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26 09:58: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精选1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精选14篇)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1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情绪”,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升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一样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透过教学实践,基本上到达了预期的效果:

  1、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完美景物、优美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

  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我以本文题目展开线索。因为课题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是本文的文眼。所以我让同学么们边读边思考:(1)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2)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3)从哪些描述中能够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同学们揣测文章的资料,捉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得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2、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投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让人越读越爱步释手。因此,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收获:学习了这一课,我们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2

  十月中旬,我上了一堂镇级公开课《山中访友》,听课领导与教师约有三四十人,得到领导与同仁的一致抬爱与好评。现在静下心来细细反思,其间有得有失,有成功不足,我一一记下,以利于以后教学。我认为要想真正上好一堂语文课,需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有效地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是师生共同的事情。学生的准备主要是预习课文,除了根据书上的习题去预习,老师还要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要求。老师的准备则更多,除了熟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还要参阅教辅教参,要有大量的相关的知识储备,以便上课时能够游刃有余。

  新《课程标准》上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我在上七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时就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我与学生共同收集了一些广告词(各人收集各人的),上课比赛看谁说得多,看谁能说出其中的妙处。另外,我们都是书生,都喜欢书,那么我们自己也来当一回书店老板,请为自己的书店起一个名字,看谁的最有韵味,最吸引人。其次还搞了一个相声表演:马季的《成语新编》。课前让两个口才较好的男生抄、读马季的《成语新编》。由于准备充分(这三点都是乡下孩子能够做到的),课上得很精彩,气氛非常活跃,尤其是表演《成语新编》时,笑声不绝,可以说是寓教于乐。表演前我给学生作了一个要求:静听抢记成语,看谁记得多。表演后抽生说,最多的说出了其中的三十多个。这样即使学生感受到了我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幽默风趣,又学生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同时还领悟了一些词语的妙用。

  我在上公开课《山中访友》时,布置学生课前熟读课文,抓住“众朋友”的特点,结果有的学生几乎达到了背诵的程序,而我除了动脑筋想好与课文紧密相关的导语、结束语以及附页的诗词,还花了两个早读时间去熟读课文,感受众朋友的心境,结果也差不多能背下来。所以课堂容量虽大,也能全部完成,且结束语刚落,就是一片啧啧称赞声。

  2、上课时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富有激情。

  ⑴心理学认为:“情绪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新《课程标准》中说得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情潭面千层浪,无情海水无涟漪。好的将领除了不打无准备之战,还作战前动员,战时激励,身先士卒。同理,要想学生真正学好一篇课文,深受感染,必须携情进入,要想学生能够入情入境,与主人翁同呼吸、共命运,教师首先必须入情入境,受其感染,作演员,化为主公翁。只有富有激情的演说,才能打动学生,使其进入课文,深受感染。才能受到良好的熏陶,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到实处。

  3、讲课时语言要精练准确,生动优美,好词佳句随口而出,格言警句信手拈来。

  要做到这一点颇不容易,需平时广收并蓄,且能灵活运用。我本人为了达其一二,除了平时随手记下一些格言、警句,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工作,将小学、初中、高中课本上所有的诗词歌赋和文言文全部摘下,时常翻阅呤诵。且要求我的学生把以前学过的诗词全部抄下(就照我的本子上抄:我请一生抄在黑板上,其余人照黑板上抄。每天共十来分钟,抄三两首。)

  每天只需十分钟,就能增添一些好诗句,就能感受到一点佳句的韵味,所以许多学生都有了读书摘录的习惯和兴趣。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人160篇(段)。”我摘了140多篇(段),再加上七年级第一册课内外二十来篇,共有160多篇(段),让我现在的初一学生抄、读。二个月下来,学生们就尝到了一点甜头,有一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

  4、提问要巧妙,启发要得当。

  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关键在提问,提出的问题适合学生的口味,能引起他的兴趣,稍加思考又能回答,则能调动他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反之则鸦雀无声,死水一潭,令人十分无奈,只好“一言谈”,自圆其说,变成了填鸭式,与现代教学观念背道而驰。另外,提出的问题若学生实在不能解答,也可适当引导启发,中间多搭几座桥。要注意的是引导的思路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否则与填鸭式没什么两样。

  5、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学习习惯,尊重权威但不盲从权威。

  现在的课外辅导书层出不穷,一多就滥,很难找到一部精品,而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学生自己也求成心切,凡是听说对学习有帮助的书都买。而一些书报销售商又赚钱心切,对书的校对工作毫不负责,甚至根本不校对。因此学生买来的书大都错误百出,若视作敝履扔到一边吗,又觉可惜,浪费钱财;若奉为珍宝,虔心拜读,又有许多错误,弄不好就害了自己。所以要有一种神视的眼光,要有一个怀疑的精神,要去思考,要去探究,要勤查工具书,要向字典词典,甚至是《说文解字》去探根求源。比如我最近上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时候,简介双调词上下部分的称呼,可称上下片或上下阕,我在黑板上写了“上阕”、“下阕”,有生马上提议:“阕”字不对,应是“阙”。我首先肯定了她的怀疑精神,接着叫同学们,经过辨别,才肯定是“阕”而不是“阙”。那个学生诚恳的说:“我错了,我的课外书上错了。”我乘机引导:不要盲从课外书上的,应勤查工具书。查典籍性的工具书。

  不要说课外书有错误,就是通行全国的课本也有错误,前期的已经名家指正,基本上都更正过来了,我也不值得一说了。就是现在正在使用的课本,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上过后,我带领同学们感受语言美,总觉得“蜂围蝶阵”一词很别扭,“围”与“阵”怎么也不能形成对称美,几个好些的学生也感觉到了,我提议:能不能换个字,使人感觉有一种对称美。经过反复推敲,觉得要把“围”换成“团”,或把“阵”换成“绕”,整个词变成“蜂图蝶阵”或“蜂围蝶绕”毫不逊色,甚至更添一种对称对应美。再有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一句“明月别枝惊鹊”,书上把“别枝”注释为“另一个树枝”,我引导学生说大意时,怎么说都觉得别扭,好些的同学说:“明亮的月亮起来,惊动了另一个树枝上的喜鹊”或“明月升起来,另一个树枝上的喜鹊被惊动了。”言下之意这一个树枝上喜鹊没有被惊动。不管怎么说,总觉得很别扭,倒不如把“另一个”三个字去掉,直接泽成:“明亮的月亮升起来,惊动了树枝上的喜鹊。”另外小学破门儿歌《静夜思》中的床,不管老师也好,学生也好,一直都认为是睡觉的床,诗意变成:睡在床上,看见床前有明亮的月光,疑为下了厚厚的霜,抬头望着明月,低头思念着故乡。难道作者李白将床搬到外面睡么?睡在床上大多是仰着或卧着,怎么能举头又低头?难道是一会儿仰着睡,一会儿趴着睡吗?不论是仰着睡,还是趴着睡,作举头或低头都十分不方便,甚至根本说不通!我想传统的说法是不是弄错了,床是没有别的意思,我好想找一本《说文解字》查一下“床”字,可惜至今未能有幸得见许老先生的《说文解字》一面。我想古人思念时,大多凭窗凭栏而望,李白是不是也在凭栏思故乡,可惜我一个无名小辈无法质疑。即使胆敢质疑,向编书专家挑战,也无人理你。直到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了郭沫若教孩子学唐诗,将“床”字解为“栏杆”,并且引了青梅竹马的出处作例证。我一看,大喜过望,简单是欣喜若狂,有郭大文豪为我撑腰,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并且遇到别人吟诵《静夜思》时,我都十分肯定的指出床解为床上,指睡觉的床不对,起初大家都是瞪大了眼肯,经我质疑并解为栏杆,他才翘起了大拇指。

  6、与生平等相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要有一种正确的心态,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有师道道尊与居高临下的想法,要明白自己在知识的道路上只不过比学生先行了一步,现在只是他的引导者。另外知识是无限的,古今中外再大的学都也不能说自己学完了知识,何况我辈乎?所以,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不要为了面子,强装明白,我在上《白兔与月亮》时,“反倒”一词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读 dǎo,要我定夺,我当时也不敢肯定读 dào(只是从意思上有“反而,却”来理解),而孩子们的新华字典上,又没有词语注意。我真诚地说,现在我不能肯定,待课后我们一起查工具书再定。课后我查了一下2002年版的《汉语大词典》,查到了词语注意才确定的 dào。等到学习《济南的冬天》,里面一个词倒反,同学们都明白了与反倒音义皆一样,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由于我的勤奋和真成,再加上课堂的宽松,学生和我时常能够“海阔天空”,且时常能够信手拈来一些好词佳句使语言平添韵味,所以学生对我的语文课比较感兴趣,这使我感到一点欣慰,因为布鲁纳曾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7、作业要适当,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筛选作业题时,要动脑筋,要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与所学知识而定,不能为应付、为任务、为检查而定。所布作业要有实用价值,要能巩固所学内容,要能起到实际效果,每次作业最好要有一个训练重点。另外学生完成之后还要适当检查以督促。

  以上是敝人陋见,敬请广大同仁批评和指正。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3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内容以及结构。接着是让学生默读的基础上思考“你觉得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体会到了?”

  以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在默读、汇报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运用了许多优美的修辞句子。在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的同时,一并让学生体会当中的表达方法特点。在第一课时里,我就让这两个问题作为主线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表达方法的特点。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么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可以引导学生:“明明是听

  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当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就直接将想象这种表达方法跟他们讲了,而侧重点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时还会到林子里去和朋友们做什么?”或许是缺乏前期对表达方法的深刻理解,导致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展不开。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时体会表达方法,然后再学以致用,在体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训练。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4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俗话说,一堂课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本节课的导入中,我充满诗意的引导学生:“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然后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这样,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同学们对作者的“朋友”充满好奇,学习劲头十足,都想知道作者要访问哪些朋友,这也是主动学习的一个表现。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那我们就快跟随作者到山中去看看他都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你喜欢哪位朋友呢?为什么?可以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学生在充分默读、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再集体交流汇报。

  当同学们交流到第五段时,“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引导学生将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然后让学生仔细读一读,品一品,哪个句式更好呢?学生经过仔细读、仔细品,他们都能读懂反问句比陈述句要好,因为反问句更能强调了山中的万物没有一个不是作者的朋友,这一方面说明作者因为喜欢山中的一切,经常到山中来,同时也说明作者对山中的一切因为经常来都太熟悉了,这更能看出作者对山中一切的喜欢,对大自然的热爱。抓这样关键句子的理解,对理解课文内容,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水到渠成。

  不足之处,由于想着一节课完成理解的内容,在学生读到“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下面的排比句时,没有注重让学生进行想象、口语交际练习,此处应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象山中还有什么什么景物,然后训练说话,这样既能练习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又能让学生模仿课文中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的联系,今后应该抓住这样的训练机会,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5

  通过昨天的接触,我就发现新学年我面临的一班孩子都比较安静。他们不是喜形于色,他们不会唧唧喳喳,他们不会欢呼雀跃。我跟他们谈论什么的时候,他们的表情都是害羞的,矜持的,畏手畏脚的。

  这样的孩子们也很讨人喜欢的,因为这样的孩子学习的时候会比较塌实认真。但是,对于语文老师的我来说,这样的孩子对上语文课还是不利的,课堂会显得沉闷。

  其实孩子们显得安静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孩子天生的性格不张扬,其二是孩子们的自信心不足。

  因此,今天我给孩子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定位为,激发孩子们表达的欲望。

  一上课,我就告诉孩子们,我喜欢的孩子们是什么样的。

  一、侃侃而谈。上课的时候,我希望你们能大胆地畅所欲言,想说什么说什么。课堂是大家的课堂,不是老师的课堂,不是部分学生的课堂。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权利和义务。能说就是胜利,千万别害怕你说错了老师会批评你,能说代表你在思考,你在努力,你在进步。因此,孩子们,老师会给你们每个同学发言的权利和任务,因此,也希望你们能用自己的声音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复。

  二、专心致志。上课的时候,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尽量做到一心一意。老师也知道,你们还是孩子,你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会有整整的40分钟。因此老师也不提不切实际的要求,40分钟都专心致志。但是,孩子们,你们必须尽量延长你专心致志学习的时间。因为,你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升入初中,你们每堂课的时间会延长到45分钟。孩子们,能力是逐渐培养的,因此,从这学期开始,培养自己聚精会神学习的能力。老师也会努力,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我也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给老师多提要求,帮老师进步。

  虽然说,开课之前我滔滔不绝说了这么说。但是,课堂上,孩子们依然比较沉闷。于是,我放慢了上课的节奏。每个问题,多让几个孩子回答问题,然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而且,我把问题放低了难度,让问题简单化。

  于是,这堂课,只能听见我在教室里不停地说:“很好!”“不错。”“你考虑的很全面。”“真厉害!”“你……个词用的好。”“还有谁想说?”“谁能大胆的举手告诉老师?”“我们男同学和女同学比一比。”“我们四个小组来比比。”今天,我几乎用尽了赞美之词。

  整整两堂语文课,我根本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只带着孩子们品读了部分段落。下课铃声一响,我唯一的感觉就是:好累啊!我的耳朵累,入耳的全是我的声音,我的嗓子累,我不停地说了两堂课。此时我只想牛饮一大杯水。但是,我的心情是愉悦的。

  我通过观察,我已经发现了班上几个愿意表达的孩子。比起昨天民主选举班干部的气氛,今天要活跃多了。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鼓励和赞美,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在课堂上愿意说,也能使他们在生活中变得自信。

  我知道,这条路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尽管走得很累。既已选择,就该坚定!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6

  教育家叶圣陶言:“教是为了不教”。在课改的今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是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奥妙。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师应转变观念,不应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因此,新学期伊始,我的语文课堂就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引导其各抒己见,从而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一个点拨作用。“教育的目的应该教人如何思考,而非思考些什么,应该增进我们的心智,使我们能自行思考,而不是将别人的思考作为我们记忆的负担。”(斯宾诺莎)因此,交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学生才会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学生就会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每个学生都会有话可说,有问题可问,一改以前教师一言堂,学生却一无所获的现象。

  学习本文时,在朗读方法指导的基础上,熏陶渐染,促使学生与文本密切接触,然后,重点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自主体验、赏析。因此,在学习本文时,增强阅读的目的性,提高了阅读效率。当然,阅读教学中,教师既是主导着,又是特殊的阅读主体,应以其丰富的阅读体验处于阅教学的最前列,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起到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等主导作用。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7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视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以美的课件吸引学生。

  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力求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二、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课堂始终。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三、不失时机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8

  这是我第二次执教这篇课文,面对不同的学生,用的是同一份教案。因为刚接手这个班,不知道学生的功底如何,就先按照原本的课件来上课。相比起上届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明显活跃很多,在第一堂新课上表现得也挺认真,虽然朗读水平不好,但是读得也算流畅。

  词语教学:

  在生字词方面,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只是先让学生齐读了三次课文,又齐读了《词语手册》,学生也自由读了几遍课文,课堂上并没有专门读生字词。将词语带入到句子中去读进行了好几回,从作业本情况来看,“看拼音写词语”这题全对的.学生不多,错误集中在“吟诵、陡峭”二词。

  (一)浅尝文字,初识文本前后呼应之美

  我出示了开头和结尾,让学生品读这三个自然段,想一想: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色?(首尾呼应)师引:开头带着好心情,回家又——带着好心情和好记忆。学生很快就能找出开头和结尾都有一个相同的词语“好心情”,随之就很容易地说出这是“首尾呼应”,可见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难题。

  不足:对于开头和结尾,我没有花时间细讲,只是让学生读过,和我教案中预设的有很大的出入。

  教案:

  1.想象一下,当作者写下这个开头的时候,他的耳畔是否恰逢鸟鸣声声?

  预设:“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说明这里鸟语花香。(师评:你一定想表达,开头带给你清脆的感觉,你一定听到鸟鸣声了。)

  2.拓展:栀子花见过吗?有一首歌叫做《栀子花开》,唱一句。

  3.师:孩子们,我们想象这鸟鸣声声,微风满怀,露水夹杂着栀子花的清新气息,有感觉地来读读这个清脆生动的开头。(生齐读开头)

  4.这叫首尾呼应(板书),既然文字是对应的,那我们就对应着读读。(女生读开头,男生读结尾)

  这一环节用时很短,但就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都能掌握这个知识点,开头和结尾并不难,也不是文章重点。但我觉得我今天这样子的上法太随意。

  (二)寻芳文字,梳理山中好友排列之美

  对于“单元提示”我也是一带而过,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单元应该注意什么,以及联想和想象是本单元的重点。其实应该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发现,这是我备课的疏忽。

  对于寻找“山中有哪些朋友”这个问题,学生们反应很快,回答得很准确,但是在作业本上好多学生审题不清造成答案错误。

  疏漏:脚步映衬出对应美

  师:请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作者在山中访友的幽径上留下的一串脚印,你发现了什么?

  课堂上完全没有提及这个问题,直接跳到讲“老桥”了。明天补上。

  (三)溶解文字,探寻文本内部对应之美

  在讲“老桥”时,重点关注“德高望重”的意思,一个女生当即说出了词语的意思,后来我又让学生把意思抄写到书上。关于“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依然如旧”的句词对应,学生们居然能很快地说出来,而且找的都对,去年的学生在这个环节速读稍慢且有错误。

  在讲第五自然段时,我主要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也能发现这是排比对应。但是这个环节上的和无趣,也没有教案中预设的练笔,进行的速度很快。

  总评:朗读是我的弱项,我不会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课堂中语音语调也很平淡,在让学生读时,学生也只是很平淡的读过去,没有融入感情,没有投入到文字里去。由于备课不充分,很多教学细节没有涉及,本班男生过于活跃,课堂上很难安静下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9

  《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以《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本文的线索。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句子,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然后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经过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魅力,感受到了文章所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感情。

  可以说,没有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很难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同时,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我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如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课树都在望着我”这两句时,我就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猜想它们当时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内容呢?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一堂课我都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主线,我觉得作为教师,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通过每一次的查漏补缺,相信会使自己的教学更近完美。而本节课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10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

  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看篆体字“友”,从古文字入手,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需要什么?进而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

  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

  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分页标题#e#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11

  教材分析:《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尤为重要。

  反思: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到自然界结交一位朋友,然后想象想对这位朋友要说的话,学生有的把电线杆想象成五线谱,小燕子是音符,叽叽喳喳奏出美妙的音符,有的对树说:“你恨人类吗?人类制造出废旧污染空气,让你呼吸,人类还砍伐你,你为他们付出了那么多,结果遭此厄运,你不难过吗?”听着学生的表述、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产生了幸福感。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更应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想象力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大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因此教学中,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12

  我认为《山中访友》这一课我在设计的时候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也可以说是成功的地方:

  1、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景物、优美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

  我在导课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我以本文题目展开线索。因为课题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是本文的文眼。所以我设计了依次深入的问题:(1 )作者拜访的是怎样的朋友?(2)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 朋友” ? (3 )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 朋友” 有着深厚的感情? 让同学们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

  2、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投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让人越读越爱步释手。因此,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3、在活动四中我以先让生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去练习片段。这应该一设计是学生学有所成又重学生的发展,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就是为了以后的`应用。本课学生新接触了“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习作方法,应该让学生试的进行练笔。以加深理解,注重应用。

  存在的不足:

  1、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时,既需要考虑学习者之间的稳定的、相似的特征,又要分析学习者之间的变化的、差异性的特征。我在《山中访友》一课只分析了学习者存在的共性的问题,而并没有分析出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接触能力强的和差的学生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我班学生接触能力强的和差的存在的差异是,强的学生能根据教师提供的方法去认真的学习要学的内容,但差的学生却不能有目的地学习,只有在强的学生的引导下才能有效的学习。

  2、阅读课文的教学应该以读为主,而我在教学目标分析的时候恰恰忽略了这一点。虽然三维目标找的合理,但在过程与方法上指给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不太明确,一定会影响学生在课堂的有效学习。学习之后我认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应改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关键的主要的词语或者是句子,体会文章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并感受作者对山中景物的喜爱之情。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应该注重学生对词段的训练,所以在这一目标中应该加入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优美段落,就更能体现高年级段的特点。

  3、对教学重难点分析的合理在课堂上才能更好的去突破,才能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重难的分析听了视频课之后感觉应该结合所执教班级的特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学习结合着来分析。所以本课的重难点应该确定为:让学生在朗读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作者的感情。同时积累优美的文段。这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如果在课堂上能突破这一难点,那么节节的语文课都是有实效性的。

  改进的地方:

  1、教学活动一我在设计的时候,注重了单元的整体性,从单元导读入手,指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在导入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语言的严密性,不应该问“猜一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应该为“猜一猜作者拜访的是怎样的朋友?”会更符合文章的内容,也能达到激发学生好奇心,同时有了学习的兴趣的目的。

  2、在设计活动二中我注重了以学定教这一教学根本,让学生汇报自己学会的生字新词,然后就大家的问题在共同去解决。这尊重学生的学习,以学生为主。

  3、在活动三中设计的有重复的地方,向先让学生说一说作者都访问了哪些朋友,又让学生把句子换成朋友再来说,虽然起到了加强的作用,但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设计的太过冗繁了,应该把第二个环节去掉。

  整个活动三中我以朗读为主,并且把朗读分为不同的层面,先读带动理解,理解之后再通过读提升感情,加强理解。这样的设计听了培训之后,认为很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也有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

  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结这次教学的设计,再结合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我认为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法就是加强了学生语段的积累,同时注重了学生的练笔。但在朗读上还是差了一些,虽然也注重学生的朗读,但还是不很到位。只有一部分学生能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会通过读文理解课文,这和平常没有注重所引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是有关系的。理解课文之后再提升朗读层次的时候,学生的感情朗读就要更次一些,这当然和平常学生感情朗读的时候教师的评价不是很到位有关,和教师的素质也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注重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也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素质得到提高,学生才能提高。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13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

  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我设计的练习充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展开想像,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第1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第2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关于第1问,要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种景物,如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等。关于第2问的回答,参见“课文研讨”的有关内容。

  二、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这是一道写作训练题。设题角度新颖,不是以游人的视角>写景物,而是从景物的角度,让它与游人互诉心声,实际上景物与游人已经成为“朋友”。写作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提示。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14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我校的教学评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们从教的时间是何其有限,成功的体验对许多人来说是何其的珍贵。我是个很幸运的语文教师,在自己语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在放弃生物从事语文教学的10次教学评估中,无一例外的获得的一类课,而且近三年来稳居语文组的第一名。这个成功,有幸运,但决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五、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5-28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7-01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9-28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篇04-16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07-06

山中访友说课稿06-26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5篇06-24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8-17

山中访友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