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18 10:01:08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情分析:

  学生升入初二,自主意识更加强烈,他们喜欢张扬个性,渴望被认同和尊重。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抓住这一特点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热情,那么他们可能学到书本以外更多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较为全面的了解长江文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对搜集资料的认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情怀;培养其热爱祖国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长江的文化,培养热爱祖国文化、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自古以来,赞颂长江的诗文举不胜举。今天让我们走进长江、做一次文化巡礼,来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活动一:说长江

  1.引语: 在活动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收集并学习一些有关长江的资料,现在我们检阅一下劳动成果,说一说你喜欢长江的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各抒己见)

  2.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同学的讲述,我们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长江文化的知识,那么历代的文人墨客又是如何来描绘她的?

  活动二:赞长江

  1.诗文欣赏

  a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有关描写长江的诗文介绍给大家

  b欣赏程铎的《话说黄河》片段

  c.集体朗诵郦道元的佳作《三峡》

  2.课堂小结:长江,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长江,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长江正面临着污染、断流的威胁,我们有何感想、该如何保护她呢?

  活动三:帮长江

  1.出示长江生态环境遭破坏各类的图片

  2.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看后的感受

  3.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教师小结: 老师和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伟大的母亲河长江一定能重新焕发昔日光彩!

  布置作业:(从下面两题中选做其一)

  (1)以“我心中的长江”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长江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供参考题目:《母亲,你将不再憔悴》《母亲河的迷人风采》)

  (2) 针对长江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轻声。了解同样的词,词尾读不读轻声所产生的意思就不相同。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通过口语训练学会有所侧重地介绍一个民族。

  4、继续写好钢笔字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有些词语尽管写法一样,但读音不同,意思也就不一样,在句子中必须结合上下文先理解意思,才能进行正确朗读。

  教学准备:搜集一民族的居住地、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审题。

  (2)学生分角色演示题中的生活场景。

  (3)学生回答题中的“妻子”该怎么读,为什么。

  (4)学生说答案。

  (5)师生一起小结。

  2、教学第二部分

  (1)在小结的基础上学生读题。

  (2)学生得出结论:由于词尾或不读轻声而各自产生两个词义或不同的一组词。

  (3)学生说说每组词的意思的不同。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目中的四个句子,了解具体的语言环境。

  (2)读每个句子中加点的词和括号里的不同读音,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词义和词性的不同。

  (3)再次让学生仔细阅读四个句子,尝试选择正确的读音。(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订正)

  (4)共同评议,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

  (1)学生读《爱我中华》,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学生朗读全文,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背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说出歌词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课文理解歌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找出歌词中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爱我中华),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让学生联系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来说说自己读过歌词后的体会。

  (注意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领会、欣赏把感情融入到具体描写中去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口语交际

  (一)审题

  1、启发谈话: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多注意搜集有关的`知识,并向别的同学介绍。

  2、指名读题目,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指导

  1、教师指导学生准备好说话的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民族用几分种的时间做准备。(巡视指导)

  3、分组练说各自的介绍内容。(各组学生对介绍情况互相提出意见,进行交流。)

  4、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三)反馈

  1、指名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师生共同评议演讲者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口语表达的语气、语速、语调等是否得当)

  2评议小结。

  二、写好钢笔字《示儿》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同学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沛凸显网络优势,让同学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同学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置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同学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同学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同学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识字(二)7.木禾米竹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木禾米竹能借助音节读准字音,会按笔画记字形,看图了解字义。

  2、能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好本课生字。

  3、会读写指定的词语。

  4、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好习惯。

  重点:会读、写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按笔画写好“竹”字。

  教具:卡片,图,投影仪。

  学具:卡片。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前边已经学习过了识字(一)也学习了一些课文,同学们通过学习也认识了许多的'生字,今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再去认识一些新的生字朋友,你们说好吗?(好)。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木禾米竹

  1.师分别出示图片,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生借助图下拼音读准字音。

  (1)mù(2)hé(3)mǐ(4)zhú

  木禾米竹

  2.生观察字形,分别说说共有几笔,并用到了哪些笔画

  木共4笔,第二笔是竖,不是坚钩。

  禾共5笔,第一笔是“ノ”

  米共6笔,第一笔是“ヽ”第二笔是“ˊ”

  竹共6笔,第三笔不同分别是“丨和亅”

  3.小组内讨论:

  4.了解字义。

  师:木,就是树木的木,木是象形字,上有枝下有根。你还

  能用木来组成哪些词语?

  生:(木门、木头……)

  禾,就是禾苗,指庄稼小苗,你能用它组成哪些词?

  米、竹同上。

  5.指导读字音

  师范读,生练习读。

  (二)学习“木禾米竹”的写法。

  1.生观察生字卡片上生字书写的特点。

  生汇报,自由说。

  2.生模仿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注意每一笔的位置。

  师进行指导。

  如:竹两个撇的位置。米撇和捺的位置。

  三、巩固拓展延伸。

  1.读一读

  木门木工大米小米竹子

  2.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看到过这些字?

  自由说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的都非常好,老师希望你能记住今天学过的这几个汉字,把它应用到生活中。

  五、板书

  7.木禾米竹

  mùhémǐzhú

  木禾米竹

  木门木工禾苗大米小米竹子

  六、作业

  1、书写本课4个生字一个一行

  2、用生字组词看谁的最多!

  3、要求:准确。

  七、自评

  教学内容:8.口耳目舌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口耳目舌能借助音节读准字音,会按笔画记字形,看图了解字义。

  2、能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好本课生字。

  3、会读写指定的词语。

  4、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好习惯。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三、教学教具:

  挂图、录音机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揭示课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西湖就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后让学生思考:从题目看,本文会写什么内容?(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配乐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4.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 天堂 远眺 掩映 一般 犹如 典雅 轻柔 秀美 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板书:山峦湖水

  湖堤小岛

  华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⒌理解素有的意思。

  ⒍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⒈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⒉学生提问。

  ⒊教师小结。

  四、作业

  ⒈描红;

  ⒉抄写词语;

  ⒊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杭州被称为——,而西湖就是——

  师描述引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站在西湖边看到了什么?

  2、西湖的山美水也美,那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4、齐读。

  过渡: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而湖中的各个景点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饱览一番?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要求:(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 圈出。

  2.集体分析:

  (1)指名答,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为什么?

  (3)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绸带,迎风飘逸,真令人赏心悦目。

  (4)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美美地读一读。

  (5)我们已经知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那么这些美景座落在这银镜上,又呈现出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仿佛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仿佛说一句话吗?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仙境。

  (6)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四、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夜西湖的图片,师配乐朗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你是否也想来美美的读一读呢?

  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你觉得哪句话特别美?

  四、总结:

  1、学到这里,你觉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西湖的奇丽风光。

  3、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作业

  把你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语文教案 篇6

  授课人 孙荪

  授课时间 周三上午第三节

  授课地点 高一(6)班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 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 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1. 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2.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1. 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2. 如果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xx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XX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XX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XX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XX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XX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XX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XX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xx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xx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xx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xx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xx 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任

语文教案 篇7

  1.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现代教学理论主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就是教师、学生共同来表演,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不能让学生简单地从属于教师。课堂提问正符合这一教学理论,它能不断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提问给学生以外部刺激,防止了注意力的分散,并使学生经常保持意注意,对问题进行分析、反应,然后归纳整理并做出回答,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实践证明,通过提问传给学生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所学知识比由教师对学生单向传递信息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得多。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支配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动机,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外界的刺激,它对于接受外界刺激、同化外界刺激进行信息处理的学习过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为回答问题是面向全班同学的,对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大小,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希望得到称赞和自尊心的满足。这种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对问题积极思考,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平时多进行阅读以拓宽知识面,这样,提问就诱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通过对学生答案的肯定或否定,使学生知道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这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提问使得教学活动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换的双边活动,而不过去那种教师输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单向活动。提问可以使学生了解本课的重点,使教师了解到哪些方面对学生来说是困难的,需要仔细讲解,哪些方面学生已经理解,只需一笔带过,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该补充则补充。提问能使教师了解到哪些问题学生基础薄弱,哪些问题需要加强并及时给以指导。提问能使师生双方相互了解,共同努力,搞好教学活动。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准备: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故事深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那么,通过对第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学生读文)

  2.汇报初读情况。

  (1)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尝试拟订自学提纲。(相机板书关键词)

  预设提纲: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交流读后的感受。

  (3) 说说你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补充提纲3.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4.思考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根据自学提纲独立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海豚奥利纳;海龟救人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小狮子爱尔沙;昆索泼的猴子学校……)

  2.课外练笔:(二选一)①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②课文情节生动,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如: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

  板书设计

  4 金色的脚印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互相信任。

  教学反思

  在这课教学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老狐狸为什么要救正太”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如

  (1)正太郎隐瞒了了老狐狸地下搭窝的秘密。

  (2)正太郎把食物送给老狐狸。

  (3)正太郎与他们有了深厚的感情,如能在无人时一起玩耍。

  (4)老狐狸救正太郎是为了救小狐狸。针对第四个答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主要是因为感情深,而不是因为要救小狐狸。通过同学们辩论,学生终于明白主要还是因为感情深厚的原因。

  从以上我深深地感受到,只要信任孩子,大胆让孩子质疑,释疑,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但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球,由于大部份时间让学生质疑,释质,而缺少让学生读课文的时间。

语文教案 篇9

  我的发现

  丹丹回头一看,原来是小艺。

  我的朋友马玲是回族人,陈琳是满族人。

  有一回,列宁去找养蜂的人聊天。

  炉灶 铝锅 漏勺 铁铲 茶壶 厉盆 莱碟 饭碗

  灶 铝 锅 漏 勺 铲 壶 汤 碟

  背一背

  同心协力 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 战无不肚

  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博采众长 多多益善

  贪小失大 舍本逗末 轻重例置 小题大做

  勤学好问 好学不倦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展示台

  仔细看一看上面的图画,讨论讨论,图上的小朋友会怎么做。然后,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先在小组里讲讲自己编的故事,再选出讲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参加比赛。最后,评出故事大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8-31

语文教案08-14

语文树教案09-26

语文《绝招》教案10-14

语文教案(经典)10-11

语文教案07-25

语文教案(优选)11-22

实用的语文教案09-07

【集合】语文教案12-22

语文教案【优选】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