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16个,会写其中的8个。
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品味大自然的美,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理解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大自然美丽风光,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播放录音,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录音,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2、利用拼音,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
三、认识生字,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面,学生试认。
2、教师领认,强调读音。
3、用自己的方式记住生字读音。
四、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1、观察各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议一议,哪些生字需要注意。
3、教师指导难写的生字的书写。
五、学习生字,读准生字。
1、出示认读卡片。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2、学生试读,齐读,开火车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大自然的.美是要靠大家去保护,要有环保意识。
3、品味大自然的美,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当着百灵鸟的面……我觉得羞愧”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查,复习旧知
1、听写生字。
2、抽查认读生字。
二、播放录音,感知课文。
1、听录音,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2、画出本课生字新词。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画出课文中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本文中讲了哪两个人?
3、教师范读2-4自然段,回答问题。
(1)他们到森林里去玩,带了什么?
(2)他们听到了什么?
4、默读第5-8自然段,理解莉莉说的话。
四、读读课文,感悟升华。
1、你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2、在今后,我们的行为举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品味大自然的美,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
理解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给下面的词语注上正确的读音。
撕碎()羞愧()
垃圾()饮料()
二、识字加油站。
自+(心)=(息)-休息
()+少=()-
()+瓦=()-
米+()=()-
三、把下面的词语归类。
树林、小山、休息、唱歌、蛋壳、停止、报纸
名称类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动作类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小学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一、走近名著
中国文学的历史河流中,不仅有唐诗、宋词、元曲,还有明清小说,你知道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吗?(连线)
《红楼梦》罗贯中,宋江,三打白骨精
《三国演义》吴承恩,刘姥姥,三打祝家庄
《水浒传》曹雪芹,诸葛亮,三进大观园
《西游记》施耐庵,孙悟空,三气周瑜。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人们称为“四大名著”。其中《西游记》是中国明代长篇神话小说。全书100回。今天我们所学的《三打白骨精》选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在赏读故事的同时,我们要走近作者,感受作者笔下的个性鲜明的人物,感受作者精妙准确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说说故事六要素。
《三打白骨精》一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去西天取经路上的一天,地点一座高山中,人物唐僧师徒四人及白骨精,起因白骨精要吃唐僧肉,经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结果白骨精被打死。
2、填空
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又变成(),最后变成(),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次怒打白骨精,前()次都被白骨精逃脱,第()次终于被孙悟空一棒打死。
3、我们中国人很喜欢用三这个数字,事不过三、三顾茅庐……快到课文中找找,有没有和三有关的内容。
[师板书: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
4、小结:这是文学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这样叙述,使故事情
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三、精读课文
(一)追溯“三变”,感受白骨精的性格
1、到课文中找找,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用了哪些计?(美人计),(苦肉计)、(连环计)。
2、找出白骨精三次变化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出示句子
“白骨精不胜(非常)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真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原来美貌的外表下藏着不可告人的,不可言说的丑恶的内心。真是居心险恶啊。这分明是美人计。
“山坡上闪出一个……哭着走来”“闪”代表了一个敏捷、很突然的动作的,一个年满八旬且拄着拐杖的老妇人能做出这样的动作,分明就是妖精变的!她的行为与常人不同。变成这副模样用的是“苦肉计”也想让唐僧哭,可怜呢。
“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
妖精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这确实是连环计。
后人也发现了妖精无心向善的地方,用歇后语的形式,把这妖精的不可言说出来了(课件显示歇后语的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
生:白骨精开口——不讲人话。师:张嘴闭嘴都想吃唐僧肉,这哪叫人话呀?白骨精送饭——虚情假意。白骨精的饭食——碰都不要碰。白骨精骗唐僧——没安好心。白骨精骗唐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白骨精三变——诡计多端。
我们不仅看出妖精每一次变化的精明,也看出几次的先后顺序的精心策划。我看,这哪是变,分明是骗!所以,三变就是三骗!所以不是白骨妖,而是白骨精,这家伙的的确确成“精”了(点题)。你说,这样“无心向善”的妖精该不该打?生:该打,狠狠地打!
4、说说白骨精的人物性格特点。(贪婪、狡猾、诡计多端)
其实,不仅从三次描写白骨精变化的句子中感受到白骨精的狡猾,其实文中还有两处比较明显的地方也能看出来。
出示句子:“白骨精扔下……”
“白骨精见棍棒落下,又用法术脱了身,丢了……”
着重体会“扔、丢”两词,体会白骨精逃跑的非常快,还故意留下假象,欺骗唐僧,体现它的狡猾。
白骨精,它用了那么多的诡计,你觉得这对研究孙悟空有什么好处呢?(从白骨精的特征可以衬托孙悟空的特征。现在我们来正面接触孙悟空。)
师过渡:下面我们就走近孙悟空,感受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动人场景。
(二)追溯“三打”,感受孙悟空的性格
1、请你找出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句子,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一打)
“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二打)
“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傅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傅,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三打)
师:下面,我们再提炼打的三个动作。(劈脸一棒;当头一棒;抡起一棒。)第一次妖精是迎面走来,没想那么多,所以就劈脸一棒。第二次老妇人矮,所以就当头一棒第三次要置妖精于死地,所以抡起一棒。孙悟空在这三打的态度上你发现什么变化没有?(一打急打、二打怒打、三打智打)
3、细细得再读读这几个句子,你感受到孙悟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机智、勇敢、坚定、本领高强)
小结:正因为这三变不一样,这三打不一样,人物的形象愈加丰满,作者的描写引人入胜,所以,虽然课文情节类似,但是我们却不觉得重复,反而感觉十分精彩,真是神来之笔!
(三)追溯两次责怪,感受唐僧的性格特征
1、过渡:孙悟空见妖精当头就打,这引起了唐僧的极大不满。请你找找描写唐僧的句子,读一读,想想唐僧又有着怎样的性格呢?
2、交流句子,出示
“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这才相信那村姑是妖怪。”
“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了下来,坐在地上,不由分说,一……但不可再行凶了。”
3、交流感受
着重交流:“责怪、这才有些、一口气、喝道、胡说、无奈”体现唐僧为人善良,也体现出他愚钝。
(四)感受猪八戒的性格
1、同学们,故事还向我们描述了另外一个主人公的形象,哪一句?
2、“八戒嘴谗,夺过……”,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四、拓展延伸
孙悟空除掉了白骨精,唐僧师徒四人又踏上了前往西天取经的
道路。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凶险,但是孙悟空有善于识别妖魔诡计的火眼金睛,有降妖伏魔的高强本领,我们相信他们一定能化险为夷、一路平安。让我们一起来大声诵读吧!(课件出示下列词语,学生齐读)
齐天大圣,大闹天宫,不避艰险,西天取经
腾云驾雾,来去无踪,千变万化,大显神通
明察秋毫,火眼金睛,除恶务尽,天下太平
五、交流《西游记》中的其他故事
如:打闹天宫;八戒大战流沙河、三借芭蕉扇……
六、我读书,我快乐。
课后阅读《西游记》
小学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学习,体会古人执着探索的精神和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都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和神话传说吗?你们都听过那些故事?如: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等,今天,我们要阅读一篇我国最早的神话之夸父追日。(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预设:A夸父为什么要追日?B夸父是怎么追日的?C夸父追日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故事,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词、难句要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虞渊咕嘟咕嘟颓然遗憾渭河瀚海一眨眼霎时间
①指名读字词。
②在这些词语中,有两个词的意思很相近,他们是?
“一眨眼、霎时间”。他们都是表示时间很短。看到它们你还想到哪些词?
3.理清文章脉络。
4.自由读课文。抓住描写夸父追日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的关键语句,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座两人一起完成老师的小练习。
夸父追赶太阳,一直追到,因为太渴了,夸父就
夸父还没赶到,就。
5.你能根据练习和黑板上的提示,再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感知故事的神奇。
1.中国神话故事的特点就是神奇有趣、千变万化,它们都隐藏在故事的`句子里。所以得一句一句细细地读,那些神奇的句子可以用波浪线划出来,再和同桌交流。
2.生自由读,师巡视。
3.生交流找到的神奇之处,师随机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
(1)“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①指名谈,说体会(跑步速度的神奇)
②抓“一眨眼和两千里”体会夸父速度快。
指名读,师范读
(2)“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①指名谈,说理解(口渴程度的神奇)
②拓展黄河、渭河资料(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长度5464千米,将近横跨越整个中国,这样的两条大河夸父霎时间喝干了)
③指名读。
④你平时口渴最多能喝多少?浩浩荡荡的黄河水,渭河水被夸父喝得点滴不剩,可结果还是没止住渴呀,谁再来读读;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读。
(3)“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
①谈体会(体重的神奇)
②夸父倒下的声音令人,令山(震耳欲聋、山崩地裂、地动山摇)
(4)“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谈感受(体会夸父追求的目标的神奇)
(5)“这时,太阳正在虞渊落下去,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塞在夸父的脸上。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便把手杖奋力向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
①指名读,夸父遗憾什么?(没有追到太阳、没有把光明留住)
②他心不甘呀,他把自己的遗憾、对光明的渴望都化作这最后的奋力“一抛”上,这一抛,都抛出了什么?(这一抛,抛出了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这一抛,还抛出了鲜美的桃子。)
③那么这一抛,夸父还想抛出什么?(根据生回答板书:希望、光明坚持不懈的精神,锲而不舍的毅力,追寻目标的勇气……)
④此刻,你还觉得夸父仅仅是个身躯伟岸的巨人吗?(精神也很伟大)你感受到了他身上什么品质?(顽强拼搏,无私奉献。)
⑤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1.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2.小结:课文学到这里,我们从夸父身上感受到了他执着追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希望他的这些精神能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继承并发扬下去。
五、作业
1.把《夸父追日》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课后收集、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小学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会写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鱼,老牛和燕子尾巴的作用以及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3、能按事情的先后顺序练习说话。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会写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以及壁虎的尾巴能再生的特点。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几种动物尾巴的作用以及壁虎尾巴能再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1、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壁虎吗?一天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住了,他使劲一挣,尾巴断了,怎么办呢?它到处借尾巴,它借到了吗?通过学习课文你就知道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看视频《小壁虎借尾巴:范读》,听课文范读
3、边听边想:小壁虎都是向谁借尾巴?
4、看完后指名学生回答。
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
5、学习生字
(1)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及生词的音。
a、学生自己读。
b、老师检查读的效果。
(3)读一读带有生字词的句子。
6、识记生字。
二、合作交流
自己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一读,因为课文较长。)
1、小组内读一读,起到互帮互学的作用。
2、指小组汇报读。
(每人读一自然段。)
通过反复读一是能够把课文读通顺,另外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齐读课题。这课可有意思了,小壁虎有一条长尾巴,它的尾巴和别的动物的尾巴不一样,哪儿不一样?你想知道吗?我们不仅要知道这个,而且还要知道其它几种动物尾巴的作用。
1、通过昨天的'学习,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
2、请学生质疑,根据情况,有的可以当时解答,有的可等到讲读课文时再去解决。
二、品读领悟
1、读全文。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小壁虎借尾巴》请你一边读全文,一边想,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小壁虎借尾巴的?
(2)读后学生回答:第3、4、5自然段是写小壁虎借尾巴的。
2、请你快速读第3、4、5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都是向谁借尾巴,请你在“谁”下面画横线。
(1)学生边读边画。
(2)学生回答,你画的是什么?
(板书,并且出示鱼、牛、燕子的图片。)
3、学习课文第3段。
①指名读这自然段,想这段共有几句话?
②老师出示前三句话,学生一句一句地读,老师分别出示:
谁来到什么地方
它看见了什么
说了什么。
在此过程中,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词语的意思,并且充分朗读。在理解“游来游去”时,找学生到讲台来表演,走来走去,以助理解游来游去。同时出示()来()去让学生照样子说词语,以丰富学生的词汇。
学习第三句话时,老师出示句子让学生比较:
“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小鱼,你的尾巴借给我。”
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想:哪句好?为什么?(体会到前一句表现小壁虎很有礼貌,用的是商量的口气)。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
③小鱼把尾巴借给小壁虎行吗?指名读第四句话。(板书:拨水,同时出示活鱼实物,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小鱼是怎样用尾巴拨水的。)
想一想:小壁虎为什么没有借到尾巴?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鱼姐姐说话的语气,并让人听出小鱼尾巴的作用。
④自己小声读这一段课文,用“谁来到什么地方,它看到什么,说了什么”的句式,说一说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按句式说话的练习)。
⑤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⑥老师小结学习这一段的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这一自然段时,先读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再按照“谁来到什么地方,它看见什么,说了什么”的句式说一说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然后查一查,小壁虎为什么没借到尾巴。(板书:步骤:①读,②说过程,③想。)
4、按照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小组讨论学习。
①学生先自学,后在小组内讨论、学习。
②老师检查小组学习结果。
指名朗读第4段,读出有礼貌的语气。小壁虎有礼貌地向老牛伯伯借尾巴,并且用商量的口气。还要读出老牛者稳重的语气。
指小组分角色朗读。哪个小组愿意读给大家听。
③老师出示投影,演示投影片,老牛用尾巴赶蝇子。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④仍然按照“谁来到什么地方,它看见了谁,说了什么”的句式,说一说小壁虎向老牛借尾巴的过程。
5、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
①学生自学。
②检查自学效果。
(指名读课文,能够读出语气。)
说一说燕子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就像司机叔叔用方向盘掌握汽车的方向一样。)
③看插图说一说壁虎向燕子阿姨借尾巴的经过。
6、学习第6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
①老师小结过渡:小壁虎向小鱼,老牛和燕子借尾巴,都没借到,心里十分难过,后来怎样呢?
②指名读第6、7这两个自然段。
想一想:妈妈的话应当读出怎样的语气?(老练,亲切的语气。)
妈妈为什么让它转过身子看看?因为小壁虎已长出一条新尾巴了。小壁虎高兴地叫起来,应当怎样读?谁能试一试?
(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能力。)
(分角色朗读这两段。)
7、小壁虎又长出一条新尾巴了,它原来的尾巴哪儿去了呢?学习第1段。
①指名读这一段:
操作活动投影片,演示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的情况。通过演示让学生理解“一挣”这个词。
8、学习第2自然段。
小壁虎没有了尾巴,这时它是怎么想的呢?(齐读第2自然段。)
三、看板书总结课文内容。
四、巩固延伸
查找动物尾巴的妙用
五、课堂练习:请同学帮你听写8个词语
小学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设计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方法设计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组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教师小结:寓言故事中都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举例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首先我们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二、学习新课
1、自读《揠苗助长》,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
3、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再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根据寓言内容,思考问题,读懂课文。
(1)种田人见到自己田里的庄稼总是不长,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画出最能表现心情的词语(焦急)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把种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
(2)种田人怎样做的?指名朗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6、小组讨论:种田人觉得这种做法怎样?你觉的他这种做法怎样?
从“总算”“一大截”理解种田人的心情。
7、这则寓言最后的结果怎样?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一说)
三、拓展学习
你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故事中种田人那样的人?你想对那个种田人说点什么?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四、小结课文
引导学生总结这则语言的含义。
(凡事都有它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就会把事情弄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
2、说说《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1、自由读课文。
根据题目大致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理解“亡”丢失。“牢”这里指羊圈。
2、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3、朗读课文,探究学习。
那个养羊人为什么丢了两次羊?后来为什么没再丢羊?
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4、评一评:你对这个牧羊人有何评价?
5、感情读故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接下来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个故事。
养羊人丢了羊他什么态度?我们在朗读时怎样把他满不在乎的样子读出来?第二次丢了羊他非常后悔,并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决定改正过来,怎样把他这种后悔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自己体会,教师加以点拨)
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可以先在小组里讲,再派代表在全班讲。
四、拓展活动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类似的问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小组内展开交流,把自己所遇到的情况讲给小组同学听,并提出改进设想。
五、总结
我们主张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包括时间、空间和锻炼的机会等。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包括读的权利,写的权利,交流的权利、讨论的权利、评价的权利等。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评价那个牧羊人,学生谈得头头是道,对寓意的理解水到渠成。这种效果远比问学生:你懂得了什么学生感兴趣得多。教育的方式很多,我们要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最佳方案,保证教学扎实有效。
小学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教学准备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
(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小学语文教案7
课程标准: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内容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没有去过天游峰,对扫路人这个职业也没有深切体会,他们的人生经验不多,对人物的思想,心态理解不深,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所以本课的设计要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深入理解扫路人的思想,内心,以及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语。
2、方法与途径:通过读,圈,划等方法,让学生找出文中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词句,朗读感悟,质疑解答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读词句,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以及扫路人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通过写景、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通过品读能体会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评价任务:
1、通过环节二和环节三的第1步来检测目标1。
2、通过环节三来检测目标2。
3、通过环节三、四来检测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1.同学们,你最敬佩的人是谁?能说说理由吗?
2.引出课题,齐读。
3.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自学情况入手,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的信息,以便更好的从学情出发,调整教学思路,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二、检查生字词语情况
1.出示本节课中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词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以给大家提个醒儿的形式,让学生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
2.巩固读一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生字词语的读音,加深记忆。
三、直奔重点,品读感悟。
1.以“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主线,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学习,才能了解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引导学生交流并适时板书:语言、动作、神态、外貌。
2.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一下,从这些语句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老人,可以简单的在旁边写一下体会。
(一)外貌
1.第三、八段,你抓住了哪些重点的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2.同样是外貌描写,作者却按照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朴素、慈善、有精气神儿的老人,我们男女生对比读一读体会一下。
(二)动作
1.指生交流
2.一个小小的动作,你都体会到如此到位,了不起,你能通过朗读把老人的'热情好客读出来吗?
(三)语言
1.“不累不累,我每天……自在悠闲。”
A.指生交流体会。
B.师述:老师听明白了,这两位同学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形式体会到老人的工作是很累的,老人却说不累。那老人的工作到底累不累?先别着急用简单的累或不累来回答我,如果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你的观点,那就更好了。先自己找找看,也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①“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倒抽了一口气”
A.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以及标点符号,体会老人的不易。
B. B.小结:你把老人每天登山时候的表现和游客登山时的类累做了对比体会到老人工作的辛苦,理由充分。你能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C. C.指导朗读。
②“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飘下来。”
A.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B.小结:作者运用比喻的表达方法,形象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天游峰的高和险。
C:看图知道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③“我抬头望了望……一千八百多级。”
A.学生交流
B.联系生活中高楼的石阶,推测天游峰相当于多少层楼那么高。
C.指导朗读。
2.体会反衬的表达方法
师述:同学们,我们刚才通过抓住描写天游峰又高又险的句子,体会到老人在这儿的工作是非常的不容易的。就拿游客来说吧,偶尔来一次就累的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老人却几十年如一日的在这儿工作着,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面对如此沉重的体力劳动,老人不但不嫌弃,不抱怨,还要在工作时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你又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我们体会到的老人的品质都与天游峰有关,看来作者在文章中描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并不是闲来之笔,目的是什么?
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反衬,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学着运用这中方法。
3.指导学生朗读老人的语言。
4.“老人摇摇头……我能舍得走吗?”
A.学生交流
B.小结:是啊,老人的收入肯定不高,喝山里的水,吃大米和青菜,这样的生活,在有些人眼里是清苦,可是在老人眼里却是那么的富有诗意,喝的是——引导朗读
5.“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A.指生交流
B.这30年里包含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找老人的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老人的清贫,节俭,健康;通过找描写老人动作的句子,感受老人的热情好客;通过找描写老人的语言的句子,感受老人的敬业爱岗,积极乐观,热爱生活,乐于奉献。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将天游峰的高和险贯穿其中,让学生明白作者这样构思的巧妙之处,这样使老人的形象一点点清晰与完善,激发学生对老人的敬佩之情。
四、升华主题,感受作者思想内涵
1.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收获?不管是做人方面还是作文方面的?
2.学生交流。
3.大家还觉得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扫路人吗?带着敬佩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收获,这样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总结全文了,升华了主题,又对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方法。
五、作业设计
1.拓展阅读:《挑山工》
2.仿照作者的方法写一篇写人的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四季。(板书课题:四季并齐读课题,表扬跟老师书空的同学)
一年之中有哪四季?(板书:春夏秋冬)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
摘桃子:出示生字,让学生读,并扩词
介绍新偏旁:月、雨、口、禾哪个字你有最好的方法记住它?
三、研读课文
1、播放与四季有关的图片: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喜欢?学生小组内交流,并指名说。
2、随着学生交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看图说出春天的景色,说说草芽的样子。学生交流后,指名读,及时评价。说一说小鸟听了草芽的活会对小草说什么。
2、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说说池塘里夏天的美丽,说说“假如你是荷叶,你会对青蛙说什么?假如你是坐在荷叶上的青蛙,你会对荷叶说什么?,又会对荷花说什么?”指名朗读,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3、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引导学生想象:谷穗弯弯的,黄澄澄的.成熟了,他会想些什么?指名读,评价。
4、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先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冬天,说说冬天能玩什么。再用朗读竞赛的方式来组织读好这一小节,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加动作。
5小结:你看,其实四季都很美,只要你用心地去读读,去感受,你就会发现四季的美丽与可爱。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背诵课文
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六、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创编(听音乐,闭眼欣赏有关四季的美文)
1、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仿照书上的句式创编,教师巡视指导。
2、各小组上台汇报(可以派代表,也可以四人一齐上台),教师伺机评价指导。
3、教师小结创编情况。
七、拓展练习,课外延伸
用画画出你喜欢的四季美景,口头创《四季》,请家长记录,并向校刊投稿,在班级的展示台展示。
八、教学写字"七、八、九、无"4个字
小学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本课的生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品读语言,体会其含义,感情刘伯承、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及军事家的风范。
学习文章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
2、文章在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有谁知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历史故事呢?请讲给同学们听听。
2.同学们听后,说说你们的体会吧?
3.提示课题:
我们今天要见识见识刘伯承、邓小平是如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
4.板书课题:刘邓大军渡黄河。
二、了解内容
1.问题设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3.自学交流汇报。
(1)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驻(zhù)捷(jié)侦(zhēn)署(shǔ)伪(wěi)毯(tǎn)碟(diě)筹(chóu)蹲(dūn)弦(xián)
(2)理解词语。
广阔无垠敏捷夜以继日序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3)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相关住处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4)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刘邓的渡船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第二部分(第7~11自然段)刘邓渡河前的精心部署。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午认错刘邓大军渡过黄河。
三、质疑、讨论
1.学生自读、思考:同学们在理清文章思路时,发现文章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2.交流自己的`发现,畅淡感悟。
文章运用了插叙,更体现了刘邓部署的精心,让我们感悟刘邓的才能。
3.读课文,感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说说文章在记叙顺序上的特点。
3.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在文章的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呢?
二、学生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思考: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体现在文章的哪些地方?
(1)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组合作探究。
(3)班内交流汇报。
1刘邓的轻松、胸有成竹。
a.“敌不怕我们渡河寂寞……渡河完毕了!”
b.“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呢!”
c.渡河之前……准备工作。
2渡河顺利。
a.船像离弦之箭,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b.午夜时份……渡过了黄河天险。
c.本来……部队根本未进入阵地。
2.激情朗读,感悟刘邓部署的精心。
3.想想历史,看看今朝,我们想说些什么呢?
小组交流。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学习这篇文章后,自己在知识、能力、思想观念上的收获吧,并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2刘邓大军渡黄河
6月30日夜刘邓急驶
渡河之前筹划
插叙“明修栈道”精心部署
午夜时分刘邓大军偷渡强渡渡过
小学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二、解题
劝,劝勉,鼓励。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
答: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
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答: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
答: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
答:
(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2.概括本段的内容:
(四)读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四、略析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五、分析语言特色
六、总结、作业
【我的思考与问题】
小学语文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1.《忆铁人》是一篇人物回忆,课文通过铁人在一次检查托儿所工作中知错就改的事例,表现了铁人关心群众,勇于承认错误、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质。全文可分两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铁人的情况。第二段(第2-4自然段)具体写了铁人去托儿所时发生的一件事。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课文多处写了铁人的实际言行,有些言行写得十分细腻、含蓄,从平凡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反映出铁人不闰凡的心灵美。
2."注意人物的言行"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写入的文章,人物的品质特点、性格特点,总是通过人物具体的言行反映出来的。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行,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概括出人物特点。
二、教学目标
1.懂得阅读写人的文章,要注意人物的言行,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看出人物的特点。
2.学会本课生字9个,理解22个词语的意思。
3.感受铁人王进喜关心群众生活、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剖析人物品质。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
五、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9个生字,读准多音辽"得、咳、卷、数、还",理解词语意思。
3.给课文分段,读议课文第一段,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你知道"铁人"是谁吗?(简介"铁人")
"铁人"名王进喜,是全国的劳动模范,大庆油田工人的英雄代表。他出身在甘肃省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给地主放牛,15岁就在玉门油矿做苦工。解放后,在开发大庆油田中,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带领钻井队勘探石油,为我国石油工业作出了贡献,"铁人"的名称就是在油田大会战中流传开来的。后来,他担任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70年因病逝世。
从课题来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写人)
课文是一篇人物回忆,他回忆了铁人的什么往事,我们一起听课文的录音。
2.听课文录音。
听了录音,你对铁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川流不息敦实淳朴过失
良师诤友排解辗转反侧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总得(dédéi)咳(hāikē)卷(juǎnjuàn)烟
历数(shǔshù)还(huánhái)嘴辗转(zhuǎn)
(3)读通课文,说说课文写了"铁人"哪些事,着重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反馈。
(1)指名认读生字,注意字形:矛、策、辗
(2)读准多音字,结合完成作业1,并给别一个读音的字组词。
(3)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着重写了一件什么事?是哪几个自然段?
5.给课文分段。
6.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这一段有几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第1句:我和铁人同往。
第2句:铁人身边人很多。
第3句:他们找铁人的目的。
第4句:"我"对此的感觉。
第5句:铁人的内心表白。
(2)你对哪句话的印象最深?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担任了……仍旧像……在家……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出去……团团的人群"
"你走到哪儿,啊儿就是接待站。"
"有什么办法?咱们是共产党员嘛!这些不上串的事,总得有个人管嘛!家属大嫂没柴烧,十几公里外的钻工就觉得冷了。咱们不能把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光放在书架上文件夹里嘛!"
"家属大嫂没些烧,十几公里外的钻工就觉得冷了"真是这样的吗?是哪里觉得冷了?铁人这样说明什么?
"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是什么?
怎样做是"把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光放在书架上文件夹里"?
"不能把马列主义和党我政策,光放在书架上文件夹里"又该怎么做?
句子中的"咱们""有个人""咱们"各指谁?(王进喜、共产党员、共产党员)
整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齐读铁人说话的话。
(4)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铁人怎样的思想品质?
7.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8.完成作业1、2、3题。
和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议课文第二段,结合课后2题,抓住人物言行体会铁人关心群众、勇于承认错误、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质。
2.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复习第一段主要内容。铁人是怎样"把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
落实到行运中去的?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实例。
2.读议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完成填空:
课文第2、3、4自然段具体叙述了铁人(去托儿所时发生的一件事)。铁人到家属基地去,听见孩子哭声(就急步推门进去氢阿姨批评了一顿),后来知道(那位阿姨抱的是别人的孩子,坐在地上哭的是她的亲骨肉,就让司机把车开回托儿所表示歉意),到了晚上(他又深深责备自己做了低水平的事,赞扬那位阿姨的高尚品质,直到熄灯,他躺在床上还在思考)。
(2)从这件事中,体现了铁人铁人怎样的品质特点呢?我来看看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默读课文,要求:
①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划出写铁人语言、行动和神态的语句。
②联系上下文体会铁人当时心里是怎第想的?
③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铁人是怎样的人?
和学习小组的同伴讨论上述问题。
(3)集体交流:
①"刚踏进托儿所大门,就听见哇哇的哭声,铁人急步推开保育室的门进去。"铁人心想:怎么?这些钻工的孩子在托儿所为什么哭?钻工们在野外苦战,他们的孩子得不到照顾怎么行?(体现了铁人关心爱护钻工子女,关心群众生活。)
②铁人激动地批评她说:"钻工们在一线苦战,你却任由他们的孩子哭?……"("激动地批评"写出了铁人当时对托儿所阿姨没有照顾好孩子的不满和气愤之情,表现了他对钻工子女的疼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钻工生活的关心。)
④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他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
"哦?……咳!"两个叹词加三个标点符号,写出人铁人听了那位干部的话,明白了事情真相后的反应。"哦?……"表达了铁了由惊疑到醒悟的心情:竟有这样的事?我怎么说没想到也不去了解一下?
"咳!"表达了铁人从后悔到自责的心情:我怎么不调查清楚就乱批评人?我让那位阿姨受委屈真太不应该了!我这急性子又做错事了!……"掉头,回去!"果断而干脆的语言,表达了铁人立即去向那位阿姨承认过错的决心。表现了铁人严格要求自己,勇于改正过错的思想品质和担率、直爽的性格。
⑤铁人开完全回来,抖落了身上的雪花,坐着默默地卷烟抽。
"……坐着默默地卷烟抽"写出了铁人工作了一天,到了晚上休息时间,还在思索白天在托儿所的事。他在深刻反省自己的过错,表现了他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对自己思想作风的严格要求。
⑤好一阵儿,他还在床上辗转反侧。
"辗转反侧"写出了铁人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自己该怎么向那些可敬的无名英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水平?表现了铁人虚心、真诚、严以律已的好品质。
(4)有感情朗读这几句话。朗读指导。
3.小结
小学语文教案12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写、字、海、用、浪、机、云、纸、铅、笔”10个生字的字音,能在课文和新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认识新笔画“竖提”,能在老师指导下认真描摹“用”和“云”两个字。
2、能借助拼音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3、能依据课文内容和图画提示,模仿课文句式说比较完整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指名拼读,开火车读,齐读。
2、老师手写课题:请同学们仔细看老师是怎样写这两个字的?
3、老师写的这两个字就念(学生齐读:写字)小朋友能自己看拼音识字了,真了不起,那么,现在谁能用“写字”这个词来说一两句话?听老师读句子,记住它,再说出来。 指名学生说
4、(出示):小学生在白纸上用铅笔写字。(注音句子)提醒学生注意“纸、铅、笔”三个生字的读音,自由拼读句子,指名读、同桌检查读。
5、古人都是用毛笔写字的,(出示实物:毛笔)这就是一支毛笔,你来看看,有什么好办法记“笔”?
6、小学生(齐:在白纸上用“铅笔”写字)我们现在就在桌上用手指来写“纸”这个字,好吗?
(出示纸的笔顺框,先写左边的绞丝旁,右边有三笔,第一笔是短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37课
齐读课题
课文里告诉我们谁在哪里用什么写字呢?
二、看拼音读课文识字
这个单元开始,我们要来看拼音读课文识字了,我们学会了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就可以自己看拼音读课文了,不用再听录音跟着读课文了。出示课文:
1、自由试读课文:自己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还有5个生字)读通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指名试读、评议;
3、同桌互读;
4、小组内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5、全班交流识字好方法(海、浪);
6、老师引读课文
7、小朋友已经把课文十个生字的音都读准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把这些生字记记牢。
8、指名读课文,听清课文里告诉我们谁在哪里用什么写字,
9、练练耳朵,辨别句式“谁用什么在哪里写字?”和“谁在哪里用什么写字”。
出示:船儿用浪花在海上写字。船儿在海上用浪花写字。
飞机用白云在天上写字。飞机在天上用白云写字。
同桌对读,要求看清字,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教师小结:同一个意思还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说。
10、看图把句子说完整;
读图(一)的.句子,换句式练说。
小组讨论,用两种不同的说法,说说图二、三、四的意思,
11、拓展:还有谁用什么在哪里写字?
礼花用火星在 写字。
星星用微光在 写字。
用影子在 写字。
用在 写字。
12、读下面的句子。
鱼儿在水里吐出泡泡,鱼儿用泡泡在水里写诗;
蝴蝶在花朵上跳舞,蝴蝶用翅膀在花瓣上写诗;
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诗;
小朋友在操场上跑着笑着,小朋友用笑声在每个人的心里写诗。
三、指导写字“用、云”
小朋友喜欢写字,现在我们就来写两个字,好吗?
(出示“用、云”)出示“纸”的笔顺框,教师指导写“纸”字。
出示“用”的笔顺框,学生在桌上书空“用”,
学生写,及时纠正:你觉得哪个字没写好,就把那个字再描一遍。
小学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赏析文中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读中品,读中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认识为了谛造我们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了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品析中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学生品读,体味情感。
3、学生解读,理解内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
二、初次析题,整体感知
【学情预设1】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2.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学情预设2】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2.作者读了几次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第一次没读懂?
3.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三、品读文本,体味情感
1.学生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第一次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情感的句子并分析。
2.学生齐读,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内容。
3.学生从描写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语段中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
5.教师导入情景,再读碑文。
四、再次析题,升华情感
1.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2.悲壮感从何而来?使命感是什么?
3.作者心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象征了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谈使命感。
五、拓展延伸,课后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学习的意义:提高和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字词积累: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
就:靠近。
乎:句中相当于“于”。
2.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
明确:共五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
木直中绳??使之然也。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三)齐读一二段,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探讨第四段:大家齐读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知识点积累:
焉:兼词,“于之、于此”。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或方法。
蚓无爪牙之利: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三)、发散思维:
荀子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我们现在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谈谈你的看法。
(四)、课内拓展练习: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①,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释:(1)涅:黑泥。(2)滫:污水
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甲文:学习是为了加强自身的修养
乙文:环境对人的影响丙文: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向老师谈谈自己学习方面的心里话。
小学语文教案15
经过紧张激烈的一番准备,《慈母情深》终于结束了,心中也松了一口气。说紧张是因为我的大脑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想找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让学生从帝王高的学习,由表及里的理解。说激烈是因为我们百利语文团队在磨课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谈自己的想法,大家研究着,讨论着……课后回想着,思索着,感受颇多。
1、朗读指导
朗读的重要我在这里勿需多言,没了朗读的课堂算不得真正的语文课,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就是朗读的指导。本节课具有指导性的朗读有两处:一处是母子的对话,一处是别人阻止母亲给钱的句子。先说阻止母亲给钱的句子“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学生读第一遍一定很平淡,我引导读出前面的提示语“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一个“喊”字给了学生提示。此时学生的“喊”也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喊,并没有喊出情感,(上课时没有想到啊)学生只有明白这个女人为什么态度这样坚决的时候,对喊才能明白,读出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对于母子的对话,教师先是误读,把孩子的语气读得理直气壮,学生马上判定老师读法的错误,又对文字的内容和标点符号重新考虑,从而知道怎样来读,也体会到孩子此时内心的矛盾。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本文需要理解与感悟的句子很多,而且每个句子都值得一说,真是不舍得放弃哪一个。如果不舍,一节课是绝对完成不了的,可是舍哪个?留哪个?经过语文团队的讨论,把能够与前后文联系到一起的句子留下,就是“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儿疲竭的我熟悉的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和“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前一句能够把母亲的工作环境和家庭条件的艰苦联系到一起体会,感受母亲为儿子,为一家人生活的操劳。后一句能够把母子的对话和女人的阻止联系到一起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懂得,感受慈母情深。
3、教学的起点
本节课的设计还有明显的牵的痕迹,这也是我思想一直斗争的地方。怎样的切入才是从学生的实际切入?才能让学生由表及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呢?阅读与阅读教学是完全不一样的,阅读时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做的事情,而阅读教学却是教师该做的事情。如果教师只是阅读,那对学生就缺乏阅读指导层面的东西。我的思想还在斗争着,我也还在斗争着……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1-02
小学语文教案09-06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01-19
小学语文教案【精】01-20
小学语文教案【热】01-24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01-24
小学语文教案【荐】01-24
小学语文教案【推荐】01-24
【精】小学语文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