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月迹》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迹》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迹》教学反思1
《月迹》是苏教版的初一下学期的一篇课文,学生才离开小学不久,童心未泯,教者不需要过多的引入,让学生跟随平娃一起走进八月十五那个夜晚,走进那童话般的世界。学生很快的读起来,再读中走进了那孩子们的世界,品咂字词的味道,欣赏月亮的美好。那一个个叠词,那一个个儿化音,一个个动词或形容词都在品咂和欣赏中变成了一首首童诗。月亮在窗帘格儿、院子里、酒杯里、沙滩上,小河里变换着情调,款款的、玉玉的、银银的、颤颤的,月光下的一切是那样的诗意和美好。
月亮是如此美好,它是我们所要的。奶奶说,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是这样吗?学生带着好奇和童心又上路了。他们在酒杯里,在小河里,在眼睛里,最后在每个人的心中找到了月亮。每个人心中的月亮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可以与自己说说悄悄话的月亮,有的是代表着家庭圆满的.月亮,有的是照亮人生道路的月亮……正像文中所说,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呢。
平娃这时候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一个美妙而深邃的联想诞生了。只要盖上月亮这枚印章,那无边无际的天空就是我们的。稍加点拨,课文意境又拓展开来,生心中美好思想也诞生了——只要我们心中有一轮明月,我们就拥有了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人生。
《月迹》教学反思2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及优美的语句,这对理解课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课上我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月亮的`美好,初步达成了本课语言学习的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
本文的语言充满了童趣,大声朗读更容易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我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用怎样的情感、语调来朗读,并做好评价,通过朗读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培养他们朗读的语感,在梳理感情变化环节,我扣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在探寻月迹的过程中体会美感,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从寻月亮的故事情节转移到作者暗含的情感上来,让学生在词句之间反复诵读、品味,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及丰富的想象,将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结合在一起,使课堂动静结合。整个过程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我只是充当探究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的方式,梳理表格总,总结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月迹》教学反思3
《月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赏析文章,理解文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我在教学时以学生领读,其他同学分角色合作朗读的方式,在音乐声的伴奏下,学生仿佛走进了作者的中秋“寻”月之旅,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本文的教学重点段落是“寻月”,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怎么寻——谁引导去寻——寻到了什么”的脉络进行,教学效果明显。
在学习文章的主要段落“寻月”过程的词语的精彩使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寻月”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赏析。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里去,听取他们的交流,并和他们一起从文章中找关键词句。这个环节我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在组内统一意见后,向全班同学发表见解,其他组又对这个组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正,实现了合作助学。
2、本课我着重解决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二是要理解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学生很快的就找到了诸如“失望”、“争执”、“满足”等这些心理变化的词语,在同学间的相互补充中,答案渐趋完整。
如何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这句话,学生在这里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在确认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我组织学生又一次朗读这句话,试图在朗读中让学生体悟含义。
我适时的向学生提问:你们自己有印章吗?
生:有的。我有的时候会在废纸上盖上自己的章。
师:我们见过的书画作品,在作品的末端也有一个章,这意味着什么呢?
生:这幅书画作品是这位印章作者作的。
师:是的。有了印章,也就意味着这件物品属于你。让我们在一次朗读这句话,再次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生读)
生:我们拥有整个天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
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但还是在赏析环节中略显仓促了些。同时,事先安排好的拓展练习也没有来得及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完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是学,用是用,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逐步努力去改进。
《月迹》教学反思4
这是一堂失败的“五环节”发展性阅读课,让同行们见笑了。上完课,静下心,觉得真有必要对这堂课作一个深刻的自我反省。对这次赛课,态度不端正,未曾引起重视,觉得敷衍过去就算了。就这一点就足以对我这次赛课判刑了。作为班主任,我还常常教育我的学生,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端正态度,态度是第一位的。然而这次,我自己却犯下这个严重的错误。实属不该啊!
首先,对文本没有进行深入地研读,以致教学目标的设定产生偏差。正如王洲老师说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我们教师不应设置太多,一节课只需要设置一个学习目标。对这一观点,我非常赞同,平时的教学中我都严格把握。然而这篇《月迹》,我却没有对文本深入挖掘,设置了两个学习目标。并且第一个目标“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现在想想才发现这对初二学生来讲显得太大,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神聚”是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这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可能难度就增大了,自然也就难以真正地理解。而且就这篇《月迹》来说,将此定为目标的确是偏离了文章的重心。
其次,“探究展示案”中问题2(勾画出文中体现月亮好的句子,并思考:这些句子说明月亮代表着什么?流露出孩子们什么样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是?)的设置欠妥。这一问题是根据学习目标二设定的,也就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作者流露的情感,以及对当代中学生的启示。现在想想才发现,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紧紧抓住文章的重心,即孩子们“寻月”这个线索,怎么寻,在谁的引导下寻,在哪里寻到的,为什么要去寻,以及在寻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然后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并指导学生学习从文章中寻找勾画关键词句,相信通过集合小组各成员的智慧,教学效果肯定是明显的,而且还能实现合作探究,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引导者的身份。
最后,经过仔细地斟酌、思量以及我对课文的反复研读,感觉到这篇文章实属一篇美文,而这种美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呢?结合自己这次教学的失败和对课文的反思,认识到美文就应该美读。而今天这堂课,我却完完全全地抛开了“读”,没有让学生在“美读”中去理解、领会、感受文章流露的情感和它内在的“美”。这也违背了我们语文课需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诵这一学科特征。就《月迹》来说,倘若我能将“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即“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看月”、“水中赏月”、“沙滩议月”这五部分中的任意两个环节,我相信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必定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
此次教学虽然不理想,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从中汲取到了更多的教学经验,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陷,别人都说,认清自己的弱点很难,我现在看到了,真的很好。我也会努力地面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纠正以往,踏踏实实地对待教学、搞好“五环节发展性阅读课题”,让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得到真正地锻炼和提升。
《月迹》教学反思5
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就是儿童化的视角、幼儿的语言,对于初一的同学来说,似乎吸引力并不大,因为初一的学生已经不是幼儿了,不会再用天真的目光去寻找月亮了。再者粗看文本的内容好像比较的乱,(其实并不乱,因为文本没有趣味,学生不好好研读)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值得研究。
一、 通过搜索记忆中的咏月诗句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导入课题后又设置了古诗文填写题,似乎重复多余。
二、 接下来,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注意不是讲授而是引导,我设置了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但是感觉学生一看到问题就反感,就茫然。是不是可以设置一些图文或者表格之类的来改变文字 带来的乏味的视觉效果?
三、 这篇文章看似简单幼稚其实蕴含深刻的道理。 教学参考书上有句话说,“、、、、、、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句话到底怎么理解呢?事实上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改成:由自私逐渐成长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里有个过程的问题。正如上文中的梳理,事件的线索是,盼月、看月——找月——议月。当孩子们被一轮银光灿灿的明月所吸引后,于是产生了独占明月的想法,甚至为了这一想法而争执起来,但是经过我们的追寻,奶奶的引导,我们明白了“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哩”,“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的道理。如果月亮代表了一个“好”字,那么这篇文章的意蕴就是,我们不能独占世间的“好”,我们应该抛弃自私自利的念头,共同拥有这个“好”。
四、 关于奶奶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奶奶是故事的一个引导者和推动者。奶奶身上或许还寄托着作者的很多理想。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我们还得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法,否则欲速则不达。应该要求学生首先找出叙写奶奶的有关语句,然后通过这些言行举止,来评价人物,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评价人物的正确方法。由于后面时间不足,所以对奶奶的分析不够具体深刻,草草收尾。
另外,事先安排好的拓展性探究也没有来得及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完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是学,用是用,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努力逐步去改进,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月迹》教学反思6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而备好课,就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就会让课上的生动有趣。在参加了台东六路小学的教研会后,对四个“意图”研读文本的途径又有新的认识,作为一个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研究,作者的意图,编者的意图,教者的意图,作为教者必须很好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学生出发,让课既生动有弄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周教学《月迹》我的感触非常的深,这是一篇非常美的散文,可是我在教授第一课时的时候,让我非常的伤心,一篇这么优美的文章,却让我的学生读得支离破碎,更谈不上去喜欢她了。于是我就考虑编者的意图,他们是让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在读中领悟作者的美好情感,在读中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有了美好的情感,就会去发现美好的生活。于是这一节课,我就带领学生读课文由分自然段读,到小组合作读,默读,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把我想到的能读的方法都用上了。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终于把课文读通了,可是情感的表达还是不够。怎么办呢?
于是我从杂志上找到了一篇描写作者贾x凹童年事的文章,于是我在第二课时的授课前读给同学们听了,因为作者有一把“梦想的凳子”所以在年轻的时候使自己的文章发表在了日报上,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来读文章,分析文章,效果的确很好。
《月迹》教学反思7
《月迹》是一篇散文,内容充满童真童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希望通过一堂课能达到以下教学效果:
一、疏通课文,让学生能理清文章的主题线索。
二、让学生把握住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能品味出语言中蕴含着的童真与童趣。
三、让学生能意识到文中“奶奶”这一人物的重要性。
四、在情感教育上能引领学生去领悟生活中的`美好。
为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利用课件这一直观教学,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各种“月”的展示,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情境,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并由此从侧面将文章的主题线索展示给学生。
二、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品味语言中蕴含着的童真与童趣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
三、适当的给与学生自读的时间,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共同探究,在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希望学生能自主地,发自内心地热爱与向往美好的生活。
《月迹》教学反思8
一、关于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月迹》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有关童年趣事的,而《月迹》更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当我确定上这一课时,心中有些不安:自己很喜欢这篇文章,有一种恬淡,干净以至纯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些隐晦朦胧,文章又挺长,如何在一堂课短短40分钟的时间内把这种美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她)也能感受到呢?想讲的东西很多,头绪也很多,不妨化散为整,化繁为简,切成几个大块来讲,重点抓住一两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学有所获。于是,在这个想法基础上,我抓了三个突破口:(一)借助线索,感知内容。借助散文清晰的线索,设计问题,让学生感知文章的事件,了解童心的变化,把握理解文章的主旨。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既让学生很快能感知文章内容,又为课堂后面解决品读这个重难点突破节省了时间。(二)品味诵读,感悟童趣。由于文章长,又不容易处理,我就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让他们找自己最喜欢的“月亮”进行品味并有感情诵读,这样就更精要了,更容易把它品味透。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班上交流的方法,互相补充,既符合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又容易活跃课堂气氛。努力让学生发现文章的美,用读来突出表现文章的月光美、语言美、童趣美。(三)仿写句子,创造美感。“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感受了文章的月色美、童心美、语言美后,我放手让学生进行想象写作练习,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并能把美的东西分享给大家,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关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由文字引发想象,从而在头脑中设立一个抽象的学习环境,往往脱离实际。而在多媒体课件中,由于可以利用声音、图像等直观有效的手段,从而能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很快有效地进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中去。本节课我利用课件播放歌曲《望月》,配以月夜画面,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
2、运用多媒体课件设置问题,化难为易,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多媒体课件友好的交互环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特点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设置问题,设置学习的能力阶梯,为课堂快捷有效地解决学习重点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节课在解决处理感知课文内容时,我借助文章晰的线索,利用课件设置了一些问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关于师生的课堂行为
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倡导学生在自学、自悟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在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其实学生的发言比我还精彩!如赏析句子这一环节,学生赏析的很到位,让我感动,又有点敬佩呢!终于明白什么叫“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当然,在本节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品位语言环节部分,小组活动部分不够充分,形式也较为单一;课堂教学顾及的面还不够广,学生的课堂达标率还有待提高等等。
以上是我对《月迹》一课的一些反思与总结。其实,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但我能从这些教学经历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帮助我成长,让我更有信心去接受生活中的挑战,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月迹》教学反思9
《月迹》这篇课文表达的是作家对生活,对美较为深沉的理解和感悟,以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一定要找到学生能够普遍接受的突破口。我觉得这节课能成功完成,就是选对了突破口。现总结如下: 突破口一: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最大的亮点在于音频的插入和系列月图的展示。课堂一开始有一段音频的播放,设置了“闭起眼睛边听边想”的情境,既营造了浪漫的氛围,又能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好了基础。接下来系列月图的展示则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课堂的距离,用最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感受美并借用前人的诗句表达美。这个步骤的设置既是为课堂中的“寻美”张本,更是“抒美”环节的引子。“抒美”环节中的`月图展示既是对整个课堂的延伸,更是学生美好感受的自然升华。整个课堂在美的情境中开始,在美的感染下结束,这与多媒体手段的有效运用是分不开的。
突破口二:问题的层次性探究。
《月迹》这篇课文表达的情感是深沉内敛的,在教学中不需要让学生全都理解,学生能理解多少是多少,关键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谈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能倾听别人的发言,从中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思想。为了让学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问题的设置就要循序渐进,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有效的思维。
例如,在组织学生探讨“拥有月亮就是拥有美”这个问题上 ,选择了六句话作为探讨的重点。这六句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AB两句为第一层次,是浅层次地认识美;CD两句为第二层次,为较深层次地追寻美;EF两句为第三层次,是深层次地发现美和创造美。问题层次分明,感悟由浅入深,学生各抒己见,谈及各自的理解,不乏妙语神思,令人惊叹。
另外,在写的训练上,也要注重层次性。在“抒月”的环节中,先说“月亮是什么”,再写对月亮的热爱,并有老师的范例引路,“抒月”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抓住了突破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觉得有些地方不尽完美,有待改善。现反思如下:
其一,展示的图片太多,可能会造成视觉的疲劳。如果在“抒美”的环节中,以相应的视频来取代没有动感的图片,令学生身临其境地融入美境中,效果也许会更好。这样,开始用图片引入,最后用视频收束,课堂富有变化,学生兴趣更浓。
其二,这节课是以学习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的,月亮兄弟组与月亮姐妹组之间的学习大比拼应该既活跃,又能覆盖到全班同学的思维。但实际操作时,却因为时间的原因,很多同学都无法将自己的想法尽情表达。在这里如果设置一个课后比赛的项目,例如“精彩批注赛”,把同学们的妙语神思化为语言表达出来,我想同学们的积极性应该是很高的。
另外,《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教学时,对于这一点要有适当的渗透,好在第二课时中深入地探讨本文的语言魅力。
《月迹》教学反思10
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就是儿童化的视角、幼儿的语言,对于初一的同学来说,似乎吸引力并不大,因为初一的学生已经不是幼儿了,不会再用天真的目光去寻找月亮了。再者粗看文本的内容好像比较的乱,(其实并不乱,因为文本没有趣味,学生不好好研读)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值得研究。
一、 通过听读纪云梅的朗读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纪云梅的配乐朗读声情并茂,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学们的心,往往是朗读已经结束了,孩子们还沉浸在美好的艺术境界里。可惜纪老师的朗诵的篇目网上比较少。
二、 接下来,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注意不是讲授而是引导,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好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这张表格的好处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就对文本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一开始我只是想让学生理清三条线索:事件线,心理线,想象线。在四班上课时,我发现我的设计是有问题的,我没有注意横向的对应,比如说,“嫉妒”这个心理应该是在第一个阶段,而不是第二个阶段。另外第一个阶段,也不像教参上说的,只是“盼月”,还有“望月”这个重要内容。这样我经过修正以后,又有了第二幅的表格:
个人觉得这幅表格对文本的理解就准确多了。为什么采用画图表的方法呢?画图表的方法本身就比较的直观,能够条分缕析地理清课文内容,体会到作者的匠心。
三、 这篇文章看似简单幼稚其实蕴含深刻的道理。
教学参考书上有句话说,“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句话到底怎么理解呢?事实上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改成:由自私逐渐成长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里有个过程的问题。正如上文中的梳理,事件的线索是,盼月、看月——找月——议月。当孩子们被一轮银光灿灿的明月所吸引后,于是产生了独占明月的想法,甚至为了这一想法而争执起来,但是经过我们的追寻,奶奶的引导,我们明白了“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哩”,“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的.道理。如果月亮代表了一个“好”字,那么这篇文章的意蕴就是,我们不能独占世间的“好”,我们应该抛弃自私自利的念头,共同拥有这个“好”。
四、 关于奶奶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奶奶是故事的一个引导者和推动着。奶奶身
上或许还寄托着作者的很多理想。
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我们还得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法,否则欲速则不达。
要求学生首先找出叙写奶奶的有关语句,然后通过这些言行举止,来评价人物,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评价人物的正确方法。可能一开始学生不能准确的概括人物,但是思路是正确的。
【《月迹》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四月教学反思04-29
教学反思七月的天山07-26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08-03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08-07
《乡村四月》教学反思09-17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04-23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03-24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07-30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