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拿到一篇课文,先要看看这篇课文所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这篇文章在单元中处在什么地位。这时一定要看单元说明,因为单元说明往往指明了该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或是学习方法。这样把课文放到整个单元中去参照比较,以便于明确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
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尽量从课标所说的三个维度上去考虑,根据课文的特点,确定好重点教学内容。一篇课文承载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是很多的,一节课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囊括进去,这时就要学会“做减法”,从学生的角度去想,他们最需要什么,他们可以接受什么,为什么要教这篇文章等等,尽可能多地剔除那些不需要教的,才能使教学内容提炼得很精粹任务规定得很集中,避免了繁杂。可以说,一节课上确定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有深度、有厚度,而又主题明确集中,不能枝枝蔓蔓,搀杂不清。陈中梁先生教《风筝》时的“三不谈”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课堂教学的环节不能多。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是匆匆跑马,幻灯片也如走马灯似的换,皆因教学环节过多所至。一节课三四个主要环节足矣。首先应尽力选个好的切入口,设计个好的主问题。如果能找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大半。这个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全课,以利于全课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如《湖心亭看雪》扣装痴”一字来设疑,定会振起全文,能深入领会作者情感和文中写景的妙处。在进行主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要尽量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力求做到在阅读过程中有充分的对话和交流。
而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应该是带着学生在文本的言语间徜徉,对其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以透过其表面语境触摸深层次的韵味,尤其是能领起全篇的“文眼”,更要重锤敲打,以迸溅出耀眼的火花。在研磨语言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批注点评,谈自己的感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语句中的情感;可以改换其语言形式,比较优劣;可以联系生活,想象延伸;可以引用资料,深入探究……这样的品味过程中,语言的精妙自然会化为学生的精神营养,课堂也会有许多精彩的生成,而且教学的重点突出、环节集中,并突出了“语文味”。如在教学《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时,教师抓装土地”和“誓言”两个要点进行品析,尤其对文中两段有关“土地”的文字进行反复品读,这样的教学自然选准了切入口,又使教学落到了实处。再如《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就是个关键词,或许还有学生问到这个词与下文的“舟中人两三粒”矛盾,所以这里就要重锤敲打,以品味出作者内心的孤独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有深度的课堂首先来自于教师本人的深度。放眼看现在的课堂,老师多是一个浅层次里带着学生扑腾,很多课前学生就能解决的问题,老师们还在课堂上喋喋不休。以至孙绍振教授感叹“中国的语文课,师生的生命浪费是世界之最”,语文课成了废话的集散地。这要教师一方面精练自己的语言,更要在文本挖掘上下功夫,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而不是像二道贩子一直现炒现卖一些廉价的东西。只是做个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那么在课堂上多做点联系拓展的工作,让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的充分表现。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教学时我抓住了这条情感主线,披文入情,因文悟道,力争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相结合。首先是以读为手段,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酝酿情感,以此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对肖邦的爱国情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补充文中的空白处,从而让学生深刻体验肖邦以及他的老师、同学们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如读到“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小组练写歌词;读到“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让学生说说:这是肖邦会对老师、同学说些什么?孩子们在语言训练中,走进人物的世界、走进人物的内心,去充分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再把这种感受送到文中,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有了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才会酝酿出丰富的情感,才会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
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首先引导学生弄清“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这两个问题。再让学生反复朗读肖邦的话,体会他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散文,重点要明白作者“托物”所言之“志”。在生命的长河中,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更有波涛汹涌之时。严峻的生存环境可以淘汰一批娇弱的生命,可是它扼杀不了自然界中的强者!作者以“野草图、山花图(蒲公英)、松柏图”这三幅图景来表达心中的“志”。但这三幅图景之间是各有重点、层层递进的关系。初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较活跃,朗读有一定水平,而且好表现,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
在文本的研读过程中,学生很快能解读出“面对逆境要顽强”这一层面的含义。但学生脑海中的中心是概念化的,我就从朗读、圈划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野草、山花、松柏特点的词语或语句细细品味,使他们体会出文字背后深层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感受当面对逆境时,要像石缝间的野草般看重“生”的权力——应对环境,顽强生存,才可能如蒲公英般 “改变自我,适应环境”,只有因“战胜环境”成为强者,才能像松柏一样“改变环境,开辟天地”,显露自己的`价值,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由于自己脑海中固有的一种上课模式,总觉得要把既定的教学目标完成,因而在解读文本时,对于讲得不透彻,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还不够,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宏伟,壮观。”王颖说。
“气势磅礴。”吴正川说。
“我眼前仿佛看见滚滚的长江水。”徐号说。
“好!那么我们就用磅礴的气势来读一读宏伟壮观的《长江之歌》。”
下面我又组织了孩子们小组赛读,体会长江的壮美。
《长江之歌》第二课时
继续和孩子读《长江之歌》,也许是看了大家的帖子,特别是卫军和紫雨的帖子之后,我在课堂上好像有了一点的束缚,太过局限于“荡涤尘埃”和“纯洁的清流”的生成(其实这已经是我的预设)。我在引导学生对这两句话理解的时候,首先还是坚持让学生去读诗歌,在读中说出你的感受,学生对此没有太大的反应。但是我并没有着急,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谈谈自己对“尘埃”的`理解。孩子的讨论终于有了收获,特别是关于“历史的长河”的出现,学生的想象力还是令人惊喜的。当薛瞳说出:“历史的长河里有很多灰尘。”之后,激起了同学们的思维,顿时课堂像炸开了花。徐鹏:“中国的慈禧太后就是中国这条历史长河里的渣滓。”“还有秦桧。是他害死了精忠报国的岳飞。他也是历史中的尘埃。”我知道大家把尘埃看得还是很小,局限于个人身上,于是我激发孩子:你想一想中国本身有没有尘埃。但是结果不是很理想。
自觉今天的课不理想。回头和同事一起说起的时候,大家都说没有什么感受,好像说还没有找到感觉。今天的课的失败我总结下来有几个原因:
其一:是太多预设。卫军和紫雨的精彩来源于生成。而我今天一位地想让孩子去享受他们的精彩,然而我想错,他们有他们的精彩,而我们的孩子应该我们的精彩,当我们的孩子的读《长江之歌》的时候,我想他们会有自己的精彩理解,自己精彩的问题和回答。我把卫军兄和紫雨姐的“哈姆雷特”拿来给我们的孩子去读,当然孩子觉得生疏,甚至有点莫名其妙。这是我的失败,高估了自己的设计的精彩,而忽视了孩子与文本的对话。
其二:导得不到位。就开始的问题,我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或者去激发,但是我没有。虽然通过孩子的讨论之后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这一点,教师的导对发挥的孩子主体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
其三:是孩子的储备不够。我发现我们的孩子知识储备很有限,这不能责怪孩子,只能是我们没有好好的引导。记得下里巴人就曾对农村孩子的读书问题发过一个帖子,我也曾想过这个问题,关于农村孩子的读书问题,知识储备问题。这不仅仅是引导的问题,我现在在班级里搞了“读诗会”——让孩子汲取中华文化之精华诗歌、“采蜜本”——采集当今最新新闻,这也是应本学期的学习习惯之一而开展的一个活动,我知道文化知识的储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多元的汇总,从而形成孩子独特的知识框架。因此虽说是孩子的问题,但是终究的症结还在教师身上。(我并不是把责任朝身上揽。)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刚到六年级教学,一切都是那么的不适应,教学进度赶不上,教学质量上不去。每一次考试都是不理想,打开考卷仔细分析,我发现自己的教学漏洞,不是这儿没教到就是那儿学过,到底应该怎样教学呢?我一片茫然。一日,偶然看到《小学语文教师》中的一篇《宽基语文:打开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一文,让我豁然开朗。
书中说: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宽厚的文化根基,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从目标到内容到形式都存在着过于封闭、过于狭窄,过于单一的弊端,学生的语文根基难以拓宽,人文素养的形成缺少有力的支撑。
所谓“宽基语文”,从语文教学目标来说,就是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不但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着眼于奠定学生的人文根基,从学习内容上说,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依托,打通教材学习与课外阅读的篱笆,让学生语言学习的.内容与大文化,大经典相融合,从形式上说,就是从课堂出发,打通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篱笆,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化,活动化。
据此,在教学第四课时《古诗二首》时,我没有停留在释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上,而是进行了大量的拓展,让学生知道作者的其它诗句,知道什么是边塞诗,什么是边塞诗人,有那些边塞诗人,他们有那些作品。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大开眼界,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考试中又得到了实惠。这就是平宽基语文的妙处啊!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新课标实施以来已经过了几个年头了,我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儿,一个个充满生命张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民主衣袂飘飘,楚楚动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款款地向我们起来。我们的一批老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铜陵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
新课标要给小学的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新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新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通过研究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反思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四个“语文课堂”,与各位语文教师共同探讨。
㈠ 给小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㈡ 给小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2、展现给小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3、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㈢ 给小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车的世界》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2、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㈣ 给小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小学语文二年级第三册的《水乡歌》中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北方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水乡,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真诚地希望: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的每一节小学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思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优缺点如下:
一、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针对班级中一部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文字较差的现状,从开学初我就注重了这方面的训练,在教学活动中尽量突出这方面的训练,训练时做到词不离句,名不离篇。教学中,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尤其是对一些易混淆的字,我主要采用比较法、归类法、重点突破法,使学生牢记在心。在作文指导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因为从以往的作文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这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许多事实证明,从不同角度、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主题,即变换角度指导作文,能使学生有更多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全面观察事物,想象丰富。
二、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有得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尽量体现这种学习方式。如上课时的小组质疑解疑,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体解决。小组合作,让学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而且进一步体会了文章的中心,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朗读指导不到位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朗读指导有些少,在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朗读指导的设计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朗读技巧的指点。语文课的朗读目的之一是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通过朗读来体会,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应该要有朗读技巧的运用问题。要重视朗读训练,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提高朗读水平。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了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整篇课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表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课文中的插图也较为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纵观整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因此如果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臆,入境始觉亲。”如果创设出文章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和氛围,唤醒学生以往的感知体验和美的记忆,学生才会渐入佳境,体会到作者的胸臆。为此,教学中,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读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让学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学生明白这些“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等等,意思是说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由此看来,阅读本篇课文我们只要引导学生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展开丰富而又美好的想象,学生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学生一旦展开了梦幻般的翅膀,就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灵性火花,从而达到语文感觉的细腻敏捷,促进心灵的诗化。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我们小学教师特别是六年级的教师肩负着学校领导的厚望,承载着家长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托付着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更重要的是我们培育的是祖国明天的未来与希望。可谓是众“望”所归。如何让学生在这即将毕业的一年中,尤其是在语文学习方面学有所取学有所获呢?下面我谨对参加工作以来在语文方面的教学实际情况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狠抓生字词教学不松手
生字词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六年级虽然是高年级,生字词的教学不像低年级那样繁琐,但是,我们教师应当把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来看待。
在平日教学中,每讲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求学生预习课文,预习时学生要将所预习的本课生字每字写五遍上交,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看学生到底能把生字写到什么什么程度,出错错在哪里,这样老师就掌握了学生书写生字的第一手资料,讲新课的时候就可以针对出错多的生字重点指导书写。这样就把对问题的发现提前,为解决问题留足了时间,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生字词教学活动也不例外,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决于复习的次数及每次复习所间隔的时间的长短,所以我在每教完一课都对学生进行听写,记录学生出错多的生字,每课过关,这次听写没有过关的在此听写,直至所有学生过关为止。单元结束后以每单元为单位进行听写,也是直到所有学生过关为止。单元过关以后再把每一课听写时出错多的生字听写一遍,加强巩固,加深记忆。练的次数多了,学生自然而然也就熟了,考试的时候就会像平时老师听写一样轻松应对了。
二、从教材整体出发,扣住重点训练项目,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是全册课文分成若干组,而且也体现了一组课文的训练重点。这样编排对我们掌握教材,把握文章的重点也是十分有利的。一篇课文,要讲的东西往往很多,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做到,学生的收获也是甚微,抓住重点训练项目,从一组教材整体出发,以训练重点为主线,就可以把教学重点凝聚到每篇课文,集中体现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教材所要教的精华。
三、实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毕业考试中,语文课外阅读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凭空拿几篇学生从未学过的文章来让学生做,实际上这是对学生平日学习能力的考察。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平日上课或课后练习时,不只是把一篇文章或某篇阅读讲完了就完事了,()还要教给孩子做某一类题目的方法,比如在讲解一篇课外阅读时,看这篇文章是写人的`还是状物的?写人的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状物的文章又是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这两类文章在考试的时候一般会怎样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一类题目怎么做?概括段意要怎样概括?不同类的文章概括段意又有怎样的区分?……凡是在我们平日上课和做练习时能够遇到的文章或是题目类型,我们老师可以给学生归类整理,把这些学习方法都教给孩子,让学生在阅读和练习中学到好的做题方法,久而久之转变成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相信学习成绩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四、勤写多练,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要想让学生在作文能力上有一个好的提升,也并非一日之功。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读书札记,建立课堂小练笔本,把课堂的小练笔写到一本本子上,时间久了,这也是很好的作文材料,在学习中遇到优美的段落、句子,甚至是一个好的词语,都让学生摘抄下来熟读甚至是达到背诵,我想只有我们在平日里勤写多练,不断地积累作文材料,才能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坚固的基础。当然,学生不可能如老师之愿总是把作文写得流畅优美,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想办法去帮学生一把,就拿今年我所教的班级来讲,全班63名学生,上交上来的作文在一个星期内批改完是比较困难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学生打好草稿后我先是让他们把作文抄到作文活页纸上,每天定量批阅,我先把每名学生的作文批阅一遍,写得好的地方大加赞赏,不尽人意的地方委婉提出建议,和学生共同修改后,让学生把修改后的作文抄到作文本上。再次批阅就比较省时省力了,写好的作文让学生熟读,让这相对来讲比较流畅的文章在学生脑海里流下深刻印象,那么日积月累,长时间这样修改下去,学生的作文能力应该会有很大提高的。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六上语文教学反思
六上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我在教《詹天佑》时,以“自读自悟”教学模式为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 “勘测线路”部分时,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自由读:边读边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这一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
第二步、围绕这一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因为这段话使我体会到詹天佑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学生在宽松自在的氛围中漫读,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较分析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进行自发反馈、调整补充。
第三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詹天佑的“语言”部分让学生转换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品质:假设你是詹天佑你会怎样对工程技术人员说这番话?“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语言告诉我:他们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语重心长,或和蔼而不失严肃……“行动”部分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读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心理活动”部分让学生假设情境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这条铁路一旦修不成就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爱国心。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他们对詹天佑怀着无比崇敬之情。
在教学“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采用了画一画,演一演的教学方法。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简笔画画出简单的开凿办法示意图,无须多讲,学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现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讲解时,让学生亲自进行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运行路线的实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仅是我国的爱国工程师,而且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成功之处
这篇阅读课文选编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同时,感悟松鼠的可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围绕教学目标,我借用教材导读,设计两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不足之处:
问题一: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
问题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再教设计
教学思路:
1.抓住中心,明确目标。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导读,明白学习的重点。
2.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本学期阅读的训练重点之一就是快速阅读,读懂内容。所以,让学生带着第一个问题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归纳总结,交流汇报。学生围绕第一个问题交流汇报,可用段意也可用小标题的形式归纳总结,老师根据汇报结果适当点拨,训练孩子归纳总结的能力。
4.重点朗读,体会感情。让学生选择一件感兴趣的事情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适当时,老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感悟松鼠的'可爱,体会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5.纵观全文,领悟写法。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对松鼠的喜爱之情的?(具体事例)
6.模仿课文,练习写作。最后想像松鼠跑到你家里你会怎么做?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略读课文,上课开始,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想“看到题目,你猜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学生说:“看到题目,我想课文可能写的是昆虫的翅膀,或者是写鸟的翅膀之类的内容。”“通过预习,你知道了课文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怎样的高尚品德?”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所以我让学生充分读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次,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写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有的孩子从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可是小高的嘴唇又紧闭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一句中体会到因为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另外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在小高心中比什么都重要,他要保护它们。而且小高在晕船,身体极不舒服的情况下紧紧抱着纸箱的;有的孩子从“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授粉,一个西瓜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风雨袭击。那个唯一残存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中体会到战士们为了西瓜的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它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有的孩子从“好像一股甜丝丝的.甘浆,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中体会到这个西瓜是战士们对祖国、对小岛无限热爱的结晶,是战士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好果实。
整堂课中,由于总是怕学生不能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走,结果,一直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孩子们的积极性开始很高,后来慢慢减弱。在以后备课中,我一定要不断提醒自己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收获者是学生,也是老师。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大家所见的,有的花千姿百态,有的姹紫嫣红,有的浓郁芬芳,令人赏心悦目。本文介绍是是中国的花。就读这个题目,学生可能会惊讶:中国的花太多了,课文会怎样来写呢?我就是让学生带着这些疑惑走进课文中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知道文章介绍了中国的十大名花,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市花,种花和送花成为中国人的时尚。我再让学生细读课文2、3自然段,勾画出写人们喜欢梅花和牡丹的原因,写出自己的体会。在这些环节,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在引导学生分析完课文后,我引入到本课时的重点:本文的写作特点——过渡句的作用。(因为我发现,学生在习作中,不知道如何把几个方面的内容连接起来,不会分段写。而本文是一个很好的例文)于是我让学生回顾全文,作者是怎样将课文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的呢?他的哪些表达方法值得你学习?让学生在浏览课文找一找?学生很快能找出第二段和第三段用“牡丹也是中国的特产”由写梅花过渡到写牡丹,第四自然段中用“中国有十大名花,除了梅花和牡丹外,还有……”过渡到写其他名花。经过这样找、交流,学生知道写习作时,为了让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可在下一段的开头用上过渡句,把自己想写的内容联系起来。为了让他们印象深刻,我一篇学生的作文片段,让学生写写怎样把这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一部分学生通过加过渡句,使习作内容紧凑、连贯了。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本课4个生字,能力目标:体会作者对绿色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体会绿色所带来的生机及其美。
难点:感悟绿色的美妙。
教法:读中感悟。
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搜集有关描写绿色的语句。
流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阅读,激发兴趣
直接板书向往绿色,齐读课题,简介、顺势引入课文。
三、初读课文,读顺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每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绿色的美妙的?
五、精读课文,领悟绿色的美妙。
1、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绿色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
2、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对绿色是怎样的感受?
3、读了课文,你也更喜欢绿色了吧?为什么?
六、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1、作者在表现绿色的美妙时,运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白作者运用引用与抒情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积累内化: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认识本课中的4个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缕缕阳光透过( ),给清新的树干投下( )的光影,给绿荫( )添几道光线。我抬头望去,天空( ),阳光明媚。
3、造句:
不是……也不是……但是……
四、实践活动:
请你选择一种春景,用自己话描绘它。
教学反思
《向往绿色》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感受绿色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并体会作者对绿色的描写方法。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立足实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绿色的美妙的?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绿色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对绿色是怎样的感受?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感受绿色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每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绿色的美妙的”,“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绿色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对绿色是怎样的感受”,“读了课文,你也更喜欢绿色了吧?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感悟绿色的美妙,从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感受绿色的韵味,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紧接着为什么作者如此迷恋绿色呢,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感受绿色的韵味。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作者如此迷恋绿色,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课堂教学不足之处
1、语文教学中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2、本次教学教学预设还没有完全达到,还应该充分体现学生、教师的互动,灵活运用教学平台,缺少课堂生成。
3、学生还没有切实参与到评价当中,教师的评价也是以知识评价与操作技能评价为主,对情感与价值的评价还体现不够,评价内容只是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而对过程和方法评价少。
4、语文教学味不浓,情感、价值观的目标达成不够,学生的朗读缺少个人体验。对文中的重点佳句指导不够。
六、新的教学设计
要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种媒体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象这样的写景文章最后能有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感受绿色的韵味。初读课文,紧抓绿色的美妙。突出绿和人的和谐统一,提供相关的学习提示。利用网络论坛,提出自己所感兴趣及所要了解的问题,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在学习汇报中后完成相关的习题。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一夜的工作》是一篇略读文章,讲的是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的时候,亲眼目睹了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歌颂了周总理为国家为人民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作者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和敬仰之情。全文内容浅显,理解上并无多大困难。
回忆自己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是过于注重对词语的感悟、积累,而忽视了渗透习作的方法指导,学生没能通过阅读认真感悟文章的语言、写作方法,没有及时地吸收内化。这篇略读课文,最明显的一个写法是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详略得当的安排材料。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课堂就应该是教师以课文为范例,在品悟中获得知识,习得能力。本课教学,我决定在引导写法上下点儿功夫。
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周总理“生活简朴”进行感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的凝炼优美,在赏析交流中领悟写法的独特奇妙。最后经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小结升华,告诉学生:作者描写也及其简单,没有华丽的词语,仅仅是通过写“陈设简单”这样的小事,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总理伟大的一面,就让收获我们这样的感动。选取生活中的小事情,彰显人物的大品格,这种写法就叫以小见大。作者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学习。接着引导“文章中像是这样看起来描写的是小事情,是简单的事情,其实及其不简单的句子还有很多,谁愿意再读读?”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品悟写法上来。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不再仅仅注意一个字、一个词,而是站在全文的角度思考,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更理解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写法。
课下作业我布置了运用本课学习的“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描写的方法来写一些你熟悉的人”。第二天作业收上来,绝大多数同学的小练笔都出乎我的意料的好。徐文浩同学写到“我在魏老师的办公室订正做错的作业,不时有人来找老师谈学习工作上的事情,老师右手边的座机也不断响起,但老师并没有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视我的作业,在我订正完了错误以后,老师一字一句的批改,耐心的给我讲解……”柳殷写到“数学老师批改作业那么认真,每一本作业后面都有评语,甚至连句子中的语法错误都批改过来,是那么认真……”裴珺秀写到“妈妈每天晚上都要看天气预报,为的是要准备我第二天上学要穿的衣服,不让我冻着、热着……”
这些小练笔让我们看到学生模仿性很强,经过老师有效地指导,便能尝试写出与范文相类似的习作,这种习作的指导降低了习作的难度,让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且有了参照、借鉴,使学生乐于表达。仅仅就写作指导方面,我觉得这堂课是较为成功的。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12-24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5-06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1-09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10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04-27
语文《老王》教学反思06-01
语文《掌声》教学反思06-04
语文《雷雨》教学反思07-29
语文教学反思06-27
语文叶公好龙教学反思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