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书笔记(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生》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生》读书笔记1
在一本书上,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路上,我们曾经拼搏过,也曾经失落过;也曾经笑过,也曾经哭过;曾经怦然心动过也曾经黯然伤神过……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部书,一部正在书写的书,这部书能否书写的精彩,全由这部书的主角来决定,这部书的主角就是我们自己。”这本书叫做《感悟人生》。
这是一本励志性的书,里面包含着300多则励志的故事,从成败、得失、心态、性格、习惯、细节、做人、情感等十五个方面。对人生进行了全面解读,无论何时读起,都会有所感悟,可以说是指导我们的一位良师益友。
世界上没有失败,只有暂时的不成功。成功的`秘密相当简单,就是比别人多努力一倍。不要在不经意间,错过一些最重要的东西。只有不停的奋斗,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我们要把握人生中每一个机会,无论机会是大是小,都要想办法去争取。
有人说人生是一杯酒,越喝越香醇;有人说人生是一壶茶,越品越甘甜;还有人说人生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有人说人生好似一场梦,每个人都是在梦中徜徉;有人说人生正像一场戏,每个人都是戏中的主角;还有人说人生恰如一株花,有绽放时的灿烂美丽,亦有凋零后的黯然失色。
一个故事,一份收获;每个感悟,终生受益!我将把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很好运用到工作当中去,让我的每一项工作都能顺利完成。我们需要细细品味人生,我们需要梦想成真,这是我们的期待。
《人生》读书笔记2
这本《清单人生》是以《外婆的道歉信》当中的布里特·玛丽为主角进行叙述的。作者曾说,他的故事只关注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10岁以下的小孩,因为他们是最不会在意社会既定法则的.人。这本书的主角布里特·玛丽却仿佛跟打破规则一点儿都不沾边,她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清单生活,无法忍受任何一点脏污出现在自己家里。但这样的布里特·玛丽却在丈夫出轨后被迫离开自己规整的生活,来到一个衰败的、有着各种各样奇怪人物的小镇博格,这里的一切都脱离了布里特·玛丽的掌控范围,但却使得她久违地感受到了幸福。
感受幸福的基础是善良。虽然布里特·玛丽懦弱、自卑、傲娇无聊絮叨,但她对他人仍保留着最大的善意,虽然有时候自卑以及过于顾忌别人的想法会阻碍别人了解真正的自我,但善良是一把钥匙,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交流会催化坚冰,露出最柔软的内心,人到底还是社会动物,得从需要和被需要之中汲取力量。
在来到博格之前,布里特·玛丽年少时是在姐姐的光环之下长大,是一个被众人忽略的孩子。结婚后便她没有梦想,生活的一切都以丈夫肯特为中心,在丈夫出轨以后,她很长时间内也保持着自我欺骗的状态。此时布里特·玛丽无疑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她为别人而活,感受不到发自内心的快乐。规矩却没有自我的布里特·玛丽碰到了没有规矩而且死气沉沉的小镇博格,注定会发生一场互相拯救的故事。
改变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人生》读书笔记3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鹅,一对毛眼眼望哥哥……”
渺远的陕北黄土地上,一曲跌宕悠长的信天游翩然入耳,女孩清澈而嘹亮的歌声撞入心田,秋波动人的双眼正凝然远望着那个身影,清纯而幸福的涟漪在眸间流转。纸页摩挲间,这个美丽的画面跃入脑海,竟不知觉间令我沉醉。然而,当我终于忆及这书名“人生”之时,又不禁愕然于这淳朴民谣中营造的甜蜜,浪漫与天真的氛围,与这两个沉重而实在的字眼所产生的鲜明对比。最终,一本书读完,我才恍然明了,其实这故事本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对比与矛盾,实不负这平凡却深涩难料的“人生”二字。
读这本书时,总不由地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其中,设身处地地感受着一介凡人被那时代暗流所裹挟的命运。我为高加林被顶替职务回到农村而感到难过,却又为他在巧珍的陪伴下逐渐走出阴霾而感到温暖,为他在爱情的矛盾中艰难抉择而感到担忧,最后又为他理想破灭重返土地的结局而唏嘘感叹。我曾为此陷入到一个下午的怅然若失之中,仿佛目睹了一个志存高远,满腹才华的年轻人在生活的激流中奋勇挣扎,却最终被无情地打败在了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我惋惜,惋惜于一个辛勤耕耘的农夫在秋风萧瑟的时节里颗粒无收,无处控诉命运的不公;惋惜于一个斗志昂扬的战士被过早地挫灭了锐气,不得不屈服于残酷的现实。我惋惜,惋惜于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勇敢的人与社会大潮进行博弈,却往往以失败告终的悲剧。
有时,回想起书中的高加林那一段在起伏与波折中奋力挣脱既定命运的光阴年岁,我不禁陷入长久的沉思。高加林出生于偏僻的农村,他本应同父辈们一样安分地当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是书本带来的知识却又偏偏在这个落后而蒙蔽的世界中播撒下了些许光的种子,为这个封闭而灰茫的阶级划开一条逃离的细缝。他开始有所希望,有所追求,他想要蜕变,去实现自身真正的价值。他为此奋斗二十余载,一步一步,缓慢却坚定地迈进着,多年的付出凝结促成了他胜任的民办教师一职。怎奈,有些现实终究是努力也无法改变的。他拥有学识,但他却深受身为一个农民的限制,即使他被如此不公地顶替下岗,他能做的却仅仅只有忍气吞声,甘于命运嘲弄般的摆布。高加林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直到他最后一条远走高飞至新疆的去路也被堵死,仅存的希望火苗又一次被冰冷的现实浇灭。
终于,在现实的催迫和理想的诱惑下,他承受着道德的谴责,背弃了心中的正直,怀着侥幸心理踏上了通往上一级社会的唯一跳板。最后,在享尽了漫长人生中短短数月的巅峰之后,他从最高处重重摔回了现实,宣布了他与命运无数次艰难较量的结果——被困在原点,一败涂地。纵观高加林这一生的种种经历与结果,我的脑海中便不禁产生了这样的思考:若使最终的失败已成定局,那么这付出的一切是否还有意义?
想必路遥写《人生》时,一定也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时隔多年,路遥对待这个问题的想法已无从深究,但当我重新合上这本书时,我想我已得到了自己的答案。如果让我用最简洁的方式去概括书中高加林的命运,那必定是一个“惨”字。高加林确实是惨,他只因自己比村里的其他人多了一些知识与开阔的眼界,多了一份理想与追求,便在时代的`洪流中撞得鼻青脸肿。然而,难道这些在与命运的拼搏中留下的累累伤痕,仅仅是为了去渲染一种无谓的悲惨,实则毫无价值吗?也许,最后的最后,高加林已再无机会去完成他的夙愿,但当他独守一方黄土,回首往事之时,不会因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愧。他的青春曾点燃过的理想的火苗,他的内心曾涌动过的激荡的热血,他的生命曾谱写出的昂扬的战歌,会将他与那些毕生俯首于黄土地的人们从精神上区分开来。这便是有所行动与无所作为的区别,这便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一生,是否能问心无愧的区别。读后感·人生一世,在天地间走过一遭,是不是应有些铮铮铁骨,去勇敢地同命运一搏,去追寻真正的理想呢?不论结果如何,曾经奋斗过,努力过,曾经在世界的某处留下汗水与眼泪的痕迹,那至少也是一个人活过的证明。而真正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在人生纬度上,也不过是一种历练,是一块个人历史的里程碑。
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莫过于人使自己不断进步与超越的能力。《人生》一书展示了这种社会缩影下的进步的朴素表现,即使书中的高加林失败了,但正是这千千万万的高加林们在时代大潮中奋进着,他们的躁动与野心,才成为了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力量。
时至今日,距小说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结束已相距多年。但是悲剧是属于每一个时代的,即使是如今的二十一世纪,高加林的故事也必将一次次地上演。毕竟能真正实现人生层面上的理想的人、真正可以称之为“成功”的人,总归是少数,而那些剩余的大多数,要么甘于平庸,无所作为,要么一蹶不振,泯然众人。这或许就是路遥想要着力表现的、不局限于时代的、残酷却真实的人生。
读毕此书,高加林的人生暂且告一段落,而我也终究要面对独属自己的人生。也许这本书所讲的就是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但正是这种朴实而平凡的悲,带给了我极大的启迪与激励:既已知天地人的局限,就不如放手一搏,带着理想与冲劲踏上旅途,只求不负韶华,无愧本心地走向归路。人生如此,不过一次仗剑闯江湖的快意与豪情,以豁达的襟怀去容纳世间百态的风风雨雨,何必计较命运的得失,更何必为此而悲戚忧愁呢?或许这就是笑对人生最潇洒的姿态,是行走一世最无悔的结局。
《人生》读书笔记4
看完路遥的《人生》,有些小感慨。也许人生真如戏剧一般,五凑六合的,有时眼看要成功的事,到头来却是一场空;有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反而出现了奇迹。时代背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但选择也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高加林可以说是一个人才,他有理想,有抱负。然而,在时代背景下,由于家庭出身他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好不容易再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时,又被人挤下台,从半个知识分子又回到了农民的生活。他的人生一波三折,也导致了他个人情感纠葛多变。虽喜欢巧珍但在最后他们的爱情还是被现实的一系列不协调、不适合、不般配所扼杀。巧珍很爱他,但这种爱在现实文化差距、思想差距等的冲击下不堪一击。现实啊,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从现实出发,尽管有再大的理想、再高的`志向,一旦脱离了现实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在命运的捉弄下,高加林再次失去了工作回到农村时,面对全村人的舆论,一种失落与绝望从心底油然而生。而此时,村里顺德爷爷的一番话点醒了他,"你啊,刚刚二十四岁,怎么能有这么混账的想法。如多按你这么说我早该死了!而我百岁的孤老头子,无儿无女一辈子光棍一条。但我还是心里热腾腾的,想多活他几年!别说你这懒娃娃喽!我虽然没有妻室儿女,但觉得活着还是有意义的。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双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铺过路,修过桥难道不是活着的意义吗?拿你们年轻人的说法这叫幸福。"看到这里,我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我们每次抱怨自己所面临的压力时,这一切和真正的痛苦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一切的压力和不幸仅仅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然而有时我们却会为小小的一件事情、一次挫折、一次失恋而绝望,想一想生活其实挺好的,不要因为某一次而否定终生。
人生,本来就是弯弯曲曲的,但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在这不平坦的路上发现生活的美并找到人生的意义。虽说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能影响你的一个时期,也可能影响你的一生。
生活有时能把现实变成梦想,有时也可能把梦想变成现实,有时会把社会中的各个角色调换,有时会把好事弄巧成拙,关键看我们怎么去走这条人生之路,路上会有很多岔道口,我们选择之前也会迷茫失措,也许也会和主人公犯同样的错误,说白了这就是人生!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在选择之前看到了人生这本书,它让我们学会了在选择之时三思而后行。
《人生》读书笔记5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曲的奇妙在于其故事情节的曲折、起落,人生的奇妙在于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些什么,就像高加林在公社小学当民办教师并梦想着熬成公办教师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被别人背后陷害,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曲的奇妙在于其故事情节的曲折、起落,人生的奇妙在于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些什么,就像高加林在公社小学当民办教师并梦想着熬成公办教师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被别人背后陷害,一下子被同村村长的儿子三星所取代;在自己准备在农村扎根,与刘巧珍生活一辈子时,又一下子迎来了自己在县劳动局当局长的二叔,最后被马占胜走后门安排到了县委当了一名通讯干事;就在他在县委宣传部里干得红红火火,准备和黄亚萍一家去南京,追逐自己的梦想时,又一下子被张克南的母亲揭发,不得不回到农村,老老实实的当一名社员。人生事事都难料,但我们却要事事努力,以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未来。不要因一时的飞黄腾达而沾沾自喜、如狂似醉,忘却了人生旅途中的荆棘。也不要因一时的挫折和失败,而放弃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在这个繁杂、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须与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吴哲一样,时时怀着一颗平常之心。这样我们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浮躁、消沉,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
人生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它充满了无数的选择。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人生》中高加林所做的一个最大抉择就是放弃了刘巧珍,而选择跟黄亚萍去南京逐梦。虽然,结局证实他的选择是错的,但他在选择的那一刻也不知道人生会给他开那样一个大玩笑。总觉得人生的许多选择都无所谓对错,因为未来永远无法预测,不然我们也无须选择。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是当你选择后,你就要执着的走下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你只能想办法解决,绝不能退缩,甚至逃避,也不要后悔,不要整日为自己所作的错误选择而叹息。当然这里的选择绝不是盲目的,是经过我们深思熟虑,仔细推敲的。当我们的选择被时间这个试金石证明是错误时,我们也要及时的停下脚步,悬崖勒马,去重新思量并探索人生的道路。
爱情也是人生中的重要部分。《人生》中高加林的爱情经历也给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在面对爱情时,高加林是背信弃义的。他抛弃了深爱他的刘巧珍,而选择黄亚萍。虽然黄亚萍也是疯狂地爱上了高加林,但总觉得他们的爱情中或多或少的掺杂了世俗的东西。高加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选择了黄亚萍这个铺路石。他想让自己的理想坐上爱情的船只顺风顺水的到达梦想的彼岸。但他不知道爱情是美好的,纯洁的,容不得一点瑕疵。当你想利用爱情达到自己的目的时,爱情往往会拒你于千里之外。所以对待爱情,我们千万别因抱什么非分之想而去破坏了它的纯洁和美好。人生也让我们认清了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可逾越的差距。高加林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苦苦追求,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是值得许多人学习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年少轻狂的那份激情。并且只有有了理想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激情和挑战,我们才会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但在追逐梦想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不断的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挫折。这些压力和挫折是必然存在的',因为这就是生活。因此我们需时时刻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去认清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现实是不能以个人意志力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也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人生只有一次,正如《童梦奇缘》中冯小刚的那句经典台词所说的一样: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所以我们要把握人生,把握人生的未知性,把握人生的抉择,把握人生美好的爱情、把握人生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揣一颗事事平常心,走好奇妙人生的每一步。
《人生》读书笔记6
一、人生海海
1、因为最近工作忙,所以这本书拖拖拉拉看了好几天才看完,中间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得到了一些想法,还无人交流,所以把个人见解写在这里,希望得到更多书友的见解分享。
书很好。不可否认。毕竟是麦家酝酿了八年才写出的作品。但仔细阅读之下,总感觉这本《人生海海》里少了点什么东西,比如,独特的灵魂。
麦家说:“我想写的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幸运,在艰苦中卓绝的道德,我要另立山头,回到童年,去故乡,去破译人心和人性的密码。”
他也做到了。
写出了一个山村,一个上校,一个小瞎子,一个父亲,一个老巫头,一个老保长,一群村民,还有一个观音菩萨。
不说剧情了,不然这篇文肯定又超过上限。总之,整个故事就是在一种窥探欲与守护欲的对抗中快速推进的。有种文字快感,但太驳杂,不够纯粹。而且,个人感觉好多可以延伸的地方都没有写,比如上校下面的家伙,完全可以更延伸点,然后把前面无关的情节,后面无关的情节砍去一些,保持主题的节奏感,而不是剧情的节奏感。
就像梁文道评价何为好书:拎起书脊,这样抖抖,掉不出一个废字。
2、有句话说: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麦家也高了,但高的太低,用词太谨慎保守了。既没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又没有吸引人的叙述方式,人物的性格色彩也不鲜明,整体剧情也显得有点压抑,拖的太长,被更多无关普通的剧情所掩盖了。
整本书没有鲜明特点,没有鲜明色彩,写农村的作家太多了,麦家并没有写出新意,特别是中间快后面一部分,读着有些吃力,因为发展太中规中矩,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点,所以很难投入。
3、当然,说这么多批评的话,并不是说这本书真的就很差,只是我个人以另一种方式去喜欢它。毕竟,谁也不可否认,这本书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特别是最后结尾的反转,个人非常喜欢,把握的非常巧妙,也符合了人生海海的意境,给人很深刻的感觉。
二、读书
因为看书较多。所以总有不少书友询问我一些问题,尽我所能,我也给书友分享了一些自己的个人见解,不谈对错,在这里分享一下。
1、我现在年纪也不小了,想通过阅读充实自己,感觉时间很紧迫,紧迫到一边吃饭一边看书,总想多阅读。
时间就像沙子,抓的越紧,漏的越多,一定要有本质的思想,每次专心做好一件事,该吃饭就好好吃饭,该看书就好好看书,该玩就好好玩,只有这样回归质朴,才是阅读的正确状态。不然只是走火入魔,练的以身体为代价的邪功。
我以前也追时间,分秒必争那种,像个陀螺一样高速旋转,很累,而且这种状态,除了多做了一些事情之外,并没有带给我任何好处,只是让我一次又一次的体会到精疲力竭和无能为力。
而现在,我每天看一本书,一周看三部电影,写五千文字,每天工作,练两张字,锻炼身体,浇花,遛狗,泡茶,一切井井有条,而且偷空还能听听歌,晒晒太阳,聊聊天,打打游戏,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很快乐。
回答问题:其实生活很简单,就是需要一点自律,一点向上心,然后每天想做什么做什么就好了,自然,开心,精力就足,心情也好,然后反哺自身,做事的.效率就高。而且,没必须非逼着自己阅读,自然而然就好了,世界上又不是只有看很多书才算成功。
2、我总希望能找到一本可以改变命运的书,像武侠小说的如来神掌一样,一本就可以称霸武林。可最后什么也没有找到,生活依旧,没目的没方向。
类似问题很多,比如,推荐最值得看的一本书,或者哪本书更值得看之类。
先说,我对外很少称呼自己是读书人,因为总感觉这个词太高大上,自己配不上它的身份,我阅读,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遣,所以,我看的书特别杂,除了名著,畅销,科幻,历史,文学,科普,法律,医学,书画之外,还看网文,漫画,段子,冷笑话。所以,总有书友评论说“想不到你还看这种书啊。”回复两个[憨笑][憨笑]的表情,略有尴尬。
言归正传。个人感觉,好书并不一定好,坏书并不一定差,而且,阅读的发酵,本身就是由大量的看似无用的知识堆积起来的。就像有句话说,你吃到第七个包子饱了,但你不能忘记前六个包子的作用。同理,不阅读很多糟粕,你也没能力发现精华。
最后回答问题:不会有那种书的。越找越没有。因为随着你阅读数量的增多,能改变你想法的书就会越少。这是自然规律。
三、鸡汤
1、最后分享一个故事。就是那个在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米,第二个格子两粒,第三个四粒,第四个八粒……然后直到第六十四个格子的故事。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因为结局是,越到后面,所需要米的数量就几何倍数剧增。到最后,全国的米都不够装满一个格子。
人生不可操之过急。你个人积累的发酵,一般都是在后半局才显示出威力。而你在前半局需要做的,仅仅只是认真积累。不要南辕北辙,也不要瓦釜雷鸣。
2、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也是漫长阅读日子里普通的一天。
《人生》读书笔记7
《于丹趣品人生》内容简介: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呢?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她认为人生是有趣的,所以品位人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于是于丹便有了《于丹趣品人生》这样一本书。人生的趣味在于什么,如何发掘人生中的趣味呢?这也是一个范围太大程度太深的问题,但是,依然可以从个别的方面入手,从而窥一斑而知全豹。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我们活的是这个过程中的感受,享受的也是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在于丹看来,能否放开心境,从容而快乐地享受并经历人生,是人生是否圆满的关键。但是享受人生从哪里入手呢?于丹给出的答案是:琴酒茶。琴酒茶大家都不算陌生,除了琴稍微不那么大众之外,另外两项都是大家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东西。就拿喝茶来说,我想现在的人们已经很少把喝茶当做是一种雅趣了,而是与柴米油盐放在一起。更多的是在乎茶的价值,而不是茶本身。中国百姓喝茶其实讲究季节,春天、夏天喝不发酵的绿茶,断去了青色,降燥、去火。秋分一过,喝半生半熟半发酵的乌龙茶,恰好介乎冷暖季节间温润的过渡。等到寒冬天,浓浓的红茶,熟普洱,在最萧瑟的季节,用最暖的茶来平衡人跟自然。书中“喝茶未必要最好的,关键是要学会品味,才能滋养心”这句话也在告诉我们,如果跟随着自己的真正的内心,那么从最简单的喝茶这件事中,也能品出人生的乐趣来。
琴在古代是非常高雅的东西,与琴有关的故事很多,比如高山流水,比如对牛弹琴,比如蔡邕的焦尾琴等,这些故事不仅体现的是古人的风骨情趣,也体现了琴的风骨和韵味。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比古代要快很多,所以认为无法去享受那种闲逸的生活,尤其是听琴抚曲这样高雅的享受,更是可望而不可即。其实,于丹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不必照本宣科,不必邯郸学步,不必鹦鹉学舌,我们要学的是古人的一种心境,而不是照搬古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学到了古人的那种心境,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什么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我们都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此外,于丹用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且停亭” 的故事阐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个单立人,就是“停”,人进了亭子就“停”下脚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后就有了意义。我想,《于丹趣品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于丹想在忙碌生活里给大家搭几个小亭子,让匆忙的脚步有停歇的时间。那么,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己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文化随笔,还不如说这是一本身心灵的佳作。在书中,你将读到如何借助古人“一生相伴的酒,日常品的茶,宛若天籁的琴声”,让自己疲惫、充满噪音的内心停一停、静一静,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内心的真正所需。从某种程度上说,于丹教授更像是一位“心理医生”,在她的悉心开导下,那些曾经萦绕在心头的负面情绪——焦躁、迷茫、抑郁、愤懑将会逐渐消散。我们困顿的心灵将会在寂静的阅读中找回生命的本真,找回那个最初的自己。这就是于丹和她的《于丹感悟生活》,超越今人与古人的时空界限,解读当下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用一颗闲闲的心去享受生活,在建功立业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人生》读书笔记8
书架上一摞摞书,完整读完的却没有几本。
这次放寒假,索性开始,我第一本拿的就是《人生》。
可能是我这一年经历了从校园到社会,经历了一个学期的工作,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我感觉到了长大真难……
我想从书中找到某些答案....或许是作者的`某个观点,或许是无意中看到的某句话,也许会对现阶段的自己有个点醒吧!
今天是大年初三,由于疫情,大家都窝在家里,过上了猪一般的生活。就像段子说的,以前总羡慕和向往,猪过的生活,吃了睡,睡了吃。这两天终于过上了猪的生活。过了两天才发现,猪过的太不容易了。
无聊到连手机也不想玩了,于是接着捧起我还有几章未读完的《人生》,看看高加林最后到底怎么样了......
就在一个小时前,读完了。然后简单的在书后面写了几句话。
最大的感受就是:人这一生啊,你有多大的本事就吃多大碗的饭!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路。
《人生》读书笔记9
好句:我不是菱角的敌人,师徒用包容霸占整个世界!我也不是圆的情人,夸赞圆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
我努力,我奋斗,我沉醉,我王青,我昏昏的患者其,我宁愿去冒险而上的支离破碎,我宁愿放纵而痛的遍体鳞伤,我也不甘心自己IDE一生平平坦坦无惊无险!
人生就如吹气球,不能拘于时拘于世,宽恕一切的不羁与顽皮,拒绝一切拜金的冷漠,抛弃一切恐惧和怯弱!不要求他深刻到透明,悲壮到喋血,不需要掩饰,无需顿悟!
在我们的和四节里,生存的斗争是一切生命的.基本原则,死亡所萦绕的生命!
主题:文章以气球来展开线索,来表达作者的志向!
感想:这篇文章写得异常的好!他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很多,优美语句,亢奋人心的句子很多,同时,作者也能以小见大,从一个普通常见的气球引申到了人生这一令人深思的话题!让我明白,其实生活中每一样东西都是写作题材,生活中每个不起眼的东西,只要你把它升华了,那么每样东西都会给你不一样的启迪!
《人生》读书笔记10
我喜欢冰冷到让人心里打颤的故事。阅读温暖治愈者固然是一种享受,十几度的阳光,一壶红茶,一块蛋糕,坐在阳台上的摇椅里读书,心里装着夕阳下的大海,泛着金色的波光,不小心打了个盹儿,做的梦都充满芬芳。我爱四季如春,可是,我更爱冰天雪地。一根尖刺扎在胸口,一点一点愈刺愈深,血汩汩得流,心隐隐得痛。一块巨石压在胸口,结了霜的气管透不过气,瞪大眼睛,眼泪往下流。不着一缕,将皮肤暴露在寒冬腊月里,北风呼啸着割刈血肉。痛苦只关于生,无关于死,痛苦有一种诡异的畅快。痛苦是庖丁,一遍一遍肢解它的猎物。痛苦让我感到,我正活着。
我读过方方的'《风景》,一个关于贫穷、关于野蛮、关于一切的习以为常的恶的故事。住在大棚里的一家人将血肉相残当作家常便饭,他们生于泥潭,长于泥潭,一辈子也没能爬出泥潭。没有爱,没有希望,没有期待,亦没有绝望,以最原始的姿态肆意生长。夫妻互殴、父子相残、姊弟互憎,无关善恶,贫穷与落后是孕育一切的土壤。我不曾见识这样的现实,但我知道这是千万种现实的一种,又绝对不会是最残酷的那一种。上午花了一点儿时间读完了方方的另一本小说《万箭穿心》。相比《风景》中极致的原始野蛮所造成的一定的距离感,《万箭穿心》带给我一种心惊的熟悉,在李宝莉和马学武的身上,我仿佛隐隐约约看到了父母的影子。一个暴躁,一个冷漠,一个总是把坏情绪宣泄在嘴边,一个把愤懑积压书写在心里。对此,我是毫无办法的。因而读完这个故事,我也只是毫无办法的,满心悲哀。我明白这就是我所熟悉的,残薄的人生,对谁判断对错都没有任何意义。我只看到一环扣一环的解不开的因果。现实的绝望往往不是铺天盖地、排山倒海的,而是长在心上的一根针,愈刺愈深,直到取了心尖上的最后一滴血,染红的玫瑰被人扔在臭水沟里。
残薄与痛苦并非只与极致的悲剧有关,它们也寄生在平庸和普通的皮肉之下,就如《烦恼人生》中的印家厚,充满理想色彩的少年梦早已不复存在,只余琐碎平凡的酸甜苦辣,摇摇晃晃得维持生活的平衡。绝望在于你能够透过他那短短的一天——12个钟头,里看到他的明天,他的今后几十年的岁月的轨迹。残薄用不着刻意渲染,描写人生,描写现实,这就够了。
《人生》读书笔记11
一向喜欢于丹的直爽,最近新出了《于丹趣品人生》又岂能不看呢?利用休息时间粗略浏览了一下本书,觉得在如此忙碌且烦躁的时候确实应该品一下这本书,因此在这里强烈推荐,《于丹趣品人生》读书笔记1000字。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在很多解读人生、感悟人生的人当中,于丹应该算是一个异类,她最有别于其他学者的地方就在于,能把大道理说得非常简单透彻,易于人们理解。
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她认为人生是有趣的,所以品位人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于是于丹便有了《于丹趣品人生》这样一本书。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我们活的是这个过程中的感受,享受的也是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在于丹看来,能否放开心境,从容而快乐地享受并经历人生,是人生是否圆满的关键。但是享受人生从哪里入手呢?于丹给出的答案是:琴酒茶。
或许大家会说现在的生活这么忙碌每天计划排得满满的,哪有时间品味琴酒茶呢?其实,于丹告诉我们的是,我们要学的是古人的一种心境,而不是照搬古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学到了古人的.那种心境,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什么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我们都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而于丹通过讲述琴酒茶的故事,用最浅显,最明了的方式告诉我们,我们现在的不快乐其实都是源于我们自身。人生其实很有趣,我们现在提倡国学,提倡向古人学习,其实不是照搬古人的生活方式和言行举止,而是学他们的精神,学他们的态度,学他们的思想,学他们的意趣。这其实并不难,从琴酒茶就可以开始。所以,且停停我们那匆忙的脚步,听于丹趣品人生,享受人生之趣吧。
《人生》读书笔记12
开始以为是一个无趣的老太太的无趣故事,到中间觉得是个一般救赎套路的故事,最后,我都猜错了,故事越看越有趣,每当你觉得就是这样了,它又会来个合理或揪心的转折,故事里的人物都可爱又温柔,哪一个都讨厌不起来。
读书时主角布里特玛丽在我脑海里代入的形象是水形物语里莎莉霍金斯扮演的哑女的形象,可能比她再老一点,严肃一点,她的性格有点像一个女版的谢耳朵,一丝不苟,严谨,整洁,照着清单办事,仿佛不懂变通。
全书布里特玛丽内心独白,最多的就是,“别人会怎么看我……”或者“要是肯特知道了,肯定会嘲笑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一个文明人该……”她想做许多事时,她的“常识”和“一个成年女人”的身份就会阻止她。她自己也说过她似乎从来没为自己活过,我时常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为自己而活和对父母家人“负责”之间平衡?一个人似乎不可能完全为自己而活,当然如果完全为别人而活那注定是悲剧的,而这世界上最难的莫过于这平衡之道,似乎我们都是在边走边学习,学着平衡着身边所有事……
想到哪写到哪,写了一段不知所云的所谓书评……看来我得好好练写作了。
《人生》读书笔记13
理想与现实之间,世人太容易花了眼。
高加林,一个才华横溢的读书人,却困于农村的人情社会,空有抱负满腔,奈何始终无处施展。
从未考上大学开始,生活的打击接踵而至,干得好好的人民教师,平白无故被书记的儿子顶替了,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他食难下咽,坐立不安。
他曾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成绩优异,见识广博,眼界开阔,喜欢读书看报,对天下局势,世界发展满怀热忱。
所有人都觉得他与一般的农民不一样,他应该有美好的前途,做体面的工作,过优渥的生活,他也一直坚信着。
总有一天我会走出大山,到更广阔的世界去闯荡,这本不是海市蜃楼的愿望,然而对于现在的他,一切都越来越远了。
他要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熙熙攘攘的喧嚣,灿烂绚丽的霓虹,功成名就的体面,此刻,都成了遥远的幻梦。
只好躲进农活的壳,用近乎自虐的方式,发泄心中那星星点点的怨恨与不甘。
还好有巧珍,一个如水般温柔的女子,用她珍藏已久的炽热的爱恋,给了他如蒙大赦般的抚慰。
在那个晚风微凉,月色朦胧的夜晚,她向他诉说了自己内心深深切切的爱,他本是折翅的天之骄子,却在巧珍面前再一次高大鲜活,原来这世上真的存在爱情这回事,原来还有一个女人,如此惦记着自己,将他视为神。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吻了她,从此沦陷在柔情中。
然而他始终自卑,自己现在只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而巧珍,却是村里有钱大户的女儿,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一边纠结,一边放肆。每天忙完农活之后,拉着巧珍的手,穿梭在夏夜的丛林,荷塘,爱情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让人融化在眼前的甜蜜绵软中,短暂地忘记生活的窘迫,和那似乎遥不可及的梦想。约会,感到幸福,就是他现在的牵挂。
可是这难得的温存,终究难长久,村里关于他和巧珍的谣言四起,在当时依然封建的道德观念里,男女之间的恋爱应当在结婚之后,如高加林和巧珍一般还未订婚便恋爱的时髦,是一种耻辱。
于是巧珍挨打后被幽禁在家中,他们的约会被可畏的人言中断了。更大的危机,却发生在高加林从军的叔父回村子当官之后。
曾经把高加林从教师的位子上拉下来的人,为了逢迎他位高权重的叔父,替高加林谋得了一个通讯员的职务。
高加林不明就里,只是在一张纸上牵了个名,便又从地道的农民,变成了体面的通讯员。
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只是官场浮沉的浮萍,如此轻易地获得,最终也会轻易地失去。
到了县城,当农民时所受的屈辱瞬间一扫而光了,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正是他大战身手的欢乐场。他怀着满腔干劲,冒着大雨奔赴重灾区,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用他满腹的才华,写出了众人称赞的文章,从此在县城大放异彩。
加上他英俊的外表,潇洒的身姿,以及丰富的才艺,很快便如鱼得水地成为了这个小县城里一颗耀眼的明星。
地位一改变,旧情便死灰复燃,曾经言谈甚欢的女同学黄亚萍出现了,她一直爱慕着高加林,只因城乡差距而将情愫暗藏。
如今加林在城里有了体面的工作,她也是播音员,两个人门当户对,没有什么能够束缚这份爱情了。
除了张克南。他一直热烈地追求着亚萍,物质攻势,情感攻势,亚萍作为一个新时代女性,在小县城里时遭排挤而感觉孤单,张克南的细心体贴,慢慢地如春风化雨,滋润了她的心扉,于是她接受了,成了张克南的女朋友。
这种爱只是一个女人暂时的停靠,妥协的感动,一旦更为热烈的心动出现,它便经不起考验了。
高加林也面临痛苦的抉择。黄亚萍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一个理想的伴侣,两个人都富含青春的激情,向上的朝气,在一起可以谈论家国大事,可以风花雪月浪漫至死,何况她还有富足的物质背景,可以带他去领略更广阔的天地风光。
而巧珍,是一个像水一般,一眼就能看到尽头的温柔女子,她很善良,很纯洁,可是她由于环境的局限,没有上过学,永远无法在精神上与他心有灵犀。
上一次她来城里看他,高加林发现两人已经没有共同语言了,她只会说一些农村的细碎琐事,家里的猪又长了几斤呀,隔壁家的谁谁谁又做了什么事啊。
这些粗俗而无用的言语,让他感到烦躁,他无法想象这样话不投机的一辈子要怎么过下去。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如果没有共同话语,爱情要如何维系,就像《一句顶一万句》里面的,为什么要结婚,因为我们说得来,为什么要离婚,因为我俩没话了。
一生那么漫长,如果共枕而眠的人却同床异梦,她永远无法理解他的浪漫情怀,他的悲悯胸襟,他也无法忍受她的浅薄粗陋,她的默默无闻,那么原本就平淡的日子,岂不是更要因为嫌隙而枯燥透顶索然无味?
他选择了黄亚萍,那个可以与他共话三国天下,助他青云直上的城里女子,她也克服了种种疑虑,与高加林走到了一起。
事已至此,本该是才子佳人的圆满结局啊,然而现实,哪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爱情,又怎么可能永远如童话一般,诗情画意,浪漫至死?
他得了红玫瑰,便开始怀念白玫瑰了。
黄亚萍美丽大方,思想进步,与他在县城里公然出入电影院等场合,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耀,心意契合的沟通也让他青春蓬勃。
可是她太浪漫纤细了,时不时就耍大小姐脾气,每次都要他卑躬屈膝,放下所谓的男人的面子哄她,以前的巧珍可不会这样,在巧珍那里,凡事都是以高加林为中心的。
为了考验他的真心,黄亚萍不管不顾地要求他在上班时间冒着风雨去寻一把不慎遗落的水果刀,当他一无所获地狼狈认错时,她却笑嘻嘻地拿出了那把小刀,说自己只是开玩笑。
玩笑,简直无理取闹,他又开始想念巧珍了,一边怀念农村的`纯朴,一边悔恨自己的负心。
一切不都是这样么?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当他在农村时,拥有以他为中心的爱情,巧珍从来都是为他着想,不会说半个不字,他却心心念念着城市的光明前途与所谓的精神相通。
当他拥有了体面的城市工作,也与黄亚萍开始了新的感情,然而他又开始怀念过去了。精神的乌托邦再绚丽宏大,也抵不过柴米油盐的消磨。
他就是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怀着无处施展的野心,以不甘为盾,鲜血淋漓地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永远都得不到心灵的满足。
最理想的伴侣该是刘巧珍和黄亚萍的结合体吧,一半温柔贤淑,一半浪漫风情,然而高加林,作为一个永远摇摆不定,永远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中间人,又如何配得上这样完美的情人?
最后东窗事发,高加林莫名其妙得来的通讯员职位没有了,他又成了一无所有的农民,虽说一切都不是他的错,莫名其妙地从教师回归农民,又莫名其妙地从农民成为通讯员,最后莫名其妙地回到原点。他的命运与乡土中国的人情社会紧密相连,他只是不知情地沦为了权势进退的牺牲品而已。
纷纷扰扰的人生,每个人都听过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短暂的几十年。
要么将不甘化为动力,再努力一些,让实力更加匹配野心,要么回归土地,将傲气敛为平和,怡然自得地安于当下,选择,即是人生。
原地挣扎抱怨不公没有用,犹豫不定进退两难没有用,心即是天地,放不下的永远在困扰,是非那么多,怎么做都有错,人情那么冷,如何行都惶恐,何必呢。
既然欲望的瓶子永远无法满足,那又何妨将世俗之水尽数倾倒,留一方空空如也,多一份两袖清风。
生活不易,且行且惜。
《人生》读书笔记14
很早看过艺术人生参访季羡林老人的专题,知道他是位名人,但真正让我关注他,对他产生敬佩的是在去年暑假期间,我才真正的知道了他的许多故事,接触了他的一些文章,也拜读了他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读季羡林的文章,只需要一盏不必太过亮的台灯,或者来一杯茉莉花茶。和着灯光的宁静与茶的清新便可以深入文字的乾坤里独享乐趣。你会发现你的童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全在这本书里,书里的故事不仅仅是季先生的,还是每一个人的。修身、哲学、寄情、旷达。也许你不爱读书,你不爱看故事、你不会轻易理解他人的历史足迹、你不愿意相信那些用冠冕堂皇的书面语变现的文艺。但是你不可以怀疑季老真诚的态度。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直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考虑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责任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找到了。
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好书,让自己能深入思考人生。刚刚步入社会,坦认我自己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环境中因素繁杂,倘若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则容易随波逐流。对自我人生目标的确定与分解离不开对自己的清楚认知和对环境的深入了解,坚韧是我的长处,多思则影响我前进,这点和季老有同感,思太多则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容易在潜意识里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可能是由于在环境中没有获得安全感的缘故。纵横分析,结合各方面现状,摆正态度后,该轻松上阵了。真正的人生不是谈出来的,是走出来的。
《人生》读书笔记15
作品简介
《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感悟《人生》
看完这本书,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有一些激动但也有一些悲伤。我觉得这就是人生,就想这本书标题所说的一样,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尽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走的好就是万紫千红,走了弯路不过就是从头再来。
这本书的主人公叫高加林,他高中毕业到县里学校当老师,之后被村支书用关系运作被自己的儿子顶替,回到家村里。这时他遇到了喜欢他很久的女子刘巧珍,他们很快的发生了热恋,巧珍美丽善良处处为人着想。然而这一切都被加林叔叔的回来而打破,他的叔叔到县里当了官,手下一个叫马占胜为了讨好他叔叔让高加林去县里当了记者。这时他又遇到了在县广播站的'高中同学黄亚萍,俩人有着相同的理想,他们在一起了,高加林无情的抛弃了巧珍。故事到了一个高潮,巧珍赌气的嫁给了别人,而加林也被人接发又回到了农村。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只是巧珍已经嫁人了。
我对高加林同情也恨他,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一次又一次的跟命运做斗争,同时也抛弃了最亲的人。
生活总是无情的,如果不确立自己的原则,生活就会不断地提出严峻的问题,生活就是无所不在的上帝,谁也别想摆脱它。人生就像马路一样有平坦也有沟壑,有上坡也有下坡看你怎么去面对。笑着面对它自然就会风调雨顺,悲伤着面对它就蜿蜒曲折。
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走不管遇到什么要凭着自己的良心做事,保留真实的自己。或许我也终将面临人生的抉择,不管人生走的和我想象的一样潇洒,我始终会承担我选择的人生之路。
人生如戏,沉迷者痴痴地演,如此如此;
戏如人生,了然者会心的笑,那便那便。
【《人生》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人生》的读书笔记11-08
《人生》读书笔记05-29
《人生海海》读书笔记08-29
关于《人生》读书笔记12-02
人生海海读书笔记07-07
《理想点亮人生》读书笔记06-29
《人生》读书笔记15篇10-01
《人生效率手册》读书笔记08-14
《人生海海》读书笔记15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