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20 11:38:3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1

  1、看到课题,谁能告诉我这诗题的意思?重点解释“使”的意思,说说和上一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学生说的总结二人的关系。

  3、在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佳句,谁知道?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绝句,他是不是也是作者目送友人离开时发出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理解:“使”是皇帝之命出使,奉命出使不得不去。不同:一个是戴着使命的任务,一个是前往广陵的游玩。

  2、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二人之间的关系

  3、积极大胆的发言用比较的方式来学习,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了解诗的背景对理解古诗有着很好的作用。

  1.展示。

  (1)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我能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我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1、这首诗老师打算让你们自己来学习。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就按照这个方法来走进王维送别的画面吧!

  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

  3、分成学习小组,了解诗意。

  2、提出学习目标: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4)、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能与其他同学交流,体验协作学习古诗的过程和方法。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2

  近日有幸参加了东北三省阅读教学大赛,我所执教的《古诗两首》,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一篇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因两首诗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设计教学时,我运用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理解提升。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直入课题,通过两首诗题的对比,找出共同点,初步了解诗的要点,把握诗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别诗题目的共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诵读训练,即初读读正确,再读读出节奏,三读想象画面,四读在对比中体会诗情。

  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三和第四个环节。在我看来,诗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借助古诗来想象画面,将无声的文字想象成有声的画面。因此,我将体会理解诗意这一环节设计成“为诗配画”,这样即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个环节为对比升华,即在对比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同中求异,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异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写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蕴含其中。

  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孩子的想象、诵读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习方式呈现给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节课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也许这样的教学才是更具实效的。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3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语文课程中也明确指出: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并通过读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还能背诵优秀诗篇。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发现,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板书课题后,我先请学生认真观察,你能从课题中能了解到什么呢?

  “我知道安西是个地方。”

  “我知道了作者要送别好朋友。”

  “我知道作者的好朋友是元二。”

  通过发现,大家轻松地理解题目的意思。“作者是怎么样来送别自己的好朋友呢?相信大家通过读诗就能明白”。教师恰当的过渡语把学生引到读中。接下来就是自由读古诗,读时提醒学生注意诗中两个多音字的读音,等大家都能正确读熟练,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火眼金睛”从诗中来发现,并拿起铅笔把发现批注出来。接到这个任务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能圈圈点点,写出自己的发现。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发现时,我把这些写在板书上,通过交流自己的发现,诗中的地点(渭城)、人物(作者王维和好朋友元二)、时间(早上)以及当时的情景(小雨中青砖碧瓦的客栈和青翠的柳树,作者与好朋友不停的饮酒)一一展现在眼前。学生对古诗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诗意也就水到渠成。在了解诗情诗意后,学生的朗读也就更到位了。此时我的引导语也把学生的情感步步推进。

  “王维与好朋友喝完酒后,牵着马儿送了一程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替诗人送一送好朋友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王维与好朋友告别之后,没想到竟成了永别,谁再能朗诵这首古诗,感受他们深厚的友情。”

  此时作者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之举把对朋友留恋、关切深厚之情尽展眼前。再配上《阳关三叠》悠扬委婉的乐曲,把情感渲染到了极点。整节课结束了,学生的情绪却久久难以平静,诗人与朋友那深刻的友谊深深地烙在心中。

  这节课,学生们一直保持着学习的兴趣,他们在读中想,发现中悟,深刻地体会了诗文作品的内容,感受到了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3

  今天,我和学生们一起又学习了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在课堂上,学生都非常认真,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地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再精彩的课堂,也会有不完美之笔,更何况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所以在上完以后,自己静下心来回忆课堂,以下几方面,我觉得以后还需要改进:

  1、在课堂上,我注意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小组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注意让学生反复吟诵,吟诵的方式多样,有指名读,有小组读,有男女生读,也有齐读,我希望能通过让学生反复的去吟诵,理解古诗的内容,了解诗人的心情。在讲完古诗后,我拓展到后人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改编成古曲《阳关三叠》。课堂上,我只是让学生在《阳关三叠》中描红了字帖,在这个环节,我应该让学生先在古曲中,先把古诗读一遍,然后把它背下来。因为学习古诗,并要求背下来,是大纲所要求的,一节课,这二十八个字,绝对能背下来,但我的课堂上,却忽略了这一点。学生读完了,背完了,再慢慢地描红字帖,更加能做到读写背三结合了。

  2、在教学完古诗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找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进行诵读、交流。这个拓展内容我是布置学生在课前已经收集了,所以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搜集了一两首了。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让两个学生站起来汇报就结束了。事后回想,我应该让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地交流,进行诵读,然后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汇报,学生人数应该再多点,只要你搜集的诗歌跟同学的不同,都鼓励他们进行展示。课堂上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指导者,只要是有机会让学生说的东西,教师应该充分放开手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去完成,而教师只是作为协助者,从旁指导和组织。

  3、在优美的古曲《阳关三叠》中,我让学生描红古诗。新课标向我们语文老师提出,语文的教学就应该落实在读写说的基础上,所以,每节课,我都会让学生动笔写一下,有时是描红字帖,有时是抄写词语,有时是抄写优美的句子。在描红时,我只是在巡查,纠正他们的写字姿势,并表扬了张译尹的字写得工整漂亮。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应该让学生写完后在小组里进行评价交流,看其他同学写得怎么样,进行相互学习。

  在他们充分评价后,我再收集个别学生的字帖在投影上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进行集体评价。展示出来的字,哪些是写得比较好的,好在哪里?哪些字的笔画或者结构再需要修正一下,通过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评价,我相信对学生的书写,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的表达能力都会有提高。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教学中,作为老师的我,才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多么的不通啊!因此,我应该多充实自己,多钻研教材,因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4

  上周,我执教了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维为辞别朋友而写的一首送别诗,全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的借别筵讲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现结合自己课后的反思和各位老师的评课,对我上的这节课做以下反思,希望能够改进教学,提高自己。

  首先,在本节课上,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讲的`太多,占用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使学生的思维受限,所以学生在感悟“诗中情”时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其次,对诗句的节奏指导不够。虽然在课件上展示了课题以及全诗的节奏,但是学生在读完后有读错的地方没有及时纠正,而且韵律没有读出来,部分学生的前后鼻音区分不清楚,没有及时纠正。应该有老师范读或视频范读。

  第三,提出的问题表述不清楚,不够明确,对问题没有引导。每个在课堂上提的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并且对问题要有一定预设,在学生回答时一步步引导,结论要从学生的口中得知,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第四,在引导学生理解借景抒情这种写法时,没有抓住王维对元二说的话来引导。在开始读诗时要抓住三个层次,从“诗中画”到“诗中情”,一步步引导,直到学生理解寓景于情,借景抒情的写法。

  第五,课堂由细节构成,把每一个细节做好了,整个课堂就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在这节课上,很多细节没有处理好,导致整堂课的效果不是很好。

  第六,在看了教学录像后发现自己的教态不是很自然,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和学生的目光交流比较少,一直在关注自己的教学环节有没有完成,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本节课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上好每一节课,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5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古诗如一幅幅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学习,去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在教学中,我在两个方面有所注重。

  一、注重景物的想象。

  在理解诗题时,我估计学生在了解安西这个地方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行时,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哪些自然景物?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在这清新明丽的春景中,诗人却要送走自己的好友,他的内心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样,为体会诗人的情感做了铺垫。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行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元二分别时会说些什么话,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通过反复诵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一堂课下来,我需要改进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努力提高个人文化素质。本人缺乏深厚的文化功底,授课老师需对文本做出精准的解读,同时古诗需挖掘的知识点很多,需要授课老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一切对于目前的我来说,都是很难达到的。今后要多看书多思考,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二、努力增强教师的语言魅力。这首离别诗要让学生入情入境,首先老师得通过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中。从这节课看,我的语言平铺直叙,缺乏激情和真情,别说打动学生,甚至连自己都没打动。

  三、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每个班的学生情况是不一样的,应针对学情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总有走教案之嫌,似乎在寻找适合我教案的学生。“两环四步疑探式”教学模式用起来还是显得生硬,主要是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需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多读书多思考,努力提高个人素质,争取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6

  俗话说:“不学诗,无以言。”没有诗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我们这个忽略古文化传播的时代,古诗正随着一些时尚名词的诞生,而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庆幸的是,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更注重了古诗词的教学,可见,读诗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很重要。

  第一次把古诗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是在20xx年。当时有很多老师劝我,说古诗教学的难度很大,教学中的这个“度”很难把握,可我仍向“虎山”行了。20xx年,当我再一次接到古诗赛讲的通知时,很高兴在古诗教学中,自己提前进行了尝试。几番斟酌之后,我终于将目标锁定在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上。

  教材安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为一课,所以备课时,无形中,便将两首古诗进行了对比:其作者都是唐代的;都属于送别诗;前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繁华的地方——扬州,以目相送;后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安西,以酒相送。鉴于此,我把《送元二使安西》的基调定在悲凉上,课件中也制作了大量安西荒芜的图片。第一次试讲后,教研室的冯老师和郭老师,就这个问题,提出异议。我又陷入了苦思中。查阅大量资料后,我了解到当时唐朝非常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被派去出使的人,都以此为荣。这样,有了对文本外的解读后,就把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定为既兴奋又伤感,兴奋的是有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伤感的是要面临与家人、朋友的离别。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课堂结尾在高老师的帮助下也进行了精心的修改,她建议我在结尾处,把那种离别的感情延续下来,进行升华。记得在介休,正准备结束这堂课时,一个女孩对我说:“老师,现在我都想哭了。”是啊,那种不舍,那种依依惜别之情,不仅是在王维和元二,也在我和孩子们之间蔓延。事实证明,这种思路处理结尾真是妙笔生花。

  回顾次这备课的过程,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讲,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来......不但给本校的四年级学生都讲了,在高老师的陪同下,还去了外校借学生讲课,前前后后一共备了六次课,用了5个班的学生,其间,得到了许多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高老师,今天想到一个好的导入方式,会迫不及待地告诉我,明天想到一个过渡语,会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课稿。人们都说讲公开课,是一见非常劳心的事,确实如此,可在这备课的过程当中,我也成长了不少。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公开课是我成长最好的熔炉,上公开课相当于公共演出,准备演出的过程,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很好的锤炼。”每一次公开课后,都会有新的收获,而把这些收获和经验积累起来,那会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我很喜欢的于永正老师说,一个老师如果每学期都能上一节公开课,那带给他的收获是无穷的。当然,这其中的艰辛也时常让人胆怯。我想,这就是痛并快乐着吧!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7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所作的送别名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这节课上,我力求让学生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教学时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教学开始,背诵相关的送别诗,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

  第二步,知诗人,通过学生课外积累和课上老师出示,对于诗人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步,读通诗句。会认两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一个“朝”,一个“舍”,通过“舍”字的演变,让学生感知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也学会了“舍”的意思。

  第四步:知诗意。

  通过学生自己去抓字眼,明白诗句中一部分字词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通过问学生“读者这样的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让学生充分的发挥展开想象的翅膀,既理解了诗意,有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

  第五步:悟诗情

  我考虑如何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充实这些略去的画面,让他们在读悟之间有所见。因为唯有如此,诗歌短短的28个字才能在学生头脑里丰满充盈起来,升华成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也才能真正走入诗人的情感,与诗人达致心灵契合。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都凝聚到了一杯酒里。追忆往昔,遥想将来,太多太多的话想要对故人说。临别之际,诗人却只是一次有一次地举起酒杯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诗人想说的话,想表的情都化为了一杯酒,这一杯酒的分量由此可见。不难发现,酒即是这首诗中负载诗人灵魂,折射诗人心志的一个意象。

  对于教学而言,学生所有想象的画面,所有由画面激发出的情感,最后也归宿到一杯酒里。于是,“体会酒中之情”作为我这堂课的暗线,穿插在全诗的教学之中。

  首先,创设情境。诗人王维陪着元二一夜喝酒到天亮。质疑:诗人会在这一夜说些什么?来体会两位友人之间的不舍。

  再创设情境,元二此去的地方为安西,他会遇到什么困难,作为好朋友,“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再次体会友人之间的不舍和担忧……

  接着出示图片:阳关路,想象元二一路上会遇到什么,“你”会对他说什么。从中体会出担忧、关爱……

  最后点出,王维在元二去安西后不满六年就于世长辞,世人作曲《阳关三叠》来纪念此段友谊,配乐诵读。情感升华。

  不断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他们是深深的友谊,是绵绵的思念,还有王维对元二无限的担忧和关怀。当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这一杯酒便具有了跨越时空、贯穿古今的活力,将学生与诗人的心紧紧地系在了一起,读起来声声入情。

  但我总觉得本堂课还不够完美,学生领悟诗意没有说出诗的韵味,在后面的朗读感悟中,并没有使整体的学生完全地投入,去读、去体会,希望以后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读诗的兴趣更加高涨。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8

  经过撰写教案,充分的备课,踏上了磨课之旅。在研磨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第一次试教,按照设计好的环节来一步步实施课堂,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有:环节的设计过多过杂,有些重点不突出;古诗指导有些生硬;时间的分配也不太合理。导致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没能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没经过仔细的推敲。

  在进行自我的教后反思和听取备课组老师的意见之后,再次修改教案,调整教学环节,明晰了必须抓重点,有详略,以古诗的朗读为主,在读中去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感悟。先抓后放,让学生一步一步来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认识到不这些缺陷与不足之后,便开始了重新的备课。在第二轮的磨课后,效果明显的比第一次好,然而还是发现有部分孩子未能充分进入课堂,回答问题不积极,动手写的时候又写不好。在听取听课老师的意见之后,总结原因主要如下:

  一、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

  主要问题集中于古诗的朗读指导和古诗的诗意评价不到位。对于学生互相的评价欠缺引导,导致这一环节有些走过场之嫌。

  二、教学语言不够丰富。

  总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比较贫乏,欠缺生动。特别是指导这一类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的时候,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往往能让学生专注于课堂,自然地融入诗情画意当中,然而,这一点还是做得远远不够的。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9

  今天在北街学校我执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从整体上,我觉得这节课上完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上师生学习的氛围轻松、浓厚,学生从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中感受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整堂教学体现了《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按照预设的以“情”为主线,以“解题——知音—解意—悟情—诵读”主要环节引领着学生享受经典之韵味,这堂课成功的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教师和作者、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发生对话,能够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渴求一种知识学习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引,使学生主动愉悦的接受熏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让学生按要求课前预习,这样就弥补了40分钟以内难以寻求的资料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求知的好习惯;并且能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解题——知音——解意—达情—诵读—积累;还有就是在理解诗意时抓重点词句击破的方法等等。这样以来,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对于古体文的学习不在惧怕,并且可以辐射到课外,举一反三的自学更多的古诗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及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四、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在本课中,教师顺着学情,因势利导,实时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教师把可以托付的内容尽量托付给学生,学生则彰显了巨大的潜能。

  当然,事无完事,由于面对的不是本班学生,了解甚少,在本节课上与学生对话时时有愿违:主要表现在没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层次的得到发展,并且在课堂上不能作出准确的激励与评价。说明我的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10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一、强调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三、注重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

  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一堂课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一部分学困生的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成了部分学生展示的舞台,今后应多给学困生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当学生读不好时,要再给他机会和指导,让他自信地坐下,这一点今后教学中也要注意

  三、语文教学,只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和杂志,面太窄了,视野太有限了,难于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变一下,结局就不同了。如历史、地理、数学等等,比如教这首古诗,运用地理知识,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运用数字,使学生心中知道实际距离竟这样遥远;运用历史知识,把远距离的事件拉近,再拉近,仿佛如刚刚发生的一样?因此,老师平日的阅读应该广博而宏富,对教语文是有益的。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应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理。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11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第六单元的内容,《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反思。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本课是第20课的第二首送别诗。由于学生在第一首送别诗时已经学会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本课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古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研讨文教学更衣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我确立以读为本,利用层层推进诵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生离情,寄情酒更浓,唱诗情难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离愁别绪。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讲究飞白,本课,我利用悠扬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创设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如前两行锦绣春色的想象,把14个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个个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入乎其内,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以读展现自己的所得。以柳带离别,利用读演的方式,体会老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意。当他们一唱三叹地吟唱着这首诗时,也埋下了对中国优秀文化赏析的种子。

  本课学生表现极为出色,课堂因他们而精彩,当场生成的读悟演评让我耳目一新,反而显得老师的语言是那样的匮乏无力。上过这课,真正感觉到孩子的力量,也更有了必须进步的危机意识。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12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使”:出使,身带使命,不得不去。“安西”:长安以西,西北边疆地区,俗称西域。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诗中的哪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时铺垫做得不足,以致学生对两人离别的'情感体会平面化了,并没有立体起来。渭城和安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一个充满生机,一个满目荒凉;一个春意盎然,一个却黄沙满天;一个随处都可听到浓浓的故乡话,见到可亲的亲人,一个却举目无亲。可是课堂中我虽然做了一些对安西资料的补充,但是仍然没有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学生不能体会出元二与王维的离别其实是一种生离死别,王维对友人的情感是留恋、牵挂、担忧、祝福的复杂情绪。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13

  就这样,时间一点一点地从指尖溜走,转正课《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转眼,已经工作一年半了。从新教师见面课,到汇报课,再到如今的转正课,细心回味,自己随着公开课的名称的变化,也正在慢慢地变化。

  本次公开课,我讲的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别诗,要把感情融入诗中,才能使学生在感情渲染的过程中,感受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经过课平时的认真练习、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及孩子们的积极配合,本次公开课较之前两次有所提高和进步,由此,我得到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公开课就是平时课堂的一种呈现。以前误解公开课要设计得尽量新颖,放音乐,放视频就会是一节成功的课。其实不然,现在意识到公开课不但要注重整体把握课堂设计,还要注意关注细节。而细节则是平时的一种积淀。鲍校长说我这次有进步,语言更加平实亲近学生了,自身内涵得到提高了,课堂设计也更加贴近学生了,很好。我知道这是一种鼓励,其实我做的还不够。但是,反思这一年的教学,经过校长的几次点播,我真的从这些方面注意了,这就是我的收获。

  其次,在教中学并成长,教学反思《转正课《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礼记·学记》中说“教学相长也”,大学时是在背,而现在是在亲身受教。在工作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这句话被反复地验证。这次公开课,由于客观原因我没有找人指导,只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试讲中不断改进,发现不足,以求更好。是孩子们的反应给了我新的思路,更好的讲解方法,使得我前行,进步。

  但是,通过这次转正课我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

  首先,在课堂设置方面,没有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导致到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好,气氛不活跃。

  其次,问题设置上,有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如在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的时候,本来这首诗很短,应该在学生在充分想象离别场面的过程中,感受诗人与朋友离别的浓厚情感。但是由于课程设置,这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阳关三叠》的'音乐,感受离别的悲伤之情了,以后应该注意。

  再次,知识传授有漏点。这首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颂是因为它动人心弦的感人情怀,而这首诗最能传达这种情感的地方在于“吟”“唱”之间,而不是单单的朗读。但是,本节课我在介绍诗歌的过程中没有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导致这个知识点被遗漏。

  在学习中改进,在改进中不断成长,我享受于其中,同时也感动于其中。感谢鲍校长的悉心指导,从新教师见面课到转正课,领导给了我很多直接的指导,使我获益匪浅;感谢我的学生使我在课上能够更加自如,在教中学到新的知识,收获经验。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14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一、强调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三、注重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一堂课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中的朗读方式应多样,多让孩子尝试。如教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尝试读读,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比老师大多了,这也是他们年龄的特点,再听老师读,语言的设计是“你们读得比我小学时候好多了,想听老师朗读吗”,这样问,既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孩子明白“怎样才能读好古诗,不妨像老师学习一下”。教学水到渠成。像这样多样化的评价,才能启迪学生读书的'欲望和思维方式,“原来生活中、学习中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像朗读评价一样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一部分学困生的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成了部分学生展示的舞台,今后应多给学困生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小组讨论交流,没有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小组合作有些走过场。另外,当学生读不好时,要再给他机会和指导,让他自信地坐下,这一点今后教学中也要注意

  四、语文教学,只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和杂志,面太窄了,视野太有限了,难于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变一下,结局就不同了。如历史、地理、数学等等,比如教这首古诗,运用地理知识,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运用数字,使学生心中知道实际距离竟这样遥远;运用历史知识,把远距离的事件拉近,再拉近,仿佛如刚刚发生的一样。……因此,老师平日的阅读应该广博而宏富,对教语文是有益的。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应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理。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15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

  1、诵读的层次分明,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递升。本课的教学就这样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以情为主线,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学生在读中真真切切体悟到情感。

  2、重视诵读方法的指导,在读中品味。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如读“渭城朝雨浥轻尘”:“雨是细小的,应该读得轻一点、再延长一点可能更好。”如课的一开始,老师就指导学生读“送别”这个词,让学生轻轻地读,读出感情。接着指导读课题,也是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由读正确到读出情感。如指导朗读前两句诗时:“如果连贯一点就更好了。”如读后两句诗:“也许深情一点会更好。”另外,吕老师非常重视词句的品味。如引导学生从“浥”中体味到雨的微小;让学生对“新”进行换词,理解“新”的精妙;从“更”中体味到酒的一杯又一杯。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同样,教育无痕,这是教学之高境界。吕教师在行云流水般自然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诗意,习得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并增长了自主学习的信心,精神世界得以全面提升。

  3、情境创设精妙,在想象中感悟。王菘舟老师曾提出课的三种境界:一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二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三是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按照我的理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阅读教学中,也可分为这样三种境界:一是积极的旁观者;二是作者的`挚友;三是读者与作者二者合一,读者便是作者。因此,深入感悟,进行积极地角色转换、想象是重要的手段。在本课中,老师也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如“在这如丝的雨中,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如“你便是王维,一次又一次的举起酒杯,在这更尽的杯杯酒中,你最想对好友说什么啊?”如:“安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呀?这一次要更尽的还仅仅是怕没有朋友吗?还怕没有什么?”在想象和积极地角色转换中感悟,并取得良好效果。有一位老师用低沉的嗓音演绎了那首凄凉的“渭城曲”。同学仿佛都进入这分别的场景。当我告诉学生王维在送别元二的六年之后去世,他们的分别变成诀别时,我看到了孩子们脸上惋惜,难过的神情。

  这堂课显得没有以往的刻板,学生学起来似乎也轻松了不少。我想,无论课文的题材离孩子们再遥远,只要教师精心挖掘,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06-29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优秀06-26

送元二使安西的优秀教学设计11-22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优]07-20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01-06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06-17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07-25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03-23

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反思11-2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