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20 08:20:2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1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关键是让学生体验并理解10个一和1个十的对等关系,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用小棒先来摆出11,思考如何摆放才能一眼看出数量的多少,从而引出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对等关系,把10根小棒变成1捆小棒后,更容易数出物体的数量。这种摆法也让孩子们把11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捆和一根,即1个十和1个一,从而引出11的组成。这一过程的'主要教学理念就是把动手操作与概念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十几的数的特征。然后用此种方法,进一步来探索13和15等其它十几的数的组成,从而总结出十几的数的组成特征。这一部分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所占比重比较大。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组成这一目标外,本节课还要求学生掌握数数,数序和读作,后面的这三个目标比较简单,在课堂上一带而过,通过习题加强巩固。

  通过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可以发现孩子对这堂课的学习兴趣还是非常浓厚的,对重点和难点的掌握情况也比较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空间,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创新能力。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2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我上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日的认识第一课时。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想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学校文明校园,和老师一起出去走走,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

  信心。同时,设置问题如“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数,感觉怎么样?”“看这些运动员上场,感觉怎么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主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组成,我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让学生在重复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在动手摆小棒中体会,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整节课中,我感觉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如,认识11时,我的设计是让学生自己拿出11根小棒有什么方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担心学生拿出学具后很难维持纪律,不敢放开让学生自己拿出小棒,而改为看图说话,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的动手的时间有点不足。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吸取经验,更好地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3

  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数概念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0—10各数及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数概念教学中整数部分认数教学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数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概念是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它需要一个过程。我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与想法: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在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材料做了适当重构。选择了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景——美丽的三亚,选取了和教材编排意图相同的三亚干净整洁的街道,让学生有如来到美丽的三亚,有如亲身经历过马路,使学生受到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的教育。以及让学生直观地数一数图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入教学,学生情绪高涨,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活动的目的除了巩固知识技能以外,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表达和交流生活中有关数量的.信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2、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体验。

  学生在本节课中第一次接触计数单位“十”,如何让学生理解和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本着“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这一理念,这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如在学习计数单位“十”时,我先让学生摆小棒,再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摆的。这样,通过捆一捆、说一说,把操作、语言表达紧密结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体验到10个一就是1个十,接着认识11-- 20 时,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先是让学生摆一摆,并想办法使别人能很快看出自己摆的小棒是十几根,然后通过观察、交流使学生感悟到“把10根捆成一捆”的方法能最快地数出是十几,进一步体验到“1个十”的优越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操作探索、讨论交流、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数的认识和运算教学中尤其要加强数感的培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许多活动,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数感。

  (1)数数、看看、比比。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用数学,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数感,培养数学应用能力。例如我让学生分别数数教室里的人和物,以及课后数一数身边的数,让学生“触摸”了数学,培养了数感。

  (2)数数、排数序、找关系。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为此,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数数中体会数的顺序,在填数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感受数之间的相对关系;最后的摘苹果的游戏,培养了学生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敏感程度,较好地体现了数感培养。

  不足之处:

  我们说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较注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忽视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何等的重要。在操作捆一捆时,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太会控制橡皮筋,因此一直在不停操作,以至影响了后面的听课效率。

  在教学数的组成时,有一个学生说到“1个十和1个4组成14”,我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活动,使学生加深理解,明确“1个十和4个一组成14”。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除了要倾听那些准确无误的回答,更要耐心倾听孩子的错误。如果我们机智地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的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抓住错误延伸,诱发思维,开启心智,得出的结论反而印象深刻。我们不仅要倾听成功孩子的快乐,更要倾听暂时失败的孩子的心声,我们要耐心地等待,热忱地帮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4

  一: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学前班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1、注重创设情境,在快乐中学习。

  学前班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抽象的数字,单凭老师讲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因此我设计了用小木棒数数的方法。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学习了11-20的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2、注重动手操作,在玩中学习。

  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时,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让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1)1根1根地摆;(2)2根2根地摆;(3)5根5根地摆;(4)一边10根,另一边2根(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种摆法。学生各抒己见,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让学生自我比较,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感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运用转化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较短的时间内了理解2个十是20。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针对学前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我通过猜数游戏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数识。让学生猜一猜有几支,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是多了还是少了,然后让学生实际数一数,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

  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二: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我上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认识第一课时。上好这节课有三大难点需要突破:

  1、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如何关注。现在的孩子其实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有关的知识,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基础,是教学需要突破的。

  2 、“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3、学生数感的培养。

  针对以上三点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处理教学好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组的人数、数小棒等等。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及对数字娃娃排数、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5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1、注重创设情境,在快乐中学习。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抽象的.数字,单凭老师讲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因此我设计了用小棒数数的方法。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学习了11-20的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2、注重动手操作,在玩中学习。

  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时,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让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1)1根1根地摆;(2)2根2根地摆;(3)5根5根地摆;(4)一边10根,另一边2根(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种摆法。学生各抒己见,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让学生自我比较,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感

  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运用转化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较短的时间内了理解2个十是20。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但在整节课中,我忽略了学生估数能力的培养。过重于操作能力的培养,操作时间过多,导致新课没能按时完成。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6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建立数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是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所谓数感,实际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成为当前广大教师颇受关注的问题。

  《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通过摆一摆、捆一捆、比一比、说一说,让学生达到会认、会数、会读,理解数的组成和十进制的概念。如果不会用这些知识来描述现实或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知识是“死”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

  一、亲历建模过程,建立数感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课前谈话中,教师选择一捆和十根之间的特殊关系,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

  当学生自主探究“怎样摆放能让别人很快看出是12根”时,呈现出8种摆的方法并各抒己见,学生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时,教师没有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是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兴奋,异口同声说出12根。

  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我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通过摆小棒、说组成,在脑子中想小棒,说组成,看数说组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学生经历实物操作(摆小棒)──表象操作(在脑中摆小棒)──符号操作(看数,直接说组成)的过程,从而建立起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数学模型。可见,建立数概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数感是不能传授的,它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数的敏感性,从而建立数感。

  二、重视实践应用,形成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发展数感。“生活中,你在哪儿见或用过这些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寻找教室里的,回忆经历过的。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16个整体音节,18路汽车,12色水彩笔等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这些不是他们胡编乱造的,而是他们正在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描述生活,解释现实,这是数感的具体表现。

  三、激励猜测验证,发展数感

  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象,能简缩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验证是指学生在进行探索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引入时,从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猜猜“有多少个草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的相对大小,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有兴趣地数数,又了解了学生的起点,可谓是一箭三雕。实践应用部分,翻书页、数出10页纸摸摸有多厚等问题情境的设计,促使学生加深对数意义的理解,选择参照物,逐步得出合理的结果,也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数学意识,发展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的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有责任让数感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7

  11到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和已经积累了一些认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数数、读数等活动,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大小和顺序。

  教材在例题的编排上分为了三个层次:1、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了解10个一是1个十。2、怎样摆12根小棒看的清除。初步感知12的组成。3、通过四幅小棒图认读11-20各数。

  因此,我在新授环节的设计上就紧紧扣住这三个层次。第一层,让学生通过数数、捆捆、填填、读读,联系直观体会什么是“1个一”、什么是“10个一”、什么是“1个十”以及为什么说“10个一是1个十”等内容。要让学生一边捆小棒一边说“10个一是1个十”,把动手、思考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反复进行几次,逐渐建立“十”的概念。第二层,让学生知道十几都是1个“十”和若干个“一”合成的数。集中精力认识12,再向其他各数展开。“怎样摆12根小棒”是挑战性的问题,为了“看得很清楚”摆成1捆加2根。由于刚教学1捆是10根,学生手边有成捆的小棒,所以有条件这样摆。如果出现别的摆法,也可以通过比较使其改变。只要体会到这样摆的特点和好处,就感受了12的意义。第三层,展开时的学习活动有“数一数”“认一认”和“摆一摆”。“数”要看着书上的图,其中的1捆不必数,它是10根。零散的小棒要数,再和10根合起来。“认”就是看小棒图下面的数,各个数里左边的“1”相对于1捆小棒,右边的“几”相对于几根小棒,这样的数读作十几。“摆”是再现十几的`意义,不看着书摆。我说数,如13,学生摆1捆和3根小棒。经过多次数和摆,发现“1捆小棒”是十几的相同点,一根根小棒是不同点,概括地感受十几的意义。教学20,让学生经历得出20的过程。看着左边的图,学生会主动去数没有捆起来的小棒,于是产生认知矛盾——1捆和10根小棒合起来是多少?进而又想到办法——把10根小棒也捆成1捆。这样,就把左图变成了右图,得出了20。

  在练习的设计上,书中的练习很注重培养数感。如:

  (1)抓抓、估估、数数。第79页第1题和第4题,通过操作和观察体验十几。抓一把小棒要先感觉一下再数,知道根数后再把小棒抓住,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类似地,要在观察中估计,数出草莓和伞的数量后再看图,体会怎样合理地估计。因此教学时不能疏忽第二次抓、第二次看,这是发展数感的最佳时机。

  (2) 数数、看看、比比。第79页第6题分别数10张、20张纸,看看有多厚,让学生通过厚度体会张数。如果分别用手摸摸厚度并对两次的厚度进行比较,效果会更好。

  因此我只增加了猜数的游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巩固了本节课的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8

  课上,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这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建立了数位的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同时,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但是细细琢磨一下,也有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十”的概念没有深入人心。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认识11时,请小朋友摆一摆,大多数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有的小朋友则仍然采用左边10根,右边1根的'摆法。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再三,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十”的概念没有建立好,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在讨论喜欢哪一种摆法时,选择左边10根,右边1根这种摆法的很少,学生认为10根放一起,数起来麻烦。我在课堂上顺水推舟说,我们就来看这种摆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和1个一是11”。而对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不了了之。所以导致学生在摆十几时,仍旧1根1根地数。我想应该引导学生再来探讨,(在那些摆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摆法)现在你觉得哪种摆法好,为什么?通过比较、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

  2.没有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课堂上没有把握好机会,组织起有效的合作学习。现在想一想,在动手操作摆11以及讨论哪种摆法好等环节中,是否可以安排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可以让学生在摆好小棒后,小组或者同桌讨论哪种摆法好?让每一位学生在独立思考后,都参与到讨论之中。

  3.课堂上关注学生不够。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在课堂上,虽然我发现“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碍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进行教学。虽然课堂上我及时发现了问题,可是我回避了。虽然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是还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9

  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课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和认识多位数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于11~20各数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她们能一一对应的数数,对数的顺序有了比较好的认知,那么,这节课在此基础上又做些什么呢?在教学中,根据周老师指导的六步教学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了本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

  一:以学定教,培养孩子数感。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数数、读数、写数,课堂中根据预习内容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棒,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二、抓住重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教学时,从“用什么方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摆了多少根”这样一个问题入手,让学生拿出10根小棒,让他们自己摆一摆,看看怎样摆,才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摆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感悟到把10根成1捆,表示1个十的必要性。

  三、在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学生通过自学,借助小棒直观形象的学习教材,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己亲身体验,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本节课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

  摆小棒的次数比较多,有的学生摆完小棒后依然在玩小棒,没有及时提醒学生把小棒放好。对数的组成学生只停留在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的阶段,如果反过来进行练习,肯定会加深孩子对数的组成的理解。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完善自己,争取有大的提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一开课,我就提供了生活中的实际素材,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看图、提问。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这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这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建立了数位的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我注重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自主、合作等的学习方式贯穿整节课,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

  但是细细琢磨一下,也有不少遗憾。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十”的概念没有深入人心。

  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认识11时,请小朋友摆一摆,大多数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有的小朋友重新用皮筋扎起来,有的小朋友则仍然采用左边10根,右边1根的摆法。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再三,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十”的概念没有建立好,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在讨论喜欢哪一种摆法时,选择左边10根,右边1根这种摆法的很少,学生认为10根放一起,数起来麻烦。我在课堂上顺水推舟说,我们就来看这种摆法。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和1个一是11”。而对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不了了之。所以导致学生在摆15时,仍旧1根1根地数。我想应该引导学生再来探讨,(在那些摆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摆法)现在你觉得哪种摆法好,为什么?通过比较、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自然,“12—20”各数的组成,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就可以了。

  2、没有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

  课堂上没有把握好机会,组织起有效的.合作学习。现在想一想,在动手操作摆11以及讨论哪种摆法好等环节中,是否可以安排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可以让学生在摆好小棒后,小组或者同桌讨论哪种摆法好。让每一位学生在独立思考后,都参与到讨论之中。这样,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也许就不会不了了之了。

  3、课堂上关注学生不够。

  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在课堂上,虽然我发现“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碍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进行教学。虽然课堂上我及时发现了问题,可是我回避了。虽然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是还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新理念的贯彻落实是新旧观念激烈碰撞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1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个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11—20各数的组成、大小和顺序,通过摆小棒,学生感知了10个一是1个十,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本单元最成功之处是运用数的组成口算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虽然这一环节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反复引导,给学生提供充分说的机会,最后大约有半数学生会说。这一过程对今后教学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算理起到很好的作用,真正做到,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不足之处是,学生口算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速度和正确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会算,但速度慢,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会口算。在后一段时间要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口算中来,使学生的口算能力达到甚至超过本学段目标。

  本单元检测:90分以上33人,80—89分22人,60—79分14人,60分以下7人。存在的问题是:口算不熟练;大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差;还有一些学生年龄太小,不知何为考试。通过这次检测,学生之间的差距明显凸现出来,两级分化相当严重。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案例背景:

  我多次设计并执教《11~20各数的认识》,似乎一次比一次“成功”,可我越来越迷惑,学生需要“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吗?学生理解十进制的概念了吗?课堂上,学生围绕问题“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很快看出根数”时,摆小棒的方法较多,但把“10根扎成一捆”的同学极少。因此,学生通过比较没有达成共识,只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接受”了十进制。当然,通过精心设计的习题训练,学生也学会了解题答题。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训练“记住”了知识,“记住”了数的组成,但不理解位值制原理,也没有建立数的概念。20xx年10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培养数感”为主题,我又一次重新设计并执教了《11~20各数的认识》的研讨课,感受颇深。

  案例描述:

  一、课前谈话

  促使一年级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教师制订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如:表现好的奖红花,10朵红花换一个金苹果。我根据班级的实际,轻松地与学生聊了起来。

  “今天发言积极,声音响亮的小朋友,希望老师奖什么?”

  “红花和金苹果,你更喜欢什么?为什么?”学生兴奋地说:“我喜欢金苹果,因为一个金苹果相当于10朵红花。”

  [从现实材料入手,几句谈话既组织了教学,又渗透了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为下面学习新知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二、创设情境

  “小朋友,你们成为小学生后,爸爸妈妈非常关心你们的学习,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学习用品。”教师边说边拿出一个放了许多铅笔的笔筒,“这里有几枝铅笔?”“10枝”、“14枝”、“19枝”等,他们猜得兴趣盎然,神采飞扬。然后运用数数来验证,结果是12枝。再次猜另一个笔筒的铅笔枝数,又一次数铅笔枝数,结果是20枝。

  [从猜测到验证,让学生感到数数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样既了解学生的起点,初步感知数的相对大小,又体验到1枝1枝地数,数得速度慢、麻烦,引发学主动探究的欲望。]

  三、自主探究

  1.摆小棒,感知“十”。

  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①1根1根地摆;②2根2根地摆;③5根5根地摆;④一边10根,另一边2根等8种摆法,但一边摆10根,另一边摆2根的同学很少,个别学生操作时无从入手,他们不理解“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意见很不一致,根本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教师不作任何解释,只是安排了一个游戏“比一比,谁的眼力最好”。师生一起观看课件,第一幅画面,1根1根地摆,画面出现约2秒钟后马上消失,问:刚才画面上出现的是几根小棒?学生无奈地摇摇头。第二幅画面2根2根地摆,方法同上,学生又是无奈地摇摇头。第三幅画面把10根扎成一捆,当课件一出现时,学生非常兴奋,异口同声地叫起来:21根。其实三幅画面上出现的都是21根,现在你喜欢哪一种摆法?“我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我也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学生的意见基本统一。

  [在比较中,学生领悟到10根扎成一捆可以使数数显得方便,并初步渗透十进制。]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重新摆12根小棒时,学生却遇到新问题:不会用橡皮圈扎小棒(每次执教前,学生会熟练地用橡皮圈扎小棒成为课前准备的主要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扎好小棒后,边看边说,一捆是(10)根,就是10个一,一捆有(1)个十,那10个一是这捆,1个十也是这捆,那么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

  [在感知的基础上,借助小棒,直观演示操作,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理解10个一1个十。]

  2.摆小棒,说组成。

  师摆小棒,生说组成;生摆小棒,生说组成;学生看数,在头脑中摆小棒说组成等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从而建立起1个十和几个一是十几的数学模型。

  [数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体验和发展的过程,理解数概念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

  3.看直尺,理解数的顺序、大小。

  借助直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读数(顺数、倒数),更深入地认识11~20各数。“看到这把直尺,你知道了什么?”预设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地开放地畅所欲言,如17比16大1,19的邻居是18和20等。可实际操作中,有的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学生通过读数,了解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进一步认识20以内各数。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20以内的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

  四、实践运用

  “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我用过这些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如:整体认读音节16个,日常行为规范20条,一盒水彩笔18色,今天是10月20日等。

  [搜索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充分感受数的意义,让学生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快乐。]

  你抓一把糖大约有( )颗,抓一把铅笔大约( )枝,你的红花本上大约有( )朵红花等问题的设计,在估测中,促使学生运用数来交流表达信息的能力。“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圈一圈,画一画,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有朵红花?”

  [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目的是运用1个金苹果换10朵红的事实,进一步深化十进制的概念,但每次的执教中时间总是显得仓促,效果不佳。]

  五、课堂总结

  11~20,这条波浪线什么意思。

  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建立数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是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所谓数感,实际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成为当前广大教师颇受关注的问题。《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通过摆一摆、扎一扎、比一比、说一说,还利用对比材料,学生达到会认、会数、会读,理解数的组成和十进制的概念。如果不会用这些知识来描述现实或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知识是“死”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

  一、亲历建模过程,建立数感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课前谈话中,教师选择金苹果和红花之间特殊关系,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当学生自主探究“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时,呈现出8种摆的方法并各抒己见,学生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时,教师没有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是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面均以出现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兴奋,异口同声说出21根。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我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通过摆小棒、说组成,在脑子中想小棒,说组成,看数说组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学生经历实物操作(摆小棒)──表象操作(在脑中摆小棒)──符号操作(看数,直接说组成)的过程,从而建立起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数学模型。可见,建立数概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数感是不能传授的,它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数的敏感性,从而建立数感。

  二、重视实践应用,形成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发展数感。“生活中,你在哪儿见或用过些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寻找教室里的,回忆经历过的。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16个整体音节,学号13号,12色水彩笔等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这些不是他们胡编乱造的,而是他们正在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描述生活,解释现实,这是数感的具体表现。

  三、激励猜测验证,发展数感

  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象,能简缩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验证是指学生在进行探索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引入时,从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猜猜“笔筒里有几枝铅笔?”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的相对大小,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有兴趣地数数,又了解了学生的起点,可谓是一箭三雕。实践应用部分,抓一把糖约几颗,抓一把铅笔约几枝,红花本上大约有几朵红花等问题情境的设计,促使学生加深对数意义的理解,选择参照物,逐步得出合理的结果,也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数学意识,发展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的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有责任让数感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3

  《11-20各数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十单元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操作,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概念。

  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捆小棒,在操作过程中建立“10个一是1个十”概念。

  二、指导方法,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一估,再数出是多少。草莓图这题的要求是: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数出来。如果图一直出现,孩子往往只数,而不估。为了帮助孩子培养估算的意识,草莓图先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只闪现了2秒,让孩子们说说感觉是比10多还是比10少;第二次闪现,请学生猜一猜有多少颗;第三次出现,再引导学生有次序地数。并看看数的.结果与猜的是否接近。第二幅是洋伞图,也出现了三次。第一次,让孩子们说说感觉是比草莓多还是比草莓少;第二次闪现,请学生猜一猜有多少颗;第三次出现,引导学生独立地数一数、圈一圈。再反馈。指导孩子们在估算时找一个参照,以提高估算的精准度、积累估算的经验。

  三、寓教于乐,活动、练习形式多样。

  淘 本节课容量比较大,活动与练习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活动:独立操作、同桌合做、竞赛、抢答、游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孩子在操作中学、合作中学、竞赛中学、游戏中学,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于水平有限,教学中还存在一些的不足之处。

  1、许多学生问题回答得并不完整,但我担心时间不够,没有让学生纠正过来。这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问题时,处理问题不够机制。请女生从7数到17时。几乎所有女生都是从0开始数的。这时我以为是因为没有听清题目,把课件又调回去重复了一遍,结果还是错的。直到第三遍女生才答对了。这一练习花去了不少时间。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如果当时再让学生重听一次题,再讨论一下从几开始数,并追问一下为什么不是从0开始数呢?女生就不会出现再次数错的情况了。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4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课前了解到,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实践操作,逐步理解“10个1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1、通过数苹果的问题,让学生摆一摆11根小棒,要求:怎样摆就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是12?学生出现了几种摆法……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认识到一边10根,一边2根的摆法更容易看出是12。为了更方便,我们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从而突破10个一就是1个"十"这个难点。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的概念产生,形成过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才能,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

  2、在认识了10个一是1个十后,引导学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摆成12,并说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的数的`组成。再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数字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学生加深了对11~20各数组成的理解。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了“1个十”的概念,教师针对性地进行了小结,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生活,以学生日常接触过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1个十”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便捷。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因而教学时我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此时,我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图均以出现为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的方法,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而10根扎成一捆的摆法却给学生带来惊喜、兴奋、成功。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5-14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8-22

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27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8-21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3-17

11到20各数的写法教学反思03-28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20各数的认识》08-14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20各数的认识》09-17

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