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
这一课的教学,我在组内三个班分别进行的不同教学设计的尝试:带着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概括再细品深读;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感悟。
在三次教学中,我有许多不同的收获:
1、用小标题进行概括。这是我们四年级第一词进行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小标题与文章题目的作用一样,它是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与提示。因此,练习写小标题可以提高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列小标题可以有两种方法:(1)摘录法,就是从课文的段落中去找词、词组或短语,做小标题。
具体步骤是,先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逐段阅读,然后边读边看。看看哪个词或词组可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摘录出来。(2)浓缩法,就是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把主要意思加工提炼成小标题。具体步骤是,先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逐段阅读,概括出各段段意,然后边读边想,找出最简练的词,词组,最后把几段小标题进行比较平衡,使其结构相同,字数也尽可能相同。但在整个教学中,我并没有讲清楚这样两个方法,以至于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概括出的小标题往往就造成结构不统一,以至于在交流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2、对于生命的解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蚂蚁、羚羊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本身所体现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做了充分的解读和感悟,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感悟到动物们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以及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但是却忽略了故事中的“人”,尤其是“蚁国英雄”中那不慎引起火灾的人和静观蚂蚁抱团冲出火圈的.人,他们在这样一个壮举面前所表现出的心里变化,他们对于生命的一种重新认识。
3、依托“美读”体悟情感。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谈到了这一点,但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对于概括、品读上花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削弱了“美读”体悟的环节,使得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感还不是很清晰,因此感悟还是显得略微浅显和浮于表面。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2
我教学了《生命的壮歌》一课,其中《生命桥》一文感动了很多学生。这是一篇激情讴歌生命的篇章,讲述了当灾难来临前,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为年轻羚羊架起了一座通往新生的“桥”。文章本身已经感动了我,特别是我想起了汶川地震后,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同伴间无私的奉献精神有了全新的解读。
课开始,一组可爱的羚羊图片,激起学生对羚羊的.喜爱之情。这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就像感受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幸福一样。然后话锋一转,引述到:在密林深处,一群羚羊被狞猎队一步步逼上了悬崖。悬崖高耸入云,下面是万丈深渊,对面山崖又离得较远,一只羚羊无论如何不能跳到对面崖上。(教师一边叙述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悬崖)你看到这一幕你想到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到希望猎人放下枪,那是他们善良的设想;有的学生担心羚羊们就此全部被抓,那是设身处地地为羚羊们着想……不管是怎样的想法,孩子们无疑都投入其中了。
有了上面的铺垫,再请学生自读课文,读读,画画,写写批注,看看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谈谈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同学们默读全文,接着在组内交流、竞读,教师同时用简笔画展示羚羊飞渡那悲壮场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整堂课没有过多的诠释文章的字词,没有过多的强调理解,让学生在语言中想象画面,在画面中感悟生命的强大意义,形成一种内心的共鸣。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情,不需要简述,只需要诱发。
最后,又将地震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引入课堂:老师用身体保护学生,母亲用生命挽救孩子,同学以身体的残缺作为代价换回同伴的平安……这些不都具有老羚羊的精神吗?
当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之际,他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文章的丰富内涵,这时不妨留一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在学生沉思之后,让他们说说是否想呼唤些什么时,学生的回音是:
——让我们爱护动物,世界会更美好!
——保护珍惜动物,不要让他们灭绝!
——珍爱生命,保护自然!
……
讴歌生命的篇章,要用生命去撞击,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思想也就得到了升华。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3
在备本课时,课文给我的除了震撼还是震撼。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备完课,久久不能平静。这是十分出色的文章,是启迪人类发展的文章,是授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学生一篇好文章。这篇课文的内容不难理解,但是故事性特殊强,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生命的壮歌》一课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动物逃生故事组成。
“蚁国英雄”说的是一群蚂蚁面对大火的围攻,利用集体的`力量奋力逃出火海;“生命桥”着重记述了一群无辜的羚羊面对狩猎队的捕杀,沉着冷静、团结协作,最终年青羚羊在老羚羊的带领下奇迹般逃生的故事。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极为相似。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的“崇高”——可贵的合作和大无谓的献身精神。
在两堂课的教学中,我布满激情的导入把学生带入到那种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课文的内涵。教学时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在读中揣摩情感。学生通过激情朗读,似乎把当时情景进行再现,使得老师和学生们的那颗心被都被震醒了。课堂上我没有任何特殊的讲解,没有非凡的引导,更多的只是孩子们的读,读的过程中,学生们被课文的内容所感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后,读书的个性化也随之有了提高。而在“生命桥”一课教学时,利用简笔画的勾画,使得学生更能体会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来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整堂课的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的壮举,又要在读中领悟到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4
学习《蚁国英雄》时,我先让学生试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的思路,又通过朗读描写火势强盛的词句以及“我”心中的想法,体会蚂蚁所面临的形势之危急。在充分渲染紧张气氛后,我紧紧抓住“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等三个蚂蚁突围的句子,理解蚂蚁的临危不惧的英勇行为。学生很自然地被蚁国英雄的献身精神和团结精神所感动。
有了学习《蚁国英雄》的经验,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生命桥》一课中所蕴含的道理,但怎样让孩子透过文本进入羚羊的情感世界,又如何引导孩子通过文本联系人类的情感世界?我想读书是最好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我采用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全文共352字
在苏教版第八册教材《生命的壮歌》有这样一个片断:“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学生在品悟这段话时都说,这轻烟说明蚁团外层温度很高,蚁团外层的蚂蚁已被烧焦了,蚂蚁们是多么富有献身精神啊!与我对教材的理解完全一致,很好。这时,有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层轻烟是牺牲的蚂蚁的灵魂,它们即将升入天堂。”我心中一愣,我是个无神论者,相信大多数学生也是,怎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我又该作怎样的评价。首先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肯定了她的思维方式,但对她的观点未作任何评价。
课后,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中的教材观,并对师生如何与教材进行对话作了深刻的反思与检讨。
首先,对教材的理解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传统教学,注重将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作为一种现实的结论传授给学生的做法,是教育上最大的错误之一。而这种思想还在根深蒂固地扎根于我的教学思想中。所以我才会对学生的这种理解惊讶与不解。阅读是一种独立的活动,是动态的、有个性特征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自身对教材的感悟。杜威就说过认识是做,而不是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每一个学生应当按照自身的能力或要求去展开学习。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才有价值,才能完成。“教”不过是一种助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情境同时也增进学习效率,它无非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由此看来,新的教材观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注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语言同创造不可分,一切创新思想都是在语言中实现出来的;语文教育本身具有创造性,能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创造成果,发展语文创新能力。任何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语文教育要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识记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思想和形式,而且能批判地对待课文,把课文作为审视,研究对象,发现课文的正误优劣,与课文对话,甚至超越课文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发表个人独到见解,最终在对话中学会对话,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
当然,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并不总是成功的,有时是学生的视界与文本差异过大,对话交流就会产生困难;如果学生有某方面的知识结构的缺陷,沟通就难办;当学生处于思绪不集中、混乱或迟钝时,对话也会受影响。阅读是一种内心感悟,这种感悟也会出现偏执。当学生的理解出现错觉时,教师作为一个知识构成较完整者,占有资料较丰富者,理解感受力较强者,他的责任便是指正、引导、激励。同时,教师也要避免在对话中落入“套板反应”。如果教师唯“教参”是用,不追求自己独到见解,不用自己的心灵去和教材文本对话,那么势必人云亦云,毫无创新。只有教师克服惰性,锐意创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坚强意志去影响学生,师生才能成为真正的对话者,双方达到心灵的共振,学生才能在效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其次,教材不仅仅是个例子,它应是师生的生命运动的舞台。
也许是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吧,很多教师把教材仅仅当作一个例子,对它进行分析,抓住知识点给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但新课程改革更强调人文性。语文教育的对话理论认为:“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对学生来说,教材不是一个简单被动地等待着他们去认识的对象,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不是单单靠教师教出来的,理解生成于对话过程中。“在对话过程中,由于视界的融合,精神的际遇和理性的碰撞,双方都有输出,有吸收,有肯定,有否定,有再现,有创造,有理解也有存疑”,在对《生命的壮歌》的理解过程中,我只是想到外层温度高,并用此来标签蚂蚁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要团结协作。而学生却不这么看。对学生来说,这些被烧焦的蚂蚁是值得同情的,因为它们也是与我们一样平等的生命,所以在它们死后,孩子们更愿意给它们安排美好的归宿,使它们的灵魂升入天堂。我们在语文学习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针对教材的语言实践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教材的体验感悟中去,体会文章作者的情感脉搏和思想内涵,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文思想,让学生受到真的启迪,美的熏陶,善的教化,形成积淀在学生人格和思想层面上的东西,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要想学生有这些收获,首先做为教师,也要全身心地投入教材的体验与感悟中,不要把教材仅仅看作一个例子,学着与教材共呼吸。如果我能在这位学生这么善与美的感悟后对她作出肯定与赞赏,相信比我说一百遍要珍爱生命、珍爱动物有价值得多!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珍惜爱护学生作为读者的阅读天性,而不是去限制、规范、扼杀学生内在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新教材观认为教师不光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更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究的学习者、创新者,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学生的同学。这是多么有道理呀!
让我们真正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灵魂与实质。让“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学生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让语文教育活动成为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5
《生命的壮歌》由《蚁国英雄》、《生命桥》两篇短小的故事组成,故事情节悲壮感人,通过小小的动物表现出“生命”这样一个沉重的主题。本周,我们备课组内进行了对本课的研讨,由孙老师在三个班级分别执教了《生命的壮歌》中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考虑到两篇故事情节相似、主题相同,所以,孙老师以《生命桥》为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另一篇则由本班教师自己带领学生尝试着用结构来学习。然后在组内成员坐下来谈谈教学整篇课文的感受。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相似,都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反映动物界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赞颂了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那一个个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个体,那一幕幕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震人心魄、扣人心弦。在教学《“蚁国英雄”》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字并想象画面,融进自己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体验,把火势的迅猛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把看到这迅猛的火势时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放到句子中去读,学生悟后的读,往往能爆发情感,碰出火花,达成共鸣。他们机智勇敢、舍己为人的精神令我们终生学习。教师以动情、形象而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水到渠成地将同学们的情感推向高潮,激发起了他们对蚁国英雄们的敬佩、赞美之情。在《“生命桥”》中,“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这一道道弧线交织起的是一道生命的彩虹。最后,还应抓住作者的“情语”来体会。两篇短文开始似乎都对这些动物有些不屑,但是又牵挂着这样一些生灵,最后,当这些可爱的动物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时候,作者又禁不住赞叹。要想体会作者对动物这种勇者无惧精神的赞美还得深入到能够代表作者感情的语句。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6
《生命的壮歌》一课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动物逃生故事组成。
“蚁国英雄”说的是一群蚂蚁面对大火的围攻,利用集体的力量奋力逃出火海;“生命桥”着重记述了一群无辜的羚羊面对狩猎队的捕杀,沉着冷静、团结协作,最终年青羚羊在老羚羊的带领下奇迹般逃生的故事。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极为相似。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的“崇高”————可贵的合作和大无谓的献身精神。
在两堂课的教学中,我充满激情的导入把学生带入到那种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课文的内涵。教学时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在读中揣摩情感。学生通过激情朗读,似乎把当时情景进行再现,使得老师和学生们的那颗心被都被震醒了。课堂上我没有任何特别的讲解,没有特殊的引导,更多的只是孩子们的读,读的过程中,学生们被课文的内容所感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后,读书的个性化也随之有了提高。而在“生命桥”一课教学时,利用简笔画的勾画,使得学生更能体会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来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整堂课的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的壮举,又要在读中领悟到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这篇课文不仅给学生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生命教育,也给我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有两则故事:《蚁国英雄》、《生命桥》。虽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两幅壮烈的画面,但都蕴含了同样的一个主题,那就是团结协作,勇于献身的可贵精神,共同为读者谱写了最悲壮的生命之歌。
在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感动”,展开教学。
一、找感动
文中蚂蚁们抱团突围,外层蚂蚁被烧焦仍不松动分毫让人感动,老羚羊为了让小羚羊得以生存,做桥墩摔下悬崖让人感动。我让学生通过读读、圈圈画画的方式去文中寻找感动,并说说为什么感动,让学生边找边看图边感受外层蚂蚁和老羚羊的无私奉献、蚁群和羚羊群的团结拼搏。
二、读感动
在找感动的过程中,读是不能少的。没有反复的阅读,没有进入情景的朗读,文章不能走进学生内心,学生就很难理解课文。因此,我利用多种形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在美美的读中品味字里行间带给我们的震撼。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他们被感动着,震撼着。
三、说感动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学生们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让我感到孩子们长大了。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讴歌生命的文章,有“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故事,再现了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讴歌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现身精神,共同组成的一曲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相似,都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反映动物界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赞颂了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那一个个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个体,那一幕幕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震人心魄、扣人心弦。
在两堂课的教学中,我充满激情的导入把学生带入到那种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课文的内涵。教学时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在读中揣摩情感。学生通过激情朗读,似乎把当时情景进行再现,使得老师和学生们的那颗心被都被震醒了。课堂上我没有任何特别的讲解,没有特殊的引导,更多的只是孩子们的读,读的过程中,学生们被课文的内容所感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后,读书的个性化也随之有了提高。()而在“生命桥”一课教学时,利用简笔画的勾画,使得学生更能体会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来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整堂课的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的壮举,又要在读中领悟到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这篇课文不仅给学生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生命教育,也给我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大海的歌教学反思唱歌教学反思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8
笔者问过许多教过这篇文章的老师,他们的答案是一致的,这是十分精彩的文章,是启迪人类发展的文章,是人类反思自己行为的文章。这篇文章不难,故事性特别强,孩子听完一遍心就会颤抖。所以笔者就用这课颤抖的心来教学这篇文章。
一、练读课文,构建感受场景
这节课的第一课时我是这样教的:
师:请同学们先默读《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
(生读课文)
师:默默读完后,是否有想出声读的那种冲动?
生:(齐答)有!
师:请你们放声读吧!
(生大声齐读,每个学生最少读了二遍,有部分学生练读三四遍)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听一遍录音。
(师放录音,学生边看边听)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录音读,想想这两篇小文章的情境,看看自己能否看到课本中描述的两幅场景。
(师放录音,学生闭眼倾听)
(学生诉说看到的场景,略)
二、让孩子成为“蚂蚁专家”
师:同学们!今天的任务就是想请大家自己寻找有关蚂蚁的材料,要尽可能多的收集有关蚂蚁的内容,然后阅读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最后形成一篇研究蚂蚁的文章。要求直接粘贴、复制,自己命题。
(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老师指导学困生搜索)
师:(因为学生搜索时,我已经浏览了他们的一些素材)同学们!我对蚂蚁也是特别喜欢的,想不想听我介绍你们没有搜集到的材料,一些更精彩的故事?
(此时的孩子热情特别高,我便讲起了二战期间,德国一个师在原始森林中被蚂蚁全部吃掉的故事;讲了世界上只有三种动物能耕种、喷洒农药,一是人,二是蚂蚁,三是非洲的一种甲壳虫;讲了蚂蚁像人一样会侵略,懂得惩罚俘虏)
师:通过你们的如此努力,愿意不愿意把你们获得的材料汇集起来,以《小蚂蚁》“出版”一本小书?
(全体学生紧张的按照我提出的要求又进行书的材料大搜集,封面的设计,我想一个星期后,这本书一定能够编写好)
三、让人震撼的生命桥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本想让你们自学《生命桥》一课,但因为我在查找资料时读到了很多很多关于羚羊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我不仅读到了课文的原文,还知道了更多的让人痛心的事。我想请你们自己一篇阅读,一点点体会吧!这篇小文章的学习任务是:汇报你们的思考。
师:在没有自学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段真实的事,这是一则真实的报道,是关于河南人如何在大街上杀狗的事:他们先把活狗钉在墙上,活剥狗皮,当狗掉在地上时还在动。
生:(齐说)太残忍了!
师:你们上网查看羚羊的材料后,你会发现到更残忍的事。
(生上网查找并阅读)
生1:我在《野生动物王国》一文,读到“每到春季,藏羚羊好像听从一种无声的命令,自动来到无人区的半荒漠草甸上集结。公羚羊是最忙碌的角色,它们一个个都忙于争斗角逐,施展全部本领以取得对母羚羊的占有权。有趣的是,在藏羚羊家族这场争夺异性的角逐中,往往不是强者取胜,而是弱者反败为胜。常常会看到强者惨死在弱者的'利角之下。开始当然是弱者斗不过强者,实在抵挡不住强者的进攻时,弱者被迫落荒而逃,强者不肯罢休,紧追不舍,追着追着,弱者实在跑不动了便就势往地上一趴,它的两只长长的尖尖的角伸向后方。乘胜追击的强者猝不及防,两只锐利的羊角就会刺进它的胸膛,使它一命呜呼。这是藏羚羊家族的奇闻,也是动物王国里的悲剧。“物竞天择,优胜劣败”,这大自然的规律也不是绝对的,藏羚羊就是一个例外。”这样一段话。
生2: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藏羚羊产羔后离开‘产房’时的情景也很能说明这一点。据传说,此时的公羚羊表现出尽善尽美的组织纪律性和崇高的责任感。数不清的公羚羊自动组织起来,同舟共济,承担起作‘父亲’的神圣职责,精心保护着母羚羊和刚出世不久的羊羔。遇到江河溪流,公羚羊首先跳下水,在下游排成屏障,保护母羚羊和羊羔过河。一旦有小羊被水冲倒,公羚羊便用身子使劲挡住它,以让小生命爬上岸去。这种动物王国里的‘父子’亲情万古不变,令人感动、引人遐想。”
生3:我在《人是一种什么动物》中读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一个说他用xx射杀藏羚羊的故事。在广袤的高原草地上优雅奔跑的小生命竟是那样的‘憨傻’——矫健敏捷,奔跑如飞,一只被射杀后,一大群都不肯离开,直到被人通通杀死,这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啊!高雅、善良、美丽、尊贵……一切最好最美的形容词全用来形容藏羚羊都不为过。正是因为她们有着高雅的长角和异常精细的绒毛,就招来了杀身之祸。”让人心痛!
生4:我读到了《比狼还凶狠的偷猎者》的文章……
生5:……
…………
(许多学生在流着泪听着伙伴们汇报的材料,汇报完后,孩子认真地书写着自己的想法)
四、回归课文,再次读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新读读课文。
(此时的学生自动采取了默读)
《用那颤抖的心来寻找、尝试(——《生命的壮歌》教学思考(作者:高子阳)》全文共2364字
用那颤抖的心来寻找、尝试——《生命的壮歌》教学花絮 笔者问过许多教过这篇文章的老师,他们的答案是一致的,这是十分精彩的文章,是启迪人类发展的文章,是人类反思自己行为的文章。这篇文章不难,故事性特别强,孩子听完一遍心就会颤抖。所以笔者就用这课颤抖的心来教学这篇文章。
一、练读课文,构建感受场景
这节课的第一课时我是这样教的:
师:请同学们先默读《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
(生读课文)
师:默默读完后,是否有想出声读的那种冲动?
生:(齐答)有!
师:请你们放声读吧!
(生大声齐读,每个学生最少读了二遍,有部分学生练读三四遍)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听一遍录音。
(师放录音,学生边看边听)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录音读,想想这两篇小文章的情境,看看自己能否看到课本中描述的两幅场景。
(师放录音,学生闭眼倾听)
(学生诉说看到的场景,略)
[因为这篇文章十分简单,孩子们完全可以通过几遍的反复读听构建那两幅场景。而在这一节课上一开始就从场景的思路来设计,有利于学生整体建构,有利于学习这篇文章后能更好的关注场景。一则场景一幅画面,一则精彩感人的故事。实践表明,每个学生在一节课上,都有了这种感觉。又因为这篇文章的素材吸引人,感动人,从默读到自己放声读、听读、听想,孩子们的那颗心被震醒。这节课我没有任何讲解,没有特殊的引导,只是孩子们的读,但读的过程中,孩子被文章自身材料激活,这也给了学生写作重视选材的暗示,也就是只有学生如此朗读了,内化成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后,才能寻找到课文以后的东西,才能有个性化的收获]
二、让孩子成为“蚂蚁专家”
[我的第二课时及课外的读写课全是在网络室上的,因为这有利于学生研究蚂蚁。这种设计就是让每个孩子关注一下这个小动物,也想把孩子打造成蚂蚁小专家]
师:同学们!今天的任务就是想请大家自己寻找有关蚂蚁的材料,要尽可能多的收集有关蚂蚁的内容,然后阅读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最后形成一篇研究蚂蚁的文章。要求直接粘贴、复制,自己命题。
(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老师指导学困生搜索)
[通过两节课的搜集,学生找到许多材料,有蚂蚁的生物课上的知识,有《最大蚂蚁合作组织惊现阿根廷 超级王国绵延6千米》、《惊心动魄的人蚁大战》等的报道,有《谁是世界举重冠军》、《蚂蚁间的“种族大战”》的小知识,还有许多蚂蚁王国的许多趣事。全体学生都是惊讶,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这样全面阅读过蚂蚁方面的材料(我经常这样上课,也使他们真切感悟到网络的价值,不仅仅只是游戏),没有这么全面的阅读蚂蚁世界,学生阅读着,那些世界奇迹让他们感受到课文中介绍一定是真的(孩子们在读完课文后,有好多学生问我这件事是真的吗?通过他们两节课的阅读,他们终于明白了),当孩子们认识是这一事件是真的以后,我感受到孩子的精神世界一定在发生变化,因为真的事件才能激发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从他们最后形成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教材编者试图让他们理解的蚂蚁团结合作、勇于奉献的精神其实已经理解了]
师:(因为学生搜索时,我已经浏览了他们的一些素材)同学们!我对蚂蚁也是特别喜欢的,想不想听我介绍你们没有搜集到的材料,一些更精彩的故事?
(此时的孩子热情特别高,我便讲起了二战期间,德国一个师在原始森林中被蚂蚁全部吃掉的故事;讲了世界上只有三种动物能耕种、喷洒农药,一是人,二是蚂蚁,三是非洲的一种甲壳虫;讲了蚂蚁像人一样会侵略,懂得惩罚俘虏)
师:通过你们的如此努力,愿意不愿意把你们获得的材料汇集起来,以《小蚂蚁》“出版”一本小书?
(全体学生紧张的按照我提出的要求又进行书的材料大搜集,封面的设计,我想一个星期后,这本书一定能够编写好)
三、让人震撼的生命桥
[生命桥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是让读者眼流泪、心滴血的一个词。如何让孩子感受生命桥?我原以为通过反复读课文让学生去理解就行了,在教学完《蚁国英雄》之后,我才考虑这篇文章的教学。于是我进行了资料的搜集,进入网络,键入“羚羊的故事”五个字,一篇篇浏览,我震惊了,我比听这篇文章的录音想像到的情境更震惊,这种冲动使得我必须调整教学时间让学生像蚁国英雄一文一样来自学]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本想让你们自学《生命桥》一课,但因为我在查找资料时读到了很多很多关于羚羊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我不仅读到了课文的原文,还知道了更多的让人痛心的事。我想请你们自己一篇阅读,一点点体会吧!这篇小文章的学习任务是:汇报你们的思考。
师:在没有自学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段真实的事,这是一则真实的报道,是关于河南人如何在大街上杀狗的事:他们先把活狗钉在墙上,活剥狗皮,当狗掉在地上时还在动。
生:(齐说)太残忍了!
师:你们上网查看羚羊的材料后,你会发现到更残忍的事。
(生上网查找并阅读)
生1:我在《野生动物王国》一文,读到“每到春季,藏羚羊好像听从一种无声的命令,自动来到无人区的半荒漠草甸上集结。公羚羊是最忙碌的角色,它们一个个都忙于争斗角逐,施展全部本领以取得对母羚羊的占有权。有趣的是,在藏羚羊家族这场争夺异性的角逐中,往往不是强者取胜,而是弱者反败为胜。常常会看到强者惨死在弱者的利角之下。开始当然是弱者斗不过强者,实在抵挡不住强者的进攻时,弱者被迫落荒而逃,强者不肯罢休,紧追不舍,追着追着,弱者实在跑不动了便就势往地上一趴,它的两只长长的尖尖的角伸向后方。乘胜追击的强者猝不及防,两只锐利的羊角就会刺进它的胸膛,使它一命呜呼。这是藏羚羊家族的奇闻,也是动物王国里的悲剧。“物竞天择,优胜劣败”,这大自然的规律也不是绝对的,藏羚羊就是一个例外。”这样一段话。
生2: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藏羚羊产羔后离开‘产房’时的情景也很能说明这一点。据传说,此时的公羚羊表现出尽善尽美的组织纪律性和崇高的责任感。数不清的公羚羊自动组织起来,同舟共济,承担起作‘父亲’的神圣职责,精心保护着母羚羊和刚出世不久的羊羔。遇到江河溪流,公羚羊首先跳下水,在下游排成屏障,保护母羚羊和羊羔过河。一旦有小羊被水冲倒,公羚羊便用身子使劲挡住它,以让小生命爬上岸去。这种动物王国里的‘父子’亲情万古不变,令人感动、引人遐想。”
生3:我在《人是一种什么动物》中读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一个说他用xx射杀藏羚羊的故事。在广袤的高原草地上优雅奔跑的小生命竟是那样的‘憨傻’——矫健敏捷,奔跑如飞,一只被射杀后,一大群都不肯离开,直到被人通通杀死,这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啊!高雅、善良、美丽、尊贵……一切最好最美的形容词全用来形容藏羚羊都不为过。正是因为她们有着高雅的长角和异常精细的绒毛,就招来了杀身之祸。”让人心痛!
生4:我读到了《比狼还凶狠的偷猎者》的文章……
生5:……
…………
(许多学生在流着泪听着伙伴们汇报的材料,汇报完后,孩子认真地书写着自己的想法)
[这篇小文章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要求是让学生感受羚羊的团结合作,勇于献身。而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表面的认识,因为这篇文章应该告诉孩子们“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有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权利,不能因为我们是这世界暂时主宰者,就去侵害、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存”。当孩子读到这些残忍的事后,心不可能不颤抖,不可能不接受可持续性发展的思维。通过学生自己查找,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他们对这些材料的理解一定是深刻的,一定是久远的,一定是超出课本的]
四、回归课文,再次读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新读读课文。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9
今天我们在学习《“蚁国英雄”》,孩子们读完课文就被深深地打动了。
“找出最让你感动的一句,多读几遍,然后,请你们来当老师,说说哪里最让你感动,如何读出感动。”他们开始读书了,很投入,很用心,有人动笔在书的空白处写着。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我认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已经被烧焦了还不松动分毫,因为他们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保全里面的小蚂蚁,为了别人,牺牲自己,这种品质打动了我。读的时候,“至死”、“也不”、“分毫”、“肝胆俱裂”等词要用心地读,这样才能读出他们的英雄气慨。
师:请你范读一次。(生范读,其他学生评价后齐读)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因为……因为……
师:这一句话也是我最感动的,我怕读不好,你们谁愿意来教我读?
生:我来。你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个“万万”,只有突出它,才能读出作者的'惊奇,因为他原以为“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
生:也要注意“区区”这个词,它也看出蚂蚁的弱小,后来他们*大家的力量占胜了火海,更突出的作者的意外。还有“竟”、“并”和“万万”一样看出作者没有想到,“突然”可以看出蚂蚁的智慧,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生:我觉得“迅速”也要读好,在这个危急时候,没有时间可以犹豫了,只有团结可以让他们的伤亡减小,只有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才有希望保护一些生命,所以那些蚂蚁们表现出了英雄的品质,很快地扭成了一团。
师:谢谢,谢谢,我就按你们说的,来试一试,好不好?(师读,生鼓掌)
师:谢谢你们,小老师,是你们教我读得这么好。(询问刚才发言不上来的同学)你愿意来试一试吗?
新课改提出老师要做学生式的老师,学生要成为老师式的学生,这种角色的定位是准确的,是以人为本的,是对师生角色的最具人文性的定位。要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要变成一个好学生,让我们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有两则故事《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虽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两幅壮烈的画面,但都蕴含了同样的一个主题,那就是团结协作,勇于献身的可贵精神,共同为读者谱写了最悲壮的生命之歌。
教学时,我着重与学生一起分享第一则故事《蚁国英雄》。这则故事层次清晰,按照“草丛着火蚁群被围抱团突围成功脱险”四个讲述了蚁国的英雄们在遭遇灭顶之灾时,竟然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以生命为代价,以求得整群蚂蚁的生存。
蚂蚁突遇灾难时让人的惋惜到其脱险方式的果断、巧妙,着实令人惊喜又惊叹!尤其叹这些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抱团突围”一层中的两个“也不”,完美地诠释了这些英雄们至死坚守岗位的那种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精神。因此,有感情地读好这层意思,对于正确感悟文本的精髓其意义是不言而语的。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1
《生命的壮歌》一课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动物逃生故事组成。是启迪人类发展的文章,是授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学生一篇好文章。这篇课文的内容不难理解,但是故事性特别强,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蚁国英雄”》说的是一群蚂蚁面对大火的围攻,利用集体的力量奋力逃出火海的故事。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极为相似。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的“崇高”——可贵的合作和大无谓的献身精神。
教学时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在读中揣摩情感。学生通过激情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后,读书的个性化也随之有了提高。
课堂教学过程中,经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的不断地思维碰撞,再加上学生的不同、教师的不同,孩子们在预习的时候,就已经会在课文相关的语段边上写上自己的阅读感受,孩子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已经能感受到老羚羊的舍弃自我,保全幼羊的精神,感受到他们的'勇敢、牺牲的精神了。如果课堂教学下来学生的体验还停留在此的话,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我在班级教学的时候发现,孩子们除了被蚂蚁们震撼之外,还对课文中并没有多花笔墨的“人”很感兴趣。有学生在课堂上不满地说:“起火地明明是在临河的地方,游客们看着蚂蚁被火围困,为什么不出手相救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许多孩子也纷纷表示出对游客们的不满,认为他们轻视蚂蚁的生命。细细想来何尝不是像孩子们所说的那样,蚂蚁们面临的生命威胁不正是由于人类的不慎吗?羚羊们被逼上悬崖不也正是因为那些端着枪的猎人吗?孩子们的眼睛是明亮的,他们看到了这一点,不正是对他们很好的教育吗?
整堂课的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的壮举,又要在读中领悟到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小组讨论学习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形式。在后来的教学中,给每个小小组组员编号,讨论之前教师指定几号组员准备代表小小组发言。这样避免了学生在讨论时将许多时间花在推脱发言上,也避免了小组交流成了个别好学生的个人发布会。当然小组学习不是仅仅这样就一定有效了,还需要教师巧妙地给予评价、激励,甚至动用一定的奖励机制。也需要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2
在教学了课文《生命的壮歌》后,感动了许多学生。这是一篇讴歌生命的文章,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故事,再现了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讴歌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现身精神,共同组成的一曲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
在教学时,文章本身感动了我和许多学生,同时我联系到了生活中的许多生死攸关的事例,让我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同伴间无私的奉献精神已经有了全新的解读。在上完课文内容后,我安排了学生回去写小练笔,练笔采取了写“读后感”这一方式,让学生将课文与现实生活练习起来,产生对生命更深的感悟。
首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再次唤起学生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或令你感动的句子,学生都有说的`欲望,并且说的都很好,含义深刻,富有感情。相信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悟。最后,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将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引入课堂:如,在地震中老师用身体保护学生,母亲用生命挽救孩子,同学以身体的残缺作为代价换回同伴的平安……这些不都具有老羚羊的精神吗?当说到这里,许多学生都用专注的眼神看着我,相信他们与文本有了共鸣,于是很多学生争着诉说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令人感动的一幕幕。
当看着学生们写的一篇篇读后感,我心里感慨万分,因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学会了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同时更让他们体会到弱小生命间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可贵精神。在地震来临时,生命是如此顽强,人们的互助与献身更令人敬仰,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坚强的克服任何困难,团结在一起,才会让生活更加美好。一篇读后感,给学生以心灵的洗礼,让他们的思想得到升华。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3
《生命的壮歌》一课中的《生命桥》是一篇***讴歌生命的篇章。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感受生命的***,接受精神的洗礼,促使情感的升华。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先让学生观察羚羊,体会其生命的可爱。然后作了如下的`描述:在密林深处,一群羚羊被狞猎队一步步逼上了悬崖。(随着描述,多媒体屏幕上展现出相隔的两壁悬崖)悬崖是这样高耸入云,下面是万丈深渊,对面山崖又离得较远,一只羚羊无论如何不能跳到对面崖上。同学们你们认为接下来会怎样呢?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已见,没有一个学生是猜想羚羊摔下悬崖或是被猎人杀死了(他们实在于心不忍),他们确实入情了。这时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神情是那么专注、那么投入——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
珠玉落盘,清脆亮丽之声不绝与耳,这是生命体的撞击绝唱,是师生借助文本奏响的生命乐章。 师:说说文章和你们原先猜想的一样吗?你有什么感受?生:太感动了! 生:老羚羊真伟大!生:老羚羊为救年轻羚羊牺牲自己,真可敬! 师:的确,文章写得太感人了,然而哪些地方特别让你感动呢?为什么令你感动呢?同学们自由朗读你最受感动的语段——读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接着,教师又组织各组交流、竞读,同时用多媒体展示斑羚飞渡那悲壮场景。以强烈的声响画面的推波助澜,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
当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之际,他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文章的丰富内涵,这时不妨留一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在学生沉思之后,让他们说说是否想呼唤些什么时,学生的回音是: ——让我们爱护动物,世界会更美好!——保护珍惜动物,不要让他们灭绝! ——珍爱生命,保护自然!…… 讴歌生命的篇章,要生命去撞击,学生体会其中的内含,思想也就得到了升华。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4
《生命的壮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个故事组成的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面对肆虐的火神扭成一团,在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的保护下冲出火海的故事;“生命桥”讲的是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故事。这两则小故事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引导学生从分辨入手,激活了学生储存在大脑之中的词语,让他们在表达、分类之中加深认识了“壮”,为后面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设下了伏笔,让教学活动先入同学们的心。入心方能有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积极投入。
2.在对“壮”有了温习、加深和拓展之后,有了这个基础,老师的话锋一转,把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和兴奋点转移到了具体的情境中来,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壮”就有了新的思考,也就说,把学生的思维延伸了,拉长了,一环扣一环,波澜不断,信息不断地撞击着学生的大脑。
3.在初读阶段,学生再一次抓住“壮”字,在游历课文的过程之中,围绕着“壮”字,积极思索,深入思考,潜心会读,用心感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鲜明的主题,那就是生与死的抉择,生与死的意义,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之中进入了人类终极的思考,感受到了死的伟大,死的哲学意义。所以,在学生有了这些较为深入地思考之后,自然就唱起了生命的颂歌——颂扬之歌,庄严之歌,悲壮之歌,赞美之歌,壮勇之歌,壮举之歌,美好之歌,神圣之歌!
二、成功之处。
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关于三维目标的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之中,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之下,抓住“壮”字,先入情入心,然后通过知识的学习,课文的阅读,大脑的思考与感悟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抓住了知识学习这个“把手”,在扎实的研读过程之中,借助了思维、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自然就生成了,感受如有源之水,从学生的.嘴巴里自然唱出了对生命的赞歌。
三、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故事中的“人”,没有让学生看看故事中人的变化。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这样做:在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感悟到动物们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以及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再让他们看看故事中的“人”,尤其是“蚁国英雄”中那不慎引起火灾的人和静观蚂蚁抱团冲出火圈的人,他们在这样一个壮举面前所表现出的心里变化,他们对于生命的一种重新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5
在苏教版第八册教材《生命的壮歌》有这样一个片断:“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学生在品悟这段话时都说,这轻烟说明蚁团外层温度很高,蚁团外层的蚂蚁已被烧焦了,蚂蚁们是多么富有献身精神啊!与我对教材的理解完全一致,很好。这时,有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层轻烟是牺牲的蚂蚁的灵魂,它们即将升入天堂。”我心中一愣,我是个无神论者,相信大多数学生也是,怎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我又该作怎样的评价。首先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肯定了她的思维方式,但对她的观点未作任何评价。
课后,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中的教材观,并对师生如何与教材进行对话作了深刻的反思与检讨。
首先,对教材的理解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传统教学,注重将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作为一种现实的结论传授给学生的做法,是教育上最大的错误之一。而这种思想还在根深蒂固地扎根于我的教学思想中。所以我才会对学生的这种理解惊讶与不解。阅读是一种独立的活动,是动态的、有个性特征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自身对教材的感悟。杜威就说过认识是做,而不是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每一个学生应当按照自身的能力或要求去展开学习。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才有价值,才能完成。“教”不过是一种助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情境同时也增进学习效率,它无非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由此看来,新的教材观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注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语言同创造不可分,一切创新思想都是在语言中实现出来的;语文教育本身具有创造性,能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创造成果,发展语文创新能力。任何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语文教育要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识记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思想和形式,而且能批判地对待课文,把课文作为审视,研究对象,发现课文的正误优劣,与课文对话,甚至超越课文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发表个人独到见解,最终在对话中学会对话,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
当然,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并不总是成功的,有时是学生的视界与文本差异过大,对话交流就会产生困难;如果学生有某方面的知识结构的缺陷,沟通就难办;当学生处于思绪不集中、混乱或迟钝时,对话也会受影响。阅读是一种内心感悟,这种感悟也会出现偏执。当学生的理解出现错觉时,教师作为一个知识构成较完整者,占有资料较丰富者,理解感受力较强者,他的责任便是指正、引导、激励。同时,教师也要避免在对话中落入“套板反应”。如果教师唯“教参”是用,不追求自己独到见解,不用自己的心灵去和教材文本对话,那么势必人云亦云,毫无创新。只有教师克服惰性,锐意创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坚强意志去影响学生,师生才能成为真正的对话者,双方达到心灵的共振,学生才能在效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其次,教材不仅仅是个例子,它应是师生的生命运动的舞台。
也许是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吧,很多教师把教材仅仅当作一个例子,对它进行分析,抓住知识点给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但新课程改革更强调人文性。语文教育的对话理论认为:“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对学生来说,教材不是一个简单被动地等待着他们去认识的对象,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不是单单靠教师教出来的,理解生成于对话过程中。“在对话过程中,由于视界的融合,精神的际遇和理性的碰撞,双方都有输出,有吸收,有肯定,有否定,有再现,有创造,有理解也有存疑”,在对《生命的壮歌》的理解过程中,我只是想到外层温度高,并用此来标签蚂蚁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要团结协作。而学生却不这么看。对学生来说,这些被烧焦的蚂蚁是值得同情的,因为它们也是与我们一样平等的生命,所以在它们死后,孩子们更愿意给它们安排美好的归宿,使它们的灵魂升入天堂。我们在语文学习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针对教材的语言实践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教材的体验感悟中去,体会文章作者的情感脉搏和思想内涵,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文思想,让学生受到真的启迪,美的熏陶,善的教化,形成积淀在学生人格和思想层面上的东西,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要想学生有这些收获,首先做为教师,也要全身心地投入教材的体验与感悟中,不要把教材仅仅看作一个例子,学着与教材共呼吸。如果我能在这位学生这么善与美的感悟后对她作出肯定与赞赏,相信比我说一百遍要珍爱生命、珍爱动物有价值得多!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珍惜爱护学生作为读者的阅读天性,而不是去限制、规范、扼杀学生内在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新教材观认为教师不光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更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究的学习者、创新者,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学生的同学。这是多么有道理呀!
让我们真正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灵魂与实质。让“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学生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让语文教育活动成为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08-05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5篇10-16
生命的壮歌教学设计04-25
《生命生命》 教学反思04-30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5-02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5-03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5-07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0-31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