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时间:2023-02-18 10:00: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1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1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1

  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确实,历史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枯燥无味,它原来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它比小说更跌宕起伏,比电影更紧张刺激,比美味更令人回味。

  顾名思义,这本书介绍的就是明朝的那些事,忠实的重现了明朝的每件大事:从朱元璋白手起家到张居正雄霸天下;从于谦保卫北京城到大明王朝光荣灭亡……这本书就是一本史书,但与众不同的是,作者用诙谐的语言,有点小说式的写法,真正的把历史给写活了。通俗的语言中往往包含了从历史中体现出的真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史书,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原原本本,更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看法。它公正的评价了每一个历史人物,从正反两面分析事件,观点客观,给了我一种遨游在历史中的感受,它告诉了我,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

  作为史书,它在向我展现历史的同时,竟也在向我展示这个世界的许多原则,教会我思考。一般的小说,都是在叙述一个一个的故事,读时热血澎湃,但读过后,似乎大脑中就是白纸一张。但在读这本书时,我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每件事,每个人,作者都给了评价,但是,又留给了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就像朱元璋,大多数史书都把他塑造成一个开国功臣,但杀起功臣来又毫不讲理的形象。这本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确实,朱元璋是杀功臣不讲理,不过这背后不仅是他心中的心理阴影所致,还有就是他对国家的担忧。从朱元璋身上,我又看出了他的无奈,以及现实的残酷,原则在利益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这些书中并未提到,但却是它教会了我思考,从历史长河中,为我所用。在不断深入发掘,深入思考中,我发现,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评价过,写这本书的和爱看这本书的人都是有思想的人。是的,作者在书中融入了大量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又都是从大量和现实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比如:很多人说过,世上最好的老师不是名牌学校,不是特级教师,是兴趣

  ,但我要告诉你,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在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老师,是生存。是的,这些观念或许很残酷,但现实也就是这么的残酷!它不像电影中的那样,有时正直的人不能成功,有时正义会败给邪恶,有时光彩的人的成功背后是一个个不光彩的故事。不过,这就是这个世界!于谦惨死于自己的小错误,皇帝只是他人棋子……这么多的实例告诉我们,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过在这个污秽、混乱、肮脏的世界上,公道和正义终究是存在的,违反了规则的恶势力终究还是会失败,这也是这个世界的现实,道德与良知终究是存在的。历史原来可以这么精彩。

  在大明王朝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无数有正义感、体恤百姓、热爱国家的人,对这些人,作者也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传播了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这里,爱国就不再是吹出来的,而是用无数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无数人不畏权贵在监牢中含冤而死,无数人清正廉洁为百姓办事自己却家徒四壁,无数人怒吼着战死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这不是轻飘飘的领导上的空话,这是装在人们心中的沉甸甸的信念啊!当百姓的利益受到侵害,国门被他人攻打,他们没有抗议,没有洋洋洒洒写出,没有腆着肚子说官话。他们手握自己的生命,将爱国装在心中,奔向最需要他们的战场。历史证明,只有真正爱国的人,才会被人们铭记,才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历史,原来是这么的精彩。

  这本书教给了我太多太多,甚至在读完书后,我有了一种想和作者谈谈的冲动。在历史中飞翔的感觉远胜于看那些小说,它的底蕴,它的现实意义,让人回味,让人成长。

  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2

  《明朝那些事儿》,很热门的一部历史小说,销售量达500万册,据说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这本书的销量也可以排在前十五位。作者当年明月是一名普通公务员,利用业余时间,写下了这部讲述大明王朝276年兴衰历史的小说。

  历史小说难免枯燥无味,作者曾讲,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参阅了大量明史资料,百分之九十都是正史,但明朝那些事儿捧在手上,却让人难以放下。历史小说从本质上来说,固然是让人去解读社会的规律,人性的规律,但作者轻松幽默的笔调,带有感情的写作,在勾勒出明朝兴衰过程中的事件、人物时,更让人愿意去解读,隐藏在当事人背后的种种:比如希望、犹豫、痛苦、权利、气节、度量、孤独、刚强、软弱、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等。

  历史从某种角度讲就是一个个人物的组合,七册书要写尽明朝的皇帝、大臣、百姓不容易,书中短短两三页,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一生。用当年明月的话说就是,即使在他的书中出现名字的坏人,那都得是能量大到绝对能祸国殃民的坏人。但就是这样短短的评述,一个个在书中登场的人物仍然活灵活现,让人思考,这里举三个为例。

  一是王守仁。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当年明月对其的评价是 “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王守仁十八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做圣贤。然后他花了十九年,悟道,创立了心学。再然后,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传授心学思想,他成了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心学对明朝中后期的思想文化影响颇深;《明史》亦有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二是李时珍。李时珍医术高超名声远扬,三十四岁时便成为御医,但仅仅一年之后,就放弃名利回到民间,在随后的二十六年中足迹踏遍全国的名山大川、悬崖峭壁,尝无数植物药材,查遍天下医书,终写成《本草纲目》,这部中国医学史上的伟大着作。李时珍去世后三年,《本草纲目》得以出版发行。这部书的'意义,甚至不需要用它的出版范围以及受到的夸赞加以肯定,仅仅知道它的出现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现在仍在继续,就足够了。

  三是杨继盛。杨继盛出身贫寒,历经磨难,但始终秉承“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皆忧其民者,方可为官”的信念。后经严嵩提拔任职武选司(兵部肥缺),在看清当时朝局黑暗、民生凋敝,皆因严嵩一党把持朝政后,明知不可胜,仍选择了死劾严嵩,此后在诏狱三年,受尽种种难以忍受的折磨,终被杀害,临刑前赋诗一首“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这些人物并无关联,但都不乏让人感动甚至落泪之处,这些故事中,除了闪耀着信念、坚持、勇气、忠诚、气节这些充满人性光辉的字眼外,也不禁让人去思考,支持他们这么做下去的动力是什么,或者说,他们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比如王守仁,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道”,是什么东西?值得花十九年时间来追求它,并此后的生命来实践它,传授它?比如李时珍,是什么信念,支持他历经艰难困苦生活,甚至在几次尝药的过程中中毒,差点丧命,仍用几十年的时间成就一书?比如杨继盛,明知必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什么力量支持他做出这样的选择?答案很复杂也很简单,也许,本身就是因为,这么做,有意义。

  有意义,对我们自己的生活,同样是一个简单而复杂的要求。现在的社会中,竞争压力巨大,人的心态比较容易浮躁,对成功的标准趋向于单一,往往觉得只有能够成名、能够有钱才是有成功的人生。读《明朝那些事儿》,却让人有了不同的思考,所谓有意义、所谓成功,也许远远不止于一些表面的要求,一些世俗的标准。能有自己的理想操守、能在生活中的自律、能在工作中的尽职奉献,即使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生活仍然是有意义的、成功的。或许,用书的末尾,作者的结语来说就是:成功的方式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3

  《明朝那些事儿》共着七本,虽然只拜读了前两本,却已经让我受益无穷、爱不释手。

  第一部可分为三部分:明朝的诞生,开国治国,叔侄反目。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第一部,那就是“奋斗”。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是经过许多生生死死,在冒死的拼搏奋斗下打下的江山,是用无数条生命铺出走向皇位的路。那么就先从朱元璋的一生说起吧。

  朱元璋从苦难的童年——从一个放牛娃开始。长大后在饥荒之下家破人亡,之得入寺为僧,维持生计,却被人指谋反,无奈之下“逼上梁山”,加入了起义军对抗元朝。朱元璋在起义军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先后击败强大的对手—— 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在鄱阳湖与陈友谅的“无敌军舰”殊死一搏,在易守难攻的“第一坚城”平江与张士诚斗智斗勇,最终将自己最大的敌人——元朝击败,北伐肃清北元获得全盘胜利。朱元璋用他的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将天下征服。他一直尽心尽力,想要管理好国家,打击、杜绝 ,用残酷的刑罚令人望而生畏,但在他死后明朝却成为历史上贪污最严重的朝代之一。为了保证天下永远在他的手中,同时也为自己的下一代铺路,劳心劳力,将后代所有的事都先做好,以防不测——夺去兵权、斩杀许多开国功臣。但历史这个不被人力左右的编导,却让朱元璋呕心沥血铺好的路在百年内尽殆。终究,皇位还是被自己的儿子——朱棣从孙子朱允?的手上夺走了,如此,即使你机关算尽,但还是不能改变未来这个不可抗拒的结果,未来是不能被人所操控的,总会有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却无法避免,命运之神总是出人意料。

  接下来的这个人,他在父亲朱元璋的基础上,虽然谋权篡位夺了侄子朱允?的皇位,但还是将大明发扬光大,成为万国朝拜的“帝国”,对明朝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他就是双面人——朱棣。他有着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与老百姓在一起时,为他们主持正义,爱民如子;残暴嗜杀——残忍荼毒一切不服从他的人。他野心勃勃,战功显赫,长期在名将常遇春、徐达、傅友德等名将中长大,对战争和死亡早就司空见惯,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军事家。因为自己是并非是朱元璋的将来接班人的培养对象,对于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及其儿子朱允?的偏爱而变得冷酷,对死后朱元璋传位给侄子朱允?却没有传给他而心存愤恨,在明朝第一阴谋家——一个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诱下,终于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上。朱棣固然残暴,但也是在他的统治之下,将明朝的发展推向了巅峰。郑和七下西洋,用友好和强盛将大明帝国的名字传遍世界。朱棣后的两任继承人也选的不错,可惜统治的时间都很短,朱高炽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统治了十一载,虽然没有朱棣和朱元璋的惊天动地,但在这十一载中,却是明朝的黄金时期,两人合称“仁宣”。书中有令后人敬佩的、宁死不屈的铮铮傲骨,如铁铉、方孝孺,虽然都只是一介书生,一个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怀中对正义的信念,无所畏惧。这不禁震撼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决心是无可战胜的,执着的信念与不灭的正义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书中除了正经的历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体会到的。其中令我觉得最经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两张铁?,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第一版‘开国辅运’,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的人80%以上都会有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此外特别说明: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多次,不限人数。”除了幽默的调侃,还凸显出朱元璋当时灭臣人数之多。

  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能将历史如此简洁明了,幽默生动的娓娓道来,一篇伟大的著作。能将历史写成如此,已是一种创世之举。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4

  思考;坚持;人生——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明朝那些事儿》写得很好!非常好!

  这本书将我脑海中那点在课本上学到的历史逐渐被唤醒,但当年明月(此书作者)讲的却不尽相同:朱元璋并不是一个杀人狂魔,他只是一个童年饱受磨难,并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受难的父亲;袁崇焕是位抗击后金的名将,一个优秀的战略执行者,但并非大家认为的“明末关键先生”,孙承宗才是;张居正是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但也有独断、专权、狡猾的一面;给严嵩贯以大奸臣的称号也是相当靠谱的,但也应看到他在向权力高峰攀登的过程中是如何变质,从清廉变成腐朽的;崇祯并非只是昏庸无能的皇帝,相反他清除阄党,遏止党争,勤于政事,奈何“诸臣误我”,而且经前几任皇帝及几个奸臣的闹腾明朝内耗严重,已是强弩之末,气数已尽;等等。

  不过作者曾讲,他写的百分之九十都是正史(参阅了大量的明史资料),因此书中所展现的历史绝不是乱来的。难道历史是被我们误读了?还是有人捏造了所谓“真相”?细细一想,便觉有趣。

  更有趣的是作者采取的写作方式:轻松幽默。枯燥的'历史就像一潭死水,但在作者的笔下却生动起来。用轻松的方式,将历史写得好看,读起来很受用。有道是“历史本身很有趣,历史也可以写得很好看”。

  当年明月还对一些历史谜案——朱允炆下落之谜、郭恒案等,做出了属于自己的推理。他像是一个杰出的侦探——从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找出一根细丝,模拟人物当时心理的分析,找出事件发生时政局的变化,得到一个完美的符合人性的答案。

  《明朝的那些事儿》无疑是成功的,突破五百万册的销量,足以让其成为十年内难以打破的畅销书。据说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这本书也可以排在前十五位。当年明月无疑也是成功的,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人只要有勇气,坚持做自己擅长的事,就会获得成功,即便他只是一个历史的业余爱好者。(事实上,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即使知道了,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抉择。)

  关键是我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是如何做到的?

  我无法想象,一个白天在海关部上班的公务员,凭着多年来对历史的爱好和积累,每晚笔耕不辍,写就了足以让专家汗颜,让读者惊喜的历史畅销书。他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他有投资。投资什么呢?答案是时间和精力,还有思考!注意,这是个关键问题。生活中的我们容易被各种诱惑肢解,具体表现为喜新厌旧,不能专注,思想分散,一事无成。没有全心全意的付出而奢望成功,这大都是蠢人干的事。

  其次,他在写史的同时注入了自己的情感。没有情绪的历史就是一个个无精打采的故事,被我们一翻而过。殊不知,被大家一翻而过的是无数人的一生。写史即写人,历史人物也是人,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也有思考。我想感同身受是作者之所以把历史写得如此深刻生动的关键原因。

  只有设身处地地为历史中的当事人着想,才可能发现这些东西,比如:权力、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等等。杨涟面对奸党时不屈的呐喊,于谦面对冤告时淡定的表情,袁崇焕面对女真时坚定的决心,王守仁面对叛军时睿智的目光。。。他写的不仅是史,更是人心。

  再者,是坚持和勇气。写东西,不是吹牛,何况是写史,是需要能量的。作者三年来一千多个夜晚的笔耕不辍,换来今天的成功。没有坚持,哪来成功?没有面对外界干扰和质疑的勇气,怎会成功?有勇气的人,会把事情坚持到底,只为证明他不是一个浅尝辄止的弱者。

  然后,他选择了自己的一个表达方式,来向世人表露他的所思所想。

  无需多言,正如他在书的末尾所讲: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5

  如果有人贸然说,哪本书对他的影响最大,就基本可以判断出他的价值观和喜好。虽然很不想为它背书,但是谁叫咱读书少呢,那么,这就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套书。

  这套书作为明史的启蒙读物比较好,可读性非常强。我记得我高二时在操场借了同学的看,意犹未尽,借了来,看到了半夜三点,后又去图书馆读完了这套书。这套书讲述也很完整,一共九部,明朝三百年的历史,从兴起到覆灭。关于版本,我推荐原来的版本,原来只有七本,这个增补版我买来很不喜欢,增加了很多图画和底下的延伸故事。

  这套书,我甚至想改一改作为睡前故事给我的孩子读,我喜欢看历史的原因是,如果是文学,作者的设定就是天道,观赏性有余但是我不喜欢。我喜欢看真正的规律,喜欢看各种性格的人碰撞起来究竟是什么样的结局。

  第一部书讲的是朱元璋的`历史。初时加入农民起义,和诸多名将东征西伐打天下,天下打下来,又上演了一出飞鸟尽,良弓藏。进而肃清朝野和建立制度的一段的历史。

  蓝玉是明朝的年羹尧;陈友谅败于铁索连舟,是曹操的昏招;朱元璋又很像刘邦。历史真的是重复上演的。

  第一次读时,比较泛泛,这次读也不能说深刻,其实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就是认识了一群人。

  认识了常遇春,认识了朱文正,认识了张定边,认识了吴琳,认识了张子明,了解了宋濂。

  这本书中,也发现了我最羡慕的爱情蓝本,朱元璋和马皇后,我真的觉得多疑之人的信任,严酷之人的妥协更像爱情。我觉得如果我是朱元璋,我也会折服于马皇后这种人。如果我被郭子兴关起来等着被饿死,有人给我送饼,哦,送就送吧,等我出去了,一定会报答你,那出不去就算了嘛,是吧,哈哈。救命之恩,那么荣华富贵以报。而只是为了让我吃得好点,就把热饼藏在胸前,把自己烫伤,然后给偷偷带进来。我首先是疑惑,我们这种理性的人首先会想到为啥不送凉饼。朱元璋本就是苦出身,我不信他不吃凉饼,也不信凉饼比热饼不充饥。而她这样,是存了珍重之心,被人轻贱欺压惯了的朱元璋,在自己一无所有之时被别人如珠似宝的珍重,怎能无动于衷?谁能无动于衷?痴愚真心,最无以为报。

  我也最想求一颗真心,于我而言,风花雪月可以风吹云散,也不算什么。如果有人真的像马皇后一样对我,我也扛不住,命算什么,给你就是。如果真的有人如此爱我,可能我也没机会知道,不是说患难见真情吗?我还是过我一帆风顺而普普通通的一生吧,哈哈哈。

  其中也有很多道理,怎样做会产生威信(朱元璋初时作战勇敢,处事冷静,有计谋,身先士卒,在士兵中很有威信),怎样做可以叫贤(朱元璋说宋濂,二十多年,从来不说假话,也从不说别人的坏话,真是个贤人啊),疏而间亲的事能不能做(有传蓝玉跟朱标说找人望过朱标的气,将来会谋反,朱标转头和朱棣说了,朱棣就给蓝玉使了绊子)。其实很多那种圣贤书都明确了什么是道德仁义礼,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什么是豪杰,怎样可以称为好学。这些都不是空泛的概念,但是如果你不读书,你就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没有是非的观念。说白了,无知。别人无知,尚且可以原谅,自己无知,怎么可以忍受。

  还懂了,念书好虽然没什么值得夸耀,书念不好的人也不一定不能成事。但是那些书念得好,又真正能做大事的人,真的是很有能力。

  关于刘基之死,说是,有可能是败于朱元璋的忌惮。我之前看那个林正刚老师的培训课的时候,说,新进入一个群体的时候,你要画坐标,看看这群人的行事偏向什么,比如说,合作-对立,友善-敌对,这类。而你要顺应他们的行事作风。好像周易里也有这样的话,具体我忘了。如果刘基能够知道朱元璋是强势不容人的人,他就应该隐藏自己,但是我想诸葛亮不用。

  这是一本明史的启蒙书,我还没读透,现在我读书,就是读一遍,做一些摘抄,然后写读后感的时候再过一遍,比之前只是读能了解更多。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6

  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确实,历史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枯燥无味,它原来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它比小说更跌宕起伏,比电影更紧张刺激,比美味更令人回味。

  顾名思义,这本书介绍的就是明朝的那些事,忠实的重现了明朝的每件大事:从朱元璋白手起家到张居正雄霸天下;从于谦保卫北京城到大明王朝光荣灭亡……这本书就是一本史书,但与众不同的是,作者用诙谐的语言,有点小说式的写法,真正的把历史给写活了。通俗的语言中往往包含了从历史中体现出的真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史书,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原原本本,更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看法。它公正的评价了每一个历史人物,从正反两面分析事件,观点客观,给了我一种遨游在历史中的感受,它告诉了我,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

  作为史书,它在向我展现历史的同时,竟也在向我展示这个世界的许多原则,教会我思考。一般的小说,都是在叙述一个一个的故事,读时热血澎湃,但读过后,似乎大脑中就是白纸一张。但在读这本书时,我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每件事,每个人,作者都给了评价,但是,又留给了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就像朱元璋,大多数史书都把他塑造成一个开国功臣,但杀起功臣来又毫不讲理的形象。这本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确实,朱元璋是杀功臣不讲理,不过这背后不仅是他心中的'心理阴影所致,还有就是他对国家的担忧。从朱元璋身上,我又看出了他的无奈,以及现实的残酷,原则在利益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这些书中并未提到,但却是它教会了我思考,从历史长河中总结经验,为我所用。在不断深入发掘,深入思考中,我发现,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评价过,写这本书的和爱看这本书的人都是有思想的人。是的,作者在书中融入了大量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又都是从大量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比如:很多人说过,世上最好的老师不是名牌学校,不是特级教师,是兴趣,但我要告诉你,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在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老师,是生存。是的,这些观念或许很残酷,但现实也就是这么的残酷!它不像电影中的那样,有时正直的人不能成功,有时正义会败给邪恶,有时光彩的人的成功背后是一个个不光彩的故事。不过,这就是这个世界!于谦惨死于自己的小错误,魏忠贤玩弄权术,皇帝只是他人棋子……这么多的实例告诉我们,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过在这个污秽、混乱、肮脏的世界上,公道和正义终究是存在的,违反了规则的恶势力终究还是会失败,这也是这个世界的现实,道德与良知终究是存在的。历史原来可以这么精彩。

  在大明王朝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无数有正义感、体恤百姓、热爱国家的人,对这些人,作者也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传播了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这里,爱国就不再是吹出来的,而是用无数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无数人不畏权贵在监牢中含冤而死,无数人清正廉洁为百姓办事自己却家徒四壁,无数人怒吼着战死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这不是轻飘飘的领导演讲稿上的空话,这是装在人们心中的沉甸甸的信念啊!当百姓的利益受到侵害,国门被他人攻打,他们没有抗议,没有洋洋洒洒写出文章,没有腆着肚子说官话。他们手握自己的生命,将爱国装在心中,奔向最需要他们的战场。历史证明,只有真正爱国的人,才会被人们铭记,才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历史,原来是这么的精彩。

  这本书教给了我太多太多,甚至在读完书后,我有了一种想和作者谈谈的冲动。在历史中飞翔的感觉远胜于看那些小说,它的文化底蕴,它的现实意义,让人回味,让人成长。

  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7

  薄雾在梦境中散开,一切都变得清晰可辨。耳边传来古老的钟磬之音,辉煌的大明王朝展现在我的眼前。城外,烽火连天,狼烟四起;城内,宁静安详,静谧幽深。深宫大院尽处,只传来一串沉重的脚步声。他——崇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纵是一国之君,然而走近他,却不难体会到威信背后,那份悠然与不尽。

  崇祯的一生充满了崎岖坎这些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明朝那些事儿》,它的作者是史学家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壹)。

  《明朝那些事儿》一共七本,我看的是第一本。这本书讲的是从朱元璋出生到永乐夺位的事情,朱元璋是一个贫农出生,是一个布衣皇帝,他当过和尚,也讨过饭,后来由于元朝皇帝实在是令老百姓难以忍受了,老百姓就组成了一个个部队准备造反,朱元璋也加入了一个部队,他有勇有谋,为部队频频打胜仗,可他的上司容不下下他,赏他了一些钱和人马,让他走人,朱元璋离开后,很快就召集了一批精兵,与别人作战,他战胜了张士诚、陈友谅等竞争对手,与元朝作战,他们打得元朝落花流水,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是朱元璋这个皇帝当起来却像个屠夫,他通过当时一个胡作非为的丞相,来废除丞相之位,但也牵扯到了很多人,他们统统被朱元璋杀掉,达上万人,读更可怕的还有,朱元璋时分恨贪污,但他给官员的俸禄却根本难以给他们养家糊口,他们被逼无奈,只得贪污了一些老百姓的粮食,但都被杀掉了,杀的官员官员们提心吊胆,整天怕鬼来敲门。

  我读了这本书,我清楚地看到了朱元璋的面目,他智慧、狡猾、残忍、武断,他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也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比如人要坚强如果不坚强就成不了大业,任何事都要忍辱负重,要能屈能伸,不能因为一点点小的事情就大发雷霆,这样对别人不利,更加对自己不利。我还学到了人做事要经过头脑,而朱元璋有时候似乎经常头脑一发热就稀里糊涂得杀了人,他虽然是在杀那些恶人,但他也杀掉了不少清正廉明的官员,他也不搞清楚,他的脑海里只有一句话:违我者,斩!

  读了这本书我深有感触,我决定做一个坚强、冷静的人。坷,他的继位,更是在一种巧合诞生——先兄朱由校无一子嗣,万般无奈与仓促之下,年仅15岁的他只好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了皇位。他的继位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本应是大明王朝的希望——崇祯在位十七年,日理万机,财色酒气全无。他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马不停蹄地工作着。然而,历史却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乃至于整个国家都走向灭亡。先兄的昏庸执政,使崇祯面对的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烂摊子。此时的他,内心该是多么矛盾啊!大势已去,他却能让国家坚持了十七年之久,已实则不易,不得不令人佩服。面对勇敢与胆怯的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勇敢,并为国家的长久付出了心血,虽死,则无憾矣!

  面对这样一位皇帝,又怎能不令我折服呢?然而崇祯皇帝显赫的权力背后,却有着一个悲惨的'童年。奸臣的满口胡言,使他受尽排挤、压迫,也使他养成了坚毅的性格和善良的秉性。十五年的沉默,终于在登基的那一刻冲破。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奸臣,使朝代焕然一新。国家统一的梦想似乎指日可待,但却被他自己毁于一旦,实在令人同情唏嘘。

  杀死袁崇焕是他一生的污点,以至国家再也没能力与清兵抗衡。如果历史可以倒流,我真想替他收回处决袁崇焕的指令。然而,历史不会倒流,我也只能在心里做着这个美梦罢了。当“李闯王”进京的那一刻,崇祯视死如归。他平静地遣走身边的宫女、太监,然后和自己最忠心的奴仆在一棵古树上自缢而死。他走了,背负着“亡国之君”的千古骂名,带着一身未了的心愿魂归煤山。为坎坷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他终于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了。

  走近崇祯,体会一代君王背后的难隐之情;走近崇祯,感受灾难来临之际的那份坦然与从容;走近崇祯,学会勇敢地承担属于自已的那一份责任。带着对崇祯皇帝的敬仰,同情与惋惜默默地陷入沉思。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8

  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北京游玩,我们游览了长城、故宫、颐和园、圆明园等,其中明十三陵更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听导游介绍,明十三陵埋葬着明朝的十三位皇帝,其中定陵已经被挖掘开发,北京人都忌讳走进陵墓,说陰气太重,小孩子更不适合去参观。也许是这个原因,我对定陵怀着极大的好奇心。

  回来之后,我兴致勃勃地再次捧起《明朝那些事儿》。再读这套书,心情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字里行间,我了解了明朝的创建、兴衰的过程,仿佛自己穿过了时光的隧道,回到了大明朝时代。

  定陵的主人是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他十岁即位,次年改年号为万历,因此也叫万历皇帝。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历时48年。

  万历皇帝是一个可怜的人。

  朱翊钧十岁即位,小皇帝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权威,凡事都得听大学士张居正的话。而他的母亲李太后对明神宗十分严厉,希望他能够及早胜任国家政事,因此他的老师张居正对他的管教也极其严格。小皇子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此时他的老师张居正已经等在殿外了,小皇子开始读书,整一天都没有玩耍的时间。有一天,他偷偷跑出去挖泥土,喝饮品作乐,还 和小动物们一起玩耍……这一切都被他的母亲李太后知道了,就告诉了他的老师张居正。张居正严厉批评了朱翊钧,没收了他所有的作乐工具,并罚他禁足两个月。

  相比小皇帝的童年,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无拘无束,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所以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万历皇帝的可怜还 体现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立太子上。他平生最钟爱的女人只有一个,是郑皇贵妃。朱常洵是他与郑皇贵妃所生的,万历皇帝就想立朱常洵为太子,但是这破坏了中国皇帝祖先制定的“长子为大”的规矩,遭到了众臣的一致反对。万历每天被大臣的口水淹没,他却毫不搭理,坚持己见。在“争国本”事件里,万历两三天便可以免职十多人。有一天,李太后和万历谈话,说起了皇长子,太后问:“你为何不立他为太子?”万历漫不经心地应付道:“他是宫女的儿子。”太后大怒:“你也是宫女的儿子!”朱翊钧迫于压力,只好立长子为皇太子。

  纵然是一个皇帝,却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还 不如现在普通的老百姓呢!我们活在现代的社会里,比以前的皇帝幸福多了!现在讲究自由、民主、平等的生活,每一个人都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而感到幸运、自豪。

  万历皇帝还 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懒皇帝”。

  万历皇帝由于处处受到制约,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他就以“不上朝”作抵抗。从课外资料中,我也了解到万历皇帝在位的48年间,却有近30年不上朝,成为名副其实的“懒皇帝”。

  皇帝肩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即使当时的环境多么恶劣,自己多么不如意,也不能自暴自弃,拿国家的前程不顾,这是很不负责的行为。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像万历皇帝一样,遇到挫折,要用良好的心态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我们要做一个富有责任心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担当。在家里,要对爸爸妈妈负责。答应了爸爸妈妈的事情要努力做到。做错了事情,要勇于承担,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在学校里,要对老师负责。认真听讲,认真做好每一项作业,不偷工减料。还 要对自己负责,珍惜美好的童年时光,好好学习,为理想而努力。

  万历皇帝虽然可怜,却也可悲。我同情他的可怜,却反对他消极的一面。我们都要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让心里充满着陽光。只有这样,才能够收获更多的快乐,才能够拥有更多的财富。

  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让我感受深刻,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以后还 要看更多的关于历史方面的课外书。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9

  《明朝那些事儿》里,从朱元璋打天下起、朱棣造反、建文帝失踪、郑和七下西洋、迁都北京、于谦北京保卫战、王守仁学派、徐阶、张居正、戚继光、孙承宗等等英雄人物的出现,兑现了历史的正义战胜邪恶的经典语句。这些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朱元璋从小放牛,上不起私塾(学校),在艰苦的环境下成长着,没有放弃一丝生存的希望,父母的过世(饿死的)虽然给他极大的打击,所谓受尽折磨,但他依然拼命的活着,虽然只是活着(当时很不容易的,很多人被饿死,比如他父母,他大哥,他侄子),他当了八年的和尚,讨过饭当过乞丐,但他依然挺立着,直到被迫起义,最终成为战场上的英雄,在那些叱咤风云的战争中,他文武双全,大智大勇,深谋远虑,共计于心,自鄱阳湖打败陈友谅,解决张士诚,登基成为明太祖,开创了大明公司,当上老板,当上老板也没闲着,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造福百姓,严惩*官污吏,改变了当时民不聊生的局面,他的一生是辉煌的,他让历史上留下了他的名字,留下了他的足迹,这足以告诉我们:不论再艰苦的环境都要活出生命的价值!我们虽然不能像朱元璋那样名留青史、流芳千古、被世人所敬仰(当然有些人也许不会敬仰),但我们要懂得生命的可贵与价值,要为生命所付出才能更显我们的本色。

  朱棣虽然造反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但他依然能有自己辉煌的一生:期间郑和下西洋,让解缙编写《永乐大典》、迁都北京等等都是中国史上最有历史意义的事。总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每个人都值得拥有,我们虽然不能随时随地都拿出来照,但照了对自己没有害处,它让我们看清我们真实的自己,了解生命的真谛,脸上脏不脏你问镜子就知道!历史有太多的`多疑,这些多疑在历史学家们中都有很多争议的(至今)。比如明朝的灭亡是什么原因?有人说明朝灭亡于嘉靖(嘉靖嘉靖,家家皆尽),有人说灭亡于万历(万历万历,不重视教育),有人说灭亡于魏忠贤(忠贤忠贤,坏的没边缘)等等,其实说一个时期和某个人是不正确的,他不是数学题是对不是错,是错不会对,壹加壹只有一个结果。按理说,同样可以说明朝灭亡于崇祯,因为他是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只怪他无能?这样说是不正确的!所以说历史很全面很复杂,它照出的人影是不样的,形态万千,而真正相同的就是两个字——自己!

  历史有些其实很简单,在明朝的科举制度中,什么状元、解元、会元(三元)、举人、进士等等也就那么回事,在政治利益的斗争中,就是“顺眼”与“不顺眼”,这些我们还是比较有传统观念的,传到今天任然适用。无外乎就是我们不在骑马打仗、不再用毛笔砚台写书(不是泛指)、不再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是社会的进步,先人们用智慧换得的进步,所以历史让我们进步。历史有很多悬念的地方和不解的地方,话说回来就是谜语,比如建文帝失踪是怎么失踪的?怎么逃出去的?传说是朱元璋生前知道潘王(应该指朱棣)要造反,还专门画了张逃跑路线等等,这是很不科学的说法,也许某些史书上是那么写的,只能说这个编写历史的人太扯——扯淡,只能说他迷信云云。又比如朱重八(朱元璋)先生出身的时候,火光满地,邻居还以为着火了,还跑来救火等等,都是不科学的,成功人士出身时就火光四射,红光满面——完全属于拍马屁行为!咋不说满地都是金子喃?火光漫天,结果是完全烧糊——胡扯。而作者批判了这种拍马屁的行为!文中很多地方作者当年明月抓住了员工与老板的心理,就其太监也好,坏人也罢,反到很同情,毕竟嘛,你是老板,我跟你打工也不容易的嘛,拿点死工资,偶尔贪点钱,也是混口饭吃,犯得着这样吗?所以历史有很多奇怪(见怪不怪,很正常)的事,这也许会增加你的兴趣。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10

  三百年来明朝的恩恩怨怨,勾心斗角件件令人纠结。官场政治、战争、帝王间的较量场场跌宕起伏,从朱元璋的出生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次次荡气回肠,读了《明朝那些事之朱元璋》后,我仿佛又重回历史,置身于那个令人向往的明朝......

  一个出生于乱世之中,年少时就承受着失去父母的痛苦,从赤贫起家,没有背景没有依靠,却用自己的一双手打拼下了江山,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也曾受到朋友的背叛,但是他却毫不畏惧,一个只知道前进与奋斗的王者。

  有谁会想到一个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会成为后人所敬仰的王者,有谁会想到那个衣衫褴褛,受到人眼光藐视的乞者会用坚强的外表把一个内心很脆弱的自己从头到尾伪装起来,只为一个美好的明天。这一切的一切如迷一般,而朱元璋却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一一解开这些谜题。

  独爱朱元璋,欣赏他遇到困难时的沉着冷静,尊敬他对待子孙儿女的那份柔情,仰慕他在战事中临危不乱的.指挥。感觉连命运之神都很垂青这位帝王,他用自己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很多与他同一时代的杰出精英。他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大明帝国。

  起义,一个令人感觉很伟大的词,同时也会让人想到历史上的武昌起义等,但是试想一下,真正处在那个乱世之中的人,有谁愿意盲目的加入起义军呢?就连朱元璋也有过很长时间的犹豫,因为他知道生命的可贵,他也很畏惧,可是他的心里时时刻刻提醒着他要为父母报仇,要时时刻刻铭记对元的仇恨。可是无论他怎么想,他的心理仍是没有强大到可以投身于起义这个行列,他明白一旦起义,没有回头之路。

  然而,最终逼迫这位日后帝王起义的居然是元的官吏!他们并不知道朱元璋原本只想像他的父母一样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可元的这次逼迫既为朱元璋成为帝王的道路上埋下了伏笔,同时也将元自己送入了亡国的万丈深渊。可笑之极!可悲之极!可叹之极啊!

  也许有很多人和我以前一样,觉得朱大帝的一生是灿烂的,辉煌的。但其实那只是表面,其实朱元璋的内心十分孤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看清楚了这样一个帝王内心的孤单和他的时代将要终结的无奈。他一生的辉煌,他个人的传奇,将永远铭记我心。

  皇觉寺里,明月相伴,孤灯一盏,

  濠州城中,谨小慎微,奋发图强,

  鄱阳湖畔,碧波千里,火光冲天,

  茫大漠,金戈铁马,剑舞黄沙!

  开创帝国,保世宏规,光耀后代。

  那句“孤灯一盏”着实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孤独,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孤单的老人独自守护着这个庞大的帝国,也许那时候的朱元璋也很害怕独自一人吧。

  最让我感到愤怒和凄凉的一幕莫过于在朱元璋临终前的病榻旁,他的子孙儿女贪恋的只是他们眼前这位老人留下的巨额遗产,而不是这位老人……他可是你们的父亲,可是你们的祖父啊!也许这一刻的朱元璋,那个一直用坚强面对别人的勇士,终于可以放下这层伪装了他大半辈子的面具了吧,他在心里是否也难过?是否也会哭泣呢……不知道这位孤单的帝王如果得知他的儿子朱棣最终仍用战争夺取了政权,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想法……心酸之至啊!

  纵横宇宙,时代的变迁,经过了岁月的雕琢,如今已来到中国这个“朝代”,一切是那么的美好与和平,处在这个时代,我深感幸福。可是我仍然无法忘记668年前的那位帝王,那位叫做朱元璋的帝王。他的才智与军事能力无一不让人叹为观止,他的那种坚强与勇气着实让人佩服,,他的一生也做过很多错事,也错杀过很多人,但是,他的功远远大于过。“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这句气势磅礴的话也许可以算作这位帝王伟大的一生吧。聪明如他,机智如他,他用那一场场与敌人的斗智斗勇诠释着他的王者风范。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11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乏味与无聊的,仅是朝代的兴盛到衰败,再到被其他朝代所取代。我原先也抱有同感。

  可是,当一本叫做《明朝那些事儿》的书出现在我的书架上后,我对这些看法改变了。

  的确,这本书很生动,很幽默。但这并不是重点。这本书告诉我,历史是有情感的,时间是公正的。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情感,比如写朱元璋:当史料中告诉我们,每个开国皇帝是多么英明伟大时,《明朝那些事儿》告诉我:其实他们很普通。

  朱元璋,仅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出生时其实啥事都没有,童年也很苦,按作者的说法,叫“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度过”的,那么,这样一个人怎么就当了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就是凭借着信念。这就是历史,有趣的,但又严肃的历史。如果有人只把《明朝那些事儿》当成小说看,那可能就错了,因为我们应去看历史的本质。

  元末的统治是极其腐败的,元朝的统治阶级,任何时候都可以找理由向人民要钱----尽管人民也没钱。元末了,黄河泛滥,淮河旱灾,元朝腐败的F眼中的人民百姓,像牲口一样,被使来唤去,无数人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被饿死、累死,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一无所有,连做和尚都被欺负,但他活下来了,而且名垂千古----他有信念。

  他亲眼见到了亲人被饿死,灾害的发生,他一无所有,只剩信念。他不再是牲口一样的人民,他是能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敢者,一个坚持不懈的斗士。长期困难、痛苦的生活可以改变一个人,朱元璋就被改变了,成功地被改变了,他经历过无数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灾难给予其信念。用三个词来形容一无所有的朱元璋:可怜、可悲、可叹。

  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用他充满悲哀的前半生,换来了无数的赞叹----他已经把那颗脆弱的心,变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的来源。书中有一名话也可形容那时的朱元璋:不要以为弱小的人,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人,就没有尊严,弱者与强者的唯一区别,就是信念的'坚定与否。我想,这就是历史想让我们学到的吧。于是,明朝出现了,让一个雄心壮志的农家孩子一手支起。

  书中只写了这个吗?只告诉我们朱元璋的伟大经历吗?不,还有许多,明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无数伟大在这里诞生、在这里展现信念。世界上首个巨型远洋船队,郑和的船队名扬世界,展现了强盛的东方帝国那无法掩盖的光辉,一艘艘 般的宝船,“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的无敌舰队,七下西洋,没有战争、流血、掠夺,而是四个字:以德服人。

  是的,中华民族那闪烁着光芒的品格就照向了西洋,书中说,为和平的使命,我说,为和平的信念,为了没有欺压,没有痛苦。大家都是兄弟,朋友,彼此互相尊重。我们不宣扬自己是多么高尚伟大的民族,不乱教说自己为和平而来,明朝人实在,直接带给弱国小国丰富的商品,援助品,尽着大国的风范,大国强盛再去帮助弱小,用和平架起桥梁。

  这样才会有美好的世界与未来。我想,这就应是全世界、全人类的伟大信念。这样伟大的精神,再与那些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相比,先进了多少?几百年吗?几千年吗?我看连现在的某些国家,可能都无法拥有这些精神。一句话说的好,暴力不解决问题。这就是历史,伟大的历史,让你去看,去想,去赞叹,也去对比。

  读《明朝那些事儿》,让我看到了世界的残酷,人性的贪婪,但还让我看到了信念,忠诚,仁德,坚持。书的最后,有写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大明孤臣黄道周”的黄圣人,也有为了兑现承诺“故虽死,无憾!”的徐霞客,这些都是历史,也只表达同一个历史的主题:信念决定成功,信念成就未来。就让我们以历史为鉴,让信念带领我们去爱,去感动,去创造奇迹!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相关文章: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09-01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1-04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06-17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04-30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读后感05-12

那些颓废心情纠结的个性签名大全11-06

那些让人轻易痛到心碎的签名11-06

那些隐隐作痛的伤感个性签名11-07

那些惹人掉泪的忧伤的微信个性签名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