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2-01-31 14:58: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15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1

  一封封朴实无华的纸信,日积月累,便铸就一本情意绵绵的——《傅雷家书》。

  起初接触这本书时,心中生疑:作者为什么会写下这么多封信呢?这一切只谓“恒”。

  傅雷的恒,在于他对儿子悉心指导,呕心沥血。

  “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傅雷的话语铿锵有力,他对儿子真诚的指导与赞许,给予了儿子前进的力量。傅雷夸奖儿子不要被成功冲昏头脑,冷静对待赞美和荣誉,也意在让儿子不仅要低调做人,更要有始终如一的恒心和意志,奋力前行。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傅雷虽不是儿子的音乐老师,但他在儿子面前树立了好的榜样。即使彼此相隔甚远,天各一方,傅雷也能使儿子的心灵有了温暖的归宿。日日夜夜,在父与子对音乐、艺术的探讨中,父子的心灵碰撞中,摩擦出思维的火花。“技巧与音乐的宾主关系,你我都是早已肯定了的……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记了他的目的。”“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字尽量发展,没成为某某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傅雷与儿子的交流,犹如清泉滋润儿子的心田;犹如明灯,指引儿子前进的方向。

  傅雷的恒,还在于他对儿子绵延不息的爱。在这一百多封信中,父爱是线,串起了一句句温暖人心的话语。傅雷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儿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可谓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傅雷挥洒他父爱的泉水,不吝啬,让傅聪沐浴着父爱的阳光。

  信中一个个送给儿子的问号,便是父爱最好的见证。傅雷几乎在每封信中都会问一些生活琐事。这对父子被国界相隔,几年不见面,但心与心相连,永不分离。

  即使傅雷年纪已大,身体不如以前,他仍不辍耕耘。他认为:只要还有力气,就要关心儿子,目送儿子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傅雷对儿子的爱是细腻的,永恒的;儿子眼中的父亲,是严厉的,慈爱的。

  而傅聪的恒,在于他舍得孤独。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在我印象里的傅聪,话不多。做为一个游子,他将所有想说的话都积存在心底,却没有太多流露。傅聪选择音乐这一行,便用恒心将音乐钻研到底,他舍小我,想家时便用书信减轻思乡的念头。他孤身在外,心怀祖国,心知唯一能让父母欣慰的便是提高自己在音乐上的造诣,为祖国争光。于是,这位有着拳拳报国之心的赤子,凭借着“恒”创造了中国音乐界的奇迹。

  严父变为慈父,亲父变为朋友,铸就了赤子之心;慈爱严父,孤独赤子终凝聚成一个“恒”字。

傅雷家书读后感2

  这几日不论是上班还是夜晚,都抽空读几章《傅雷家书》,撇去那些成堆让我头晕的交响曲名,音乐家,画家,剩下的全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期待。父子可以如此谈人生,谈哲学,谈音乐,谈文学,何尝不是一件难得且幸福的事。朋友易寻,知己难求,倘若有一个人可以在思想上与自己畅所欲言,谈古论今,最好再把酒言欢,真是夫复何求。

  傅雷对艺术有自己独到的见地,不管是音乐,文学亦或是绘画,而艺术都是相通的。于是我总是尝试在他的话语里寻求自己对摄影,对文学疑问的答案。谢天谢地,近日的.苦闷得以解脱,虽说书里未必有黄金屋同颜如玉,可单单让迷茫的自己豁然开朗,重拾方向,已是最大的收获。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是个极守计划且自制很强的人,总是让儿子制定出生活,时间,工作的制度且严格执行;大约这也是自己欠缺的吧,总是容易半途而废,容易被情绪控制。于是只得在路上走走停停,偶尔还走上岔路,不过终究还是绕着圈子回来了。

  颓废的日子,总是放任自己,有时也在想究竟平时生活里的那些个所谓爱好带给了自己什么?如此沉迷又是为何?如果仅仅是爱好,又为何因此而苦闷?难道爱好不应该轻松快乐些么?傅雷在家书里对傅聪说:“想必你的苦闷来自于自己演奏的技巧无法表达出心中的音乐,苦于找不到门路,可当经过老师指点,技巧日渐提升到可以表达的时候,你心中的音乐又去到了另一个层次。”我想这也是自己苦闷的原因吧,因为技巧尚未达到可以表达心中所想,所以焦躁万分。如他所言,光有感性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心理作用太容易变,必须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个性以及人格的一部分,才会变成自己独有的特点。而只有真正深入了解理解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从而对其产生强烈的感情,才能引起共鸣。

  也许每个人对爱好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态度,可也许对自己而言,这些并不仅仅是娱乐消遣,而是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存在,是极其严肃的一件事。从前一直会问自己究竟什么才是生活的意义?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惊天动地或与众不同的事才能证明其存在的意义?如今渐渐体会到书中所言,这些个每日自制的花费时间去做的点滴,阅读,写作,画画,摄影,舞蹈,踏青。。。这一切的一切便是生活的艺术。

  用傅老的一句话总结,那便是:“情感与理性平衡所以最美,因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生活艺术。。。”

傅雷家书读后感3

  人总是很难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仿佛有种别扭的情绪,死死地缠住人的大脑,哪怕是面对最亲近的人,也亦是如此。 古人喜欢用书信来传递情感,含义一层一层的,倒也没有现代人那么含蓄。 现在已经很少见人用书信来交流了,看到有人能够写下这样长篇长篇的像散文一样的信,也实在是令人惊奇的。

  现在的人都用短信、微信、QQ,与家人面对面交流少,就连发信息,都只有寥寥几句。与家人感情都淡了。

  傅雷一家是我见过最优秀的家庭。严父慈母,一个博览古今,一个温柔体贴。长子傅聪知书达礼,又对钢琴艺术有着惊人的天赋和崇高的热爱,而次子傅敏则是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放在了教育事业上。

  这是优秀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家庭深厚的感情。

  父母与孩子相隔两地,从百忙之中用写家书的方式来补缺没有在一起的日子的空白。有时候遇到丢失信件的意外,哪怕那封信有多么长也会再写一遍,为的是不让家人收不到信而担心。试问我,倒没有这样的耐心。更可贵的是每封信的分量都很足,做父亲的傅雷总会写一些自己的社会经验、文学感悟,提出一些疑问,谈谈儿子的钢琴技术有没有提高或者有所欠缺,最近取得了哪些成就,和一些生活琐事,然后再明确地表达出对儿子的思念。做儿子的傅聪认真采取父亲的建议,也会解答父亲的问题,然后写一写音乐上的见解与自己的经历。母亲呢,总是最担心儿子的身体,恨不得自己马上跑过去打点。一家人相互信任又互相依赖,傅聪能有如此高的成就,离不开这样的家庭,更离不开从小对他严加管教的父亲。有这样的.条件,真是幸运!

  羡慕归羡慕,倒也只能想想。我虽然没有惊人的天赋,也没有厉害的背景,更没有知识渊博的父母。但也有像这样幸福的家庭。自己人生的道路,也只能靠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努力追寻。这听起来像是空头大话,却是不变的真理。然而却很少有人会付出实际的行动。这很难,我也知道。不想付出,是怕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想白费力气,但看到傅聪孤身一人在异地打下一片天地,我又觉得自己到底不应该这样窝囊,就像老师经常说的,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就这样下去,活该没有回报。

  傅雷夫妇爱儿子,也为他骄傲。天下每个父母都爱孩子,每个孩子也希望父母能为自己骄傲。Me too。所以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不仅仅为了自己也为了让父母骄傲,要为梦想努力拼搏!Yeah!

傅雷家书读后感4

  也许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却是一种另一番教诲,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父与子的距离。

  大家都知道,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 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 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5

  《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及文艺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这是一部最好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作为父亲的傅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还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儿子的教育中,那么傅雷是如何教育儿子的呢?

  首先,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因此这些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在信中,他常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为了儿子,他以身垂范、孜孜不倦,现实中又有谁能完全做到呢?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有多少家庭的父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刚尝到点甜头,就高兴的得意忘形了?自己对待长辈,不分轻重,时不时还会恶语伤人;教育子女一遇到点小困难,便畏首畏尾,总想着去逃避,不愿担负为父的责任……是时候该静下心来想想了,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其次,深深触动到我心灵的是,他对儿子那份浓浓的爱意。颇深印象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的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里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之间的小故事。”诚然,每个人都有展开翅膀,飞出巢穴的那一刻。父母们是多想看着我们茁壮成长,却又多想不愿我们离他们而去啊。他们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抚养成人,为的还不是望子成龙,希望我们能有点出息?恩情深似海,这份爱,水不能溺,火不能灭。来日的'一言一行,定不能忘了他们的教诲,也决不能辜负了这分情,更要争做栋梁之才。

  在阅读中我也感悟着自己那份父子情,父母每日的辛勤劳作,就是一面镜子,照耀着我也要勤奋努力。我开始理解父母平日里的那份唠叨,是这些所谓的闲言碎语教会了我许多东西,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的,如今想来都是受益匪浅的。

  读《傅雷家书》,我想既会成长父母,更会激励我们青年,让我们更深刻领悟亲情的含义,做人的追求。强烈推荐,你也来读一读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6

  翻开《傅雷家书》,里面的阅读提示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不知不觉读完了《傅雷家书》,眼角不禁泛起泪光。

  这是一部充溢着父爱的教子之作:傅聪因出国留学要长期居住在异国他乡,傅雷夫妇只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儿子联系,对儿子无限的思念和爱也只得用书信传递。书中,傅雷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例,阐述了许多人生的智慧和道理。

  “聪”“亲爱的孩子”,信中开头常有这样的词语,短短几个字,却多么情真意切!傅雷夫妇每天以泪洗面,只能通过这样的语句和儿子亲近,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信中有这样一段:“别让我们等你的信再等下去了!孩子!一切保重!凌霄想又学乖了许多,告诉我们一些小故事,好不好?近一个多月妈妈常梦见你,有时在指挥,有时在弹协奏曲。也梦见弥拉和凌霄在我们家里,她每次醒来又喜欢又伤感。”这些话语表现出傅雷夫妇对远在国外的孩子的深切思念。在写最后几封信时,傅雷的眼疾越来越严重了,但仍然坚持,尤其是傅雷养病时向儿子倾诉苦闷的情感,每天都守着孩子的信,像守着孩子的影子,放下严父的形象,表达对孩子的`思念,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

  记得儿时,因家中经济条件的限制,父亲总是节衣缩食。一件棕黑破旧的衣裳,父亲常年穿在身上,这衣服仿佛饱受岁月的折磨,身上的补丁更是十分刺眼。衣服质地粗糙,拽着父亲的衣角,好似树皮一般刺手。“爸,你怎么不买件新衣服啊?”,我问道。父亲掸掸身上的尘土,笑着说:“这衣服挺好,穿在身上舒服又结实,爸都老了,不用买多少衣服。”那时每和父亲一起走在街上,都不想与他靠近,曾一度认为有失自己的颜面。父亲似乎很了解我,在人多的地方都下意识回避。那天父亲兴高采烈的推开门说:“孩子,快来,试一试这衣服合不合身,爸看别人的孩子都穿,特地为你挑的。”我换上新衣服,看看背后父亲那身衣服,我才发现父亲老了,曾经乌黑的头发早被时光偷偷染上白色,曾经英俊的脸庞早被时光无声的刻满了皱纹……刹那间,我的泪水决堤而出。

  想想现实生活中,步入青春期的你也许父亲的关系僵化,但是家庭的负担,孩子的学业,逼迫他必须用时间灌溉,用汗水付出,用肩膀扛起这个家。作为子女,为什么不能好好地孝顺他呢?

  父爱是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更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傅雷家书读后感7

  夜幕低垂时,天窗也变得晶莹剔透,牵引着一泓月光铺陈进入老屋,与孤灯为伴,用书填充着寂静的夜晚,让月华静静泻入书里的文字。

  “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傅雷用最朴素的文字深深地触动了我,一读再读,不知不觉就被代入进去,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我就是傅聪”。

  家书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寄托思念,表示慰问,还有教诲子女的一种方式,诗词中也提到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或是“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在傅雷“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了傅雷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这爱如山间的潺潺清泉,缓缓的流进我们的心间,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我常常想,如果是我,形单影只漂泊在异国他乡,会不会对曾经叛逆的自己产生一丝怨恨?会不会对我枯燥而乏味的成长之路产生一丝不甘?

  我知道,怨恨也许会有,不甘也可能会有,但是对父亲的感激与爱,也一直都在,从未离开。每当我筋疲力尽的时候,父亲总是告诉我坚持;在我比赛失利的时候,父亲从不责怪,耐心的安慰我并找到我的不足,在他的眼里我就是第一;在我吃苦受累的时候,是父亲给予我安慰;当我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是父亲为我指明方向;当我身体不适时,是父亲给予我关怀和温暖。

  当别人的父母让孩子时刻绷紧神经保持奋斗状态时,傅雷却教给孩子要学会放松。说过多次孩子仍未照做时,他也没有对孩子发怒也没有抱怨孩子,而是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告诉孩子放松的重要性,并介绍给孩子放松的方法,而傅聪也因为听取了父亲的教诲,在琴艺和生活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他知道孩子弹琴时有晃身体的毛病,便在家书中一次又一次的提醒孩子,看到孩子在演奏中有其他问题时也及时指出,并与孩子成为了知己,平等的交流,讨论其他演奏家演奏时的风格与问题,提醒儿子自检自省,引以为戒。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什么大音乐家,也不像傅雷那样能讲出来大道理,但他们做什么事都会为我着想,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尽己所能帮助我,一切的一切都为了我。

  合上书本,而眼中氤氲的雾气,还在眼眶中打着转儿。

  夜间的月光,多了几分温柔,而我的内心是良久的释悟,就像是落日的余情未了,就像傅雷对儿子永远的爱,就像傅聪对父亲越来越深的感激。

  原来,我们都是傅聪,在爱中成长,终有一日会读懂那份深沉的爱的傅聪。

傅雷家书读后感8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

傅雷家书读后感9

  翻开《傅雷家书》,一封封深情的信映入眼帘,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的感恩之心流入我的心田。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书信,还是傅雷与傅聪交流音乐的平台。正是傅雷对小时候的傅聪严加管教,傅聪才可以成为一位出色的钢琴家。而对于自己的严厉,傅雷是有些后悔的。他给了傅聪现在的成就,而给他带来了痛苦的童年,给他的母亲以精神上的折磨。见此,我才真正意识到,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在傅聪给傅雷的回信中表示自己的情绪一阵一阵的,有时感觉万事皆空,有时又开始好好上进,情绪也像周期一般,不会永远平和自信,也不会永远停留在低谷,我们对此需要坦然接受,把这些起起伏伏看开一些。每个人都有烦恼,不管在外人看来多么优秀、多么有成就,但在自己看来,不同阶段的不同烦恼接憧而至。不过心生烦恼只需换一种想法,做好自己的每一天。谁不会像傅聪一样心情有起有伏呢?

  傅雷曾告诉过傅聪:“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所发的感想都是真情实意”。确实,孤独才能让人透彻地回顾自身,深刻地去思考。我是一个说话不过脑子的人,喜欢直来直去,说的话有时也不合适;而当我真正冷静下来思考时,才会发现自己当时怎样做才更好。但凡经过思考整理出来的头绪或者想法都是极真切的,也极耐人寻味。这也让我学会了做事说话前要多加思考,体会为人处事的艺术。一个人不能永远活在喧嚣之中,而缺乏冷静思考的独处时光。不然,心灵将会蒙尘,生活将变得苍白。“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仁爱其子,胜于一切。傅雷对孩子灌注的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书中。傅聪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信中吸取了信念与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中,好像父母仍在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和险阻,走自己正当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敌对的国家合作,从不做有损国家尊严的事。这种爱国的精神,与傅雷在千里之外给他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楼适夷曾说:“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侮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湮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想必傅雷一家正是如此。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那一时期,傅聪在国外苦修音乐,傅雷在国内被划成右派,从此,他们相距天涯,难以相见。如果只能这样爱你,为你而写的一封封家书,便寄托了时间最珍贵的情感,将父子的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家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承载了无尽的想念与深厚的爱意。

  傅雷确是翻译界、文艺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翻译界备受推崇的文章,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无疑,他才高八斗。可是,这么好的一个人,却满含着冤屈自杀离世,年仅58岁,想想,便令人扼腕叹息。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远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遮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折服罢了。”这是傅雷先生对我们人格的鼓励,字里行间闪耀着他人格的高贵,这是刻在他骨子里的、抹不去的生命的意念,他也对傅聪说过。——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再一次,我们瞧见了他人格的夺目光辉。

  在生活中,傅雷先生也是一个“狠心”的父亲,傅聪小时不爱吃菜,只爱吃肉,并且把父亲的警告当耳旁风,于是父亲便罚儿子不许吃菜,只能吃白饭。这样的父爱藏的太深了,只有到傅聪为人父母时才会懂,但它一直在那、始终在那,纵使岁月悠悠、大海茫茫,它一直为他留着、守着……

  我们的父母呢?是,他们也许没有傅雷先生这么“高大上”,也许不能教给我们高雅的艺术,甚至……也许他们是贫穷的,是普通的,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读后感·温室的花朵脆弱易折,峭壁的青松迎风挺立!我们忘不了平凡琐碎,低到尘埃的温暖,书桌上一杯热牛奶,回到家饭菜的香味,上学前的殷切叮嘱,考砸时的爱心鼓励……一桩桩、一件件,虽小,却满含着爱,虽平庸也伟大。

  是的,如果只能这样爱你,那我便为你写信,倾尽自己的所有情感,全部才华,一笔笔写下对你的思念与爱;如果只能这样爱你,那我便做你最坚强的后盾,在你灰心、难过、沮丧时,为你撑一把大伞,亮一盏明灯;如果只能这样爱你,那我甘愿为你的影子,陪你尝人生百味,在你的.每一次回眸之时,都能映出我的身影……

  后记:看到书的末尾,楼适夷的《读家书?想傅雷》时才知道,傅聪是在父亲葬礼之时赶到的。我仪表堂堂地归来时,你已去了天堂,黑白的相片中凝固的笑颜,是曾经你的笑颜。因为时差,计划中的正午到来已推迟到黄昏时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一遍遍温习你亲笔为我写下的信,妄想从墨香殆尽的纸张中找到你的气息……我终究是,慢了一步。愿你,一切安好。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一封家书表孝心”,一封小小的家书,蕴藏着多少子女对父母的爱与为他们尽孝的决心。是啊,我们都懂得父母希望我们成才的愿望,但我们是否也误解过他们,让他们失望了呢?其实,我们无论过得好与不好,父母也常常牵挂着我们,所以父母们对我们的爱护不止你所看到的。我们常常印务课业繁忙,学习负担重没有与父母进行过多的交流,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一封家书来表达我们自己的心声,让无声的交流避开一些无谓的争吵,让跳跃的笔尖代我们向父母说声对不起,让所有的不开心都化作小小的家书。

  众所周知,《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他儿子的家书,其中我们看到的是傅雷先生对他儿子无声的教育和纯纯的父爱,这样一位父亲值得我们敬仰与学习。我们也应该有一封写给亲人的家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我们的孝心。有了家书,我们不用担心没有地方诉说烦忙;有了家书,我们不用担心出门在外没有依靠……这就是一封家书的力量,小小家书,真挚的爱。

  既然不能常回家看看,为何不用家书这种古老却温暖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问候与孝心。父母希望我们在外过得好,却又希望我们可以多回家,却怕耽误了子女,只好日夜无间的等待,他们思念在心头不敢放下,他们逐渐老去,只有对我们的爱从不老去,这种无私的情感我们要给予回报,我们要用孝心去守护那份爱,让那份爱也守护着父母。

  一封家书可以是简单几句的问候,可以是一些烦恼的倾诉,可以是我们的担心,可以是一张回家的时间表,可以是分享的一洗开心的事……一封家书,哪怕是小小的,都会让父母感受到的隔着纸的那份爱和那份孝心,家书也让他们放心。也许父母听到我们的声音,看到我们的身影会更加开心,那就写封家书你回家的时间的'家书,并附上你们的孩子会如期而至,给他们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好好尽孝的机会,哪怕这个机会的期限只有短短的一天,但相信机会永远不止一个,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还要重要。

  多写家书,给父母当作纪念,给自己一个宽慰。让小小的家书,守住你不在的家,守护你的家人,让所有真挚的爱流露在字里行间,让那些想说却说不出口的话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不要错过一些机会,也不要错过父母的爱。

  小小的家书,真挚的情感,如期而至的孝心,请收下。

傅雷家书读后感12

  《傅雷家书》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和他妻子朱梅馥(fu四声)在1954年至1966年的186封书信。这些信件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非常值得家长们阅读和学习。书中反映了傅雷先生夫妇的教育理念,例如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任何事情都让儿子自己决定。傅聪准备去苏联留学的时候,傅雷先生夫妇只是帮儿子理清了他的处境,去苏联的影响,但在关键问题上还是等他决定,并不过度表态。傅聪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离不开这种家庭教育。

  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这些信除了互通消息,维系亲情意外,傅雷先生说过他写这些信主要有4个目的: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和傅敏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信件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给孩子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他们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所以上述四个目的'中,第一个是体现得最多的,在1954年到1958年,即傅聪留洋期间的信中有大量体现。比如如何理解肖邦,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问题也在信中大量讨论。信中也有对诗词的讨论,比如1955年12月15日的信中就有对《人间词话》的讨论。

  第二个也处处有体现,比如在1958年十月七日中,傅雷妻子这样写道:一个成了名的艺术家,处处要当心,无意中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呢!这句话写于傅聪在1957年9月赴京参与文化部的反右活动,并做了调查,接受了批判。不知道这句话对傅聪有多大的帮助,但对我而言也有不小感慨。这句话在任何年代都适合,提醒我们不要因为有点成就就忘乎所以,以为高人一等而忽略甚至做错了事情。

  我最喜欢和佩服的还是傅雷先生愿意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孩子的良师益友,通过这个镜子,就能“照出”孩子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当父母注意并改正,孩子们自然也能意识到问题并往好的方向发展。这或许正是这本书被誉为家庭教育景点著作的原因。对于年轻的我们而言,阅读此书在体会一对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不小的启发,指点我们走好人生的道路。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题记

  起初听到《傅雷家书》这个名字时,本以为是一本家法。然而,在静下心来去阅读的时候,才发现它是傅雷先生及其夫人在1954年到1966年期间写给两个儿子的186封家信。

  傅雷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因此,他还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家信,还是傅雷和儿子交流艺术的平台。傅雷先生在大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百余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入了对儿子淳淳教诲之中。其声殷殷,其意绵绵,其情拳拳。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

  父亲对孩子的深爱如同太阳的光辉温暖着孩子。傅雷对傅聪的爱更是如此,这样的爱是高尚的、纯洁的、无私的,它荡涤了世间的功利,洗去了人生的浮华,留下的是舐犊情深。“多少对你的爱,对你的友谊,不知如何在笔底下传达给你!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起!”这是多么真挚的人间深情啊。

  然而,这样的爱毕竟又是特殊的`,它超越了那种爱加威严式的教导,是建立在父子心与心交流基础上的一种深沉的父爱。傅雷是“清高”的,他的骨子里就渗透着这种独特的个性,他把这种“清高”带到给儿子的信中,成就了一份“清高”的父爱!

  于是这一封封家书中便没有了世事钻营的技巧,而是对人生、对艺术的见解,对崇高精神和真理的追求。做父亲的以其大半生的心路历程来给爱子指示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归宿!这种指示不是那种艺术化的“展示”,而是结合了百般的勇气和无私的爱。

  人生就如书中的一句话一样:“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会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意思也就是:赤子永远不会感到孤独,即使有一天赤子感到了孤独,它就会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创造出许多与它心灵相通的朋友,让自己不再感到孤独。

  我想,一个人有了它,也便拥有了整个世界!

傅雷家书读后感14

  这个假期在家里看了《傅雷家书》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反思,起初的时候只是草草的翻阅,但是到后来又忍不住回头重新看,看完后我联想到自己这十多年来与儿子的生活和对他的教育,有许多说不出的感受,我也鼓励儿子有时间好好读读这本书。正如大家对此书的评价一样,它是一本优秀的思想修养读物,是当代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更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名篇。在做父母教育孩子方面,傅雷夫妇是完美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以后的生活方面,我相信自己相比以前也会有很大的改善。

  这本书其实就是傅雷给儿子的.书信,从书信中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深深的父爱。他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既是严师又是慈父更是益友。他要求儿子全身心的投入研究学习,克服烦恼;他在儿子事业和感情受挫时,鼓励和安慰他,以一位慈父的爱去教育儿子;在平时,他和孩子是一种益友关系,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从这里面,我学到了教育孩子,首先,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式,让他们明白自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再次,要耐心教导。我们可以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错误,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同时也要鼓励孩子涌跃参加各种文娱体育和社会交往活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现在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在青春叛逆阶段,有时候作为父母的每天忙于工作,对他们没有充分的了解,不知道他们的想法,也不支持他们的做法,却又不能顺利的说服他们,这个时候,很多家庭往往就是使用暴力,俗话说“不打不成气候”,可这样下去就只会助长孩子的叛逆和怨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的教育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父亲是威严的代表,他们永远是正确的,在意见不合时他们能置之不理已是极限,书中提到,有一次傅雷和傅聪争吵过后,傅雷作为父亲却主动的道歉,放下父亲的尊严对自己的孩子低头,甚至于忏悔。我想,这样的情况出现在每一位孩子面前,他们都或多或少的能读懂那父母亲背后深沉的爱。这样的教育效果与粗鲁的打骂产生的影响完全不同吧。

  另外,以后我会经常找适当的时间跟孩子多沟通,互相了解,换位思考,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傅雷是千万父亲中一个杰出的代表,其实全天下得父母,哪个不是和傅雷夫妇一样,都想为孩子的前途着想,为孩子的幸福奔波,为了孩子费尽心血,亲情都是伟大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15

  人生一世,总是在追寻。寻山间鸟语,见花落花开;寻琴音乐语,感撩拨心弦;寻卷中乾坤,叹如梦人生。是的,每个人在世上都在苦苦追寻着,可又有多少人回眸看看背后一直支持你追寻的那个人?傅雷,就是这么一个在他孩子追寻旅途中给予极大帮助的人。《傅雷家书》是傅雷与儿子之间的书信,是傅雷思想的折射。全书无处不体现浓浓的父爱,但在关爱的同时,傅雷不忘给孩子进行音乐、美术、哲学 ……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的教育。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不管在信中或是用别的方式),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写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这是傅雷写给他儿子信中的一句话。傅雷每个月都会给孩子写信,教导他做人做事,给予他关爱,无不体现他的爱子之心。他的每一封家书都以他严谨,细心的态度对待,决不允许其中有一个错别字,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也是以此来教育远方的孩子。我们再回首看看这个网络世代,人们仿佛已经和书写渐行渐远。虽说网络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传达千言万语,一个电话便可完成,但这能给人留下多少印象呢?距离虽短了,但隔膜却多了。

  《傅雷家书》既体现了“严父慈母”式的'中国传统教育,但同时也包含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急功近利一直都影响着中国教育,让为人父母者急于求成。孩子犯了错,成绩退步了,为人父母者谁不着急呢?有的父母可能开展温柔式教育,但更多可能就是:来,数落一顿再说,严重的直接“家法伺候”。教育不是打骂。“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这是傅雷在儿子遭遇挫折时所写的一番。的确,当我们跌倒时,需要的不是冷眼相对,我们需要的是自己勇敢地爬起来,他人的鼓舞只是很少的力量,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毕竟祖国的花朵盛开也需阳光,露水和时间。还没到花开之时,还是多一分耐心,多一分等待。

  傅雷自孩子1954年独自开始自己的人生旅途,就一直坚持给孩子写信,直至1966逝世。可能现代很少会有这种事例发生,但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却无处不在。“天气冷了,穿多件衣服。”“外面下雨,出门带伞。”可能每逢我们看到这些话或者小纸条时,我们总觉得父母太啰嗦了,总把我们当作三岁小孩。的确,我们在父母心中永远都是不会长大的孩子,时刻需要保护,关爱。当我们平静看待这些“唠叨”话时,就能感觉感觉到父母的爱将自己包围,一件件小事拉近父母与自己的感情,更懂得互相理解与关爱。

  拳拳爱子心,温暖你的心。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教学设计12-23

傅雷家书教学设计06-03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8-16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05-13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8-22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1-01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9-21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1-19

最新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1-02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5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