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9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范进中举》是一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的: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电教手段:计算机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机房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讨)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集体责任感、交流创新能力
课件制作:素材搜集来自互联网和教学参考资料,DreamWeaver MX制作网络课件。
使用软件工具还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 MX、CUTEFTP
(制作:邓湘云)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课时安排:2课时
1、创设情境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2、明确任务
l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协作学习
①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BBS交流。
②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1)、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2)、小组成员阅读《范进中举》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讨论,把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3)、故事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4)、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阅读课文,并作出总结,写下来。)
5)、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学习建议:选择一篇小说,仔细阅读,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结论。)
教师在网络课件中列出如下资料:
*《国王说再来一次》马克·吐温(美国)(短篇)
*《官场现形记》节选李宝嘉(清朝)(中篇)
*《报 应》 佚名(现代讽刺小说)(短篇)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
6)、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请做出总结。
7)、创作并讨论。模仿并运用小说讽刺手法,小组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最后到讨论区发布小组结论和作品,和同学们交流。
4、探讨交流,给出评价
小组成员在BBS上根据各个小组的发言,评价各个小组的作品。
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总结性评价。
课后,根据小组的课堂表现、发言记录、课件中评价标准给优秀小组鼓励。
在课堂教学完成以后,根据当时的记录和回忆,写下了这篇课堂实录,做为日后参考和教后反思。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在学习前要做的准备)
1、全班以3人为单位划分小组,小组实力平均;
每个小组中有三个角色选择
信息处理员:负责搜集整理所需的资料
信息发布员:负责将小组结论和作品发布到讨论区
创意小作者:负责组织语言,写好小组结论总结和课堂习作。
2、指导学生学习思想和方法:小组成员一起学习,交流协作,对自己和伙伴的学习过程都应该
真负责,积极合作。强调只有以小组为单位达到教学要求才算达到了学习目标。
3、预习课文
实验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因为在教学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更多可能。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1)为划分好小组,教师首先要求课代表根据班级同学的情况,平时表现划分小组,尽力做好能力平衡,因为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讨论协作更加实际(如果分组能力不平衡,则会导致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小组认真完成任务,而其它小组无所事事),而且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于探索。在小组的代号上也颇费了一点功夫,最后确定了奋进号、挑战者、探索号、神州号等20多个小组代号。在学习之前,利用心理暗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进入网络教室,学习课文之前,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指导很重要。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了解为什么采取这种网络学习方式。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四位猎人去郊外狩猎,他们来到狩猎区,猎人甲突然兴奋的说:看!那里有野鸭!猎人乙是个身手敏捷的好射手,他定睛一看,屏住呼吸,举枪就射,清脆的枪响过后,一只野鸭坠落在远处的草地上。此时,猎人丙也带着猎狗前往那个方向找寻猎物去了,等了一会儿,他带着刚才射中的野鸭回来了。猎人丁则升起篝火,将野鸭做成了美味的佳肴。正当大伙分享今天的胜利果实的时候,猎人甲突然提出了问题:今天我们四人谁的功劳最大呢?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各有不同,但都是集中在认可某个猎人的功劳这一答题思路上,经过一番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位同学提出了特别的想法:四个人功劳一样大,因为这件事是依靠四个人分工一起完成的。(我认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边听边在不断寻求与其他人不同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其它同学对这个回答感觉有点意外,小声议论起来。我暗喜,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教师:很好!同学们,合作交流是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不可缺少的能力,它可以让工作学习更有效率。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种能力来帮助大家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这堂课,20xx年10月23日上午第一节,课前针对学生进行了充分指导。包括上课过程简介,操作方法和分组,角色等。课堂上,学生反应较快,大多数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入了讨论区,并留言。课堂教学得到了焦亚洲老师的协助。)
上课前,提前5分钟带同学们进入教室,按课前分好的小组坐好,告诉同学们课件主页的地址,简要介绍了学习界面,开始上课。
教学环境:(网络机房的基本配备:无盘工作站,学生机60台,配置:CPU赛扬1G,内存128M,整合主板。网络是星形拓扑结构,学生机自带100M网卡,教师服务器一台,WEB服务器一台,网络机房宽带接入英特网。这样的硬件设备保证了网络课件的正常运行和网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创设情景,课堂导入:
小说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读小说不仅能使人得到艺术享受,而且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这部小说的语言有着典型的讽刺艺术特点。
这节课,同学们就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揭开小说讽刺艺术的神秘面纱。在这,你不仅是学生,也是一位小小鉴赏家,或者一位创意写手,也可能是一个信息搜集、处理的行家。希望大家和自己所在的小组伙伴作为一个整体团队,通过合作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让我们开始吧!
课堂情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浏览课件页面。由于课前做了分工,小组能力水平较平均(学习能力、信息能力),此时每个小组都能在信息搜集员的操作下开始阅读、浏览课件内容。
教师此时应该注意要求学生按步骤开展学习即可。
三、聚焦任务,指导学习
1、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课主题探讨小说讽刺艺术。
2、明确课堂上要完成的三个任务:
l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简要介绍学习过程中要用到的软件工具。
四、循序渐进,交流协作
同学们在浏览完前两个内容基础上,按照这一过程中的学习步骤,进行学习交流。
三人小组根据学习步骤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并将小组的结论用电脑记录下来(输入TXT文本)。在网络课件中教师已经给出了一些网上资源,供学生查阅。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与问题有关的资料。
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到各个小组的身边,指导学生讨论或者检查学习情况。课堂教学情况从表面看有些无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统一听课,而此时,学生分组学习,分组讨论)。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是在阅读、思考、交流。
课堂学生情况:学生在课堂中分小组学习,各个小组成员之间会有交流讨论,而且各个小组的学习进度会有不同。各个学习小组会将自己已经讨论出的结论发布在BBS上,供教师和其它小组阅读评价。
教师课堂指导:可在课堂上走入各个小组中,指导学生,也可以在BBS上对学生的回答结论点评,同时可将言之有理的小组结论推荐给同学们阅读评价(用BBS留言簿)。同时针对小组学习中碰到的普遍问题,在课堂上给出有益的指导。
五、模仿创作,评价探讨
学生在明确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以后,运用对比、夸张来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
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当堂创作,并将作品发布到BBS上,各个小组和老师会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
在这种探讨交流的气氛中,学生敢想,敢写,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最后,更据各个小组的表现,各组成员将按照评价标准里的内容给自己小组打分。
教师也会在课后按照课堂表现情况和发言记录,给予表现出色的小组以奖励。
教后反思、值得注意:
1、阅读速度与课堂适应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不平衡,日常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
2、学生的合作能力要培养。
强调团队合作;计算机是工具,学习工具;在协作学习的7个步骤中,有难度的可以先到讨论区交流,然后一边讨论一边完成后面的任务。或者向老师请求指导。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课前激趣
1、猜谜:
“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2、背诵古诗
《江南》等。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要求:音乐带给你怎样的的画面?
交流:请你用最简洁的话告诉我,音乐带给你怎样面?
2、过渡导入
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喜爱的对象,描写的诗词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欢荷花就是因为她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课文,是我国教育学家、文学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板书课题:
1、荷花(看老师板书,这两个字都是草字头,因为他们都属于花。)
2、齐读课题,指导朗读。(荷花这么美应该怎样读,再来一遍。)
3、初看荷花。
A、想看荷花吗?(播放荷花录象)
要求:让我们插上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畔去看看,老师有个建议看的的时候同桌可以指指戳戳讨论以下,看你能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你所见到的荷花。
B、学生交流。
4、过渡进入第二小节。
相看两不厌,唯有白荷花,我觉得大家都是伟大的诗人,把荷花描写的那么迷人,想看看爷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世界吧。
二、教学第二小节。(出示内容)
1、带问题自由朗读第二小节。
要求;用心去感受感受,你觉得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怎么样?
交流。
2、带着问题再读第二小节。
要求;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读,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交流:
a、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课件出示图片)
你能把你的感觉读好吗?(指导朗读)
b、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抓“冒”
(a)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在这里你用一个什么字?(肯定用冒字的精确)
(b)荷花从这么多的荷叶中冒出来想干什么呢?(鼓励)
c、有的……有的……有的……(每种姿态的荷花配图,指导朗读。)
3、齐读课文。
多美的白荷花啊,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赞美这迷人的`荷花。
三、教学第三小节。
1、叶圣陶爷爷写了三种姿态的荷花,还有其他姿态的荷花吗?想看吗?(播放图片)
学生带着要求看图片。
要求:仔细观看图片,把你最喜欢,印象最深的一朵深深地印在脑中,呆会讲给我们听。要是给你讲的荷花再加上动作那就更好了。
交流。(师辅导为荷花加上动作表示。)
2、导读9这么多的白荷花……那一朵也很美。把眼前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A、学生读第三小节。猜猜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
交流。(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4、齐读课文。
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让我们热爱的大自然的同学一起与这位伟大的画家对话吧。
四、教学第四小节。(出示内容)
1、播放录音带。
2、激读
想不想与录音带比一比。
学生自读课文。
3、交流朗读。
A、谁来作第一荷花?第二多朵?第三朵?
B、还有更多的荷花吗?齐读课文。
4、内化感悟。
这次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用心去看,用心去听,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感觉到了什么?感觉到自己仿佛自己成了什么?
交流。
5、齐读课文。
荷花是那么的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迷人,荷花的魅力是呢么令人难忘,我们陶醉了……
五、小结
1、此时此刻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赞美荷花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呢?(同桌交流)
2、交流。
六、小练笔。
让我们也来作回作家,模仿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也来写写自己的荷花。
1、荷花你真是千姿百态……
2、忽然,我仿佛自己成了一朵荷花……
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题目来写一写。
七、总结结束。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人,太阳爬到人的头上,人们就会很热,所以就造出了“暑”;“晨”字下面的“辰”是星辰的意思,夜晚的星空中出现了太阳,就代表早晨来临,所以就创造了“晨”。)
寒:带宝字盖儿的字一般都与“家”有关,下面两个点的意思是家里冻冰流下两滴水,就是“寒”。
霞:雨字头,表示与天气有关。
(3)全包围结构的字:圆。(迈步游戏:学生举字卡“员、圆”站在同一起点,指名组词,相应字卡向前一步,看谁先到终点。如:生说“队员”,拿“员”的学生向前一步。)
(4)独体字:严、夕。
猜字谜:亚字长个小尾巴(严);多一半(夕)。
设计意图:低年级识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复现,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当堂抓好多种形式复现和认字显得尤为重要。分类玩字词卡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从而师生交流多种有趣的识字方法,如:猜字谜、编字歌、讲故事、形声字识字法……时间充裕,全体参与,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识字能力。
四、送字回文,诵读韵文
1.开火车读韵文,每人读一行。分节读韵文,要求流利。
2.诵读游戏:“小手盖一半”。规则是用手将每行课文的前半部分或者后半部分盖上,进行对对子读课文。
3.小组每人读一遍,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游戏中巩固生字,并借助游戏进一步学习生字,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是对文本韵律的体会与理解,也是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环节。
五、书写汉字,总结全文
1.写字表中“李、香”两个字我们应该注意哪笔?(捺要写舒展)书空、描红、试写、对照。
2.语:应注意左小右大。组词:语文、语言、外语。
3.播放欣赏对子歌歌曲。这篇韵文其实是我国古代对子歌的一小部分,我们可以再搜集一些有关对子歌的其他内容,积累和背诵。
设计意图: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教学写字,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和写字能力。同时,完成学习任务后,以一首优美的《对子歌》收尾,给整节课画上句号,同时激发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
板书设计
古对今
古――今 圆――方 严寒――酷暑 春暖――秋凉
晨――暮 雪――霜 和风――细雨 朝霞――夕阳
桃――李 柳――杨 莺歌――燕舞 鸟语――花香
教学反思 《古对今》优秀教案设计|教学设计
本节课力争摒弃“单纯识字”的教学弊端,开创识字教学新视野,使识字教学呈现“趣味性”和“文化味”。
1.从“识字”到“方法”,形态灵活,妙趣横生。针对本课生字较多的特点,教学中把汉字按照结构分类梳理,采用编字歌、猜字谜、加一加、换一换、编故事等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引领学生遨游于汉字的美妙世界里。这样既使学生习得了识字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从“学文”到“传承”,且学且放且渗透。依据文本的特点,在初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每句中都含有“对”字,并以此为节点,画出每句中相对的词。这样,在师生灵动的交流中,使学生发现文本特点,并依据特点大胆寻找文中相对的词语,渗透“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形式,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你生病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医院呢?(学生回答)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呢?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一定会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
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遇到注音的字多读几遍。
2.开火车检查注音的生词。
3.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想一想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研读探究,体会母爱
1.全班讨论。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母亲怎样的感情,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出这种情感。其主要为:(1)鼓起勇气,劝说儿子独自看病,有意让儿子锻炼;(2)仁慈的母爱是她心软;(3)后悔;(4)看着儿子学会看病,勇气再起。
2.小组合作,互相读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或自然段。
3.全班赛读。小组代表将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互相比一比,评一评。
角色朗读,感受母爱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倾诉体会,升华情感
1.说说读后的体会。读了课文,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把你想要说的话说出来:
(1)文中的母亲;
(2)文中的.儿子;
(3)自己的父母;
(4)自己的同学或小伙伴等。
2.写一写。将自己学了课文后的体会,用最简洁的话写下来,张贴在班级的黑板报或中队园地上。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简介:
《梦想的力量》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7课。这是一篇读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并感染和带动了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最终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一颗善良、坚定执着、金子般的美好童心。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美好善良的梦想,会给人带来希望,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动力,能创造出奇迹。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应该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中着力体现一个悟字,读中蕴情,说中表情,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人文内涵,指导学生深入细致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2、教育学生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3、领悟作者怎样把事情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共鸣
1、(出示课题)交流各自的梦想。
师:梦想是人类心中最深切、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很多奇迹都源自于它。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同学们,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梦想吗?
2、了解非洲缺水情况。
在地球的那一端,一个年仅6岁的加拿大孩子瑞恩.希里杰克也有一个梦想,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短片,我们一起走进非洲,看看那儿的孩子,那里的生活。(师边播放课件边叙述)
非洲的安格鲁地区长年干旱。最近的水源是5公里外的一处池塘。这里常年有1/4学生患有霍乱、伤寒和其他严重的水生寄生虫疾病。3。1万多居民,却没有一名医生,1/5的孩子在5岁前就死掉了。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1亿人口缺水,而南非洲就有2/3的农村和1/4的城镇近3。3亿人口缺水,整个非洲缺水人口达4亿,占非洲总人口的66%。近年来,非洲旱灾频发,因饮用不清洁水引发的各种疾病,每年都要夺走数以百万计非洲人的生命。有关专家估计,非洲缺水问题还有可能继续恶化和蔓延。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学生交流各自的梦想后,播放非洲缺水的短片。在非洲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到处可以看到在干旱边缘挣扎的动物和人,多媒体手段的呈现让学生沉浸在非洲人民严重缺水的悲惨中。突破课堂地域和时间的局限,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打动人心的音乐激发学生与课文主人公的情感共鸣,再现一个他们无法想像的世界。强烈的视觉冲击给学生创设了下一步学习的情感体验场,成功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此时,他们的内心已经激起了情感的波澜和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自主学文,感知课文内容。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个真实的故事,感受来自梦想的力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错字,不漏字,不多字,不结巴)。
2、学生边快速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课件出示):(1)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2)这个梦想是怎么实现的?(3)这个梦想力量究竟有多大?(4)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设计意图: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新课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着重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3、全班交流反馈。
三、研读感悟,升华情感
1、了解怎样的梦想。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划出有关句子。
(1)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
(2)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3)那我攒钱买钻井机吧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感悟梦想的力量,明晰梦想之路
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要为遥远的非洲孩子们挖一口井,还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听起来,这肯定是一个梦,一个小孩子的梦,一个无法实现的梦。那么,瑞恩的梦想实现了吗?(生回答)
瑞恩的井终于成为现实,这将意味着更多的人不再流离失所;更多的孩子不再奄奄一息;更多的亲人不再失去生命。此情此景,不禁让一位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出示句子: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默读课文,深入思考: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设计意图:围绕重点句让学生深入课文探究理解梦想的力量,从而明晰瑞恩是怎样实现梦想的。
3、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1)梦想让瑞恩为攒够70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出示句子: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
创设情境,想象思考。这些额外的家务活对小瑞恩来说太不容易了!让我们想像一下当时的场景:他费力地挪动着笨重的吸尘器,认真地干着,每个角落也不落下。十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他的手磨出了血泡,脚累得再也抬不起来。同学们,想一想,假如是你,可能会怎样?让我们设想一下,在干每一件事的过程中他可能遇到过什么困难?
挖掘梦想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瑞恩如此坚持不懈,只源于心中一个梦想。当他看到一名儿童正从干涸的洼地中取水解渴时,瑞恩心里想的是这句话──(一生读);当他看到许多儿童因脱水和营养不良而在生命线上徘徊时,他想的是这句话──(一生读);当瑞恩坚持不懈地做着每一件事时,他的心里想的还是这句话,让我们一起读出瑞恩的心声!(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引读的方式让学生在一叹三咏的朗读中,体会到瑞恩的梦想是那样的伟大。教学中,通过多层次、多方式、循序渐进的读,学生被无声的语言文字带给学生又一次情感的激荡,使学生走进文本,明白瑞恩如此坚持不懈的动力来源与这个梦想所产生的无穷的力量。
(2)梦想感动许多人,让瑞恩得到了同学、老师和其他更多人的支持。
师:是啊,这一个梦想看是简单,其实要耗费多少心血啊!从70元钱的一个水泵到20xx元洁净的水募捐项目到再增加钻井机。这对一位六岁的孩子来说谈何容易。假使仅仅靠瑞恩一个人的力量这个梦想永远无法实现。
①读课文,在瑞恩行为的感动下人们都为帮助瑞恩实现这个梦想作了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a妈妈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执着感动了,她决定帮这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于是她把瑞恩的事写成文章,登在当地的报纸上。
b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瑞恩筹齐了大一口井的钱。
c瑞恩的老师没想到使瑞恩和同学们跟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
②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话。
4、出示资料,感受瑞恩的贡献。
5、总结,指导朗读最后四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和句子的理解让学生明白瑞恩的这个梦想,不但是他自己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懈努力,还得到了社会上许许多多像瑞恩一样的具有善良、热情的人的帮助,他更是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给人以生存的希望!正是因为这种善良,这份爱心,这种坚持不懈,才会使所有的人感动和流泪!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四、畅谈感受,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或收获,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还可以扩展开去,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
老师知道同学们心中都揣着美好的梦想。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吧!向瑞恩一样带着你的梦想扬帆起程吧!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心中的梦想比较课前的交流都有了变化,深化梦想的内涵。让学生明白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六、作业:
如果你就是妈妈的朋友,你会在文章中写些什么呢?请结合上下文,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话。参考题目:《执着的瑞恩》、《瑞恩的梦想》、《瑞恩的井》也可以自己命题。
设计意图:课外延伸,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七、板书设计:
17
梦想的力量
挖井
坚持不懈
共同的梦
感动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明了的线条和文字1、概括梦想的力量巨大,让瑞恩坚持不懈和感染、带动了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从而让瑞恩给非洲的孩子挖井,好让他们都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变成大家的共同梦想;2、体现了瑞恩坚持不懈、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设计本课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盒子,发现不同种类的盒子的不同功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初步树立设计意识,培养简单的设计能力。
《会变的盒子》这课,我抓住课题中的“变”字,以《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依据,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通过这些综合学习和探究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过说:“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愉悦的,是教师的最高本领。”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形成积极探索和独立思考问题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以兴趣为前提,在轻松、自然、独立的学习氛围中,把教师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由浅入深地进行实践与创新,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寓知识、技能于兴趣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获取学习的经验。
二、教材分析
教材第21页左上方的“小体验”栏目,旨在让学生通过拆解旧盒子并反折成新盒子这一过程,探究纸张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了解纸盒各部位的作用,为制作纸盒娃娃作准备。接下来,教材通过六张图片,分五步介绍了如何用拆、画、剪、折、贴等方法制作纸盒娃娃。
第22页展示了七幅学生作品。通过欣赏分析学生作品中哪些地方巧妙应用了本课所学,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启发学生联想还可以运用哪些以前学过的制作方法,结合小纸盒原有造型,设计出有趣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课本剧中的角色,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还可以是笔筒,杂物盒等小摆件。
三、学情分析
本阶段的学生对折、剪、贴、画等基本方法并不陌生,在之前的美术课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根据图示动手制作的'经验,对纸盒造型有一定了解,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加工、装饰纸盒。但是,他们对于纸盒的基本构造,以及盒子是怎样从平面到立体的制作过程少有探究。学生对拆解纸盒抱有极大热情,但是能否把拆开的盒子反折成新的盒子,对他们将是一个考验。这一方法虽然有一定难度,但过程却其乐无穷。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与空间想象力。
四、学习目标
1、通过生动直观的纸盒通关游戏和教师示范,经历独立拆解纸盒由立体变为平面的过程,由浅入深地了解盒子的基本构造。
2、通过观看纸盒娃娃制作过程的微课和师生合作探究制作小熊划船的过程中,学习并复习用拆、画、剪、折、贴的综合方法把纸盒变成新形象。
3、通过观察课本上的七幅学生作品,补充学习卷和组合的综合方法。
五、重难点重点:
了解、改变盒子的构造,并设计制作出有趣的新形象。
难点:立体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激活与引导。
六、评价设计
1、通过学生直观的操作活动,学生盒子的展示来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通过观看微课和师生合作探究,在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中归纳拆、画、剪、折、贴的综合方法,达成目标2。
3、在观察和独立思考中,回忆之前学习的卷和组合的方法,达成目标3。
七、教学过程
7。1 第一学时
7。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评论(0)
1、组织教学:
师:欢迎同学们再次和老师一同进入多姿多彩的美术课堂!
师:今天这节课的主角就是它——盒子!(板书部分课题:盒子)
盒子有什么稀奇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它们都是什么材质做成的?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出示教具:盒子)
2、观看课件:
师:图片中古代和现代的盒子材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分别用不同的材质制成的,有纸质、金属、木质等
你可别小瞧它,它可是老师的魔术道具,一秒钟就可以变得不一样,不信,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喊出”盒子变变变!”(将盒子反折,露出小鸟的形象。)
神奇吧!你也想给盒子来个大变身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研究研究这——会变的盒子。(补充完整课题:会变的盒子)
【调动学生兴趣,为进入下一环节做好精神准备。】
活动2【讲授】探究实践
1、纸盒游戏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个关于纸盒的通关小游戏,你们想不想玩啊?
生:想!
师:初级难度:数数盒子一共几个面并标出来。
生:展示盒子的六个面。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
师:中级难度:请你拿出一个纸盒,迅速把它展开变成平面的,你还能找到之前的六个面吗?试着标一标。
生:迅速拆开自己搜集到的一个纸盒,初步了解它的制作方法。
师:高级难度:你能用最短的时间再把它反折成一个新盒子吗?想想为什么要反折盒子?
生:反折纸盒,在折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它的制作方法,并在活动中了解纸盒展开图与盒子的关系。
师:盒子的外部布满了广告,比较光滑,不易上色;而盒子内部展开的平面图就像天然的画纸,便于绘画。(通过对纸盒进行“展开→还原”的活动,初步了解简单的设计与制作盒子的基本方法。)
2、提出质疑
师:除了红色部分的六个面外,白色部分起到什么作用?(出示课件:纸盒平面图)
生:连接、加固。
活动3【活动】巩固新知
1、师生合作
师:老师也想仿照着做一个小熊划船的纸盒形象,可是看起来很单调。你能想办法让它看起来更加饱满艳丽吗?
生:因为老师只用到了纸盒的两个面。加船帆、号角、海浪。
师:讲解剪的方法。留一个面上的图案不要剪,其他面上的图案沿着轮廓线剪开,不要剪掉。
剪、折、贴好盒子。小熊终于扬帆起航啦!
同学们还有哪些创意?还能用哪些制作方法?(观看课件)
生:卷、组合。(板书:卷、组合)
相同纸盒横着设计、竖着设计产生不同的效果。
2、欣赏学习
欣赏课件:优秀作品。
【通过小组研究、实践,发现更多方法及问题。相互启发构思,为进一步的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活动4【作业】实践创新
1、明确作业要求
师:相信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跃跃欲试了!那就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吧!
师:看作业要求。
运用不同纸盒进行大胆组合与创作,可以合作或独立操作的形式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师:组织并参与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
【训练学生合作能力,通过巧妙利用纸盒的形状和颜色进行组合制作,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
2、评价展示
师: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制作,将变身后的纸盒拍照上传至微信群。
师:展示各小组学生作品,组织学生在微信群和课堂上分别进行文字点赞评价和口头评价。
生:学生互评,点赞加笑脸。
【鼓励学生勇于自我展示并大胆对艺术作品进行评述。】
师:到底哪个同学的作品才是最受同学们喜爱的作品呢?评选截止至今晚,请同学们课下继续评价和点赞。
生:学生谈收获。学生课下继续评价。
【通过微信网页版将学生的作品进行拍照展示与评价,实现家校互动的一个平台。】
3、总结
师:经过我们的巧手、巧心,即将被抛弃的盒子变成了精美的工艺品。生活中有许多废旧作品,我们要善于利用变废为宝,美化身边环境,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
1、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简单交流。
2、交流作者。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通字音,看准字形。
2、小组开火车读课文。
三、认字
1、读准字音:
竟匆为后鼻音,绊咽为前鼻音葱凑为平舌音,瞬为翘舌音。
咽为多音字。
2、开火车认读。
3、记忆字形。
4、组词竞赛。
5、开火车认字组词。
四、写字
1、重点指导:
⑴ 渴沫涌左边相同,都是三点水。
⑵ 渴竭、哀享联系记忆。
⑶ 累下边不是系,舔右下部不是小字。舔──添。
⑷ 凑的左边不是三点水,沫的右边不是未。
2、学生书写。
3、听写。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提问
1、接力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学生全班交流。
二、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教学:
⑴ 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 由泡泡中的提示语我能体会到当时水是多么重要引导第一自然段表达的主要内容。
⑶ 抓住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
2、主体部分教学: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可借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⑴ 从空木水罐到有水木水罐: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⑵ 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⑶ 水罐变成银的:引导学生由第一自然段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想象:小狗可能是因为渴极了走不动。
⑷ 水罐变成金的:小姑娘的母亲认为自己快要死了,把水让给小姑娘喝。水罐又一次变化的原因是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可见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⑸ 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别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
3、重点理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
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喝,从而得出爱心主题。
三、升华内容
理解课题。思考: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四、课后延伸
课后选做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第一节课文。
【重点难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乌鸦图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乌鸦
学生看图介绍乌鸦外形。
想办法记住这两个字。乌──鸟进行区别。
2、板书喝水教学喝,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喝水?根据回答教渴与喝比较。
3、质疑引导学生提有意义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
1、提出要求:
⑴ 读准字音,不会读的.想办法。
⑵ 读通句子,不连贯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⑶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同桌互读,互相帮助。
3、分节朗读,评价。(学生评)
4、根据反馈教学生字,纠正字音。
5、区别形近字。
石──右 喝──喝 办──力
三、再读知意
1、读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节,质疑。
3、看图说说,你从哪里看出乌鸦口渴了?
4、到处表演理解并造句。
四、写字
1、看板书记字形。
2、描一描右什么发现。
3、写田字格(生说师板书)
4、展示学生作业,评价后修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懂课文内容,学习乌鸦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懂课文内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小口瓶红线小石子)
【课前准备】
一、复习导入
1、猜谜: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
2、复习生字。
3、出示课题。
二、读文感悟
1、自己读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解疑从课文哪里感悟到?
3、解决知识点:
⑴ 联系课文,说说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指导朗读,合课文插图想像乌鸦喝不到水的着急样子。
⑵ 做实验理解乌鸦喝到水的经过
① 理解渐渐并仿造说句。
② 看插图想想乌鸦喝水后高兴的心情,指导朗读。
三、总结全文
1、理解乌鸦心情变化的心情
着急──高兴──着急──高兴
2、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课文。
3、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你会夸一夸吗?
4、指导背诵。
四、拓展
如果没有小石子,乌鸦会有什么办法?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设计思路】
《人生》是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散文。它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文章夹叙夹议,寓深刻的哲理于一系列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概述四个场面,分析三大人群的特点;探究主旨,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激发写作热情。另外还应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课堂教学应采用品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深入探究,学以致用,除了进行必要的语文基本训练以外,还要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认识勃兰兑斯及其创作成就。
2、能力目标:
⑴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⑵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⑶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探明主旨;深入研讨,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
勃兰兑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
勃兰兑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jué)取:掠夺。
臆(yì)测:主观的推测。
馈(kuì)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生1:作者能把“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四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连缀成文,并和“人生”联系起来,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2:有些语句比较深奥,我不太能读懂。
生3:全篇都在探讨人生问题,使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4:文章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人的活动景象,我觉得还应该有更多的场面和更多人的形象。
……
教师总结: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生1:我觉得非常恰当。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成长奋斗的历程。每前进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个台阶,我现在正在攀登这座高塔的阶梯。
生2:我同意这种观点。我们在攀登最初几级阶梯时,是比较轻松快乐的。但越往上,攀登的难度就会越大,或是体力不支或意志不坚定使然。所以“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生3:我觉得人生就如同爬山,“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塔的顶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生4: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一般,还有许多别出心裁的`比喻,比如冰心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就很新颖。
……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
成果展示:
第二小组:挖掘坑道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我们认为他们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第三小组: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他们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第四小组:在工场劳作的人,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他们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之类的人。
第一小组:从他们刚才的分析概括中,我们感觉到作者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教师小结:分析讨论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五、深入研讨,问题探究
1、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
⑴“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生1: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的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生2: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老年人更留恋生命,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黑格尔说过:“同样一句话,出自老年人之口要比出自年轻人之口厚重百倍。”
⑵“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生:它指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之类的东西不会改变。
⑶“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生1:联系上下文,“一只可爱的手”是不是指上文提到的“一切亲切的思想”呢?
生2:我觉得它指的是思想馈赠给他的东西。
生3: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它指的是忘记了时间忘我工作,所以好像延长了。
生4:我认为它指的是在同一段时间内,自己能做很多事情。而别人只能做一件,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
教师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2、写法探究:
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六、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2、成果展示:
对于远古的人,它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皆成沧海桑田,神话注解。
对于政治家,它是一局下不完的棋。雄关危塞,龙楼凤阁;阿房宫冷,铜雀名荒,古今多少事,都在棋盘中。
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万宏不息的鸿篇巨制。楚辞汉赋,关曲曹梦;李杜诗歌,韩柳文章,皆成绝版经典,千古传唱。
对于农民来说,它是一方凝重的田园。暮云春树,沧桑几度;春耕夏耘,汗滴干土,赢得稻花飘香,粮粟盈仓。
对于学子,它是一曲寒窗数载,苦读成名的歌。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换来金榜题名,振国兴邦。
七、课堂小结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八、布置作业
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30
优秀教学设计方案02-25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5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08-01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4-18
政治教学设计方案12-29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2-19
教学设计方案4篇05-05
2023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3-22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