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长恨歌》读书笔记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恨歌》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恨歌》读书笔记 篇1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两句诗出自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长恨歌》与《琵琶行》这两首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下至童子,外至胡儿,可见两诗在当时流传之广;童子解吟,胡儿能唱,亦见此二诗音声谐畅、诗意通俗。喜欢读诗的朋友都知道,白诗的特点也正如此。很多人不喜白诗,以为其诗作大都不够含蓄,但作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乐天,其作品自然有许多过人之处。暂不提他的那些名句与其他名篇,仅凭以上两首长诗便可看出白居易长于叙事、抒情,且擅于刻画人物形象。在此,单从《长恨歌》分析其精彩之处。
《长恨歌》,就诗题类别而言,属古诗中歌体,宋姜夔《白石诗说》有云:“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乐府》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长恨歌》,放情长言不假,却并非杂而无方。这首诗结构清晰、脉络分明,不过该诗的主题历来确是颇受争议。笔者持爱情说。至于其中所含带的批判的政治思想,只因当事人特殊的身份所致。当然,诗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和美化后的形象。这里,不讨论其故事情节与史实是否相符,单就艺术本身而言,分析其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安排以及感情的表达。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首句写长恨之源,次句写思求之切,笔墨何等精炼。)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引入角色。)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相识。)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美人形态,呼之欲出。亦是承宠之因。)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帝王专宠。)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侧写宠之深。)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宕开笔墨,渲染气氛。)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宠之极也。始在君王,结在君王。一“尽日”,一“不足”,节省许多笔墨。宠之极,便是乐之极,为后文生变作引。)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晴天霹雳。一变一转。变转有力,如截奔马。)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变中之变。)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花容委地救不得,“玉山倾倒再难扶”。这一解,写死别,场面宏大、悲怆,用字却少,盖因前面铺叙尽足也。以下详写“长恨”。)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别后长恨。由景及情——景语即情语。)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蜀地长恨。由景引情——情景交融。)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别处追忆。直接抒情。)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故地长恨。触景生情。睹物之恨,四季之恨,日恨,夜恨,极力写思恨之种种,缠绵悱恻。)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一结一转。用意绵长,转得利落。)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思之不见,梦而不得,故托于外物。一变。)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又结又转。“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两句从时间上说思不得见,此处两句从空间上说觅而不得。二者既相互补充,且又构成回环往复之势。)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变中之变。)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想象奇异,瑰丽。)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惊”,传神。)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美人形态,呼之欲出。“云鬓”与“花冠”对应前文“云鬓花颜”,“仙袂”对应前文“仙乐”,“霓裳羽衣舞”回应前面“霓裳羽衣曲”,行文针线绵密,不可不知。)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妙绝。美人哭泣时竟也丝毫不减美貌,且愈加惹人怜爱。)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以上,从神态、动作、妆扮、表情和语言诸多方面描绘人物,形象饱满、生动。)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无缘再见。直说长恨。)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以物寄情。)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临别寄词。结句点明题旨。)
读完整首诗,总结一下这首诗的情节安排与情感变化。按诗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将本诗分成三解:相聚——别离——别后。其中别后又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别后男主公的状态,后一部分是理想化的女人公的状态。这一解是诗歌的主体,感情的变化与情节的发展相对应:在每一解中,感情的表达也各不相同(诗句旁已注)。
再来看诗文的题目——《长恨歌》。恨,意为遗憾。此长恨,既是作品中男女主人公永远的遗憾,也寄托了作者在创作时无尽的遗憾。作为我们读者,在读此诗的过程中也会为之深深感动和遗憾。优秀的作品就是这样,三位一体。爱情,自古以来便是永恒的话题。它不受时空的限制,既飘缈又真切,既美好又易碎,因它的不可控性而显得神秘,因其美好且又真实而令人向往,又因其脆弱易逝而令人倍觉珍贵和珍惜。诗中杨李之恋,呈现给我们读者的是一种天长地久式的`爱恋。作为帝王,诗中的李隆基自然是不合格的,但作为普通的男人,诗中的他却是重情重意的。这不禁使人联想到词帝——“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人世间的事大抵如此,此处有得,彼处有失。我想,白居易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感情上的比重应该是远远大于他前面批判思想的。转而又想如果李隆基不是帝王,抑如果他不专宠杨玉环,是否杨李就能相守一生?或许没有帝王的权利,他们二人也不会相识吧。而如果不是专宠一人,又怎能传达爱情的唯一与深刻?由此可见,一切的情节安排皆是合理且又必需的,诗中流露的感情皆是自然而又真切的。能够写出如此缠绵感人的诗章,自然需要作者具备高超的写作本领,然而更主要的则源于作者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善解人意的天性与特质。
《长恨歌》读书笔记 篇2
《长恨歌》是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作者用平淡却又不乏幽默的笔调,将琐碎的生活小事娓娓道来的同时,还为读者展现了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
青灰色的弄堂,几缕袅袅的炊烟,一簇攀出墙外的夹竹桃,和偶尔停在青瓦上的白鸽子……在王安忆笔下缓缓地铺成一幅画,这是上海四十年的风情,浓郁却夹杂着小市民的辛酸,散发着樟脑丸的味道。可是她笔锋一转,是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纸醉金迷的生活。王琦瑶在这儿长大,度过她沉浮变幻的一生。
其实我是很怜悯王琦瑶的,四十年前的她还是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她的世界只有从弄堂顶上的天空这么大,只能望见飞鸟飞过的痕迹。她总是习惯以高于同龄人的眼光打量这上海,决心过上另一种生活,其实她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女,对于这个世界而言。面对突如其来的名利,她只能故作纯熟地应对自如。
周旋于名利场,她失去了与她无话不谈的密友,失去了深爱她的男人。感情丰富的她一次次被伤害,最终死于非命。有时候我想,如果当初王琦瑶没有参加那次电影的选角,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名利扰乱她原本安宁的生活,也许她的一生不需要像柳絮般随风摇摆,会在弄堂里洗衣,做饭,安度余生。这是一个好的结局吗?
可是四十年前的上海,处于变迁之际,日新月异的生活触动着每一个人。有千千万万的王琦瑶,渴望一夜成名,向往奢华的名利场。王琦瑶本来是幸运的,却也是不幸的。
《长恨歌》读书笔记 篇3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着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望,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伤云。
夜,静的出奇。
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
或许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一方爱的曙光将要在冷冬擦亮,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拨动的命弦。雄伟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她轻盈的舞姿,和浪漫时节的回眸一笑。已再没有了她的倩影。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
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
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
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
明皇落泪了,哭的凄惨,哀惋。窗,开着,缺月无声,门扉里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几段光隙。昨日的记忆,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今日却是伊人归去,从此阴阳。
宫阙里,依旧有以往舞动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场浮华之后,悄然离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仅有一声断断续续的幽咽,仅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袭霓裳滤出的滴滴清泪。
红昼月弭,风轻掠。木积香山雪,冷宫阙。竹松懈,轻纱妆玉阶。伊人眉笼,彤如月。月曳轻波,皎渡仙桥鹊。冷夜谁人解?——《长生殿》
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对曰:“历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堕落在漫舞飘飘的温柔乡里,却看不到他自身的堕落。”
日月成为流年,她最终化为爱的殉鹊,天空一片澈蓝。长生殿里,也许仅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
《长恨歌》读书笔记 篇4
《长恨歌》是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作者用平淡却又不乏幽默的笔调,将琐碎的生活小事娓娓道来的同时,还为读者展现了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
记忆中读过王安忆的长篇便只有一部〈长恨歌〉,在这本书里王安忆似乎再现了三十年代旧上海的一部甚至全部,起码透过那些世俗的眼睛,我能看到那些逝去年华中的颓废.流逝.纸醉金迷的上海,一切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性的价值渐渐不显,并渐渐被物质所驾驭。
出生于上海西区的弄堂,王安忆对着弄堂的生活,总是有着几分亲近,但她又有一分近乎天生的敏锐和细致。青灰色的弄堂,几缕袅袅的炊烟,一簇攀出墙外的夹竹桃,和偶尔停在青瓦上的白鸽子。
故事的开始便花费大量篇幅铺垫这个主人公的出场上海的弄堂留言闺阁邬桥。而王琦瑶惊艳的出场也丝毫没有浪费了作者的笔墨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她是漂亮的但是漂亮的女子自古都摆脱不了坎坷的宿命。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
可是四十年前的上海,处于变迁之际,日新月异的生活触动着每一个人。有千千万万的王琦瑶,渴望一夜成名,向往奢华的名利场。王琦瑶本来是幸运的,却也是不幸的。或许,因为书中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完满的人生,所以应该长恨罢。不论是这个当年的选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个有权有势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还是那个与她曾经相识相遇并爱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还是那个处处都是有着面子的却独独没有情爱的严家师母;还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满的人生。
摘抄:
1、屋顶上放飞的鸽子,其实放的都是闺阁的心,飞得高高的,看那花窗帘的'窗,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样子,还是高处不胜寒的样子。
2、他们这两个男女,一样的孤独,无聊,没前途,相互间不乏吸引,还有着一些真实的同情,是为着长远的利益而隔开,其实不妨抓住眼前的欢爱。虚无就虚无,过眼就过眼,人生本就是攒在手里的水似的,一总是流逝,没什么干秋万载的一说。
3、是一点政治都没有,即便是勾心斗角,也是游戏式的,带着孩童气,是人生的娱乐。女人的诡计全是从爱出发,越是挚爱,越是诡计多端。那爱又都是恒爱,永远不变。女人还是那么不重要,给人轻松的心情,与生死沉浮无关,是人生的风景。
4、年少时不知道什么是爱,以为自己高兴了就是爱,不高兴了也就不爱了,直到失去了某个人,才猛然发现,爱字冗杂的太多太多,岂止三两句,几页诉说能阐明的、能坚持的时候千万别轻易放手,失去了就去让自己变的更好。
5、能坚持的时候千万别轻易放手。
6、美是凛然的东西,有拒绝的意思,还有打击的意思;好看却是温和、厚道的,还有一点善解的。
《长恨歌》读书笔记 篇5
偶然间读到一部小说,是王安忆的《长恨歌》。一打开书,20世纪40年代那个繁华锦簇十里洋场的旧上海就铺展开来,不知不觉有了情味。
夹竹桃生出的花朵,老虎窗外,氤氲着女人脂粉气的天空,留声机里回转往复的“四季调”,有轨电车不休的“当当”,一切恍如隔世,却真实可触似的,从字里行间浮上来,一点一点地清晰。
那个上海弄堂的女儿——王琦瑶,静候着她的时代,也用美貌和聪慧酝酿着一场致命的悲剧和传奇。她是那种有魔力让男人一见倾心的女子。因这,她有了非凡的经历,有了用来挥霍的资本和勇气,也有了数着日影度日的寂寞无赖,有了干涸的眼里唯余的一颗老泪。她被男人捧着,爱着,宠着。她穿着婚纱走上选美的舞台,却想着:“也许,穿上婚服就是一场空,婚服其实就是丧服!”
后来,她的预感应验,她没有真正地做过新娘。她如花似玉的年华被命运的流变无情地碾过,她在男人的世界里一败涂地,无限风光的“三小姐”,用骄傲和那害人害己的聪慧与美貌,断送着一切幸福的可能。
她知道,像她这样的女子是不能够结婚的了。
那镜中的美人,风韵不减,心却冷如灰烬。最后的日子里,她的所依靠慰藉的,竟是那一盒金条。她明白男人是靠不住的,却还是取了那装金条的木盒子,想把最后的筹码押在男人身上。而一切,终成虚空。
大概谁也不会记得那间阁楼上曾经住着一个怎么样的女子。或许,有人偶然想起,也会自然而然地把她归为“那个女人”的行列。
旧上海,沉浮着多少如王琦瑶的女子!她们住在如爱丽丝公寓那样令人无限遐想的房子里,她们总是那种正经女人的不屑,总是街头巷尾流言的主角。
而又有多少女孩,终是经不起那花花世界的诱惑,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了呢?百乐门的歌舞不休,这不夜的城市,充满了纸醉金迷的气息,由不得人清醒。甚至那些正经人,话里话外也在羡慕着王琦瑶,不屑的口气里竟含着嫉妒。
住进爱丽丝公寓的,总是抱着女人中的佼佼者的姿态。她们大都有着一张光鲜可人的.面皮,有足够多的光阴和年轻。而这些,或许已经完全能满足一个女人的虚荣。
她们仿佛是被特别爱着,眷顾着的。又分明是被幽禁与弃置在了华丽的囚笼里,一半是这空荡的公寓,一半是那浮华过后的虚无幻灭。她们要永远地保持着佼佼者的姿态,哪怕生活已满目疮痍。
我隐约读到了女子的悲哀!几千年都是一个模样。就因为那句红颜薄命吗?
美貌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拥有的人又往往因它围困了一生。“坏女人”都是漂亮的,“那种女人”少有不是独具风情的。有人说,红颜的不幸是男权社会的罪孽。萧红说,她一生的不幸,都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在那个旧上海,我看到女人是甘心被男性控制与评判的,并以此为荣似的。好像王琦瑶的妈妈说过,她的贱是自己作的。而悲剧的始末又怎能归结于一个弱女子的自轻自贱简单了事?
王琦瑶只是那茫茫背景下,一个随波逐流、无所依靠的浮影罢了!
灯红酒绿的人间,何处才是得以喘息的港湾呢?王琦瑶的心里没有答案,只是紧守那一日日削减的风韵,徒然地经过,又消失在摇晃的灯影里。
人们读王安忆的上海,就会想起张爱玲的笔下也有一个上海,花园洋房,绅士淑女……张爱玲的上海,透着细小微妙的精致,有小姐呼吸里吐露的香水气。她讲的爱情,总是那么勉强与无奈,又带着狐步似的优雅和轻佻。
而《长恨歌》里的上海,总觉得小家碧玉一般的真切。那些姑娘家的细碎的心事,弥漫在弄堂里的姨娘们的不满与闲话,一个衣冠楚楚的少年,一句无心的话却引起伤心的调侃,那么自然平常,又处处隐着悲剧的伏笔。
王安忆讲的故事是人与人无端的相聚与失散,是爱与虚荣的悲怆和无情。她没有一针见血,却一点点撕开伤着的皮肤,露了血肉给你看。
这长恨歌的“恨”字不知究竟该哪一个解法才合适。是遗憾吗?还是仇恨呢?
小说的最后一句“对面盆里的夹竹桃开花,花草的又一季枯荣拉开了帷幕”是否在预示着什么,那夹竹桃是否在等着另一场悲剧的开演,于这城的艳美和躁动中?
《长恨歌》读书笔记 篇6
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令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
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长恨歌》读书笔记 篇7
有感于小说研究课堂上老师对王安忆《长恨歌》的讲解,用了将近一周的琐碎时间,在图文有间断却安静地读完了这一本。
在拿到这本书之前,就一直在想,王琦瑶是怎样的一个令他人也令自己迷恋的女孩儿,其一生又是如何在被他人迷恋、自我迷恋中走向终点。
其实,最初的王琦瑶是一个特别普通的上海弄堂女孩——和其他女孩一样,她扎着辫子背着书包去上学;和其他女孩一样,她哼着收音机里的小调,挑个周末的日子去电影院看费雯丽的《乱世佳人》;和其他女孩一样,待字闺中、爱去照相馆拍照并对着橱窗里曳地的婚纱发呆梦想着。但和其他女孩不一样的是,上天给了她一个让全上海人都认识她的机会,一张登在杂志《上海生活》封面的王琦瑶的照片,让她成了人人知晓的“沪上淑媛”,可住了男男女女的心,更可住了她自己的心,之后的“上海三小姐”的称号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让上海的老老少少迷恋上了这位不算艳、不算风情却足够吸引人的王琦瑶。而这,恰恰是王走上迷途的标志性一刻。
之后,很快地,李主任,当时在上海算是有权有势的人物,将王琦瑶接进了爱丽丝公寓,让她成为供自己怜惜疼爱的金丝雀。王琦瑶知道,李主任是代她好的,李主任是不加思索、毋庸置疑的绝好归宿,李主任能带给她安稳美好的梦。她不知道的是,她自己走上了一条自我迷恋的不归路,这个梦再美再好也只是个梦终有醒来破灭的一天。
爱丽丝,一个美人,一段情,终究躲不过乱世。李主任在一场飞机坠毁事故中罹难了。那王琦瑶呢?她来到了可供避乱的外婆的娘家邬桥,是的她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却永远也回不去过去的生活。就像外婆能够穿透四十年以后的目光告诉我们的那样,王琦瑶的这一生开错了头,怕是拗不回去了。
拗不回去的时光,无法毁灭已经膨胀的幻影。即使是在邬桥这个似乎与喧嚣与繁华无关的地方,即使是在平安里三十九号楼这样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王琦瑶又重新填补起已经残缺了一大块的梦,而那一片一片,终究补不全她的美梦,王的一生注定从她走上迷途开始就注定是孤独的,她的青春和美貌是所有带给她希望的'幻影一次次出现一次次被毁灭的过程中走向枯竭的。因家庭压力更害怕承担责任的康明逊也好,被王琦瑶栽赃嫁祸的萨沙,还是一如既往照顾王对王关怀备至的程先生,抑或是比王小了20好几的老克腊,这些在王之后的三十年中相继出现的男人,都或多或少地给王琦瑶的生活注入了些许生气和希望。而这些生气和希望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他们这一位位很快地就终止了对王琦瑶的生活的介入,仿佛从未进入过一般。而这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王琦瑶自身。她始终生活在一种自我迷恋和陶醉的常态中,她足够自信以自己的青春和美貌挽留得住这些男人,她的记忆始终停留在《上海》生活的杂志封面上,始终停留在“沪上淑媛”、“上海三小姐”这些耀眼光环下。那西班牙的桃木盒,装着的不仅仅是李主任留给王的金条,更是那段对王来说最珍贵最珍贵的记忆,这也是她在垂死十分还在与长脚争抢这木盒子的原因。木盒被枪,王的幻影也彻底地被毁灭了,她的一生也走到了尽头。
文中多次出现的夹竹桃,是那种不极美极艳的花儿,却足够吸引人,它开的是满枝桠,可终究是结不出果的。这像极了王琦瑶,上海的弄堂女孩儿,不够艳丽和风情,却乖得足够惹来他人疼惜怜爱。而一直都活在春风拂面的三月、满目幻影的她,一辈子都未曾找到自己的归宿和幸福,就连死之前眼睑里的景象也还是四十年前的片场,这个给王制造梦的地方,带给她迷途和不幸的地方。
《长恨歌》读书笔记 篇8
纵观王安忆笔下美丽智慧的王佩瑶,让人不禁想起一句诗‘身世浮沉雨打萍’。
全书人物命运随上海时代变迁而变化着,女主角王佩瑶是一个普通弄堂里的姑娘貌美且颇有智慧,在繁华社会浮沉的故事。
王佩瑶美丽却不妖媚,是一种给人以难以忘怀的美。这也是为何她会吸引那个热爱摄影程先生的亲睐,也是她会成为上海选美大赛‘三小姐’的原因。正是因为美丽,所以给她带来一种不甘平庸、安于现状的的追求。
王佩瑶是虚荣的姑娘,正是美丽驱使她在繁华大上海造就了自己虚荣的一面。面对李主任这样有权势的人物,甘愿奉献自己。甚至以此为荣,所谓对李主任的爱,不过是因为因为背后的利益与权势。
李主任的死,结束了王佩瑶这段安逸无忧的‘金丝鸟’生活。于是,自己过起了自己的新生活。开小诊所,认识了隔壁的严家师母。曾经混迹于上流社会的王佩瑶,表面平淡的生活,可心里早已波涛汹涌。渴望和同阶级接触,处处和严家师母较量、比美,相斗同时有彼此和谐相处。
王佩瑶时刻注意自己的美,对美处处考究。注定自己的不平凡,迅速吸引严家师母的表弟康明逊这个富家公子。而后怀孕,却被揭开曾经当选为‘上海三小姐’这一辉煌的历史’。
这段感情看似轰轰烈烈,然而还是因为阶级的不同被迫告终。王佩瑶——还是沦为了他人的‘玩物’。为此,不惜把怀孕的事情嫁祸给萨沙。
也把自己的深情付诸于一段畸形恋情——老克腊。结果,又是一段被辜负的恋情。不过,是各自需要安慰时的一段荒谬的取暖过程。
女儿的朋友永红更是当年翻版的她,只不过是另一个时代的她的'缩影。美丽而智慧,善于在各色人等中周旋。美丽让很多人为之倾倒,对待爱情也是挑拣所谓最好的、最匹配的。
永红的悲剧在于,最后最满意的不过是一个招摇撞骗的骗子,甚至沦落为最后觊觎王佩瑶财产不惜谋财害命的杀人犯。
王佩瑶一生中在经历的男人各色人等,高管、知识分子、富家公子、外国人。一生被很多人爱,被辜负也辜负别人。
她的一生以被谋害而告终,这样的结局让人难以接受。在这个灯红酒绿的繁华大城市,做过高官的情人,倍受过瞩目。随着时间推移并未被生活冲淡心里的对繁华的向往,从未丢掉过自己对‘美’的追求。怎至于落得如此结局,哪怕不完美至少也应该体面!
李主任、康明逊、老克腊、萨沙、程先生这五个和她一生有过情感纠缠的的男人,见证了不同阶段的王佩瑶。换而言之,是见证了一个女人的兴衰……
爱的最深沉和无私的是程先生,文艺青年。自古才子配佳人的标配,却在这里没有得到验证。在李主任和程先生的选择中,甚至于后来的几个男人选择中,王佩瑶自始至终都在辜负程先生。
程先生不管在何时何刻都在深爱着王佩瑶,对她施以援手——从始至终。可惜的是,程先生死在了另一个时代的变革中——文革。
社会和人物的命运密不可分,王佩瑶在时代中有很多的选择,所以并非完全是时代造就了她这样的悲剧。而程先生,才是真正时代的悲剧。
王佩瑶是被一世繁华遮住双眼的小女子。处处生活的精致,对自己衣食住行的考究,只不过为了让自己向上流社会靠拢。追求所谓人生的价值,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世浮华。
最终,她也要接受时光的流逝、容颜老去,被年轻的新一代取而代之,被时代变革所淘汰。一切繁华,转眼过眼云烟。
时代推动人向前走,并未能改变一个人的选择。在上海那样的大城市,想不迷失很难。
常会想:如果王佩瑶一开始就坚定的选择了,真心爱她的程先生就好了。中产阶级不算好也不算太差,一心爱慕欣赏她,人是个有才华文艺青年又靠谱。
可王佩瑶不是一个追求平凡的人,宁为高官情人,不作平凡人妻。她并非为物质,因为家里的生活衣食无忧,只是个对地位有欲望的女人。更是对自己的‘美’,自命不凡的女人!
在不同时代,谁有谁追求,所以注定了命运的迥然。或好或坏,对于王佩瑶命运我们不禁感慨:浮华人间,美人易逝……
《长恨歌》读书笔记 篇9
上海,是一个让人多么讨厌的城市啊!
但是,王安忆把她写的这样的可歌可泣,这样的细腻,这样的引人入胜!
上海,我是实实在在待过的。印象不好,很闷。人闷,环境闷,关键是空气都好像是被凝固一样的,实在是喘不过气。不过这也只是新世纪以后的事了,离王琦瑶那个年代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但就是这几年,什么都是不一样的。
上海是有特色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王琦瑶……
前几日,我露宿在临安的一条弄堂里。我也是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弄堂——王安忆笔下的弄堂。择菜的择菜,麻将的麻将,流言的流言,口角的口角……形形色色,活灵活现。但是那流言根本不致命,也不打击,就是一种谁家的丈夫没有回来,谁家的女人有男人了。只是还原,或者传播,说过就忘了,而听的人第二天一早就又会到处嚼舌根。其实农村都是这样的,何况是一条弄堂。
看王忆安的《长恨歌》,一曲娓娓道来,弦音顿挫,台上的人伊伊啊啊,热闹非凡;台下的人看的清晰,不过是赶了一回繁华,只是低回慢转都作着告别,曲终人要散,幕台上的冷清无人眷恋,不过是述说着无法挽回的难过。
看《长恨歌》就是看女人,就是看王琦瑶的!
《长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风,有的是似肌肤之亲般的性感的挨挤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带阴沉气息如云似雾的虚张声势的乱套流言。也有处于嘈杂混淆中如花蕾一样纯洁娇嫩的闺阁,盛载的都是不可为人知的心事。还有把城市的真谛都透彻领悟的自由群鸽,它们在密匝的屋顶盘旋,带着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这一片城市废墟。
那是属于上海的废墟,上海夜夜笙歌,歌声是带着形式般迫不得以带欢庆的热闹,却是没有高山流水纯粹清澈,在这废墟里,袅袅娜娜的浮出一个清新雅致的影子,那是王琦瑶——她的漫长的一生都只为了一个短促的花季,百年一次的盛开。这盛开真美啊!她是美的使者,这美真是光荣,这光荣再是浮云,也是五彩的云霞,笼罩了天地。那天地不是她的,她宁愿做浮云,虽然一转眼,也是腾起在高处,有过一时的俯瞰。虚浮就虚浮,短暂就短暂,哪怕过后做他百年的爬墙虎。
她是就典型的上海女儿,追逐潮流讲究小情小调,平易近人,心比天高。若是出生不好,被虚荣牵着鼻子走,都是要走上无奈的不归路的。
王琦瑶对程先生,既是明白他的'一颗心全在自己身上,她高高在上,带着些许的骄傲,因为这垫底的骄傲。于是她不承诺。“不承诺是一根细钢丝,她是走钢丝的人,技巧是第一,沉着镇静也是第一。”退到最后,还有个程先生。她心安理得的这样想。
命运的齿轮启转,慢慢为她踮起一层又一层的高度。她的心本是高的,只是受了现实的限制,这种矛盾终于在爱丽丝公寓里得到缓解——她当起了李主任的姨太太。名副其实的交际花,却只能在暗无天日的等待中默默枯萎。她爱他,却留不住他。这种爱是无端生出的被动的回应,在寂寞的光影度过的。她说:“我还不能走,我要留在这里等他,我要是走了,他倒回来了,那怎么办?他要回来,见我不在,一定会怪我的。”终于,小女人的任性还是抵不住命运的无情宣判——李主任飞机失事。
到阿二,他只是懵懂少年。见着她,把她当成了童话和向往。她是他一个繁华的梦,真是是不愿醒来。但王琦瑶也没放在心上,只隔着一层暧昧。
情缘再流转,王琦瑶由邬桥重回到上海,当了注射护士,认识了康明逊和萨沙。康明逊和她是两情相悦,却是不能在一起,当有了孩子,康明逊又无法承当。王琦瑶不怪他,她想,她是很爱这个男人的,不愿他受委屈。她对他不仅是爱,还是体恤。于是她独自承当。平安里的流言三传四传,王琦瑶不得不找来萨沙当垫背的孩子的父亲。也是略施小技,却也掩不过情场浪子萨沙的眼睛。最后他也离开。
轮转了一圈,还是又回到原点,遇到程先生,他无怨无悔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王琦瑶心想,若是他提出,她也定是不会拒绝他;但程先生是君子,从不在她那里过夜。两人都明白王琦瑶此刻对他只有恩没有爱。他爱她,却只能不告而别。到底是回不去了。
当年的王琦瑶有如白绢似的,后来渐渐写上字,字成了句,成了历史。历史沉淀得深,不过是漫天扬起的灰尘。那华丽的旗袍,抖落的不单是繁华似锦,还有的是抑制不住的落寞和惆怅。时间是最具有腐蚀力的,洗尽了铅华,那夺目的荣耀,不过过眼云烟,留不住的风景,竹蓝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剩空旷的虚无。人什么都没有。
其实,这个女人是有信念的。她将一百年做一年,一年做一天去看事物,倘或只是将人的一生填进去,却是不够塞历史的牙缝。倘若要哀悼,则可哀悼一生。但那哀悼纵然有100年,那么第101年也就烟消云散了。
在上海这种城市中对于她来说眼光不需要太远,却也不能太近,够看个101年也就足矣。然后就在那砖木的格子里过日子,好一点坏一点也不在乎了。虽说是苟且了些,但对于历史中但女人却是无奈中但有奈,要不这一生怎么过?! 要知道,在那密密匝匝的格子里,藏着的都是最达观的信念。即使格子空了,信念还留着。窗台上,地板上,那楼梯转弯处用滑粉写着的孩子的手笔:“打到王小狗”,这就是信念。
女人,有时候比想像的强大与不幸!
《长恨歌》读书笔记 篇10
第一次看到《长恨歌》这个书名是在我读高一的时候。那种时候班上有些同学订了一种报纸,那报纸是专门介绍文学常识之类的。其中有一期专门介绍这部作品。虽然看到了别人对《长恨歌》这部小说的高度评价,但是我在书店里却没买到这本书,让我感到很遗憾。
前几天,我去公司里的图书室里借书,无意间看到了它,让我很惊讶同时又很兴奋。我终于看到你了,哈哈!书的力量就是那么神奇,一本好书足以让我高兴好一阵子。
我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恩,确实不错。无。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写法上,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整体构思上。这些都值得我学习。
从内容上来看,它写的是王琦瑶传奇的一生。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时,她还是个学生,因为参加上海小姐大赛得了第三名而家愈户晓。她的成名离不开程先生_这位摄影爱好者的功劳,也离不开好友蒋莉丽的支持。
出名了的她被邀请去参加开业庆典。由此她认识了李主任。他是一名政要。后来,她做了李主任的情妇,住进了爱丽丝公寓,从此衣食无忧。可惜好景不长,李主任在一次飞机事故中丧生。
随后,她跟随外婆住进了舅外公家_邬桥。其间她认识了豆腐店老板的儿子阿二。她知道阿二对她有爱慕之心,而她只把阿二的心当成少年之爱来体会。后来,阿二终于想通了,到南京考师范去了。
不久,她回到故乡上海,住进了平安里三十九号三楼。为了谋生,她到护士教习所学了三个月。从此她便在平安里弄口挂了牌子,转门给别人打针。
在她的熟客中,她认识了严师母,后来两人成为好朋友。由于严师母喜欢打牌,于是她带上她的'亲戚_毛毛娘舅即康明逊,来她家打牌。她的亲戚又叫上了他的牌友萨沙。萨沙是个混血儿。大家一起打牌,一起吃饭,其乐融融。时间久了,难免会日久生情。她爱上了康明逊。不久她怀孕了,康明逊考虑到家族名誉便要她打掉孩子。岂料,她去医院的路上临时改变了主意,心想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了,难道连个孩子都不能有吗。为了掩人耳目,她故意要萨沙做了替罪羊。不久,萨沙去了苏联。
《长恨歌》读书笔记 篇11
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唐玄宗沉溺美色,荒废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在局势之逼之下,不得不将杨贵妃赐死,之后十分思念杨贵妃,四处寻找,现实中找不到就在梦中找,梦中找不到就在仙境中找,最终在临邛道士的帮助之下在蓬莱中找到了一名女子,像是杨玉环的转世啊之类的,然后两个人定在七月七日夜半无人的时候在长生殿相逢。
推荐阅读:《长恨歌》赏析
本文首先对长恨歌的诗歌内容进行解读,作品共分四个部分,第一层从相识、貌美、受宠、享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层叙述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与贵妃在马嵬驿生离死别的场面;第三层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第四层为虚写。其次,笔者对李隆基及杨贵妃进行了历史评价。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一、诗歌内容简析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描写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相识、享乐及玉环的貌美、得宠。
(一)两人相识
作品中两人是这样相识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即杨玉环到了该出嫁的年龄,然后通过选秀,被李隆基看中。实则两人是这样认识的吗?杨贵妃本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小名玉环,自幼由叔叔养大。开元二十三年,被封为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被唐玄宗看上后,先出家为道,号太真,至天宝四年纳宫中,册封为贵妃,受到玄宗的极度宠爱。李商隐的《龙池》诗:“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最后两句写夜半后,宴罢归来,宫中的铜壶滴漏声绵绵不绝,心中无事的薛王痛饮后早已睡去,而寿王却彻夜难眠,一个“醒”字非常警策,可见其当时的痛苦情状。所以作者所写与史实是不符的,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避讳。
(二)贵妃貌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采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集中描写了贵妃之貌美。无论是白居易的描述,还是其他文人的描述,贵妃的貌美都是比较抽象的。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但整体看,贵妃貌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丰艳”之美,宋代人在《杨太真外传》书中介绍,玉环与玄宗翻书,翻到《赵飞燕外传》,说汉成帝给赵飞燕造了避风台,玄宗说:“尔则任吹多少”;二是贵妃的皮肤特别白皙,作品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即是描写语句。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贵妃每有汗出,细腻而多香,或试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
(三)贵妃受宠
首先是自己受宠,“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其实,贵妃与皇帝也是常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磕磕绊绊的时候。史书记载贵妃与玄宗有两次比较大的感情矛盾。第一次是天宝五载,贵妃因“妒悍不逊”,被玄宗赶回了娘家,后因高力士建议,玄宗接回,贵妃“伏地谢罪”,二人合好,从此“后宫莫得进矣”;第二次是天宝九年,因贵妃“复忤旨”,后来贵妃送给玄宗“一缕青丝”,从此玄宗对贵妃“宠待欲深”。其次是兄弟姐妹沾光。“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杨玉环兄弟姊妹全都因她得以分封,家庭显赫,让人羡慕。杨玉环册封为贵妃后,玄宗又追封其父为太尉、齐国公,其叔为光禄卿,堂兄弟杨官鸿胪卿,杨为侍御史,杨钊赐名国忠,封魏国公,丞相;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四)奢靡享乐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等句,反复渲染玄宗得贵妃以后,如何纵欲行乐,如何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即玄宗的迷色误国。事实上,玄宗与贵妃在华清池沐浴之场景确实是比较奢华的,温泉沐浴是有等级差别的,第一级别是御汤?九龙汤、莲花汤,皇帝专用,第二级别是贵妃汤?海棠汤,杨贵妃专用,第三级别是太子汤,第四级别是公共温泉。虽然,玄宗与贵妃过着歌舞升平的奢华生活,但二人在艺术创作方面却是志同道合之人。据唐人著录的《开天传信记》记载,天宝年间,玄宗上朝听政捂肚子,高力士问其原因,皇帝说昨晚梦见一曲子,没来得及记下,笛子放在肚子处,刚才是一边听政,一边按笛眼,把这首曲子记下来。玄宗还选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子弟”。贵妃则在舞蹈方面造诣极高,她将《霓裳羽衣曲》变为了舞曲,进行领舞。根据唐李浚《松窗录》的记载,当李白将《清平调词三首》献给皇帝的时候,贵妃则“持玻璃七宝盏,酌西凉州蒲桃酒,笑领歌,意甚厚”;而玄宗则“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
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肠断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出逃,马嵬缢妃事件,玄宗与贵妃在马嵬驿生离死别的场面。“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到马嵬驿时,禁军将士不满情绪高涨,将领陈玄礼代表将士请诛杨贵妃,玄宗无法,只好赐杨贵妃死。“黄埃散漫风萧索”,“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通过环境的描写,写出了玄宗在西南行军的路上及在蜀地时痛苦的心情。
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书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
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群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芙蓉如面柳如眉”的睹物思人及“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少”的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另外,从“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语句中,一方面说明玄宗对贵妃的思念至极、度日如年,一方面也侧面反映出玄宗晚年孤独的生活。
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以行动写人,写出了贵妃内心的焦急与迫切;“云鬓半偏新睡觉”,“风吹仙袂飘飘举”,“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描写见情,描写杨贵妃的外在形态,展示其内心情感;最后当道士即将离开的时候,贵妃“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最后感觉还不能表达自己对玄宗的思念,又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重重誓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同寄去,叙事见情,把杨贵妃不念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二、对李隆基、杨贵妃的`历史评价
(一)李隆基
纵观历史,由于李隆基晚年的荒淫、迷色,导致唐朝由盛转衰,但对一个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首先,李隆基是一个有为的皇帝。他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还克己复礼,重用贤相,虚心纳谏,崇尚节俭,“焚后庭珠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乐而出宫嫔,明其教也”。其次,李隆基的时代是一个富裕时代。杜甫《忆昔》:“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最后,李隆基时代还是一个向上的时代。《旧唐书q玄宗本纪》记载,“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但到了天宝时期,尤其是晚年,除任相失误,拒绝纳谏外,自己也变得骄奢淫逸起来。元稹《上阳白发人》:“天宝年间花鸟使,撩花狎鸟含春思。满怀墨敕求嫔御,走上高楼半酣醉。”加之唐代节度使制度,军事重心外重内轻,使得唐朝由盛转衰。
(二)杨贵妃
杨贵妃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她对政事不关心,也不干政,否定“红颜祸水”说。她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自己没有选择幸福的权利,只不过是皇家王权的礼物和玩弄品,天生丽质不是自己的错,然而却是酿成悲剧的开端。本来与寿王李瑁是郎才女貌的一对,但却被玄宗看上,再到后来的马嵬缢死,都是自己无法改变的,真所谓“红颜薄命”。正如晚唐诗人罗隐《帝幸蜀》诗评价:“马嵬烟柳正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总之,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叙事有致,张弛自如;抒情深挚,缠绵细腻;语言优美明丽,自然流畅。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河南新郑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六世祖北齐五兵尚书白建迁居韩城,曾祖又迁下?(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长恨歌》读书笔记 篇12
雨天里读书。读得自是一个宁静。窗外是潇潇雨声。一颗心全听得见。我想起雷蒙德。卡佛。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笔会想起他,可我就是想起了他。就像拿起杯子喝了一口水那么自然。他说:一切都在月光下躺着,我能看见最细小的东西。卡佛真是棒。他的语言天赋棒到无法说。我爱死他。他简直要把我迷死。就这样渐渐沉入文字,就这样一头扎进王安忆的故事。对文字,一颗心越发深有感触。原来文字是真的可以疗饥的。有一个成语是煮字疗饥。此刻的我,却是读字疗饥。该都是一样的。都是含了万分情深的。
王安忆的笔触情绪,细细品,一支笔里都是旧上海的印记。抬脚是情,眉头心上是情。起笔是情,落笔收笔都是情。却是处处风景句句撩人。比旧上海的月色还要撩人几分。一字一句都进了心的。说四月的天是繁华的,王安忆的笔更是繁华的。她不单单是繁华的,也是锦绣的。是会说话的笔。是细细低语的笔。是恋人抚过你肌肤的吻,温存里都是体贴。她的字适合放在你的枕头边,在月华铺满屋的夜,你洗一个热水澡,穿上丝绸睡衣,松松躺下来,被窝是温热的。这时候你顺手拿起她,台灯下便都是她了。很是妥贴。是寂寞。是寂寞套寂寞。是寂寞中最深沉的抚慰。枝枝蔓蔓纠纠缠缠。又绵绵不绝密密匝匝丝丝入扣。细细尝。却还有着糯米的糯,苔藓般的滑。新鲜又复杂。丝丝凉意里,又有着言不得的温度。刚刚好。你拿起她,便不想再放下了。时间在王安忆的笔里是慢的。是慵懒的。是不经意的。蜻蜓点水的。句句很轻。句句沁你心入你肺。待你读过一段,再回头,却分明又是一路烟霞。你一回头,那一回头的动静,倒像是惊起一滩的鸥鹭。桃花旗袍都不见。唯有寂寞。寂寞像一条很长很长的蚕丝线。这根线带着你从头抽到尾。好长啊。这是你心底的叹息。有几分痛楚。却被那一路的烟霞都吸引了去。痛楚便是忘了。
我犹记得。
那个王琦瑶和阿二在邬桥外婆家,那个他们一起谈诗的月亮夜。
那夜的月华真美啊。静啊。却一步一步都是画,是诗。
有时,天不那么冷,他们就在街上走走。
街边就是水道,停了船,船舱里漏出点光,两边人家的板壁缝里也漏出点光,丝丝缕缕地落在水面上,能照见水的流动来。两个人的心里都很安宁,也很明净。
阿二说:阿姐,上海的月亮也是这一个吗?
王琦瑶说:看起来就像是两个,其实还是一个。
阿二说:其实就是两个。一个是月亮,一个是月亮的影。
王琦瑶就笑了。
就是从这里开始。他们一起谈起诗。他们谈诗的样子,语态,情景,那个有月亮的夜,那桥下流水的波光,那两颗一起晃荡的.心,我是怎么也忘不掉的,都入了我的心。或者干脆说,都招了我的魂魄去。那个阿二是读了些书的。围巾,黑发,眼神里,都透着几分书卷气。淳朴如稚子。他说,诗其实就是一幅图画,比如,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比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再比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再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些都是画。殊不知,在他心里,是把个王琦瑶当成一首诗一幅画来看的。对他来说,她王琦瑶就是那画里的人,只看得,却摸不得;她王琦瑶就是那水中的月亮,碰不得,也够不得。他吟诗是王琦瑶,他散步是王琦瑶,他看哪哪都是王琦瑶。
这是怎样的美?
真真是万分万分万万分迷死人的。
然而,那个秦地月却是李白写王昭君的。昭君出塞,离家千里。都是故乡的月,照的却是异乡的人。而那个琵琶,却是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写沦落天涯琵琶女的。奈何良辰美景,也有着一去不复回的伤悲意味。而那带泪的枝头梨花,却是《长恨歌》中把魂魄葬在仙山的杨贵妃。这样一来,美着美着,读着读着,不免又是和那个谈诗的阿二一样,心底渐渐也有了悲戚。就连《诗经》上的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也在这悲戚里不由地暗淡了。
我要怎么才好呢?
又要我怎么才好呢?
我是想读下去,又怕读下去。想放下又放不下的。这样一来,竟也和王安忆一样的纠结起来。心头真真是万般滋味。为那个小说里的王琦瑶。为那一点半明半暗的光亮。我不禁想起了她的外婆。那个用船接她回家的外婆。那个早年和她一样明媚如花的外婆。那个曾经被热热闹闹用大花轿抬着大红盖头盖着一袭艳红袍迎娶回家的外婆。当时的苏州,那一日的热闹劲儿,唉!一幅画一样的。
临河的窗都推开着,伸了头望;箱笼先上船,然后是花轿;栀子花全开了,雪白雪白的,唯有她是一身红;树上的叶子全绿了,水也是碧碧蓝,唯有她是一身红;房上的瓦是黑,水里的桥墩是黑,还是唯有她一身红。
这就是当年出嫁时的王琦瑶的外婆。是和王琦瑶一样美丽过的做新娘的外婆。她那一身红,她那一身红就从外婆手炉的烟,外婆抽在嘴里的烟,和吼着昆山调子的船老大的歌声里,影子一样钻进了我的心。我的心便都是那一身红了。波光潋滟的。一路晃荡的。和那船上岸上走着飘着的新娘一样。大花轿一样,一路颤颤悠悠的过了对岸。是恒古的。是循回不已的。似乎就是专为那恒古添砖加瓦来着色的。
王琦瑶是比不得她外婆的。我知道。
王琦瑶的快活是实一半,虚一半,做人一半,华服美食堆砌另一半。而她外婆,却是个全部。她比不得。
可我还是喜欢的。喜欢那个和王琦瑶一样美丽过的外婆。也喜欢那个从一开头就走错了的王琦瑶。那个近乎于一个时代缩影的美丽的芬芳过又凋落了的王琦瑶。我和那个外婆一样,喜欢女人的那份幽静。也许是因为,我也是女人吧。女人看女人,相对就更要清晰些。更要深透些。正是因为这清晰,这深透,便对这王琦瑶的长恨歌,更多了层情。这情也像了王安忆的笔。落哪哪是。又像了这窗外的雨,下哪哪湿。
我被这些柔软丝丝缕缕触动着。我甚至忘了我在读书。我为那个摄影先生程先生不值得。他爱了王琦瑶一场。一爱就是一辈子。到头来却像窗外一枚飘零而落的叶。他的自杀就像在我心底猛地戳了一刀,直戳到心脏。有热热地血汩汩流出来。好痛。无言。我也同情那个爱写诗读诗的蒋丽莉。可她为何就不懂得有一种路是调和呢。王琦瑶啊,我恨她也爱她。那么复杂的一种感情对她。如果,如果当初她。可这个世界有如果吗?没有的。如果有如果。这部长恨歌就不会有了。如果当初有如果,她王琦瑶就不是王琦瑶了。那个李主任也就不是李主任了。这是那个年代的影子。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一个时代的缤纷记忆。一部万语千言千言万语的歌。咿咿呀呀咿咿呀呀。墙上钟表的指针在滴滴答答滴滴答答走。让你走也不是,停也不是。外头的天外头的地,却不等你。王安忆在写这个故事时,我闭着眼都能想到,她是一张方桌一盏台灯一只冷笔,轻轻推开了她住的房子的木格子窗,她是看着旧上海天空的灰鸽子,扑棱棱飞起又落下,看着万家万户的灯火亮了灭灭了亮,满怀了伤痛和深情,一笔一笔来缓缓抒写的。她是冷漠的。又是饱含了情的。是梨花里带了泪的。是寂寞里的寂寞。寂寞层层叠叠。她有着和这个城市一样的地久天长的遗民心态。她的长恨歌,是上海这座城市最隐秘的内心。那里面,有着卡佛眼里那一地的月光,有着月光下躺着的,那些最细小最细小的东西。你若用心去看,用心去听。你都看得见。都听得见。
《长恨歌》读书笔记 篇13
爱情,千百年来都是诗人文豪钟情的主题,这是因为,不管是伟人还是凡人,心中无不藏着对爱情的憧憬和珍惜。所以,描写爱情的诗句被广为传诵,歌颂爱情的作品流传千年。这其中,自然会有白乐天的《长恨歌》。从小到大,我曾多次诵读《长恨歌》,多次泪湿眼眸,小女孩的心中,并没有把这首诗当成皇帝和妃子的故事解读,只是觉得这是写一对儿爱而不得的男女,他们的爱情热烈而缠绵。再大一点,了解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即使知道父夺子妻,但浪漫的女学生仍被乐天诗句所迷,认为真爱不惧世俗,这一对男女冲破枷锁追求爱情值得肯定。待到经历了一定的生活洗礼之后,再读这首诗,心中便有了疑问,何为长恨?为何长恨?乐天此诗为何避开贵妃身世,为何把贵妃之死一笔带过?为何把重心放到玄宗的痴情?或许我心中已经有了模糊的答案,但还是故意忽略掉了,因为我怕掀开面纱真相太丑陋。直至今日,再次重读,我想我终于能有勇气去说,这是一曲戴着假面的爱情悲歌。
一、爱情悲歌
选在君王侧,两情自相悦,乐天的笔下,玄宗和贵妃自是度过了一段轻松美好的日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天生丽质的贵妃被玄宗放在心尖尖上宠着,华清赐浴,新承恩泽,三千宠爱,只在一身。沉溺于爱情的男女忘了他们的身份和责任,君王变成了一个没有理智的男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也埋下了他们爱情悲剧的种子。“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在那个时代,似乎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啊,一人得宠,全家光彩,天下百姓,遂生向往。直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西行路上,马嵬坡下,贵妃赴死,君王掩面,这段爱情以悲剧结束,常令红尘男女读之叹惋。
可是,乐天并未让故事结束,他用了大量笔墨去写玄宗在贵妃死后的深情思念,也正是这些描写,让涉世未深的读者们,为玄宗鞠上一把同情的泪,把他当成一个爱情的俘虏者去对待。
首先是西行路上景物的衬托,“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西行,对于玄宗来说是逃亡之路,失去贵妃,更让他内心荒凉,西行路上呼啸的风,漫天的黄沙,正像是玄宗此刻的心境,冷而昏暗。剑阁崔巍,峨眉高耸,都不能让玄宗精神振奋,风中的旌旗黯淡无光,寒凉的日色似有似无。没了贵妃,玄宗似乎被抽走了所有的生机。“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纵然是蜀地风景美好,也难消圣主心灵之痛,此处乐天以乐衬哀,更添其哀,让读者不由感叹,多么痴情的男人呀。在行宫之中更是见月伤心,闻铃肠断。
待至龙驾回京,旧地再顾,唯剩唏嘘。回至京中的唐玄宗继续着他的思念和执着。“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见不得杨柳摇摆,见不得芙蓉花开,这深情从春流到夏,从夏流到秋。一切的花好月圆之物,皆成了引起伤心的载体。“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一夜又一夜的孤枕难眠,一夜又一夜地坐到天明。于是,乐天给这场爱情故事开了后门,他寻来了“临邛道士鸿都客”,帮助玄宗寻觅太真。终在仙山之中觅见太真,二人赠物表白,发誓续情,终留下爱情绝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读至此处,读者莫不为之心痛,扼腕叹息,恨不能化身造化大神,为此二人重牵姻缘之线。乐天呀乐天,你的这曲爱情悲歌唱得真是精彩。
二、虚伪面纱
唱完了爱情悲歌,我想谈谈虚伪的面纱。首先,这虚伪来自于乐天,他有意避开了贵妃的身世,也有意淡化了二人身上的政治色彩。
众所周知,杨玉环原是李隆基的儿媳。杨玉环在17岁的时候被选纳为寿王李瑁的妃子,与李瑁朝夕相处5年,婚姻生活幸福美满,夫妻相敬如宾。李瑁原本是一个幸福的人,娶得娇妻,在自己的寿王宫里过着小日子,父皇对母亲武惠妃疼爱有加,他也极有希望当上太子。但是变故来的如此之快,母亲武惠妃去世,娇妻被老爸看中,不能反抗不能拒绝只能忍气吞声。到最后,太子没当上,老婆被人抢,老妈去世了,真可谓是三重打击。所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这段情本属不伦之恋,是建立在对寿王尊严的践踏和伤害之上的。而白居易在诗中仅仅用“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笔带过,避开了这段故事最灰暗的一面,有意识地把主题向爱情至上靠拢。姑且不管白居易是出于避讳还是其他原因,但是,这一点就让这段爱情披上了虚伪的面纱。
再者,玉环之死实际是政治的角力,马嵬坡下发生的那一幕,或许我们可以想象还原。是谁杀死了玉环,绝对不能是将士冲入贵妃帷帐将贵妃拖出致死,据史料记载,陈玄礼所带禁军哗变,射杀杨国忠,但对皇帝所处驿站围而不攻,只是要求赐死贵妃。而玄宗虽有不舍,却最终选择牺牲贵妃,赐贵妃一死,因而,杨贵妃实则死在这貌似深情的男人手里。所以,当我们想到这个男人一边下着赐死的圣旨,一边掩面痛哭的时候,怎么能不痛斥一声虚伪呢。
待至贵妃死后的种种思念,我们再看玄宗此时的处境。玄宗尚在西南流浪之时,肃宗已经登位,遥奉玄宗为太上皇,之后,李隆基颁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而实际上也只能起到装装门面的作用了。这皇帝位让得心不甘情不愿,自是会有一番父子争斗。756年,唐玄宗由成都返回长安后,住在城南的兴庆宫里。肃宗本就对玄宗心怀猜忌,加上奸相李辅国的'挑拨,对玄宗更是冷漠少礼。实际上在肃宗的默许下,李辅国先是苛待玄宗,后又将玄宗连骗带逼地转移到太极宫,以便监控;最后又把跟了玄宗几十年的贴身宦官高力士流放到巫州(今湖南黔阳县)。唐玄宗在这样的环境中,更觉寂寞,凄凉,他整日郁郁寡欢。后人有诗形容他的晚年说:“南内(指兴庆宫)凄凉西内(指太极宫)荒,淡云秋树满宫墙。由来百代明天子,不肯将身做上皇!”因此,此时的玄宗其实就是一个苦逼的老男人,他对贵妃的思念,可能正源于他自身处境的凄凉,这会儿的孤单落魄和当初美人相伴美酒佳肴随心所欲的日子相比,可谓是天上地下,想起贵妃或许不见得代表真情,而只是对自身境况的感喟,对过去美好的怀恋。
因而,当我们了解了这一切之后,我们不禁苦笑,乐天呀乐天,你真是用文字编织了最美丽的谎言,欺骗了多少纯真的红尘男女呀。
前一段陈凯歌导演的新作《妖猫传》,虽是神力鬼怪之作,却是撕开了贵妃之死的真相,揭露了玄宗的自私无情,而剧中的白乐天则是奋不顾身地拯救贵妃的青年。或许正是因为白居易心中的贵妃正是这样一种美好的存在吧,所以,他并没有把杨贵妃写成祸水,而是让她收获了玄宗无限的深情,给了所有读者一种美好的爱情期待。
我不知如此解读是否合适,但是我知道,乐天心中定然是清楚这些的,他的“长恨歌”中的“长恨”二字定然是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除了一贯被大家解释为讽谏统治者不可荒淫误国的主题之外,我更愿意相信,乐天真的只是在写一种感人至深的爱情。可惜的是他所选的题材既有其与众不同吸引人的地方,也有其致命的缺陷。尽管他有意识的对一些东西进行了回避,但是,总还是有人要去撕下这层面纱,比如说我。最后,愿天下有情人有的皆是真情,获的都是真爱吧。
《长恨歌》读书笔记 篇14
王安忆的《长恨歌》30万字,我看完用了两天。虽然是比较少有的能称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但可读性并不算强。文字华丽、拥挤而唠叨,不顺畅,转弯抹角的。整篇故事晦暗暧昧,有点腐败的气息。故事的写作手法很独特。一点一点地描述,逐渐连缀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象一个个珠子连成的项链。
读后,总体感觉是一个对旧上海往昔情怀、情境的遥望和追忆,虽然描述的是人物的经历、命运,但这命运是渗透在背景中的,是给这背景作点缀的。就象开篇对弄堂的描述——“站在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此刻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主人公王琦瑶曲曲折折的命运便在对往日上海滩礼貌的描绘中,一步步展开来。故事时间跨越半个世纪,从琦瑶豆蔻年华开始,一向到她60多岁被害至死止。
感觉主人公王琦瑶写得并不可爱,一个20年代旧上海的小女子,正当好年华的时候,因命运的缘故辉煌了一次,然后,就堕入无边的黑暗中。仿佛莫泊桑的小说《项链》里的路瓦栽夫人。
书中人物不多,都是琦瑶的女朋友和男朋友,及琦瑶的女儿的女朋友男朋友。也不看重历史背景,只是在走女人的心路。
琦瑶的几个男人,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逊、老克腊、萨沙。除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程先生,其余的都辜负了她。她便在这辜负中坦然地做着女人,最终死于谋财害命。由此画了句号。
琦瑶16岁竞选上海小姐后,被李主任看中,做了李主任的情妇,李是军政界要员,不久死于飞机失事;程先生是琦瑶的仰慕者,追随琦瑶终生;康明逊是个顾首顾尾的纨绔子弟,给了琦瑶一段没期望的感情,始乱终弃;老克腊是琦瑶女儿一代的男人,给了琦瑶爱的期望,也导致了她的死。
人物刻画最成功的,倒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配角李主任。血肉丰满、跃然纸上。“在女人的事情上,李主任总是当机立断,不拖延,也不迂回,直接切入正题的。是权力使然,也是人生苦短。”
“李主任上了车坐在她身边,身材虽不高大,可那威严的姿态,却有一股令人敬畏的气势。李主任是权力的象征,是不由分说,说一不二的意志,唯有服从和听命。”
“李主任并不问王琦瑶爱吃什么,可点的菜全是王琦瑶的喜爱,是精通女人口味的。”
琦瑶是恬静美丽的,也是坚强的,她的坚强体此刻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命运的不挣扎、不抱怨、坦然承受,以及对生命中男性的温柔和体谅。
《长恨歌》里的感情也是影影绰绰若有若无。似乎仅有程先生对琦瑶的感情是实打实的。如果说王安忆与张爱玲相像,可能就是描述感情态度上的相似了。细致入微的冷静客观,甚至本应当惊心动魄的活力都是冒着冷气的。
【《长恨歌》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长恨歌》读后感05-29
读书笔记02-08
《孔乙己》读书笔记12-24
守株待兔读书笔记12-31
背影读书笔记01-11
《子夜》读书笔记01-04
《边城》读书笔记01-06
《红与黑》读书笔记12-12
《祝福》读书笔记12-17
背影的读书笔记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