÷5=( )…(),这个游戏主要看余数:如果余1,这个数会落在大拇指上;如果余2,会落在食指上;余3,落在中指上;余4,落在无名指上;会不会余5?如果没有余数,就落在小指上、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快速进行猜手指游戏了吧?(和同桌互做两个,学生根据结论,做游戏验证。)
2、智慧小博士。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和具体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
并能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
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情感与态度: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看一看,描一描。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美丽的叶子图片!多漂亮的叶子呀!可爱的蚂蚁看到它,高兴极了!它说它会画树叶,一笔就能画成美丽的树叶!看!(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两只小蚂蚁是怎么画的?谁画的好?师:这样由一点开始,再回到起点的一圈,在数学中叫做一周。这外面的边叫做边线。
师:沿着树叶的边线画一圈,一个美丽的叶片图案就出现了。
现在谁再来说说,蚂蚁是怎么画的?生: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画一周,最后又回到起点。师:小蚂蚁也能做老师,它教我们画出漂亮的叶子,你们学会了吗?请你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
开始吧!
2、好!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3、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动态演示)。
你们知道树叶边线的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4、再来看(出示图),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一笔描出来。
刚才同学们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二)找一找,摸一摸。
1、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摸一摸它的周长,也可以下位找。(指导: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地面周长、水池池口周长。)
2、谁来说一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一指。
(三)量一量。
1、大家找到了很多,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
2、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估计的准不准呢?谁来量一量?(注重测量方法的指导:腰围怎么测量?)告诉大家测量结果。
3、根据这个结果,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谁来说说自己的腰围?看来同学们的腰围大约在60cm左右。
4、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所以想邀请你们参加下面的闯关比赛。
有兴趣吗?这里共有3关,每闯过一关都会得到相应的分值。最后得分最多的就是今天的胜利者!有信心吗?让我们充满自信迎接挑战!(四)闯关练习。
1、先看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这里有3个图形,请你选择其中1个图形。
看课本45页第2题,做在书上即可。选择长方形的能说说是怎么测量和计算的吗?有不同方法吗?大家真聪明,关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面我们还要研究。
第一关谁成功了?请为自己加上100分!2、下面我们来继续闯第二关。怎样量出树叶的'周长?谁闯过了这关加上200分。
3、第三关。(课本45页第3题)课件出示图:他们的周长一样吗?(指名说说)我们来看看演示移动的方法。
谁闯过了这一关?祝贺你们!每人加300分!回想一下,刚才大家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图形周长的?这一关哪组闯过去了?请加上200分!现在算算自己得了多少分?祝贺你们!其他同学不要灰心,有信心赶上他们吗?希望你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下一次迎头赶上!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你能谈谈自己还有什么困惑吗?教学反思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首先利用微机向学生展示了许多漂亮的树叶,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以后,学生有了得到树叶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描树叶的轮廓,这样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然后教师又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先让学生估测老师的腰围,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实际去测量,借此来估计自己的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闯关比赛形式的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设计说明
1、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以及一些相互关联的知识的复习。
教学过程中,把比的意义、性质,比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作为重点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进行系统的复习,使学生对比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2、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
在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过程中,不但回顾了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而且将两者之间的区别进一步细化,加强了学生对比的认识和理解。在复习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的过程中,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把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点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分数混合运算和比的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借鉴教材“独立思考”板块进行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构建知识网络。
师:怎样展示相关的知识才能叫人一目了然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吧!
引导学生有序地回顾,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示范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学生对所学的分数混合运算的知识会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从而学会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的方法。
⊙分类复习
1、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说一说: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巩固练习。
比一比,算一算。
+÷× ÷×÷×
2、复习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1)复习各种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在小组内举例交流各种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然后全班汇报。
(2)巩固练习。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32×20÷+
3、复习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解决典型习题。
①一种服装原价120元,现在降价。现在的售价是多少元?
②一种服装降价后的价格是96元。这种服装的原价是多少元?
(2)对比两道题的异同。
相同点:题中的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不同点:
①题单位“1”已知,用乘法解答。
②题单位“1”未知,用列方程法或除法解答。
(3)交流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注意事项。
学生相互交流,全班互相补充。
4、复习比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102页3题)
(1)引导学生找出隐含条件,写出比并求出比值。
(2)结合习题复习比的意义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叫作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作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作比的后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⒈会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圆弧长的相关计算问题。
⒉通过起跑线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计算跑道的弯道(半圆)长,能解决有关起跑线的设置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第75页起跑线图。
问一:为什么每条起跑线都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呢?(因为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一些)
问二:半径为30米的半圆有多长,你会计算吗?
由学生讨论解决问一、问二。
(点评:问一旨在引起学生时跑道的形状和跑道的长短认真观察和比较。问二旨在回顾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问一、问二既引入新课,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讲解实例
6名运动员进行200米赛跑,怎么设置每条跑道的起跑线?(每条跑道宽约1.2米,弯道部分为半圆)
⑴最内圈的弯道半径为31.7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
⑵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 (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
⑶相邻两条跑道的弯道部分相差 (米)。
解:⑴圆的周长C=2πγ
半径为31.7米的圆的周长为2×31.7π米
半径为31.7米的半圆的长为2×31.7π/2米,即31.7π米,所以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π米。
⑵因为每条跑道宽约1.2米,所以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31.7+1.2)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1.2)π米。
⑶(31.7+1.2)π—31.7π
=31.7π+1.2π—31.7π
=1.2π
≈3.770米
(点评:通过对相邻弯道长的计算、比较,得出起跑线设置的规律,给学生一种收获感。)
总结:相邻两条弯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条跑道的宽与圆周率的`积。
三、练一练
进行200米赛跑,如果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经画好,那么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呢?
四、实践活动
量一量,学校操场跑道最内圈的弯道半径,计算出最内圈跑道的总长度约为多少米。
五、思考题
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跑道全长400米,最内圈弯道半径为36.5米,每条跑道宽为1.2米。
⑴最内圈弯道长为多少米?
⑵若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画好,那么400米赛跑的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一、情境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好吗?我们还设立了得星榜,要比一比3个小组中,哪个小组得星最多,合作得最默契。先来玩第一个游戏,猜猜礼袋里装着什么?
学生有的猜。。,有的猜。。。。。
提问:一定是吗?(不一定)
小结:也就是说,现在你们只能是猜测,可能会是。。。,也可能会是。。。。,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摸球游戏
1.用一定来描述摸球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谈话:那么袋子里究竟是什么呢?
指名学生上台并指导摸球:先搅几下,摸一个,拿出来。放进去。搅一搅,再摸一个,拿出来
引导:怎么他每次摸到的都是红球呢?(生猜测:里面都是红球)同意他的猜测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请XXX把里袋拎出来)
小结:对了,你们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袋子里装的都是红球,那我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是?(红)一定吗?(板书:一定)
2。 谈话:你们也想来玩摸球游戏吗?好,请组长拿出袋子。不过,在摸球之前先讲清楚摸球规则:由组长先摸,摸前手在口袋里搅几下,然后任意摸出一个,并告诉你们小组的同学摸到的是什么球,再把球放入袋中并做好记录,依次传给其他组员摸,明白了吗?就让我们比一比哪组合作得最好?开始吧!
(让学生分组摸球,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摸球情况: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一组摸到了什么球呢?(黄球和绿球)
猜一猜,袋子里是什么颜色的球?(黄球和绿球)
组长倒球验证,(师作出摸球的动作)轮到我摸了,我从这个袋里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是?(黄,绿)一定吗?(不一定)那要怎么说?(可能是黄,也可能是绿)(板书:可能)
提问:那能在这个袋子里摸到红球吗?为什么?(板书:不可能)
3。小结:通过摸球游戏,我们发现如果袋子里都是红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
如果袋子里有黄球和绿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绿球。但不可能是红球。
三、实践拓展
1.练一练。
(1)(出示装有2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袋子)瞧,在这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黄球吗?那会怎样呢?
(2)(出示有2个绿球和3个红球的袋子)那从这个袋子里一定能摸出黄球吗?为什么?
(3)(出示装有5个黄球的袋子)这个袋子呢?为什么?
小结:让我们来看看现在各小组的得星情况,问:猜一猜哪组有可能夺得今天的'最佳合作奖?那这一组一定会是今天的冠军吗?对!在比赛还没有结束前,我们每个小组都有可能获胜,大家可要继续努力啊 ! 2.装球游戏。
谈话:前面我们玩了摸球游戏,接下来我们要来装球,根据老师出示的要求,请先在小组内讨论,应该放什么球,不应该放什么球。讨论好了请组长把小篮里的球装在透明袋里,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又好又快!
安排3次装球活动,依次出示要求:
(1)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绿球。该怎么放呢?(学生讨论,放球,师巡视)
说说你是怎么放的?放3个5个都可以吗?
师表扬,说的好,只要全部是绿球,那摸到的一定是绿球。
(2)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是绿球。该怎么放呢?(学生讨论,放球,师巡视)
谁愿意来说一说?这么多放法都对吗?只要怎样?(不放绿球)
交流: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绿球,应该怎样装?装球时是怎样想的?
小结: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有很多种装法,可以装一种、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颜色的球,但是不能装绿色的球。
(3)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绿球。
(每次装球后,请组长把透明袋举起,展示本组装球情况,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装球,老师相机引导、鼓励)
3。转盘摇奖活动
1、猜测:(师出示红黄蓝三色转盘)观察转盘,有几种颜色?想一想,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会指在哪里?能肯定吗?那应该怎么说?(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可能会指着红色,可能会指着黄色,还可能会指着蓝色。)
2、体验:是不是真的会出现这些情况呢?刚才装球最快的那一小组的小朋友上来,请你们轮流拔动转盘试试看,
4.联系生活。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玩一玩、猜一猜、说一说,学会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表述游戏中的各种情况,那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也有些事情可能会发生。下面请小朋友们举例说说!
小结:我们来看看今天的冠军是哪一组?那下次他们也一定是冠军吗?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四、总结谈话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可能性的问题,你学得开心吗?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2、回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再调查一下,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能发生,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或一定会发生,一星期后举行一个交流会,比比谁讲得多讲得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师:同学们,你知道我现在站在你们的什么方向吗?
生:前面。
师:你知道你们面朝的方向是前还是后呢?
生:前。
师:那我们背对的方向呢?是前还是后
生:后。
(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黑板上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前后”。(教师边说边点题)
1、前后的相对性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现在站得直吗?那看哪位同学坐得比老师还直。现在老师是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向后转:现在呢?
师:同学们,一般情况下,面朝的就是前,背对的则是后。你记住了么?
师:教师在上课之前,听到一个好消息,森林运动会就要开始了,
我们一起去为运动员加油,好吗?
生:(齐说)好。
师:你知道他们在进行什么比赛吗?
生:跑步比赛。
师:有哪些运动员呢?(点名回答)
生:小鹿、小兔子、乌龟、蜗牛、小兔。
师:你真棒,认识这么多的动物。(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它们朝哪个方向跑?你是怎么知道的?(点名回答,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哪里是前,从而方便下面的判断。)
生:朝那个方向跑,因为动物的面朝那个方向。(学生用手指出方向)
师:你们说对吗?快看,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
认真观察,比赛的情况如何呢?注意:当比赛开始后,我们一齐
拍手喊加油,好吗?(目的是让学生进入角色,增强学习兴趣。)
生:(齐答)好。
师:现在,老师来当裁判,(手势)运动员,各就各位,预备跑!
师生:(一起拍手喊)加油,加油……
师:停!
师: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点名让学生自由的说,教师不作限
制)例如:
生1:鹿跑在最前面,是第一名。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1:松鼠在鹿的后面是第二名,小兔是第三名,乌龟是第四名,蜗牛是第五名。
师:你说得真好,谁还看到了什么?
生2:松鼠在白兔的前面,白兔在松鼠的后面。
生3:鹿在松鼠的前面,松鼠在鹿的后面;小兔在乌龟的前面,乌龟在小兔的后面;乌龟在蜗牛的前面,蜗牛在乌龟的后面。
生4:鹿跑在最前面,蜗牛跑在最后面。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你们能完整地把小朋友们看到的都说出来吗?试试看。(一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二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自由练习说,教师巡视并辅导)
师: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生:鹿跑第一,松鼠跑第二,兔子跑第三,乌龟跑第四,蜗牛跑第五。鹿在最前面,松鼠在它的'后面,鹿在松鼠的前面;松鼠在兔子的前面,兔子在松鼠的后面;兔子在乌龟的前面,乌龟在兔子的后面;乌龟在蜗牛的前面,蜗牛在乌龟的后面。
师:你真棒!对他的精彩表现,同学们一起来鼓励他。
(或者学生不能说得那么完整,教师将做以下处理)
师:你有补充吗?你觉得刚才那位同学讲得怎样?(让其他学生补充。)
师: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听,另一边的赛车场多热闹,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生:好。
(屏幕转换赛车画面)
师:现在,跑在最前面的是几号车?(点名回答)
生:2号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同时这节课也是为后面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分数四则计算等打下基础的一课。因此本节在本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以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在基本思想中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并掌握单位1 及其分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单位1 及其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手段及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并能在网络环境下做出自我检测和评价。为实现上述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本节数学课设计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个环境中,通过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相关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去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辅导与帮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探究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你们高兴吗?每到这一天,我们学校都会组织野营拉练活动。
(播放情境动画: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大山中走去)
师:同学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到了中午,大家席地而坐,一起用餐,别提多高兴了。可是有一个低年级的小同学在吃午餐时却遇到了一个问题。
(出示课件:一张饼,4个人分)
师:原来啊,他们组有4个人,可是他只带了一张pizza饼,该怎么分才能让大家都满意呢?你们愿意帮帮他吗?
师:从这里不难看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得到一些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结果,比如分东西、测量或计算等,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分数的意义。
说明: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二、归纳意义
1.回顾旧知
师:三年级时我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
2.小试身手
师:现在老师想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分一分,看看从具体事物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分数。同学们愿意吗?请学生点击进入到小试身手的界面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物品,点击放大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一分,并思考可以得到哪些分数?
问:你们得到分数了吗?谁愿意说说是怎样得到的?
(指名选择不同物品,采用不同分法,得到不同分数的学生进行汇报)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力求实现学习自主性。把学习资源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分得的结果必然各异,得到的分数自然也各不相同。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亲身体会分数的产生,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从而为独立归纳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尝试归纳
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分数?
师:让我们看看最科学的说法。(出示分数的意义)
4.理解单位1
问:同学们想一想,单位1可以指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微尘沙粒,我们想用分数的思想去研究谁,就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
说明:按照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展开新知的探索,并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归纳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意识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里新知的探索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平台上,并给他们一个自主、自由的探索空间,去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在探索中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合作意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由不知到知,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识,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5.即时训练
问:你能找出这两则报道中的单位1吗?
三、深化理解
(出示蛋糕的画面)
问: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再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上面有12支蜡烛、8朵玫瑰花)
(动态演示: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
从这个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学生可以分别把一整块蛋糕、12支蜡烛、8朵花看作单位1进行阐述,并从上得到相应的分数)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这里,观察的角度不同,单位1也不同,通过观察和思考,使学生明确,虽然每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但由于我们确定的单位1不同,这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也不同。
四、自测反馈
师:同学们现在又学会了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请点击进入到自我挑战的内容。比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挑战练习。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练习,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通过课件的反馈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最后通过知识点的统计结果可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师:同学们战况如何啊?完成所有挑战练习,而且全都正确的举一下手。
问:谁能说说,这些人还可以用哪一个数来表示?为什么?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地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分数知识适时恰当地运用于课堂当中,不但及时地检测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情况,考察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分数离我们的生活其实非常近。
五、思维拓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更难的挑战思维的练习,你们愿意尝试吗?(出示开放题)
说明:练习设计,层次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的练习,分为自我挑战练习和开放拓展练习。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而且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用的数学,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六、现场调查
师:现在老师要进行一项小调查。请同学们进入到参与调查的界面,发表一下你对这节课的评价。
你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有趣吗?是觉得很有趣?还可以?还是没意思?根据你自己的意愿,选择一项提交上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自由选择提交)
师:我们来查看一下结果。从这个结果中,你能看出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分数的问题?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学习情感的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价,而且在统计结果中还可让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提出分数问题,对理解分数的意义又一次进行了提升。
七、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体验,请把你的想法签写到留言板上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98页。
教学要求: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具: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P96~97的全景图。
教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什么?
(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
(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教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新理念。]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提问: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师:9加4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教师边提问边指导学生操作: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键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板书:9+6)
师: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转化为图式,及时内化为计算方法。]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加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运用“做一做”中的题目,分层次进行练习,不仅巩固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9加几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9加几)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的小结点到为止,不给过多的结论性的东西,不限制学生的算法。]
四、课堂作业。(“做一做”第3题)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设计说明
1、注意创设简明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本教学设计通过创设简明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感受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确定的数表示出来,进而逐步发展,体会可以用字母表示变化的数,结合具体的问题体会字母的概括性和简洁性,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2、注重符号化思想的渗透。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本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符号化思想的渗透,本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采用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感受到字母以它浓缩的形式表达大量信息的优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情检测卡、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小棒、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情境图展示)宁宁和波波正在看一则新闻:7月6日中午12:00,警方接到110报警电话,在h高速公路上,有x个犯罪嫌疑人驾驶着车牌号为浙BT06XX的出租车,以每小时v千米的速度朝S方向逃跑。警方快速出击,经过t小时的追捕,将这些犯罪嫌疑人成功抓获。
师:观察情境图,你看到了哪些新的.表述方式?
预设
生:看到了许多字母。
师: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字母可以表示什么?(学生列举字母可以表示的内容,如字母可以表示速度、方向、数量等,还可以表示高速公路的名称)
师(指名):刚才许多同学都谈了自己的想法,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虚拟的新闻情境图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用字母可以表示固定的数、地名、方向、时间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4,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通过观察课件,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我知道了一大杯果汁是1200g,倒了3小杯。
生2:我知道了一小杯果汁是xg。
师: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大杯果汁还剩多少克吗?
(小组讨论,生汇报;师板书1200-3x)
师: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一小杯果汁是xg,3小杯果汁总共3xg,还剩(1200-3x)g果汁。
师:根据这个式子,当x等于200时,果汁还剩多少克?
(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当x=200时,1200-3x=1200-3×200=600)
师追问:当x=300、400时你会计算吗?想一想,算式中的x还可以表示哪些数?最大是多少?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x最大可以表示400,因为当x=400时,3小杯正好是1200g。
2、小组合作,操作体验例5。
同桌为一个小组,一名同学用小棒摆3个三角形,另一名同学用小棒摆3个正方形,摆完后小组计算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汇报。
预设
生:3×3+3×4=21,共用了21根小棒。
师:如果摆x个三角形和x个正方形,共用多少根小棒?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1:三角形用了3x根小棒,正方形用了4x根小棒,共用(3x+4x)根小棒。
生2: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用7根小棒,摆x个三角形和x个正方形一共用7x根小棒。
师:仔细观察两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3x+4x=(3+4)x=7x
预设
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师:当x=8时,你能求出用了多少根小棒吗?
(生独立解答)
3、完成教材59页“做一做”。
4、赠名言、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师赠言: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成功的秘诀时,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
A=X+Y+Z
↓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通过学习,使知识能够串联起来,促进学生通过迁移、转化的思想学习新知,体会可以用字母表示变化的数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又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x±bx”形式的式子的简写是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让学生亲自摆一摆,在实践中理解含有字母的乘法分配律,从而学会“ax±bx”的简化写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3份,第(1)题的算式是除数的分子是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平均74 ÷2,被74 ÷3,被除数的分子是不能被37整除的。无论哪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和认识了倒数在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之前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为本单元在新知识起到了良好在铺垫作用。学生对倒数在认识,为分数除法中“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在倒数”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教学方法:
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56页,涂一涂、算一算及想一想、填一填和课后试一试
教学目的: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不同颜色彩笔几支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求一个数的倒数时,用1去除以这个数。如果求一个整数的倒数,直接写成这个整数分之一即可;如果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互换;如果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要将这个小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如果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应先将其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
二、算一算
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2×2=4袋)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2÷4=1/2千克)
问题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1/2÷15=?千克)
三、探究新知
师:我们怎么解决问题3的困难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一)]
1、出示情境图问题: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观察屏幕上的图,想一想:是把哪一部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在准备的长方形纸条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折一折,涂一涂。
学生活动,师巡视。
组织交流: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4里面有四个1/7,平均分成两份,是两个1/7,就是2/7。 74 ÷2嘛?7
师: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涂色的过程吗?(板书算式)
师:想一想,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
你能说说你的大胆猜想嘛?(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
2、师:大胆的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我们来看看大家的猜想能不能也解决这一题呢?
课件出示: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板书算式)
师:看来我们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探索一种能普遍运用的方法。把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动手在纸上分一分,涂一涂,涂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怎样分。
学生活动,师巡视
组织交流: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4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张纸的4/21。 744生2:把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的几分之几?77生1:
师:我们之前说,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对照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把44平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求的1/3,结果都是4/21,因此中间我们可以用等号连77起来。你们看,原来的除法算式就转化成什么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有什么用?
生:被除数没变,除号改成了乘号(板书),除数3改成了3的倒数1/3 。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画图或者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体会画图策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同样的平均分成5份,每份实际上是44的几分之几?分成6份,每份实际上是的77几分之几?(板书算式)
师:同学们真棒!会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
师:现在大家会计算刚才我们上课一开始的这道题了吗?我们一起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我们掌握的计算方法来完成教材上第56页的“练一练”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计算后,观察得出结论,并进行归纳,发现规律,注意了知识胡迁移)小结:这就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常用方法,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那么0能不能做除数呢?所以,这里还要不上一个条件(0除外)
五、作业设计
课件出示练一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计算规律:做分数乘法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或者先计算再约分。)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育在活动中进行,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做数学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 “ 做中学 ” 、 “ 学中做 ” 。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活 动中感受到轻松、快活。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学习状态,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显然,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活动,体现了人文取向。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鲜明特征。
数学活动的设计应注意几点:
1、体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应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当为学生创设思维活动的机会,特别是有利于求异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重视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中来,并在“过程”中享受到比较充分的思想和行为自由,获得比较宽广的活动空间,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2、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在设计中,要运用多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参与,多给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操作及交流评价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机会。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有效形式,它有利于扩大参与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
通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从中弥补了很多不足,我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今后的教学之中,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
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
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
3、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99页例1、2、3,"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三第1-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计算7加几的题目。
2.初步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凑十法计算7+4、7+5、7+6、7+7这四个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投影片
先圈起10个,再填写一共的个数。
2.课本第99页"准备题":
3.口述计算过程:
总结"凑十法":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复习,从知识上和思路上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铺垫。特别是选择9+7和8+7两题,为学习7+9和7+8时的迁移打下了基础。]
二、新授
1.整体呈现新知
前边我们已经学习了9加几和8加几的加法,现在我们来学习7加几(板书课题)。7加几的'加法会有哪些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3组板书如下:
7+0 7+5 7+8
7+1 7+9
7+2 7+4
7+3 7+6
7+7
2.对以上三组题目逐组进行讨论。
(l)第一组题目还需要学吗?(不需要,因为在10以内的加减法中已经学了。)
(2)第二组是新题目,先想一想7+5该怎样计算?结合复习题中的投影片①讨论:为了让7个三角形凑成10个,把5个三角形分成了几个和几个?(把5个三角形分成了3个和2个。)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3个和前边的7个可以凑成10。)你能对着算式说说7加5怎样计算吗?(甲:7加3得10,10加2得12:乙:因为7和3凑成10,所以把5分成3和2,7加3得10,10再1
加2得12。)能用"因为"、"所以"把道理讲清楚,这很好。教师把计算过程标在算式下面。
学习7+4、7+6、7+70让学生自己说说,与同位说说应怎样计算。
小结:这一组题,7是较大的加数,看到了7,你马上想到了几?(3)。对!我们仍然用"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这个"十凑法"进行计算。
(3)讨论第三组题目的计算方法。
7加8怎样想?(因为7和3凑成10,所以把8分成3和5,7加3得10,10再加5得15。)这样想当然可以,还有更好、更快的想出得数的方法吗?(用为学过8加7得15,所以7加8也得15。)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应该受到表扬。7加9怎样算?(因为9加7得16,所以7加9也得16。)因为8加7和9加7的得数大家在以前已经记住了,所以7加8和7加9的得数也就不用专门去记了。今天只需要把第二组的四道题记住就行了。
[设计意图:以上整个新技课的过程体现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题目也是由课题引导让学生出的,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分组讨论学习过程中,突出了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学生明确了记忆的重点,减轻了记忆上的负担]
三、巩固练习
1.第99页"做一做",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压缩思维过程,提高口算速度。
出示卡片
先分别算出得数,再比较:为什么得数一样?(甲:7加3再加1,也就是7加了4;乙:7加4也可看成7加3再加1。)哪一个更好算些?(前一个。)那么在计算7加4时就可以把它想成一个连加。
出示7+6、7+7、7+5,说说怎样变成连加进行计算。独立做第100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一边算一边体会这个道理。
3.独立做练习二十三第2题。
4.利用投影片进行口算训练,每显示一题,在练习本上记下得数。
5.帮小鸡找房子。
天快黑了,可爱的小鸡该回家了,你能帮小鸡找到自己的房子吗?
明确要求以后,指两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做第100页第5题,然后集体订正。
6.课堂效果检测,做第101页第6题,针对反馈情况进行教学总结。..
[设计意图:练习以处理课本上的习题为主,运用卡片、投影等手段对习题进行加工,符合低年级儿童特点。通过检测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从复习铺垫,新知学习到巩固练习,一切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创造条件。
2.新授体现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严谨性,在整体呈现新知识后根据思考方法进行分类学习,层次分明;设问得当,启迪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椎的能力。
3.巩固练习设计合理,灵活多样,符合教材要求和儿童年龄特点。课堂容量较大,取得了理想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德育目标: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硬币、线绳、图钉、铅笔头、圆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会吗?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场紧张而又激烈的塞车运动。看,它们已经来到了起跑线上,一号、二号、三号谁将会成为最后的冠军,请同学们大胆预测。
师: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冠军,送给一号车手。同学们预测的很好,那么一号的赛车为什么成为了最后的冠军呢?
生:因为一号的赛车,轮子是圆的。
师:其它的车手为什么会比一号的赛车慢呢?
生:因为它们的轮子是方形,是三角形,有棱有角的。
2、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你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上还有圆?指名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含有圆的物体。
师: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汽车作为现代工业化的产物,正是因为装上了圆形的轮子,不仅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出行,也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家庭用的圆形套装餐具,满足我们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更让我们味口大开,看来圆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很重要。下面就让我们对圆作更进一步的认识吧!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初步体验:
1、第一次自主探索画一画。
师:你能创造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吗?
生:能。
师:同学们真有自信,下面就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可以利用学具袋中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工具,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去创造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创造圆。
生:进行小组反馈。
教师注意将各种方法进行概括分类,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答案有①利用硬币或其它圆形轮廓描圆;②利用图钉和线画圆;③用圆规画圆;④用圆形物体用力在纸上压印圆;⑤线一头系上重物旋转形成圆……
师:这么多的方法都能创造出圆,那么这些方法有什么缺点吗?
学生说一说各种画法的缺陷:(
1、利用圆形轮廓描和印圆,方便但圆的大小固定。
2、线画圆,比较麻烦但可以画很小的圆也可以画很大的圆。
3、旋转形成圆不能留下痕迹。
4、圆规画圆,方便且一定大小的圆都能画)
师:那你认为这么多方法中用什么画圆最科学最方便?
生:用圆规画圆最方便。
2、第二次尝试画一画-----用圆规画圆。
师:那请同学们用圆规自已尝试画一个圆。
没有画成功的同学把图案展示,我们愿意帮助你寻找原因。
生:(
1、画移位的,
2、重新画又找不到位置的,)如:问为什么会移位,为什么会找不到原来的位置?
学生回答问题的原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所以画圆的时候要先确定位置,点上一点,把钢针戳在点上,用手捏住圆规的头,岔开圆规两脚的开口,将圆规略微倾斜一点,旋转一周,一个圆就画好了。请大家也一起试试看。(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独立画圆。
师:大家画的圆的位置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刚针戳的位置不一样,(或点的位置不一样)
师:看来这个点能决定圆的位置,(板书:能决定圆的位置)
师: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圆规的开口大小不一样。
生:圆规的两脚开得越大,所画的圆也就越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能决定圆的大小。(师板书:能决定圆的大小)
师:那请同学们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3厘米,来画一个圆,并用剪刀将你所画的圆剪下来。
三、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探究其特征:
①学生跟老师一起操作: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几次。(也可进行一下小竞赛,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贴出纸圆,点出圆心,并板书:圆心)
师: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板书:o)
教师领学生读字母“o”,说明“o”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标出圆心并用字母“o”来表示。
游戏过渡:下面让我们放松一下,玩一个“食指点圆”的游戏,游戏规则:教师说出圆的位置(圆外、圆心、圆内、圆上)让学生用食指来点,看谁点的快,点的准。尤其强调“圆上”的概念,指圆的边缘上。
②师:强调之后,让学生说圆上有多少个点?(无数个)现在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通过测量引导学生发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半径?
教师说明: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板书:r)
教师领学生读“r”,强调“r”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圆里画出一条半径并用字母r来表示。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启发学生说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并板书)。
③同学们接着观察,刚才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直径?
启发学生说出:通过圆心并且两段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教师说明: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板书:d)
教师领学生读“d”,强调"d"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来表示。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的几条直径,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线的长度都相等。
④练习:出示课件请观察下图中哪些直径,哪些是半径。哪些不是,为什么?
⑤小结与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那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师: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d=2rr=d/2。
师:这就是说,在同一个圆里,知道了半径的长度,乘以2就可以求出直径的长度;知道了直径的长度,乘以1/2就可以求出半径的长度。(组织学生说半径或直径的长度,让其他学生说直径或半径的长度,然后组内互说互评。)
⑥练习:出示课件填表。
⑦巩固练习:出示判断题。
四、转回课前问题:
为什么车轮做成圆形的能得冠军呢?
(让学生结合今天所学知识解决此题。)
五、课后作业:
用今天所学知识画出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圆,组合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六、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 ——能决定圆的位置(定点)
半径r
——能决定圆的大小(定长)
直径d
同圆半径
无数条且长度相等
(等圆)直径
d=2r或r=d=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03-2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07-2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7-2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05-23
【必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5-16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5-31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04-1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