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29 16:37:2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十几减几》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1

  这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十几减几的学习意义重大。本节课教材提供了北方庙会中“卖气球”、“卖风车”、“套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作用。

  教学时,我们可以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为了提高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观察之后,我把学生获得的信息有序地写在黑板上(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以后能学会对信息进行类),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信息提出问题。如,(1)有15个气球,卖了9个。(2)我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由于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大多数学生能提出与题意相符合的问题,并能正确列式。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有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因此,在我提出:你准备怎么计算15-9时,有的说:我想9+6=15,所以15-9=6,大多数学生认可这种方法。我紧接着问:你还有别的算法吗?还有一个学生说:先算10-9=1,再算1+5=6,一小部分学生也认同了这种算法。最后,经过对十几减9的算式找规律这一活动后,大部分学生转而认同了破十法计算,认为这样比较快,我认为这从思维上来说也算是一个提升的过程。不过,我觉得很遗憾的是其它的算法在这个班的学生中没有再出现,而在我上一届学生中则还有许多种,新课程提倡的“算法多样化”在这个班的学生中似乎一直得不到体现。

  今天的课堂练习我要求学生在计算十几减9时,要说出:你是怎么算的,我采用的是开火车的形式,一半的学生能过关。今天的家庭作业,也要求把计算方法说个家长听,不知孩子们说得如何。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2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它是学习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喜欢计算题,因为他们喜欢很快的做出结果,得到老师的认可,从而产生一种把得数算对的成就感,但对于计算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就不感兴趣了,但学习数学的根本还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之以鱼”自然不如“授之以渔”,基于这一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想说话的要表达的想法,同时把计算题和学生喜欢做的游戏结合起来,促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20xx年1月19日,在我校录播教室所执教的这一课教学实际情况,现将这节课的反思如下:

  一、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整堂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卖气球、套圈、猜字谜等)为主线展开教学,而这些情境又是学生所熟悉的,他们能在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根据信息轻松地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

  在学习新知处,很多学生已经能够准确的说出15—9等于6的结果,我没有要求学生必须先说出想的过程再说出结果,而是顺其自然先得到结果6,然后再启发学生去思考能把结果想正确的方法,从而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然后我组织学生自主探索15—9=6的其他计算,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探究过程给学生表达算法的机会和平台,同时给学生提供点子,通过演示帮助回答问题的学生更加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同时帮助听讲的学生能够更明白发言的学生在讲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寓练于乐,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结合将要过新年的生活情境,采用回答问题放鞭炮的游戏学习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更多的学生表达算法的机会。

  四、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用语还不是很精练,不是很准确。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另外教师由于频发穿梭于讲台和学生之间,导致录播出来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课堂教学板书还应该规范起来,书写最好借助黑板上的田字格,给学生做最好的榜样示范。学生对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表达的不够多样化,可能是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造成的,在巩固练习环节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过程,提倡学生愿意用哪一种就用那一种来解决问题,有点过于侧重对“破十法”的理解,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3

  今天,丰满区小教部王玉宏校长,刘老师和李老师三人同行来到我校,听了一节我讲的《十几减9》的数学课,听我课是因为我作为我校数学教师代表成为了丰满区典型数学教师培养对象,这节课算是对我教学能力的一个摸底和了解。应该说之前的两位教研员对我比较了解,对我个人的评价也是很高的,她们认可我的教学能力,个人素质,两位教研员还说,今天要听我课了,心情很美丽,也就是说她们很期待我能带给她们不一样的视觉盛宴,可是今天的我好像有些让她们失望而归。整节课下来,我感觉身心疲惫,这是身体上的,更有心灵上的“创伤”,这课上得我不满意,不足之处太多,然而这份失落都源于我自身,学生的表现还是值得称赞的。

  反思这节课,让自己感到失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也正是教研员们在评课中提到的。

  一、教师要学会放慢脚步,学会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纵观整节课,教师都显得有些急躁,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课堂教学最大的弊病,稳不下来,着急完成自己预定的目标和内容,就好像没有完成,教学不完美一样,其实,我们细想,即便完成了,但前面的环节处理得毛毛躁躁,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走过场,又谈何完美呢?这节课重点教学用“想加算减”和“破十法”来计算十几减9,当一个学生表述自己算法后,教师急于进行巩固,没有再找其他学生来重复,其实这个环节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检验其他同学是否都会,另一方面也变相检验学生是否听课了,教师如果多找几个同学来说,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及时来调整教学。教师不可以着急,用自己的总结和讲解代替了学生的回答,要学会等待,放慢脚步,也许等来的就是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教师要多关注课堂上学生回答中的错误。课堂教师其实就是解决未知问题的教学,错误的出现反应了学生学习知识上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关注了错误也就是更多地了解了学情。比如这节课上,有个学生在计算13-9=()这道题的时候,答案说错了,我便让他坐下,没有做任何评价,随后找了另一个同学回答的,教师完全不用这样,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是正常也是好事,教师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让这个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我们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答案,我们也要给时间表达,因为它可以折射出教学上的问题。我们不怕学生出错误,如果一节课进行得如此的顺利,不合乎常理,听课教师也会感觉好假呀!人们不都说: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恰恰为课堂增添了不少色彩。

  三、电教手段的应用要考虑到时效性和趣味性。一提到公开课,很多教师马上就会和课件联系起来,就好像是公开课必须要有课件才可以,才能算是公开课。所以接到讲课任务首先考虑的不是选课,写教案,而是绞尽脑汁地做课件,甚至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课件的制作上。对于教材的钻研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完成得更好。这恰恰适得其反,作为公开课,我们把课上好靠的不是课件,而是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当然课件应用得当确实也可以为课堂锦上添花,但它不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课件要运用的恰到好处,真正能发挥其价值,为教学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考虑课件的时效性,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趣味性也是需要的,因为它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师的指令语言要做到准确和清晰,体现数学学科特点。课堂教学上教师每发出的一道指令都应该是准确和清晰的、到位的,学生才能根据你的`指令进行思考、回答。相反如果教师的指令模糊不清,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偏离教师的初衷,从而给教学带来麻烦。比如这节课上,在观察图片环节中,我本来的意图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但是我没有这样直接提问,而是这样问的:你看看缺了什么?学生好几个站起来都没有回答到点子上,于是我马上改变了提问方式:你能提出问题吗?学生一下子就回答上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语言表达多么重要。

  五、复习要做到精细,能够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这节课,在复习环节我用了两种形式出现的,一个是进位加法开火车,一个是进位加法点蜡烛,虽然形式出现的不同,里边的试题是一样的,为了能让学生在后面“想加算减”方法的理解上更容易些,这复习的题目是不是可以改成填括号的形式呢?比如9+()=14,教师如果这样处理,那么新课的学习就会相对轻松些,也不会出现班级没有一个人想出这种方法来了。所以复习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这就是我这节课下来后的一些感受和反思,课堂教学需要失败,需要有遗憾,有不足,有失落,因为这些就是你今后讲好课的最宝贵的财富。我们需要有缺憾的课堂,这也是一种美。我将把这些缺憾化为我今后讲好课的动力,让它们陪伴我一次次迎接属于真正的成功。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

  教学中,第一部分是对表格的整理。我先让学生随意报一道十几减几的算式,回顾计算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方法。接着利用十几减9和11减几,引导学生静静观察表格中算式的规律,动手完成表格中空白的部分。让学生上台介绍他们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再让学生观察表格,找到横着、竖着、斜着的规律,特别让学生理解差不变,找到得数是6的算式有哪些,最后是快速报出答案,比口算。第二部分则是解决问题。一表多用,既解决了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还复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理解“同样多”的含义。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1.表格不够直观形象。学生在找规律中容易对“差”的规律找错,对于规律还不能够完整的表达出来。应该突出所要讲的橫、竖、斜行,并且引导学生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找规律;2.练习题设计不够有趣。一年级的.孩子的课堂应该是轻松、活泼而有趣的,这和老师的习题设计有关。本节课只用了一个表格,比较单调,而且在数的时候,应该设问:你是怎么数的?这样学生可以比较灵活运用知识。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5

  本周学习了十几减几的计算及相关的应用题。在教学应用题前,我认真回顾了之前教这个单元时遇到的难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因为我相信这是帮助自己不断提高教学方式、方法的捷径。

  应用题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列出算式进行解答,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依照着固定的格式进行书写,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应用题的分析、解决,培养学生对数学应用题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试题的分析能力。数学应用题中字字都很精炼,特别是一些有关数量关系的文字,是完全不能省略掉一个字的。那么如何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呢?

  我以一道应用题为例,对我在这部分的教学方法进行阐述。

  “一共有15只兔,黑兔有7只,白兔有几只?”

  读先让学生将题齐读两遍,加深学生对题中数字的.认识。

  问在分析这道题的时候我基本是依照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引导、提问的:

  1、读完了题,你都知道了什么?(或:题目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完整的说一遍吗?

  2、题中出现了哪些数字?你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吗?

  3、题中的问题是什么?想求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思其实,这三个问题很简单,不过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却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在学生不会完整而具体的说明白,难在学生不知道数字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问题1是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说”达到对题意的初步了解。问题2则重在引导孩子去关注题中的数字,明白每个数字表示什么含义。比如15,表示兔子的总数;7,表示黑兔的数量。问题3,引导孩子去思考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即白兔的数量与兔子的总数有关,还和黑兔的数量有关。

  教师提出这样的三个问题不难,可是如何去引导孩子思考是一个大问题。很多孩子面对这些复杂而绕嘴的题目时都表示出了极大的无兴趣,任凭老师如何苦口婆心的分析,甚至是精彩地讲解都无动于衷。怎么办呢?还是要从教师的评价语言入手。评价学生的时候要以鼓励为主,比如:只要你想到了一点点,也可以站起来给大家说说,说错了也没关系,敢站起来发言的孩子就是最棒的孩子。鼓励孩子去听、去想,激励学生去发言。如果课堂上有一个总是不经常举手的孩子举手要发言了,老师要立即注意到他,并且提问他,要专心地听他的发言,无论这个孩子说的怎样都要给予“你回答问题真积极”的肯定,这样,不但鼓励了这个孩子下次仍然举手回答,还会使其他孩子产生“我也要站起来说一说”的想法。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十几减几》。因为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有了上学期的减法基础,以及这节课之前刚学过的十几减九,所以我想如果做好适当的铺垫,并加以引导的话,这节课应该很简单很容易上的。但是上完之后觉得还有一些地方没有拿捏到位,在这做一个反思。

  在教学时,我首先将什么情况下用减法、10 以内的减法计算用的几种方法以及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做了简单的复习,从学生们回答问题来看,大家对前面学过的内容掌握得还比较可以。然后用“小猫看金鱼”情境导入。

  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说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快说出:有13 条金鱼,花的有8 条,黑的有几条?列出算式:13 —— 8= 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并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在汇报时 , 大部分学生很自信的举起了手,我点了几个平时不太善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回答,他们都能很熟练的说出“因为 8 加 5 等于 13 ,所以 13 减 8 等于 5 ” ,我接着问:你还有别的算法吗?学生都皱着眉头,似乎很为难。终于有学生举手了:我是这样算的,先算 10 ——8=2 ,再算 2 +3=5 。我给予肯定:说得好。但从学生的表情看,似乎不太明白,我就用课件演示这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后来,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又想出了: 13 ——3 ——5=5 等不同的计算方法。 由于去年在教9 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时候,我教过学生用加数减几的方法(比如:6+7= 6 和4 凑成十就用7 减4 ,十位是1 ),我在本节内容的时候也想给学生这种方法(比如:13-6= 6 和4 凑成十就用个位的3 加上4 ),其实这种方法跟我们刚总结过的.“破十法”差不多,只是我将“破十法”简化过程而已。还有学生说:“13分成10和3,10分成5和5,5+3得8,8-8得0,最后得5。”这种方法也很奇妙,孩子的思维得到了张扬。但是,后面通过学生的反馈我察觉到学生对于这些方法有点混乱,大多数孩子是云里雾里,尤其是用应该用减的时候用加,用加的时候却用减了。经过仔细思考,个人觉得虽然计算的方法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是方法过多的话学生容易混淆,其实博而不精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在尊重学生方法多样性的同时,我会主教一两种方法,以“破十法”和“想加算减”为主。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感受到: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感受,而是主动的获取,必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需采取有效的途径,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7

  今天新授内容“十几减9”。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复习旧知→情境引入→算法探究→巩固应用。因为是开学第一节新课,结合本课内容,我出了一部分口算题,为新课铺垫准备。上学期在练习口算题环节,我采用的是抢答形式,通过一学期的试验,本学期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本小本子,每天的口算题都要求独立完成。这样能做到给每个学生都有一次练习的机会。

  本节课我将重点放在算法探究,充分给予孩子们动脑的机会。通过这节课的讲授,我发现孩子们对旧知的接受能力还是强于新知的。统计下来,用“算减想加”方法的孩子们明显多于用其他方法的孩子。这让我对新知教学有了新的.关注和突破方向。在新授部分,尽可能通过以前所学的方法和内容引入新知。上学期对课后的反馈没有太多关注,这学期我计划新增“课后反馈”这一工作,重点对象为后进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对后进生进行一对一的作业辅导。作业辅导主要以课本练习为主。尽可能做到“今日所学,今日吸收”。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他们紧紧跟上大部队的步伐。对孩子奖惩方面的工作,结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我偏重于奖。本学期仍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每周评出优秀小组和数学小能手。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喜爱。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8

  《十几减九》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而我作为教师则重在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

  通过这课教学实践和老教师的指导评课,让我感触颇深,首先最直接的是我知道了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怎样适时介入引导,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如引导的语言有:“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谁再来解释一下?”“有道理,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为什么要把小棒分成10和5呢?”“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我想如果我适时加入以上适当的引导,学生不仅很容易了解算法的多样性,还能理解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优化意识。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会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已知彼,智慧的火花才能不断地闪现,碰撞。其次,我觉得这一做法不仅仅适用于计算部分的教学,它还适用于整个数学学科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各个学科都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因此,我认为这样的做法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品读各类教育教学理论,绝不能停留在对新课程理念的泛泛理解上,在教学新方法上不仅要掌握形式,更要注重实效和本质。

  《十几减九》这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的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学习之前教师应提前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复习到位,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尤其个别学生更能增强学习的自信。教学新知时结合主题图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吸引学生“入场”从整题到部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以培养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集中在小丑手中的气球上,引出课题,十几减九。让学生开动脑筋、用多种方法计算,孩子们用了破十法,连减法、想加算减法。都是在教师的引领下一一呈现出来。通过教学反思如下:

  1.对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情景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真正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同时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但能培养其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2.在研究《十几减九》方法时多做文章。而且能够运用“破十法”、“算加想减”的方法清楚明白地讲清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对算法进行强化。

  3.加强练习,提高运算能力。针对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情况,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你能做几题就做几题”、“同桌相互出题计算”、“游戏中计算”等,既加强了训练,又不失趣味性。要达到熟练计算的要求,难度很大。我们应通过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关注个别生加强辅导。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9

  以前在教学十几减几时,一般都是让学生摆小棒,摆出13 ——8 =?大部分学生纯粹依赖摆小棒算得数,为计算而计算,觉得计算题枯燥无味,久而久之,会导致一年级学生厌倦计算,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节课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重点放在情景图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针对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这一心理特征,利用学生熟知的小猫钓鱼的故事,来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创设了《小猫钓鱼新编》的故事情境,使数学问题在富有童趣的两只小猫的争论中自然提出,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20 以内退位减法算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你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帮小猫吧?”“你能给弟弟讲一讲吗?”“你是怎么想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都乐于表现自己,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自然而然地去想怎样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熟知的故事出发,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习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计算。

  这节减法课,尽管有十几减9 的计算学习作为基础,但十几减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还说要达到熟练计算的要求,难度很大。这次联系情境问题动手操作,尝试计算,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源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理念的体现。这次创设的操作情境,让学生经历了“13 ——5 =8 ”的算理,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破十法”,“想加算减”,“连减”,“点数”的不同计算方法。“你认为哪能种方法可以让猫弟弟学得快?”“猫哥哥是用什么方法算得这么快?”学生在争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有意识的对算法进行了对比和选择。在教学时,不仅提倡算法多样化,而且又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乐于探索,进而通过教师带有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减法教学反思加减法教学反思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教学《十几减几》,要求学生在经历他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的基础上,能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为了体现课标所倡导的“把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的理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充分发挥教材提供的《小猫观鱼》图的作用,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还要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首先,我让学生整体观察主题图,并与同桌交流,题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在反馈时,大部分学生说“有5条黑金鱼,8条花金鱼”,这当然是正确的,因为这两条信息最直观,但与本节课的要求不符合,这点我早就预料到了。所以在学生交流时,我早已把图中的条件以两个层次出现在黑板上了。

  (1)鱼缸中有花金鱼和黑金鱼共13条,其中花的有8条。

  (2)花金鱼和黑金鱼共13条,我首先引导学生解决

  (1),提问: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都举起了小手,异口同声的说:黑金鱼有多少条?当学生列式后,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由于算法多样化在我班学生中难以得到体现,本节课我打算加大引导力度,其目的不是为了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算,是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我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大部分学生很自信的举起了手,我点了几个平时不太善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回答,他们都能很熟练的说出“因为8加5等于13,所以13减8等于5”,我接着问:你还有别的算法吗?学生读皱着眉头,似乎很为难。好!有一个学生举手了:我是这样算的,先算10-8=2,再算2+3=5.。我给予肯定:说得好。但从学生的表情看,似乎不太明白,我就用学具演示这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学生明白了,都开心笑了,还给这种方法起了好几个个名字,都还像那么回事,我告诉他们,这种方法叫“破十法”,学生觉得很有意思。我趁此机会继续启发:还有别的算法吗?又有一个学生说,我还可以先算13-3=10,再算10-5=5.,我竖起了大拇指:说的好,这种方法叫“连减法”。看来学还是有潜力的,只是我启发不到位而已。

  解决完问题(1)后,我指着(2)中的.一个仅有的条件,说,这个题缺少什么?你能补充完整吗?没想到,学生不仅补充了条件,还根据条件提出了问题,并顺利的解决的问题,并在计算13-5时,对刚才学习几几种算法进行了巩固。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在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时,又有一大收获:我让学生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除了说这两道题都可以想“8加5等于13”,还总结出:这两道题都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还知道其中一个加数,要我们求另一个加数,都是用减法计算。一年级的学生啊,不简单吧!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11

  时间过得很快,开学已经两周了,第三节课是我的公开课,虽然在上课之前细细准备了,可课堂上还是会有突发状况,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课堂是变化的,申老师对我的点评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课堂每一个环节的过渡语言都很重要能让课堂内容前后衔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自然,下课后申老师耐心的和我分析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这个重点要怎样才能讲透彻,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我上的是《十几减9》,在主题图部分从孩子们在公园“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引出十几减9的三个算式,从而引出课题。书中例题介绍了两种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一是“想加算减法”、二是“破十法”,除了这两种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孩子们都很聪明,有几个孩子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可是站在讲台上的我没有认真的聆听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表扬鼓励那些爱思考问题的孩子。就象申老师说的我们可以尽量让学生多说,不管他的回答正确与否,都说明他在思考了,这节课其实很好拓展,你喜欢哪种方法?还可以怎样计算?这节课就有孩子想到计算十几减9可以用连减的方法,在计算12—9时,他首先计算12—2=10,再来计算10—7=3;还有个孩子他想到了这种方法在计算12—9时先计算12—10=2,比9多减去了1所以还要再加上一个1,2+1=3所以12—9=3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很好的,也正告诉我们孩子们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而老师在感叹孩子们聪明的同时更要及时的鼓励,还可以让他把这种方法介绍和全班的孩子分享,这样就很大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这种才能真正把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对新知识有话要说时,我们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要追问学生为什么,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有限可能他自己心里清楚可是却无法用简练的语言让身边的人明白,这个时候我们要及时的引导,一步步引导学生把他的想法完整的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锻炼和老师的鼓励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会更好。倾听不是只对学生来说的也是对老师说的,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今天申老师还给我说了一下课堂时间的把握,教室里的广播坏了,孩子们听到隔壁班的声音就以为下课了在那里说“李老师,下课了”,一下让我慌了神,因为我让学生做的练习题还没有讲解,所以前面的练习题就讲的快些,而后面的练习讲的明显的慢些,感谢学校领导的听课、评课让我受益匪浅。

  最后,感谢申老师和戴老师长期以来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对我提出那么多宝贵的建议,我觉得我很幸福,因为我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有这么多帮助我的家人,当我疑惑时是他们帮助我走出疑惑,给我力量,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我会更加努力的。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12

  1、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都是不同的,所以使用的方法一定是多样性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十几减九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2、教师通过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列式计算。创设相应的情境:

  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是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顺利地引入新课。

  3、要让学生理解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必须要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验、去发现。在探究十几减九的.算式的规律时,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学生热烈地讨论、质疑、交流,真正投入到了学习中,在合作中领悟、发现规律。在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到了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13

  这节课是在上完十几减9的这一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体会比较深刻。

  1、我先复习十几减9的算法、分组讨论算法、示范算法、总结

  算法,然后安排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算法。上这一节课时我是让学生同桌说一说自己选择算法,然后反馈交流,再来计算的。这样的结果是出现了,多种方法,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2、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当问题产生以后,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但由于教师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学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赖的基础,整个探究空间也有了比较大的自由度。学生既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方法来解决。于是便出现了多种算法,虽然有的算法看上去“笨拙”,却也是学生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而且对学生来说,数学方法可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

  3、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评价与反思的过程。学生在展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同时,他们同样也关注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当别人的方法与自己不同时,学生自然会产生“为什么他的方法与我的不一样”,“我的方法到底有没有问题”等想法,从而促使其反思自己的做法。当他们确信自己的做法没有问题时,则会去评价别人的方法,这实际上学生在优化算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算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应该把优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学生主动寻找更好方法的过程来展开,不要追求全班几十名学生算法的高度统一,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哪怕学生的选择出现了两种甚至多种算法。其实,问题并不在于算法本身,而在于这种算法有没有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生喜欢不喜欢这种算法。学生算法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考习惯等,经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得到的结果,它植根于学生个体知识经验,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整个过程是学生创造的过程,这些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只要学生认为合适,自己喜欢,教师就应当加以肯定。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14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心里想着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得计算方法说得较好了,那么只要学生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学习十几减8、7一定没什么问题的。可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绝大多数学生看了“15-8”后都知道等于7,可是在交流算法的时候却没有这么热闹。个别孩子提到了“破十法”,但有的学生还不知该怎么“破十”——减不知减几,加不知加几;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时,由于对8,7加几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熟练,想起来也是磕磕绊绊,速度慢正确率也不高。看来我高估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口算能力。特别是对于“破十法”,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 “破十”的方法即“怎么破”,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就比如“十几减9”,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虽然想到了先用10-9=1,但是他们只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想到的。至于为什么要“破十”也就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们却不明白,更别说还没想到的学生了。因为他们没有体验或者是有过这种经历却不曾思考过“为什么要这做”,也就是对“破十法”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在今天的学习中出现了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利用迁移或者想到了但不知道该怎么用。看来还得去生活中找一找“破十法”的运用,带着它走进课堂,帮助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为自己灵活运用。

  综上所述,课堂上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加法还是不算熟练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15

  “十几减9”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而我作为教师则重在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

  课后,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不但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整堂课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也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不但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合理算法,而且还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教学民主,使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得到了较实在的体现。但从学生的课堂作业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学生算题的错误率比较高,课后我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和教学效果检测,结果出乎意料:多半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对其他同学的算法不怎么明白,有的学生由于受老师的夸奖,选择了自己的算法进行计算,而未把别人的好方法接受。另有一小半的学生掌握了两种或三种算法。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个别学生仍然在借助扳手指计算。这些问题令我担忧,看来这堂课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很理想,也就是说交流在形式上是发生了,而学生的理解并未有实质性的思维碰撞。我反问自己:“让学生充分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交流中教师该做些什么?”看来,我应该好好静下心来,客观地反思一下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了。学生想出的方法很多,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另外,有些学生的发言在重复别人已说过的内容,还自认为想到了新的算法,说出来却是已交流过的,是学生不注意倾听吗?……我愣住了,我注意了教学形式的表面,而忽略了实在的东西,甚至未加考虑,也就是说学生的交流没有实效。

  我又重新翻开了《数学课程标准》,一段话跃入我的眼帘:“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我的目光停留在“引导”二字上面,同时,头脑中上课的一幕又重新出现在我眼前,我仔细搜索我在学生交流时的“引导”,哦!我恍然大悟,这堂课学生没有实现有效交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引导”无方。当学生把多种算法探究出来的时候,我只是不停地重复“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真聪明!”等一些不能引导学生沟通的话;另外,在板书中也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整理的暗示;在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我翻阅了大量的数学教育理论方面的资料,里面都有强调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相当关键,失去了教师对学生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往往是虚假的主体性。我明白了,我知道该怎样做了,正如叶澜教授说过的:“没有聚集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集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在教学中,当学生探索出多种方法时,教师的作用应是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梳理。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十几减几》的教学反思02-21

十几减9教学反思10-30

《十几减9》教学反思09-03

十几减87教学反思02-18

十几减9的教学反思02-28

十几减9教学反思04-02

十几减8、7教学反思04-29

十几减9教学反思15篇04-08

十几减8、7、6教学反思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