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时间:2023-03-22 12:49: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我与地坛》读后感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与地坛》读后感15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1

  书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作者的回忆,也就是第一二部分的“记忆与印象”后边的部分主要是一些散文和小小说,内容比较繁杂但都折射着一些人生道理,对我们的人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开头很想引用书中的这句话:一些当时看去不太要紧的事却能长久地扎根在记忆里”。《我与地坛》是我一直心心念念的一本书,原因其实很简单,小学课文里节选了本书中的《秋天的怀念》与《合欢树》,这么多年过去了,小学的很多事都已模糊甚至淡忘但我的心里一直存留着那两篇课文中的一些场景,印象深的一个是母亲为了让瘫痪的儿子有活下去的希望而做的一系列努力,另一个是母亲突然离去,而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小时候写关于母爱的作文,总是在那凑字数,要么就是拿什么“优秀作文选”胡抄一通,内容大多都是“生病了,母亲冒着雨或者是雪把我背到离家很远的一个医院”那个时候总觉得“母爱”或者是“父爱”必然要轰轰烈烈,一定要伴随着什么大事才可以体现出来。慢慢长大以后才发现当时的自己有多么的.愚昧或者说无知,其实,母爱的伟大恰就体现在一些微不足道我们总是会忽略的小事上。

  我们的母亲千差万别但我们所受到的“母爱”一定是一样的,母爱只有方式的不同,没有程度上的差异。我的妈妈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她对我的爱就体现在她的唠叨里,总是嫌我穿的够厚,吃的不过多,挑食……上了大学离家较远,耳边没有她的唠叨,没有曾经想象之中的轻松与自由反倒觉得很不习惯。

  其实人总是善于忽略自己身边的那些美好,等到有一天失去了才知道自己曾经有多么地幸福。就像作者在母亲离去了后,在回想往事时才深深悟出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摇着轮椅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呆在地坛,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再也不能来这园中找自己了……

  此外,书中关于住院的那个文章也是使我印象颇深,可能是因为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吧。我住的病房原本是两人间后来由于医院病患太多加进来一张床。是一位72岁的老奶奶,来自农村,没什么文化,看起来很精神,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前几天是儿子照顾她,由于正值秋季儿子不久就回去收庄稼了。老人一个在医院,过了几天女婿过来照顾她。

  每次一日账单发下来时她总是在那嘟囔着要出院,老人说自己辛苦一辈子存下了一万来块钱,在医院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久花的差不多了,自己已经72了,再活能活到哪去?自己没能力挣钱了,不能再给儿女们添负担。终于,在她的存款耗尽的时候她出院了。每次想到她时我总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只能用五味杂陈来笼统的概括。猛然间想到那次去乾陵,在地宫里于庚哲老师讲到盗洞时说道盗墓贼里父子盗墓时一定是父亲在上儿子在下,因为父亲不会杀儿子,儿子却有可能杀父亲。

  书中关于理想这个话题使我触动很大,没上大学以前我的梦想就是考上一个好大学,我可以为这个梦想放弃玩的时间,把我的所有都用在学习上,即使每天站着都困得要睡去的感觉,但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觉得自己活的很充实,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上了大学后的梦想是四年以后我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最起码不能误人子弟,背着学生的骂名。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但我相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无端地想起曾经读过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不可以做和尚,但你不可以不想做和尚。他不是说梦想的到达,而是说梦想的永在。无论可否到达,都不可没有那样一份永久的供奉。梦想是我们前进的灯塔。

《我与地坛》读后感2

  说实话,读过汪曾祺散文的轻逸潇洒,读过梭罗散文的自然空廓,读过林清玄散文的空灵明澈,却从未读过史铁生那般的痛苦中寻求解脱的挣扎。那么痛,又那么轻,像生命一样。痛苦中,轻盈仿佛就在那求死的一念之间。轻盈里,却藏满了属于生命的那一份沉甸甸的重量,重到肩背被压弯,重到灵魂都要破碎,重到亲手将它抬起的那刻世界都在为你而欢呼和嗟叹。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地坛里有作者对生命的全部思考。平凡人匆匆路过这荒芜的园子,四百年的时光,却未曾让这园子衰败。我想正是这匆匆过客们的生命印记赋予这座人类文明的产物能够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这里来过一对中年夫妻,园子看着他们由中年步入晚年,见证岁月流逝。这里来过一对兄妹,感情那么深厚,却抵不过一句命运,将爱变得那么难那么难,背负着世人的指指点点,哥哥将痴傻的妹妹抱起,抱起血脉里鼓动的亲情,抱起生命里那一份沉重。这里来过一对母子,那是四年来好多好多个太阳落下的日子,母亲满怀焦灼地寻找着自己的儿子,找到了便在树影下看两眼然后转身离去,找不到便仍然独自忧心和害怕,而她的儿子正看着日影为残缺不全的身躯而疼痛不已,他们的目光追随着不知谁的背影,殊不知是生命中的阴影笼罩着他们。

  在这里,在地坛,在这样一个荒芜却没有衰败的园子里,命运的齿轮推着平凡的人们向前再向前。

  宿命的味道那么浓烈,让每个人都透不过气来。

  史铁生在地坛里絮絮写下那些痛苦的心情,那些挣扎的历程,似乎满满都是阴霾。可光明依然从黑暗的夹缝中透过,刺痛人们的双眼。

  “先别死,再活着试试看”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或许接受命运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或许接受苦难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来人间走一趟,就是将酸甜苦辣咸都尝遍。

  史铁生将所有苦难写成命运对他的.修炼,其间有万千苦楚,他却挣扎着学会安然接受,然后再将平淡日子里的思考写成文字,为这个纷扰的世界留下一点哲思,留下一点痕迹,然后再如一滴水汇入大海一般,消失在这广袤的世间。

  这其中我最爱那篇《好运设计》。作者用一整篇文章去塑造一个完美的人生。一个人生来荣华富贵、身体健康、天赋异禀,直到成人都顺风顺水。似乎他应该是最满足于现状最满足于自己的一个人。但我们不禁要想,一个人若事事如意事事顺遂,从未遇到苦难,也从未遇到挫折,那他究竟因何成材?即便他已成材,志得意满无所求之人,又如何拥有进取心再往前冲往前跑向前看?又怎么会有进一步的成就。似乎人生总要有苦难。可是拥有诸多苦难的人生又怎能算作“走了好运”?那么“好运设计”似乎又变成了一纸空文?

  “所以你不能失去距离,不能没有新的企盼和追求,你一时失去了距离便一时没有了路途,一时没有了企盼和追求便一时失去了兴致和活力,那样我们势必要前功尽弃,那道阴影必会不失时机地又用无聊、用乏味、用腻烦和麻木来纠缠你,来恶心你”

  然而作者告诉我们,要有“距离”。万事万物,都不可过满,始终保持一段与“梦想”的“距离”。距离产生追寻,距离让我们渴望靠近,渴望让我们勇敢地去奋斗,奋斗不息让我们的人生拥有非凡的意义。

  在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我们背负着希望、压力、挫折、苦难、比拼、荣誉……

  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淖,让我们失去挣扎的力气,甘心沉沦。然而《我与地坛》告诉我们,苦难不可避免,正是因为苦难,所以我们拥有了与梦想的“距离”,也拥有了追逐与改变的勇气。

《我与地坛》读后感3

  看了《我与地坛》一文,我感受到了我与地坛的缘分,以及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崇高母爱之美子女若似山边草,在母亲心中也象珠宝。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倍了的。母亲对儿子是理解和尊重的。她理解儿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烦躁、任性,用宽恕、顺从给儿子以尊重,心里却承受着超过儿子百倍的痛苦。她兼有痛苦与惊恐,祷求儿子能好好地活下去。然而,母亲内心的斗争是何等的激烈,“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母亲是矛盾的,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到地坛去,那是一个脱离了她视线让她力不能及的.地方。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母亲的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祷告”。所以,她一方面有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作对了选择,使儿子得以在地坛治愈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在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作者在《秋天的怀念》中也说到,当作者暴躁砸东西时,“母亲这时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地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隐藏着内心的痛苦,鼓励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母亲完全是在这种苦难中度完了自己的余生。

  母亲的爱是一种艰难、坚韧而毫不张扬的爱,也正是这种沉默和深厚的爱使作者读懂了母亲,使作者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经验储备。

  我想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总会遇到几件让自己感到不幸的事情,可是每个人对于“不幸”的理解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失业了,这便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有些人却完全觉得这不算什么。本文的作者史铁生命运把他逼上了绝境,双腿落下了残疾,以后可能再也不能站立起来了,可能每个人遇到这样的境遇都会感到悲观绝望吧!特别是家人都需要自己照顾和养活的时候,发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反倒还要家人照顾自己,这时的心里想必会很不是滋味。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不止一次的追问到“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一个人在面临绝境时,是否还有活着的意义?当一个人看不到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之时,到底还有没有必要活着?我想作者曾经在地坛这个地方对“生与死”这个问题思索了很长的时间。在地坛经常出现的那个小女孩,从远处看,我们只会看到她的可爱和美丽,当我们知道她是弱智时,我们是否为她可叹惋惜,但正是这个小女孩活着,在她得身上才体现了美的意义,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义都不存在了,包括她与生俱来的美,虽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难,但一个人能活在这个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

  在文中史铁生写到写作就是为了活着,就是自己在绝境中所撞开的那条路,能让自己活下去的那条路,“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当一个人面对“生与死”时一切的理想和抱负都会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了,人们只会想到了用什么方式“活”?只会想到自己怎样活下去,这时人的本性便会完全暴露的显现了,一个人想要活下去获得物质比什么都重要,就这么直接,就这么现实,所有写作便是为了活着。

  本文作者紧紧围绕着人应该怎样面对苦难这一中心主题,一个人能过超越苦难,活在这个世上,就是对自我超越的最好的诠释,因此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很不容易。

《我与地坛》读后感4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带着一种淡淡的惆怅,《我与地坛》拉开了序幕。它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家破人亡般的悲哀,但却如此震撼我。或许这个残废一生的人躲在和他一样的孤独的古园是那么偏执又平凡,但细读过文章,才会明白,这是一个已进中年的人对年少时故作悲伤的惭愧,是对这个不幸却也幸运的人生的豁然接纳。

  我感触最深的是“快乐在细微处萌生”。在狂妄之年忽然残废的作者虽然无力看见波涛汹涌,但处在寂静的地坛,他看见了循者亘古不变的路途到来的太阳,飞的悠然自得昆虫,甚至被太阳照的金灿灿的空气。这些是多么平常的啊!平常到它们就静静的待在我们的身边,而我们却无暇瞧他们一眼它们有多美好。我们总在抱怨着成绩不够好,零花钱不如别人的多,我们的父母为什么那么古板,生活的节奏怎么那么快,还有,我为什么不快乐。

  合上书,我静静想,有多久没有独自在自然中慢慢走。还记得上一次是在初二,我放学一个人沿车的线路走回了家,那次,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路边有卖风筝、布鞋的小店,有古色古香的店面,还有一抬头能看见的片片绿荫。平时我大概不是在车上发呆,就是和同学谈天说地,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在车窗外一闪即逝,我从未发觉,也无心去寻找,自然也不会懂得更广的快乐。

  快乐在细微处萌生。我想这世界上并不乏美好,只是我们那双本会发现美的眼睛闭上了,是太累了或是再也不愿睁开了,那么,沉下心读读石铁生的《我与地坛》吧,他虽然身有残疾,却因此更有暇在细微处体会到自然的乐趣,还有深沉的母爱,最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读后在感动的`同时也去郊外走走吧,沐浴在干净的阳光里,好好地微笑吧。

  我想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总会遇到几件让自己感到不幸的事情,可是每个人对于“不幸”的理解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失业了,这便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有些人却完全觉得这不算什么。本文的作者史铁生命运把他逼上了绝境,双腿落下了残疾,以后可能再也不能站立起来了,可能每个人遇到这样的境遇都会感到悲观绝望吧!特别是家人都需要自己照顾和养活的时候,发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反倒还要家人照顾自己,这时的心里想必会很不是滋味。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不止一次的追问到“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一个人在面临绝境时,是否还有活着的意义?当一个人看不到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之时,到底还有没有必要活着?我想作者曾经在地坛这个地方对“生与死”这个问题思索了很长的时间。在地坛经常出现的那个小女孩,从远处看,我们只会看到她的可爱和美丽,当我们知道她是弱智时,我们是否为她可叹惋惜,但正是这个小女孩活着,在她得身上才体现了美的意义,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义都不存在了,包括她与生俱来的美,虽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难,但一个人能活在这个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

  在文中史铁生写到写作就是为了活着,就是自己在绝境中所撞开的那条路,能让自己活下去的那条路,“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当一个人面对“生与死”时一切的理想和抱负都会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了,人们只会想到了用什么方式“活”?只会想到自己怎样活下去,这时人的本性便会完全暴露的显现了,一个人想要活下去获得物质比什么都重要,就这么直接,就这么现实,所有写作便是为了活着。

  本文作者紧紧围绕着人应该怎样面对苦难这一中心主题,一个人能过超越苦难,活在这个世上,就是对自我超越的最好的诠释,因此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很不容易。

《我与地坛》读后感5

  《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集,其中收录了《我与地坛》、《合欢树》等12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双腿残废后待在地坛公园中度过漫漫时光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作者在地坛中思考生死,也在地坛中感怀亲情,在这个园里他渐渐调整了自己,也向命运发出最强力的回击,这种以沉重回击沉重的行为,给予同处于迷惘中的我以巨大的鼓励。

  史铁生在插队时瘫痪了双腿,回到家乡后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不断做透析来维持生命。在《我与地坛》这篇散文中,史铁生仔细论述了他双腿残废之后面对巨大打击而产生的生死观“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要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史铁生对于生死的哲思,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其对痛苦的体验之深切,怕是一般人所无法体会的,他的生死观使我想起《史记》中樊哙的一句话:“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一个人如果看轻了死亡的话,便看轻了许多危难。史铁生对于活的想法,在《我的梦想》、《好运设计》中以一个有趣的形式进行了叙述,通过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最后得出结论:一个人的命运无论如何往完美的方向设计,人生总是有缺憾的,而最好的设计是让人有惊喜也有挫折,这样他的一生才是完整的。通过这一番想象,面对困境的我们心也能宽慰很多。

  《我与地坛》是这本散文集里最重要的一篇散文,在散文的后半部分史铁生讲述了一个比他更加不幸的人——他的母亲——对低谷中的他的深沉母爱,以及对母亲未能活到他自认为闯出了一条出路并获得一些成就后的惋惜,对自己在母亲在世时没有对母亲坦诚相处而悔恨。他在对自己的救赎中并没有变得自私,而是愈加珍视亲情,对于出现在地坛中又消失在地坛外的人也给予默默的关心,甚至收获过一段爱情。坚强不代表着冷漠,人在走向独立自强的途中不应逐渐关闭起自己的内心,一个真正强大的人,其内心必定是丰富的、充满人性关怀的。在另外几篇散文《合欢树》、《秋天的关怀》中,史铁生专门讲述了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我二十一岁那年》、《墙下短记》、《黄土地情歌》、《记忆与印象》几篇散文中史铁生回忆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残废前的自由与残废后的'落魄形成了鲜明对比,史铁生对于过去生活的追溯,想必是对于过去自由的缅怀吧。在我陷入低谷的那段时间,我也时常回忆过往,翻翻过去的相片和日记,追忆自由时自己的心情。

  最后的《想念地坛》和《扶轮问路》是书本的中心思想所在。《我与地坛》的单篇发表之后,曾有人去地坛寻找史铁生,或者特意去地坛寻找安静。史铁生搬家之后,离地坛远了,而且地坛也渐渐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因此不再常去地坛。“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求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求地坛。”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生活的沉重,地坛是史铁生的归宿,而我们不应以史铁生和地坛为信条,应不断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归宿。“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史铁生想必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悟出了“怎么活”的端倪了吧,怎么活、活得如何,都只不过是一处景观、一次际遇,而心魂是不灭的,当下的怎么活并不会影响未来的路途。

  散文集《我与地坛》是我陷入低谷与迷惘时的福音,其对危难中的人们有着谆谆教诲的作用,在那段时间里史铁生的地坛即我的地坛,后来走出了低谷的时期,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追寻属于自己的地坛,“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但史铁生面对苦难虽备受打击而坚忍不拔、虽自立自强却充满关怀的身影,将永远留在我这位读者心中,留在千千万万苦难中却恰好读了他的书的读者心中。“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我与地坛》读后感6

  算来这是我第二次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了,心灵的共鸣许是我最大的收获吧。读着这书,仿佛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一位知己细细地向自己叙说他生活中的种种,他的遭遇、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有人说,《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而沧桑,但我却并不认同,大概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缘故吧。在我看来,《我与地坛》给人的是一种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人生的静美。说到人生,不可回避的便是出生与死亡。记得上大学时,常常为着“人为什么要生下来,为什么要活在这世上”的问题所困扰,想不明白想不透彻。且每每对同学、朋友提起,他们都劝我要想开些,在他们看来似乎我是有着自杀倾向之人,总让他们觉得不安。想了许久也没有想透,却也累了,便不再去想,竟平日里多了些开朗活泼,日子过得也亮堂了些。只是偶尔这个问题仍会从脑海中蹦出来,但常常也是尽量避免去想,去深思,就做些其他的事情将这种思绪排挤到脑后去。近日来,这一问题又频频在脑海中闪现,不得排遣,遂又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对于生与死的问题,我没有想明白,而史铁生在地坛呆了那么多岁月,却终究是想明白了,在书中写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啊,生只是上帝交给我们的一个事实,既然只是个事实,想来也只有接受罢了,已经无谓为什么生下来,为什么来到这世上。心中的不明与疑惑稍稍有些明了。

  读《我与地坛》,除了可以让人静静思索这生与死的问题,也让人深深感受到母爱之伟大,亲情之弥足珍贵。史铁生在截瘫之后,他的母亲每天生活得都是战战兢兢,想去关心安慰他,却又知道任何安慰的语言在那时都苍白无力,最终需要自己的儿子自己在心里真正想明白了。那时,他母亲的痛苦与无奈就如作者写到的“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是啊,在那个时候,他母亲的痛苦岂是他可以感受和了解的,即使在他母亲去世后,他也有过“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之感叹。但也是在他母亲去世后,他才对他母亲当年的心情有了些许理解,对自己当年对母亲的态度感到悔恨。这真正是在教我们如何珍惜母爱,珍惜亲情。到此处,不免也想到我的母亲,她那样瘦弱、那样平凡,甚至她还是个只字不识的文盲,可她也是这世上一位伟大的母亲。无论是小时候,还是我已经长大工作,母亲的关爱从来也未曾改变,可她也从未将爱挂在嘴上。我的母亲是位农村妇女,繁重的农活和琐碎的家务,我总在想她那样瘦弱的身体是如何承受得了的。可是她自始至终都在默默承受着,自始至终都将我和弟弟的吃穿用度照顾得细致妥帖,这就是母亲,只要自己的孩子过得好,自己本身受多少辛劳都会选择默默承受。

  其实,读《我与地坛》,在这深切感悟之外,还让人得到了心灵上的淘洗与安抚。作者在文中与地坛的`关系渗透着看似简单实则极为丰富的感情,地坛中的风风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仿佛变得灵气十足的感情,这里有人与自然的交流。在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下,本是一座废弃的园子却是充满着温情,仿佛这园子里的一花一木都成了安安静静的倾听者,教人可以心无旁骛地述说自己,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都认真安静地听着,让你的感情真实地抒发。曾有人说,在自然面前,人最接近自己的心。说得真是对极了。如今的世界,喧嚣、躁动、功利、粗暴,甚至有些疯狂,因为人们已经很少去了解自己的心,而是随波逐流在名利场上不可自拔。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谓感悟良多,也很想推荐给大家读读,所以便有此作。

《我与地坛》读后感7

  如果有一本书浓缩的是人一生的日月精华,如果它带来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感动,如果它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却还如同昨日般鲜活地流动在我们的血液里,那它无疑就是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了。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我与地坛》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本智慧。它让我们在另一个角度观察生命,在绝望和希望的临界点品味人生。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对于人生来说,最可怕的大概就是“生命的反差”。如果史铁生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状况,那倒恐怕没太大痛感了。可问题在于,命运为史铁生安排了一个残酷的'圈套:先送给他一副比健康人还要健康的身体,然后一个急转弯毁了他,这种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对于芸芸众生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来说,都是极其残忍的。面对这样的不幸和苦难,他开始了对生命的思索与追问。

  他“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他在书中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的沉着稳重深深撼动了我。生死不是我们能选择和掌握的,我们所能够做得只是好好地利用生与死之间的时间。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在写作公寓里含煤气管自杀身亡;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我们也应该为这一细节而感动,那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母亲想帮助儿子走出困境却不知怎么帮;儿子一个人出去,心中害怕却不能阻止;儿子不愿有人跟着,母亲心中理解却难以忍受担心受怕的煎熬悄悄来寻,又时时提醒不能被儿子发现。这样的母亲注定是天底下活得最苦的母亲。就像作者在文中写到的那样,“她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很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再也不知道了,已经永远在天涯守护着他。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何必要让自己感到悔恨时才醒悟呢?还是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文中作者多次问到:“我为什么要活着?”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我在自己内心深处回答的是: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我与地坛读后感斯人已逝,翰墨留香。

  《我与地坛》并不随史铁生先生的离去而褪色,反而在时光的流转中更加熠熠生辉。

《我与地坛》读后感8

  一个故事,一个有关一个残疾人的故事。他年纪轻轻就落得残疾,他不能和常人一样在操场在欢笑的跑来跑去,陪他只是他不得不带着的轮椅。他丧失了很多常人的欢乐,但他还是很坚强。母亲的激励,自我的感慨,虽说也有惆怅的时候,但一次次的停过。他叫史铁生。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剩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明白自我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并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感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母亲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应对她那个被命运吓怕的儿子,她不曾放弃过。每一天的鼓励与支持。她无时不期待她的儿子能够幸福,即使她自我承担着如此多的痛苦。她把她的痛苦埋在了心理,她用她无私的母爱,一点点打动自我那心已冰凉的儿子。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最终她的儿子明白了,她的儿子懂事了。但,造化弄人,她自我已经不在了。留下了,她的儿子一个人的苦思。他的儿子一次次的期望时间能够重来,但逝去的不在回头,看着地坛从开花到落叶,从抽芽到朽去。没有了母亲的陪伴,仅有自我孤单的一个人。

  看着大雪覆盖着熟悉的地坛,也许只能感到那种无能为力。时光匆匆,多少人不在后悔,今日做的明天后悔,明天做的后天后悔。无奈的摇摇头,只能但看这白雪皑皑的地坛。

  熟悉的人不在了,空有这不变的风景,人生好像一场梦。快醒的时候才发现,原先自我一向在错下去。每个人如同过客,指不准哪一天自我就到头了,也许你会感叹自我还有好多事没有做,也许你还会不舍这尘世。但有谁能够去改变,超脱轮回。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时光的流逝中,有些随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闲适;有些消散,如鸟儿不知何去何从。总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阴如飞的日子里,给自我留些幻想,留些平静的安逸。或许更好。

  人生总逃可是无奈,岁月飞逝,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面临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无谓的哀号,永不如无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因为无言的背后,有一个人世的无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没有人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

  铁生早老了,身体的病痛一次次打击着他,但,在他眼前,落日的黄昏,永恒与变迁的比较,使感情更无常了些。夕阳下携手同行的老人,也不明白以往有过多少的日日夜夜,度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种素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但时光却把人从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无奈,友谊无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离去。而其中总有些味儿,奈人寻觅,或许是甜的,或许是苦的。

  看不透,看不清,那些是过眼还是云烟。不懂,不清,那些是哭还是乐。尘世有太多的的不确定,也许不是能够说的出的。心有话,到了嘴边也许不再是那个味了。

  死亡,总会来,它难已预料。命运,总神秘,它让人心酸。

  夕阳还在照在那习惯了的地坛,一辆轮椅远去了,也许它不会再来了,也许它不会再出此刻这习惯他的地坛,但他的文章已经永远留在那里。

  记住,以往有个地方,叫地坛。记住,以往有个人,就史铁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9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母亲最伟大,同时也最痛苦,尤其是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亲最明白。伟大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承受。可,造化总在弄人,人世的无奈正在此。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是她却熬不住了,人世艰难,事与人违。

  多少的日子里,四季的.风,四季的雨,从没有停过。无论春夏秋冬,总有些凄凉之意。春夜有淅淅沥沥的雨,夏日有黄昏入暮的斜阳,秋夜有纷纷凋零的落叶,而冬天则有漫无边际的大雪。

  但是无论怎样,只能独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随它去吧,人生就是这样。

  眼前,落日的黄昏,永恒与变迁的对比,()使爱情更无常了些。夕阳下携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经有过多少的日日夜夜,度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种素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但时光却把人从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无奈,友谊无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离去。而其中总有些味儿,奈人寻觅,或许是甜的,或许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时光的流逝中,有些随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闲适;有些消散,如鸟儿不知何去何从。总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阴如飞的日子里,给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静的安逸。或许更好。

  人生总逃不过无奈,岁月飞逝,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面临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无谓的哀号,永不如无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因为无言的背后,有一个人世的无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没有人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

  在这个世界上,人生好像一出戏,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种角色,"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人世"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惶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他的话不难令人想到叔本华的悲剧哲学,所谓人生是一个悲剧,更何况无常。然而,人生的悲剧却是美的,因为,人总是面对它,并且给自己生的勇气,给自己思索的空间,所以才有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而活着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说尽,所以人生的关键还是用心灵品味人生的美。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临则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从降临之时就走向了死亡,或许有一天"跑出来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许不必想,自然而然,该来的总会来。

  命运的神秘、深奥,时常以无常的形式让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运却也洁白如水,时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寻烦恼,远不如漫步夕阳下来的美。

《我与地坛》读后感10

  一个故事,一个有关一个残疾人的故事。他年纪轻轻就落得残疾,他不能和常人一样在操场在欢笑的跑来跑去,陪他只是他不得不带着的轮椅。他丧失了很多常人的快乐,但他还是很坚强。母亲的激励,自我的感慨,虽说也有惆怅的时候,但一次次的停过。他叫史铁生。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母亲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面对她那个被命运吓怕的儿子,她不曾放弃过。每天的鼓励与支持。她无时不期待她的儿子可以幸福,即使她自己承担着如此多的痛苦。她把她的痛苦埋在了心理,她用她无私的母爱,一点点打动自己那心已冰凉的儿子。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终于她的儿子明白了,她的儿子懂事了。但,造化弄人,她自己已经不在了。留下了,她的儿子一个人的苦思。他的儿子一次次的希望时间可以重来,但逝去的不在回头,看着地坛从开花到落叶,从抽芽到朽去。没有了母亲的陪伴,只有自己孤单的一个人。

  看着大雪覆盖着熟悉的地坛,也许只能感到那种无能为力。时光匆匆,多少人不在后悔,今天做的明天后悔,明天做的后天后悔。无奈的摇摇头,只能但看这白雪皑皑的地坛。

  熟悉的人不在了,空有这不变的风景,人生好像一场梦。快醒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在错下去。每个人如同过客,指不准哪一天自己就到头了,也许你会感叹自己还有好多事没有做,也许你还会不舍这尘世。但有谁可以去改变,超脱轮回。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时光的流逝中,有些随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闲适;有些消散,如鸟儿不知何去何从。总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阴如飞的'日子里,给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静的安逸。或许更好。

  人生总逃不过无奈,岁月飞逝,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面临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无谓的哀号,永不如无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因为无言的背后,有一个人世的无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没有人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

  铁生早老了,身体的病痛一次次打击着他,但,在他眼前,落日的黄昏,永恒与变迁的对比,使爱情更无常了些。夕阳下携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经有过多少的日日夜夜,度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种素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但时光却把人从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无奈,友谊无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离去。而其中总有些味儿,奈人寻觅,或许是甜的,或许是苦的。

  看不透,看不清,那些是过眼还是云烟。不懂,不清,那些是哭还是乐。尘世有太多的的不确定,也许不是可以说的出的。心有话,到了嘴边也许不再是那个味了。

  死亡,总会来,它难已预料。命运,总神秘,它让人心酸。

  夕阳还在照在那习惯了的地坛,一辆轮椅远去了,也许它不会再来了,也许它不会再出现在这习惯他的地坛,但他的文章已经永远留在这里。

  记住,曾经有个地方,叫地坛。记住,曾经有个人,就史铁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11

  那是一座废弃的园子,坐落在一个角落四百多年。它如一位暮年的老人,那样隐忍,琉璃、朱红、雕栏玉砌是当初年少气盛的凭证;如今,浮夸的,无力的,是剥蚀了,淡退了,散落了……剩下的,是苟延残喘。

  这园子,是地坛。

  那是一个悲惨的青年,出生在芸芸众生之中。他也曾豪情万丈,心头翻滚着热血,想要去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可怜!命运造化弄人。仿佛一夜间的事,青年的双腿瘫痪了,在最狂妄的年纪,留下了一生的残缺。

  这青年,是史铁生。

  缘分使然,他们相遇了——一个濒临绝望的少年与一座荒凉寂寥的园子。他们有着极尽相同的生命遭遇:盛开以后的凋零,喧嚣以后的死寂。他们拥有过同样华丽的过去,也承受着同样失意的现在。

  正是有过同样苦痛的种种,才会让他们不期而遇,又相见恨晚——地坛用它的沉静、从容包容了史铁生的烦躁厌世。他们不尽相同的内蕴,就更像是那个荒园为史铁生准备好了一切——在一片浮华里为他设计了一个清幽的所在。每当史铁生脆弱的时候,去那儿,仅仅为了从一个世界逃到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没有嘲笑,没有怜悯,没有唾弃。他可以为自己疗伤,疗治另个世界带给他的心灵与肉体的伤害。

  这样微妙的联系,让史铁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希望与活着的乐趣所在。也正是这样的联系,让他开始用逐渐回暖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

  他感受到地坛暗涌的生命力,随处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地坛让他思考了命运,思考了人生,思考了归宿。他内心的`情感一时间迸发了,他对于母亲的歉疚,对于母亲生前为他付出的心血的感激。如他自己所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我母亲的脚印。"……

  史铁生在这座古园中写作、思索,在他眼中,地坛似乎有了生命。他会着眼于那里的一片落叶,一声鸟鸣,一只爬虫……在史铁生与这园子朝夕的十几年光阴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那个练歌喉的青年,那个苦苦等待的捕鸟人,那个让他迷恋的女工程师,那个怪诞悲催的长跑家朋友,还有那个令人惋惜的小女孩。他们坐标轴之上各自的生活轨迹都在地坛这一点与史铁生有了交集,他们彼此走进对方的生活,体味着上天为人人布下的曲折苦难。如他自己所言:"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就整本书而言,它在让我读到史铁生与地坛发生的种种的同时,也带给我思考——我们的生活不会处处都是好运。如果遇到了磕磕碰碰,那是必然,那是生活的设计。就如同我们不能设计自己的命运,但是我们可以设计该如何面对种种命运。在一些看上去很难过又让人绝望的坎面前,可能会挫败,会怨恨,会迷茫……但这是生活该有的样子,没有什么过不去。

  书里有一段我印象很深——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在史铁生写下的这段看似平和朴实的文字之下,我感受到暗涌的命运长河,那条河曲折,有些地方甚至几近干涸,但这就是命运啊。我们不得不听从,又不得不接受,但我们对于那些不顺畅,是否能像史铁生那样坦然接受,并淡然对待呢?即使中间有挣扎着,但那不也是人生旅途中的旖旎的景吗?

  或许史铁生体悟到了上天予他的恩赐,无比珍惜又时时不安地等待分别时刻的到来……

  想到这里,思绪又慢慢被拉扯进现实世界里。回顾生活,确实,坑坑洼洼、烦恼遍地。但我只是笑笑,一并接纳这些荒芜。因为我坚信,当真正走过朝夕繁华之后,这些看似的种种苦难,亦是福祉。

《我与地坛》读后感12

  《我与地坛》让我感动。

  爸爸曾说,感动不是觉得这个人太惨了,我想帮助他;而是,这个人原来和我一样啊!我或许还不能说自己和史铁生很像,既没有像他一样双腿瘫痪,也没有写出他那样的惊世篇章,但我确实曾和他一样想离开。

  曾经,我被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各种压力逼迫得身心俱疲,几近崩溃。我不止一次盯着天花板上一块块掉落的墙皮问自己:“我一辈子都要像这样熬不出头吗?”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一句玩笑话。没有目标和生之愿望的日子是最艰难的黑暗之日。在某个想就此了断的夜晚,突然从半睡半醒中惊醒,反应过来自己在想什么,突然就泣不成声。

  几百个夜晚,天幕转暗,我就戴上耳机,去附近的公园,听着很吵的音乐,发疯般地走上十几圈。其实我很明白史铁生为什么不愿待在家里,而想去地坛。家里太安静了,在一个内心已无希望的人耳中,寂静时刻会如针扎般刺进心脏。地坛有着自然又不聒噪的虫鸣,起码有些生气,“园子荒芜并不衰败”。

  对一个抑郁的人来说:“人生很美好”,就好像冲一个窒息将死的人说:“周围空气很清新”。痛苦不发生在你身上,你永远不知道有多痛,有些事情只能自己去想明白。对这样的`事,我妈妈和史铁生的母亲选择了一样的做法:小心翼翼的叮嘱与沉默。

  我一直以为妈妈不知道我当时那么多消极的想法,而一年以后,妈妈说起当时她看见我写的一些东西,很害怕我晚上出去走路时会出事,我顿时回想起自己最后能走出来的原因。

  在一个天色苍白的午后,我终于站上了窗台。当我伸出手,颤抖着握住把手时,却迟迟不敢拉开。窗外,雪花飘飘。我明白,如果我真的拉开窗户,我的自尊心和倔强就绝不会允许我回头了。我已经记不太清当时的心情,或许当时自己已经麻木了。

  我想起了妈妈,父母只有我一个孩子,我走了,他们怎么办?亲情有时是一种累赘,我只想让自己的离开轻如鸿毛。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些画面,在小公园的草地上,我穿着一件明黄色的小裙子,手里还攥着一朵未开的蒲公英,我们都笑得特别开心。有些往事就像一瓶汽水,我很久不敢想起它们了,害怕它们会整瓶炸掉。而现在,我才发现,这些汽水早已被我喝光,往事存在心中,至今隐隐回甘。我从未放下这世间的一切,我不能死,我想活下去,为那些美好的事物。

  人生并不全然是痛苦,被逼到极点时,才会回忆起曾经那些如雪花般缥缈又美好的往事。我顿悟,之前的我总爱远望天边绯红的云彩。

  看吧,人们总是喜欢遥望,好像望得越远就越能够忘记曾经的脆弱与天真。最后却发现,望而忘,不如不望,永不淡忘。

  这之后,我才终于开始回想妈妈在我的不眠之夜里到底经历了什么。她说,每次我出去的时候,她就把家里其它地方的灯都关了,只留一盏客厅的灯,然后坐在沙发上,什么也不做,时不时看一眼挂钟。其它时间就翻看我写的文章,一遍遍地担心。她和我说的时候,我哽咽了,泪水蒙住了双眼。

  她其实比我痛苦。那段时间我都不怎么愿意和她说话,一直很冷漠。她和爸爸说过,爸爸只是不断安慰她,没事的。她不敢和姥姥姥爷说,但她觉得他们看出来了,因为姥姥云淡风轻地对她说:“我已经给佛祖上过香了”。

  我第一次觉得我的家很坚固。

  我也觉得我们家很幸运,我和妈妈都熬过来了。

  但史铁生的母亲没有,他比我悲哀。

  从那以后,我一直非常乐观,不再把所有的顺逆看得非常重,我很愿意这样活下去。我曾把生活当做一个任务,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然而现在,对我而言,生活是一个机会。而且正因为我经历过真正的低谷,所以我知道自己要努力。我不能再掉进那个我拼尽全力才逃出来的漩涡中去,我要奋斗,用奋斗改变那些我不想接受的命运。

  每个人的梦和苦只有自己懂,我没有体验过史铁生的苦,但最后的释然都是一样的。

  有人觉得,生而为人,他(她)很抱歉。但更重要的,或许是,生而为人,结果已定,不必抱歉,尽力而为。

《我与地坛》读后感13

  桌子上静静地躺着几本泛黄的书,那只心爱的水杯也静静地在桌子上立着,杯中没有了水。乳白的日光灯透过那扇昏昏的玻璃,交织着流向远方,消失在这座小县城暗黄的天际。

  天冷了,窗外传来稀疏的落叶声。曾记得两年前,也是在落叶的秋天,我读到了史铁生,跟随着他年轻的记忆,我“来到”了天坛。我并不明白史铁生是谁,地坛又是怎样的。只是依稀记得有位追梦的青年,在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也只记得地坛这个荒僻的园子,是唯一抚摸他伤痛的地方,也正是这个园子,让他重新站起来,找回生命的价值。

  还记得那天。当“史铁生”走了这句话传入耳中时,我竟没有太过失落的反应。只是当再次翻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再次品读他细腻的文笔时,才恍惚地意识到,这位支撑过几代中国人,在我心中最最坚强的人不在了……

  “想念地坛,主要想念它的安静,那安静,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一个天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史铁生说的很好,人生需要安静,安静地生活,安静地思考。也只要冷静思考,面对苦难时,我们才能坦然。史铁生静静地坐在地坛中,他看透了生命,死亡是一个必将降临的节日。于是,在苦难降临时,他是那样的安详。而一些人当生命遭遇一点挫折,便怨天尤人,或是轻言放弃,生命便像流星一样还未闪光,便陨灭了。追逐名利也是缺乏安静。浮躁使大学教授为谋一官半职而勾心斗角,泯灭为人师表的道德。浮躁使得某些公职人员丧失人民公仆的道德,跑出“只为领导服务,让领导先走”的荒谬之语。因此,生命的价值在于安静,让时间放慢速度,看清每一丝风叶飞动,理清每一缕愤懑和妄想,每一丝盼念与惶茫。

  史铁生走了,他没有一丝遗憾,他将自己有用的脏器,或者捐给患者,或是用于科学研究。他从23岁便站不起来了,但他的死,让他高高第站立起来了,而且站到了中国人的道德高坡上。生命或许很短,但精神的`生命却因为精神的升华而万古不息。我想,生命的真正价值,便是乐于为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已吧……

  轻轻翻动着那几页泛黄的书,耳边虽尽是繁华世界的聒噪,但心里却很安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回到了生命的零度。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说的,生命的零度一是指生命本无意义,二是指生命既然来了,便是向你来寻求意义。我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生命的价值因为人的追求而超越零度。我很喜欢“零度”这个词,虽有许些冰冷,但却是一种诚实,一种坦然。我们去追求生命的价值,是追求其中美丽的过程,而不是美丽的结果,萧伯纳曾说,人的理想的实现是一种悲剧,因为实现了理想,也就失去了追求的动力,人的生命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

  罢了,与其无限感伤生命,不如去追求生命的价值。这虽是一个浮躁的年代,但追求是人生永恒的价值。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追求生命的价值便是为社会的进步做了些什么。我们不是伟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时候我们很难做到,可我们能做的却很多。史铁生用一生的坚强诠释了他的生命的价值,诠释了他对社会的爱,对人的精神进步的贡献。我们可以以我们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安静地对祖国和社会贡献我们的一点微热,那么,我们生命的价值必将因为我们的努力而超越零度。

  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人,他的生命便焕发了无限的价值。史铁生走了,他的《我与地坛》留给我们很多对人生、对精神世界的思考,他的坚强、对生命的追求、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必将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叶落了,我想地坛的树叶也该飘落了吧,属于史铁生的那片树叶或许正在轻轻地飘落,轻轻地贴在地坛的那片土上,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我与地坛》读后感14

  史铁生双腿瘫痪时,他摇着轮椅走向那个苍凉又有着无限生机的地坛。

  于是地坛,不仅仅再是一个地方,一个坐标,更是史铁生内心寻找安宁的地方。

  在地坛里遇见的那对兄妹,却是他内心感触最深的。于是他开始思考人的一生要怎样才美好才完美,人的一生要怎样才幸运。但他最终却也领悟了。没有丑陋是凸显不出美丽的美好的,没有残缺的人是不会有人为自己健康的身体而感到珍惜,若世间的一切都如此美好,是乏味的是无趣的。

  至于“好运计划”史铁生认为出生在一个的中等知识分子家庭才是最完美的,人的一生也是需要苦难才会完美的。如若一出生便是“人生赢家”,这便意味着他也许一生顺畅,也许路上多了未曾经历过一丝一毫的挫折,挫折有时是打磨我们心境的,若未经历过挫折是无法打磨成一个完美的人格,这样的人内心必是有着些许浮躁的面对挫折,唯有战胜它才可以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成为一个拥有完美人格的人。

  史铁生双腿瘫痪时,长时间苦闷,唯有前往地坛才可以让他安宁下来。但有一个身影却是时常伴随着他,这就是他的母亲。担忧他出去时风险,但却更忧心他内心的烦闷。我猜想这样一位母亲,也许更清楚地坛是怎样的一个存在,不仅仅是它的地理位置,它的布局以及她对她儿子的意义。于是备受煎熬的母亲只是望着他的儿子走向地坛,甚至恨不以身代受他的苦楚,儿子内心的苦闷在母亲身上便是双倍的。

  有多少母亲便是如这样一位母亲一般,爱自己的孩子胜过她自己,即使孩子有时候并不希望这样的关爱,甚至忍不住向包容着自己的母亲发脾气。于是唠叨,过分关爱甚至成为了她们的代名词。史铁生在双腿瘫痪之时,母亲对他的一切关爱也是支持他继续生活下去的支柱。甚至母亲匆忙离去也成了他的遗憾。又有多少人,在父母健在时倔强,不认输,不愿意承认自己心智以及行事风格的不成熟。于是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已成熟,便屡次向自己的父母“抬杠”。还有在遭遇了不幸之后,沉论在自己的世界里,却不曾从自己的'世界里抬起头来看看,看看身边,看看父母憔悴的面庞,看看身边的亲朋好友,在看看自己的模样。你不幸,但却更是身边关爱你的人都不幸,你悲痛他们却更是悲痛,不仅仅是为了你的不幸,更是为了你的颓唐。

  不幸降临在你身上是不幸,但幸运的是有如此多的人陪伴着你,有无数的人怀着善意向你微笑,让你明白生命的美好。正如史铁生在医院时遇到的护士长和王护社的人,她们为他而惋惜,陪伴他十几年如一日,甚至指导他在书里找到一条明媚的道路。

  人甚至遭遇不幸,但只要心怀希望,向往光明便可获得美满。正如文中跑了十年才被教练注意到的长跑者,十年才如愿登上报纸跑出名堂,这甚至已成了他的执念。也许就最后的成功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也许我们在追逐的过程中,一开始也许只是为了终点,但是在途中我们会明白,我们会遇见最完美的自己,会成长,会开始欣赏途中的美景,终点不再是仅仅只是一个终点,是追逐途中的某一个中转站,我们终会再次起航走向那条不知名的远方。

  在最后的想念地坛里,史铁生写道地坛不再,地坛在心上。他终是明白,也是看淡了地坛陪伴他十数年,他也稍微释怀,放过自己。人过于执着于一件事,到最后往往也成了一个执念。史铁生拥有健康的身体,为此刘易斯成了他心中最完美的人,他渴望,羡慕却也难免有些许嫉妒。但在时光的洗礼下他成熟了,也是释怀了,于是地坛不再那么需要,但地坛仍在他心上。

  愿我们都能在时光中追逐着一件事,不必过于执着,关心身边关爱着自己的人,心怀希望,向往光明,无愧于已,带着别人的关怀,背着行囊轻松上阵,走过一站又一站的中转站,去走向属于自己光明的未来。

《我与地坛》读后感15

  万物生长靠太阳。今天的阳光真的挺好,晴天朗照、杨柳和风,毫不吝啬地向人世间倾洒着爱与温暖,仿佛在尽力洗涤着近几天来不幸的消息。我搬来一张椅子,捧起一卷书香,坐在院子里,奢侈地享受着这冬日里的暖阳。一院一人一书,听一犬一吠。人啊,有时候只想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与这本书的邂逅仿佛晚了一些,像火车启动三分钟之后的人还未进站。那是在新华书店一个安静的下午,它静静地躺在书海里,等待有缘人的拾起。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有缘人,但我知道,它是我的“有缘书”。仿若隔世般度过了整个下午,天色渐渐昏暗了下来,便不舍放下书目匆匆离去。再次捡起这本书,已然半个月之久。

  断不知开篇费了如此的笔墨,我想,无聊的话也自有无聊的人喜欢听吧。

  那是一片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又缺乏灵气。偶然坐着轮椅进来的那个少年,用文字铸造了它新的灵魂,给予它不一样的“园生”写照。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或许当第一次作者走进地坛的时候,人与物便已浑然一体,难舍难分。这是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地坛,普通到很少有人会踏进来;这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地坛,千百年来,它看风看雨,看日行越走人世更迭,浓荫处供奉了所有的记忆,随时提醒着那悠远的梦想。于作者而言,地坛其实更像一个载体,一个没有生命却孕育生命的载体,在这里,有对母亲深深的怀念,有对人生深沉的感悟,它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地方,死亡谈何容易,最难的是生存呀。

  当作者失去双腿,无法再跳再跑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和轮椅绑在了一起,这一绑就是一生。当时那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怎容得如此生存,他曾无数次想过死,他觉得坐在轮椅上的一生便是无意义的一生,他几乎绝望了。有个声音安慰他说“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他知道人终归是要走向死亡,只不过是时间早一点晚一点而已。沐浴在母亲小心翼翼的关爱之中,他看穿了生死,便决定活下来试试。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他开始感知世界的美好,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于他而言,变得如此敏感而又富有温暖。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最令我动容的便是母亲无比深沉的爱吧。她用生命延续着儿子这苦难的一生。当初的作者,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里,一遍遍抱怨着世界的不公,可是他却忘了,比他更痛苦的便是他的母亲。作者天天去地坛,一去就是几个时辰,殊不知,在这几个时辰的短暂时间里,他母亲内心的煎熬是如此的漫长。她倚立门旁,那句“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看似是疏解儿子心里的`沉郁,实则是在自我安慰呀。哪个母亲不希望孩子快乐,哪个母亲不担心孩子做傻事呢。越长大越发现,作为孩子,我们越来越懂事,也越来越会隐藏自己,报喜不报忧是我们对父母最好的回报。我们知道,世界上能因为我们高兴而更高兴的是父母,因我们伤心而更伤心的也是父母。他们也许有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比起我们的成就,他们只是希望我们开心。原来,小时候我们那随口而出的一句“健康快乐”竟是对家人最好的祝福,也是对自己最好的祝愿。

  为作者感到庆幸的,不止有一位如此深爱他的母亲,还有一群携手共进的朋友。作者虽然坐在轮椅上度过了下半生,但是他所领略的大好河山不逊于其他一个普通人。

  贯穿全文的便是作者心里的压抑和沉闷,几许消沉,溢于言表。人于世间,休论公道。他不知道厄运为什么会降临到自己身上,也被这不幸的突如其来猝不及防。他用文字记录下回忆里的片段与印象,他用笔墨写下追梦与生命的精彩。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到来,但是读过之后深感珍惜当下是如此的重要,珍惜身边所有的人和物,珍惜你所能做的任何一件事,珍惜你所能抵达的任何一个地方,日出日落、朝夕更替竟也是如此美妙的一件事。

  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

【《我与地坛》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教案11-25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04-27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04-27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06-09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12-27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0-11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1-04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0-16

我与地坛读后感05-15

《我与地坛》读后感08-22