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教案

时间:2022-03-10 08:40:0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屈原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屈原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屈原教案四篇

屈原教案 篇1

  一、划读文章

  1、介绍屈原的基本情况

  姓名:屈平家庭背景:楚之同姓也最初任职:左徒

  才识:博闻强识,明于之乱,娴于辞令。

  2、新人名:上官大夫

  事件内容:(1)“王怒而疏屈平”的经过

  (2)揭示楚国黑暗现实:上有昏君,下有佞臣

  事件①

  3、新人物(对象):《离骚》

  事件内容:(1)写作缘由、内容介绍及对其评价

  (2)赞美屈原的品德修养

  事件②

  4、时间:屈平既绌新人名:秦惠王、张仪

  事件内容:楚第一次被秦国欺骗

  事件③

  5、时间:明年新人名:靳尚、郑袖

  事件内容:楚第二次被秦国欺骗

  事件④

  6、时间:其后诸侯共击楚新人名:唐眛

  事件内容:楚大败,大将被杀

  事件⑤

  7、时间:实秦昭王与楚婚新人名:秦昭王、子兰

  事件内容:楚第三次被秦国欺骗,怀王身死于秦

  事件③——⑤可归纳为:

  (1)楚国三次被骗,一步步走向衰落

  (2)突出屈原的个人遭遇与国家息息相关

  8、新人名:顷襄王事件内容:迁之

  事件⑥

  6、地点:江滨新人名:渔父

  事件内容:沉江经过

  事件⑦

  7、时间:屈原既死之后新人名:宋玉、唐勒、景差之徒

  事件内容:死后影响(1)楚辞后继有人(2)无人敢于直谏

  事件⑧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

  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物。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

  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致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万分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

  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思而写成《离骚》。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

  3、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

  屈原坚持公证,行为耿直,对君王他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怎

  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能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

  4、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虽然身遭放逐,却依然眷恋楚国,怀念怀王,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总是希望国王能突然觉悟,不良习俗也为之改变。

  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结果使军队惨败,国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地盘,自己还流落他乡,客死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由于不知人所造成的灾祸。

  6、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

  我听说过,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身躯的人一定要把衣服上的尘土抖干净,人们又有谁愿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我宁愿跳入江水长流之内,葬身鱼腹之中,也不让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

  三、一词多义

  见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被动)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见的景象)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冀君实或见恕也(“我”)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见解,见识)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出现)

  事不耳闻目见(看见)项伯即入见沛公(会见,拜见)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动词前,有称代作用,相当于“我”)

  使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命令)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叫)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官职)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让,致使)

  属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若属皆且为所虏(一类人)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刚刚,适才)

  为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语气词)为之奈何?(对)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语气词)

  请以赵之十五城为赵王寿(给,替)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

  慎勿为妇死,贵贱轻和薄!(为,为了)非为织作迟(是)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智乎?”(认为)斩木为兵,接竿为旗(作为,当作)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当做)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有)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担任)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向)

  治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

  乎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疑问语气词,呢,吗)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揣测语气词,吧)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感叹词,啊,呀)

  吾尝疑乎是(对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比)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于)于是乎书(句中停顿)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的样子)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在)

  而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转折,却)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醴?并列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递进)吾恂恂而起(修饰)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承接)死而有之,其几何离?(假设)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因果)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目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的)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复音虚词,句末语气词,罢了)

屈原教案 篇2

  一、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

  据说,屈原于五月五自投泊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泊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大家相继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阳节。

  二、端午节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三、端午节风俗

  吃粽子佩香包、戴长命缕龙舟竞渡饮雄黄酒、祛五毒挂艾草、菖蒲、榕枝

  1、吃粽子—— 纪念屈原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

屈原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

  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启发、品析、评论 、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

  【通假字】

  离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显现;

  指通旨主旨;

  濯通浊浊水;

  绌通黜罢黜;

  质通贽见面礼;

  内通纳接纳;

  被同披披散;

  【古今异义】

  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

  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

  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平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平伐其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同形异义】

  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

  〖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练习与实践

  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

  2、诵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时学习的字词

  二、学生找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

  三、重点语句翻译训练【多媒体辅助】

  〖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

  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一宠一姬郑袖。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用,举贤以自佐。

  怀王因为不知忠臣的区分,所以在内受郑袖的迷惑,在外受张仪的欺骗。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人笑。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数十年。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四、练习与实践

  口头翻译最后三段,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第三课时

  一、口头复述最后三段内容

  二、理请全文脉络,品味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选材与构思的精妙

  开头两段是叙事,交代屈原家世,才干和职任。楚制,高级官员都是王族,左徒亦是屈氏世任之职,屈原任此,忠于楚国,获得怀王信任,关键在“明于治乱”这四字。

  屈原很清楚战国时代必须在国内修法度,富国强兵,在国外,连齐抗秦才能大治,他要佐怀王行美政,效法先王之德,尊贤重道,这样—来,便触犯了楚国贵族的特权和利益,所以“上官大夫必害其能”“固时俗之工巧合,俪规矩以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改度。”当时的楚国贵族一味地顾及私利而不顾公义,讨好楚王,破坏法度,再加上楚王昏聩,致使群小得势,贤人日退。

  此传只写了一个细节:上官大夫给楚王进谗,毁谤屈原,楚王怒屈原“自伐其功”,因而疏之。夺了他的政治权力,这样无异于自毁长城。怀王心胸狭隘,并且虚荣浮夸,头脑糊涂,他倚仗先王开创的楚国国力,称雄于世,实际上是个平庸无才的人,因而不能与贤臣共事,更不能正确判断局势,末世之主即此等人。三、四两段写屈原被罢黜使齐后仍然心系楚国与楚王,坚持力排众议,忠贞进言。从侧面与群小作有力的对比,为下文楚王不听劝谏导致最终身死国灭做有力的铺垫。

  五至八段写楚王误信谗言深入险地,导致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在叙事中插一入作者的深深慨叹与评价,突出文章的主旨。

  最后两段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与沉江而死的细节描写及后人对屈原的继承表现屈原精神的意义与影响,也点明了写作目的。

  三、练习与实践

  1、背诵第三段,并且在理请层次的基础上熟练默写。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屈原宁死不屈的行为与精神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创新理解。

  【教学反思】

屈原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 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 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 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一、由《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导入新课,并回顾学过的屈原的诗歌:

  《离骚》与《涉江》堪称姐妹篇,让学生背诵两篇诗歌中诗句,明确屈原思想的内核:正直与爱国

  政治理想 诗人形象

  美政 民本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奇服……高驰……食玉英

  ( 唯美情结 )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刚直不阿,一身正气 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

  全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

  第一部分(1——3自然段) 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 黜——迁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 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 身后影响

  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3、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明确:作者从解题、成因、内容、风格四方面介绍了《离骚》。“其文约……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是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的,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几件大事:第一,受骗绝齐,第二兵败丹淅,第三复释张仪,第四诸侯击楚,第五赴秦身死,第六为秦所灭。屈原个人的遭遇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明确: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鱼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四、熟读课文,体味: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著的感情。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哀怨之情。

  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六、《信陵君窃符救赵》本篇重在引导学生自学,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本篇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略)

  七、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孔子世家》、《伯夷列传》、《毛遂自荐》、《鲁仲义不帝连秦》《贾生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货殖传序》。

【屈原教案】相关文章:

《穷人》教案 穷人教案课件11-19

大班语言教案妈妈教案06-08

小班语言教案我长大了教案06-08

内能的教案04-07

《孔乙己》教案02-26

《春》的教案06-09

《所见》教案06-01

《磁铁》教案04-22

西红柿教案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