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23 15:00:3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5篇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

  重视积累,收获颇丰。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我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包括陈寿的《三国志》、易中天的《品三国》以及大量的关于杨修死因分析的论文及当时社会背景的史实。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能够对杨修这个人物的家世背景、获罪原因、性格分析娓娓道来,对相关的有相似的人物及事件旁征博引,这是我自身业务能力提高的一个飞跃。于是我自信满满地站在熟识熟知的'讲台上激情飞扬,也因此而博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课下,有的老师评:“听你的课真的受益良多,听到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我知道这里有对我的肯定。但同时我又不禁在想:为什么工作的时间越长,越有一种不会上课的感觉呢?刚刚走上讲台时,总觉得自己很会讲课,甚至于有一种会比别人讲得更好的自信,对于什么常规课、公开课、校内课或是市内课是无畏无惧的。记得当时的教学校长就曾如此评价过:“吕老师的课堂是听课的人越多讲的越有激情!”可现在却不一样了,总感觉自己不会上课,尽管打开教材后是满眼的知识点,但总是怕讲不好、讲不透。很多老师认为这是另一种进步,导致有时我自己也这样认为,但当年的那种激情看来真的是弱化了。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2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斧下然,豆在斧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七步诗》历来脍炙人口,千古传唱。既表现了他作为建安诗人的才华,又反映了曹氏集团内部的激烈矛盾和斗争。九年级上册第十八课《杨修之死》中,就杨修的死因作了介绍。教学这一课,我采用了以学生自学阅读为主,教师辅之于介绍史料的教学方法。先使学生自学,探讨杨修的死因。可设下疑问:课文前的“鸡肋”事件是造成杨修之死的`原因吗?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为探讨下文的原因埋下了伏笔。

  课文用六个自然段阐述了杨修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的原因,从中我们不难看到曹操由“心忌之”到“愈恶之”的心里活动过程。杨修恃才放旷,妄猜解操意,固然是难逃其悲剧命运,但是,如果前三个事件只是涉及到生活小节的话,那么,后三个事件则是杨修插手了曹丕与曹植的继位之争,这就使其与曹操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此时,教师用上述史料,就能使学生明白曹氏集团内部的激烈矛盾是这一悲剧命运不可避免的根本原因。曹操杀修也就不是一时之气,而是由来已久了,课文前的“鸡肋”事件只是杨修被斩于军前的直接原因而已。

  教学这一课,我感觉到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活动,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促进教师不断探索知识,完善自我的历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下师生互动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3

  上完《杨修之死》这一课,感觉还是比较好的,因为这一课教学中,我基本完成了我的教学目的。这一课的设计,我把主要目标定为三个:一是通过预习和课堂引导,让学生熟悉《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情节,因为《三国演义》是中学生名著阅读的必读篇目,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老师的引导加深巩固,可以为学生中考的文学名著阅读打基础;二是对于小说知识点的掌握,在这一部分,以学生探究性学习为主,让学生对小说阅读的知识点如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掌握与理解,并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方法,小说人物的分析等小说学习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三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尤其通过对于杨修死因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升华课堂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正确的个性和良好的品格素质,为今后走入社会培养有利于成功的基因。这一课的学习,为了完成以上目标,我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 通过课前布置和课堂讲解,加深学生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三国演义》是中学生必读的名著之一,要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首先要对三国故事和其中相关人物有一个大致了解。在这一个环节,我以“339大循环”教学模式中的学生自主预习为主,辅助课堂助讲和引导,并通过课堂反馈,把学生预习中的不足进行补充。所以除了要求学生课前整理准备三国的相关资料,课堂中,我也做了充分准备。我通过电视剧中关于“杨修之死”这一部分内容,通过视频下载和加工,凝缩为三分钟短片,增强了学生课堂兴趣,更通过视频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来熟悉故事,熟悉人物。学生对故事理解了,对课堂上人物的掌握也就更加容易了。

  二、 结合小说学习要求,合作探究的形式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学习过程,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我觉得始终围绕着小说三要素层层分析来入手,这样,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并且也能为今后的小说阅读能力打下基本功。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对于人物的分析,是这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文主要塑造了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形象,曹操的形象学生有所了解,但是完整的分析,还要根据课文的故事来赏析,所以,课堂上,我着重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们自己去研究探讨。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们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人物的赏析,我再进一步总结,提高了学生人物形象分析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339大循环”教学模式中,探究性学习尤其是小组合作交流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疑难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

  三、 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升华为学生能力这是“339大循环”教学模式第三步对于知识整合和升华能力的最终要求。本课的知识整合升华在对于小说人物的认识和现实的指导。现在的学生很多是高分低能,智商很高,情商很低;现实生活中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是骄傲自大,就是妄自菲薄。培养一颗健全的心灵就显得颇为重要。《杨修之死》中杨修被杀的故事,刚好能帮助学生理解这种骄傲自大,恃才放旷心理对人造成的不良后果。同时还能启示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生存的智慧。做人做事要有原则,要谦虚,要分清轻重等等。总之,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发言,让学生得到了一次思想的提升,让他们更加明白了良好的品格和情商,对于他们更为宝贵。

  对于这一课,除了以上收获之外,我也感觉到了有点遗憾的地方,那就是在学生对人物分析过程中,学生还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我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未能因势利导,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和看法没有进行深入地评析。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角度来讲,有点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或者说是未能把学生钻研的精神弘扬起来。今后我要注意这些问题,力争使自己的课堂完美起来。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4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拟定以下几个知识点:

  ①讲解插叙的写作顺序及作用;

  ②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

  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住了插叙的作用是对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必要补充,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掌握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性格,我认为这是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最大的收获。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5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历来都有不同的观点,而我在课堂上只就本篇课文内和练习二中有关曹操的两个事例来分析,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曹操形象自由发言,来评价小说中的曹操和历史中的曹操,不但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曹操,而且更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在重点讨论的杨修之死的原因时,我引用了史料——杨彪、杨修、孔融、祢衡等与曹操的关系。致使学生将杨修死因大多都定位与杨修本人恃才放旷及杨、曹两人的宿怨,而忽略了曹操的阴险狡诈,更忽略了杨修卷入曹丕、曹植可怕的政治斗争风波中这一至关重要的原因,使得课堂最该出彩的地方没有出现高潮。以后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一些自由畅谈的活动,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6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引领“学生—文本”趋向深入的前提,是“教师—文本”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当然这又依赖于教师对学情的洞察和捕捉,而对学生学情的洞察又是动态化的捕捉。笔者将根据《杨修之死》的教学片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1、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洞察应该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

  教学本课前,我首先以课前训练的方式摸清学生先前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的储备,然后又花费不少时间整理出教学本课时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知识并形成学案。这样就便于现实课堂中,随着教师组织、引导教学的步步推进,给学生一个抓手,引导他们有话可说,有所依据。我认为对学生学情的洞察更与教师的专业技能息息相关。在《杨修之死》的教学片段里,教师瞬时捕捉到学生对曹操是“忌才”问题的探讨中,为了让学生对曹操形象有比较公正的认识,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学生阅读学案“曹操爱才”这一部分继续分析,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

  2、教师的教学预设应以阶梯状呈现,尽可能与学生的学情相吻合。

  教师教学的科学预设,很关键的在于教师对文本研读的深度和广度,然后才是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由此看来教学预设是否也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从《杨修之死》教学片段来看,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对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形象有较为清楚准确的认识。然后,可以试着教学设计了,先了解节选中造成杨修之死的.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使学生能够科学辩证地看待事物、分析人物形象,最后,为杨修写墓志铭。这样就使教师的教学呈阶梯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尽可能与学生的学情相吻合。

  3、教师要具备预设生成点、捕捉生成点、调控生成点的策略和水平。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预设与学生实探之间的摩擦,以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为表征,这就属于我们所说的动态化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生成点。教学中要在需求中“生成”,在探究中“生成”,在对话中“生成”,在信息交流中“生成”,在多元解读中“生成”,在适度拓展“生成”等策略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和研究。

  从我对《杨修之死》的教学来看,学生在课下的大声嘀咕“曹操是忌才”这一反问,对学生来说他是直接从课文阅读中选取而来,初一看,毫无瑕疵;但是对教师而言,他必须事先对节选部分在整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有可能对学生质疑的价值有准确的判断,捕捉分析之后,在可能出现生成点的时机适当调控,于是瞬间才会激发璀璨之美!但是,这需要教师有较好的知识储备、敏锐的头脑、灵活生动的引导方式……要能做到这一点,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唯有更加努力地探究文本,更多的进行阅读拓展,才会是自己的教育之路春波乍现、锦上添花。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7

  方法模式,备受局限。在设计的过程中,我注重强调了对文章内容的剖析、环节的紧凑,却忽视了在此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及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一堂课下来,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教师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现较少,这一点是我在备课的过程及设计的环节上的极大的不足,课下反思,其实在本节课中,可以有多处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却被我机械地剥夺了,这也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需要创新探索之处。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8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重点讲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文章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我在设计本课时,以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以“做事”和“为人”作为文章拓展与延伸,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9

  [教学设想]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课题攻关小组活动步骤:

  1、独立研读。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随想随写在书本上,关键性词语要圈点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每个研究员都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公布出来,小组成员一块评论。正确的结论,大家都记录下来;错误的分析,大家共同讨论,加以改正。大家相互补充、互相纠正,制定出比较全面而精当的结论。如果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下一步向全班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研读完毕,每个课题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公布本小组的研究成果或未搞清的问题。全班同学进行思考、探讨,记录正确结果,纠正错误结论。

  三、对学生研究结果的预测(以问题的形式列出,如果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涉及,老师可补充提出。)

  1、本文语言简洁凝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七个故事。(答案参见指导书。)

  2、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思考课后第三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也不要求答案统一。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用书p83《曹操为什么杀杨修》,了解曹操杀杨修的其他原因。若没有时间,老师可将材料印发,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者将其内容概括如下: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这样的文章,中学生大都不喜欢学。要顺利地完成这节课,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让学生齐诵曹操的诗,让学生讲曹操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

  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遗憾的是,由于本校条件受限,没有多媒体,否则,把三国或曹操的一些片段等放一些效果会更明显。)

  《杨修之死》是初四上学期的课文,初四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这就如同教小孩子走路。你用手扶者他走,可能比他自己走要快的多,稳的多。但由于有依赖,长此以往,他便不会努力去走,肌肉不发达,便学不会走路。到十八岁不撒手,他可能还走 不稳。尝试着在适当的时候松开手,松开手,让他自己走,他可能会跌交、磕破头,但只有经过这样艰苦的练习,他才能学会走路,并且,他会越来越发现:独立行走,其乐融融。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不存在客观的纯粹的知识供学生去接受,知识只能由学习者自我进行,建构而不是由教师传授。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境,为学生参与任务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不再是拥有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灌输的容器,而是师生相互作用中的主体。

  那么,教师就不能永远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在独立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壮大。

  只有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积极。细心钻研,认真探讨,急剧争辩,思维十分活跃,态度极为认真严肃,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责任感。

  再者,同样的知识内容,由老师讲出和学生说出,效果会大不一样。老师讲让学生听,他们心理上会有一种压迫感,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心理。而由学生自己说出,他们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这节课结束后,我听到,有许多同学还在为某个有分歧的问题而讨论,争辩。

  本节课所设计的十个问题大都被学生分析到了。学生没想到的最后三个题目也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所以,虽是学生独立阅读,老师也不能只是袖手旁观,也要积极参与,与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迪。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0

  今年10月份,学校安排初三年级推门课,我安排在10月30日 ,按时间推算正好该讲18课《杨修之死》,所以我对本课分析如下: 《杨修之死》是课标人教版第五单元的一篇古代白话小说,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为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和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所以,我翻阅本课的教学大纲精心设计本课导学案,力图贯彻“化繁为简,长文短教”的小说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紧扣“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领全篇,大作文章。

  上完《杨修之死》一课后,我重新回顾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从教学效果:

  要顺利完成这节课,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上课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浩浩荡荡的节奏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整节课下来有效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并结合导学案有效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1.分析、概括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我校一直提倡“生本教育”,因而设计时我把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和生字词这个环节的学习完全交给学生,虽然掌握的不够全面,但整体效果比预期的好。在归纳“杨修和曹操性格特点”这个教学中,我个人认为问题不是很难,于是本该小组合作的方案我临时改为让同桌交流说出你认为合理的答案,当我叫了两个学生回答完后,我突然感觉我的.想法事与愿违,学生答案不但单一,而且根本没有抓住人物的特点,根据以上学生答案我再次强调重点和要点,又临时改变方案腾出2分钟时间6人一组再次进行交流,然后派代表总结发言,这次达到了预期理想的效果。实践证明,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可忽视小组合作,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挖掘出来就是精华。

  二.从教学过程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当分析”杨修犯曹操之嫉的哪几件事”?这个问题时出现与备课设想的差距,学生不能用精炼准确的语言陈述,只是照搬书上长篇复制。此时,我及时采取引导教学并化繁为简,虽耽误时间但及时弥补此薄弱环节。课后我与听课老师交谈时她们也提到学生组织语言能力欠缺,从这节课中我深有体会,针对学生这个问题以后多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前3分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令人担忧,朗读课文没有感情,这样使人物性格在文中没能很好的体现感情色彩,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没有活力,大大影响了师生互动激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提倡学生个性化朗读,让人物的个性在朗读中飞扬。

  三.从教学启示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我体会到自己在设计这节课的优劣处,体会到学生在课堂中的闪光点,我也深刻认识到要营造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增加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设计问题,而要考虑学生在教学进程中的思考方法,考虑自己如何做好学生的’

  梯子”,在课堂中教师是旁观者要多听多看学生的所作所为,随时掌握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及时灵活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和思路。这样的课堂才能彰显出活力。

  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我们在借鉴别人教学艺术的同时,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创新,也能打磨出属于自己的优秀语文课堂!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1

  《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整个教学设计由五个环节组成:

  1、由听《三国演义》主题歌,说曹操故事导入。

  2、整体感知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可自选喜欢的情节,并为小故事命名。

  3、研读探究杨修死因。

  4、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现实生活谈他们性格的利弊。

  5、拓展延伸:补写故事情节,突出人物性格。

  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导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⑵ 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⑶ 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这篇课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和感悟,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从曹操、杨修身上发现了很多不足,那么给他们提提忠告也就不难了。在这一环节学生答案异彩纷呈。这是学生情感价值上的一大收获。

  但在教学中也不足与遗憾:

  1、复述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我想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在课堂中多加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学生讨论时很热烈,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可大都数却不愿主动举手发言。这是在课堂上常遇到的问题,却一直没想出很好的办法解决。

  3、时间的把握还不够准确,虽整体安排时间还算合理,可如能再压缩时间,再多出两分钟便能更好地完成补写一题。也能使此处成为一个亮点。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有其特有的闪光之处,但欠缺之处也同样昭然若揭,思索之余,有如下想法:

  反复推敲,三易其稿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我共设计了七个环节:走近三国、感知思语、寻踪觅迹、公堂对簿、思绪飞扬、碑文撰写、即景抒怀,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中也相应的设计了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次的设计内容完整丰富,但对每一部分的内容却也只是浅尝辄止,无法进入再深一步的探究,很快地,这次的设计被否定了。

  第二次,我将环节减少,并对每一个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细化,深入探索,并随之而拓展了许多引入的课外的'知识,这种设计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可以具体到重点的字与词,同时课外知识的延伸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引发他们对人物性格的思考,可依然有不足,这种设计过分地强调突出课文内容及人物却忽视了现实社会中我们“做事”和“为人”的德育渗透,于是我第三次的修改思路,既能丰富知识点,又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展现。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3

  《杨修之死》是初三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三国演义》一篇节选课文,学生在了解《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人物应该有比较深的了解和探究。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

  一、导入。先播放动画版《三国演义》主题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联系刚学过的《隆中对》,由诸葛亮这个人才被赏识、重用而引入到本文中杨修这个人才的悲惨遭遇。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新课标教学特点。

  1、教师适当的.提问和点拨,使教学环节的过渡自然顺畅,同时也启动了学生的思维;

  2、对基础知识点到为止,而对难点问题,如 “杨修之死谁之过?”、“假如你是曹操,你杀不杀杨修?”、“假如你是杨修,你会怎样与曹操相处?”等,则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充分地讨论探究,老师不把自己的看法灌输给学生,也不暗示学生得出老师预设的答案,既不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先入为主的情况,也不牵着学生的鼻子找“正确答案”。

  3、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既教会学生辩证的全面的看问题的方法,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探讨人生观、价值观。如“假如你是领导者、管理者你会怎样对待像杨修这样恃才放旷的人才?”、“如何提高自身各方面修养,学会做人?”等。

  本节课美中不足之处:

  1、时间控制有前松后紧之嫌。

  2、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不够精细。如:未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分析作者对杨修之死的态度。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4

  一、教学理念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文本为出发点,以人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探求知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谈出人生处世哲学。做到教学的“旧壶装新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看VCD了解有关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九册小说单元中的略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三、课堂闪光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通过开课前3分钟的音乐欣赏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进入文本,而且又使教师的导课自然、生动。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知识的梯度,由已知进入未知,是学生与教师合作的基础。说说三国的人物和故事这一环节。尊重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学生了的知识面。至此,学生情绪高涨,发言异常踊跃,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2、课堂教学要求“实而活”。《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因而字词教学应具有其必要性。我的安排是既有集中的字音词义又有在学生复述过程中分散的语句翻译。通过复述故事,把握小说的故事内容,尊重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充分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这样,既增强了求知的趣味性又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厚实的基础。

  3、教学最大的教学亮点是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激情,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理念,同时又展现学生的素质才能。首先,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特别是由女生论辩杨修之死是咎由自取(论辩相对简单),这样更能集中男生的注意力,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的课外所搜集到的资料得以发挥,使得课内课外浑然一体。学生的思维也更具广度与深度,有效促进学生感悟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其次,通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语言中探究人物性格,达到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最后,在“说启示、写挽词”这一环节,在学生充分理解、探究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倡学生个性化的独特见解,走出教材,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也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畅所欲言,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至此,开放性的课堂最终使学生真正地由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

  4、本课的教学还有一个特点是课堂上始终能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读是理解教材、探求知识、理性思考的前提,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是语文教学的风景线。只有阅读学生才可能很好地进入文本。通过四读法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也就不会强人所难了。因而安排了区分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这一环节,提高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把握主题思想的能力。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瑕疵

  在实际的授课中,发现教学的时间不太好把握。因为本课内容长,环节多,学生探究、展现的时机多,高昂的情绪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照顾全体,学会倾听。往往造成“刹车”的尴尬局面。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5

  上完《杨修之死》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只是按照常规的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处理了课后的练习.这种方法虽然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知识点:①讲解插叙的写作顺序及作用;②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住了插叙的作用是对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必要补充,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掌握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性格,我认为这是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最大的收获.

  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首先找同学大声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为其正音,找错误,这一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每读一段找同学来概括文段内容,这一个训练,我先告诉学生概括事件内容的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例如第4自然段,就可概括为'杨修改建园门',同学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很容易概括出了其它段落的内容,效果良好.

  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多位同学在朗读中读错字,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

  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历来都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来评价曹操,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我想一定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辅导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可惜的是我在课堂上却没有安排,以后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06-08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09-18

杨修之死读后感05-03

《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09-30

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04-22

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09-01

《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08-18

《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15篇)04-07

《普罗米修斯》语文教学反思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